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医诊断学论文实用13篇

中医诊断学论文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1

1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

1.1实训教学模式的目的实训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临床氛围,掌握四诊方法的运用,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其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是针对枯燥的教学方式,达到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的。非教学目的指的是老师或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并实际进行交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知患者病情,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1.2实训教学模式的步骤实训教学操作有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步骤。教师要事先布置内容,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全程进行参与。学生要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究摸索,寻求问题,发现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及时总结分析,指出不足之处,逐步加以改进。如在问诊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背诵张景岳“十问歌”,熟记问诊内容和问诊顺序,按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的顺序询问,使学生问诊时内容不至于遗漏。其次,要求学生问诊时突出中医的辨证观,边问边辨,边辨边问,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方法。

1.3实训教学模式的角色分配在实训课上,通常由教师事先选出典型病例,并扮演患者角色,同时教师也是实训教学监控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担任医生。过程要分组进行,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每10人一组,每组又分两个小组,分别扮演病人、医生。扮演病人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就诊者,其他4人为陪诊者共同做出就诊内容的设计;扮演医生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出诊的主治医生,而其他人参与其诊断的全过程。病人就诊后,给医生20min时间询问病情、讨论并写好病历内容。最后双方将各自内容做一比较、讨论,老师给予适当点评。在模拟情景过程中要接近于临床真实,比如,扮演患者时,在回答学生的问诊尽量使用真实患者的语言,并尽量展现临床上可能见到的不同类型的患者。

2实训教学模式的启示

2.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只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的运用了。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模式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在复杂的临床实训环境中,不仅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还可以对各部分所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具体应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讨论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修改或重建。

2.2变理论传授为临床实践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锻炼思维、提高技能,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较之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更贴近临床。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突破了临床见习中一味的让学生看。如在脉诊模拟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脉诊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问诊、全身望诊等所学知识对脉象可能反映的问题进行逐一地确认和排除,进而确立诊断意向。因此,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能够弥补单纯理论教学和见习的不足,更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的要求。

2.3规范学生技能操作能够避免部分临床医师在中医带教方面的不规范。通过教师的规范教学和不断的实训强化,保证学生正确掌握中医临床技能与操作,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2

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中医学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向学生灌输这样的理念,确切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确切含义,在对理解中医诊断、治疗始终以整体观念为纲,辨证论治为目,将相关知识统率在一起进行讲解。在具体中医诊断学的讲解中,因为时间有限,一定要教会学生运用中医学的特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中医诊断学,不管是那一系统的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无不体现中医学两大基本特点的具体运用。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西医认为感染是主要原因,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炎症”,从很多医生,特别是西医医生首先想到的是“抗感染”,如果开中药是也一定要选用一些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有明确的抗感染类中药,尤其以大量中医认为寒凉药为主,其实这就非常有饽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我们知道,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很多病人表现为:张口抬肩,面色恍白,嘴唇紫绀,背心畏寒,少气,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按照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应该属于肺寒证,应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之类加减为宜。当然,我们不否认痰热雍肺等其它证型的存在。只有这样通过具体的实例,将中医的思维模式,运用到中医诊断学的学习中,才能将中医诊断学学好。

2 培养对中医诊断学的兴趣

在西医院校开展中医课程课时较少,中医诊断学学时总共不到20学时,这么短的时间里,教师要讲好,学生要学好,加上西医院校学生本身中医理论不够扎实,中医诊断学条条框框较多,中西医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又不一样,要学好中医诊断学,兴趣就很重要。传统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多采用板书的教学模式,讲课内容枯燥,呆板,也不强调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容易造成学生困倦甚至厌倦的情绪。笔者认为,教学必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愿意主动去学,才能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1]。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务必要利用尽可能多的多种教学手段,突出特色,增强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 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

正如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研究东方文化,如果不研究中医,就只研究了一半。可见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好中医诊断学,了解中国文化和其包含的哲学思想,就非常重要。中医之道, 根在中华传统文化。脱离中华传统文化, 中医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开始。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以《易经》为哲学基础,在长期的医药学实践中建立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及养生康复等科学理论体系[2]。它不仅具有哲学属性,充满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而且蕴涵着自然科学属性。中华传统哲学是中医学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和源泉,它认为精气是宇宙与人类共同的构成本原,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精气学说是研究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只有站在中华文化和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角度理解和认识中医学,从而理解中医诊断学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接受和运用中医诊断学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3

【Abstract】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s a quite practical course,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is essential for the inspec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Aim at th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Diagnostics of TCM,we carried out the clinical diagnosis simulation training course,and constructed a team of TCM’s clinical diagnosis simulation training and reformed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and embodied the concept of training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 TCM diagnostic thought as the core.Through the long-term teaching practice,we have gained satisfactory effect and improved the teaching level and quality of TCM clinical diagnosis simulation training.Therefore,summariz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CM clinical simulation training is to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this course.It plays a key role that the course of TCM diagnostics links the basic theory with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imulation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First-author’s address:Research 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5012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2.036

中t诊断学的主体内容为四诊与辨证,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也是指导临床处方用药的基石,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能力[1]。中医诊断模拟训练教学是实现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四诊知识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分析判断病位病性,总结证型的辨证过程[2]。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中医诊断学教学的学时偏少,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提高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教学,采取分小组教学,每个小组15人,由一个专业老师带教,逐一对学生的四诊操作进行指导,规范了四诊的基本操作,并开展了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的临床模拟训练,分层次开展虚拟诊室的训练,从而完成了教学内容与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1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革的思路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研究判断疾病、诊察病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科[3]。中医诊断学采用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病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获得病位与病性,并归纳总结出证型,用以指导临床治疗。中医诊断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中医诊断的技能、中医临床辨证思维,且中医诊断学中四诊部分知识点多而且零碎,内容描述抽象,不利学生掌握。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容易混淆,而辨证部分是需要综合分析四诊信息,然后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辨证结果,中医诊断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后期在临床上常常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准确、规范的收集病情资料,从而缺乏分析、判断疾病的基本思辨能力[4-6]。针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现状,改革了中医诊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模拟训练教学,在模拟诊室、模拟病房进行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并开展临床实践操作[7-8]。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目的是突出中医诊断技能与临床辩证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以明确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针对性的学习[9-11]。为适应新时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需求,开展了40学时的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法,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四诊技能与辨证思维能力为核心,重点突出中医诊断基本技能训练、规范实践教学内容、运用新技术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从而提高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效率。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指导下,在大一第二学期学习完中医诊断学之后,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从而使中医诊断教学内容在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中得以落实。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与学的特点是技能要求高、实践性强,实践教学是学好中医诊断学的关键环节,应在掌握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下,从而充分利用舌诊软件、脉象仪等教学设备,开展一系列中医四诊与辨证技能的训练,同时借助虚拟门诊,强化中医诊断临床技能的训练[12-14]。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加虚拟诊室的教学环节,从而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以中医诊断基本技能与临床辨证思维能力为重点,采用规范示教、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分层次开展临床模拟诊疗的实训,让学生在模拟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所以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是符合中医药传承模式与经验医学诊疗疾病的特点,值得广泛推广的教学模式。

2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改革的策略

2.1 建立教学示范中心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示范中心,提供了中医四诊基本技能实训、中医四诊综合应用实训、虚拟门诊辨证实训,是中医实践教学开展与教学改革的基础。中医四诊基本技能实训,配置了舌诊图片、脉诊仪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开展学生四诊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医四诊综合应用实训,配置了各种临床典型案例的教学系统,灵活多样的开展案例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辨证能力[15-16]。虚拟门诊辨证实训,配置证素辨证系统,按照门诊的实际情况,学生分组担任不同角色,进行自我训练,以培养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能力[6-9]。中医学院中医证研究基地拥有1个福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中医健康辨识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1个福建省高校中医证研究重点实验室、3个二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舌苔脱落细胞实验室、四诊资料标准化采集实验室、证素辨证与数据挖掘技术实验室)、2个研究中心(辨证思维与证素辨证研究中心、证候客观化研究中心),为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 规范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内容 为了规范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在广泛开展学生调研的基础上,对于所选用的教学资源,如舌诊图片、辨证案例等,经过教研室反复多次的论证,确定了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临床模拟训练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主要分为诊法模拟训练、辨证模拟训练、诊法与辨证综合运用模拟训练[17]。诊法模拟训练,以望诊、问诊、舌诊、脉诊等基本功的训练为主;辨证模拟训练,以各脏腑典型病案分析训练为主;诊法与辨证综合运用模拟训练,以模拟患者的病史采集、临床资料收集、辨证分析、住院病案书写与熟练使用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为主。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与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有一定的差别,但教育理念相同,教育效果是一致的,即通过相对真实的、可重复的、规范化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18-21]。

2.3 改革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手段 在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方面,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确立以学生为本、以自我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临证能力为目的,探索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新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侧重于书面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处于被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2]。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研究了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课程特点,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制作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通过降低文字演板,增加形象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增加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机会。望诊中舌诊,在传统教学手段上配合舌诊多媒体课件,采用典型舌象图片与影像资料,诠释舌诊的基本知识与理论,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舌诊的相关内容;舌诊的练习方法,在观察舌诊图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组相互观察,从而可以理论联系实践,充分理解舌诊的临床意义。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具有典型舌象的同学,写好观察记录与分析结果,然后集体讨论,并由老师点评。这种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践机会,增强了实践意识,促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并从运用所学知识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23]。

开展模拟训练,模拟医院的医过程,既可培养学生理解患者、帮助患者、热爱患者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基本临床诊疗技能,真正掌握中医四诊技巧、辨C分析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诊断技能水平与辨证思维能力。通过模拟训练,既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又避免了学生直接上临床无所适从的现象。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熟练度与规范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如舌诊模拟训练,采用舌诊图片、典型图谱等开展训练,提高学生辨识舌象的准确性;脉诊模拟训练,采用分组同学之间互相诊脉,运用诊脉八要素:脉位、脉力、脉率、至数、脉长、脉宽、流利度、紧张度,将复杂的脉象分解成简单的要素,使得脉诊更具有操作性,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诊脉方法和操作步骤,并对常见脉象有感性认识,以体察不同脉象特征,通过反复模拟训练,提高学生诊察脉象的能力。

3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施效果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锻炼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模拟训练,激发了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兴趣,促进理论学习,开拓学生的临床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化技能训练,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开展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强化了技能培养与建立中医临床思维,增强了四诊操作技能与辨证分析能力,全面提升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13]。

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是一门联系临床各科技能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四诊资料收集,运用中医理论与思维辨析病情数据的方法与技能,其过程中医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具体应用。因此,临床的反复训练,是学习与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知识的必经之路[24]。医案是临床反复实践的经验总结,学生以典型医案作为实践对象,是中医诊断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之一。中医临证特点是中医辨证思维的训练,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主要是医案的规范化、辨证的标准化等,实践研究主要是启发式案例教学、虚拟诊室[25]。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并了解现代实验的新方法、新技术。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程凯,车志英,樊蔚虹.中医诊断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2):90-91.

[2]林雪娟,闵莉,甘慧娟,等.中医脉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1):143-145.

[3]闵莉,林雪娟,杜含光,等.中医诊断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J].中医杂志,2015,56(4):271-273.

[4]杜含光,李灿东.中医诊断学研究的瓶颈与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4):971-974.

[5]李甜,刘雪梅,陆小左.对《中医诊断学》现有教学方法的思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3):136-137.

[6]张锁,郭静,郝海霞,等.临床模拟教学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体会[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3,35(1):159-161.

[7]高秀娟,马会霞,齐峰,等.临床模拟教学在《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31(4):360-361.

[8]胡志希,周小青,袁肇凯,等.中医诊断学临床技能实训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医学信息,2013,26(4):27-28.

[9]杜彩凤,赵勇, 李晶,等.中医诊断学临证思维训练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8):105-106.

[10]唐红,王秀薇,郝微微,等.强化问诊训练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3):16-17,31.

[11]王佳佳,刘文兰,杨铮,等.探索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运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69-71.

[12]潘丰满.《中医诊断学》问诊“四步”教学法实践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21):90-91,102.

[13]郝一鸣,李福凤,燕海霞,等.中医诊断学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和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6):1484-1485.

[14]洪芳,曹燕亚,张伟妃,等.中医四诊技能训练平台和PBL教学模式在中医诊法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5,34(2):40-42.

[15]祝美珍,刘燕平,马艳君,等.基于临床适应性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2):148-149.

[16]高秀娟,吴范武,齐峰,等.提高中医诊断技能培养中医诊断思维[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1):128-129.

[17]李晶,杜彩凤.中医诊断学临证思维训练模式初探[J].中医教育,2011,30(1):31-33.

[18]屠金莉,曹立娅.培养外向型中医人才创新对外临床实训课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49-151.

[19]李洪娟,王天芳,马文珠,等.中医诊断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2):35-37,44.

[20]祖强,金桂兰,陈荣明,等.中医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8-90,106.

[21]O雪莲,刘渊.《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光明中医,2012,27(11):2360-2362.

[22]黄桂成,金桂兰.部级中医临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1):2061-2063.

[23]甘慧娟,许克祥,杨朝阳,等.注重中医思维,以学科建设推动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4(2):62-63.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4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实验诊断学是应用临床检验检查的结果分析疾病、进行诊断、指导治疗、判定疗效和预后的学科,是临床医生认识疾病、分析疾病,进行临床诊断最基础的理论、技能和基本功[1]。中医和西医在诊断疾病时因理论体系不同而各有特点,但面对的对象都是患者。在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单纯只看中医或西医的患者越来越少,中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手段,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实验诊断学亦是中医学生学毕基础医学各门学科后,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现笔者就谈谈自己在中医院校实验诊断教学中总结的几点体会。

1 中医学生必须认识到实验诊断学的重要性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体系,都是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的中医诊断是以四诊为方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为治疗提供依据,这是中医独有的一套完整的诊病体系,也是中医的特色和精髓;而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除症状诊断、体格检查外,还有实验室诊断、辅助检查诊断、器械检查诊断等。显而易见,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往往是宏观上的辨证诊断,缺乏微观领域的辨证认识,这就使得中医诊断疾病常常表现为“定性”而非“定量”,另外中医独特的诊病模式使其缺乏通行直观的客观证据,进而其诊断疾病的可重复性受到质疑[2]。正因如此,现代医学先进的检查手段,对于中医学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和补充作用。中医院校学生应认真学好实验诊断课。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投入,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但中医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研探索,包括中药新药开发与研制、临床科研设计、中医循证医学等,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实验诊断、影像诊断等所提供的客观数据。因此中医院校的医学生必须认识到实验诊断学对中医事业的意义,树立学好实验诊断的信心和决心。

2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正如“术业有专攻”,但教师在其学科领域一定要有深厚的学识,做到一气呵成、思如泉涌。为保证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的措施具体如下:①选派教师参加相关学科学习班和学术及教学研讨会,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及时了解临床各科最新动向,以避免教学大纲严重滞后于临床的发展,及时更新讲授的实验诊断项目使其与临床基本同步。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开展科研工作,鼓励高层次论文的发表。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不断学习科研方法,总结科研思路,从而提高了整个教师团体的素质和水平,对教师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③坚持集体备课、听课、检查教案制度。无论是理论或实验课,课前都要进行集体讨论备课,首先由主讲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路,然后再进行讨论,教师互相听课,提出意见,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讲课技巧,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定期检查教案,讲稿,避免讲稿多年不变。总之从多个方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之胸有成竹走上讲台,心满意足走下讲台。

3 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诊断授课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来保存和传递信息的技术。实验诊断学涉及到众多的实验原理与形态学描述,以往教学方法只能口头上讲和黑板上画,学生学到的是一些抽象的内容。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等表达知识的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提供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树立“辅助”思想。也就是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是教师讲授的有力补充和延伸,所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都要服务于以教学目标为宗旨的课堂设计。无论是课件的外观、文字,还是图表、动画,都要围绕提高教学效果这一中心,不能因为有而滥用,也尽量不要因为没有而不用[3],这一点非常值得青年教师注意。

4 加强实验与临床的结合,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临床医学生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不是以熟练操作技能为主,而是以临床应用为主要目的[4]。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结合病例分析实验结果临床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用病例引导教学,通过现实的病例,让学生结合所学医学课程的知识,以检查结果分析为主要内容,先提出为什么要进行这些项目检查?检查结果如何辨别分析?哪些结果是正常或异常?判断患者最可能的诊断,判断进一步明确诊断还需要哪些实验室检查,使学生从中学会如何综合分析化验结果,加深对实验项目临床意义的理解,彻底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学中导入病例分析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诊断学在中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且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最后使实验项目与临床病例相结合,就能不断提高中医学生的实验诊断授课效果,也提高了学生将化验结果服务于临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颖,孟秀香.关于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改进的几点设想[J].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21-122.

[2]杜丽妍,胡荫奇.中医诊疗与实验诊断[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298-299.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5

前言

近几年,由于养殖户比较多,诊疗动物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以及动物疾病在不断变化,所以诊疗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困难。然而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先进的诊疗设备无法应用到工作中,因此要不断提高基层兽医工作人员的诊疗水平。

一、兽医诊疗中存在的问题

1.比较简陋的诊疗设备

一般情况下,基层兽医不具备开设固定诊疗场所的条件,因此基层兽医一直处于流动状态下。在基层兽医工作中,没有将B超以及X光机等诊疗设备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仅仅依靠一支体温表、一个听诊器、几只注射器以及输液管来开展诊疗活动。在诊断过程中,兽医主要凭自己的经验、直觉来听诊,从而降低了诊断的正确率,以至于一些患病动物的疾病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2.繁多的动物养殖种类

近几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野生动物资源也面临着灭亡,然而人类对药用以及食用的野生动物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使得供需矛盾日益突显出来。各种野生以及动物养殖业不断兴起,促使兽医诊疗范围不断扩大起来。

3.变异的示病症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动物的流通频率不断加快,这就促使动物新疫病、新动物疫病不断涌现出来,并且老疫病的病理以及临床症状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比如:羔羊的白肌病给兽医人员带来较大的困难。

4.更新较为缓慢的理论知识

由于兽医人员的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他们一般将兽医作为副业,随着这些兽医的年龄不断增长以及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此时的他们不能够深入以及系统的学习动物诊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兽医人员不能够正确的分析、推理、判断以及诊断疾病中的因果关系,比如:水肿症状,这一症状可能是由心、肝、肾以及营养等原因而引起的。兽医在诊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这就使得兽医无法找到真正的病因。

5.思想比较保守,人为的设置交流屏障

由于一些地方思想比较保守,兽医之间在背后相互进行诋毁,从而不利于诊断工作的顺利进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第一,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相互之间开始抢“生意”;第二,一些兽医怕自己的成功经验被同行偷学去,从而使得自身失去竞争力。一些兽医由于自身的技术水平有限,不敢去做外科手术,从而制约了兽医诊断水平的提高,以致于养殖户的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

6.缺乏完整的诊疗活动记录

医务人员在医治过程中,要记录每一病例、每一次诊疗活动以及每一个体会,通过详细的记录可以肯定医务人员一生诊疗活动价值的肯定,并且也是医务人员总结成功经验以及分析失败的原因的原始资料,从而能够提高兽医人员的诊疗水平。由于一些兽医人员出身于中医家庭,因此在医治过程中,他们主要采取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从而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措施

在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动物诊疗条件的限制,因此兽医人员要深入以及系统的学习现代兽医学的理论,并且要充分发扬不怕脏以及不怕苦的精神,将自己投身到诊疗工作中,与此同时在诊疗的实践工作中,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兽医诊疗水平。

1.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预防医学这3大医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其中一个体系比较薄弱,这就会影响到整个诊疗的质量,从而制约了诊疗水平的提高。兽医人员在深入以及系统的学习动物疾病诊疗理论的时候,要督促自己学习新知识以及新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兽医通过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够把握疾病发生、流行以及演变的新特点以及新动态,最终不断提高兽医人员的诊疗水平。

2.彻底抛弃传统狭隘的保守思想

在诊疗活动中,兽医人员要树立健康的职业道德观,并且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医疗活动,从而能够使得诊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3.大胆进行实践

在归纳、整理以及推断感性材料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并且科学的理论是指总结事物的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的一般性。因此在诊疗活动中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并且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最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致于理论能够丰富以及完善起来。与此同时,兽医人员要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

4.掌握正确的诊断方法

兽医诊断过程中,要将唯物论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并且要全面调查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够得出科学的诊断。除此之外兽医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正确的诊断方法。第一,推论诊断法。推论诊断法主要是指从一个假定的可能性疾病出发,并且比较、审查、分析以及研究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再分析造成这些疾病的原因,如果能够明确病因,要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来进行。第二,鉴别诊断法。如果在病症资料提出了好几种相似的可能性疾病的时候,这就要比较以及推理这几种可能性疾病的病因、症状以及发病过程,这样做可以及时的处理各种疾病。

三、结语

在兽医诊疗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兽医人员要总结以及归纳诊疗失误的原因,并且要找出诊疗失误中的内在规律,不断降低诊疗活动中失误率,确保畜牧业向着健康化、安全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仁.临床兽医诊疗中的常见误区[J].农民致富之友.2013(08).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6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 研制方法

2.1 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 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 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 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 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 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 应用情况

3.1 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 讨论

4.1 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 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 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 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 结语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7

中医的临床研究包括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和医药学的临床科学研究。应该把研究作为重点对象,同时对应用基础研究进行兼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的中医临床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对2006年一年间相关学科期刊的统计调查,对内科临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思路。

1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方法

对2006年一年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关于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文章进行校对,共统计到了335篇关于这类的文章。调查的内容包括它的一般情况、研究的方向、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的出处、年份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那么,他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方面:对新的病因的研究;中医与检测指标相关的研究;中医疗效判定标准的研究;对专病专方的临床研究;对常见病临床规律的研究。他的诊断标准可以分为中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及中西医诊断标准,并对他们的诊断标准出处和年份进行统计。

2 研究结果

2.1一般情况

在对335篇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其中占63%的文章作者及他的病历来源为省级以上的单位,35.5%的文章来源于市级的医疗单位,而基金情况的文章占了47%。

2.2研究方向

占34.5%的文章是关于中医与检测指标相关的研究,56%的文章是对专病专方方面的研究,而对新的病因及常见病临床规律只占了4.5%。

2.3诊断标准

有15%的诊断标准文章采用了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标准,其中有25篇文章是来自于1998年以前的诊断标准,而没有对诊断标准的来源进行详细记录的却占了81%。有26.5%的文章采用了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制定的中医证的诊断标准,其中47.5%的文章中医证的诊断标准采用于1998年以前制定的诊断标准,有18篇文章采用白拟证的诊断标准,227篇对诊断标准来源没有进行描述。有257篇采用了国家卫生等部门制定的西医诊断标准,其中78篇的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了1998年以前制定的标准,其中有9篇文章是自拟的诊断标准,68篇文章也没有对诊断标准来源进行描述。

3 对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的探讨

所谓的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方法来研究并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诊断、症候、病机及辩证规律和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以上研究结果来看,这门学科还存在不少问题。

3.1他的实验方法比较传统到目前为止对干预措施有效性评价能够提供最好依据的,我们都采用了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大部分都直接采用书面随机,没有对具体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没有可信度。要有让人相信的研究结论,必须要具备出自严谨的样本、随机、对照等临床实验统计。样本含量少,而真正的大规模、多中心及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则少之又少,使试验结果缺少足够说服力,总的文献质量实在让人担忧。因此,在工作积累中要慢慢摸索出一套比较可行又可靠的临床实验方法,医疗工作者还要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3.2对中医的理论创新研究比较少从以上对335篇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可以看出对新的病因探讨及临床规律只占了4.5%。中医临床研究要积极引进和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要吸取以往中医药的精华,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既要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势更要在新的领域不断创新。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中药研究紧密结合。中医内科临床医学工作者都要不断寻找这门学科新的规律,新的思路,为防治人类疾病做出贡献。

3.3

临床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与实验的严密性、设计科学陛、管理规范陛及选题的创新性都与科研人员素质水平紧密关联。很多工作者在对一种药f生进行解释时都采用传统的中医原理对它的配伍原理和功效进行阐述,再用实验药理对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这种方法都是比较陈旧的,没有对中医理论水平做进一步的提升。

3.4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都比较落后在十几年前,我们都是以医学原则为指导,采用了含有预后转归的疗效作为评定标准,而且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近年来,中医还是处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医药的研究成果要面向世界,让世界都能感受到我们中医药学的伟大,就必须使用被国际认同的疾病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从以上调查资料显示,大部分的临床观察都采用了1998年以前制定的中医诊断标准,而且很多临床研究都是作者自拟标准,因为根本找不到实用的疗效判定标准。因此,有关卫生部门应该尽快组织有关专家修订或另行制定疗效评定标准及诊断标准,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需要。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8

[主题词] 经络穴位诊断;中医临床学;思考

Thinking of importance of increasing clinical diagnostic leve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the methods

SHA Yan (Section of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t is indicated that at the present, paying attention to treatment and underestimating diagnosis exit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linic, with the tendency of simplification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The importance of TCM diagnosis and combined diagnosis of TCM clinic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methods for increasing clinically diagnostic level were studies. It is put forward that increasing clinical diagnostic leve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very important,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s and increase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o ought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and actively probe effective resolving methods.

KEY WORDS Meridian Acupoint Diagnosis; Clinical Medicine (TCM); Thinking

近年来,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针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在不断扩大。至今为止,可用针灸治疗的病种已达数百种之多[1]。在病种数量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提高针灸治疗的水平,保持针灸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诊断是否正确;二是治疗是否恰当;三是与患者的机能状态有关。以往的研究对针灸的选穴配伍、施术时机、操作方法以及患者的机能状态论述颇多,现笔者就提高针灸临床诊断水平的问题略抒己见。

1 针灸临床存在的诊断问题

曾几何时,针灸在国内被人们视为简、便、廉、安全有效的疗法,“小小银针治百病”几乎尽人皆知。针灸治病的严肃性、复杂性、有限性及危险性均被忽略了。有些人学习了简单的针灸治疗技术后便持针上阵,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便给人治病或自治。目前一些人出国开业,更有许多外国学员来到中国学习针灸,其中不乏没有医学背景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即结业开诊,使得针灸临床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有些国家,针灸医师的地位一直得不到承认,有些西方国家的西医就以中医师不懂西医诊断为由,要求患者先由西医诊断把关,然后才能被推荐用针灸治疗[1]。笔者并不否认在国内外普及针灸教育带来的积极性的一面,但是,针灸作为正规的医疗手段,应该具有它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国内正规医院的针灸从业人员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医学素质和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在临床上,针灸医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的一面。首先因没有内、外、妇、儿、五官等专业的限制,治疗对象涉及综合医院多个科室的患者,治疗对象的广泛性,给针灸医师对各个专业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困难;其次,治疗任务繁重。许多病人寻求针灸治疗以前,都或多或少接受过西医或中药治疗,由于一些病收效甚微便将希望寄托于针灸治疗。针灸医师每日需要动手治疗大量患者,面对繁忙的治疗任务以及近些年来的经济效益问题,有些医生的诊疗过程日益简化,常常演变成为医生及其助手、学生的流水作业形式,难于全面细致地掌握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有的针灸医生更是闻听西医诊断便动手扎针,将中医诊断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有些短训班及其外国留学人员,由于没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知识,只是跟在老师后面死记硬背,热衷于学习针灸治病的秘方奇穴等简单招数。久而久之,针灸临床不免会出现重治疗、轻诊断,且针灸治疗简单化的倾向。

笔者认为,针灸学科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针灸医师要想成为高水平的医师并不简单。提高针灸治疗水平,需要诊断治疗两手抓。正确的诊断与对病情准确的评估是进行合理治疗的前提,在临床上应充分重视诊断意识的培养。否则在不久的将来,针灸医学的分量将有可能大打折扣,剩下的恐怕只是简单化了的针灸疗法了。

2 中医诊断的重要性

中医诊断的过程,即是通过四诊收集病人的病况信息,而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别,最后综合判断出疾病名称和证候类型的过程。其中,辨病是对疾病整体本质和发病全过程病变规律的认识;辨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特点的具体认识。由于从病辨证使患者就诊时段的病理机制更加具体化,因此辨证也就成为中医临床论治的重要依据。

有人认为,针灸治疗不同于中药治疗,不需要辨证论治,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虽然辨证论治一词作为中医学特指的专有名词出现较晚,但是这种学术思想一直在指导着中医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活动。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行为自然也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只是在具体的辨证方法上应该突出自己的特点而已。事实上,针灸临床除少数经筋病症外,绝大部分病症的选穴组方、补泻手法的使用、刺激方法的选择、刺激量的大小等等,都需要在辨证诊断的前提下进行抉择,也就是说,治疗措施的恰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者认证诊断的准确性。在这一点上,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已提出,用针之时,需明辨证诊断。如《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可见古人对用针者辨证论治的重视程度。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立了多种辨证方法,这些方法各具特色,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治疗。在针灸临床诊断方法上,常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及气血辨证等综合辨证方法,尤其是经络辨证,对于针灸临床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灵枢・经脉》早就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了对经络学说的高度重视。然而就目前针灸临床的状况来看,应当承认,我们对于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辨证诊断的研究,尚未做到系统完善,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适应现代针灸临床的辨证诊断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和发展起来,现行的针灸教材显然对此论述不够,许多辨证诊断内容与内科及其他科雷同,没有能够很好地突出针灸的特色,很大程度上脱离了针灸的临床实际[2]。周恩华等[3]检索了2001―2003年的主要针灸临床文献,发现其中涉及经络辨证施治内容的文献所占比例很少,说明目前针灸临床不重视经络辨证的现象比较严重,存在着一味追求西医标准的倾向,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曾在全国高级针灸进修班多次聆听著名针灸专家王居易老师授课并随其门诊,感触颇深。王老师认为,特效穴、经验穴不能治百病。同一种疾病治疗选穴可以是多样化的,而同一个穴位又能治疗多种疾病,这就需要辨证,尤其是经络辨证必须学好,否则便会成为“扎针匠”。王老师在针灸治疗前,首先进行中医四诊,尤其注重体表经络、腧穴的诊察,通过审、切、循、按、扪法了解经络的变化情况,寻找病症的客观指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症候分析,辨别病症所在的经脉及经脉的标本虚实缓急,再根据经络理论和脏腑功能的相互影响,选择目前最需要调整的经脉,最后选穴配伍,治疗疾病。由于王老师辨证诊断仔细,选穴配伍精准,故虽用穴很少却常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此外,著名中医针灸专家管遵惠老师临床治病,也非常注重辨证诊断,在明确辨证的前提下,决定选穴组方,指导针具手法的应用。管老师临证审病,注重切脉,强调望神、察气、观色。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经络辨证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循经辨证为纲,十二经病候为纬,重视奇经辨证,重视皮部、经筋理论临床运用的一整套辨证方法。在经络辨证的同时,紧密结合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全面细致地认识疾病,体现出辨证论治的完整性和灵活性。管老师临床辨证明晰,取穴精少,手法独到[4-5],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如何提高针灸临床的诊断水平,怎样提高针灸治疗的质量,王居易老师、管遵惠老师等许多著名针灸专家的经验可以从一个方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级的针灸医师需要有系统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日积月累的临床实践功底和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精神,诊断治疗缺一不可,绝非简单浮躁可成。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测手段对经络腧穴的异常变化进行探察,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6],值得进一步关注。

3 中医临床结合西医诊断的重要性

中医学与西医学同为研究自然界人体生命现象的学问,只是观察事物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作为研究的前提,西医学以还原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中医注重宏观系统,西医注重微观局部;中医注重临床经验,西医注重分析实验,2种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尤其是在近现代,西医学借助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鼎力支持,发展迅猛。面对此种局面,中医学将向何处发展?有识之士各抒己见,争论之声不绝于耳。其中就中医诊断方法而言,思考者众多[7]。笔者认为,完整的中医诊断应当包括辨病与辨证两个方面,但近现代中医临床总的趋势是强调辨证论治,而对于病的研究一直未能深入进行,原有的中医病的概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日临床发展的需要。再者,中医无论是辨病还是辨证,都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四诊合参,从分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及各个组织器官之间机能失调的角度,得出诊断结果的,其中必然缺乏客观具体的解剖实体本身生理病理变化的诊断。因此,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医学影像学及多种实验室检查手段难以为中医理论服务。要完善发展中医的诊断方法,需要从改变中医的理论框架入手。我们希望出现既能体现中医的理论观点又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针灸医学,但是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现阶段临床上切实可行的是中医诊断结合西医诊断,这样可以弥补中医微观诊断的不足。当然中医病的研究、中医诊断方法的研究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学习西医不是要用西医代替中医,而是要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医。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针灸医师在学习和掌握扎实的中医知识基础上学习基本的西医诊断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举一笔者亲历的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患者,女,65岁。主因“右下肢麻木1周,左侧口眼歪斜13小时,右侧肢体无力4小时”收住中医科。既往有高血压病、颈椎病史。入院诊断:西医:脑梗死,高血压病Ⅲ期,颈椎病;中医:中风(中经络),肝风夹痰型。入院后予改善血循环、保护脑细胞、扩血管、降血压、中药息风化痰等治疗,患者右侧肢体活动有所改善,但左侧面瘫状况仍较严重。后请针灸科会诊协助治疗面瘫。会诊查体见:左耳及乳突部压痛,左侧面部呈周围性面瘫表现,右上下肢肌力Ⅴ-级,左上下肢肌力Ⅴ级,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MRI示:①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区及顶叶皮层下多发性脑梗死;②左侧乳突内异常信号考虑为炎性改变。追问耳部病史,诉左耳听力下降已多时,未予检查治疗,近日耳周疼痛。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考虑此次面瘫用脑梗死不能解释,可能与耳部疾患有关。遂请耳鼻喉科会诊,经专科检查及颞骨CT证实,为胆脂瘤型中耳炎继发周围性面瘫。因保守治疗已不能解决问题,遂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面瘫症状改善。以上类似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笔者在病房、门诊工作中还曾见到一病人因右侧腰腹部疼痛行针灸治疗,后确诊为腹主动脉瘤;另一病人因左侧动眼神经麻痹接受针灸治疗,后发现为颅内动脉瘤;还有因右侧胁肋部疼痛予针灸治疗,后确诊为胸椎管内肿瘤;因腰痛予针灸治疗,后发现为癌症骨转移等。如此这些病例均是结合了西医诊断才获得确诊并得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国针灸》杂志2004年第3期发表的“针灸临床误诊病案4例分析”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告诫大家,首诊负责制对针灸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细致地采集病史和分析病情,尽可能地借助现代医学影像学和多种实验室检查手段,提高针灸适应证的鉴别诊断能力,防范针灸失误的发生[8]。笔者对此深有同感。

大家知道,针灸治病的作用机制与药物疗法不同,它是人体接受针灸刺激后,激发机体固有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自身有关系统的良性调整作用,改变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针灸治病是通过自身调节完成的。由于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针灸的治疗作用也应该是有限的,它将取决于机体的机能状态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针灸不能包治百病,低估和夸大针灸的治疗作用都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针灸医师要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掌握针灸疗法的适应证,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检查和恰当的治疗。来者不拒,盲目施治,不是科学的态度。应当承认,针灸的治疗作用是有限的,针刺疗法是有一定风险的,针灸医生治病也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般简单,如不同时具备中西医诊断知识和治疗知识,恐怕难以发现某些问题的症结所在,难以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甚至贻误病情。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针灸医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中医界的各级领导也应该加强对针灸医师的培养力度,要树立全科意识。针灸医生可向全科医生发展,参加全科医生培训,或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多个科室轮转,也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专科进修,向某一专科深入发展。在大型综合医院,可以考虑与有关专业科室合作,开展专科专病治疗以及科学研究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针灸医生临床的诊断水平,进而全面带动针灸的临床、教学和科研活动更上一层楼。

综上所述,提高针灸临床的诊断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针灸学科的发展和针灸疗效的提高,应当引起针灸学界的足够重视,并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4 参考文献

1 王雪苔.针灸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国针灸,2004,24(2):75

2 刘保延.关于建立针灸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考.中国针灸,2004,24(4):223

3 周恩华,邓柏颖,粟胜勇,等.近3年针灸临床经络证治文献的分析.中国针灸,2005,25(1):41

4 郭翠萍,丁丽玲,管遵惠.学习管遵惠老师经络辨证经验体会.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2):1

5 丁丽玲,王雪松,管遵惠.管遵惠老师针灸临证特色初探.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5):1

6 史江峰,孙英霞.针灸临床常用诊断方法概述.江苏中医,2001,22(2):43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9

“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均属于动物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兽医内科学”的基础,“兽医内科学”是“兽医临床诊断学”的具体应用。掌握了“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理论与技能,能够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但是当前“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的发展与实际需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具体表现为:(1)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际与课程的教学目标脱节;(2)科学研究与教学内容脱节,未能实现融合与统一,从而难于实现知识的快速更新;(3)部分教师缺乏独特而先进的教学思想,没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普遍重视科学研究,忽视教学研究,缺乏系统的课程培养体系和明确的课程培养目标;(5)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坚守着较为单一的考核方式,未能构建综合、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兽医临床诊断学”与“兽医内科学”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未能很好地继承,同时缺乏发展的战略眼光。为此,“回归与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课程和学科协调发展,为动物医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回归

所谓“回归”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在技术进步的今天有选择地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服务理念,使“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回归到兽医实践的“正途”,而非仅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的存在。回归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而是立足现在的深刻反思。

(一)回归临床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

动物医学(兽医)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中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是体现实践技能的典型代表。目前的“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课程,理论易讲,实验难开。其中“兽医临床诊断学”多以健康动物为检查对象,仅能从方法学上得到锻炼,而无法在症状学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论上得到提升。至于“兽医内科学”,实验更为困难,健康动物不能满足实验要求,而病例复制又存在着诸多限制。因此,借助动物医院等平台,回归临床实践,才能实现课程的最终目标。能否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动物健康问题,是衡量一名兽医的起码标准,而目前我国培养的兽医人才恰恰是输在临床实践这一起跑线上。

(二)回归现场教学,培养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兽医人才

目前的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以大班为单位在大教室内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理论学习尚可,对于病例的具体处理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回归以前的现场教学,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过去能够有效进行现场教学,一是因为大学精英化,招生人数少;二是因为我国当时尚未实现机械化农耕和集约化养殖,家畜及病例数量多。目前,现场教学极为少见,其原因一是因为招生数量大,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二是因为我国实现了集约化养殖,生产单位距离学校远,且病例有限;三是因为教师忙于科研,实践经验明显不足,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所谓回归现场教学,就是要加大教学投入,实现课程教学“临床化”,以临床病例为切入点,全面传授诊疗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这里所说的“临床化”就是让广大师生多接触临床,实现临床课程教学在动物医院、兽医站、奶牛场等临床诊疗一线单位内完成。塔里木大学集中在牛场等生产单位集中完成“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和“兽医产科学”课程就是回归现场教学的有益尝试,值得进一步推广。

(三)回归教师本色,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其中传授知识(即教学)是其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兽医教师,不仅要精研专业知识,而且要研究本专业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理论,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教师只懂专业,不懂教育,未能推动兽医教育向深层次发展。即便是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也仅是依靠过人的天赋摸着石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其本身并不具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要想使兽医教育实现质的飞跃,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沉淀是根本,然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非常有限,至今未见本科兽医教育教学专著问世,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广大兽医教师要回归教育、教学本色,探索兽医教育规律,摸索兽医教学方法,总结兽医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理论,从而指导兽医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兽医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四)回归病例讨论与分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病例讨论与分析能够充分调动方法学、症状学和方法论三方面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疾病诊疗能力。病例讨论与分析在有限的课堂上难以充分展示,因此需利用第二课堂有组织地开展,或定期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分析与讨论时尽可能搜集病例的所有资料,如问诊内容、临床检查所见、病理剖解结果及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同时应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予以充分展示。此外,对于典型病例,在诊疗结束后即可组织师生开展讨论与分析。讨论需有序展开,尽量引导学生去思考,做出自己的诊断。最后由教师分析各方面可能的原因,给出权威的、有理有据的解释。

病例的讨论与分析,是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是诊疗思维锻炼的最佳途径,是密切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通过讨论与分析,可以突破思维局限,提高诊疗水平,积累诊疗经验。目前,国内重点农业院校均设有病例分析课程。但是,要想使学生诊疗水平有较大提升,使欲致力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学生学有所成,必须将病例讨论与分析常态化,且实现定期深入分析和随时(典型病例诊疗之后)展开讨论的有机结合。

(五)回归应用研究,为提高兽医临床诊疗水平服务

目前的研究,普遍偏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对于临床上的应用研究则少有人问津。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在这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成果难以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而这又与高校普遍存在的考核、晋升方式相左。为此,即便是兽医临床系的教师,若想有出路,仍然要一头扎进基础研究的狭缝,为发表高水平论文而苦苦挣扎。回归应用研究,是从事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学科工作人员的立足之本,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兽医诊疗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里所指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诊断技术的革新,治疗手段的提升以及防治方案的优化等。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的发展”

回归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和继承,而发展则是放眼未来,把握方向,时刻保持学科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回归是重新坚固基础,发展是在坚固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必需在新的形势下,展现其独特魅力,使兽医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推进。

(一)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执业兽医是指具备兽医相关技能,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取得兽医执业资格,依法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而各高校的动物医学专业肩负着培养执业兽医的重任,为此必需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方式,以执业兽医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在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兽医考试。以执业兽医为导向,关键要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1)以执业兽医考试科目为主干课程,并且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渗透;(2)各课程在考核时应有一定比例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题型,以强化意识,巩固知识;(3)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广泛开展病例讨论与分析,努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思维;(4)专业知识要全面,基本技能要熟练,实习范围要广;(5)注重职业道德培养,让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止于兽医。

(二)以诊疗技能和诊疗思维为培养目标

目前,兽医诊疗技能和临床诊疗思维是兽医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原因如下:(1)招生人数过多,实践教学资源相对有限;(2)课程学时压缩较大,用于实践的学时更少;(3)多数高校用于实验的动物种类较为单一,且数量有限;(4)部分学生对兽医这个行业仍心存芥蒂,嫌脏怕累,不愿动手;(5)部分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过关,不能全面示范和传授;(6)缺乏诊疗思维培养的意识、方法和手段。诊疗思维的培养既可以单独训练,也可以渗透于诊疗技能的培训之中。有熟练的诊疗技能,才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有准确的观察结果才能利用缜密的诊疗思维做出正确诊断和预后。

诊疗技能的培训可通过专项训练予以实现,如动物保定训练、注射训练、穿刺训练和听诊训练等;也可分散于临床诊疗的实习之中,碰到什么技术,教师示范并讲解,学生练习并领会。在诊疗思维锻炼方面,很多高校开设的病例分析课程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塔里木大学一直推崇的“悬疑讲堂”[1]也是训练学生诊疗思维的有效手段。此外,兽医推理小说[2]的创作与发行,很可能会开启诊疗技能与治疗思维全面推广的新局面,但目前尚未实施,有待于相关人员进一步努力。

(三)拓宽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

教学的目的就是传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只要能达到此目的,任何方法和手段皆可应用。如“兽医内科学”可以开展“以发病机理为中心的授课模式”[3],“兽医临床诊断学”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遵循“四个符合度”[4]。此外,尚可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采用“乱序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和病例贯穿式教学等;在“兽医临床诊断学”可采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法”(像《围城》一样的比喻,像推理小说一样的结构、像“孔门问答”一样的互动)、“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三原则”(设疑、答疑、留悬念)以及开放的问答式教学等。教学思路的拓展是无极限的,但要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数代人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值得肯定的是,只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总结,新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层出不穷,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发生质的改变。

科研是知识的创新,也是兽医教育所必需的。通过科研,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能满足兽医诊疗对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科研可解决诊疗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是广大兽医教师必需要坚持的。科研思路的拓展可以瞄准学科前沿,也可以致力于技术更新,还可以坚持疾病监测和新药开发等。总之,一切利于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研究均可着手去做,只有教学思路和科研思路的充分拓展,才有兽医人才的知识广博。

(四)建立独特而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是一生教育事业的行动指南,因此必需独特而先进,唯有如此才能彰显特色,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兽医人才。从2006年始,塔里木大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和“兽医内科学”就提出了立足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复孔门问答,做当代名师(教师);勤生产实践,为今世名医(兽医)”[5]。该指导思想有力地支撑了“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建设和“临床兽医学”学科建设,接下来它还将进一步发挥其巨大的辐射作用,继续支撑动物医学专业建设。

教育教学思想的提出需依据自身条件,所处环境,生源质量及学校的发展目标等而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具有强大动力,能够指引广大教师为培养合格兽医人才而努力奋斗,反之,则毫无方向可言,再多的成绩也难以建立有序的系统。

(五)发展兽医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10

1 前言

]合性颅脑损伤是指硬脑膜完整的颅脑损伤,颅腔内容物与外界未沟通,多为交通事故、摔跌、坠落、伤害直接或间接作用头部致伤。对伤者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医院的病程记录和临床诊断对鉴定具有重要作用。受多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首诊医师对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脑震荡、脑损伤后综合征诊断方面,使法医临床鉴定结论出现偏差,影响鉴定的公平性、公正性。本文收集了26例经临床确诊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资料,分析法医鉴定和临床诊断的差异,情况如下。

2 资料、方法

2.1 资料来源

随机选取我司法鉴定中心2011年2月~2016年2月受理的26例经临床确诊为闭合性颅脑损伤的被鉴定人,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5.82±4.5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9例,伤害17例。

2.2 方法

26例均经外地或本地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后再接受法医鉴定。所有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经临床确诊后,我鉴定中心通过调查外伤史,对病历资料文证审查,与专家会诊分析,明确鉴定结论后,分析法医鉴定结论和临床诊断的差异。

2.3 观察指标

针对损伤导致的震脑荡、脑损伤后综合征、单纯颅骨骨折、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分析法医鉴定结论和临床诊断的差异。

2.4 统计与分析

记录26例被鉴定人研究所得数据,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处理和分析数据,研究出现计量资料经(?x±s)形式描述,接受t检验;研究出现的计数数据由(n,%)形式表示,接受x?检验,差异在P

3 结果

在震脑荡、脑损伤后综合征、单纯颅骨骨折、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临床诊断结果和法医鉴定结果存在差异(P

4 讨论

闭合性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指硬脑膜完整的颅脑损伤,多由伤害、交通事故等所致,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瞳孔改变、意识障碍等,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临床工作中,针对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受相关因素的影响,临床诊断和法医鉴定结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案件处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26例闭合性颅脑损伤被鉴定人进行分析,法医鉴定结论和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差异(P

导致临床诊断和法医鉴定结论差异的原因较多,如:(1)临床辅助检查手段不全。对闭合性颅脑损伤诊断时,充分的辅助检查手段十分重要。此病例中,1例51岁患者头部钝器伤后,表现为恶心、头痛,医院确诊为脑震荡;2周后,法医鉴定时考虑患者未出现昏迷,但近期出现了体温、血压升高情况,尿蛋白检查结果异常,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脑脊液检查证实。那么在临床诊断时,实施全面、准确的辅助检查,可减少误诊事件,提高诊断准确率。(2)医生过度自信、草率。脑震荡、脑损伤综合征的诊断有时间限定,诊断应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切不可只凭经验判断。如头部外伤入院半个月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医生判定为脑损伤综合征,3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诊断出现误差。对于此类患者,可观察病情数月,根据具体情况诊断。(3)过分依赖主诉。目前临床对脑震荡、脑损伤综合征等疾病诊断无客观检查方法,往往需要依赖患者主诉,其中不乏有患者夸大,甚至虚假的。因被人伤害入院者,患者往往主诉时存在扩大倾向,如受轻微外伤倒地、相互撕扯时情绪激动而主诉昏迷者,若过分依赖主诉,可能被其蒙骗,难以准确诊断病情。(4)受外界社会、人为因素的影响,医师可能做出与致伤过程事实不相符的诊断,尤其是脑震荡、脑损伤综合征患者,缺乏客观的检查方法,就会出现诊断偏差,需要鉴定人认真慎重对待此类法医鉴定。

综上所述,导致法医鉴定结论与临床诊断不符的因素较多,医疗工作者应增强法律意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为法医鉴定提供可靠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蓉,刘海礼.实验室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几个关键点[J].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84-1186.

[2] 王俊,徐赵平,叶肥生.疾控实验室试剂耗材的科学管理及应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20(5):373-390.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11

我们于2002年提出了[1],临床实践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病证结合诊断疾病的思维模式,总结这种模式可以有三种:一是在中医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证的诊断;二是在西医病名诊断下的中医辨病加上辨证的模式;三是西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的诊病模式,第三种就是按西医疾病的发展规律进行证的诊断,吸收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的模式。中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模式,这是目前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采用的诊病模式,也是中医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诊病模式,也即是常说的中医疾病的病证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对中医学的继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医学发展到今天,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企图脱离现代医学,无视现代医学疾病概念的存在,单纯依据这种模式诊疗疾病往往难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对患者不进行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似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许的。因此,此种诊病模式脱离临床实际难以满足临床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露弊端。现代医学病名诊断,中医辨病和辨证的诊病模式,此诊病模式是西医诊断,然后按主要症状不同进行中医病名诊断和辨证,此模式是目前中医医院临床工作者普遍采用的一种诊病模式。这一诊病模式吸收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知识,显然是符合时展的。但是同样后面又采取了前一模式,又陷入了前一疾病诊断模式的不足之处。在西医病名的限制下按主症不同又诊断中医不同的病,按中医的病进行辨证治疗,仍然没有将病的本质动态表现出来,成为西医诊病,中医辨证各行其是,没有相互渗透与交融,而是两种体系的拼凑。这种诊病模式也是大多数人理解的西医病名,中医辨证的诊病模式。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虽然一些中医工作者从理论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一诊病模式,认为这样有损于中医的地位,好像中医是现代医学的附属物,不愿意这样搞,企图脱离或无视现代医学疾病先进科学的知识,搞所谓的纯中医,但是事实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实际上目前出版的许多临床专著及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医疗工作中也都采用了这一诊病模式。疾病和证候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但是在中医药大学的教学中并未被采纳和应用,形成临床与理论教学的背离。

2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它既遵循了国际现代医学统一的规则,又继承保持了中医传统的诊疗特色。任何轻视辨病或轻视辨证、侧重辨病或侧重辨证的倾向,都是割裂了完整的疾病诊疗体系,它将制约中医诊疗的能力,制约中医的发展,导致中医临床医学的退化。对疾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是发扬中医学、创新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此诊断模式显然有其优点,采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吸收现代医学的诊断经验,对疾病进行了本质上的鉴别,以现代医学做疾病诊断,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进行分析,将中医融化于现代医学的疾病中去,同时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也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限性;同时中医辨证亦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但患者有自我不适、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不佳,或西医诊断为“综合征”,而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晰可见,有了疾病的鉴别诊断、预后效果估计。但是这一诊病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现代医学诊断不清的疾病,如果按这一模式进行辨证就会无所依据;现代医学许多性质相似的疾病中医治疗是相同的,这一模式又显得重复。

2.1时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标准有了科学的、统一的定论,这些标准是统一的,也应该是唯一的。当今中医必须融入现代医学的海洋之中,对于具体疾病的研究,国际有统一的名称和代码(ICD),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迄今为止已十次修订(ICD-10),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临床医学针对的目标是完全一样的,解决一切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仍沿用中医的病名,肯定是难以得到国际认可的,既然要融入世界医学,其规则是统一的,临床医学研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是何种疾病。而目前中医学院教材的编写中仍在采用中医病名,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2]第二章肺病中引用了“肺癌”病名。并且许多中医概念是参照现代医学概念定义而成的,如“中风”,“胸痹心痛”等,胸痹心痛章节中更是参考冠心病心绞痛的特点书写而成。

2.2目前医疗卫生发展状况的需要

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医院“姓中”,“姓西”的争论,有利于中医医院的发展。多少年来在中医医院建设和发展上,中医院“姓中”和“姓西”的问题,一直在争论。这存在一个问题:一个卫生部领导下的国家医疗机构,西医医院要搞西医,中医医院要搞中医。但是目前医院的整体布局和建设、医疗法规、医疗制度等等是统一的,基本上是按照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在管理的。许多中医的老专家认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院采用现代医学的手段诊治疾病,带来了中医院不性“中”了。要知道能够称为一所医院,医院基本功能的建设与完善是必备的。如果医院连一般的急症处理能力都不具备、不具备一般的诊治疾病、防病治病的医疗功能,严格地说就不能称其为医院。这样的医院是很难有发展前景的,同时许多病人的疾病也无法诊断明确,也不可能有病人到这所医院看病。因此,在医院一般功能建设上中医医院不但不能排斥西医的诊断技术和方法,而且还要大力发展,特别一些先进的医疗设备,使医院发展成为能够满足疾病诊断和治疗需求的医院。目前全国许多中医医院与西医医院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医院“姓中”,“姓西”的争论,有利于中医医院的发展。#p#分页标题#e#

2.3有利于西医医院合理使用中药静脉注射剂和中成药

目前随着中医药药品的大力度的生产和发展,上市了大量的中成药和中药的静脉注射制剂,许多大型的西医医院,中成药和中药的静脉注射制剂在临床的应用不亚于中医院,并且许多西医医院的专家凭借着强大的医院医疗设备和技术都参与了中药的临床和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一些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疾病方面也显示了中药的疗效。我们不能无视目前西医院大量中药使用的事实,特别是许多西医院的医生,不具备中医方面的知识。中药的应用首先医生必须在精通药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合理使用中药,不了解中药的结果必然是盲目使用[3]。同时必须关注中成药与中成药、中成药与西药之间的配伍禁忌问题;合理使用中成药还要注意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只有对患者疾病做出正确的中医辨证后才能合理安全的使用该药并使其药效得到完全发挥,毒副作用降至最低限度;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有利于西医医院合理使用中药。

2.4中医临床发展的需要

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药发展至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今我们对有关中医诊断,仍然主要采用数百年前甚至数千年前形成的语言词汇来表述,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坚持采用两千年前的语言、病名来进行中医的诊断,在国际上行不通,也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中医理论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形成开放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使之随着实践与时代变化,不断实现自我改造与更新,赋予新的内涵,从而获得新的提升和活力,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生命力所在,故步自封,拒绝发展和吸收新的东西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按照整体观念和中医理论思维研究现代医学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不会阻碍中医学的发展,相反会促进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2.5有利于临床开展病证结合、方证相关研究

在方证相关的研究中,疾病也是一个不容忽视与回避的问题。这里所说疾病是现代医学所指之病。众所周知,国际上评价一种药物与一种治疗方法的效果,都是通过疾病的改善情况进行的。“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对于方剂、证候与疾病的研究也应该将其放入大整体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方出发,联系证候,病证结合,解读其间的关联规律,揭示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辨证论治赋予新的含义,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4]。证候分类与疾病诊断和药物干预一起进行研究,其结果将使得证候分类更具有使用价值;此外,疾病证候分类不仅有助于找到中医治疗方案的适用患者,同时也能帮助找到西医治疗方案的适用患者[5]。疾病证候分类与药效评价在证候分类基础上,方证相应,中药才能产生确切疗效。因此,中药药效评价应建立在“证候分类”之上,对比分析中药治疗有效和无效的生物学特征,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

2.6有利于开展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许多证候模型尚未成熟、证候模型未能与现代医学疾病模型结合起来是证候动物模型难以发挥作用、难以开展中药研究特别是中医新药药理实验重要的原因。中、西医并存是我国医学体系的特点,因此,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是开展这一研究的重要前提。目前中医医院临床诊断大都采用中西医两种诊断模式。中医新药的研究大都是在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的基础上开展的研究,临床报道研究也是如此。所以,将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与西医疾病动物模型结合起来,使疾病模型赋予证候的概念,就能与中医临床相一致,使中医新药药理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医辨证施治特色,并为证候动物模型的广泛应用、健康发展扫清障碍。中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利用健康动物进行安全性评价。这与中药临床实际应用存在很大差异。“对证”用药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特征,根据中医证候分类理论和“有故无殒”的思想,中药的毒性与证候密切相关,准确的证候分类、进而“对证”应用中药是避免毒性的关键[6]。在“对证”的基础上评价安全性也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必由之路。

2.7有利于系统、归纳、总结临床用药思维开展中药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已经发展成当今中医临床实践的主要形式,建立在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病证结合基础上的中医临床辨证组方思维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我们不能无视其存在。

2.7.1针对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目前自觉不自觉的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虽然目前许多专家认为不符合中医理论,提出反对“见到炎症就清热解毒;见到高血压就平肝潜阳”。根据现代病理研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运用中医用药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这一思维的关键要看临床疗效,我们应当开展病机与病理结合的组方模式的研究,以能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实际上它不仅弥补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不足,也使病证结合论治有了新的发展,中药药性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辨证组方思维模式是容纳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向中药药性理论回归,是中医辨证思维发展和中医理论发展的体现。开发药物的临床疗效不仅依赖于随机或重复临床试验取得的有效率,更重要地依赖于通过连续多次临床试验所获得的更为精确的药物使用适应症,这与围绕证候分类的中医临床经验积累的过程非常相似[7]。利用疾病证候分类理念和方法,明确已有药物的精确适应症是“新”药开发的新途径。

2.7.2针对基本病机的专病专方专药的组方模式基本病机的专病专方专药的组方模式是目前大多数中成药开发的主要模式,也是许多名老中医形成对某病治疗特点和特色经验的主要思维模式,应该承认是辨证论治的升华。

2.7.3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中药复方配伍西药组方模式是我们必须要进行研究和重视的临床用药模式,重视和研究并应用的目的是中西药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效减毒,优势互补,在难治、复杂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独特效果;药物研究专家开展的“方病证、药病证、有效部位与病证、有效成分与病证”的中药复方有效部位创新药物研究发现模式、有效组分配伍组方模式的形成是中药现代研究与传统理论相结合的结晶,是中药发展的重要方向,复方药物也是国际药物研发的方向。#p#分页标题#e#

3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总体设想

按照整体观念和中医理论思维全面把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精髓并将其应用于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研究中,继承与创新、提升与发展的原则,是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必须遵守的。临床医学发展研究的目的是提高临床疾病防治的总体疗效,中医药临床治疗显示很好的疗效,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构建,为探索现代医学各种疾病中医辨证规律、总结各种疾病临床有效的整体治疗方案,提高我国临床疾病防治的总体疗效提供了可统一操作的模式。有专家提出,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原来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疾病,西医的“病”(如冠心病、肺炎等)是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中医的“证”(如热证、阳虚等)则是信息控制系统疾病。中医的“证”即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与西医的“病”即形态结构系统疾病同时存在,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可以引起形态结构系统疾病的发生,形态结构系统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也会引起信息控制系统疾病的形成。中医的证和西医的病这两种类型疾病可以互为因果。中西医临床上病证结合治疗实际是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和形态结构系统疾病的结合治疗。这两种类型疾病的结合治疗必然优于中医或西医的单一疾病的治疗[8]。目前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许多疾病分型相当混乱,大多是编著者按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分类和选方的,无统一标准,没有共识性的东西。由于此模式目前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习惯,人们还不清楚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规律。因此本诊病模式需要中医学界团结起来,共同协作,积极努力的开展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必须从临床中来,在目前许多医院都建立了电子病历,为开展全国统一协作研究工作成为可能。在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疾病辨证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摸清每一种疾病的主要本质是什么?也就是说这种疾病的主要病机是什么?也就是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每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中医的哪些证?各证的概率大小及分布情况?这些证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平行的、纵向的、还是因果关系?疾病的主要证型是什么?兼证是什么?证的转归及预后怎样?不同的病具有相同的证型,他们之间有否差异?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临床调查及研究,采用大宗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凭主观臆造。

3.1建立适合我国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

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电子病历完善中医临床研究的基础平台根据最新出版的《现代疾病诊断学》,目前具有明确病因、病理、诊断的疾病共计1100多种;《医学综合征大全》收录的临床综合征达到2000多种,每种疾病和综合征都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这一点中西医都要遵循。疾病的诊断标准是我国疾病专业委员会根据国际同类疾病诊断标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的,诊断标准不断改进和完善,定期的全国专业委员会会议都在颁布具体疾病的部级诊断标准,标准是权威的、具有法律意义,所有疾病都有最新的诊断标准,任何医院、任何医生诊断疾病都以此作为标准。在疾病诊断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调查方法、集中高层次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开展现代医学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研究。研究的关键是完善的顶层设计。我们现在进行的国家“十一五”常见疾病的疗效评价研究,均是一个课题组进行的研究,成果很难得到认同。因此,由政府牵头,专家协作,集中全国专业人员对同一个疾病逐渐讨论,求同存已,初步形成某一个疾病的专家共识。研究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的初步方案,在此框架内,收集各医院临床疾病资料,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临床的各疾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和整理,逐步调整,形成基于临床的各个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在经过专家讨论研究、修改,调整,再回归临床应用,逐步达到基本的统一的病-证-方-药。在此基础上开展循证中医学研究。目前中医药治疗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等疾病有效,但是没有进入现代医学的治疗常规中,缺乏循证证据,无法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不仅是国际的,就连我国的西医指南中都没有纳入中医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12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医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医生不但通过个人的经验、权威的观点或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且从搜集到的文献中寻找最有力的证据,从而做出临床决策,并将其用于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依据循证医学的要求,临床医生应该了解支持其临床诊疗的证据和这些证据可靠程度的医疗实践模式。所谓证据就是设计合理、测量准确、结论可靠、发表在医学专业杂志上的文献,包括研究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汇总分析及系统综述)。因此,循证医学实际上也就是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来分析评价临床医学文献,并用于指导日常临床医疗实践的过程。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及精湛的医疗技术。在世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药学来源于实践,具有确实可靠的临床疗效。《史记·补三皇本记》就有“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述。奠定中医药学临床治疗学基础的巨著——《伤寒杂病论》就是东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经过“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完成的。经过了1700多年的临床检验,被称为“方书之祖”。张氏所创立的辨证施治原则及经方,时间虽然久远,证据却不陈旧。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及基础,在临床及科研中运用切合实际、恰当的辨证诊断及疗效评价体系是中医药研究成功的关键。诊断及治疗标准的制定必须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及既能够反映科学研究及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又能够与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成为具有普遍性与规律性的医疗实践经验总结。可见,几千年前中医药学研究方法与现代医学思想不谋而合。难怪有学者提出: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中医学,尽管中医药学不是在解剖室和试管中分析出来的。

在当今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的过程中,以经验医学为主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暴露出许多缺陷。①诊疗标准以个体经验为主,缺乏科学研究的系统评价。循证医学强调以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及其结果作为系统评价某项诊断、治疗手段的依据,并搜集、整理证据,确立诊疗方案。美国卫生保健政策研究所建立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库,就是采用汇总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以往多个RCT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系统评价,形成提供参考的信息资料。汇总分析是确立临床诊疗方案的基础,汇总分析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及专业知识,根据研究目的制定研究方案,收集文献,确定合格研究的入选对象和排除对象,评价文献质量和筛选文献,从各项研究中摘录有关资料及适当的模型,对文献中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得出一定的结论,并加以解释,得出新的建议。而中医诊疗规范的制定及中医教材的编写大多以专家个人经验或某单位临床经验为基础,往往缺少系统评价的依据,所以制定的标准在其适用性上大打折扣。②缺少中医诊疗标准化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如没有大量RCT及大量的临床研究文献为基础,以及将己确立的诊断标准回归于临床实践,经过RCT的临床试验论证,则难以论定该类诊疗标准具有多大的适用性及参考价值。从中医文献质量分析结果可知,由于可用于作为诊疗评价体系的文献资料缺乏,且有一些资料缺少可信性及可比性,所以缺少制定中医药诊疗标准评价体系的依据,而对诊疗标准本身进行论证的文献更为罕见,所以多数论文套用的是西医标准,少有中医特色。

近年来,尽管我国己重视了中医病种质量管理,规定了一系列中医药临床及新药研究的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医药研究有了可以衡量的尺度,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国内、国际以循证医学模式进行了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己逐步形成了目前最佳推荐治疗方案。与之相比中医临床研究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就对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及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循证医学的模式及手段制定中医诊疗标准将进一步保证医疗技术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学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发表的中医药文献中,大样本、随机对照设计以及可重复性、实验性、前瞻性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介绍,正在逐渐取代经验性、个案性的报道。这种临床证据的科学性正在逐步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因此中医药学临床研究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惟有倡导科学方法,大胆应用现代科学研究的证据,不断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才能走出一条发展之路。循证医学的目的是解决临床问题,包括认识和预防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应用有效的措施,完善并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卫生管理决策科学化,所以循证医学与临床医生紧密相关。作为当代临床中医师,既要了解历代文献,又要掌握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及预后判断的证据。社会在飞速发展,诊断治疗疾病的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病的原则,除应抓住疾病之“证因”外,还应当满足现代医学对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客观指标,从而更好地研究及治疗疾病。总之,掌握和应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必然会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循证医学与中医学术研究并行不悖,循证医学是提高中医药疗效的一种有效手段。循证医学并非要替代临床医生的技能和经验,而是以此为基础将医生的临床经验与当前最好的证据结合,促进中医进一步发展。

中医诊断学论文篇13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