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学术道德论文实用13篇

学术道德论文
学术道德论文篇1

二、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道德产生的利处。科学技术为促进人们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的发展使人们传统而保守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得以改变,并逐步地渗透进道德情感中,使之得到升华,人们的价值观渐趋科学、合理,并促进了智慧的生成,进而带来了很多创新,又进一步带来了科技的更新与社会的发展。

2.科学技术对道德产生的危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科学技术所表现出的工具理性转化为操纵人类一切生活的手段时,人自身也成为工具理性所任意摆布和支配的工具,人为物所奴役,失去了各种精神的追求。于是出现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计算机的兴起与网络技术的繁盛,使得世界越来越虚拟化、隐蔽化,网络的不真实引发了很多道德伦理问题,如网络欺诈、网络色情……青少年更是整日沉迷在游戏与聊天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亲情淡化冷漠现象,更有甚者走向自杀。网络像一根纽带,联系着人们的方方面面,但也像一堵墙,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生物技术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伦理难题。基因技术使人类揭开了遗传的秘密,也为人类疾病的医治带来了希望,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相当多的问题。人们利用基金技术来“设计和制造后代”,克隆人的商品化、商业化,还有贩卖人体器官等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和安全。人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心灵的空虚、恐怖、焦虑和绝望成为了当代人的精神面貌。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运用得是否得当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为它的工具理性价值必须有一个正确导向才能使自身优势实现最大化、最优化。而伦理道德正是这样一个人文精神工具,所以,我们应当用伦理道德去关怀科技,对它进行规范和导向,才能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三、如何进行人类伦理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论文篇2

涉嫌抄袭论文的新闻很多,有硕士、博士毕业的高材生,有大学的教授,有公务人员,也有企业高管,各行各业都有被涉及到的“新闻主角”。

学术道德论文篇3

一、落实规范,明确责任

加强对同学网络责任感教育,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已有的经验,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就很有代表性。这“十戒”分别是:①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②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③你不应该在他人离去时窥探他人计算机;④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⑤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⑥你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⑦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作出了补偿;⑧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⑨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⑩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同胞的理解和尊敬。通过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可以让青少年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进行网络行为,将之视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要使他们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明确认识到任何借助网络进行的破坏、偷窃、诈骗和人身攻击等等都是非道德的或违法的,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受到相应的制裁,从而杜绝任何恶意的网络行为。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准则来教育学生如何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二、循循善诱,培养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一)养成“使用”的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待屏幕上出现“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的信息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要使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按照操作方法正确开关机;遇到问题不随意开关机,及时请老师帮助,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随意删除、移动、重命名他人文件;爱护设备,不在显示器、键盘上胡写乱画;使用电脑时不吃东西等等。

(二)养成讲“公德”的习惯

当有的学生胡乱地敲打键盘、卸载鼠标小球时,要及时指出:大家要像爱护自己家里的财物一样爱护学校的电脑,为他人着想,保持机器的正常运行;当学生进机房,互相拥挤、大声喧哗时,要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一定要有序、排队,保护自身安全,讲公共道德;当有的学生上机时,嚼泡泡糖、吃瓜子、随意丢弃杂物时,要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爱护公共环境;当有的学生编写文本、给同学发邮件、或网络聊天时,用一些侮辱性的、不文明的语言时,要教育学生讲文明语言,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等等。

三、科学引导,健康上网

目前,很多青少年上网是在没有老师、家长的监督和陪伴下进行的,学生对充斥在网上的丰富的资源缺乏筛选的能力,又不能及时地得到指导,使得青少年被动的在无意间接受一些不良信息,所以作为教师和家长还是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不但要在技术上指导学生如何上网,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网上资源中快速的检索到有效的资源,更要指导学生如何健康上网。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多花时间与青少年沟通,及时了解他们上网的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教师也可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的学习,有效规范学生的上网习惯。

(一)正确对待网络游戏

目前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网络游戏的热衷。爱玩是人的天性,玩有益的电子游戏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电子游戏看成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无休止地沉溺于此,则会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害无益,我们要教育学生,现在还处于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我们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同时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安装一些有益的游戏软件,如“魔鬼打字”、“金山画王”、“乖乖熊学打字”等游戏软件,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逐渐建立起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兴趣。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了《抗日——地雷战》、《大唐诗录》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养成健康的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在享受信息技术成果的同时,要自觉保护知识产权,遵守《软件保护条例》,抵制盗版软件。要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的研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然而,计算机软件难以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要教育学生不制作、不传播计算机病毒、恶意文件等。学习互联网应用内容的时候,还可以号召学生一起来净化信息环境,不要传播不文明的甚至违法的言论,要自觉抵制腐朽思想、言论的诱惑,养成一种健康的信息道德。

(三)引导学生上健康网站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人人可以自由上网,并在网上浏览信息,下载和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在网上发表任何越轨的言论而很少受到惩罚。其次,由于网络的跨国性和即时性,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甚至色情的东西,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在不遗余力地利用这个阵地向我们进行渗透。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其危害不亚于网络游戏。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为了帮助大家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

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教师有必要在技术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如安装美萍安全卫士,网络爸爸等防护软件。教师也有义务与有电脑的家庭取得联系,向家长介绍利弊,推荐软件。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采取引导性对策,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分析辨别,鉴定真伪,做到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做的不做。

四、家校配合、齐抓共管

为了使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平时要注意与班主任老师相互配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除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班队活动时间、晨会时间加强教育,并经常与家长联系或上门家访,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教育。例如我在与初一一些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上网主要是玩游戏和聊天,在游戏和聊天的过程中时常会有一些不健康或者说不适合学生的内容出现。由于学生好奇心强,你越不让他上网,他越觉得网络的神奇,我就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如何控制学生单独上网的时间和次数,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沉溺于网上游戏和聊天的利弊。这样,内外因共同发挥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由于学生是道德意志比较薄弱的群体,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影响,容易在网上产生不道德行为和不文明现象。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对学生加强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道德意识的提高,培养其道德责任心。既要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正面疏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更应注重利用网络“润物细无声”的进行潜移默化的网络道德教育渗透,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网络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网络,真正成为新世纪网络世界的主人。

考文献:

学术道德论文篇4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愈演愈烈,前景令人担忧。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缺失,败坏了校风和学风,扭曲了诚信治学的学术氛围,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铲除培养学术道德失范的温床,全面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首要内容。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1、课程学习、科学实验阶段的学术道德失范表现

研究生在上课阶段,就已经会采用各式手段瞒天过海,胡编滥造:期末考试时携带小抄,作弊以获取高分;窃取他人实验成果,偷换数据,抄袭实验报告;从互联网上下载论文,稍作修改即作为期末论文上交。

2、及毕业论文中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

大部分高校在评奖或毕业所需的条件上,都会注明或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这导致研究生不论是否侧重于理论研究,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性科研论文成果。于是,各种类型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集中于此,具体表现为: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者“越境”翻译国外学者的成果后据为己有;在未实际参加的研究成果或论文中挂名,或引用有关参考文献未说明,或标注“伪注”,盲目列出并未引用的参考书目;一稿多投或一稿多用,将自己待发表的论文或者已经发表的论文,改头换面,更换题目,继续在其他刊物上投稿;找“”,出钱雇“”贯以自己姓名的论文,或充当“”替人论文等等。

二、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

1、受社会不良影响较大

现今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唯利是图、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已逐渐成为人们新的座右铭。这些扭曲的价值观,不可避免的投射到高校科研学术的净土,从而转化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动因之一。职称评审、职务认定、学术地位水平的评价,对名利的过度追逐导致学术规范的边缘化,传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道德约束力日益削弱,学术泡沫、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人情送礼、任人唯亲、暗箱操作、学霸威慑等现象大有越演越烈之势。另一方面,面对研究生扩招,就业压力逐年加大,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大环境,很大一部分研究生无法平心静气的进行学术研究。为了日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只能在公务员考试、各种考证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也无暇顾及学术研究,到真正交稿之时就只能敷衍了事,东拼西凑。

2、高校缺乏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

(1)缺乏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一些高校往往注重“科研能力”、课题论文的数量,而常常忽视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其后果是第一,使研究生不了解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对于科学研究中的译、署名、引据、注释等概念模糊不清,致使很多学术失范行为成了“无心之过”。第二,道德教育的缺失致使研究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淡漠,缺乏学术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不能以正确的学术道德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

(2)监督惩戒机制不到位

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戒大都只集中在考试中防抄袭、作弊的措施上,对于论文的剽窃、侵占,并没有健全的监督管理和惩罚方法。这样致使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察觉、揭发和惩治。

(3)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标准单一

现阶段对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标准非常单一,一般以所发论文数量与发表刊物档次结合考察。思想政治状况考核弱化,却以作为评奖评优,乃至是否能够毕业的唯一标准。有部分研究生不学无术,运用各种学术失范手段大量制造劣质论文,给予出版社适当“稿费”就可直接发表。最后,却能够挤掉很多真正潜心钻研、刻苦用功的同学,摘得奖学金的荣誉。而那些踏实做科研的研究生,则因为研究周期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学术成果,而与奖项擦肩而过。而在另一些高校里,在读期间,不完成论文量化的标准,研究生就无法实现学业,甚至严重影响了将来的就业。在这样的指挥棒下,现实性很强的研究生当然“急功近利”,想方设法走捷径,提高论文数量,忽视质量。这也造成了滋生学术失范的温床。

三、对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思考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项措施,依靠学生、老师、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根据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其问题的成因,结合本人多年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从制度上杜绝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

1、强化学术道德教育,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的研究氛围

(1)充分认识学术道德教育对培养合格研究生的意义。

合格研究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扎实的学术功底;更为重要的是,他所撰写的论文不是建立在剽窃他人成果的基础上,而是踏踏实实由自己努力完成的。过程的清白,才能彰显结果的珍贵。所以,必须首先认识到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切实提高学术素质的具体措施。

(2)积极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活动

秉承先入为主的规律,在研究生入学后的新生教育课中,将学术道德教育作为第一课,优先进行讲解。从而给研究生打下必须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的深刻烙印。同时将学术道德教育放入《研究生培养手册》,并设立必修课专门对此进行解读。以保证学术道德教育的常态化、长期性。

研究生在读期间,要结合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运用正反面典型事例,有针对性的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做到警钟常鸣。使学生牢固树立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学术道德失范为耻的荣辱观,使之在正确的学术道德观的熏陶和指引下成长进步。

2、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监管机制

(1)合理使用惩罚手段

合理使用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最直观的表现学术失范人员的不利后果,对周围同学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按照规则做科研,不跨越红线。同时也能使遵守学术诚信的学生相信,他们的努力能够得到尊重和回报,通过造假走捷径将最终受到残酷惩罚。

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不同情况规定轻重缓急的处罚措施。例如考试作弊,将给予记过处分,并取消当年的评奖评优资格;学期论文抄袭,取消学科成绩并重修补考;毕业论文的摘抄率过高,将推迟毕业,重新修改论文。其次组建由学生、导师和主管领导构成的学术道德监督小组,对研究生的作业、考试、论文、科研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对学位申请、评奖选优、出国推荐等过程中需要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及进行严格审查和核实。将学术诚信纳入学生的相关考核体系中,直接与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与能否毕业挂钩,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工作的联动性。

(2)充分发挥导师作为学术道德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研究生导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他不仅要培养研究生成才,教会他们学习方法,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道德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学术道德指导要求作为研究生导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导师在日常学习和科研过程中注重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和学术规范的示范与引导,向学生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及人格力量教导和感染学生,培育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优良风范。

(3)转换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标准

第一,要在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学术道德素质要求。学术道德规范不是空有口号,也有量化标准。例如发表的学术论文抄袭率超过了多少百分比,就必须要取消学术不端研究生评奖评优的资格。将这些学术道德要求切实在评价标准中提出,可以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起到良好的现实制约作用。第二,取消要求研究生在规定的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的规定,给研究生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学术研究是一种体力活,很多时候必须在大量阅读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自己的观点。而部分高校动辄要求发表2-3篇学术论文才能毕业或申请奖学金的规定,一方面使研究生缺少时间静下心来做科研,从而产生各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另一方面助长研究生浮躁的学风,在人格上形成诚信缺失。所以,应该根据多元化培养目标建立相对应的研究生评价标准,不应以学术论文数量作为唯一标准。考虑不同学科特点以及行业特性,应在培养环节上各有侧重。对学术研究型人才的评价应侧重考察理论基础和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评价应侧重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不同类型的人才各尽其能。

参考文献

学术道德论文篇5

【Abstract】Academic morals construc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academic morals anomi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time is elaborated. Counter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reinforce and improve academic norms, i.e.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authorities, holding extensive education of academic morals,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controlling academic morals.

【Key words】PreventionControlPostgraduateAcademic morals anomie

高等学校学术道德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再次强调了新时期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加强教育系统学风和学术道德的一系列举措。今年3月,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对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惩治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处在学术研究的一线,其学术道德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学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预防和控制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内涵及表现

学术道德是指学术者在从事学术研究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学术者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而采取的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学术道德问题,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日益凸显,是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求真务实、用于创新、坚忍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对于维护社会良好风尚,保持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促进学术事业健康发展,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研究生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在日常学习、科研训练中,主要表现为:①课程作业马马虎虎,下载或摘抄他人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作业上交,甚至直接将现成的文章原封不动地照抄上交,蒙混过关;②实习实验弄虚作假,拷贝他人实验数据,抄袭实验报告,应付交差;③期末考试作弊,无视考场纪律,抄小抄、藏夹带、传答案;④撰写论文投机取巧,找人课程论文(设计)、学位论文(设计),甚至“克隆”前几届毕业论文(设计)。

另一方面是在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中,主要表现为:①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剽窃、抄袭,或在未参与实际工作的研究成果或论文中挂名,或引用但未说明有关文献;②粗制滥造论文,或编造实验数据和引用的资料,或伪造篡改研究成果,或重复研究和低水平研究;③一稿多投,一稿多用,将待或者已经发表的论文,改头换面,继续投稿;④其它一些学术失范行为,如伪造刊用通知、雇佣“”写论文、等等。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成因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问题进行了探讨,如王正杰的《论新时期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江新华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和对策》、贾万刚的《审视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三大根源》、钟芳芳的《基于道德认识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王雯姝的《当前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及引导》等。这些学者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道德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社会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日渐显现,加之我国还尚未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致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都产生出大量为追逐个体(小团体)利益最大化而抛诚弃信的不良现象。首先,政府权力疏于监督,出于部门利益或地方长官意志,注水数字、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频频发生;极少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随意瓜分公共利益,公共领域的极少数人的失信行为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为失信行为留下了空间。其次,商业上投机心理泛滥,一切向钱看,制假卖假、坑蒙拐骗、逃税漏税、钱权交易等屡禁不止,不良社会风气蔓延。再次,近几年,文化生活领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不断增加,虚假报道、有偿新闻、走后门、潜规则、暗箱操作等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社会诚信体系松垮、人民诚信心理滑坡,失信、违信、疑“信”、甚至拒“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者何以安心治学问道,学术界势必难以保持一片净土。

2.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教育原因

大学教育机构的自身局限性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一是办学体制与学术自由的矛盾。中国大学定位为行政事业单位,其发展受到行政干预较多,学术没有充分的自由度,研究什么、写什么文章,大多数听命于行政命令。二是“官本位”思想对大学学术的侵蚀严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为了“发展”、“升级”,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获取教学资源优势,不断争取重点学科、硕士生点和博士生点,纷纷制定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指标;为鼓励广大教师多发、快发论文专著,还制定了奖励办法,导致教师重量轻质,出现了大量的文字垃圾堆出的虚假学术繁荣。三是高校学术工作者忽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淡化道德认识和情感。在既要应付官僚化的政治任务,还要适应商品社会意识影响的两难处境之下,一些教授们对争项目、争课题、争经费花尽心思,少数人甚至不择手段,对项目的具体执行、成果的质量却关心少、投入少,出现了在实验室时间少、吃饭局时间多、“甩手掌柜”的怪现象。在指导研究生方面重量轻质,一些导师来者不拒,有多少招多少,老师学生相互应付,你好我好大家好,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品行引导方面难尽其责。研究生作为大学、研究机构的组成部分,耳濡目染,见怪不怪,受到的影响不言而喻。

3.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自身原因

人生观、价值取向错位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自身因素。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价值取向向个人倾斜、向金钱倾斜,致使个人价值取向发生错位,导致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有较大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在职攻读学位的研究生,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价值观和道德观体系更加复杂,对待学术的功利性倾向明显严重。另一方面,随着生活、学习条件的日益改善,研究生严谨求实、好学深思、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化,反映到求学治学的过程中便表现为心浮气躁、投机取巧、浅尝辄止。此外,互联网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更为便利的信息资源,也正在改变着青年群体的治学方式。这种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特殊性,使抄袭、剽窃的行为性成本很低,从而助长了学术道德缺失者的不诚信行为。

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学术道德建设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指出,学风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建立健全一整套加强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使人们不愿、不能、也不敢违背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不断强调学术道德的基础上,通过学术规范的制度建设,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和道德底线。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既要靠倡导教育,也要靠制约管理,要把学术道德纳入到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努力使在校研究生成为良好学风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1.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高校学风建设组织机构是总体把握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机构。要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纳入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个体系,进行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要在二级院系成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工作小组,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副书记和科研、研究生副院长来具体负责研究生日常学习、学术过程中的相关教育、监督和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知识产权管理中心等学术管理机构在端正学风、加强学术行为规范中的作用,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学术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

2.广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

要切实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进手册、进课程、进文化、进制度工作,不断牢固学术规范的思想防线。

一是学术道德教育进手册。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著作权法》、《专利法》以及教育部关于学术行为要求和学校学术管理一系列办法引入《新生手册》,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当中穿插渗透,使学生意识到学术诚信是作为一名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进入校门第一天就要了解学术道德规范,认同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荣辱观。

二是学术道德教育进课程。大力开展以学术诚信为核心的思想道德课程建设。积极开设有关论文写作规范、学术政策、知识产权等相关课程,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普及,使研究生了解有关学术诚信的常识,明辨借鉴引用与抄袭剽窃的区别,掌握如何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规避知识产权侵犯和学术失范。

三是学术道德教育进文化。开设介绍有关知识产权、学术政策和学术责任的专题网站,不断更新社会对学术道德的反馈和要求。不定期邀请专家来校为研究生作有关学术行为规范的相关报告。积极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求实创新、追求真理、诚实守信的学风正气。

四是学术道德规范进制度。规章制度是学术道德规范的外化。要加强学校学术道德规范制度建设,从实际出发,对学风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查漏补缺。明确学校对学术管理的态度和具体办法,建立并完善从学术教育、学术审查、学术评估、学术违规处理的长效机制。建立惩戒机制,加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警示作用。

3.完善学术道德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学术诚信责任制。实行学生、导师、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四级体系的学术道德责任管理制。每一届新生入校时,由学生、导师、学院与学生管理部门签订学术道德责任书,将学术诚信纳入导师和学院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导师招生资格与学院办学经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工作的联动性。

二是严格人才培养考核制。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等工作管理部门和教师应当加强对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严格各项学习纪律和制度,如监考制度、作业制度、论文抽查制度,另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学术诚信档案制度,用来规约和记载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术诚信情况。对学位申请、评奖选优、免试选拔、出国推荐等过程中的需要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及进行严格审查和核实,特别是对毕业要求论文要通过专门软件,与网上电子版的书籍、学术期刊、参考书进行比较,估算出论文中自创部分的所占比例,然后将鉴定结果连同论文一起提交学位委员会。

三是明确学术德育导师制。导师是学生学术行为的第一责任人。将学术道德要求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导师在日常学习、科研过程中注重德育教育和学术规范的示范与引导。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除了需要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外,高校自身必须在构建学术道德工作体系方面有所创新、有所作为,不断开创学风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9)

2 李卫红.学讲话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3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N].,2009.4.21

4 王正杰.论新时期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思想研究,2009(7)

5 钟芳芳等.基于道德认识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

6 贾万刚.审视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三大根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4)

学术道德论文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66-02

一、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概念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与技术各自都有相对确切的概念。现代所用“科学”一词,是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科学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而侠义科学仅指自然科学,本文所指是其侠义的自然科学。英文中的技术一词technology由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和logos(词,讲话)构成,意为对工艺、技能的论述。到20世纪初,技术的含义逐渐扩大,涉及工具、机器及其使用方法。伦理学,在古希腊,“ethos”一词最早见于《荷马史诗》,特指一群人所共居的地方,后来,词义扩大为一群人的性格、气质及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伦理学发展到今天已被认为是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科学。“道德”一词被赋予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二、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几种观点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一直以来被大家争论不休,但主要分为相关论、不相关论和等同论。相关论者又可分为伦理道德决定论和科学技术决定论。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阐述。

(一)不相关论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把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区分开,他著有《物理学》是研究科学技术,他的《尼格马克伦理学》是研究伦理道德的,前者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而后者研究对象是人。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彭家勒(1854-1912)认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社会作用,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善”,“从来也不相遇,永远也不会发生冲突”,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英国思想家休(1711-1776)把知识和科学分为“事实的知识”、“价值的知识”和“物理科学”、“精神科学”,认为道德价值观念来自趋乐避苦的情感,理性对道德价值无能为力。现代西方新实证主义伦理学派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1889-1951)、卡尔纳普(1891-1970)等人也认为道德不存在对错、真伪的问题,科学也没有善恶之分。中国的《易经》就有“形而下为之器,形而上者为之道”,把伦理道德所指的“道”和自然科学所指的“器”区分开来。他们太注重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区分,实质上是否定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本质联系。

(二)等同论

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前468-前420),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把美德作为知识的一部分,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是苏格拉底对人类科学技术史和伦理思想史的巨大贡献。但是,知识与道德毕竟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在没有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的情况下“等同”对待,实际上等于忽视或取消了两者之间的差别,这一观点后来成为导致科学技术乐观主义和科学技术决定论的思想渊薮。

(三)科学技术决定论

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崇尚自然科学,主张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墨子》有“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主张人人平等,反对战争,天志既掌握自然规律,明鬼既继承前人的经验。在近代自然科学盛行一时的阶段,这种观点占据了主导。从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到哥白尼的地心说革命,伽利略确定了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方法,笛卡尔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他认为世界就像一个运转的大机器,上帝给了第一脚的推动力,于是世界便在三大定律作用下开始运转。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一些机械论者认为科学技术主宰世间的万事万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就能带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显然这种观点太过于极端化,事实表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原子弹、克隆人等例证就能表明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弊端。

(四)伦理道德决定论

中国的儒家思想一直把个人的伦理道德放在高于其他知识地位,《论语》就有“君子入则孝,出则悌,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问”,《中庸》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反映了伦理道德才是最根本的前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现实社会只是理性社会的一个模版,理性社会的人都是追求最高的伦理道德――善,人类学习知识只不过是为了运用知识更加认识理性世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著名的《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是败坏了风俗还是净化了风俗》一文中,悲观地预言:“科学与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行也就消逝了。”特别是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道德堕落的现象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一些学者认为“道德崩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科学的威力不断增加的同时,科学的利用越来越不高尚,越来越粗野,而且越来越不道德”。他们甚至主张用“完全刹车”的办法,来阻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拯救道德危机,陷入了道德决定论的误区。

三、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科学技术不仅带来政治、法律等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革,而且带来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观念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革,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进步决定了伦理道德的完善,中国先秦的管子在其著书《管子》中说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生产资料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才能更好的遵纪守法、知礼让礼。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们认识世界的知识、方法和手段,为促进人们对伦理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利害关系,对新的价值观、伦理观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总体而言,从最终决定意义上来说是以促进作用为主的。具体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改变了社会的道德舆论,促进人类新的道德规范生成,促进了人们价值观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倾向于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道德生活、处理伦理关系,强调人类智慧,促进了伦理学学科的发展等。

(二)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反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它在改变一些腐朽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的同时,也冲击着那些仍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仍在发挥着重要社会协调和约束作用的伦理道德,削弱和挑战着它们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维系作用。例如:盲目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忽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人类价值观趋向的改变,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利用科学技术去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来满足人类的需求,而忽略伦理道德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保护作用,所导致的大气污染、河流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更为深刻和严重。基因技术特别是人体生物遗传信息的破译,在促进人类揭示遗传基因秘密,为人类自身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和手段的同时,带来了如何尊重并保护人们的遗传信息隐私权,如何确保人们受到公平合理的评价和对待,而不是“遗传决定论”或“基因决定论”的观点,避免对遗传信息的误用和滥用,产生“基因歧视”等社会问题,以及如何真正善待我们的后代,不至于利用基金技术来“设计和制造后代”,既损害了当代人的身心健康,又侵犯了后代人的权利。

(三)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辩证作用

然而,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犹如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作用一样也具有两面性。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规范,体现在科学技术伦理和科学家行为规范,可以更好地指引科学技术导向提高社会生产力、造福人类社会的方向,限制科学技术滥用,危害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相反,当社会的伦理道德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失去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调节作用的时候,往往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束缚,产生阻碍作用。例如中世纪西方封建国家的宗教神学的伦理道德观念严重束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时就要打破腐朽落后的伦理道德观念,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扫清道路。

四、正确处理好伦理道德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和作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看到两者之间既不是等同的,又不是相斥的,更不是谁决定谁的。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首先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的道德,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科学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是它们两者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统一于真善美的追求之中;其次,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与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伦理道德的发展也是同样具有革命意义的推动力量,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前进的基本趋势,促进了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深化了人们的道德认识、更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等等。同时进步的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和文化支撑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至于科学技术进步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相互作用不是直接实现的,还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其它因素和中间环节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相互作用关系不是单向的、直线式的,而是曲折的、复杂的;另一方面,由于道德本身所具有的受制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统治者意志的性质,以及滞后于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虽然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达到形成新的道德和完成伦理道德变革的程度,就会产生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发展不同步的现象,因而不能简单地把伦理道德退步和社会风气堕落归因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二律背反的结论。而是应当深入地、辩证地分析,避免由于对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效应找不到正确的根源,而导致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的前途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1989.

[2]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卫兴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陈晓英.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J].社会科学辑刊,2004(1).

学术道德论文篇7

人才紧缺是当今世界的难题之一,为了给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国家越来越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但近几年,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招,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所谓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学术作者主体用不符合学术活动中基本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或手段来达到自己的学术目标。[1]恩格斯说:“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学术界也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但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现状并不乐观。有些研究生投机取巧,写论文东拼西凑,或者直接照搬他人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有些研究生做学问心浮气躁,为了达到学校要求,不惜花钱请人;更有甚者,在网上当,兜售学术论文。这些不正当的手段或行为都加剧了学术界的混乱,造成不良影响。

二、改善学术道德失范的外部环境

学术道德失范是一种社会不良现象,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学术道德滑坡不仅影响高校的学术竞争力,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学术水平的发展与进步。[2]想要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从外部看,需要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1、学校要完善学术管理机制

(1)强化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学校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开设有关学术道德教育的课程,印发有关学术道德教育的学习手册,学习完相关课程之后,签订学术道德承诺书,从精神上督促学生遵循学术道德的章程。[3]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形成系统的认识,提升学术道德素养,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并且对研究生的论文要经过多轮审核,强化监督机制,帮助研究生树立起以遵循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观念,自觉抵制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2)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评价标准

学校应根据本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科特色,采取适合本校的多元化评价标准。不应单以的数量论英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标准。[4]比如,申请专利的情况、帮助导师完成课题的情况、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获得的相关奖励,都可以列为学术评价的标准,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术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3)创新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方法要多元化。首先,在研究生入学之初,通过举办相关讲座,介绍相关案例,宣传学术道德规范。其次,发挥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让优良的学术作风不断传承下去。[5]另外,还可以在校园宣传栏张贴有关宣传学术道德的海报,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有关学术道德的文章,全方位创新学术道德教育方法。

2、改善学术界不良风气,促使学术道德法律化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日益增多,从根本上说与学术大环境息息相关,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促使学术道德法律化,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营造治学严谨的学术氛围。另外,社会各界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做好学术道德宣传工作。媒体不仅可以揭露道德失范的恶习,对学术环境起到监督作用,还可以对遵循学术道德的行为进行宣扬和表彰,做好学术道德舆论导向,努力改善学术界不良风气。[6]

三、加强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的内在自律性

学术道德失范具有普遍性,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加强道德教育,这不仅关乎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更关系到我国学术水平的提升。从内部看,需要从自身以及导师方面来探讨。

1、强化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建设

(1)增强内在自律性

研究生作为国家学术创新的主体,要谦虚上进、诚实勇敢,要有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增强自身的内在自律性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要求。对研究生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有利于强化研究生的自律性,形成积极稳定的学术道德意志,外部的学术道德规范一旦内化为自身的要求,就可以成为约束研究生自身的准绳。[7]

(2)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提高学术道德创新能力,是指在遵循一般学术道德的基础上,面对矛盾和冲突,形成自己的认知,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处理矛盾。研究生在涉及学术道德问题时,需要依靠学术道德规范来解决,但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会有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发生,这就促使一般的学术道德规范进行创新与改革,形成新的道德价值观。[8]与此同时,一些不适应现代学术的道德观念将被淘汰,由此,真正实现学术道德的创新。

2、规范导师自身学术行为,充分发挥导师监督作用

“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导师是研究生求学路上的引路人,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导做人,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规范学术行为。对学生的论文要严格把关,认真指导,对于学生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要承担连带责任,以此促使导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导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学术道德,应该怎么遵循学术道德规范,更要让他们懂得学术道德失范的危害性,注重培养学生治学严谨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道德高尚的品格,从而树立优良的学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改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良好的学术道德环境需要学生、教师、高校以及社会的共同营造,我们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念,增强学术道德责任感,逐步减少甚至消除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引导学术道德教育良性发展,从根本上剔除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种子,提升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文英,胡晓艳.从研究生培养体系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68-70.

[2]李疏贝,陈燕,肖夏璐.学术共同体模式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创新践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 101-105.

[3]刘彩红.浅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24-125.

[4]王绪本,向玉凡.科学研究视域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4):37-40.

[5]黄成华.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监督的制度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172-173.

[6]钟芳芳,肖文英.基于道德认识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1):41-44.

学术道德论文篇8

学术规范委员会在学术评议、学术审议、学术决策咨询和学风维护等方面作的这些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负责受理对学术道德问题的投诉,主持对学术道德问题的调查与仲裁,负责有关学术道德规范问题的裁定,并依据调查仲裁结论向学校提出处理意见。学术规范委员会对提高学术评审的公平性、公正性,促进学术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发扬良好学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制定完善学风建设相关文件,积极拓展学习宣传渠道

抓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关键是要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端行为查处机制的监督作用不可或缺。

积极拓展学术规范和学风道德的学习宣传活动的渠道。在校园网开辟学风建设专栏,并不断丰富专栏内容,宣传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发挥网络阵地的正面引导作用,努力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

(三)注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坚决落实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

学校通过严格不端行为查处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校学术规范委员会从学术角度提出学风建设要求,受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组织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学校果断严肃惩处,绝不姑息迁就。通过严肃不端行为查处机制,起到了明显的震慑预防作用,创设了良好的治学氛围。形成了科研诚信建设的合力,为涤荡学术研究中的不良行为、保持良好的治学风气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结合师德建设工作,加强教师的科研诚信教育

(一)把教师科研诚信教育作为教师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实施重点

学校利用各种机会,对教师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在教师年度考核中增加科研诚信的内容,建立科研诚信档案。本着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原则,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学校把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首要考核指标,强调学者的自律意识,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工作中体现重创新质量和贡献的导向,全面考察师德、教风、创新和贡献,坚决杜绝将学术成果、学术奖励和物质报酬、职务晋升挂钩的片面倾向。

(二)专业技术岗位(职务)高聘工作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根据教育部强化师德建设精神,在专业技术岗位(职务)高聘工作中,将“师德”表现作为申报人员聘用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基础,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重大教学事故者予以取消高聘资格。结合师德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教育,督促指导教师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

(三)对新上岗研究生导师进行宣讲工作

召开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季谈会,对研究生教师、导师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从导师层面上规范研究生培养中的学术风气,也为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四)面向新教工集中进行宣讲工作

培训旨在让新教工全面了解学校各方面规章制度,确立爱校敬岗的职业理念,尽快适应学校环境,进入工作角色。新教工岗位培训突出各项管理制度,明确规章条款,着重强调保密制度、工作纪律、师德准则、教学行为规范,通过法规介绍和生动案例说明,灵活开展科学道德建设。

三、加强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具备学术诚信素质的优秀毕业生

(一)集中开展宣讲教育活动

每年新生入学之际,研究生院集中组织新生,召开新生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工作会,由研究生院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就不同的主题进行宣传教育。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学籍、学位管理的文件制度、具体要求进行政策解读。

2.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管理、学分要求、考试制度、科研要求、毕业资格审核以及学位论文的电子检测、匿名评审、论文答辩等环节的重点问题做了细致讲解。

3.要求研究生会后认真学习《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4号)等文件,在开展科研活动、撰写论文时,保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二)将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

1.加强课程建设与管理,创建良好的学术道德与学风

研究生院实施重点课程建设,严格考勤制度。对学科基础课程,采取固定座位与月考方式,实行严格管理,督促研究生端正学风。

各二级学科开设论文指导与写作课程,将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纳入日常培养计划,以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风建设作为课程主题,使研究生深入了解学术研究的规范边界,引导研究生自觉遵守相关规定,避免错误的出现。

2.制定修订导师手册,从导师做起言传身教,指导研究生树立起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

全面修订导师遴选办法,强化导师负责制,细化明确了导师在研究生学业、教书育人、学术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职责。

3.坚持学位授予、评奖评优一票否决制。

经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校学术道德规范委员会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者,取消其评奖评优资格和学位申请资格,同时根据学生处分条例给予相应的处分。

(三)严控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逐年提升

1.注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严查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

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及时出台及修订相关文件和办法。从制度上明确了各级单位的职责,并依此文件要求各学院严把关口。此举有效督促了广大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监控手段和处理办法。

2.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认真细致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工作

论文匿名评审是学校对研究生教学培养以及导师指导水平考核内容之一。为使论文抽取具有较充分的代表性,对其评价所得到的信息可较全面反映研究生教育培养水平,要求全体博士生参加论文匿名评审,全日制硕士研究按比例且逐年提升抽取参加论文匿名评审,全体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参加论文匿名评审。同时,按照专家评审意见和匿名评审结果处理办法,由导师、系部主任、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层层把关,落实学位论文修改情况,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3.严格做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管理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和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工作的意见》(学位[2013]36号)文件安排,要求同等学力人员学位论文必须进行论文电子检测,对全体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匿名评审。此举严把同等学力人员培养质量关的要求,部分学位论文水平较低的学员放弃了本次学位申请,主动延期半年,用以提高论文质量。

(四)修订制度、规范管理,积极拓展宣讲渠道

学术道德论文篇9

由于学术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根源,因而,加强学术制度的供给,进行社会制度的创新,是我们保障研究生学术道德的主要策略;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考核标准是衡量研究生学术道德的重要指标;有了相应的学术制度和考核标准的同时,制度的实施情况和违反制度相应的惩戒措施也是保证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举措。下面从制度建设、考核标准和制度实施保障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从制度层面保障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一、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实施细则的建设

学位授予工作中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工作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塑造优良学风、加强学术建设为主旨,从制度建设出发,积极探索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制度和体系,通过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加强课程管理、严格考试管理、控制培养环节、严格要求学位论文等方面的工作,使研究生在接受学术研究规范性教育的同时,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

1.优化培养方案,积极倡导学术规范类和研究方法类课程。把学术规范作为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高度重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和论文写作的教育和指导,倡导不同学科的资深教授和热心学术道德教育的教师主持本学科的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类课程,既管又教,把学术规范教育落到实处,优化培养方案,开设《科研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包括学术研究要求的基本素质、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写作技巧、研究生学习和写论文中常见问题、如何从小处着手利用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等内容,既重视理论引导,又注重针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开展案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2.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建设优秀研究生课程,制定《优秀研究生课程评选、建设与管理办法》,重点建设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类课程,鼓励教师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方法,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旨在通过建设一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富有特色的研究生课程,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3.加强课程管理,严肃考试纪律。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课程教学秩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制定《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从课程组织与管理、任课教师资格到授课过程等方面对课程管理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另外,还制定《研究生考试管理规定》,规范研究生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建设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4.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重视学位论文答辩,严肃学位授予工作。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分为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中期检测和学位论文撰写三个阶段,针对这三个阶段的特点,为了确保学位论文工作顺利开展,针对各阶段不同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学位论文答辩是对论文的最终检验,是考核论文是否达要求以及能否授予学位的程序之一。对各个种类的研究生分别制定相应的《学位授予细则》,对答辩委员会委员组成、答辩流程和学位授予条件进行了详细规定。鼓励学院统一组织学位论文答辩,改变以往全部由导师组织答辩的形式,提高学位论文答辩的质量。硕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工作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博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工作直接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这种形式确保了学位授予审查的严格性。同时,《学位授予细则》明确规定下列情况不授予学位:①在学位论文中严重弄虚作假的;②有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者;③其他经审查认为不宜授予学位者。

5.制定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在尊重科学研究规律的基础上,融合科学研究范式、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研究生违纪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等概念做出科学的界定,引导学生自觉遵循本学科学术研究规范,鼓励长期的学术积累、厚积薄发和精益求精。制定《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对全体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作了规定。

二、学术规范考核标准

对研究生进行考核评价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能够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术研究热忱和兴趣,引导研究生走正确的学术道路。鉴于目前研究生学术诚信危机的现状,多方面共同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因此,必须改革过于量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在改革学术评价制度方面进行了如下工作:

1.树立质量为主、数量为辅的学术评价观。科学合理的学术考核评价观,直接影响着学术考核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标准、考核结果。因此,在考核和评价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时,确立“质量为主,数量为辅,质量与数量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首先对学术成果的质量进行评价,质量过关,数量越多越好,同时综合考虑学术成果的社会效益进行评判。

2.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生素质、不同学科特点和专业方向发展等因素,制定针对性强、有区分度和可行性高的考核评价标准,为研究生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提供正面激励和适度压力。就学术成果的形式而言,除学术论文以外,将科研项目、发明、专利等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也纳入考核范围。

3.建立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情况,建立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学术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并将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公之于众,接受大家监督,增加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三、制度实施保障

有了相应的学术制度和考核标准的同时,制度的实施情况和违反制度相应的惩戒措施也是保证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举措。

1.加强对研究生和导师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每年召开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工作会议,对学校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工作进行了宣传和部署。对学位申请者和指导教师进行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加强学风建设,维护学术道德,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强化学术诚信,鼓励学术创新,进一步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制定《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承诺书》,要求研究生在提交开题报告的同时向学校作出学术道德承诺,承诺恪守科学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树立良好学风,维护研究生的良好形象,以此促进学校科学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

2.通过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和学位论文盲审工作严格把关,发现问题严肃处理。使用专业的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对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学位论文抄袭等不良行为,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被检测论文的整体文字复制百分比

3.对于学术失范行为坚决严肃处理。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主要跟论文写作相关,跟学位的授予挂钩。建立和完善学位授予工作中舞弊作假行为的惩处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惩治舞弊作假行为,促进学术自律。

总之,通过制度建设、考核标准和制度实施保障三个方面的严格把关,能有效保障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的学科整体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霁,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学术道德论文篇10

众所周知,我国学术界对艺术与伦理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对于艺术与伦理关系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艺术与道德关系、艺术道德的功能建设等方面。然而面对当今艺术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现状,仅仅将目光专注于艺术与道德的研究 ,是不足以规范艺术领域的混杂现象的。要实现艺术领域的健康发展,就要直面艺术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认清艺术伦理“非道德”与“超道德性的”区别。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真正体现人类对永恒幸福的追求的探索以及艺术作品是否真正体现伦理关系中对人的关怀。本文从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层面着手探讨艺术伦理的“超道德性”的合理性及其意义。

一、艺术的道德教化作用

艺术既要受特定时代的道德状况、道德理想的影响,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会道德的风尚。唐凯麟在《伦理学》中指出:“首先,文艺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大的教化作用,其次,文艺是积极的促进一定的社会道德舆论形成的重要工具,最后,文艺还是人们进行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手段。”①不可否认的是艺术的道德教化作用在提高人们的修养、健全人格、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贡献,但对艺术道德教化作用的过度追捧也会使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鲜活性和其所具有的审美意义。

二、艺术与伦理超道德性存在的必然

对于善的理解,“从伦理的观点来看,一切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幸福的自由创造行为都是善。从道德观点来看,善就是遵从法律、惯例和习俗。” ②艺术作品所实现的不仅仅是对大众的道德教化作用,还要实现其自身的审美价值,以及艺术展现社会现实、关怀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及生命尊严的更广泛的伦理性意义。道德较之伦理所具有的强制性和相对滞后性,也使得一些艺术家在一片大好主流思想和形势下,对主流思想所强调的“艺术道德教化作用”进行突破,以“非道德”或不尽“真善美”的内容和形式对人的价值进行探讨,呈现出对不合理的或忽视个人存在价值的道德规范的抵触与反抗,诸如痞子文学以及后现代电影通过颠覆经典所体现出的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戏谑和反思。

三、艺术中对伦理超道德性的体现

“一个社会的完整道德结构是国家教化伦理与民众生活伦理的统一。”③与国家伦理的教化性相比,生活伦理则高扬人的主体性。国家教化伦理成为艺术作品表现思想和内容的大背景,而民众生活伦理则散落于艺术作品的每个角落。相对于国家教化伦理的道德教化,生活伦理的实质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尊重人的生命、人的权利和人的价值。主体性是民间生活伦理的价值目标。”④而艺术则以其生动、形象、具体的感性形式昭示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人类文明行为的“应当”。艺术的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是相通的,这也使得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从对道德的教化作用的偏倚,开始注重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进行关怀和反思,从而也对现实道德的合理性进行反思。虽然有些艺术作品会出现“非道德”的内容,但其所体现的意义比道德还要道德。

艺术对伦理的体现和思考比道德还道德。一方面,艺术通过既成伦理道德规范的表现,展现其不道德的一面,启迪人们对既成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如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小说对悖论式的军规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同时也揭示战争的不道德和国家伦理的不合理因素对人的生命的蔑视。另一方面,艺术通过对个体的生命历程的展示,揭示人在追求自身幸福时对伦理道德的叛逆行为的合理性,从而展现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如《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通过对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等的表达,揭示人生责任的沉重与“媚俗”之轻浮,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人的行为的“应当”。所以,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于人的不道德的揭示,绝非是为了满足受众的最低级的生理欲望和,而是在于引起人们的反思,实现真正的“善”的追寻。因此,美国学者列侬・史密斯所说的“艺术比道德还道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艺术与伦理关系的探讨必需得结合所指的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来分析,艺术伦理的超道德性体现了人们对循规蹈矩的道德规范的反思与反抗,诚如尼古拉・别尔加耶夫所说:“艺术的意义即在于它是人脱出世界重荷和世界畸形的一种解放”,在艺术所呈现的解放中,艺术表现出对一般道德意识、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抗。如《水浒传》中对诸多“不守妇道”的女性的描写,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中女性处于男性统治的附属地位,忽视了对女性的关怀,也忽视了对其自身幸福的追求和自身价值及命运自主的肯定。

四、对于艺术伦理超道德性的体悟与对非道德性内容的“度”的把握

艺术对伦理超道德性的把握既要关注个体的人的关怀,又要兼顾对整体的社会、国家的维护。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受到国家政治、国家教化伦理的影响,艺术的民族性、艺术家的国界性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艺术既不能成为国家教化伦理的附庸,又要兼顾国家教化伦理的整体性的影响效应。艺术与伦理都关心个体的人的命运,从个性之中寻求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理念,因此,当道德无法实现对个体人的价值、生命、尊严关怀的时候,艺术会从对微小现实的提炼与加工创作中,实现对伦理关系的全新思考,如《第二十二条军规》所体现的对不合理法规和国家伦理的反叛,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调。

对于艺术伦理非道德内容的“度”的把握,既要求艺术家有端正积极的创作态度,深刻的批判意识和反思意识,高尔基说过艺术家“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产婆和掘墓人”,也要求艺术接受者能分辨艺术作品超道德性的真伪,能够在喧嚣、浮华之后找到精神的净土。真正的艺术能使人通过对欲望的解禁实现对人的自由和价值的全新的认识。

艺术伦理超道德性的研究使得艺术对人类的关怀更加全面,艺术中对道德的展现,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对于艺术伦理超道德性的研究,既为艺术家的创作行为的应当提供建议,充分发挥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又可为实现人的全面的关怀,为伦理规范的合理性以及人们行为的应当产生导向作用。

注释:

①王小琴.中国艺术伦理研究述评与展望.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House. http:

②徐岱.论艺术伦理的超道德性[J].伦理学研究,2007(3).

③④肖群忠.“生活论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

参考文献:

[1]王小琴.中国艺术伦理研究述评与展望.

[2]肖群忠.“生活伦理”论[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徐岱.论艺术伦理的超道德性[J].伦理学研究.

学术道德论文篇11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概述

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意识形态,学术道德的定义为学术研究及相关活动过程中主体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学术道德的从本质上来讲是指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主体――人的道德,因此研究生学术道德可以定义为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为了处理好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由于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以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为目标,因此研究生在读期间的成绩主要以其所以及科研成果为评价标准。由于学业以及社会竞争的压力,导致在研究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更容易出现学术道德不端的现象,也更容易出现忽略学术道德的情况。研究生学术问题之所以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因为部分研究生并没有从思想上端正态度,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学术道德失范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的严重性。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即一些人、团队或者机构组织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一定规则的约束,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者多次,从各自的行为或策略范围内选择相应方案,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本文以罗伯特・奥曼教授对博弈的定义为理论基础,即博弈就是策略性的互动决策。博弈论由美国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于20世纪40年代建立,博弈论是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可以说,博弈论研究即针对博弈行为弈双方是否存在最合理方案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任何一个博弈均至少由三个要素构成:局中人、策略及局中人可能得到的赢利。

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并不是由单一的局中人造成的,而是涉及纷繁复杂的局中人,因为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主体为研究生本身、学校、用人单位、学术期刊等。在研究生和学校、用人单位及学术期刊之间的博弈中,各类局中人的得失分别表现如下:研究生是否能够顺利获得学位毕业,学校是否能够维持教学水平,用人单位是否能够招聘到理想人才,学术期刊是否能够收录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由于博弈中的各类局中人均需针对自身利益进行博弈,因此在策略制定过程中,不道德现象难免发生。

(二)研究生与学校间的博弈

目前,学界主要以高校的科研水平作为学校排名的重要评价指标,而研究生的发文量、发文质量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水平及自身科研水平的评价。因此,学校基于自身和研究生的考虑,都要求研究生。学校必须找出一个在保证量的前提下,仍能保证研究生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方案。针对该问题建模如下。

1. 模型假设

以研究生及学校性质和关系为基础,在不影响研究结论的条件下,可以先做如下基本假设。

假设1:这个博弈过程只包括两个局中人,即研究生和学校。研究生只有两种策略,要么诚信(遵守学术道德),要么不诚信(学术道德失范)。学校针对研究生的行为也有两种策略,要么检测(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进行严格规范),要么不检测(放任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

假设2:整个博弈过程是以完全理性经济人为假设的,所有的博弈局中人为设定为完全理性经济人,同时其他局中人的策略被看作是给定的,研究生及学校的决策并不影响博弈中的其他局中人,研究生和学校在做决策时完全根据各自的情况来决定。每次博弈都是独立的。

假设3:研究生所付出成本与学校的名声学术收益一致(且与研究生所得学术收益也一致,建模时不考虑)。

假设4:存在学校处分,如学校制定相关规则对学术道德不规范者进行惩罚,研究生如果学术不端,它将得到一定惩罚。

假设5:研究生、学校双方在做出决策之前对彼此的行为互不知晓,即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同时进行的。

2.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根据前文提到的模型假设及现实情况,可以将研究生、学校博弈看作是一次完全信息下的混合策略博弈,这个博弈中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现在,假设研究生按照一定的概率,随机从两种纯策略选择一种作为他的实际行动,学校同样按照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自己的纯策略是检测或不检测。假设a表示研究生给学校带来的收益,c表示学校对研究生进行检测的成本,F表示学校检测出研究生学术道德不规范时研究生所承担的后果(且与“学校对研究生学术不断进行处分后,研究生改过给学校所带来的收益”一致)。p为学校选择进行检测的概率,(1-p)为学校不进行检测的概率。q为研究生选择不诚信策略的概率,(1-q)为研究生选择诚信的概率。双方的混合策略博弈得失矩阵见表1。

双方的混合策略分别为

学校:σ1=(A,B;p,1-p)

研究生:σ2=(C,D;q,1-q)

已知研究生不诚信的概率为q,则学校如果进行检测,学校的收益E1=(a-c+F)*q + (a-c)*(1-q),学校如果不进行检测,学校收益 E2= a(1-q)。

已知学校检测概率为p,则研究生如果诚信,则研究生的收益E3=-a,研究生如果不诚信,则研究生的收益E4=(-a-F)*p。

由上可得,研究生的总收益函数为U1(p,q)=q*(a+F)*[a/(a+F)-p]-a。

学校总收益为U2(p,q)=p*(a+F)*[q-c/(a+F)]+(1-q)*a

研究生的目标是U1越大越好,因为学校的混合策略已经设定为(p,1-p),所以研究生的最佳反应函数是

q=R1(p)

=1 当0

同理,学校的最佳反应函数是

q=R2(q)

=1 当c/(a+F)

现在可以做出研究生与学校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图,如图1所示。在以q为纵轴、p为横轴的直角坐标系中,把研究生和学校的最佳反应函数都画出来,两个反应函数重合的地方就是这个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由此,得出了研究生与学校混合策略博弈的纳什均衡点NE,它是p=a/(a+F),q=c/(a+F),即纳什均衡是学校以p=a/(a+F)的概率选择检测,研究生以q=c/(a+F)的概率选择不诚信。

可以看到,局中人的策略都是对方相关函数,F越大,即当研究生选择不诚信时,学校对它的惩罚越大。研究生了解到这个信息,就可以认为研究生要选择不诚信的几率就会变小,从而学术道德问题现象就会有所改善。另外,降低学校进行学术不端检测的成本c也可以降低研究生不诚信行为的概率,从而更好地净化学术环境。

(三)研究生与用人单位间的博弈

对于现今的用人单位而言,由于人才的良莠不齐,用人单位把人才的教育水平作为一个信号,用来帮助他们挑选更有才能、更有追求和更能干的职员,并且认为具有一定学术科研能力的研究生能够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研究生为了符合用人单位这一要求,纷纷走入捷径,促使了学术道德问题的不断严重化。用人单位与研究生之间也存在着以下博弈:如果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是通过学术不端等行为实现的,则意味着他们的实际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工作中也会导致不能合理完成工作的道德风险。在这一方面,用人单位与学校的立场一致,即应当尽量避免学术道德问题的发生。由上述分析可知,用人单位与研究生之间的博弈与学校与研究生之间的博弈类似。

(四)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

在整个博弈中,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相应的博弈。总体来讲,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利益趋于一致。学校渴求将研究生培养成能为社会服务的高水准人才,而用人单位则渴求能招聘到拥有真才实学、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因此,学校与用人单位需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在研究生道德问题的控制方面做出努力,从而使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并且净化研究生学术风气。

三、学术道德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

研究生们应当自觉提高自身的学术道德修养, 充分认识到尊重科学事实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提升个人的科研能力,才能在个人所处的科研领域有所作为,学有所用。另外,研究生们也应该提升个人学术研究的独创性、批判性、质疑性,坚持学术自由、学术独立、学术平等、学术民主,强调求真致用、学术积累、学术创新,从而促进个人的不断进步。

(二)加强学校监管力度,保证信息公开、对称

由上述分析可知,加大学校对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惩罚力度及降低学校进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术道德不端现象的发生,让研究生逐步自觉形成自我创新科研的意识。另外,学校应保证研究生每次的公开性,并且经过学校审核才能进行投稿。同时,学校针对研究生学术科研的评价不能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论文数量上,也应该注重论文的质量。

(三)用人单位加强招聘审核

用人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今学术界的风气,加强自身对应聘者学术成果的了解及筛选,以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用人单位也可以加大对不诚信应聘者的处罚程度,如签订诚信协议,一旦发现应聘者情况不属实,则可以索取一定的赔偿。此外,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应该仅仅以文凭、证书、论文等为指标,应当考虑研究生的个人综合能力。

(四)学校与用人单位加强合作

由上述博弈分析可知,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利益一致性,因此两者需要不断加强交流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大对研究生学术道德不端的监控力度,从而减少不道德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研究生能够更好地获得就业信息,减缓了其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研究生的科研压力。

四、结语

通过利用博弈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的研究可知,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将其纳入研究生教育的必修环节。这不仅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及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我国高质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除了上述策略,整顿学术出版界风气、建立学术监督机构及大力弘扬创新文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治理研究生学术道德不端行为。本文利用博弈论知识,以一个新的视角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进行了研究,模型尚存在不完善之处,笔者将在日后不断修正。

参考文献:

[1]刘健,杨惠敬,高艳,于静.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思考[J].学理论,2011(03).

[2]费小燕.基于博弈论的网络团购研究[J].当代经济,2011(07).

[3]马晓辉,黄富峰.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1(02).

[4]杨公安.从博弈论角度看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3).

学术道德论文篇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体系构建”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JG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是学术研究和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后备军,提高和改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研究生入学比例逐年提高,研究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然而,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却屡屡发生。不良的学术道德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损害高校的学术声誉,同时影响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学术道德成为影响与制约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关注。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1.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使实验结果符合预设结果,有的研究生不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而是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使实验数据满足主观判断的需要。导致实验数据看上去很“完美”,实则掩盖了原始数据反映的客观问题,严重违背了科研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现实生活中,盗窃他人财物是一种犯罪行为,在学术研究领域,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也是一种犯罪行为。为了出成果,部分研究生把他人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署上自己的名字投稿发表或添加到自己的学位论文中,更有甚者用剽窃来的学术成果用于申报课题和参与评奖。

3.找“”论文。在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下,论文成为部分不良分子的“职业”,并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等产业化特征。部分研究生不愿潜心搞学术,而是花钱找“”论文,“市场”损害了学术的纯洁性与高尚性。

4.一稿多投或多发。为了又多又快地发表学术论文,部分研究生在投稿时采取“全面撒网”的方式,将一份稿件在同一时间段投递给多家刊物,无视刊物投稿要求中提出的“不得一稿多投”的规定,甚至同一份稿件被多家刊物采用后,将文章稍作修改或不作修改,也不发表情况说明就公然发表在多个刊物上。这种缺乏学术道德自律的行为,不仅扰乱了期刊秩序,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刊物资源。

5.采取不正当手段毕业。按时顺利毕业是在校研究生最为关注的一件事情,而有的研究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科研上,贪图学习轻松、生活逍遥,懈怠导师安排的实验任务,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放任自流,只想“混”个学位了事,到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时,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部分研究生利用、物诱等不法手段贿赂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获取毕业。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1.主体因素。在建设人力资源大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稳步提升,研究生教育力度日益加大,在校研究生规模逐年增大。从当前高校研究生群体的组成来看,其来源主要包括重点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大专院校;从研究生的年龄结构来看,涵盖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历届生、结婚成家的在职工作人员等,研究生年龄跨度较大。可见,高校研究生的生源成份比较复杂,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学术修养良莠不齐,部分研究生将社会的不良风气带入高校,侵蚀高校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在社会转型期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当下,高校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价值观亦呈现出功利化、复杂化和多元化的倾向。具体而言,有的研究生确实对科研感兴趣,并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立志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为国家、社会和民众服务;部分研究生读研则为了将来谋求一份好工作;有的研究生读研仅仅是为得到一纸文凭;有的研究生为了逃避本科毕业后就业的压力被迫选择读研。不同的学习动机,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应注重引导研究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摒弃狭隘的、不当的学习动机;应注重引导研究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坚决抵制学术不道德行为,增强自身学术道德“免疫力”。

2.客观环境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侵蚀高校的办学生态,冲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底线。社会中制假售假、投机取巧、金钱至上、唯利是图、权力腐败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对高校的学术环境和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变得充满功利性色彩。

3.教育与管理因素。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本科生要求的较多,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全面负责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主要由导师承担。高校导师不仅承担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担负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责,导师往往注重研究生的科研指导,无暇顾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表现出重“智”轻“德”、只“教”不“育”、只 “知”不“行”等学术道德教育缺失和人才培养失衡的现象。此外,随着研究生导师规模的不断增加,导师队伍素质高低不齐,难免存在学术不端的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现实中,由于部分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过多,采取“放羊式”指导,无法真正指导和监督研究生的学业和学术道德。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监督不力及部分导师自身学术道德失范助长了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在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中,部分高校偏重研究生的数量而忽视论文的质量,注重研究结果而缺乏科研过程学术诚信监督,成为研究生评优的硬性指标;再者,部分高校不顾研究课题的客观性和特殊性,刚性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给予毕业。有失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导致“一稿多投多发”“伪造数据”“找人论文”等学术不道德行为滋生。同时,在高校研究生管理中,欠缺针对研究生学术作假的鉴定、处罚等相关规定。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对策

1.思想建设。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品德。辩证唯物主义因果分析理论认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客体因素而言,虽然外部存在复杂多变的客观因素,若研究生自身能够主动净化思想、排除杂念、提升修养,坚决抵制外在不良诱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为此,在研究生入学教育、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学术道德教育,将其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思想上端正研究生学术态度。同时,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课程建设,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专题,内容包括“科学精神”“学术诚信”“科学伦理”“研究规范”等,系统地教育引导研究生正视学术道德,践行优秀的学术信念,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自查自纠活动,及时清除研究生中的不良风气。

2.导师建设。导师的一言一行对研究生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导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然而,导师队伍中学术失范、学术腐败者屡见不鲜,严重损毁了导师的学术声誉,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研究生导师应树立正确的学术观、金钱观、权力观,以身作则,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典范。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应对研究生严格要求,不仅指导研究生如何做学问,更要教育研究生如何做人,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真正负起责任。导师应以学术追求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不断增强自身学术能力,提高指导水平。

3.制度建设。注重学术管理制度建设,加大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惩治力度。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巩固思想、作风、预防学术腐败等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如果说思想教育可以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自律性,那么制定法律法规则可以增强研究生学术行为的他律性。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应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管理办法,严明学术行为规范,严惩学术行为不端,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同时,要加大制度宣传,让研究生、导师、管理人员等人人皆知,并以学术行为管理制度为蓝本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规范教育,做到入脑入心、知行统一。此外,期刊、杂志、报纸、网站等学术成果发表终端,应建立科学、严谨的学术成果发表审查制度,对审查中“一稿多投”“论文剽窃”等行为及时反馈给作者单位,并给予处罚,同时,建立学术不端黑名单,实现刊物之间互通互报,对有学术不端前科者重点审查。在监督学术成果发表者的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对各类期刊、杂志、报纸、网站等媒体终端开展监督检查,净化学术刊物市场。

4.社会建设。首先要净化社会风气,建设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作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传承文明的高校逐步受到社会不良之风的侵蚀,学术腐败、学术造假、不正当交易等不正之风难禁,高校的育人环境、教学环境、学术风气等办学生态受到极大冲击。治理学术环境的小生态,必须整治社会环境的大生态。司法、行政、工商、公安等国家职能部门要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和不文明行为,建立公平、公正、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实现风清气正之风常兴,污浊不正之风常抑,为学术文明生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积极挖掘、树立学术道德典范。先进的榜样能够把高尚的学术精神具体化、生动化、人格化,对树立和弘扬优秀的学术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要深入挖掘在学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体与集体,树立学术道德典范,把优秀的学术精神通过先进的人和事展现出来,引导广大研究生学习典型、响应典型、践行典型,培养研究生积极向上的学术精神,激励他们刻苦学习、诚实守信、文明守法、勇于创新。

5.文化建设。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摒弃抄袭文化。创新是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没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载体,科学研究难以产出有价值的好成果、大成果。然而,在社会中一度流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错误观点和不良文风,致使抄袭风气盛行。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与培养,弘扬创新文化,杜绝抄袭文化,搞科研、写论文、实践调查等,应以抄袭作假为耻、创新诚信为荣。

[参考文献]

[1]马革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根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学术道德论文篇13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说明了武德在中国武术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武术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突出地强调道德修养的作用,并以传统的“祟德扬善”道德观来协调习武者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德”与“艺(武技)”的统一。武术课程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陶冶都有益处。

1.武德的概念释义

武德,即武术道德。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习武者体现的道德①。武德就是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它包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2.武德对武术课教育的影响

2.1武德教育能激发民族精神,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更有修身养性的功效,武德教育中寓予了深刻的民族精神,这无疑将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通过在体育课程中为学生们展示武德高尚的民族英雄,如戚继光、岳飞等,可以帮助他们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格魅力得到升华,民族使命感得到增强,进而对武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民族使命感和自信心。

2.2武德教育能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武德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它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武术运动,遵守规距;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要见义勇为,敢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更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

2.3武德教育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一代新型武术人才。武术和武德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已成为一条真理,没有一个良好的武德作基础,就不可能科学地练好武术,导致武术教学流于一种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只有通过武德教育引导大学生们正确地教、学、习、练、比武术,才能成为一代新型武术人才。

3.大学生武德教育的必要性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一般地说,它包含着一定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感情的丰富,道德理想的确立,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习惯的培养等一系列环节,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自我锻炼和修养,因此,武德修养对于每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自觉地进行武德修养是我们大学生能否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不断取得进步的至要关键。

4.“武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着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组成部分的武术事业,只有按照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武德教育,才能保证武术事业健康发展,兴旺发达。

优秀的传统武德精神,影响和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志士仁人。但传统武德中的一些旧观念、旧习惯势力,不会随着经济制度的改革而自行消除,恰恰相反,它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它们还将长期存在。

5.加强大学生武术课武德教育的对策

5.1加强学生武德修养。我国传统武德的精华,在今天的时代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它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存在着共通之处,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向往理想的武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这些成为武德修养的主导思想②。深深植根于武术教师和大学生心灵所特有伦理道德观念――武德,现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指导、教育、团结和激励全体师生提高思想素质、完善自身修养、为武术事业健康发展竭尽全力的思想武器和指导原则。任何一名大学生都必须把武德修养视为练武的首要任务,“武以德立”、“德为艺先”、“德艺双修”、“德全艺高”是自我价值追求的目标,武德修养也是武术行为的必需规范③。加强武德修养,提高大学生武术队伍的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2加大武德宣传力度。大学开设武术课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提升学生的武德水平,弘扬民族文化。要普遍增强大学生的武术健身意识,积极引导和促进武术课程的开展。要广泛宣传武术锻炼的价值,推崇武德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武术的健身作用,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武术健身观念。

5.3加强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训练水平。武德的教育需要依赖武术课程的开展,作为学校的优秀武术运动队,要继续贯彻“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纪律”的方针,坚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要加强科学技术与武术运动训练的紧密结合,不断改进训练手段和方法,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运动成绩中的科技含量。在运动训练中,提升自己的武德修养和水平。同时进一步增强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和科学训练水平。建立优秀运动员武德学习的“绿色通道”,为优秀运动员提供更为便利的入学深造条件④。

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武德,摈弃了封建腐朽的东西,继承了精华,把武德教育与爱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作为―种武技,对大学生具有一种武德的教育作用。武德是掌握武技的人所应具备的道德,是大学生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在学习武术时注重武德,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自我修养的提高、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靳晓斌.论武德教育的现代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5):45-47.

[2]周伟良,杨建营.论武德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价值[J].中华武术,2014(2):90-92.

注解

①靳晓斌.论武德教育的现代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5):45-47.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