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预防小知识实用13篇

高血压预防小知识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我街道17社区内的五栋楼,对此楼内的所有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计1021人。其中男性401人,女性587人。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48.81 8.7)岁,学历包括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专科学历、本硕及以上。

1.2 调查方法:

下发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一调查问卷,并与社区医院工作人员配合询问填表与回收。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高血压知识自我了解情况,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并发症及预防行为。其中,易患高血压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超重,腹部肥胖,有家族史等6项。并发症包括肾病,心肌梗死,眼部疾病,卒中等5项。预防行为包括:多食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限制摄盐,日常监测血压等6项。被调查者了解一项计一分,不了解计0分。用每项相加后的总分来表示危险因素,并发症,及预防行为的了解情况。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培训相关的调查人员来保证社区居民对表格的正确填写以及表格完整度,并由相关部门进行抽样审核。

1.4 统计学分析:

问卷数据录入并经审核后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c2检验来判定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其知晓情况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高血压危险因素,并发症,预防行为与人口特征的关系用秩和检验分析,以P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经过对1021人的调查问卷的汇总分析得知,共回收有效问卷988份,有效率96.8%,年龄18~39岁占23.1%,40~59岁为31.2%,最多的为60~80岁(35.1%),80岁以上为10.6%。学历方面最多的为高中及专科学历为50.1%,其次为初中23.2%,本硕或以上为16.3%,小学及以下为10.4%。

2.2高血压知识了解情况:

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诊断标准在调查中的人群了解率为58.7%。危险因素中85.6%的人了解家族史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次是高盐高脂饮食占65.4%,缺乏运动最少为43.1%。知晓全部并发症占人群的22.1%,知晓率最高的为卒中94.7%,心肌梗死70.4%。日常监测血压与限制摄盐为大众知晓最广的预防行为分别为83.3%与81.4%,戒烟限酒知晓率最低为60.1%。见表1.

2.3不同年龄人群对高血压了解程度

居民年龄不等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了解程度也不同(P

3 讨论:

此次调查中发现,我市居民高血压诊断标准知晓率为58.7%与上海市居民知晓率相差不多[2],这跟网络普及及全国宣传成度有关。人群对高血压危险因素概念相对模糊,除个别家族史知晓率高,以及高盐高脂饮食与体重超重为较明确因素,其余了解率均偏低,这与平时接受此类信息渠道较少与自我关注度不高的原因有关。而人群对并发症了解也不甚明确,大多因为只了解高血压为心脑血管疾病而选择卒中与心肌梗死,少部分居民了解高血压可造成肾病及眼部疾病,这与宣传力度不够,人群知识匮乏有关。预防行为人群了解较多,并相对明确。

在对年龄与高血压知识了解度分析得出,年级越大对高血压的了解程度越高,这与人类生长对健康越加关注,生活水平提高更加懂得生活保健以及年老易患病的原因有关[3]。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高盐高脂饮食,网络发达后导致的运动量减少,以及生活速度加快后作息的不规律都造成了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升高的结果[4],因此必须加强对高血压疾病的宣传力度以及知识的普及,以及强调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媒体联合推广,才可减缓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我市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及预防行为了解程度不理想,应加强知识教育,提高高血压的人群认知度。

参考文献

[1]李淑军,张新勇,郑晓波等.北京市井庄镇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M].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5):490.

篇2

LI Wang, WANG Chen, CHEN Linbo, CHEN Hui(Yich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effect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family health education” as the core for the home endowment hypertensive patients. Methods: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Yichuan 142 home endowment hypertensiv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among them 36 were male and 106 female, with an average age of (84.61±6.51) years old. A six-month family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them. The level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lief,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leve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lief and medication compliance of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home endowment; family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不断提高,养老需求日益增加[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健康教育服务在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养老服务质量以及生命质量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旨在探讨以“家庭健康教育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对居家养老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社区居家养老签约老人进行需求评估,筛查患有高血压病的老人142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106人,平均年龄(84.61±6.51)岁,80岁以上老年人占75.35%。所有参加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家庭健康教育

传统的健康教育是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干预,而家庭健康教育是在??患者干预时,同步对患者同伴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使患者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增强高血压防治知识水平、提高态度、信念和依从性,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控制血压。

1.2.2 效果评价

(1)高血压防治知识和态度:根据2010年高血压防治知识指南中高血压的基础知识、危险因素、危害和自我管理的知识设计问卷,评价研究对象的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高血压防治知识问卷共20题,满分为100分,良好为70分及以上,尚可为35至70分,不理想为35分及以下。高血压防治信念与态度问卷共21题,总分21至105分,良好为77分及以上,尚可为49至76分,不理想为21至48分。(2)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问卷评价,Morisky问卷满分为4分,得3分及以上为良好,得2分为尚可,得1分及以下为不理想。(3)血压控制评估:根据2010年高血压防治知识指南评价研究对象的血压值情况,良好为全年大于3/4的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小于140和90 mmHg;尚可为全年大于2/4的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小于140和90 mmHg;不理想为全年小于2/4的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小于140和90 mmHg。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

2 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研究对象在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上有显著提高(χ2=53.57,P

篇3

自2010年9月26日—2011年9月30日,把参加枣庄市区城镇居民健康状况普查所属硌塔埠街和光明路街的高血压患者作为对象,共计343例。其中男性193例,女性150例;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56.63±8.61)岁,并按年龄大小,分为老年组(216例)和中年组(127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2人,高中65人,初中94人,小学66人,文盲46人;职业:干部63人,工人185人,无业95人。

1.2方法

强化干预主要是指医护人员由浅入深,一对一的对患者进行干预,分3次进行。

1.2.1首次干预

①由医生或护士对患者现场测量血压,并记录。②由医护人员对患者问答式填写“枣庄市居民健康档案”(枣庄市卫生局统一印制),主要内容包括姓名、职业、文化程度、婚姻、医疗费支出方式、既往史和家族史等个人基本情况。③高血压患者还需要填写“城镇居民健康状况登记表”(自行设计),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发病时间、血压数值和对本病相关知识及遵医行为调查表。④一对一地讲解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内容包括高血压数值的界定认知、分期、发病时间、发病因素、常见症状、防护措施。⑤发放高血压预防控制宣传单,并嘱患者1月后到指定的社区服务站进行健康检查,实施第2次干预。

1.2.2第2次干预

①测量血压并记录。②测心率、体重,做心电图。③一对一地给患者分析检查结果,讲解遵医的重要性,嘱患者1个月后到指定的社区服务站实施第3次干预。

1.2.3第3次干预

①测量血压,记录。②问答式填写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和遵医行为调查表。高血压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包括对高血压数值界定的认知、发病因素、常见症状、防控措施。每项5分,共20分。得16分及以上为知晓,否则为不知晓[2]。遵医行为指完全按医生指导去做为遵医,否则为不遵医。③一对一地强化疾病相关知识与遵医行为重要性。

1.3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即平均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或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分为3期,即第1期:收缩压/舒张压为140~159/90~99mmHg,第2期:收缩压/舒张压为160~179/100~109mmHg,第3期:收缩压/舒张压≥180/110mmHg。

1.4统计学分析

将调查资料输入SPSS10.0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相关知识比较

干预前后4项内容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遵医行为比较

干预前后各项遵医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见表2。

2.3干预前后不同期别高血压的比较

343例高血压患者干预前轻度(1期)108例,中度(2期)166例,重度(3期)69例;干预后轻度(1期)143例,中度(2期)143例,重度(3期)57例。干预前后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8,P<0.05)。

2.4干预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疾病知识及遵医行为比较

篇4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病,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而逐步上升,已成为21世纪社区护理的主要对象[1]。医学专家认为,面对高血压这种主要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预防比高科技的医疗手段更有效。社区是老年人重要的生活和活动场所,是居民健康和疾病的重要背景[2]。“预防高血压,从社区做起”是第5个全国高血压日的宣传主题。为寻求适合社区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方式,在长沙银盆岭小区建立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尝试对高血压病人实施护理干预。

1 组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

1.1 宗旨: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社区高血压病人的血压监测管理率、血压控制率和医嘱遵循率,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1.2 俱乐部成员:以参与社区服务中心血压监测的高血压病人为主,欢迎高血压病高危人群及社区居民参加。俱乐部成员实行会员登记制度,入会者发放“俱乐部会员证”,成员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3 工作小组:由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牵头,社区责任医生具体负责社区高血压俱乐部的常规工作,社区护理人员及医院护理人员参与俱乐部的筹备及日常教学工作。

1.4 护理干预内容及方法:减重、低盐膳食、营养治疗、戒烟、限酒、降压药物的服用方法及副作用的观察等。

讲解健康知识使患者准确理解高血压病的含义,了解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甚至终生服药治疗;控制血压升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知道不良生活方式易诱发高血压。

服药干预: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干预组宣讲高血压病用药原则,正确用药的益处。制备了服药盒,周开药日将每日药量分别装入盒内,标明日期及时间,防止漏服、多服及不按时服。

限盐干预:干预组限制食盐摄入量,要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6g/d,或规定时间内摄盐减少1/2以上。

心理干预:干预组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护患共同分析治疗中出现的血压波动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制定对策,调动患者积极性,树立信心,由配合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

2活动形式

2.1 讲座:根据教育内容及活动计划,定期安排专题讲座。讲座时间约20-30分钟,语言易懂,尽量避免医学术语。相互交流防病治病经验。

2.2 录像:现代化视听设备的形象化教育对某些方法、行为进行示范或纠正,其效果比语言和文字更形象,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电教设备,选择一些较好的CD、VCD在俱乐部播放,通过边看录像边练习,达到教育的目的。

2.3 咨询:咨询是一种面对面的交往过程,被咨询者运用自己的了解的相关知识来帮助人们认识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有效的解决问题。咨询针对性较强,通过咨询能有效解决咨询者的实际问题,因此有条件的社区应设立咨询室,定期向社区居民提供咨询。

2.4 图书资料、宣传板报及手册:社区图书室适当增加有关高血压防治方面的书籍,便于居民随时借阅。在社区宣传栏内书写有关高血压防治的板报,并编辑有关高血压防治宣传手册免费发放给俱乐部成员。

3 效果及分析

对俱乐部成员经高血压护理干预3月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定时测量血压,判断血压稳定情况;通过量化问卷调查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医嘱遵循率;对照社区非俱乐部成员比较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3.1 通过高血压病友俱乐部提高高血压病人的从医行为:从医行为是指病人就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从医嘱的行为活动[3]。高血压病人的从医行为包括:定期复查、按时服药、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监测血压和脉搏、如有不适及时就诊等。通过高血压俱乐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病人的从医行为,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4]。

3.2 通过高血压病友俱乐部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服药依从性:随着降压药物的不断更新换代,现有的降压药物能使90%以上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但在高血压人群中,血压正常率并不高,其中病人服药依从性差是血压得不到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通过高血压俱乐部的各种活动,加强对高血压病人的知识宣教,提高病人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和规则药物治疗的重要意义等相关知识的认识,促进高血压的有效控制[5]。

3.3 改变病人和居民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其发病除与年龄、遗传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在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可通过讲座、资料手册、咨询等方式,让社区高血压高危人群及患者明确引起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针对肥胖、摄盐过多、吸烟、心理压力过大等危险因素,指导病人进行减重、低盐饮食、营养治疗、增加及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等干预措施,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

4 结论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致死、致残病因,以控制高血压为重点,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病死率的唯一出路。高血压患者越早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带来的危险性就会愈小。

高血压俱乐部的建立,将多种干预措施融为一体,通过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依据每位患者的特性,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着重让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真正掌握,树立健康理念,提高患者诊疗依从性,将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礼芳,李雅兰,李琼等.原发性高血压社区护理的研讨[J].当代护士,2001,2(2):35-36

[2] 李玉华,李秀丽,邢丽等.建立乙肝病人俱乐部实施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27-229

[3] 曾国艳.健康教育提高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11):807

[4] 张文红,徐秀华,张秀云等.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人从医行为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2):89-90

篇5

Study on the hypertension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strategy on hypertension patients in Licheng community

LIN Ximing1 ZOU Rong2

1.Prerention and Control Department for Chronic Non-infectious Disease, Licheng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engche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Zengcheng 5113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Zengcheng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Province, Zengcheng 511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s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methods to intervene the hypertension patients in Licheng community and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he prevention methods. Methods 364 cases hypertension patients in Licheng community were selecte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were divided, based on blood pressure. Hypertension patients were intervened with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methods, including health education,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and regular follow-up. After treatment, blood pressure, cholesterol levels, hypertension knowledge, behavior change and changes of each risk stratification people were select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18 months' intervention, blood pressures of patients decreased markedly,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s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s were (127.93±13.76), (70.24±9.67) mm Hg,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157.54±18.34), (85.54±12.05) mm Hg],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triglyceride and total cholesterol level were (1.49±0.29), (4.83±0.69) mmol/L,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2.43±0.29), (6.33±0.67) mmol/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Hypertension knowledge and behavior change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People rate of extremely dangerous layer and high dangerous layer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people rate of low dangerous layer and dangerous lay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method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blood pressure, cholesterol levels, and improve hypertension knowledge, behavior change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which is a feasibl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method.

[Key words] Hypertension; Risk stratification;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Efficacy

高血压是临床发病率很高的心脑血管性疾病,统计数据显示20%以上的成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高血压[1]。高血压是心脑血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当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在疾病知识、治疗以及控制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2]。而农村人群更是低于城市人群,这主要是因为农村患者高血压知识和治疗意识不足造成的[3]。本研究对荔城社区管辖的农村高血压患者实施了综合防治,经18个月的观察,效果显著。本文收集荔城社区364例高血压患者,结合血压水平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临床采用综合防治策略进行干预,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定期随访等。通过对干预前后患者血压、胆固醇指标、高血压知识水平和行为改变,以及危险分层人数的变化进行对比,探讨了综合防治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以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荔城社区居民中随机抽取364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232例,女132例;年龄35~75岁,平均(56.7±11.4)岁;文化:小学及以下49例;初中193例;高中79例;大学及以上43例。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患者符合WHO/ISH 1999年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90 mm 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及失访和死亡患者。

1.3 危险分层

依据患者病例对患者进行高血压危险分层。危险因素:男>55岁,女>65岁;吸烟行为;总胆固醇水平>6.5 mmol/L;合并糖尿病;家族病史。靶器官损害:患者左心房肥大;蛋白尿>1.2 μmol/L;血肌酐>2.0 μmol/L;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脑血管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

危险分层:①低危险层,Ⅰ期高血压患者,临床无心血管危险因素。②中危险层,Ⅰ期高血压患者,临床伴有1~2个危险因素;Ⅱ期高血压患者,临床伴有0~2个危险因素。③高危险层,Ⅰ期或Ⅱ期高血压病患者,临床伴有3个及以上危险因素;Ⅲ期高血压患者,临床无心血管危险因素。④极高危险层,Ⅲ期高血压患者,临床有1个及以上危险因素;临床有心血管或肾脏病患者。其中,Ⅰ期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临床上无脑、心、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的表现。Ⅱ期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出现左心室肥厚或劳损、视网膜动脉狭窄、蛋白尿、血肌酐水平升高者。Ⅲ期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出现左心衰竭、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视网膜出血、水肿者。

1.4 干预方法

采用综合防治策略对患者进行干预,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定期随访等。

①建立健康档案,在社区医院开设专科门诊,定时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并合理制订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饮食和运动的指导。②强化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预防、治疗、预后以及护理等。③心理辅导,专业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改善患者的紧张、恐惧以及自卑等心理状态,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治疗。④行为干预,在治疗过程中制订高血压的治疗目标,并督促患者戒掉烟、酒等,加强身体锻炼和体重的控制,调节生活节奏和态度,保持正常心态,保证足够睡眠。定时对患者血压进行监测,并调整和指导患者用药。⑤定期随访,极高危、高危组患者,每月随访1次;中危组患者,每2个月随访1次;低危组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

1.5 观察指标

对干预前后患者血压、胆固醇指标、高血压知识水平和行为改变,以及危险分层人数的变化进行观察。其中:血压用血压测量仪进行测量;胆固醇指标检测,患者静脉取血,离心后用酶标仪进行检测;患者高血压知识水平和行为,由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表20个小项,每小项5分,主要就患者高血压知识水平和行为进行调查。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变化

经18个月干预,患者血压水平显著性降低(P < 0.05)。见表1。

表1 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变化(mm Hg,x±s,n = 364)

注:1 mm Hg=0.133 kPa

2.2 患者干预前后胆固醇水平变化

经18个月干预,预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显著性降低(P < 0.05)。见表2。

表2 患者干预前后胆固醇水平变化(mmol/L,x±s,n = 364)

2.3 患者干预前后高血压知识水平比较

以自行制订的高血压知识调查表对干预前后患者高血压知识水平进行了调查,发现干预后患者高血压知识水平较干预前有显著性提高,结果见表3。本文研究发现干预前后患者对盐与高血压的关系、心理与高血压的认识变化最大。

2.4 患者干预前后行为变化

经18个月的综合防治,患者相关不良行为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见表4。

表4 患者干预前后行为变化[n(%)]

2.5 患者治疗前后危险分层比较

对本组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危险分层,经18个月的干预,对危险分层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见表5。极高危险层患者比例由干预前的47.3%显著性降低至干预后的24.5%;高危险层患者比例由干预前的28.0%显著性降低至干预后的23.4%;中危险层患者比例由干预前的19.8%显著性增加至干预后的29.4%;低危险层患者比例由干预前的4.9%显著性增加至干预后的22.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5 患者治疗前后危险分层比较[n(%)]

3 讨论

高血压在临床上为我国发病率最高、最普遍的心血管性疾病,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血压人口已超过了2亿[4]。多数研究表明,患者高血压的水平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预后危险因子[5-7]。因此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控制,能有效地减少心脑血管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利于降低患者家庭的负担以及提升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当前,我国高血压社区人群的高血压知识、治疗、预后护理等水平较为低下。而农村人群的相关水平又明显低于城市人口。这主要是因为农村患者高血压知识和治疗意识不足造成的。5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临床处于高危状态,需要服用药物进行治疗[8]。

临床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而不考虑患者心理、行为等因素,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9-10]。研究资料表明,社区综合防治能有效地对患者血压水平,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单位人群的综合防治,能有效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提升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控制率,最终降低患者心血管病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1]。芬兰实施的“North Karelia Project”项,对社区高血压人群进行了干预,经20年的努力,社区人群吸烟率从52%降至20%,胆固醇水平由7.1 mmol/L降低到5.8 mmol/L,血压水平由147/92 mmol/L降低至143/84 mmol/L[12]。美国实施了为期7年的“MRFIT”实验,对社区人群进行高血压的治疗和干预戒烟及脂肪摄入量,结果表明危险因素降低了10%,脑卒中的病死率也明显降低[13]。浙江省对三地区不同人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5年的综合干预,结果表明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综合性干预措施的有效性[14]。本文对荔城农村地区35~75岁自然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行为期1年半的社区综合干预。综合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定期随访等。结果表明,不仅患者高血压水平、胆固醇水平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而且高血压知识水平和行为较干预前有了明显的提升。

高血压防治的最终目标为降低患者心血管的危险,也就是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是,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的危险除了血压高低外,还包括了临床其他心血管的危险因素[15]。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并依据患者危险情况进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依据患者高血压水平以及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情况进行了分级。在社区综合防治中,对危险程度高的患者要进行了重点的关注,尤其是随访的程度。本研究表明,经18个月的干预,患者高血压心血管危险等级明显降低,也就是说危险因素显著减少。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综合防治,能有效降低患者血压、胆固醇水平以及提升患者高血压知识和改善患者行为,并能显著降低患者危险因素和等级,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蔡理荣,陈兴亮,卢卫国.健康促进结合心理辅导对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的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5):120-122.

[2]徐夏良,卢俊,武宗导.农村高血压患者行为、认知、生活方式与防治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145-146.

[3]彭洒,顾铭,叶定村,等.社区规范管理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血糖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2,18(22):3878-3879.

[4]樊双义,来药水,李志方,等.北京城乡交接区居民高血压病及其危险因素横断面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11, 8(24):118-120.

[5]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3-23.

[7]Ma H,Thabane L,Kaczorowski J,et al. Comparison of Bayesian and classical methods in the analysis of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 a binaryoutcome:the Community Hypertension Assessment Trial [J]. BMC Medical Research,2009,9(1):37.

[8]宋敏,叶流,曾凡平.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和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5):124-126.

[9]李环.老年高血压患者180例社区治疗及随访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233-234.

[10]刘静,谢波.我国高血压病的社区管理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13-15.

[11]赵英艺,姜喜,何文真,等.高血压社区管理现状及策略[J].内科,2012,7(5):557-559.

[12]王永幸,朱燕文,何佳.高血压患者社区综合防治路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14(7B):2290-2293.

[13]杨萍兰,朱莹,崔恒平.浅谈慢性病的管理体会[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3):80-82.

[14]吴瑜瑜.我国社区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J].当代医学,2010,16(25):24-25.

[15]马淑平.推行“高血压综合防治管理”的体会[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1,3(2):10-13.

篇6

实践证明,控制高血压病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个体化指导连续性、综合性、可及性卫生服务,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对人群高血压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防治高血压的一种有效途径。

确定干预目标

初期目标:提高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定期测量血压率、提高人群运动参与率、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和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服药率。

中期目标:提高高血压管理率和控制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药物依赖性和由此产生的并发症。

远期目标: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改善居民健康状况、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干预对象

干预对象:笔者于2006年3月~2006 年9月对旺苍县静乐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

该社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达到了29%,其中患有高血压病及高危人群占人口比例的16%。本调查以213例有明确诊断的高血压患者(其中683例高危群)为干预对象。其中男性117例,女性96例;50~69岁161例,占75.5%;合并有 2种及以上并发症者 52例。平均血压152/92mmHg,最高收缩压(SB)169mmHg,最高舒张压(DB)113mmHg。

干预方法

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重问卷调查法进行。先通过宣传单、发放高血压知识问卷、居委卫生干部宣传等手段进行社区动员,随机地将自愿参加者分为干预组(接受高血压自我管理课程及医生定期随访)和对照组(日常的三级管理服务)。干预前共填写并回收有效问卷220份,其中高血压患者144份、高危人群76份。干预后6个月进行随访调查,并回收有效问卷205份,其中高血压患者134份、高危人群71份。血压测量由社区医生完成,通过比较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来了解干预效果。所有调查结果均输入EpiData,并运用SSS工具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开展免费测量活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生活指导。控制高血压是慢性病防治的首要任务。在具体措施上可以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与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建立合作关系,由管理经验丰富的医师强化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的饮食、运动、服药给予个体化指导并定期填写随访记录,参照血压动态变化调整措施;开展社区血压免费测量活动,对初诊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排除假性高血压,使高血压的检出率有所下降。

结 果

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了解:调查表明,参与调查的社区居民普遍关注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高血压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比较关心。85.3 %的患者了解血压的正常范围,77%的病人了解长久症状,81.6%的病人能说出所用药物的名称与用法。这些调查结果说明患者对疾病比较关心,希望得到健康指导,掌握相关保健知识。

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干预后高血压患者和高危人群在相关知识知晓率方面较干预前有所提高,尤其是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掌握程度有明显上升,自我技能掌握方面比干预前普遍有所提高,控制体重由原来的41.2%上升至71.3%(<0、01);限盐由原来的62.4%上升至89.1%(<0、01)。经过干预,患者顺从性提高显著(<0.05);血压值差异显著(<0.01),各年龄组SB、DB干预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SB以45~84年龄段显著(<0.01),DB以45~74年龄段显著(<0.01)。1年内测量过血压的人数由40.6%上升为67.2%,从未测量过血压的人数由31.2%下降为7.5%。干预组、对照组6个月血压值变化比较可见,干预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6个月的平均下降值均大于对照组。上述评价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讨 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

为了遏制这一心血管病高峰的到来,保证人民健康,保证下一世纪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控制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已刻不容缓。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是多因素的,因此,高血压的治疗还应包括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虽然严重高血压造成的死亡率和罹患率最高,但人群中轻、中度高血压的影响面最广,故防治应以此为重点。

高血压是多因素疾病,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遗传、社会和个性背景,因人而异地作最佳选择。

高血压病的治疗和预防需要经过长期的综合治疗和居民自身的努力。社区是居民特别是老年人重要的生活和活动场所,也是防治高血压的重要场所。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血压预防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把血压降到理想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从而促进社区居民身体健康,提高生活水平。

强化健康教育,重视饮食健康。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鼓励社区居民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祛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保证高血压防治工作的良好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基础和前提。有研究表明,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逐步减少对药物依赖,从而减少药品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因此,可以在不同场合、不同媒体中,用不同的方式对高血压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进行宣传,强化科学知识、普及实用技能,从而吸引重点目标人群,使社区居民和高血压患者认识到高血压病的危害,树立预防高血压的健康意识,增强治疗信心,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社区卫生服务可以通过宣传使居民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使病人对高血压病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对于一般人群,应该使他们能够了解到良好的饮食习惯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功与否,如低盐、低脂低热量的饮食原则,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预防高血压,做菜少加盐;鼓励患者戒烟限酒;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鼓励居民学会血压的自我监测等等。另外,可以通过组织高血压病人俱乐部进行病人的自我教育。通过病人的自我教育与病人间的相互支持,来促进病人调整原有的不良生活方式,增进病人的相关知识。

鼓励病人学会自我管理。在社区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不仅有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也有利于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采取积极和正确的行为来控制疾病。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所指的是,病人在医务人员的协助下,承担一定的预防性或治疗性活动。这种疾病管理模式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克服了传统的高血压三级管理覆盖面不广的弊端。它非常强调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及病人对自身健康的责任及潜能。社区医生可以通过咨询、讲座和小册子等形式把疾病的防治知识和方法告诉患者,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行实践,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控制血压。实践表明,造成高血压疾病的因素很多,但如果能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也能有效地控制或避免高血压病的发生。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鼓励和指导高血压患者和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疗法,控制饮食中食盐的摄入量,控制体重,杜绝生活中的不良嗜好如大量吸烟、嗜酒、饮食多油腻等等,还要注意鼓励社区居民加强体育锻炼,从而降低高血压危险因素。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实施分级管理。高血压防治是一项全社会参与并对健康负责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政策、环境、经费以及个人行为等多方面的复杂活动。政府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社区高血压防治的成效。社区高血压防治需要卫生、财政、民政、计生委、老龄委、妇联等多部门的协作,使干预计划能够得到及时的修订。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高血压病人的综合干预,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和体重,按血压水平的定义分类,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对高血压病人进行分级管理:对重度高血压病人采用一级管理,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药物治疗,并且密切观察,每周最少测量1次血压;对中度高血压病人采用二级管理,先观察3~6个月患者的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变化,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对轻度高血压病人采用三级管理,重点是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可以定期进行随访高血压患者,将随访记录的有关数据存入高血压病人档案,以便对慢性病的发生进行监测,为进一步掌握社区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趋势做好准备。只有在政府重视的基础上,由政府出面进行各部门间的协调,才能形成合力做好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从而建立和完善从预防、检测到治疗、反馈的防治体系,才能够对社区高血压病人做到早期发现,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和管理,从而保证干预质量,保证高血压社区防治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要有效的实现高血压防治的干预工作,就必须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由于当前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于高血压控制与治疗的经验知识不足,给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带来不少困难。血压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必将降低高血压防治的成本效益,也会削弱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防治的积极性,对以后的社区其他慢性病防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定期定点给高血压病人测量血压就成了进行高血压社区防治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通过对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的调查发现,有些测量血压的医生只是在为检查其工作量提供依据,他们只将测量的血压值记录在册,告诉病人也只是正常与不正常,而不是让病人知晓自身的血压值,这并不利于高血压的控制工作。 还有些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不过关,对于高血压病人的护理指导不到位,有相当部分的高血压病人其血压持续数月异常,而所服抗高血压药物并没有丝毫的调整。反之,部分高血压病人已经将血压控制到正常数月,反而调整药物,结果其血压就增高。因此,在当前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应注重培养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对高血压防治专业队伍进行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高血压病防治研究新进展,促使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由专科向全科发展,正确指导社区居民防病治病从而使高血压病防治工作持续、有效地落实,使高血压这种常见的社区慢性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吴锡桂.对我国高血压防治的建议.高血压杂志,1997,5(2):79280

篇7

1. 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的建立

本中心为了提高全民健康,尤其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管理,除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外,还建立了慢病档案。为了提高慢病控制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本中心从2012~2014年连续3年建立了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共三期。连续3年从管理的4个社区(劳动村、民主村、直港和解放台社区)中选2个社区(劳动村和民主村社区)建立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每期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有成员16人,三期共48人,全部由高中以上文化且遵医行为较好的楼栋长、居委会退休职工、退休干部、退休教师以及退休医护人员组成,并从中选取一名居委会退休职工担任组长,一名退休医护人员担任副组长。

2.建立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的目的

建立“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的居民自防自控高血压病的工作模式,就是让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成员回到群众中去,并把学到的高血压病防控知识与居民共同分享,形成全民参与,提高健康知识普及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3.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实施方案

本中心对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安排了六次课,第一次课每个成员都填写了高血压病患者健康管理评估表、高血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每次课都剔出了以往传统讲座式的培训方式,我们让所有组员首先围成一个圆圈,组长和副组长带头花一部分时间来讨论每位成员填写的自我监测记录表 (内容包括高血压病药物使用情况、膳食情况、身体活动情况以及血压),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用药、膳食以及活动情况等,医生给予纠正,组员之间就相互督促改正。接着根据患者针对高血压病的重点需求进行相互交流,在需要的时候用大白纸演示给组员观看。最后一次课填写了高血压病患者健康管理评估表,并且还对参加课程培训的高血压病人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便评估课程前后的效果。

4.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对居民的积极影响

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是以自我学习管理为主,在每次的交流中我站医生与小组成员一起制定个人行为干预计划、开展相互交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有利于小组成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控制血压。经过三期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48名组员中,现在90%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得到了稳定,大家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提高了许多。

同时,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也是一个宣讲团,他们把膳食、运动以及用药知识与家人、朋友以及周围居民通过聊天有意识地进行宣传、分享。

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成员在饮食方面,90%的高血压病患者在给家人做饭时就把交流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吃饭时或者饭后就把合理膳食与家人分享,在和朋友以及周围居民一同买菜时又把合理膳食与他们分享。每天计划膳食时嘴上都在念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这十个字,还会给他人讲解这十个字的具体含意。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成员在运动方面,记住了三个字――三、五、七,并耐心的给其他老年运动朋友讲解具体怎样去做。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成员在用药方面自己掌握了以后,还教育其他居民要做到用药五大方面,坚持用药个体化,平稳降压以便减少对血管内皮损伤。每天监测血压,每次看病时都要把最近监测的血压记录带给医生,让医生为自己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的膳食、积极健康的运动、良好的用药习惯,对于自己、家人、朋友和邻居预防和改善慢性病都有积极作用。

通过三期的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开展后调查发现,提高了居民对高血压病的认识,知道了高血压病是终身病,需要终身服药控制,并且知道了高血压病并不可怕,高血压病不是绝症,高血压病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按照医生的医嘱规律服药,高血压病人与其他人是一样的,组员们改变了以前断断续续服药的习惯,并且有几项较难掌握的高血压病知识提高最明显。目前开展了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两个社区(劳动村和民主村社区)的高血压病的血压控制率从48%提高到了73%,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测量和按医嘱服药提高到了98%,合理膳食由55%提高到了95%。而没有开展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两个社区(直港和解放台社区)的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仅为50%。通过四个社区的对比,我们认为开展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整个社区居民健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社区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内容贴近生活,生动形象,患者血压控制好了后,头也没有以前那么晕了,主动参加锻炼的时间也多了,改掉了以前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他们正确的用药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态影响了家人、社区居民以及朋友,降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对提高全民健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艺,安芳梅,王立忠等.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高血压自我管理效果评价[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7):634-635.

[2] 吕登智.曾令全.社区高血压患者开展自我管理培训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18):2735-2737.

[3] 卓志鹏,袁雪丽,伟等.深圳市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效果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6):656-658.

[4] 唐新华.重视高血压的社区防治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5):285.

[5] 张年芳,许燕轻,周华.契约式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效果评估[J].社区卫生保健,2009,8(4):253-256.

[6] 吴淑玲.临床路径式管理在高血压自我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5):368-369.

篇8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导致心脑肾等多脏器损害,致残、致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国心血管病每年死亡300万人,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已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2年卫生部10月12日公布的全国营养、健康状况调查报道:目前我国有近1.6亿高血压患者,较1991年增加了7千万,而高血压的治疗率为24.7%,服药控制率为24.7%,人群血压控制率仅为6.2%。治疗率和控制率虽较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时的12.1%、2.8%有所改善,但血压控制率的改善速度却不尽人意。高血压病可治可防,全面加强高血压的防治已经迫在眉睫。基于疾病模式的转变,目前高血压的防治策略已经由单纯的生物学防治模式转向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综合防治模式。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与社区功能的不断完善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在社区开展高血压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日益增长趋势的关键。因此作为基层的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任重道远,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综合防治,对我国高血压病的预防及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所在社区2009-2010年对新疆克拉玛依市南林社区的126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干预治疗,包括高血压病知识的普及、危险因素认知、健康教育、生活干预、监测血压、药物治疗等,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在克拉玛依市南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的高血压患者126例,其中男71例,女55例,年龄29~82岁,平均(61.2±13.5)岁,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 mm 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未或者还在服用降压药物,且均为原发性高血压,其中伴冠心病64例,脑卒中19例,2型糖尿病27例。

1.2 干预方法

1.2.1 社区设立专人负责高血压管理工作,建立高血压病患者管理档案,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从业状况、文化背景、健康状况、婚姻现状、饮食习惯、生活行为、亲属血压情况,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是否服药等。设立免费测血压点或者上门服务,鼓励患者自测血压,对高血压患者每周至少监测血压3次。每3个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肝肾功、血糖、血脂、尿酸、体重监测,每半年免费做心电图、胸片、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查,并记录在档。

1.2.2 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广泛宣传高血压知识,引起社会对高血压的关注。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估计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1.6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南林社区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比如每半月出版一期健康知识板报,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同时免费发放居民健康手册、高血压药物手册、高血压防治手册宣传高血压相关知识,或者邀请患者参加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趣味竞赛,利用世界高血压日、世界肾脏病日、糖尿病日、无烟日等进行宣传,举办专家义诊、咨询活动,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授课,鼓励社区人群积极参加,加强自我保健意识,以积极转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目前认为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生活方式意义重大。具体指导以下几方面内容:(1)指导患者控盐,发放盐勺,每人每日

1.2.3 药物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应根据心血管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措施。具体结合患者的血糖、血脂、尿酸、年龄及合并症等情况,进行多重危险因素控制和个体化的血压治疗。对每个高血压患者根据不同的血压和危险因素进行分级干预。低危的患者重点放在高血压知识的宣传教育及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上,要求患者每周至少测量1次血压,每次均记录测量时间和血压值,观察3~6个月,若达不到预期效果,则指导服药治疗。中高危患者,除干预以上内容外,重点放在长期合理、正规的服药及药物选择上的干预,防止靶器官损害和提高生活质量。所有患者均需长期坚持非药物治疗,但是大部分患者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物,选择一种或联合用药,根据病情适量调整,使血压平稳达标。这其中大多数患者需要服用2种或者2种以上药物血压才能达标,尽可能选用一天一次的长效制剂,作用持续24 h,避免血压波动。降压药物主要有六大类,即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强调小剂量联合用药,以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利尿剂可用于一般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患者等,ACEI、ARB可用于治疗合并代谢异常的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合并心绞痛和心动过速的高血压患者。还有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服用方便,疗效确定,患者依从性好。这期间患者的治疗方案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改,而不是一成不变。总之药物治疗遵循以下原则,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注意让患者及家属学习了解高血压药物的各种剂量、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治疗过程并监督服药,改善患者服药的依存性,提高治疗率。

1.2.4 治疗目标 一般高血压和脑卒中后患者的血压

2 结果

综合干预1年后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血压>140/90 mm Hg患者18例,这18例患者均因各种原因未能按医嘱坚持服药;血压

3 讨论

加强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管理、合理用药,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通过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系统有效的综合干预,可以减缓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WHO在全球慢性病报告中指出:如果行动起来,对慢性病实施干预,在未来10年内,每年将减少2%的慢性病发病,至少可换回3600万人早逝的生命[1-2]。

实践证明:在社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面的综合干预比在综合医院治疗有着更加便利、经济的现实条件,作为广大社区医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改被动治疗为主动防治[3-4]。尽早帮助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和药物治疗,并且需长期坚持和跟踪随访,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愈后,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卫生局.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0.

[2] 梁万年.慢性病家庭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6.

篇9

10月8日创业园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千台社区举行了宣传义诊活动,邀请了石主任为居民讲解了关于高血压病的一些知识,以及怎样预防及控制高血压。现场提问踊跃,受教育人数36人,发放传单80份,为居民量血压30次,回答居民提问10余次。

10月8日演武街道举办了高血压讲座,使居民直观地了解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关系,常见的高血压防治误区,以及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场专家还教会社区居民每日饮食中如何控制油盐的摄入量,在家里如何自测血压的生活技能等。10月9日演武热电社区服务站以“健康心率,健康血压”为宣传主题在社区开展了现场宣传活动;设咨询台一处、悬挂条幅一个,黑板报一块、发放宣传资料200份,通过本次活动加强了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能够积极参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提高了居民的健康素养!

工农街道东丰社区卫生服务站于10月8日在门前进行了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对过往群众发放相关宣传资料,介绍“全国高血压日”的背景和高血压的知识及重要意义。对群众的日常健康问题提供指导,免费提供测血压、称体重等便民检查。

篇10

1.1 宣传途径 (1)大众传播是社区居民获取高血压知识的首选途径。主要应用视听教育手段,如通过报刊、杂志、电台广播、电视或录像等形式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此外,通过健康教育橱窗、宣传画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候诊室和输液室通过VCD播放高血压防治知识,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和认识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可提高社区居民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率。(2)群体传播即社区医务人员和居民面对面地进行信息交流,是社区健康教育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如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放置高血压防治小册子和健康教育处方,供患者免费取阅;举办专题讲座,并组织患者进行讨论,现场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将高血压引起心脑血管的病变进行讲解发生的原因和所造成的后果。这些形式能近距离、面对面进行讲解与示范,其教育效果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理性认识。

1.2 落实措施 通过宣传教育使社区居民充分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性必需落实以下措施:(1)发放《高血压病患者治疗记录卡》是督促患者将每月的配药和每月的服药记录于卡片上,便于定期检查。以强化其长期坚持服药行为。(2)了解患者的知晓率。刘兰林等通过社区健康教育,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8.9%提高至80.6%,低盐率由干预前的28.17%上升至干预后的45.1%,吸烟率和饮白酒率分别由干预前的29.14%和25.89%下降到干预后的14.3%和11.5%,此提示高血压的社区干预是控制高血压的良好途径。

2 生活方式干预

2.1 戒烟 在研究吸烟与高血压的关系时发现,吸烟与不吸烟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烟可在短时期内使血压急剧升高10-25 mm Hg,使每分钟心率骤增5-20次左右。研究还发现,高血压患者吸烟可增加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增加并发症的严重性。吸烟者发生急性高血压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3.5倍,而且吸烟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也大大高于不吸烟者。张京等报道吸烟引起原发性高血压发展是因为正常肺泡巨嗜细胞在烟的刺激下可释放中性白细胞趋化因子,将嗜中性白细胞吸收到肺部,肺功能下降,进而损伤右心,右冠状动脉亦受吸烟影响而导致高血压。上述资料表明戒烟可减缓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2.2 限酒 研究表明长期饮酒能使高血压升高,而戒酒则使血压降低,高血压总体的发病率5%。7%是由过量饮酒引起的(男性可达11%)。由于酒的热量高,经常饮酒还会加重肥胖,提高血压值。有资料表明,每天饮用含酒精40%-70%的白酒,收缩压升高5-6 mm Hg,舒张压升高2-4 mm Hg,高血压的患病率增加100%。国外报道一组美国白人与日本人的酒精摄入量和血压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年龄、BMI、吸烟、心率、血糖、血尿酸、尿钠/尿钾比值等因素之后,酒精与血压的正相关依然存在,且与高血压的患病率也相关。我国开展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工人和渔民这两组职业人群中,酒精摄入量每增加57 mg/d,其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性会分别增加25.6%和18.7%表明饮酒是高血压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3 饮食指导

非药物疗法是治疗高血压的首选方法,其中饮食疗法作为非药物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恰当的饮食治疗可使血压不需要药物治疗就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3.1 低盐低脂饮食 人体摄入的钠75%来自饮食,多以氯化钠或食盐的形式存在。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钠摄入和血压水平有显著相关,即长期高钠饮食可使血压升高。低钠饮食可以降低血压。有研究表明,每人每天盐摄入量由4.2 mg增至12 mg可使15%的青年人和5%的老年人血压水平提高5 mm Hg,多数青年人的血压提高1-3 mm Hg。限盐对于改变血压的意义非常重大,摄入过多的钠盐。会增加钠的吸收和钠在体内的蓄积。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压升高;此外,摄入过多的钠盐,使动脉管壁内钠和水分含量增加,引起管壁增厚,管腔变狭,导致外周阻力增大。同时也使动脉管壁在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对缩血管活性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基肾上腺素)的反应增加,引起小动脉的收缩痉挛,造成外周阻力增加,从而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陈玉等研究结果显示,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高者血压异常率比摄入量低者高,植物性食物摄入高者血压异常率低,油脂食物摄入高者,血压异常率高。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动物性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较高。血脂和胆固醇升高,会引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动性增高,血管舒张调节功能降低,这两种因素都能引起血压的显著波动而促进高血压的发生和加重。

3.2 补充钾盐和维生素 摄入适量钾盐和维生素,可保护心血管功能。有利于降低血脂,维持正常血压,钾盐对血压的调节可能与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活性及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压力感受器的功能以及直接的促尿、钠排泄作用等有关…。4体育运动

许多研究表明。适量有规律的体育运动,不仅能降低血压,还具有提高生活质量、控制体重的作用。白红梅对4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6个月的运动干预,结果患者收缩压平均下降(13.92±0.37)mm Hg,舒张压下降(9.73±0.08)mm Hg,患者自身健康状况有明显提高。陈香仙等探讨太极拳降压的作用机制。太极拳运动能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加NO合成与释放;促进RBC膜钠的活性;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降低平滑肌细胞对血管内皮收缩因子的反应性,改善血管内外阻力,上述资料表明,体育运动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有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运动增加了血流速度以及对内皮细胞的切向力,使得内皮细胞的氧化氮含酶信息核糖核酸的表达和磷酸化增多,进而增加NO生物利用度。从而起到了降低血压的作用。

篇11

大量研究表明,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之间存在着复杂且重要的关系,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或共存可增加治疗的难度,多数高血压患者伴有程度不等的焦虑症状,并以恶性循环的方式促使疾病恶化[1]。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已有专家提出将其归入心身疾病的范畴。本研究以伦教社区的高血压患者为对象,在健康促进的基础上,结合定期的心理辅导,进行综合的干预,通过干预后对社区居民高血压病的知识、信息、行为进行调查,了解综合干预后高血压病的社区防治情况,为顺德地区实现高血压患者“诊治在医院,管理在社区”的管理模式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按照高血压病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镇6个居民区中随机抽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均在服药治疗中,其中,男110例,女90例,性别比为1∶0.82;平均年龄为(66.3±13.6)岁,60岁以上者占93.5%;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7人,占13.5%,初中106人,占53.0%,高中43人,占21.5%,大学及以上24人,占12.0%。

1.2 研究方法

对200例研究对象进行健康促进结合心理辅导的综合干预,定期随访并观察2年(2011~2012年);在综合干预前后采取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高血压相关知识、高血压相关生活方式等,综合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焦虑情况评价。

1.3 干预方法

1.3.1 加强社区卫生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辖区内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均通过专业培训。医院有稳定的培训制度,定期加强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和素质水平,同时医院还为他们定期提供一个继续教育和互动交流的平台。

1.3.2 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分6个居民区成立管理团队参与课程实施,为全体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调整服药量、设定治疗方案、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每月进行健康教育的大课宣教等综合干预。

1.3.3 开展团体的心理辅导 每季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指导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过程,最终使患者了解自我,减轻焦虑。

1.4 评价指标

①血压、血脂;②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③高血压相关行为情况;④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综合干预前后患者血压值比较

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干预后,患者血压平均值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综合干预前后患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比较

综合干预后高血压患者认识到了血脂、胆固醇对高血压病的影响,在主动要求服用降脂类药物的同时,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也逐渐改变。实施干预措施后,患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干预前后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知识综合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干预后社区居民高血压知识平均得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调查中发现,学历在高中及以上水平的患者干预前后的高血压相关知识得分提高最为明显,由干预前(69.8±3.4)分上升至干预后(96.7±5.7)分;初中及以上学历者干预后高血压相关知识及格率达100%;在小学及以下学历的27人中,全部在干预后能对“高血压对身体有害”、“食盐过多会得高血压”、“吸烟饮酒对高血压病不好”、“定期锻炼对降压有好处”、“高血压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5个方面知晓;但在“高血压产生的原因”、“心理与高血压的关系”、“血脂与胆固醇与高血压的关系”、“高血压的危害”方面虽进行了积极地干预但收效甚微,干预后仍有4人(为文盲)考试不合格。

2.4 综合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相关行为改变情况

综合干预后吸烟率为16.0%,较干预前17.0%无显著性降低(P > 0.05);干预后仍有6.0%的居民喝酒,但饮酒率较干预前16.0%有显著性下降;干预后参加体育锻炼者占56.5%,比干预前的20.5%有显著提高;95.5%的患者干预后坚持服药,与干预前(49.0%)比较,差异显著;干预后定期监测血压者占96.5%,比干预前的34.0%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4。

2.5 综合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况比较

综合干预后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较干预前下降,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感觉系统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P < 0.05),其中,对高血压病的恐惧和无奈感由干预前的68.1%下降至12.5%,保持乐观情绪者由23.9%上升到76.8%。见表5。

3 讨论

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镇地处珠三角中心,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是顺德开展社区服务较早的示范片区。在伦教镇辖区内共有6个居民区,常住人口约18万。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2],按此计算伦教镇高血压病患应约3.4万人,而在开展本研究前,通过伦教医院慢病报告的高血压病患不足2万例,高血压病检出率低的现象非常明显。早几年在顺德区伦教地区已非常注重对高血压病的宣传和教育,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也广泛开展,政府投入日趋增加,尽管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但从前期实施情况来看,社区高血压病管理仍属于医生对患者单向管理模式,缺乏患者的参与,这跟早期的执行力度不够、基本医疗和保障服务的不到位、上门服务流于形式等有关。做好高血压人群防治工作,关键是提高“三率”水平,而提高“三率”关键在基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伦教政府及医院重视社区卫生的服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落实各种慢病防治工作,包括: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立动作;②对社区医生制定了更加严谨的绩效考核制度;③社区卫生服务站改变了以往的医疗模式,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④改变医生对患者单向管理模式,由被动变主动。这一系列的措施提高了社区服务的综合能力,同时在健康促进的基础上利用心理学团体辅导的方法进行综合干预,调动患者广泛参与,让患者由被动接受管理逐步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是社区高血压病管理的好方法[4-5]。

高血压病是受多方面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慢性高发病,同时高血压发病机制复杂,多种因素会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和病情产生重要影响,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死亡的总体危险[6]。因此,应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积极干预所有其他的可逆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等),并合理处理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7]。综合考虑到高血压病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因此单纯药物降压治疗,而不考虑患者的心理因素,降压效果往往不理想。目前高血压的非药物防治方法很多,包括有饮食治疗、心理治疗、体育疗法、行为治疗、生物反馈疗法以及中医疗法等。以上治疗方法通常需要综合使用、全面关注,这样才能有利于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转变,达到有效降压的目的。目前这种服务模式有助于患者与医护人员形成互动关系,并获得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这将大大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依从性[8-10]。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社区高血压病防治中,积极的心理辅导既可减轻患者对高血压病的焦虑、恐惧心理,同时也可加强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的学习,形成了一个较好的良性环过程。

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各学科的医师逐渐认识到焦虑等精神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的影响,尤其是对高血压病因的研究中得出焦虑情绪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为焦虑可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肾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Ⅱ产生增多,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血压升高[11]。而对高血压患者来说,随着心理压力的减轻可以使全身肌肉放松,血管舒张血压降低,同时在定期的心理辅导中患者学会向朋友倾诉,释放内心积压的不良情绪,有助血压的降低[12]。本研究2年来(2011~2012年)通过对辖区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健康生活方式、规范化治疗、定期进行随防、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综合干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传统的健康促进的基础上结合积极心理辅导大大降低了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恐惧、焦虑心理,增进了患者治疗中的合作,调动了整个家庭的防治意识,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信念,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健康促进结合心理辅导运用到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中得到了初步成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天申,孙丽娟,马会斌.6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898-899.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撰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0,8(1):103-112.

[4] 刘露,刘宁,李美月,等.对社区高血压人群实施双轨道互动干预的实践与效果[J].内科,2012,7(6):616-619.

[5] 张骏.社区高血压管理临床路径实施与完善[J].中国医药科学,2012, 2(3):186-188.

[6]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7]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3-23.

[8] 李秀兰,杨珺,韩铮铮,等.北京市德胜社区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依从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6):1110.

[9] 赵英艺,姜喜,何文真,等.高血压社区管理现状及策略[J].内科,2012,7(5):557-559.

[10] 张文风,张培信.抗焦虑治疗对降压药效果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3,18(3):153.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门诊部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34例,女性68例;年龄为45―80岁。其中 1级高血(140-159/90-99mmHg)102例;2级高血压(160-179/100-109mmHg)60例;3级高血压(≥180/110mmHg)38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口服降压药的方法进行治疗。

干预组:实行综合防治护理干预管理治疗。首先成立高血压患者综合防治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均是具有较高的测量血压技能,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的护士;其次是综合防治干预小组成员对患者及家属全月实行1-2次的健康教育,还要经常给患者发放健康教育的资料。内容包括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危险因素、和保健常识等,定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让其定期回门诊进行血压、心率、脉搏、体重等测量。并详细询问其服药情况,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最后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①饮食指导:要求其合理膳食,摄取低盐、低脂食物,高维生素的蔬菜水果;②运动指导:坚持适当体力劳动或者有氧运动,运动量大小根据自身情况,以不感觉劳累为度。不要因过度运动而导致意外③去除诱因:戒烟酒等,控制情绪变化、减轻精神压力④避免危险因素:杜绝擅自停药、换药。同时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

对照组:按照高血压病进行系统管理。门诊定期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血压、心率、脉搏测量,并综合予相应的医疗咨询等。

2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脂的控制情况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查的血压血脂的控制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干预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血脂指标均有大幅度的下降,对照组的下降幅度则相对较小。

两组比较:差压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病属于由多基因和多环境的危险因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已明确的危险因素包括超重、肥胖、饮酒和遗传因素,而遗传因素属于不可干预的一类因素[2]。因此,对高血压患者实行综合干预的措施能减少或防止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率和控制率等,降低患者脑血管的发生率等[3]。

本研究表明,对门诊高血压患者采取综合防治干预和常规的高血压病系统管理后,比较治疗前后的患者血压、血脂情况,发现实行综合防治干预的患者血压、血脂等指标下降比较明显,而行常规的高血压病系统管理的患者则下降幅度较小。综上所述,综合防治干预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系统的疾病防治方式,它能让高血压患者选择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消除或者减轻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高血压,防止了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也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1],与后续冠心病等相关病种密切关系,堪称“隐形杀手”,必须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对社区高血压高危人群进行综合干预是减少其发病率、致残率甚至死亡率的主要方案[2],以早期预防、早治疗、早诊断为具体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笔者选取2012年本辖区500例中老年高血压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本辖区500例中老年高血压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0例,女220例,年龄45~70岁,平均(51.0±5.6)岁,最高学历高中210例,初中250例,小学40例。研究对象中肥胖人数(BMI>30 kg/m2)3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250)和对照(n=250)。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营养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性健康教育,治疗组实施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强化干预措施。具体方法:指导规范的饮食习惯,保证生理需求的前提下,三餐摄入比例适宜,禁高盐饮食,少饮酒,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定期开展主题宣传,如健康讲座、在社区人流集中地张贴与高血压、糖尿病疾病相关海报、举行健康知识比赛,以此来普及相关健康知识。成立晨跑锻炼队,身体不适的要求社区责任医生出具证明,并采用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他们的难度,学会相互鼓励,甚至可在小团队开展竞赛,对于优秀的人员一定奖励措施。

1.3 观察指标

所有研究对象干预前后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和培训及追踪良好生活习惯的执行人数和高血压控制失败人数。测量血压时统一使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连续3次,取平均值为个体血压值。高血压相关知识包括是否知晓有高血压、高血压并发症、高血脂危害、吸烟酗酒危害等,高血压相关生活行为包括是否适度锻炼、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酗酒、肥胖等,按照《中国超重、肥胖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3],高血压诊断按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为高血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人群的所有研究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3.5,P>0.05)。干预后,两组人群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及良好生活习惯的人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6.9,P

3 讨论

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4]。由缺乏锻炼、饮食不健康等导致的肥胖常常是高血压的一大诱因[5],并且高血压的预防在年龄不大的时候预防,其后期效果更加明显,无疑也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除了基因方面的因素,由肥胖导致的高血压可早期预防,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积极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实施综合强化干预措施对控制高血压发病率及后续心血管疾病发生有明显的临床意义。肥胖与血压升高呈正相关的特性[6],摄人热量多而消耗能量少的生活饮食习惯导致的肥胖使得机体代谢紊乱,心脏为维持良好运转必须加重负荷,从而使得动脉阻力增大,形成高血压。文献[7]报道,肥胖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这个说明积极控制体重不容忽视。

加强体育锻炼,宣传和发动居民坚持每日有氧锻炼,以运动时心率控制在(170-自然年龄)次/min 内、运动后感觉良好为并发放健康锻炼和饮食方面的宣传小册子,以正反两方面实例告知使人们其重要性。组织居民做保健操、太极拳、跑步、球类等项目,以增加能量消耗从而抑制肥胖,对于已经肥胖的居民,除定期体检和前面所有项目外,还应教导家人多多给予支持和鼓励,协助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调整饮食结构,借助先进科学手段,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和发放一些良好饮食方面的通俗并且形象的膳食金字塔的短信和小宣传册,让其对高血压及其危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发放有刻度的油壶和容积为2 g的盐勺以及BMI尺,借助实物来解决吃多少、吃什么、怎么吃为目的,规范总摄取、三餐种类及数量,让所有人能够根据上面的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搭配,并定期记录。多食蔬菜、水果,常吃奶类、豆制品;经常吃家禽类,少吃肥肉和偏油的食物,限制油脂的摄入。研究显示,干预人群中存在心理压力困扰的人较多[8],说明细致、扎实的心理疏导不可缺少。当然患者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短时间难以改变,需要循序渐进的指导,特别是稍微已经有了进步的对象,要鼓励其坚持,帮助人们建立和重塑健康信念模式, 这是难点也是重点,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了社区高血压高危人群进行综合强化干预的有效性,也显示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优势。政府部门应加强其发展,改善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健康档案、健康分级管理、饮食和行为干预等。社区是最贴近劳动人口的,是大本营,政府部门应凸显出达到对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恶化、致残的三级预防模式,并注意考核进行落实,当下,2015年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驱启动,正式提供基层医务工作者医疗和人文能力的一剂强心剂。

总之,加强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把降低高血压发病率当成一社会公共卫生问题高度重视,从自身做起,已经有高血压的定期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形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理想生活方式,对参与干预的全科医生和护士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 规范其一、二、三级预防, 倡导“慢性病不出社区”的理念,使其更加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徐崇凯,季建隆,曹静.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病管理模式的探索[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1):86.

[2]徐言俊.高血压病的社区防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6(32):4814-4815.

[3]王柳英.健康教育在防治高血压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7(31):3496-3497.

[4]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10,25(2):97-102.

[5]张维忠.肥胖、圆型糖尿病与高血压[J].中华内科杂志,2012,41(4):284-285.

[6]唐顺忠.社区干预管理模式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与成本效益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23(15):814-81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