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亚健康的表现实用13篇

亚健康的表现
亚健康的表现篇1

1.3 人际关系亚健康。由于年龄、阅历及个性因素的差别,同学之间常为一些小事发生冲突,人际关系不够和谐。心理素质差者感到压抑、烦躁、焦虑不安;有些学生不能把握自己,采用自私、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和集体,导致同学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紧张。

1.4 社会因素亚健康。社会的激烈竞争,生活频率的加快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引起多虑、失眠、多梦、头痛,所有这一切均是导致学生亚健康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

1.5 家庭环境亚健康。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父母离异或家庭出现突发事故,学生精神受到严重刺激,产生心理问题。

1.6 个人因素亚健康。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运动规律――即“生物钟”,维持着生命运动过程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的规律。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热衷于“上网”、经常不顾正常的学习和休息,影响学业完成和身体健康。也有不少同学学习“开夜车”,违背了正常作息时间和个人的生物规律。

2、造成“亚健康”的因素

导致学生亚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也有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压力大,引起睡眠不足,影响人体的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不良卫生习惯,一些学生不吃早餐和不按时吃早餐,有些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随便吃一点,从而影响上午的学习,造成营养摄取不足,久而久之,养成饮食无规律,对身体的伤害较大。

作者从2007年调查的一组数据得知:许多学生由于课程多,学习任务繁重,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少,并显示,每天女生参加活动只有37.6%的人在15min以下,男生只有68.3%的人在30min以下,男女生达到1h或超过1h的人数很少,而且没有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自觉锻炼的意识不强,所以,平时自觉锻炼就很少。每天参加lh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教育与对策

亚健康的表现篇2

对健康和亚健康状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身体疾病和导致身体疲虚的状态有一个明确的划分,对亚健康状态的构成有一个明确的确立,对亚健康的症状有一个明确的分析和归类。也就是说,对于亚健康的研究,要达到一定的理想状态,才能深处探索。2课题理念

2.1第一次出现“亚健康”这一说法,是在九十年代中。这是一种对于人体来说另外的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两者之间的灰色状态。同期,世界卫生组织与我国的政府也就这一医学新说法有了提议。这种关系,将健康可以划分3种状态:健康、亚健康、疾病。从先后顺序来看,即能看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不可否认的状态。[2]此时的人体器官尚未发生病变,但是在功能上已经有了改变。亚健康是具有向疾病或者是健康两个方面转化的双向性的。其成因是与社会现状、生存环境、心理状态、生物科学等方面息息相关的。亚健康这一影响生活质量的话题,已成为社会热点,并引起全球医学界广泛关注。

2.2亚健康是成为了一种常态。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涉及全球性的调查有分析表明,根据健康、亚健康、非健康来统计,我国总人口属于健康的比例不足4.5%,非健康的人群占15.5%,骇人听闻的是亚健康的人群竟有70%之多,总人数过九亿!这不仅是一个数字一个比例的问题,而是亚健康这一说法甚至是这一形态,引起高度重视并可控可治的长远打算。然后,在早期防治过程中,如果想对亚健康状况有转机,及时有效的进行防止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任其发展,则会严重的向疾病方向转变。3解决途径

3.1对于亚健康的形态,首先要有一个判断,到底是因为存在疾病或者本身就是病体疲虚状态,还是明确的亚健康状态。[3]构成亚健康有几个要素,第一种是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属于病前状态;第二种是有潜在的疾病状态和信号的缺乏临床证实的中间状态;第三种是与自身无论是器官生理功能还是身体年龄都不相符的衰退状态;第四种是适应力和道德判断在心里和生理等状态体现出自身或者周遭人不满意的欠完美状态;第五种则是身体或生理机能出现衰退或发挥失衡即失常状态。

3.2亚健康状态,是表现在身体上的如头晕脑胀,胸闷气短等不适,而在常规的物理检查,如CT、心电等是无法体现的。如果这种状态不及时改变,很容易引发身心疾病。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下的人群,除了疲惫不适,通常不会有生命危险。然后如果遇到过激的刺激,很容易猝死。这是一种综合的疾病,是指在不适正常生理疾病状态下的劳动形态,生活规律的破坏威胁生命。而与亚健康状态相类似的,是亚临床状态。亚临床状态是跟疾病有关的多种病态潜伏症状,是可以检查出来异常,但没有明显表现。而亚健康状态时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亚临床状态是通过检查种种迹象有表现。

3.3亚健康症状的表现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亚健康问题有心理生理等各种角度的分析,但是个体健康有如下几种表现需要引起重视:第一身心不适,身体和数据均无异样;第二潜伏症状,即临床表现有明显的潜伏;第三不明原因,查不出任何原因和病理,就像神经衰弱这样的症状;第四心理正常,身体正常,但携带病原体,类似乙肝丙肝携带者;第五身体异常,如超重、高血脂、酗酒等。

更有调查发现:居住在北京市的人,亚健康率达78%,高居榜首;广东和上海都将近75%,形势堪忧。在北上广这种人口密集、节奏快速的城市,亚健康已经成为十分严峻的情况。而另一项调查则显示:亚健康情况在企业高管、高级知识分子的发生率最高,近80%。中国的居民在40岁之后,身体机能就有明显的下降,这也就不乏高血压、糖尿病骤增。中国占半数以上的中老年有健康隐患,失眠多梦等状况,更是成为了普遍现象。4症状分型

为适应现代化的科学模式,更新观念和要求,把人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所表现出的症状分为六种类型:第一失衡基体性亚健康。表现在不明原因的体质疲虚,身体不适等状况;第二是心理和精神上亚健康。表现在不明原因的思维慌乱,情绪失控,暴躁冷漠等甚至有轻生念头等情况;第三因环境污染导致亚健康。环境污染影响,水、氧、空气等污染,以及人际关系不和谐,适应环境能力差等情况;第四因不良生活状态导致的饮食、起居等不良习惯的亚健康;第五有家族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或败血症等病原亚健康;第六愤世嫉俗,拜金攀比,畸形心理等三观存在扭曲的道德判断型亚健康。5结束语

亚健康状态,是一直处于不断变化跟发展中的,因其界定与健康与疾病质检,任其发展的话必然会导致向下一发展阶段疾病转化,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必须查清亚健康状态的各种分型特征,并且进行一定的干预,才能使得亚健康往好的方向发展为健康状态。亚健康携带人群很多,所表现的症状也不一。体现在一定时期或是长期压力过大,维生素摄入不足,心情压抑等。为了避免出现亚健康,我们需要很注意生活习惯和多加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出现亚健康。本文首次提出对健康和亚健康的区分,定位亚健康的诊断标准,通过行业发展模式分型,探索分析因素,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防治政策。参考文献

亚健康的表现篇3

The Commonly Used Assessment Methods for Sub-health State

Zhao Xin,Chen Jia-xu,Wang Li-min,Cui Hua-ting,Cui Hai-zhen, Kang Chun-ji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 Beijing 100029)

Abstract:The academia has made a lot of research for the sub-health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diagnostic criteria, dete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ince the emergencing of the Sub-health concep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omestic commonly used methods about the assessment of the sub-health state. Mainly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symptoms diagnostic criteria, rating scal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iagnosis. These three methods of sub-health state have shown a certain respect, but also defect exists in many areas. This paper makes a consolidation of the main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sub-health to find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of determin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using it in the next step of study, then exploring further about the mechanism ,physiology, or pathology of sub-health state.

Key words:Sub-health State;assessment methods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以及思想认识的发展,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由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类对于健康的关注已由单纯的关注“是否有疾病”,过渡到了关注“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状况”。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Berkman)教授首次提出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外,人体还存在一种既非健康亦非患病的中间状态,即“第三状态”,我国学者王育学将其称为“亚健康状态”【sup】[1]【/sup】。有关亚健康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受到重视。学术界对于亚健康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诊断标准、测定方法、预防与治疗,特别是应用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防治亚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sup】[2]【/sup】,该指南认为:“如果存在目前医学上不能解释的症状表现,且持续3个月或以上者,可判定为亚健康”。此标准目前在国内有关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的研究中使用较为广泛。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学术界对亚健康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评估方法等尚无公认的统一标准。本文对目前国内有关亚健康的主要评估方法进行整理,以期寻找最有效的测定方法和检测技术,将其应用到下一步课题研究中,进一步探究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机制或生理、病理变化。

1 亚健康状态评估方法

目前国内有关亚健康状态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症状标准诊断法、量表评估法和生理生化指标诊断法。这三类方法在亚健康状态的研究中都表现出了某方面的优势,但同样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1 症状标准诊断法

症状标准诊断法即采用专家咨询法制定亚健康状态相关症状的诊断标准,由医生或研究人员依此标准进行判断。专家咨询法又称德尔斐(Delphi)法,1964年美国兰德(Land)公司首先将其用于技术预测中,是以专家作为索取信息的对象,由专家通过调查研究作出对问题的判断、评估和预测的一种方法。是在专家个人判断和专家会议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直观预测方法,特别适用于缺少客观信息资料和历史数据,而又较多地受到社会的、政治的、人为的因素影响的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实践证明,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信息分析与预测,可以较好地揭示出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并可据以对研究对象的未来发展做出概率估计【sup】[3-4]【/sup】。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是在20世纪末才发展起来的,命名至今亦只有20年时间,历史数据严重不足。且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尚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亚健康的症状以亚健康状态者自觉不适为主,受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缺乏可明确定量的客观信息资料。这种研究现状符合德尔斐(Delphi)法本身的特点。通过专家咨询法制定的亚健康诊断标准,诊断症状均以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为主,临床使用中认为具有流行病学的诊断价值,在研究中广泛应用。如陈青山等按照Delphi法原理咨询专家,计算亚健康诊断标准的有关评价指标,并将拟订的亚健康诊断标准用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取得较可信的结果【sup】[5]【/sup】。

1.2 量表评价法

量表评价法是根据事先设计的等级评价量表来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的方法。实践证明,量表测量的结果作为对具体事物的研究是可以计算和评价的。亚健康状态人群表现出的症状以自觉不适为主,包括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人的精神、心理、情志等活动状态可以通过量表进行评估,在研究中能够成为客观的证据。因此将量表评估法引入到亚健康领域,把自觉症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量化测量,从得到的数据来判断严重程度,能够相对客观的反映主观感觉性指标,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评估,从而有效地判断和测量亚健康状态【sup】[3-4]【/sup】。

1.2.1 常用量表评价 亚健康状态判断的前提是确定并剔除健康与疾病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其中躯体疾病状态可以通过各项临床检查实现,有各种症状、体征和客观指标检查支持,排除并不困难。而某些尚未被患者意识到的心理疾病、社会适应性不良等状态如何被界定为“不健康”曾经是研究人员面临的难题。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的已开发成形的健康测量工具,如健康测量量表、生存质量量表、心理测量量表、症状评测量表等,使用频率较高的量表包括心理社会应激评定量表(PSAS)、康奈尔医学指数(CM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目前国内亚健康相关研究中广泛使用【sup】[6]【/sup】。但将这些测量工具应用于亚健康研究时,仍有许多关键性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采用的量表仍以从国外引入的为主。经过一系列步骤译出量表的中文版后,需要以我国人群状况建立相应的常模数据,才能使之对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相关状况具有判别能力。特别是一些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指标受到文化传统、社会状态以及政治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影响,量表的“正常值范围”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尚需大样本检验。另外,量表评价法有时由于过于追求量化,要求受试者严格划分等级、程度,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

1.2.2 自制量表 量表的设计直接引导着评价方向,量表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评价的质量。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心理社会应激评定量表(PSAS)、康奈尔医学指数(CM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量表都是针对健康或疾病状态评估而设计的,并非亚健康状态专用量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评估和研究需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以上量表,根据课题需要研制了多种自制亚健康状态量表。如胡先明等参考其他诊断量表,制订出了亚健康症状标准诊断量表,对部分人群进行亚健康状态的评估,并分析了其相关社会心理影响因素【sup】[7]【/sup】。范存欣等在对广东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状态进行研究时,参照了WHO生存质量和有关健康的内涵,并结合广东地区高校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与亚健康诊断有关的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亚健康的各种影响因素、疾病现状以及对亚健康的认知等54个条目,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43.90%【sup】[8]【/sup】。庞军等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82例亚健康人群进行研究,研究项目包括反映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对情绪、恐怖症状、偏执症状、精神病性和其它等10个方面,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存在诸多心理症状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sup】[9]【/sup】。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由于亚健康本身的定义、范畴等还很不规范,尚未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诸多自制量表虽有一定共性,但具体评定方法、条目等与该课题组研究方向联系密切,置于其他类型研究时可推广性和可重复性欠佳。因此国内亦尚未形成业内公认的亚健康评定量表。

1.3 检测评定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在疾病临床和亚临床诊治方面的广泛运用的设备、仪器和技术,也逐渐用于亚健康状态的检测和评估。目前常用的方法如运用脑像检查(EEQG)【sup】[10]【/sup】、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机体免疫细胞功能检测、超高倍显微诊断仪(MDI)评估法【sup】[11]【/sup】、多媒体显微诊断仪(THMMDI)检测法【sup】[12]【/sup】、活体血液分析(LBA)【sup】[13]【/sup】、血液细胞阻抗测量【sup】[14]【/sup】、福贝斯远程健康检测系统(TDS)【sup】[15]【/sup】、量子共振检测法(QRS)【sup】[16]【/sup】等。

生理生化指标量化检测直观、准确,最大可能的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利于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研究。但目前研究中健康人群参考值很难界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会有诸多自觉不适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能有某些指标的变化,但尚未达到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即仍处于正常值范围之内。如何在正常值范围内划分出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参考值仍是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1.4 中医学评估方法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生理功能异常或衰退的状态,而非器质性病变,发展下去又会逐步进入疾病状态。这种认识与中医学中的“未病”有很多相似之处。“治未病”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之。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之后又相继提出了“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等,所谓“未兆”、“赢劣”都是对“未病”的解释,即不“健康”却又不属于“疾病”的虚弱或向疾病发展的状态。中医未病学中,所谓“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而“赢劣”则是指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有病的状态,而这些内容,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有很多相似之处。目前多认为“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因此,中医“未病”的范畴比亚健康的范畴要广泛的多,包括了对健康、亚健康、疾病及病后康复阶段的人群的调治,而亚健康状态只是中医“未病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与“未病”中的“欲病”状态更为接近【sup】[17]【/sup】。

同时亚健康状态是一种生理功能异常或衰退的状态,而非器质性病变,对于这种“状态”的认识与中医学中的“证”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学诊疗过程中重视人体的主观感觉,认为亚健康状态主要是由劳逸过度、起居失常、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气血不和所致,常出现疲乏无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心烦多梦,睡眠不安,抑郁或焦躁,记忆力减退,减退,工作效率降低等现象。综合分析这些症状虽然不能达到西医某种疾病的诊断标准,但在中医诊断中可以辨为某类证候,继而可以通过中医辨证立法处方进行调理和治疗。由此可见,亚健康状态的研究与中医“未病”和“证”的研究密切相关。因此探索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生理指标,进一步建立亚健康状态测评系统,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及时纠正生理功能的偏颇,有效地防病于未然对于中医研究人员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sup】[18]【/sup】。

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规范了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研究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如亚健康的定义和范畴、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等,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与相关学科研究及干预亚健康状态提供了参考。应用此指南中的标准,更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因而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中医诊断评估方法。如中医四诊模拟检测、观指甲测亚健康、观舌测亚健康、观面测亚健康等。近年来的研究中亦出现了将多种中医诊法相结合试图建立全面的研究体系的文章。如亚健康的“九诊综合评估”包括望诊、闻、问、切、甲诊、心诊、子午诊、经络诊、脏腑诊等【sup】[19]【/sup】。费兆馥等在中医脉诊、舌诊客观检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中西医学的相关知识,选用多种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并使用图像法进行分析,以期探讨亚健康状态的形成机制,建立一种多指标综合分析、客观评估亚健康状态的方法【sup】[20]【/sup】。韦玉科等应用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开发的亚健康状态常见症状临床诊断系统,在测定人体亚健康状况时,可以得到同中医专家诊断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结果,也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sup】[21]【/sup】。

亚健康的表现篇4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此次研究对象为长沙市部分在职教师,总共为50人,其中男性教师为24人,女性教师为26人;其中年龄小于30的有7个人、占14%,年龄在30-39之间的有24个、占48%,年龄在40-49之间的有14个人、占28%,年龄大于50的有5个、占10%;职称是正高的有5人、占10%,副高有10人、占20%,中级有31人、占62%,初级有4人、占8%;本科学历的有9人、占18%,硕士有35人、占70%,博士有6人、占12%。

(二)长沙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人完全了解亚健康状况,42%的人听说过亚健康但不能正确描述,18%的教师还不知道亚健康。这表明长沙市高校大部分的教师还没有意识到亚健康状况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教师中呈现重度亚健康状态的有8%,中度亚健康状态的有18%,轻度亚健康状态的有50%,24%的人是完全健康的状态。(见表1)

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率较高,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蓝毓营在《广西高校教师亚健康的调查与研究》中显示:广西高校教职工的亚健康发生率为67%,本研究发现长沙市高校教师的亚健康发生率为76%,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相差不大。

(三)长沙市高校教师亚健问题职称间的分布

亚健康的发生率与职称也有一定关系,副高和中级教师的亚健康发生率高于正高与初级、初级的亚健康发生率又低于正高,这种现象可能是职称晋升方面的压力造成的,中级和副高比初级、正高面临的职称晋升压力大。(见表2)

初级和中级教师的年龄大多在25-40岁之间,由此可见,青年高校教师已然成为亚健康的“主力军”,这和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现代亚健康多发人群在20-45岁之间是基本相符合的。这一方面说明了亚健康高发人群正在年轻化,另一方面说明职称对教师的重要性。

(四)长沙市高校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对比现状

根据调查分析,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在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具体情况见表3:

根据调查分析所知,学历在本科阶段的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25%、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40%;硕士阶段的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57%、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为67%;博士阶段体育教与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均为50%。(见表4)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多数体育教师在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不科学,包括饮食不规律、膳食不均衡、睡得太晚、烟酒等不良习惯。

2、30~49岁是长沙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高发年龄,其中青年教师是亚健康的“主力军”如果不重视亚健康的问题,将导致高校青年教师成为亚健康的主要人群。

3、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等对长沙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影响效果比较明显,亚健康的形成的主要心理因素是职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压力。

(二)建议

1、心理健康普查广泛面对高校教师实施,使教师正确面对工作压力,正确处理压力。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症状的,应及时给予专业的心理干预,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恰当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2、高校相关行政部门应该探索科学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适当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减轻教师的经济压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改善教师生存条件,改革管理体制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

3、合理膳食,注意饮食的营养平衡。要注意酸碱平衡、粗细平衡、颜色平衡、味觉平衡、生熟平衡,改善机体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燕子.山西医科大学教工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0;1-11

亚健康的表现篇5

1.1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

董玉整[1]认为,所谓“亚健康”,就是指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亚健康既表现为个体的亚健康,又表现为群体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且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就个体亚健康来说,又具体表现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方面。王育学[2]认为,亚健康状态是介入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

1.2低质状态

王琦[3]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1.3第三状态

赵瑞芹等[4]认为,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临床前期、潜病期等,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它的内涵广泛,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周英等[5]认为,亚健康是介于非健康非疾病的第三状态,虽还未患病,但已有程度不同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实际上是心身疾病的潜临床或病前状态。

以上可以归纳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情感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心理和人际交往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出活力、反应能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它是人体多种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础。

2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因素

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既有心理、生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失调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又有生活条件、环境污染和工作压力等多因素的影响所致。

2.1 心理因素

范存欣等[6]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亚健康以心理因素和工作压力方面问题的相对危险性较高,如工作不愉快、工作开展不顺利、工作能力不被认可、感到生活没意思、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会长时间不开心、对生活现状不满意等。

2.2平衡稳态障碍

董玉整[1]认为,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是系统的平衡出现了失调,从而使得健康变态变型,质量下降,功能萎缩。而影响系统平衡主要因素有越来越恶劣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紧张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倾斜的生活方式等方面。

2.3环境因素

周英等[5]认为,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心理社会因素及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是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付建民等[7]认为,医学生“亚健康”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学业压力、竞争环境、就业压力、文化差异和缺乏运动。

3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3.1能力减退

赵瑞芹等[4]指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和亚健康状态的恶化――过劳死。亚健康状态的表现错综复杂,较常见的是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免疫力降低,出现躯体疲劳、易感冒、稍动即累、出虚汗、食欲不振、头痛、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睦、障碍等。周英等[5]将亚健康症状概括为一多三少,一多指疲劳多,三少即三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减退。

3.2疲劳状态

钟玉昆[8]记载的亚健康症状为:疲劳困乏、体力降低、精力不足;注意力分散、精神状态欠佳、适应能力减退;胸闷气促、心悸、健忘、烦躁、失眠、多梦、抑郁、惊恐、头晕目眩;月经不调、减退;食欲不振、精神紧张、工作效率低、遇事焦急、紧张、常感“累”等。

3.3虚弱症状

王琦[3]认为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2)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3)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4)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5)在人体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

3.4具有阶段性

陈国元等[9]提出“亚健康”状态分为三个阶段:(1)轻度心身失调:以疲乏无力、失眠、纳差、情绪不稳等为其主要表现;(2)“潜临床”状态:潜伏着向某些疾病发展的倾向。其表现比较复杂,可概括为三减退:即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临床检查可发现有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力低下;(3)“前临床”状态:是指已经患病,但症状不太明显,医生尚未明确诊断,未开始治疗的状态。

3.5精神-生理-社会-行为表现

马云枝[10]将亚健康的具体表现分为三方面:(1)精神心理: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等。(2)生理:乏力疲劳、头昏头痛、心慌心悸、胸闷气短、食欲不振、腰腿酸软、减退、小便清长、手足发凉或麻木、抵抗力差等。(3)社会: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谐,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董莉等认为除了身体、心理、情感、思想表现外,还有行为“亚健康”,主要表现为行为失常、无序、不当等。

总之,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方面。实际上,许多人在这三方面都有表现,仅仅是偏重和程度不同而已。

4展望

目前,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不统一,缺乏客观有效量化的评价工具,使得亚健康的研究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引入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量表学、混沌学等多学科非线性的研究方法。继续深化对亚健康状态本质的研究,阐明亚健康状态的病因和致病机制以及不同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等,建立亚健康诊断的金标准,为临床疗效的评价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 董玉整. 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58-759.

2 王育学. 亚健康状态[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

3 王琦.亚健康状态及其中医学研究进展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1-6.

4 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M].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2,21(4):10-13.

5 周英,尤黎明,张兵碚,等.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1):714-715.

6 范存欣,王声涌,朱丽,等.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74-777.

7 付建民,但爱兰.医学生“亚健康”状态分析及教育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17(2):144-145.

8 钟玉昆.亚健康问题与防治研究成果[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9(5):60-64.

亚健康的表现篇6

1亚健康人群的具体表现与形成原因

1.1亚健康人群的具体表现心理亚健康的具体表现主要为思绪紊乱、情感障碍、悲观与过度的自我克制等;躯体亚健康的具体表现主要为抵抗力差、无原因的身体虚弱、睡眠质量差、易疲劳、容易感冒、无食欲、胸闷、烦躁,易头痛、头晕,便秘或是口腔溃疡等;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具体表现一般为对生活、学习与工作等环境的临床高底值状态无法适应,常见的表现为血糖、血压偏高,血脂异常,血钾、血钙偏低等高致病的危险状态,如过度紧张、吸烟或是超重等。

1.2亚健康形成的主要因素亚健康形成的常见因素主要为营养缺乏或是摄入过量导致人的肌体失调;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睡眠不足、酗酒、吸烟、体力透支过大、缺乏运动、机械化的学习与工作,适应社会的能力低下,身体处于超负荷状态,过度疲劳导致的精力不足,以及生存环境污染,例如放射线、燥音、不良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的刺激,以及空气污染等都会导致人体进入亚健康状态。

2体检在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体检是实现健康管理的基础,在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模式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利用体检加强对人体健康的筛查,并且在体检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言行进行观察,以获取更多的关于个体的健康信息。然后,根据体检的数据对其进行评估。针对体检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传播,杜绝不科学的保健信息,同时优化管理方法,转变管理实施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使体检在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中发挥作用[2]。

2.1根据体检数据对体检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体检者的体检数据,并对各项数据进行评估,对体检者的健康等级做出准确的划分。这是确定体检者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最有价值的依据与手段。管理部门可以将体检者的体检数据,以及所提供的相关肌体信息做出专项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就可以把体检者的健康状态确定为差、中、良、优等具体的级别。如果体检者为亚健康状态,还可以将其划分为重、中、轻几个级别。

根据体检者的这些检测数据与信息,我们就可以对体检者的健康进行评估。这不仅可以对其当前所处的健康状况进行评定,而且可以对其以后健康状况的发展进行评估。

2.2对体检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传播根据体检结果,对体检者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传播。亚健康的管理首先要从其生活方式上进行改变,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健康知识的传播对于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展系列的讲座,对其进行过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在进行讲座的同时还可以为其发放一些保健资料。同时还可以开通专门的服务热线,邀请专家来坐诊,为人们解答疑惑。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提高亚健康人群对于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更多、更权威、更新的保健知识,能更好地为亚健康人群进行服务。并且把医疗模式从单位扩展到家庭,把医院扩展到各个单位,把单纯的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

2.3减少不科学保健信息的传播,为健康管理提供保障人群的亚健康大多属于身心性的。这组要是由于普通人对于健康知识缺乏鉴别力导致的。对此,管理部门要对亚健康人群传播科学的保健信息,杜绝任何不科学的保健信息传递给亚健康人群[3]。同时,要根据亚健康人群的身体条件与爱好,经济条件和时间条件等,调动亚健康人群的积极性,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亚健康人群对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提高认识,指导其利用正确的卫生保健技能与知识来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健康问题,这是完善亚健康人群中健康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手段。

2.4优化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模式管理者要根据亚健康人群的不同需求,分成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对其进行指导与管理,把循症理论作为其健康管理的主要依据,提高服务对象的参与性与科学性,从而提高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模式的有效性。

2.5转变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亚健康人群的管理工作者要把体检作为管理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切实做好预防工作。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技能还要具有扎实的保健知识基础,同时,必须具备其他方面的一些相关知识,例如,传播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方面的知识,加强对自身优良素质与品质的培养,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积极开展与亚健康人群管理模式相关的研究与实践[4]。

综上可知,体检在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模式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体检可以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并对亚健康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有利于亚健康人群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史惠云.健康体检中亚健康人群健康管理的实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1(18):65-66.

[2]邓枢丽,陈润钿,卓金璇.体检中心对亚健康人群实施健康管理的模式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04):907-908.

亚健康的表现篇7

1989年,WHO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 纳入健康概念之中,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现代健康的概念至少包含了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4个层次的健康。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通过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也叫做灰色状态、亚临床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中介状态、亚疾病状态、浅病状态等。它是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机体处于一种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心理失衡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

2亚健康表现及危害

目前认为,亚健康状态的范围很广,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感觉在长时期难以确诊是哪种疾病者均可以概括其中。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依据WHO提出的健康概念,亚健康状态包括以下范畴: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懒于运动,容易困倦疲乏,睡眠障碍,代谢紊乱,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烦躁、不安、易怒、恐慌、焦虑、抑郁、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

3亚健康流行现状

3.1国外的流行状况慢性疲劳综合症(Chronic Fatigue Sydrom,CFS)是“亚健康”范畴的成员。1988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正式命名此病,并拟定出相应的诊断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有14%的成年男性和20%的妇女表现有明显的疲劳,其中1/8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英国的调查表明,大约20%男性和25%妇女总感到疲劳,其中约1/4可能成为CFS。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0%,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另一项对1300名在职员工的调查证实,“上班族”的疲劳感似乎更强烈,72%的人自称一上班就觉得十分疲劳,75%的人常感到精力不支或头疼头晕,而主要原因多是“人际关系紧张”、“晋升太慢”或“要学习的东西太多”等。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已失去了500万有劳动力的男性,而且是国内生产总值越增高男性死亡数字越大。

3.2国内的流行状况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15%属于健康,15%属于非健康,70%属于亚健康,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而其中的70%左右都是知识分子。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1/5将死于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过劳和意外,只有1/10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对全国十六个省、直辖市辖区内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平均亚健康率是64%,其中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经济发达地区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国内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在不同地域、不同工作和生产背景、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气质特点的人们中,亚健康状态的分布、表现和发展结局是不尽相同的。发生年龄主要在35-60岁之间。就性别而言,女性发病比男性高。在不同的职业人群中,最容易发生亚健康的依次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和警察。

目前,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而现在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多限于横断面研究,仅能得到亚健康状态的现患率,而不是得到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但国内学者对教师、青少年、大学生、医护人员等特殊人群的亚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4亚健康研究的展望

亚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自然史与发生率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病因学研究比较薄弱;测量工具有待规范;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尚未统一;缺乏干预措施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相关因素与亚健康的因果关系、亚健康研究与测量工具的规范、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的统一、有效干预措施的研究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仅有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使亚健康的研究缺乏充足的“有效证据”,从而使亚健康的预防、转归、临床评价等不易得出明确的科学结论。前瞻性的研究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是亚健康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综合采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量表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系统生物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亚健康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亚健康的表现篇8

按照2006年10月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的规定,亚健康状态指人体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亚健康的干预包括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康复 治疗 两层含义,中医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状态,总的原则是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在此原则指导下,采用中药调理和非药物手段等中医 方法 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整体观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情志活动对人体脏腑的 影响 ,强调人与 自然 环境、 社会 环境的统一性。中医药擅长调节人体机能状态以维护内外环境及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有效干预亚健康的目的。以往中医证的许多 研究 都证实,中医药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而起作用。

2 辨证论治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中医治病,既着眼于“病”的异同,更着眼于“证”的区别。“证”是一种状态,有轻度心身失调的亚健康状态、疾病前的潜临床亚健康状态,又有疾病恢复期的后临床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状态可以是许多种证候的表现,其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型概括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8种。

3 中药调理法

关于中药调理亚健康的临床报导很多,且疗效都很明显。如叶子[2]用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所有病例均有亚健康状态的典型表现,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反应,治疗后理化检查均有明显改善。温茂兴[3]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具有亚健康疲劳典型表现的66名患者。服药平均40d后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虚烦失眠、胃纳不佳等典型症状明显改善。

4 非药物干预措施

4.1 病理性体质的筛检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病理性体质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不同体质的人对病邪的反映性亦不一样,王琦[4]主持的“中医痰湿(肥胖)体质的基础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肥胖人痰湿体质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的机会远大于非痰湿型体质。因此,积极改善特殊体质,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就成为亚健康病因预防措施的核心。通过筛检,可以从人群中找出病理性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

4.2 情志疗法 中医的情志疗法在医史上不乏记载。中医认为情志不调能导致气机紊乱,而“百病皆生于气”,所以情志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不但说明了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还明确指出了心理调整的关键是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中医治疗亚健康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移情疗法、易性疗法、以情胜情疗法和情境疗法等[5]。

4.3 针灸疗法 关于针灸调理亚健康行之有效的报导也较多。如安丽萍等[6]采用毫针、七星针及耳穴压丸的组合针法 应用 于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人群200例,并与自我保健按摩组102例和服用保健品组80例进行同期对比观察。其患者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其毫针针刺主穴为腹三针(中脘、天枢、气海)、体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头三针(本神、百会、安眠穴),梅花针取华佗夹脊自第1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叩刺,耳穴取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双侧穴位,以王不留行籽贴附按压。结果在规定疗程中,200例症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达100%。赵?珏等[7]针刺 治疗 亚健康42例,患者各表现为肝脾不调、脾胃气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5种证型之一,设立针刺组,耳压组,针刺配合耳压组。针刺组主穴:百会、四神聪、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耳压组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配穴:肝、脾、胃、心、肾等穴加减。结果表明:针刺及耳压能调节亚健康人体的阴阳失衡状态。周震等[8]应用贺氏“强通法”于膏肓、四花穴(膈俞、胆俞)治疗亚健康状态6例,以达祛瘀生新,补虚泻实的作用,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4.4 推拿疗法 推拿是疗效确切的亚健康中医干预 方法 ,其在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的康复治疗中效果尤为明显。推拿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整经络系统和扶正祛邪、防病保健,从而消除亚健康患者的种种不适症状[9]。如黄铁银等[10]运用一指禅推法、揉、抹、按、捏、擦、滚、拿、搓等9种手法,分别在卧位、俯卧位、正坐位对以容易疲乏、食少、纳呆和睡眠欠佳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患者60例进行全身推拿调理,收到良好疗效。谢慧君等[11]则提出了应该采用辨证论治的推拿方法和自我保健按摩来调治亚健康状态。

4.5 其他 树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保持健康、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中医自古就强调食疗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千金要方》提出:“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李爽姿等[12]认为中医“寓治于食”的食疗养生营养方法对保健强身、促进亚健康态向健康态转化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此外,临床报导的亚健康中医干预措施还有五音疗法、刮痧、走罐及导引等。综上所述,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形式多样、疗效显著,且随着实践的深入,其疗效标准将更加客观化、其辨证体系将更加完整规范。可以预知,中医在亚健康状态的 研究 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参考 文献 】

[1]王艳君,胡朝阳.从亚健康看中医诊疗 现代 化 发展 趋向[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1-4.

[2]叶 子.补益汤治疗亚健康人群386例[j].新中医,2004,36(7):62.

[3]温茂兴.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亚健康疲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13(1):31-32.

[4]王 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5]张孝娟,严 灿,高 敏.中医药与心理应激亚健康状态的调节[j].中医杂志,2002,43(9):647-648.

[6]安丽萍,陈雅民,李 燕,等.组合针刺法对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干预作用的对比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12):104-105.

[7]赵?珏,杨 红,齐志勤.针刺治疗亚健康[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16-17.

[8]周 震,李 岩,贺普仁.“膏肓俞、四花穴”应用贺氏“强通法”治疗亚健康状态[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1):40-41.

[9]林晓天,李元林.推拿治疗亚健康状态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1):687-688.

亚健康的表现篇9

于2006年5月对卫生学校在校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进行现况调查和分析。选择卫生学校在校2004级护理和2005级护理班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全部为女生,其中一年级学生210人,二年级学生240人,平均年龄17.31±3.03岁。

方法: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内容有亚健康状态的表现,营养膳食状况、体育锻练和生活习惯等。共收回答卷450份,最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结 果

中职生亚健康状态发生情况:在调查的学生中,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且比较严重,450学生中,存在1项或1项以上亚健康表现者379人,其发生率为84.2%。一年级210学生中,有1项或1项以上亚健康表现者164人,其发生率为78.1%,二年级240学生中,有1项或1项以上亚健康表现者215人,其发生率为89.6%。说明中职生面临很大的健康问题,且二年级亚健康状态发生率高于一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2,P

中职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调查结果见表1。

发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调查:在有亚健康表现的中职生中,原因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大、因就业困难而对前途缺乏信心、心理的承受力差、生活习惯不良(不吃早餐、营养不均衡、缺乏运动、睡眠不足)是造成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

讨 论

中职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良的生活习惯:①不吃早餐。②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③睡眠质量差。

学习压力大:卫生学校中职生平时学习压力很大,用脑过度,对就业前景的担忧,身心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过度疲劳。

心理因素:由于中职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熟阶段,极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导致心理紧张,从而引起心身疾病。

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人体具有生物钟现象,有高潮期和低潮期。在高潮期和低潮期,其脑力和体力都有较大反差。

实施学校健康促进,可减少中职生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

首先应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做好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意识,采取健康行为,消除不良习惯。

其次应加强学生食堂管理工作,注重平衡膳食的合理营养:一方面要加强饮食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管理,另一方面加强营养配餐,以满足学生生长发育和学习的需要。

还应加强体育锻炼,倡导和开展有益于健康的活动:体育能够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进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系统的机能,健全体魄,增强免疫力;体育活动在大脑皮质相应区域有强大兴奋区,使部分由脑力劳动或思想负担而产生兴奋的区域得以抑制,从而避免大脑皮层过度疲劳而诱发亚健康状态 [1]。

然后应加强中职生生活技能教育:如人际关系、调节情绪的能力、缓解压力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应付各种危机和压力,预防健康危险行为。

再次应发挥学校卫生室和保健医生的作用:做到定期体格检查,做好健康指导。特别要重视心理卫生及常见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在校园内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卫生保健活动。

亚健康的表现篇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文明病的发生率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制约体质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已成为现代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文章从辩证的视野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亚健康的概念,了解健康-亚健康-疾病之间的转换关系,对预防亚健康,提高机体健康水平,增强体适能提供理论参考。

一 亚健康

(一)亚健康状态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学者研究指出,人体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简称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质的特殊状态,已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但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但体力降低、反应能力下降、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和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亚健康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潜病期等。

(二)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躯体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状态和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躯体亚健康具体表现为躯体疲劳,如经常感到乏力、困倦、肌体酸痛、咽喉痛、低热、无缘故的头晕、耳鸣、目眩等;心理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症状是焦虑、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睡眠障碍、进而出现心悸、不安、慌乱、手足无措等;人际交往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往频率下降,人际关系不稳定,常感到无望、空虚、自卑、自闭等感觉。

(一) 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由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繁多的社会信息刺激,使人的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亢奋状态,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受社会学、心理学、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影响。如长期的身心紧张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混乱,正常功能失调,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躯体出现疲劳感,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不佳;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人体血液中氧浓度和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率都会下降,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出现心情郁闷、烦躁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变性,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漠,情感交流缺乏,交往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物质化,情感受挫的机会增多,对感情生活的信息下降,孤独感更加突出,缺少亲密的社会关系和友谊,使人表现出无聊感、无助感、烦恼感等。

二 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的转化

(一)健康与亚健康的转化

健康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科学观念告诉我们,健康不仅是四肢健全、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健康更是一种身体、精神、行为和道德意识上适应的完美状态。健康的机体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简称稳态,包括机体内部的稳定(内环境的稳定)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稳定(机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这种稳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等调节机制使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相互协调得以维持的。稳态的维持为内环境的各种反应提供必要的理化条件,有利于机体内部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正常进行,是体内各细胞、器官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身体健康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具有良好的体适能,良好的体适能有利于改善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缓机体衰老的速度,改善自我形象,提高自我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技巧和认知功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体适能还是享受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对紧急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内分泌紊乱的症状。机体由健康机能朝向亚健康状态发展是由于在不同的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致病因素,如用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和激烈的竞争环境,造成过度紧张、压力过大;饮食方式不合理,休息不足,运动缺乏等造成机体能量过剩或营养不良、机体功能和体力不足、精力不支;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刺激、社会变迁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家庭观念的更新变化,造成心理失衡,社会制度的弊端、落后的意识形态以及不良的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等,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精神状态的发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在这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机体将朝向亚健康放慢发展。

(二)亚健康与疾病的转化

疾病是由致病因子引起机体的稳态破坏和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疾病的发生模式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阶段是细胞功能障碍;第二阶段是局部组织受损;第三阶段是器官功能衰退。由亚健康状态到疾病是身体自发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由症状演化为病状,实质是机体内部没有功能紊乱到内部器官系统的内分泌紊乱的一个过程。疾病中的代谢、功能、结构变化统称为病理变化,身体机体良好的情况下,细胞功能正常,人体不会出现病症,当身体处于病理变化中,细胞、器官开始出现故障,人体就会有头晕、头痛、身体不舒服等的病态感觉。

(三)健康-亚健康-疾病关系

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健康-亚健康-疾病三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既可以向健康状态发展,也可以向疾病状态转化。对于亚健康终究向那个方向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按措施和自身的免疫能力水平。向疾病状态的转化时自发的过程,向健康状态的转化需要采取自觉的防范措施,加强自我保健。

亚健康的表现篇11

亚健康是国际医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主要是指机体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和代谢过程低下的状况。它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也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1]。这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慢性病的“潜伏期”,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名称。高校教师是亚健康高发人群的结论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多数研究的对象是高校中的非体育教师,而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研究却鲜见报道,更缺乏体育与非体育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因此,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部分高校的体育与非体育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反映高校体育教师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及与非体育教师在亚健康方面的差异,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江苏省的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地区抽取14所高校,共计1002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工具

采用亚健康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亚健康状态进行评价。该量表是由日本亚健康研究学者山口大学医学部的山崎秀夫教授制定[2、3],后经国内有关专家修订而成,共有47项指标。通过信效度测试证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3评价方法

2.3.1健康状态的判定

首先,以问卷中的一个题为“经医疗部门诊断,是否患有某种慢性疾病?”的问题作为区别“患病”与“非患病”人群的依据。其次,对于“非患病”人群中的“健康”与“亚健康”人群的判定则是通过亚健康量表完成的,量表中的每一项指标都有“完全没有这种现象”、“几乎没有”、“偶尔有”、“常常有”、“总是有”五种选项,其中对于亚健康症状的指标,以选择“常常有”或“总是有”两种选项者视为亚健康,而选择其它三种选项者则视为健康。

2.3.2亚健康量表得分

量表得分(后称“亚健康得分”)是以分值的形式来评价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是亚健康量表47项指标的得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然后相加得到的总分值。分值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差。

2.4研究方法

2.4.1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80份,收回1026份,其中有效问卷1002份,有效率为92.8%。其中男性536人(53.5%),女性466人(46.5%),体育教师221人(22.1%),非体育教师781人(77.9%)。

2.4.2数理统计法

采用描述统计中的频数分析法得到所需的各种比例,并按照性别进行一般的统计学分布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来分析两个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连续型变量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P<0.05为显著性水平。

3.研究结果

3.1体育与非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比较

表1的数据显示,体育教师中无论男女处于健康状态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体育教师,患病率的比较结果显示,男教师中体育教师的患病率明显低于非体育教师,而女教师则有所不同,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差异。不过,从总体上说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

3.2体育与非体育教师在不同年龄段的健康状况比较

表2的数据反映出了四个方面的信息。第一,体育教师在各个年龄段的健康水平均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卡方检验显示,P值均小于0.01)。第二,通过亚健康状态的比例分布可以看出,体育教师中亚健康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是30―40岁;而非体育教师亚健康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是在30岁以下年龄段。第三,无论体育教师还是非体育教师,在40岁以上年龄段都会出现患病率快速增长的现象,说明40岁是教师群体健康状况开始出现快速下滑的临界点。第四,通过患病率还可以看出,虽然体育教师的患病率低于非体育教师,但40岁以后患病率的增长速度要高于非体育教师(40岁前后患病率的增幅分别为:体育:男23.3%,女26.3%;非体育:男20%,女21.5%)。

3.3体育与非体育教师在亚健康得分方面的比较

本次研究的有效样本数为1002人,其中患病者262人(26.1%);非患病者740人(73.9%)。因为非疾病人群中有38人没用填写具体年龄,所以下文中的数据来源于702名非患病者。

通过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相同年龄段的男女教师中,体育教师的亚健康得分始终低于非体育教师,其中在30―40岁和4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的男教师中,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这两个时期,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在女教师中,虽然两个群体的亚健康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30岁以下年龄段,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已经非常接近0.05的显著性水平(P=0.06),可以认为在该年龄段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的亚健康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后者。

4.分析讨论

4.1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年龄分布特征

年龄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有关亚健康的研究表明,亚健康状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在35―55岁年龄段亚健康的发生率最高[4],国内的研究也显示40岁以后是亚健康高发的年龄段[5]。高校教师因其特殊的职业特点而导致的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范存欣等人于2002年对广东高校教师的大样本调查,其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亚健康的高发年龄段为30―40岁,有年轻化趋势[6]。而最近几年则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亚健康的高发年龄段已经前移至30岁以前,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7]。本次研究的结果同样显示,高校非体育教师的亚健康高发年龄段出现在30岁以前。我认为造成亚健康高发年龄段前移的主要原因是当前高校日异增大的工作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处于科技前沿的高校教师群体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时展的潮流。同时由于我国高校系统的评价体系极其重视科研工作,大到学校排名,小到个人职称晋升、工资待遇无一例外都与科研工作有着密切联系。高校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从事艰巨的科研工作,其压力可想而知。另外,持续增长的物价,天文数字般的房价都在无形中加大了高校年轻教师的生活压力,导致他们过早出现亚健康状态。

本次研究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亚健康高发年龄段出现在30―40岁,这一结果与彭业仁等人关于西部高校体育教师亚健康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8]。体育教师亚健康高发年龄段较非体育教师而言有所推迟的原因与体育运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4.2高校教师患病率的年龄分布特征

范存欣等人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在40岁以后会出现患病率上升的趋势[6]。本研究结果则显示,在高校教师群体中,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同样会在40岁以后出现患病率上升的趋势,而且上升的趋势非常迅速,进一步证明了范存欣等人的观点。另外,通过比较还发现体育教师40岁以后的患病率增长速度高于非体育教师,这个结果值得关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3体育与非体育教师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以健康状态分布百分比和亚健康得分两种方式对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进行了比较,两种方式所得结论有所不同。首先从健康状态分布百分比的比较结果来看,体育教师无论男女,在各个年龄段的健康水平均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而亚健康得分的比较结果却有所不同,虽然数据显示在各年龄段的男女教师中,体育教师的亚健康得分始终低于非体育教师,但只有在30岁以上的男教师和30岁以下的女教师中,体育教师与非体育教师间的亚健康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该时期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而其他年龄段差异不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在30岁以下的男教师中,虽然体育教师日常的体育活动多于非体育教师,但由于比较年轻,身体机能都处于较好状态,因此两者之间虽有差距但并不明显。对于女教师来讲,30岁以前由于体育教师的体育活动频繁,因此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而到了30岁以后,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负担使得大多数女教师无暇从事体育锻炼,从而导致女体育教师的健康水平下降,而与非体育教师的健康水平差异不大。

两种比较方式所得结果虽有差异,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即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水平好于非体育教师。健康分布百分比从总体上对两个群体进行了比较,而亚健康得分则进一步精确化了两群体间的健康差异。

5.结论

5.1高校教师亚健康高发期年轻化趋势明显,体育教师的高发期出现在30―40岁,而非体育教师的高发期则前移至30岁以前年龄段。

5.2高校教师在40岁以后年龄段会出现患病率快速增长趋势,体育教师的增长速度高于非体育教师。

5.3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水平总体上好于非体育教师,但在不同的年龄段差异各有不同。在30及30岁以上的男教师和30岁以下的女教师中,体育教师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体育教师,而其他年龄段差异均不明显。

参考文献:

[1]李晶,金亚晶.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辨证[J].中国临床康复,2004,(9):1756.

[2]山崎秀夫.自症状に基づく半健康にする研究[J].日本公生1991,38,(2):132-139.

[3]山崎秀夫.健康状の尺度の造化と指数化、民族生[J].1994,60,(3):140-156.

[4]Steele L,Dobbins JG,Fukuda K,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fatigue in San Francisco[J].Am J Med,1998,105(3A):83S-90S.

[5]赵瑞芹,宋振锋.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0-13.

[6]范存欣等.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74-777.

[7]霍云华,王学良,李俊等.广东省某医学高校职工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07,(2):294-296.

亚健康的表现篇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b-health condition of nurses in Sheng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our hospital" for short) and analyze its relative factors. Methods 300 nurses from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by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5. The general condition, living situation and sub-health condition of nurs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sub-health condition of nurses. Results There were 276 samples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sub-health score of nurses was (62.74±11.31) points, 204 cases had in the sub-health state, accounted for 73.9%. The results of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b-health condition of nurses with different age, culture level, job title, activity, diet, life events, and occupational injuries (P < 0.05).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job title, diet, life events, and occupational injuries were the independent factors of sub-health condition of nurses (P < 0.05).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sub-health condition of nurses in our hospital is high. The hospital manag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is condition, an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nursing staffs.

[Key words] Sub-health; Nursing staffs; Influence factor

亚健康指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以外的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器官、运动功能及精力与活力下降,且适应力呈现一定程度减弱的一种生理功能下降的状态[1]。亚健康状态是一种连续的动态的过程,若处理得当可以向健康转化,若不重视,任其发展,则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2]。亚健康在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人数逐年增加,已成为现代医学的研究热点。我国有研究采用自制亚健康调查表对广东省公务员亚健康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税务部门亚健康检出率达80%以上[3]。

护士是一种特殊职业群体,担负着救治患者的责任,工作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及较强的耐心和责任心。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变为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等全方位服务的综合护理形式,护理人员工作量增加,工作压力增大[4-5]。另外,由于我国医院编制较少的现状,护理人员晋级、转正等均较困难,工资待遇及社会地位较低,在超负荷的工作之外还要进行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增加了生活压力[6]。加之,现今我国的医疗环境较差,医患关系紧张,护士作为医疗前线,工作时心理压力不容忽视。有研究调查显示,大连市护理人员亚健康发生率接近60%,处于极高水平[7]。随着亚健康问题的凸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医务人员群体的亚健康状况[8-9]。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沈阳市具有代表性的规模较大的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亚健康状况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调查我院护理人员亚健康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以期为以后医护人员亚将康状况的干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6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我院不同科室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科室分为3类,内科、外科、专科,按内科∶外科∶专科人数比例约为1∶1∶1的标准以工作科室为单元进行抽样。其中,内科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外科包括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心胸外科等;专科包括儿科、妇产科、ICU、手术室等。共抽取护理人员300名。纳入标准为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于我院从事护理工作满1年的在岗护士及护理管理人员。排除于我院工作时间少于1年者及诊断疾病者。

1.2 方法

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护理人员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称、收入情况等。

参考Nisenbaum等[10]研究,并结合我院护理人员特点设计亚健康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涉及护理人员生活方式、工作情况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包括饮食情况、锻炼情况、生活事件、职业伤害情况等。

采用许军等[11]编制的亚健康评定量表(sub-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 1.0,SHMS V l.0)进行护理人员亚健康状况调查。该量表包括9个维度,共39个条目,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3个方面,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各维度、方面及总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健康状况越好。为方便理解,本研究将各维度、方面及总量表粗分转化为百分制。其中,健康状态为78~100分,轻度亚健康状态为72~77分,中度亚健康状态为60~71分,重度亚健康状态为54~59岁,疾病状态为0~53分。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所有调查问卷统一填表要求,由调查人员与护理部合作,将问卷分发至各科室护士,采用无记名方式自行填写,3 d后回收。本研究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回收率为94.3%。所有回收问卷中,有效276份,有效率为97.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双录入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一般情况

共调查我院护理人员276名,其中,男5名,女271名,年龄19~52岁,平均(25.7±5.2)岁;文化程度:中专35名,大专170名,本科69名,研究生及以上2名,分别占12.7%、61.6%、25.0%、0.7%;婚姻状况:未婚191名,已婚81名,离异4名,分别占69.2%、29.3%、1.4%;工作年限:1~

2.2 护理人员亚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我院护理人员生理亚健康得分为(62.70±12.63)分,心理亚健康得分为(59.55±14.07)分,社会亚健康得分为(64.17±10.56)分,亚健康总分为(62.74±11.31)分。所有276名护理人员中,204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73.9%;其中,轻度亚健康22人,中度亚健康105人,重度亚健康77人,分别占8.0%、38.0%、27.9%;健康35人,占12.7%;疾病状态37人,占13.4%。

2.3 护理人员亚健康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称、锻炼情况、饮食情况、生活事件及职业伤害事件的护理人员亚健康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4 护理人员亚健康情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存在亚健康情况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5岁、职称为护师及主管护师、存在生活事件及职业伤害事件为护理人员亚健康的危险因素(P < 0.05),而职称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饮食规律为护理人员亚健康的保护因素(P < 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亚健康人数增加,我国约有7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且不同人群亚健康水平不同[12]。调查显示,我国护理人员亚健康检出率达40%~70%。本研究显示,我院护理人员亚健康检出率为73.9%,与以往研究基本一致[13]。本调查显示,我院护理人员亚健康总分为(62.74±11.31)分,其中,社会亚健康得分最高,为(64.17±10.56)分,这可能与护理人员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能合理平衡工作与生活有关。另外,在工作中,医院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对护理人员工作合理性的调整,包括工作环境的改善、丰富业余生活的开展及科学合理的工作班次安排等,均对护理人员的社会亚健康有良性影响[14]。本研究显示,我院护理人员的生理及心理亚健康得分较低,为(62.70±12.63)、(59.55±14.07)分,可能与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性质有关。护理工作者长期处于临床一线,工作强度大,在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除了应对紧张的工作,保护高度注意力集中完整各项护理操作外,护理工作者还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尽量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各种要求,长时间处于高应激状态,身、心均承受较大压力,亚健康水平较高[15]。

本研究显示,相较于年龄

本研究显示,相较于护士,职称为护师及主管护师为护理人员亚健康的危险因素,而职称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为保护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与上述年龄因素相似,护师一般工作超过5年,随着护龄的增长,工作压力增加,加之晋级名额较少,使其职业发展受限。护师及主管护师往往处于职业和家庭双发展时期,而该年纪护理人员孩子往往较小,需要贴身照顾,持续的工作和生活双压力,使其亚健康情况高发。而作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其工作基本处于护理管理层,压力相对较小,使其有时间更多时间注意健康,亚健康情况较低。

本研究显示,饮食情况为护理人员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其中,饮食规律为保护因素。该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16]。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繁忙,休息不足,往往不能按时吃早餐,加之工作中突发事件较多,常常三餐不能按时,有时甚至没时间吃饭。长此以往,导致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容易出现心慌、疲劳等亚健康表现[17]。提示护理人员应特别重视饮食规律,尽可能按时进食,并注意饮食营养,保证合理的能量摄取,多吃蔬菜水果及高蛋白的食物,避免高盐、油腻等不健康饮食。另外,应注意保证每天饮水量达1000~2000 mL,养成定时喝水的好习惯[18-20]。

本研究显示,生活事件为护理人员亚健康的危险因素。生活事件包括“子女问题”“财务问题”“情感问题”“差错事故”等,均为社会应激事件。社会应激事件对个体健康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消极影响。适度的应激可以促进个体成长,而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下,超过自身负荷的应激会影响健康情况,使护理人员陷入亚健康状态。

本研究显示,职业伤害事件为护理人员亚健康的危险因素。护理工作中的职业危险如“切割伤”“针刺伤”“患者血液或体液溅入皮肤黏膜”等影响护理人员的生理健康。加之现今医疗环境较差,医患关系紧张,伤医和打骂护士的事件时有发生,除了带来身体伤害,也对医护人员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长此而往,使护理人员亚健康情况高发。

综上所述,我院护理人员亚健康发生率较高,年龄、职称、饮食情况、生活事件及职业伤害事件与护理人员亚健康情况相关。医院管理者应根据上述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护理人员应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适应高压力的工作和生活。本研究仅在我院进行调查,有一定局限性,后续应扩大调查范围,使结果更据说服力,促进护理人员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洁瑜,杨乐斌,蒋平平,等.广东人群亚健康状态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相关性[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36(4):538-543.

[2] 赖秋华,潘华峰,陈楚杰,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亚健康自我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8):627-628.

[3] 聂晓莉,薛琪,赖名慧,等.税务部门公务员亚健康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634-635.

[4] 许军,吴伟旋,崔周国,等.中国三省市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常模的建立[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8):3456-3464.

[5] 许锁迪.大学生亚健康自评量表的编制与风险评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2):16-19.

[6] 范欣欣.沈阳市公务员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1.

[7] 宋桂荣,程然.护士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7,11(21):2854-2855.

[8] 彭鲁峰,于君,李军海,等.不同年龄段护士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9):35-36.

[9] 赵晓媛.某市市级医院医护人员亚健康现状及其与工作倦怠的关系[D].郑州:郑州大学,2011.

[10] Nisenbaum R,Reyes M,Unger ER,et al. Factor analysis of symptoms among subjects with unexplained chronic fatigue:what can we learn about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4,56(2):171-8.

[11] 许军,冯丽仪,罗仁,等.亚健康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33-38.

[12] 林栋美,孟利敏,温艳萍,等.实习护生心理亚健康、应对方式、压力源相关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5):8-10.

[13] 余淑嫒.广州市综合医院护理人员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14] 崔周国,许军,吴伟旋,等.广州市中青年知识分子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0):12-16.

[15] 吴升伟,孙晓敏,吴六国,等.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亚健康危险性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5,35(12):1729-1732.

[16] 徐华丽,张翔,陆艳,等.广东省城镇居民生存质量与亚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4, 23(5):442-444.

[17] 欧爱华,麦润汝,原嘉民,等.亚健康状态分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的对应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11-14.

[18] 杨力沣,王珂,娄小平,等.郑州市综合医院医务场所暴力与医务人员亚健康[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46(6):917-920.

亚健康的表现篇13

【关键词】  亚健康状态;中医药;辨证论治

current research on sub-health status fo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yan zhe-lin,liu tong-hua.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ade the definition of sub-health status as no organic lesion with som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patient.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sub-health is the critical state of both phys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stitution.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ffective manner to intervene the sub-health status.this review focuses on sub-health research progress combined with its clinical features.

[key words] sub-health statu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这种虽无明确疾病却不健康的状况并不稳定,其中潜伏着发展为某种病理损害的可能性极大,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疾病,因此可将亚健康状态看作是一系列器质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癌症的先兆。但如果及时给予合理的干预,机体还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疲劳,睡眠障碍和精神情志的异常。而引起这些症状最基本的原因是情志失调及心理压力过大,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据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80%以上年龄在20~40岁[1]。

现代中医认为:亚健康处于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的临界状态。生理上,个体体质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兼夹体质尽管包含病理变化的特点,但体质的兼夹现象毕竟不是病理过程,至多只能看作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由此可见,亚健康状态与体质之间关系甚密。例如,素体脾气虚者,其疲倦、乏力之症明显,胃口欠佳、便溏;而素体肝阳偏盛者,则烦躁易怒明显。中医理论认为对亚健康状态要“防患于未然”。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3个层次,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对于“治未病”,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分别指“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对已经发病的要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对已经好转或痊愈后要采取适当方法防止复发” [2]。

1 亚健康群体的证候分布

1.1 文献分析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学者对亚健康状态结果作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由此可见,针对病理性体质者所处的亚健康状态而言,可从体质入手将其分型为:脾、心、肺、肝气虚型、肝郁型、瘀阻型、痰湿型、内热(实热与虚热)型、脾肾阳虚型[3]。

现代研究表明,亚健康多为身心疾病的患者,也即中医所说情志所伤,持续的情绪焦虑、愤怒、抑郁等,必将使机体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进而发展成亚健康状态。此类体质者亚健康状态多属于郁证。亚健康中的郁证型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但情志因素是否导致郁证,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关系密切。机体“脏气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郁证病变初期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若经久不愈,则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的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肝、脾、肾亏虚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反复多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4]。

亚健康中的虚证型发生原因复杂:生理上,先天禀赋虚弱,或者随年龄增长的自然衰老,均表现的脏腑功能衰退,正气内虚,卫外不固,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降低;生活方式上,包括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倦过度,情志内伤,嗜欲等都是罹患虚证的重要原因;其他也可见于疾病后期的康复阶段。不同病因作用于不同的体质而形成的亚健康虚证,虽然患者主诉症状复杂多样,但其病机性质和传变趋向,不外乎阴、阳、气、血四虚。

此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亚健康虚证可能只起于一个脏腑,但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脏腑间生克制化的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如果亚健康状态不及时调整,往往演变为多个脏腑、阴阳和气血的亏虚,临床可表现各脏腑功能的明显减退[5]。

亚健康中的痰湿型多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尤其是脾阳不运是发病的关键。气虚不能推动血行,血液流变学表现出浓、黏、凝、滞之血瘀痰阻样改变,痰浊、瘀血为机体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脏腑功能低下与病理性产物积聚相互影响,加速衰老或疾病进程。痰阻型亚健康患者如不加以控制,很可能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6]。综合考察各类型的亚健康患者,其证候要素按所占比例多少依次排列如下: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肝肾阴虚、痰热内扰、肝郁化火。

1.2 临床医学调查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将其分为以下8型[7]:(1)肝气郁结证:有学者[8]对肝失疏泄辨治作了探讨,认为肝失疏泄,功能减弱或太过为主要病机,以肝失疏泄为主轴疏肝解郁为基础,是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状态”良策之一。有学者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其中肝木虚寒,肝失疏泄占有重要地位[9]。(2)肝郁脾虚证:有学者[10]调查317名hbv携带者中有208名表现为亚健康状态,主要临床症状有22个,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多见。有学者[11]报道50例具有情绪抑郁或情急易怒、胸胁胀满、心烦失眠等症状的肝郁气滞型亚健康状态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愈20例,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3)心脾两虚证:有学者[12]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具有疲劳、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等症状的46例亚健康状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有学者[13]用归脾汤治疗48例疲劳过度患者,收到了明显的效果。(4)肝肾阴虚证。(5)肺脾气虚证。(6)脾虚湿阻证。(7)肝郁化火证。(8)痰热内扰证。

2 亚健康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现状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平衡协调的有机体,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即健康”的理念,为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指明了方向。通过研究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可以从中探知亚健康中医证候的辨证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重要客观依据。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定义,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相关研究文献,制定了亚健康状态的判断参考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无明确疾病诊断;(2)或尽管具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14]。

依据上述标准,对前往某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部分人群进行非随机抽样,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参加体检的人员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问卷,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当场回收。

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原始调查数据出发,寻找小于原始数据的独立公因子,用独立公因子解释原始数据的内在联系,进而获得亚健康状态肾阴虚证的主要临床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腰背酸痛,疲倦乏力,腿膝酸软,咽干,失眠多梦,脱发,盗汗,大便干结,耳鸣,眼涩,手脚心热等:另外,还有心慌、记忆力差、头晕、听力减退、眼花、眼胀、反应迟钝、小便短赤、性欲减退、手足麻木、怕热、少气懒言等症状出现频率较低[10]。

3 亚健康病证结合临床特征的研究思路及展望

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影响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因素很多,证候的产生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宏观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它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是一组独特症状的集合群,用模糊数学语言来讲,“证”可看作是一种由相应的“症”所构成的模糊集合,“症”的不同模糊集合,构成了不同的“证”。目前证候宏观标准的产生很少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数理统计推断,多元分析是研究多因素和多指标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群体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探讨中医证候是实现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的手段之一。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亚健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未发现特异性致病因素。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针对亚健康中医证候目前的研究状况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需要关键解决的问题:(1)严格按照美国cdc诊断标准收集病例,保证病例诊断的准确性,这是决定研究能否出结果以及结果是否可靠的前提。(2)病例来源尽量散在不同城区,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合作研究,这是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推广使用的前提。(3)选择合适、科学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案收集资料,并选择恰当的多元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调查资料的内容合理、全面,而且要解决中医症状的量化问题,事先制定统一的症状量化标准。(5)结果需要经过临床反复验证、修改、完善。从而提出亚健康的证候的规范化、定量化、易操作的辨证标准,这是提高亚健康防治水平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术交流,加快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武月萍,刘爱华,周军丽.“治未病”与亚健康.光明中医,2009,2(24):314.

2 马云枝.亚健康状态与中医药防治.河南中医,2001,21(3):11-13.

3 袁立霞,刘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证治评析.中医药学刊,2005,23(3):494-495.

4 吴童,任一心,王志国.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概况.中医药学报,2004,32(1):57-58.

5 杨志刚.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有效干预.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426-427.

6 黄超岚.论传统医学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与保健中的作用.中医药信息,2003,20(4):4-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8 何源浩,吕军影,吴新贵.亚健康状态从肝失疏泄辨治探讨.中国中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5:426-427.

9 李士懋.应用乌梅丸治疗亚健康状态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4,23(5):306-307.

10 杨丽莎,王秋萍,周劲刚,等.hbv携带者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分析.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3):34-37.

11 何文莉.逍遥散加减治疗亚健康状态50例.新中医,2008,10:7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