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期刊微信公众号现状及文献分析

1.引言

腾讯公司的《2017年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9月,活跃微信公众号数量高达350万,较2016年增长了14%。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纷纷开设公众号寻求企业新发展,为用户提供购物、教育、学习、出行等各方面的便捷化服务。许多学术期刊也主动迎接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开设期刊微信公众号,扩大学术的社会影响力,为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等用户提供移动交流平台,促进期刊社各项服务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地运行。为此,有关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不少专家学者格外关注各类学科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及运营模式,尚缺乏对期刊微信公众号这一主题已有研究的系统考察,故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国内学者对于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主题研究成果,总结已有研究的特点,预测未来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研究趋势。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工具,以“期刊微信”为“篇名”检索词进行模糊查找,并通过篇名及内容判别剔除与期刊微信公众号相关度不大的文献,最终得到2013—2018年有关文献249篇,与林培德等(2016年)检索所得54篇论文相比,期刊微信公众号这一主题研究的文献累计数量明显大幅增加。进一步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文献研究的数量、来源、对象及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从现象逐步深入问题本质,帮助读者系统把握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主题研究脉络。

3.文献研究数量分析

文献年代分布情况计量可以系统地反映某一学科领域产生、发展与成熟的过程,有助于读者了解和把握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并揭示其发展趋势。2013—2018年期刊微信公众号研究数量按年代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研究起步于2013年,发文量仅有2篇。微信5.0版本于2013年8月后,微信平台新增了一些重要功能,随后甘岚于2013年9月敏锐地发现并提出了新功能对于杂志运营的一些启示,同时还指出期刊实现微信平台运营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同年12月,梅阳结合《施工技术》期刊微信平台的建设经验及推送案例,指出开设微信公众号对于传统期刊转型具有重大优势。2014—2015年是期刊微信公众号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文献研究数量增长率较大。在此后两年文献研究数量仍呈现不断上升状态,并于2017年达到峰值,约占累计文献总量的33%。但由于本文的样本采集时间截止于2018年6月,没能反映出2018年全年的文献研究数量,但从折线的整体走势来看,2018年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文献研究数量还会继续增加。

4.文献来源分析

从作者来源看,及时作者在论文选题及撰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仅研究论文及时作者的发文情况。经统计,发文数量排名前3的作者依次为冀芳、赵文青、徐小敏(与喻菁并列),分别6篇、4篇、3篇。尤其是冀芳于2016年连续5篇,可以被认定为该主题研究的高产作者。从期刊来源看,这249篇论文总共刊发在85种期刊(不计重复出现的期刊)上。发表篇数最多的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该期刊从2014—2017年持续关注这一主题研究并始终保持平稳产出的状态,累计发文34篇;其次是《编辑学报》,共载有论文29篇;此外,《传播与版权》《学报编辑论丛》《科技与出版》《新媒体研究》等期刊发文数量也相对较多,均在10篇以上,其中《传播与版权》是最早关注期刊微信公众号研究的期刊。整体看来,这一主题研究论文大多集中在编辑出版类期刊,这些期刊在拥有一定规模研究群体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针对这一主题进行创新研究,是推动国内期刊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展的主要力量。

5.文献研究对象分析

统计发现样本论文主要涉及某一学科领域、某一特定期刊或某一数据库。其中,有22篇论文选择某一种特定期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分析该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从局部深入整体,为整个期刊微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提出建议。如李小兰等通过分析《棉纺织技术》这一期刊公众号运营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引发了对纺织类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深入思考;杨臻峥等以《药学进展》办刊实践为例,介绍了微信平台在期刊塑造品牌和提升影响力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周华清通过对“学术中国”微信公众号的个案进行数据分析并总结其运营思路,为国内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提供参考。文献研究对象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有关医药医学、高校学报、农业科技类期刊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多,分别为16篇、11篇、6篇;而新闻传播、编辑出版、法学、林业、体育等领域期刊的研究相对较少。如王晓蕴等探讨了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以期加速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冀兆鹏具体分析了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号建设与发展现状,为高校学报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金会平等发现影响农业期刊微信公众号用户黏性的主要因素为:体验需求、服务需求和推送内容,为农业期刊微信公众号提升用户黏性指明了方向。此外,还有学者对某一数据库来源的期刊微信公众号进行研究,如王宝英考察了CSCD来源期刊(2015—2016年)微信公众号的开设及运营现状,并分别从对话框、消息推送、分类导航、“分类导航+消息推送”4种情形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内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提供参考;冀芳等采用普查法统计并分析了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年)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数据信息,提出优化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实施策略。

6.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目前,有关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主题研究正处于不断细化、不断探索的阶段,从最初论述微信平台运营优势到分析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再到微信公众号功能服务的个性化探讨,众多专家学者不断跟进新媒体时展,确定新的研究方向。调查发现,研究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和建设策略的论文数量最多,有关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版式设计、头像、推送内容、H5、选题等方面的研基于文献分析的期刊微信公众号现状研究文献研究数量。如周丹等明确指出了期刊微信公众号文章排版的注意事项,以引起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注意,从而使文章版式设计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付丽萍等提出期刊微信公众号推送品质内容的创作思路,指出要以品质的内容提升口碑传播速度;张扬从“H5+微信”在期刊微信公众号中的实际应用进行阐述,呼吁更多的期刊公众号积极探索H5与微信相融合的新媒体模式,不断丰富传播形式。此外,由于期刊微信公众号规模日渐壮大,微信公众号的评价和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周华清通过建立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考核指标体系,为期刊微信平台运营提供一定的科学方法;张夏恒等构建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为期刊微信公众号提升用户满意度提供了一定的操作依据。

7.结语

目前,国内期刊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号,寻求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发展。为此,有关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研究也将持续升温,对于后续研究来说,研究对象及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对象应更广泛,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期刊,可对比研究不同学科领域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进而发现国内不同学科领域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差异,通过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来实现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共同发展;研究内容应更细致深入,不再局限于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可着眼于微信公众号的建设、运营、维护、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同时也应紧跟时展,探索期刊微信公众号在新环境下的运营模式,帮助期刊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