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助力科技期刊新编辑的成长综述

摘要:

科技期刊在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人才断层的问题。针对科技期刊新编辑的特点,分析了编辑部培养型和自我成长型两种培养模式对新编辑成长的利弊。提出师徒制培养模式综合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优点,有利于新编辑尽快融入编辑部的文化、筑起政治法律防线、理解编辑加工规范的内涵、学会沟通交流的技巧、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从而加速青年编辑的成长成才。

随着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科技期刊的人才队伍断层加剧:一是编辑基本功扎实、编辑经验丰富的老编辑陆续退休,二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青年编辑流动不居,致使人才匮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快速发展有关,青年编辑通过海量招聘信息,快捷方便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青年编辑到科技期刊编辑岗位,往往是“招之即来、来之即用”,没有一个适应过渡期,因工作中诸多困难和压力导致的焦虑无处排解,没有了归属感,加上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诱惑,产生离意在所难免。或者,有的青年编辑即使留下来了,因没有经过严格的职场培训,使其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在以后的编辑工作中也难以做到人尽其才。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科技期刊加强对新入职的青年编辑的教育,实行精准训练和培养,从精神上关心爱护、工作上细心指导,让青年编辑很快融入科技期刊编辑团队中,必定能留住他们的心,让他们尽快成长,担负起科技期刊办刊理念、办刊模式改革的重任。

1.新编辑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新编辑,主要是指从学校毕业踏上编辑岗位一到两年的编辑。新编辑是科技期期刊的特殊群体,是编辑部的新成员。与中老年编辑相比,他们的优势和不足明显:新编辑因刚出学校门,没有工作经验,对编辑职业充满美好的愿境。当前,科技期刊招聘的新编辑大多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他们对本专业的研究热点比较了解,并且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得比较熟练,是科技期刊选题、策划的好帮手,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依靠力量。对于新编辑来说,在校时的研究论文是在导师帮助下修改完成的,而到编辑岗位后,需要去修改完成作者的稿件,这既是一种角色的转变,又是一种职业生涯的大挑战。对于编辑方面的知识空白、与审稿专家、作者关系陌生、工作流程不清楚等,这些职业短板需要快速补齐,对新编辑来说,确实需要一个培养、适应期。

2.新编辑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科技期刊编辑新编辑的培养模式,大体分为两种,一是编辑部内培养为主,国家主管部门的培训班为辅的编辑部培养模式;二是新编辑自我成长为主,国家主管部门的培训班为辅的自我成长模式。当然这两种不是绝然分开的,有时两种培养模式互相交融。编辑部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编辑工作业务知识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从编辑知识、编辑技能的培训到提升选题策划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经营能力等,多方位促进新编辑的成长。这种模式的培养主体虽然是编辑部,但因具体责任人不明确,看起来编辑部的工作人员都有责任,实际上谁都可以不管不问。这样新编辑,培训就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利新编辑快速成长、独立承担责任。自我成长模式主要是指新编辑到岗后,通过自我充电,恶补出版专业知识及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在编辑实践中加速成长。这种模式可以逼着新编辑边学边用、不懂就问,知识掌握牢固。但同时因工作压力大,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如果这种负能量的情绪不能与编辑同行交流排解,或者不能与外界沟通得到及时的纾解,时间长了,慢慢地必然会导致新编辑工作的激情减退,产生职业困惑心理,这种情况下最容易跳槽离职。如何探寻一条适合新编辑的培养模式,是我们绕不过的课题。虽然我们可以从人生定位、人际关系、工作禁忌、努力成才等方面对新编辑进行一些入职辅导,但如何将新编辑扶上马,送一程,助力他们的职业成长,探求一种合适的培养模式迫在眉睫。中提出对新入职的青年编辑,可派老编辑进行一对一的培训,以“传帮带”的方式,让新编辑尽快独当一面。这里“传帮带”,也就是我们传统的师徒制。对新编辑进行师徒制培养,一方面可以将编辑部的优良传统保持发扬下去,以免出现价值链断层;另一方面,“师傅引进门,修行靠各人”,新编辑可以在的老编辑的指导下,强化编辑业务知识和技能的修炼,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3.师徒制的内涵及对新编辑培养的优势

师徒制是一个传统的传承方式,在手工作坊时代,新入职的员工,在一个或多个技术熟练、业务精湛、对行业的“道”比较精通的老员工的带领下,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获得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同时通过老员工敬业爱岗、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熏陶,快速成长成才。师徒制在我国历史久远,几百年来被各行各业广泛运用。时至今日,这种培养模式,在教育、医疗、制造、食品等行业保留下来。201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师徒制又成为社会热门词。师徒制对新编辑的培养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融入编辑部的文化

编辑部文化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包括办公场地、设施、办公环境;软件方面包括管理制度、行业规范、价值观念、优良传统等。新编辑从熟悉的学校到陌生的职场,必然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这时,如果有指定的经验丰富的编辑引导,新编辑必然会缩短工作适应期。首先根据需要配置办公设备,让新编辑在设备置办过程中,对办公室环境迅速适应,其次对编辑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行为规范有针对性的讲解,接下来,通过编辑部出版的期刊展示有关的价值观和优良传统。随着心理的适应,新编辑往往找到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从而放松心情,身心愉悦地进入工作角色。

3.2筑起政治法律防线

科技期刊的新编辑大多系理工科出身,编辑“科班”出身的较少。对出版工作中的各种政治问题及民族宗教问题缺少认知,特别是对地图、常见的政治用语在编校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比较陌生。国家出台的关于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是新编辑工作中需要掌握的。虽然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学习提高,但培训班因为时间关系不能面面俱到并详细解读。所以新编辑的“师傅”可以将编辑工作中容易出现的政治法律问题,向新编辑进行系统解讲,然后将学习过的法律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著作权法》的书籍给新编辑,指出重点应掌握的内容,使政治法律意识入其脑和心,认清工作中不可逾越的政治、法律红线。

3.3理解编辑加工规范的内涵

科技期刊的规范既包括摘要撰写、参考文献著录、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又包括量、单位符号及图表的规范;既包括中文的表达规范,也包括英文的表达规范。新编辑在“师傅”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地学习相关规范,然后通过编辑稿件的练习,“师傅”指出问题所在,再进一步地强化巩固。如此反复,才能一步一步提高编辑技能。但编辑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比如,文字表达,特别是英文的表达,句子完整、时态正确,并不意味着具有可读性,还要从语意和语篇上整体把握。这样,可以帮助新编辑理解编辑加工规范的内涵。

3.4学会沟通交流的技巧

科技期刊的编辑在工作中主要的交流对象是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等。和他们交流时,既要体现期刊对他们的尊重,又不能放松期刊出版的标准和规范。如何把握一个度,是需要有原则和技巧的。新编辑可以通过对“师傅”沟通交流方式的耳濡目染,做到谦卑有礼、宽严适度。近年来,研究生扩招,普通高校科技期刊的作者以研究生居多,面对这群没有科研论文写作经历的青年作者,经验丰富的编辑不是将他们不符合规范的论文一退了之,而是指出文章的问题所在,以“严”字当头,要求他们按照科技论文的规范,一次、两次、甚至多次修改,本着教育帮助的初心,扶植他们,使之成为科技期刊作者的生力军。这点也是值得新入职的编辑体悟揣摩的。

3.5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

科技期刊界,中老年编辑往往遇到这样的困惑:一方面希望年青编辑多担责、多锻炼,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心地将工作交给他们去做。出现这样的现象,与青年编辑做事的态度和责任心有关。青年编辑如果抱着应付完事的心态,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其结果是欲速不达。的老编辑在长期的工作中养成的甘于寂寞、严谨踏实、追求的工作作风是急需青年一代编辑传承下去的。“严师出高徒”,新入职的青年编辑在严厉的老编辑的锻造下,从行为举止、谈吐表达到选题策划、编辑加工等多方位洗礼,才能成长为一个胜任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完成各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任务的合格编辑。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提升、信息服务技术的改进,是青年编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肩负的重任。如何将青年编辑培训好、使用好,使他们安其心、立其志、乐其业,成为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是需要我们为之深入探讨的。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