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学术期刊新型智库发展的的途径

自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我国掀起“智库热”。据不统计,我国现有各类智库722家。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启动“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有166家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经过几年来的建设,智库数量、质量、规模大幅上升,但与学术期刊的合作鲜有进展。国家如此重视智库建设,学术期刊人理应积极响应,拓宽与智库合作的思路和渠道,探索现实路径,打通学术期刊服务社会的关节。

1.树立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识

学术期刊首先要转变思想,即学术期刊不是科研的“后花园”,也不是学者之间自娱自乐的平台。时代给予了学术期刊走出象牙塔、面向现实、面向社会的历史机遇,学术期刊理应抓住机会,把目光转向现实社会,以服务智库建设为抓手,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就自身而言,当前学术期刊面临的处境不容乐观,面临着传播数字化、读者阅读习惯彻底改变、学术国际化的挑战。诚如上言,学术期刊自身需要“突围”,服务智库建设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有利于期刊从理论走向现实,从精英逐步走向大众,从同质化走向错位发展,重塑学术期刊的新时代形象和特色。

2.搭建平台,汇聚交流思想

就性质而言,学术期刊是传播平台,所以即便传播载体变了,从纸本变为网络,但性质依然不变。期刊人如果意识到这点,则有利于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因为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本质和使命没有根本改变。只要做大、做强、做活传播平台,学术期刊发展就前景无限。再者,学术期刊服务新型智库建设,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即拥有一支数量大、水平高、有积淀的作者群。无论是何种智库建设,都需要回归到学科开展研究,最终还是需要相关人才来落实。学术期刊最熟悉这些作者和科研机构,也有能力将他们聚合在一起。这种搭建平台、网罗人才、汇聚思想的工作,对于学术期刊,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就平台而言,既可以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专题研究,也可以是专家学者的前沿研究,当然也可以组织多种类型的会议或者论坛,邀请多元主体参与研讨,正所谓“理不辨不明,理越辨越明”,研讨越深入,思路就越清晰,同时也越有利于各主体之间达成共识。2017年10月,笔者所在单位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召开了“深化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嘉宾有国务院扶贫办、江苏省农委、江苏省扶贫办的领导,还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的知名学者,与会嘉宾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扶贫思想、农村人力资本与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的机制与路径创新、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与社会治理、精准扶贫与城乡区域发展、产业扶贫的实践创新等议题交流探讨,效果良好。

3.设置话题,开展深度研究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已迈入新时代,基本矛盾已发生改变,这预示着中国转型发展还远远没有结束,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从国内到国外,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这也为学术期刊发展提供了机遇。对学术期刊来说,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学术成果中、从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中提炼出有价值、有生命力的话题,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20世纪初,中国“三农”问题突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而就在此后相当长时间里,有关“三农”研究的学术成果呈现井喷式爆发,这些成果在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精准扶贫”“社会治理”“一带一路”倡议、“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等都为学术期刊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选题,学术期刊人应根据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结合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而设置有关话题,召集专家学者开展深度研究,服务智库建设,解决现实问题。

4.协同创新,聚焦重点议题

针对协同创新,有研究关注到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之间协同创新,但笔者认为,长远地看,仅有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之间的协同是不够的,应该是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因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以及难点问题,既不是哪个部门可以简单解决的,也不是某个学科就可以完成研究的,这里面包含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方案—解决问题四个基本过程,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对于学术期刊而言,聚焦重点议题,从众多成果中遴选出成果,交由智库可传递到相关部门,再由相关部门落实解决。现实地看,学术期刊之间、各高校之间、各学科之间以及各专业学者之间都需要协作,2012年由17家教育部名刊共同推出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2015年超星公司推出的“域出版”,实际上都是在努力打破学校、学科以及学者之间的界限,提供的学术产品。学术期刊服务新型智库,还需要吸引政府部门加入,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所以,长远地看,学术期刊、新型智库、高校以及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是实现目标的机制保障,需要花大力气、长时间探索研究。

5.转换语言,扩大受众面

学术期刊的特点是语言、格式统一、研究规范、结构完整,这是科学研究所必须的特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阻碍了学术期刊走向大众的道路,普通人看到学术论文的感觉往往是枯燥、冗长,看不懂。所以,推动学术期刊服务新型智库建设,十分有必要改进学术语言。在这里,笔者所提的学术语言,主要是指学术期刊的格式规范、语言风格、陈述方式等。举一例说明,有论文题目是“医疗领域的城乡差距和城乡不公正——以门诊患者为例”,包含引言,理论方法与数据实证分析以及结论四个部分,试想普通人看到这样的文章题目和内容,大概率会敬而远之。而作者的本意论述的是城乡门诊差距,其中有60%~90%属于不公正现象,需要加以改善。文章选题很好,研究很有价值,但这种风格必然阻碍其进一步传播。遍观目前的学术期刊,这种学术语言比比皆是,不少政府官员表示现在的学术论文看不懂,尤其是经济计量模型类论文。所以,在特定情况下,要把学术语言改为通俗语言,力求做到可读性强、层次清晰、篇幅适当,使学术论文走向大众、服务社会。

结语

党的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学术期刊是文化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给予了学术期刊走出理论、迈向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机遇,而正值新型智库建设蓬勃发展,学术期刊服务新型智库建设是实现价值的主动作为和责任担当。就学术期刊自身来说,在历史机遇面前,既要做到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又要清晰地认识到可为的限度,做到有所不为。现实地看,目前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之间的合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转变思想前提下,发挥学术期刊的优势搭建平台、设置话题,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共进,不失为两者之间合作的现实可行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