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校期刊编辑职业化不强的症结研究

摘要:

高校期刊编辑职业化不强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高校期刊编辑在长期“为他人作嫁衣”的默默奉献中,苦乐自知。高校期刊编辑职业化不强的原因主要是高校一直没有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高校期刊编辑学术沟壑较深、职业方向迷茫且职称晋级面临“三道关”。要提升高校期刊编辑职业化水平,出版管理部门应加强职业资格监管、高校期刊编辑职称可试行高校评审与新闻出版管理单位业务考核双结合的备案制度,同时高校期刊编辑自身要加强学术能力建设,深化学术伦理建构,做好学术阵地的守望者,培养“工匠精神”。如此多管齐下,以试图破解目前困境,有效提升高校期刊编辑职业化水平。

高校期刊编辑职业化有待加强不是一个新问题,但这一问题长期被忽视。一方面,高校期刊编辑人事关系隶属高校,其工资待遇、岗位级别都归于高校管理;另一方面,高校期刊社(编辑部)具体业务又是属于新闻出版部门业务管理范畴,新闻出版部门每年要对刊物进行质量检查,合格的年审通过,来年才可以继续合法出刊。我国的高校期刊大多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高校与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长期双重管理造成的事实是谁都没有真正管理好,更谈不上两者协调管理、科学管理,因此,高校期刊编辑相对于各出版机构的编辑来说,职业化进程道路更长。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强国,不仅关注自身发展,还将引领推动周边国家经济的共同进步,因而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影响力也日益提升。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软实力———文化发展被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实现文化引领、体现文化话语权,从而实现文化强国之路,值得每一个高校期刊编辑深思。目前我国期刊约万种,其中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及时批认定的学术期刊有5737种,通过了2016年第二批认定的学术期刊有712种,两者合计目前我国共有学术期刊6449种,学术期刊占期刊总量的近三分之二。高校期刊是学术期刊的主要构成部分,高校期刊的主办单位是高校或高校下属的院系研究机构,也包括高校与别的单位共同主办的这一形式,高新期刊在引领学术发展、支持科研创新、推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实现我国文化强国的梦想,每一位高校期刊编辑都必须发扬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秉承踏实严谨、客观科学的职业态度,提高高校期刊质量,增强高校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影响力、传播力、竞争力。

一、高校期刊编辑长期“为他人作嫁衣”,苦乐自知

编辑是绿叶,作者是红花。高校期刊编辑对文章的编辑加工,就是一个雕琢美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编辑对作者的“自由发挥”进行精雕细刻,通过自己的劳动帮助作品升华[2]。高校期刊的作者通常是科研工作者,包括科研机构、高校师生及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员。作者通过潜心科研撰写的高水准的学术成果一经发表,奖励和荣誉会接踵而来,而这一切赞誉与高校期刊编辑无关,高校期刊编辑仍要满怀耐心、安心、细心地按期选稿、编辑加工、校对,从这一点来说,高校期刊编辑是幕后英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劳,很多编辑都患上了“近视眼”“老花眼”“鼠标手”“肩周炎”等职业病。因此,若内心没有远大的职业理想与发自内心的热爱,很难想像不会产生职业倦怠。编辑工作是现代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选题、组稿、审读、编校依然是“编辑”的本职、。虽然现在有了黑马等校对软件问世,能承担一些格式编排和参考文献核实、校对等工作,但电脑毕竟比不上人脑,很多的错误及问题,这些校对软件无法解决、,还必须依赖编辑人员秉承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作好文字的“加工匠”,恪守编辑的独立品格。高校期刊编辑的编辑校对技能是一个逐渐积累、循序渐进的动态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多方位的过程,需要编辑长期工作实践的不断完善和总结,这是办精品期刊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核心和关键所在。

二、高校期刊编辑职业化不强的症结与分析

高校期刊自创刊伊始,在传播科学知识与技术文化、培养学术新人、推广科研成果方面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与一代又一代的高校期刊编辑的辛苦付出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但高校期刊编辑在高校的地位一直不清不楚,仿佛三不像:既不像教师,又不像行政人员,更不像后勤管理人员。职业化特征不明显,职业化程度也相对不高。究其根源可以从以下方面试作分析。

(一)高校没有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

2008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第四条和第五条准入明确规定,“凡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在到岗2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本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否则,不得继续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在出版单位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必须在到岗前取得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办理注册手续,领取责任编辑证书”、。这是新闻出版管理机构颁布的职业准入制度,有强大的约束力。但对照高校期刊社(编辑部)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起码现阶段仍未得到严格执行。很多高校在引入人才时,对于期刊社(编辑部)引进编辑的条件里既没有注明编辑需要具备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条件要求,也没有写明编辑必须在入职2年后必须取得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编辑出版中级职业资格一直是以考代评制度,需参加国家统一考试,考试合格才能取得),从而申请责任编辑证书,获得职业准入资格。同时,“管理规定”还明确“在出版单位担任社长、总编辑、主编、编辑室主任(均含副职)职务的人员,除应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外,还必须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资格并履行登记、注册手续”、。同样的现实情况是,高校期刊社(编辑部)的领导任命权限在高校,而不是出版管理部门。因此,虽然出版管理部门有着明确的社长、总编辑、主编、编辑室主任的职业准入要求,但高校人事任免时,并没有严格执行此条款,所以,该条款在高校期刊社(编辑部)形同虚设。这样造成的现实是,“铁打的(期刊社)编辑部,流水的社长(总编辑)”,高校中层干部通常3~5年一轮岗,有的部门领导干了几年后基本熟悉了一些业务知识,又要转岗到其他部门,而新调来的期刊社(编辑部)领导对编辑工作又有一个适应和熟悉的过程。有的编辑从业时间长,做了十来二十年编辑,来一个新领导,甚至会造成“外行管内行”的尴尬事。遇到业务难题编辑意见有分歧时,新编辑不知道是应该听新领导的意见还是听老编辑的意见(按规范办事)。如此情况,高校期刊质量提高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

(二)高校期刊编辑职业方向迷茫

目前高校编辑的职业方向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走高校教师系列,二是走编辑出版系列。目前高校期刊编辑的实际情况是走前者的居多,大多数高校期刊编辑是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这是因为很多高校期刊编辑入职时间较长,有的编辑在十来年前就已经取得副高或正高职称,目前虽然在编辑岗位,但学校仍给予其副教授或教授待遇。随着高校职称改革的推进,高校职称评定工作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年轻的高校期刊编辑来说,职业选择非常困难,不知何去何从,路在何方。如果他们走高校教师系列,由于实际岗位是期刊社(编辑部),手头工作繁重,教学课时和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等科研工作量对比教学一线的教师有差距,因此,在职称评定时,与一线教师竞争,难度很大。有的青年博士,几次申报副教授,都铩羽而归,非常沮丧;甚至有的转而萌发了转编辑系列的想法。但是青年编辑走编辑系列申报副高职称也非坦途,其难度之大、道路之艰难远超出预期想象。

(三)高校期刊编辑学术沟壑较深

高校期刊编辑通常有三个专业要顾及:编辑学专业、学历专业、职业专业。随着高校编辑自身的觉醒,他们在学术领域的作用逐渐加强,由原来的“学术旁观者”过度到“学术引领者”,编辑学也日益成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方向,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高校期刊编辑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编辑学相关知识,包括政治理论方面的学习及注释规范等内容的学习。学历专业是编辑曾经所学的专业,通常也会对编辑的学术有一定影响。有的编辑即使所从事的工作与学历专业有分歧,但也会一直关注和钻研学历专业,撰写论文,进行相关课题研究。职业专业则是指编辑实际从事的期刊所分管或者负责的栏目的学科方向,通常这一方向与学历专业有一定关联,但也不是等同,可能在学历专业的基础上有一定扩展和延伸。“隔行如隔山”,职业专业虽然与学历专业相近或有一定关联,但知识更新的速度惊人,高校期刊编辑要时时关注自己分管栏目的学科知识动态变化、科研动态、国内外新趋势和走向。如此一身三分,相对高校教师一门心思关注自己所讲授课程的知识,高校期刊编辑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显然更多,付出更艰辛,学术建设更加不易。

(四)职称晋级三道关

现在高校有职称评定自主权,无论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职称评审,都是高校职称评审决定,程序清楚明了。而高校期刊编辑出版系列的晋级则是关卡重重,通常要通过新闻系列考试、学校评审、新闻系列评审三道关。简单来说高级职称评审首先要通过学校评委,经过严格的高校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学校才会同意择优差额推荐到出版系列评审。但由于省出版系列评审高级职称也是困难重重,通过率不到一半,有的编辑好不容易通过了高校的相关程序被推荐到省局,到了省局又不幸落马,这样不仅浪费了高校的高级职称名额,也增加了来年被推荐出去的难度。“校内通过省内落马”不是个别现象,也是高校期刊编辑内心的症结和心病。具体来说,三道关表现在以下。及时关,是通过全国统一的编辑出版专业考试。中级的是考两门科目,分别是《编辑出版基础知识》《编辑出版实务》,每门课题量很大,通过自学,复习,能顺利通过已属不易。但这只是万里长征及时步。在取得编辑中级职称后,在学校聘用后,进入第二关,能否被学校推荐出去,参加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副编审评定,这又是一道难关。很多高校对于编辑、图书馆、研究员、会计系列、工程等辅系列的人员副高岗位职数设置不多,因此,编辑即使符合省局的副编审的评定条件,学校未必会同意推荐申报,往往要经过学校一道关卡:辅系列一起竞争,然后决定推荐是否申报。各个辅系列的评定条件本身就不同,有的没有太多可比性,因此,孰优孰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高校期刊编辑幸运过关,推荐到了省局参加职称评审,进入第三关:与省局的编辑出版系列的人员一起来竞争。这个时候真正在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在业绩方面又有优势,或者是经济效益好,或者是参加全国书籍等各类行业评比获奖,这些都是能给编辑加分的优势条件,而高校期刊编辑很难获得这些荣誉和奖励,职称评审时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此三重关,可谓困难重重。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