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普通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1、普通高校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1.1学术影响力构成的基础要素

作为学术期刊,其学术影响力的构成要素有共同之处。李自乐等认为只有作者成果、职业编辑、编委会、审稿人、出版平台和出版论文量这6个条件达到一流,该学术期刊才能称得上是一流科技期刊[7]。郑琰燚等认为决定学术期刊影响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为期刊平台在行业领域研究对稿源和人力资源的聚集度、学术期刊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学术期刊社会认可度3个方面[8]。丁美霞认为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须满足品牌特色、高端的学术依托、高水准的论文质量、规模化的刊载容量和专业化的编辑素质以及技术、作者和营销等要素的要求[9]。也有学者直言,判断一个省高校学报期刊的影响力并不完全是看它的数量有多少、规模有多大,而是要考察它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如何[10]。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构成要素。基于“高校应该办与自身同步发展的期刊”,我们不能一刀切地理解提升所有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统一标准。就共性的因素而言,普通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基础要素有编辑队伍、作者、审稿专家队伍和品牌效应四个部分[5]。(1)编辑队伍团队中的决策者(负责人)是期刊的灵魂和统帅,在整个期刊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导航作用,尤其是他的伦理素质、贡献意识、办刊理念、开放眼光等因素对期刊有着重要的影响。(2)作者队伍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中间力量,为了得到优质的稿件,编辑部着重跟踪学科带头人的科研进展,着重发展核心作者群,培养和维系作者的关系。(3)审稿专家队伍是把握稿件质量的重要角色,如何动态地管理审稿专家资源库,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专家,成为编辑部重要的日常工作。(4)品牌有“你若花香,蝴蝶自来”的效应。期刊的内容忌人云亦云,应从特色上着眼,打造品牌的旗帜,努力选择与行业密切相关联的内容,以此建设期刊的品牌栏目,形成具有高影响力因素的特色内容聚集区。1.2学术质量管理能力期刊的主编在学术期刊的质量管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学术质量管理的核心力量,决定着刊物的发展方向、角色定位和价值走向。例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办的《癌症》,该刊的主编是曾益新院士,该刊早在2007年专门开设全英文网络版,2010年又变更为英文出版,英文名为ChineseJournalofCancer(CJC),引入国际化审稿系统ScholarOne,2012年被SCI-E收录,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2017),2018年杂志更名为CancerCommunications,通过系列的措施使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11]。NanoResearch的主编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戴宏杰,他创办了“主编+专家”的办刊模式,这种管理理念对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该期刊是2008年7月创刊,2010年被SCI-E收录,当年的影响因子就达到了4.370。这也证明编辑队伍的学术质量管理能力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1.3资金支持

资金支持是提升普通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提升期刊的出版质量以及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国家给予了高校学术期刊大力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如为推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启动“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分三类对国内学术期刊进行项目资助。由中国科协联合财政部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对英文科技期刊给予了较大力度的资助。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有很多学术期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癌症》受资助成功变更为英文期刊。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致力于创办高水平的学术期刊,2019年出台了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项目管理计划。整个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准备冲击世界一流的英文学术期刊,每刊资助20-40万/年,支持2年;第二类准备冲击一流学术期刊,每刊资助10-20万/年,支持2年;第三类是鼓励该校优势学科创办中英文学术期刊,对新办期刊每刊资助50万元;第四类是对现有的期刊进行资助,支持额度是每刊10-20万/年,支持2年[12]。类似上海交大期刊中心这种资助政策,其他普通高校可以借鉴。对需要转型的普通高校的学术期刊而言,一定额度的资助是非常必要的,相关部门应对此加以重视。

2、普通高校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2.1改革传统的学术质量把关模式,探索专业办刊之路

2.1.1传统学术质量把关模式存在的问题

1)稿件初审的弊端。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关键在于稿件的质量,而内容质量是否符合刊物要求则是由审稿过程决定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都是由编辑部来负责出版的所有工作。通常情况下,学校有什么学科专业,期刊就设什么栏目。这里就存在一个弊端:编辑部的编辑人员的学术背景不能涵盖所有的学科,“隔行如隔山”,如果由他们来对稿件进行初审,并不能很好地判断稿件的学术水平。有些编辑在初审稿件时,多数从格式、学术不端检测等方面简单地判断稿件的质量,这样难免会把一些学术质量高但格式不符合要求的稿件退稿。在同行评议送外审时,有可能出现编辑对该学科领域不甚了解而没有选对审稿人,这给作者和期刊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另外,如果稿件的质量存在漏洞,不擅长该领域的审稿人简单判断稿件,审稿通过而没有给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或者简单拒稿,编辑人员无法进一步发现问题,这就影响了审稿的公平性,也影响了期刊的学术质量。

2)编校工作与约稿和策划间的矛盾。普通高校学术期刊的稿源多是自然来稿,学术期刊的质量与来稿的质量密切相关。一般而言,优质的稿件多数倾向于重点大学的知名期刊。若普通刊物编辑部仅仅是“等米下锅”的话,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自然难以提升层次。由此,要争取到高质量的稿件,编辑人员需要主动出击,深入业界了解最新前沿和权威研究,想方设法约到高质量的稿件。然而,高校的期刊编辑部属于教辅部门,相对边缘,人手有限。编辑人员又多数是非出版专业出身,或中途转行而来,他们为了提高编校的质量,往往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熟悉编辑规范上,放在来稿的编辑上。同时,期刊如果属于综合性的,栏目涉及到众多的学科专业,那么对于学科背景单一的编辑人员而言,要独具慧眼,了解作者,有针对性地约到高质量的稿件,那是相当困难的。

3)主编“挂名”现象对期刊的影响。普通高校的学术期刊主编多数是学校领导,他们工作较为繁忙,既要教学科研、又要担负大量的行政事务,甚至还有社会兼职,因此他们多数只是“挂名”而无暇为学报发展出谋划策,由于事务繁忙拖延了审稿期限也时有发生[2]。有编辑直言:有什么样的主编就有什么样的编辑队伍,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刊物。另外,主编缺位还影响着稿件审理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编辑部多数依赖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如果同行评审的意见出现偏差,难免会出现有失公平或者做出错误的决定,影响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甚至会打击作者投稿的积极性。笔者在实践中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来回修改了几次仍未达到出版的要求,最后要作退稿处理。作者十分不解:为何专家审稿通过的稿件,编辑部仍然会作这样的修改要求。在稿件反复修改而质量不达标被退掉的情况下,编辑再多的解释对于作者而言都是苍白的。

2.1.2创新稿件质量把关模式

目前,学术期刊稿件的外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由编辑部的学科编辑初审(有些期刊不分学科编辑和文字编辑,统一由编辑负责初审和编校),编辑根据专业背景分工,初审通过后送同行专家评审,最后由编辑部根据审稿人意见对稿件作出是否录用的判断。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编辑部设立学术编辑和文字编辑,学术编辑的主要职责以把握稿件质量为主,文字编辑主要负责定稿后的编校排版工作[13]。Nature的编辑也分为科学编辑和文字编辑,科学编辑由专职的主编和副主编组成,稿件通过科学编辑初审后送同行评议,最后编辑根据审稿人意见和期刊的标准作出决定[14]。二是兼职的学术编辑和编委负责稿件的初审。例如《癌症》杂志在编委的基础上,从每个专业中精选3~5名责任编委,经编辑初审后送责任编委,责任编委再根据细分的专业把稿件传给2~3名专业最对口的而又客观公正的专家评审,最后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提出对稿件的综合评价意见[11]。三是由编辑部的常务副主编负责稿件初审,然后交给编委进行同行评议,最后主编终审定稿。这几种方式都突出了有专业学术背景的人员负责稿件的初审,而编辑校对、出版等工作由另外的专门人员或者机构来负责。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稿件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由此,借鉴国内外相对权威的期刊有关学术和出版分离的方法,普通高校学术期刊应把工作的重心和方向由重稿件的编校转向侧重稿件的组织和评审,在保持编辑传统特质的前提下,还要着重培养学术编辑,尽量把具体的编校出版工作交给专门的人员负责。

2.1.3提升编辑学术水平

全方位推动编辑科研实践能力提升,也是把关稿件质量的有利举措。提升期刊的整体学术影响力,还需要编辑有一定的科研能力。高校编辑普遍学历高,但是忙于编辑工作,往往在学术科研实践上投入较少。编辑要想约到高质量的稿件,必须要深入科技工作一线,深入把握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学术论文作者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成果,在选稿和审稿乃至编辑加工环节更好地发现论文的价值,从而更有利于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以及编辑自身的成长。例如《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很好的探索和实践。该刊的编辑结合实践经历,从如何约到高质量稿件、题目修改,选题策划、期刊经营、文献著录、与作者沟通等方面进行研究,这无疑对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该杂志的4名编辑在6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35篇论文,承担了多项课题,且全部评上高级职称;该杂志列入科技期刊核心版目录,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等多项荣誉[15]。可见,编辑科研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助于编辑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期刊整体水平的发展。

2.2依靠学科优势,形成品牌效应

依托学科优势办刊,学科与期刊发展相得益彰。这是普通高校学术期刊由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变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学科聚焦,最大程度吸引优秀学术论文,从而突出自身办刊特色的重大突破口。《大连工业大学学报》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加大组稿力度,跟踪优势学科带头人的最新科研进展,组织发表了系列带头学科的重大项目(重大需求)的研究成果。这些优势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给该学报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该刊物成功入选当年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6]。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依托其优势学科,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学术竞争力的期刊群。还有学术期刊可以依托学科优势,通过更名来凸显用稿的重点和方向。《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针对学校的优势学科和食品类的科技期刊市场情况,决定更名为《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5年),由综合性高校学报向专业学术期刊转变,期刊的整体定位转向学校最具学科优势的食品与生物技术领域;期刊转型后,该刊的核心竞争力逐年提升,2009年入选CSCD核心期刊,2012年被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等机构评为食品科学技术类“权威期刊”[17]。值得指出的是,国内有多家高校学报依托学科优势,通过更名打破原有的格局定位,走向专业性期刊办刊之路,如《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更名为《北京青年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更名为《财经理论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等[18]。显然,普通高校学术期刊应利用和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着重突出办刊重点。只有跟踪学科的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才能及时反映出该学科的前沿成果,才能对该领域的理论起到推动作用,期刊论文的影响力才会提高。

2.3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学术期刊的显示度

2.3.1利用全媒体实现学术期刊的宣传

实现学术期刊的广泛宣传,可以通过建立期刊网站的方式提供各种有关期刊的信息。目前,有不少普通高校学术期刊仍然采用传统的投稿方式;或者有的只是改变投稿渠道,期刊的运作本质没有变化;或者仍然没有独立的网站,出现知名度低,稿源少等难以把控的局面。在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迅猛发展的今天,要解决普通高校学术期刊“小、弱、散”的现象,就必须提高对期刊宣传的认识。2019年1月25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发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重要讲话,指出当下要不断提升出版行业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就必须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8.6%,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可见,伴随着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研究提出,普通高校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建立一级域名的期刊网站,并广泛链接相关网站、利用开放存取和专业数据库,针对性地加大建设审稿专家数据库,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等途径提高期刊的呈现度,从而提升高校科技学术期刊影响力[19,1]。一个完善的期刊网站应该具有以下主动宣传的要素:期刊的基本信息(办刊宗旨、投稿要求、联系方式等)、期刊的往期论文、在线采编互动功能、其他服务功能(检索和阅读软件下载等)[20]。目前,许多高校的学术期刊与时俱进,已经主动利用新媒体资源,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在信息找人的时代,普通高校期刊更应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启用新媒体主动宣传,实现期刊的互联网简约思维和迭代思维的紧密相连,通过“快”和“微”的方式,实时关注读者的需求,把握用户的细微需求,并快速推出时效性强的论文[21]。另外,期刊网站的集群建设可以实现高度共享信息资源功能,普通高校学术期刊应该主动加入智能检索系统,积极到各种集群网或者学术论坛上征稿信息,提升期刊的显示度。除了中国知网、万方等期刊数据库外,普通高校学术期刊还可以关注例如万维书刊网或者小木虫论坛等。万维书刊网作为一个期刊网站的集群网,专门期刊官方征稿信息,介绍期刊的基本信息,以及收集作者的投稿经历点评。作者能够快速搜索并且得到最新的期刊介绍以及征稿信息,这样的网站能够有效提升期刊的显示度。

2.3.2期刊集群建设和数字化出版

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学术期刊仍然采取传统的传播方式,而学术期刊传统的纸质形式已经严重限制了受众对信息的获取,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在“人找信息”已经转变到“信息找人”的社会背景下,普通高校学术期刊要提升影响力,必须要做到顺势而为,更新理念,才能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崭露头角。结合国内外优秀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的办刊经验,期刊集群建设和数字出版是有效的举措[5]。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出版社采取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设立了专门的期刊出版社,由出版社的领导负责全面管理[22]。国内有少数高校通过整合本学校学术期刊资源来实现期刊的集群管理,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北京科技大学期刊中心、上海大学期刊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等。上海大学期刊社把该校主办的学术期刊集中到期刊社平台统一运作,期刊的稿件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期刊之间实行差异化办刊,期刊社的编辑集中处理期刊的编辑工作,生产和营销人员集中处理出版和经营事务,专业的分工使出版流程更加高效。普通高校学术期刊还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构建数字化出版平台。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只是借助某些数字出版平台实现论文的数字化和传播的网络化,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各个高校学术期刊应该根据编辑部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合适的集群化出版路径。由权威的期刊协会或者有集群化平台建设经验的技术公司建立统一的全国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立统一的采编系统,分类开放稿件资源的共享,实现对各类型学术期刊的合作式管理,从而达到提升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目的[5]。另外,普通高校学术期刊可以采取开放获取(OpenAccess)的出版模式,即由作者承担部分的出版费,文章出版后读者可以免费下载、阅读或转载使用该文章。开放获取模式很大程度上能够使科研成果得到广泛的传播。目前,国内的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可提供这个统一的开放平台,收集所有希望采取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的论文,向读者开放检索。这种模式事实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术期刊论文的显示度。

3、结语

在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普通高校的学术期刊如何提升显示度,尤其是如何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退或进。综上所述,应该从学术期刊的实际出发,跟上出版发展的潮流,创新期刊管理的理念,寻求最大的资金支持,以稿件质量为主要抓手,依托学科优势,形成期刊品牌效应,通过建立期刊的网站、采取集群化管理和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等,积极探寻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的发展之路。

[1]刘燕.河北省高校学报影响力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49-52.

[2]谭本龙,钟昭会.高校学报主编在位缺失与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2):1239-1243.

[3]郭常斐.高校学术期刊资源整合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4):396-400.

[4]尹玉吉.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8-138.

[5]王强.高校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J].青年记者,2019(8):31-32.

[6]梁洁.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发展路径之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1):1127-1133.

[7]李自乐,郭宸孜,张莹,等.成为一流科技期刊的几个必要条件[J].科技与出版,2019(1):6-12.

[8]郑琰燚,曹会聪,莫弦丰,等.行业学术期刊影响力要素表现[J].科技与出版,2017(12):126-130.

[9]丁美霞.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几大要素[J].中国出版,2013(4):51-53.

[10]孙虎声,朱紫阳,曹玲.江苏省高校学报影响力的现状和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123-127.

[11]Aboutthejournal[EB/OL].(2018-01-01)[2019-05-20].asp.

[12]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关于开展2019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通知[EB/OL].(2019-05-17)[2019-05-20].

[13]张嵘,李晶,娄嘉.高校期刊学术与出版分离的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8):1044-1047.

[14]石应江,齐国翠.Science的办刊理念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1):1425-1431.

[15]颜廷梅,任延刚.科技期刊编辑从事科研活动对提升期刊质量及编辑成长的作用———以《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辑科研实践为例[J].编辑学报,2017(1):87-89.

[16]刘贵伟,彭彩红,赵福荣,等.高校学报应在彰显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上有所作为———《大连工业大学学报》办刊体会[J].编辑学报,2010(2):175-176.

[17]朱明,戴陵江,李春丽,等.依托优势学科,打造精品科技期刊[J].编辑学报,2014(6):598-601.

[18]张泽青.2013年期刊出版现象观察[J].编辑之友,2013(2):31-33.

[19]国荣,邱芬,胡爱玲.重视呈现度和发展机遇:提升高校科技学术期刊的影响力[J].编辑学报,2011(6):513-515.

[20]张伟,陶小雪,林家乐.利用网站实现学术期刊的主动宣传[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02):287-291.

[21]严飞.科技期刊全媒出版的互联网思维[J].编辑学报,2015(1):13-15.

[22]秦钠,翁春敏.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探析———以上海大学期刊社集约化建设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