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科技期刊编校标准化思考

摘要:为向国内高质量学术论文提供高效的传播平台,针对现有科技期刊出版物出现的多种不标准现象,结合编校工作经验,归纳了导致不标准现象产生的原因为:标准化意识缺失、培养管理体系不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科技期刊在标准化方面的改进方向并从国家、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重申编辑过程标准化在提升科技期刊质量、扩大学术影响力、推动期刊出版行业良性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已达5052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599种,英文科技期刊330种,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123种,居世界第三位[1]。由于科技期刊刊文内容相较于其他休闲类期刊,具有学术性强、数据多、公式多、图表多的特点,因此在编校过程中会涉及更多的编校方法运用,产生更大概率的编校不规范现象,影响学术论文所传达内容的正确性与严谨性。基于此,作者拟结合编校工作实践经验,分析编校标准化对提升科技期刊质量的作用、总结当下我国科技论文编辑标准化的成果,并提出科技期刊编校过程中标准化改进的方向,希望以此引起各位编辑同仁对于期刊编辑学、期刊标准化的重视,从而更充分地为发表于国内期刊的优秀论文提供优质的传播平台。

1、编校标准化对期刊的影响

常言道“展信如晤”,科技期刊的外部装帧和版式设计是期刊质量最直观的表现。通过翻阅交换书刊发现,在四封设计方面,有的期刊出现过封面和封底标示项目不全的情况,有的出现过中文标题对应的英文标题中文化或对应拼音书写错误的情况,有的出现连续出版物条形码未更新、位置、方向放置错误等情况;在目录页内容方面,除了会出现与正文内容不一致的文字性编校错误,还可能出现缺少发行情况、期刊编辑人员著录不全的错误;在正文部分,相较于社科类期刊,自科类科技期刊除了可能出现标点、数字、错别字等常规性错误外,还会存在表格形式、图文编排、公式转行、误用行业简称等情况。如此以来,即使读者还未阅读期刊刊登的内容,仅从其表观就会对期刊质量有一个负面的预判。因此,注重期刊编校整体和细节的标准化十分重要。在编校标准化和期刊质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相互影响方面,张鹏等[2]以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为例,提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体例、编辑规程和期刊评价均应为提升学术期刊质量、有利于学术研究而改进;盛丽娜[3]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得到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与学术影响力有关,各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可适当引入期刊编校质量相关评价指标的结论。总结相关文献发现,“质量是学术期刊生命、学术期刊编辑规范化与标准化是学术期刊质量的的重要保障”是各位专家、编友的共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显示,2015~2019年间,以“期刊标准化”为主题的文献检索仅有11篇,以“期刊编校质量”为主题的文献(主要内容为编校纠错案例)检索共有57篇,是期刊的标准化不重要么?是期刊的标准化执行的效果很好么?显然不是的,这其中的原因与当前很多会议培训讨论的内容有关,当前出版行业的关注点多为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和提高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而缺少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期刊设置办刊理论和经验的交流,即“重视解决高大上的现状,忽视问题的根本来源”———重视分析总结编校工作中的常见错误及解决办法,却未曾意识到编校差错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编校标准化执行得不扎实。

2、我国期刊编辑出版标准化的优化

基于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提到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观点和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的《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我国科技期刊应早日做好迎接国内高科学价值、高技术价值、高经济价值、高社会价值及高文化价值的科技论文的准备[4]。

2.1研究成果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期刊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与科技期刊体例有关的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GB/T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5]从期刊整体设计即封面、卷期、目次、版式等内容进行了规范;GB/T9999.1-2018《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第1部分:CN》[6]和GB/T9999.2-2018《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第2部分:ISSN》[7]分别对连续出版物刊号的结构格式、印刷与显示位置及相关数据元和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进行了规范;GB/T16159-2012《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明确了以词为书写单位的原则,并对大小写规范、分写与连写规范、转行规范、隔音符号标注规范等作了说明(具体到期刊名称,注音时应遵循以词为书写单位分开标注的原则);GB/T13417-2009《期刊目次表》[9]规定了期刊目次表的构成、内容要求和编排格式;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10]和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11]对正文中标点符号及数字形式的选用原则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规定;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12]规定了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顺序及所用符号;GB/T30326-2013《平装书籍要求》[13]规定了平装书册(书籍、本册)加工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材料、过程控制、成品质量要求,以及检验方法和包装、贮存、运输;对于涉及广告的业务的科技期刊,责任编辑还应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并在其要求下刊登广告。另一方面,出版行业各位同仁也结合工作经历,始终坚持对期刊编辑工作标准化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集群层面,广西师范大学从2002年开始出版的《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14]始终坚持紧跟国家有关语言文字政策和国家标准等的变化情况,先后进行了多次重印和再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15]汇集了十几位有20年左右编龄的科技编辑经验,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中一致收到广泛的认可。在个人层面,王兴全[16]梳理并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学术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成就与主要问题;张智民[17]在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上从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行业管理要求、问题与原因展开了研究,提出编辑标准化必须长期化、常态化的结论。陈丹等[18]从科技期刊可执行的国家标准、行业刊物实际工作,正确认识与国际接轨和把握国家标准的实效性等进行了科技期刊标准化的探析;李吉霞[19]通过抽取600余种期刊并对封面统计分析后,提出了学术期刊的封面颜色设应以庄重大方为原则和邮发代号统一位置设置的建议。

2.2欠缺成因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标准化、严谨化方面的表现还差强人意,这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交流、传递和开发利用。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分析期刊出版标准化欠缺的原因主要有行业内部标准化意识缺失和编辑培养管理体系不完善两类。

2.2.1行业内部标准化意识缺失

1)编辑人员对编辑类行业规范不了解、不重视。在编辑人员日常工作中,尤其是事业单位出版机构受人手不足问题的影响,新编辑入职前期缺乏系统性的行业标准与法律相关知识宣贯,致使他们只有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通过网络寻求解决办法时才知道存疑的问题在各标准规范中已有相关条文明示;更有甚者,有的编辑竟然不知道编辑行业也有规范。2)期刊编辑部内部缺乏遵循规范的意识。期刊出版物尤其是科技期刊,学术性、严谨性是其内容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编校工作时间紧、人员少的限制,以及参考资料与经验的不足,有的编辑部简化了“三审三较”的编校流程,有的编辑部在遇到涉及编辑标准化的存疑问题时会抱着侥幸心理忽视它,一而再再而三,如此以往,所编辑加工的期刊内容就会出现前后体例不统一、一错再错的情况。3)行业内部对科技期刊标准化的研究及执行不重视。近年来,编辑类学术论文的研究多集中于媒体融合、出版平台建设、编辑职业素养、提升刊物国际影响力、减少优质论文外流、期刊现代化经营等方面,而对于学术期刊的标准化研究鲜见报道。

2.2.2编辑培养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1)标准化教育力度不足。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限制,许多出版单位在对新员工进行培养时,不仅未对其进行编辑行业标准的宣贯,而且无法提供工作必要的规范标准及参考书,导致新员工自主强化编辑标准化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力量缺失。在新人培养过程中忽视打基础的过程、缺少系统性的概念培养,将导致从业者职业生涯中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2)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内大部分期刊评价体系对期刊的质量评价方式主要基于其所刊登论文的科技质量,而忽视对期刊编辑加工标准化的考核,因此,期刊的编校标准化执行质量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只会被看成一个满足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抽检要求即可的基础行为,不会受到更高的重视。同时,受出版行业从业人员结构组成影响,自2002年9月首次举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以来,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与考试内容多侧重于图书出版,大多数期刊编辑人员在参与考试时,基于提高通过概率的考虑,常会选择出题历史较悠久、考点较明确、培训老师常讲解的图书类题目进行解答。此外,根据《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在到岗的2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保证每年接受不小于72小时的继续教育”,然而据统计,在从业人员后期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关于期刊标准化的培训内容也相对较少或不系统、不完整。

2.3改进方式

结合前文所述,对于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的标准化提高,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改进。

2.3.1国家层面

1)国家行业行政或监管机构应重视出版行业标准与规范的起草编撰、更新修订与宣传贯彻,特别应重视做好数字化出版标准体系的建设。编校工作强调“有错必改,改必有据”,这里的“据”之一就是出版行业的相关标准及规范。当下,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相较于基础建设行业规范四五年就修订或再版的更新速度,出版行业的规范更新却显得稍有落后。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出台过一些针对新生出版产品的配套标准,但常用的出版行业现行标准多存在制定日期久远、期间未加修订或不对口的情况,导致许多编校人员要么不敢用,要么觉得不能用。2)重视发展扶持出版行业权威人士组成编委会,指导或参与制定出版行业的标准、规范或指导性蓝皮书。目前,期刊行业缺少一本如图书行业《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那样的具有公认性的即时指导书。《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汇集了十几位有20年左右编龄的科技编辑经验,虽然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中收到广泛的认可,但其最新一版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后未重印,导致科技期刊编辑人员或买不到书、或拿到书后也会对该书的时效性产生怀疑;而对于那些以图书形式发表个人研究成果的编辑参考书,在行业认可性和内容完整性上难免有所欠缺,对许多编校经验不足的人员容易产生误导,因此,组织专业人士汇集专业意见、形成专业指导对于引导行业发展是极其必要的。

2.3.2行业层面

1)营造对编辑标准化绝对重视的氛围,强化国家出版类相关标准的宣传与落实。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由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部分专业研究机构等组成的编校质量评价组织架构,以定期完成对学术出版物编校质量的审核与评价。作为自然科学的相关科技期刊,在评价其数据库收入资格时,若能借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期刊评价体系内,将期刊出版规范及编校质量作为一个客观指标列入选刊的主要条件内的做法,将倒逼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编校标准化整体水平的提高。2)加强标准化教育力度,优化新人的培养流程与内容。只有使“据”深入编辑工作者的脑海中并将其置于首要地位,才能使编辑们在规范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将自身特长运用于工作中。对于各编辑部里刚入职的新员工,首先应对其进行行业标准及规范的宣传贯彻,随后在为其分配工作任务时,可以先从誊样与核红任务开始安排,让新员工加工有老编辑加工痕迹的稿件,方便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建议编辑部成立标准与规范资料库,方便编辑人员随时查阅,此外,建议编辑部内部安排专人负责相关标准及规范的更新、宣传与购买,从编辑部层面定期组织编校人员进行统一学习。3)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方面,建议优化考察结构,分类考察、全面考察。在考试形式方面,建议采取根据出版工作者服务的出版物品种分卷考察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深化考察内容,增加涉及标准化、规范化的考点。另外,随着出版行业从业者整体水平的提高,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出版行业从业者的主力军,许多编辑人员从业后直接参与的就是出版专业职业资格中级考试,参考以往中级资格考试内容,在该类试卷中语言文学和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的考察力度较初级均较弱,因此,在中级考试中宜适当增加基础知识的考察,这将间接帮助科技期刊编辑人员提高编辑标准化、规范化、严谨化的意识。

2.3.3个人层面

编校人员应当自觉提高标准化意识。对于编校过程中存疑的地方,首先应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形成编辑的“据”,若发现现有资料不能解答,宜与经验丰富的老编辑讨论后形成内部规范性条例,统一规范执行。笔者从科技期刊编辑标准化对期刊质量的影响入手,结合编校工作经验,对科技期刊出版物出现的多种不标准现象进行归纳,并分析了当下期刊标准化执行效果不佳的两类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期刊的标准化可从行业监管机构、行业领导者、编辑人员三个层面改进的建议与具体措施,以期重申编辑标准化对提升科技期刊质量、扩大学术影响力、推动我国期刊出版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张鹏,廖中新.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规范化与标准化一个三维一体的研究框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4):92-96.[3]盛丽娜.科技期刊编校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76-79.[4]怀进鹏.汇聚磅礴力量建设科技强国:深入学习贯彻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党建,2018(8):22-24.[5]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期刊编排格式:GB/T3179-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6]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第1部分:CN:GB/T9999.1-201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7]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第2部分:ISSN:GB/T9999.2-201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8]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16159-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9]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期刊目次表:GB/T13417-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10]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11]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12]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13]新闻出版总署.平装书籍要求:GB/T30326-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14]黎洪波,利来友.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第4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5]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王兴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术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展望[J/OL].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19-05-21)[2019-06-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90521.1345.012.html.[17]张智民.科技期刊规范化———老调要常弹:第十二届2014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14.[18]陈丹,田云鹏,马雯娜.科技期刊标准化探析[J].浙江医学,2017,39(7):595-596.[19]李吉霞.期刊封面颜色、邮发代号设计问题研究[J].科技风,2018(28):241.

作者:任宇;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交通科技》杂志社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