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科技期刊论文编辑加工中的问题及应对

摘要:编辑加工质量是保证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结合自身编辑工作实践,总结归纳了科技期刊论文编辑加工中的常见疏漏,主要涉及文章题名、章节标题、语句表述、量和单位、图表格式和英文摘要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需要注意的细节,并针对这些疏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给编辑同仁和作者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和记载学术成果的载体,其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所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与期刊的编辑质量有很大关系。科技期刊与社科期刊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论文涉及的图、表、公式、外文符号较多,版式要求也更复杂,对编辑加工的质量要求更高[1]。编辑加工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了科技期刊的质量和传播,还会对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影响甚至误解。为了提高科技期刊的可读性,增强学术成果的传播与交流,笔者结合自身编辑工作实践,列举了科技期刊论文编辑加工中的常见疏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编辑同仁参考商榷,并为作者写作提供有益的建议。

1、论文编辑加工中的常见疏漏

1.1题名语序不当或结构不合理

题名作为科技期刊的“标签”和“眼睛”,应能准确地表达论文的主题和研究的范围。题名的用词应合乎科技期刊的规范,要求科学、简洁、客观,切忌使用比较笼统、模糊或泛指性很强的词语或概念;同时,题名应结构合理,语序正确。但笔者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时常遇到作者原稿的题名语序不当或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现结合两个题名实例加以说明。例1原稿:时序InSAR佛山地铁沿线形变时空特征分析。修改:佛山地铁沿线时序InSAR形变时空特征分析。例1原稿中将“时序InSAR”置于主语“佛山地铁沿线”之前,显然语序不当,实际上其作为一种方法概念,应与“形变时空特征分析”连用,两者不能分开。例2原稿:利用地基GPS相位延迟的一维变分同化方法获取大气折射率。修改:利用一维变分同化方法从地基GPS相位延迟中获取大气折射率。例2原稿中“地基GPS相位延迟”应作为状语“从……获取”,而不应作为定语来修饰“一维变分同化方法”,题名结构不合理。需要指出的是,通常论文题名要求简明扼要,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但例2的题名略长,这是因为论文中用到的专业术语名称较长且较为固定。此时,不能为了缩短题名长度而刻意简化术语,否则容易扭曲或改变原意,让读者难以理解。但在内容层次较多、难以简化的情况下,建议可以采用主、副题名相结合的方法[2]。

1.2章节标题过于简单或抽象

如果说题名是科技期刊论文的“眼睛”,那么章节标题就可以视作论文的“骨架”。章节标题是文章的关键构成部分,好的章节标题不仅可以概括全文,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获取最想了解的关键信息,还能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笔者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论文的章节标题过于简单或抽象,如一级标题直接采用“1方法”、“1原理”、“3实验”,二级标题简写为“2.1滤波”。类似这种高度概括的标题在外文期刊中可能会经常遇到,也有一些中文科技期刊对章节标题未作过多要求,全刊统一采用比较简单的标题。但笔者结合编辑工作经验和读者反馈认为,章节标题过于简单或抽象,容易使读者产生“懵懂”,如果不仔细咀嚼文章内容,对每章节的主要思想完全不知所云,也无法第一时间捕获最想了解的信息。而对于科技期刊的读者,当从网上下载论文后,最想获取的关键信息通常是本研究采用的具体方法或原理,过于简单或抽象的标题往往很难抓取读者的眼球。笔者结合两个实例加以说明。例1:在题名为《基于地基真实孔径雷达的边坡动态监测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第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地基真实孔径雷达的技术原理,原稿的一级标题最初简单命名为“1方法”,非常抽象,后与作者沟通后调整为“1地基真实孔径雷达监测关键技术”,就具体很多。例2:在题名为《基于最小广义方差估计的TLS点云抗差法向量求解方法》一文中,第二章节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原稿的一级标题最初为“2本文方法”,二级标题为“2.1主要原理”,两级标题均过于抽象,后与作者沟通后,将一级标题调整为“2基于DetMCD的TLS点云抗差法向量求解方法”,二级标题调整为“基于DetMCD的TLS点云抗差法向量计算原理”,就明确很多。

1.3语句缺少主语或指代不明

科技期刊论文的写作与其他文体写作不同,在语句方面除了要求准确性、简明性外,还应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歧义或含糊不清的情况。笔者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经常遇到作者的论文中出现语句缺少主语或指代不明的情况,现结合两个实例加以说明。例1原稿:基于第二部分描述的方法,获取了地震的形变场。修改:基于§2描述的方法,Zhou等[3]获取了地震的形变场。例1原稿中的动词“获取”缺少主语,在主语缺省的情况下,笔者起初以为是“本文获取了”,后与作者沟通确认发现不是“本文”,而应是原稿参考文献[3]的作者“Zhou等”。例2原稿:过去的两年对地质灾害行业来说,是大灾多发的两年,也是防灾工作思路发生改变的两年,尽管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较2016年分别减少了26.7%、13.1%和60.6%、68.4%。修改:2017年和2018年对地质灾害行业来说,是大灾多发的两年,也是防灾工作思路发生改变的两年,尽管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较2016年分别减少了26.7%、13.1%和60.6%、68.4%。例2原稿中“过去的两年”指代不明,且与2016的比较结果含糊不清,容易给读者留下疑问,修改后的语句将“过去的两年”改为“2017年和2018年”,其语意表达一目了然。

1.4前后表述不一致

保持一致性是连续性出版物编辑出版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稿件编辑加工中应该遵守的一项基本要求。而不一致性问题作为科技期刊论文中的常见问题之一,往往不被作者关注甚至容易被忽视。作者在写文章时有时只注重研究的方法和实验结果,而忽略了文章前后文或上下文之间的表述一致性。笔者结合编辑加工实践,列举了几个典型实例以供大家校对参考。例1:摘要与正文表述不一致。笔者近期编辑的某篇文章摘要中提到“形变速率为5~20mm/a”,而正文实验结果与分析中的表述却为“形变量级为-20~5mm/a”,很明显,摘要和正文对同一实验结果的表述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时,要立即与作者取得联系,纠正说法。此类错误多半是由于作者写作不严谨、粗心大意导致,且写完后也未进行仔细检查。例2:图(或表)与正文表述不一致。笔者近期编辑的某篇文章的正文中提到“二者之间的线性相关度绝对值分别达到了0.92和0.72”,而相应的实验结果图上标识的却是“0.92与0.73”。后与作者联系,据其反馈图上数据是正确的,正文应该也是“0.73”,由于疏忽才导致正文出现笔误。尽管0.72与0.73相差不大,但科学数据必须精确无误,有时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编辑在编校过程中必须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例3:正文参考文献的引用与文后不一致。如某篇文章正文中提到“赵超英等[5]利用InSAR技术发现了……”,对照文后的参考文献列表却发现文献[5]是一篇英文文章,第一作者姓名为“ZhaoCY”,并不是中文的“赵超英”,所以应改为“Zhao等[5]利用InSAR技术发现了……”。此外,在编辑加工时还经常遇到作者引用文献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论文某处引用的文献是A,却不小心写成文献B的作者,因此编辑在检查文献引用时要格外仔细,减少文献引用不一致的疏漏。

1.5量和单位使用不规范

正确使用法定的量和单位,是科技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3]。科技期刊论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执行。但在科技期刊论文处理中,发现存在大量使用不规范或错误的量符号和单位符号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量的含义表达,也大大影响了期刊的规范化和可读性,容易给读者造成误导[4]。笔者结合切身工作经验,总结了在编辑加工中经常遇到的量和单位使用不规范问题。1)没有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法定单位。笔者在编校中经常出现作者“自创”的单位,把一些不是国家标准的符号(甚至把单位的全称)作为标准符号使用。如把年的单位写成y或yr或year,小时的单位写成hr或hour,月的单位写成mon或month,诸如3cm/year,5hr,10m/month等,正确的应为3cm/a,5h,10m/月。2)量的单位出现“中西合璧”。同一篇文章中,量的单位时而用中文,时而用国际符号,如“平面和高程误差分别为2mm、5毫米”(应统一使用“毫米”的单位符号“mm”);在组合单位中,单位符号和中文符号并用,如m3/秒,km/时,这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当组合单位中含有计数单位或没有国际符号表示的单位时,允许同时使用汉字和单位的国际符号构成组合单位,如元/t,cm/月等[3]。3)数值和单位之间未留出适当空隙。如编校中经常出现诸如32.4km,1700mm,数值和单位之间未留一空隙,因此正确的写法应为32.4km,1700mm(注意:数值从小数点起,向左或向右每三位间也要留一空隙)。但对于角度单位如“度(°)”、“分(′)”、“秒(″)”例外,数值和角度单位之间不留空隙。4)数值和量值的范围表示不当。如编辑加工中时常出现10~35%,2~10°,22~26℃,5~8万。书写百分数、度、摄氏度等量值范围时,每个数值后面相应的“%”、“°”、“℃”都要写出;书写用“万”或“亿”表示的数值范围时,每个数值后面的“万”或“亿”不得省略[5],否则会造成歧义。5)使用单位符号张冠李戴。如把平面角的单位符号用作时间单位,例如“算法耗时3′40″”,应写作“算法耗时3min40s”;把角度单位“°”和摄氏温度“℃”混淆,例如“平均气温为23度”,作者受口语影响,容易疏忽写成“23°”,应为“23℃”。6)量或单位符号正斜体、大小写混淆使用。一般表示量的符号用单个斜体字母表示,而单位符号采用正体,实际编校中经常遇到类似把“时间t为0.3s”错写成“时间t为0.3s”的情况。一般单位符号采用小写(来源于人名的单位,符号首字母大写),但体积单位“升(L)”是个例外。对于一些大小写组合的单位符号要特别小心,如将频率单位“赫兹(Hz)”错写成“HZ”或”hz”。

1.6图和表格式不规范

图和表是科技期刊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辅助表述手段,图和表代替或补充了文字描述,是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表达科学思想和技术知识[3],因而编辑应对图和表进行认真审读。但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经常发现论文作者所提供的图和表不规范或不合适,编辑应按照期刊出版规范要求对图和表进行适当调整,并根据图和表中存在的问题与作者沟通讨论,必要时重新绘图或重新设计表格[1]。1)插图的常见问题有:为了适应期刊的编排逻辑和作者的阅读习惯,一般论文中应先出现插图的说明或描述文字(如“图1为……”),再出现相应的插图,而部分作者往往颠倒顺序,即先出现插图再出现插图的文字描述,这是不建议的(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表格);分图的图序一般不能省略,而作者提供的分图中往往缺少图序(建议同时加上分图序和分图名);工艺流程图应有严密的逻辑顺序,而有的流程图编排不合理或内容不完整,需要编辑联系作者按照排版要求重新编排;作者提供的坐标图往往缺少纵横坐标的说明或单位,需要其补充纵横坐标的名称[1](必要时补充单位符号);作者提供的插图有时缺少图例或说明性文字,如地理图或用特殊符号表示的插图;有的坐标图的纵横坐标刻度值不是按等间隔标出,需要重新绘制坐标图。2)表格的常见问题有:作者一般采用卡线表,编辑在处理表格时,建议将表格改为三线表(顶线、底线和栏目线);作者提供的项目栏名称不恰当,无法反映该栏信息的特征或属性,编辑应与作者沟通讨论,斟酌修改项目栏的名称;表身内的数据带单位,应将单位符号归并在项目栏中,如果表格内全部栏目的单位均相同,则可把共同的单位提出来标示在表格顶线上方的右端或置于表题旁[6];表身内的数据有效位数不合理,应相等的不相等;表身中无数字的栏内应视情况区别对待,不能轻易写“0”、画“—”线或留空白等[3]。

2、针对编辑加工常见疏漏的对策

科技期刊论文编辑加工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层出不穷,笔者结合实际编辑工作经验,针对编辑加工中的常见疏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提升编辑自身业务水平、加强与作者的有效沟通和制定严格的期刊论文格式要求等方面出发,通过各方努力提高稿件编辑加工的质量。

2.1提升编辑自身业务水平

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期刊的编校质量与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很大关系,为了提高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编辑需要通过自学来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修养[7]。同时,由于科技期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的编辑具备较高水平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专业英语能力);另外,由于出版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科技期刊在编辑规范方面也有着更为严谨的要求。因此对于科技期刊编辑,除了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相关的编辑规范更是需要重视和掌握的内容[8]。此外,编辑人员还应制定定期的职业培训来提升自身的编校水平,通过参加编辑业务培训不仅可以学习到最新的编校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还可以了解到有关行业的发展,促使编辑通过不断学习与时俱进[7]。

2.2加强与作者的有效沟通

在论文编校过程中,编辑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问题编辑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规范加以解决,而有的问题则需要编辑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加以确认或修改,特别是当遇到图表不规范、公式拼写有误、数据前后不一致等问题。对一些模棱两可、有疑问的地方或发现的明显错误,需要编辑在审读时作好标记,之后与作者及时联系,与其商榷修改,决不能忽略而过或将错就错。而与作者的沟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邮件、电话、QQ等),编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作者最适合的沟通方式。编辑在与作者沟通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沟通的技巧,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沟通,实事求是地指出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说话语气尽量平缓友好,让其配合修改。而为了提高沟通效率,笔者建议可以把文中涉及的所有问题集中整理后,一并反馈给作者修改,相同的问题尽量不要多次、反复劳烦作者进行修改,避免让其产生逆反情绪。

2.3制定严格的期刊论文写作要求

为了提高论文的质量,编辑部应依据出版新标准,结合各刊的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科技期刊论文写作要求,并在投稿须知中明确给出论文的格式规范要求和文献著录规则,以供作者投稿时参考。作者应严格按照所投期刊的写作要求,尽量将所写论文修改成合乎期刊规范的格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来可以提高论文的录用率,并减少后期作者不必要的反复修改;二来也可以减少编辑不必要的工作量,从而提高编辑加工的效率。3结语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是影响期刊发展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而编辑作为期刊的第一责任人,对期刊编校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9]。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时刻树立问题意识。通过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的自问和追根溯源,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编校能力。同时,要秉持科学严谨的编辑思想和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篇文章,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完成论文的编辑加工和校对工作,做到让作者信赖,让读者满意,让公众认可。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科技期刊领域,特别是同类型“兄弟期刊”中独树一帜,永葆期刊的生命。

参考文献:[1]朱智灵.科技期刊论文编辑加工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其纠正[J].天津科技,2010,37(6):135-136.[2]陈新.科研论文题名的编撰[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6,17(4):254-256.[3]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高继红.科技期刊中量和单位的规范化使用———以化学及其交叉学科稿件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2):187-192.[5]李锋,巩倩,陈华.科技期刊中不一致性差错分析[J].学报编辑论丛,2009(00):51-53.[6]李洁,陈竹,金丹,等.科技期刊论文编辑加工中的常见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17,29(S1):50-51.[7]董浩,陆静高.做大做强:从编校质量看期刊编辑的素养———江苏社科类学术期刊编校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J].编辑学刊,2017(4):21-26.[8]陈咏竹,李蓓兰,杜亮.谈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素养的自我修炼[J].编辑学报,2018,30(3):316-318.[9]边书京,杨锦莲,张志钰,等.科技论文编校中的常见疏漏探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3):176-18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