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生人还是人生蛋?图书
人气:14

蛋生人还是人生蛋?

荣耀入选台湾“百年经典阅读”书单,大陆首次再版。 被忽视的大科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入选叶永烈古今中外百名《科学家的故事》。
  • 所属分类:图书 >科普读物>人类故事  
  • 作者:[朱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朱洗系列
  • 国际刊号:23646520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1
  • 印刷时间:2015-01-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蛋生人还是人生蛋?——朱洗院士科普经典系列》共有六本,分别为《蛋生人与人生蛋》《我们的祖先》《重女轻男》《雌雄之变》《智识的来源》《爱情的来源》。整套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单细胞直到人的精神,几乎涵盖与人相关的一切生理心理现象。他从到底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这个古老话题出发,追溯和阐述了诸多问题:最初的生物从何而来,最初的人类从何而来,人怎样从胚胎成长为人,动物何时别雌雄,人类何时分男女,为什么女重男轻,智力如何从低等动物的向光性发展到高等智慧,爱情的本质基于什么样的生理心理基础,等等,体现了作者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将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完整剖析的宏图大愿。

编辑推荐

中科院院士所写

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

从小孩的提问到人类的终极问题,贯穿科学与人文。

作者简介

朱洗(1900—1962),浙江临海人。实验生物学家,中国杰出的生物学家之一,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之一。1931年,朱洗从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主任、台湾大学动物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62年逝世于上海。主要著作有:《生物的进化》《动物学》《生物学丛书》等。

在线预览

出版说明

这是一套不该被遗忘的伟大著作。原为《现代生物学丛书》及时辑,共6本:《蛋生人与人生蛋》《我 们的祖先》《重女轻男》《雌雄之变》《智识的来源》《爱情的来源》,从1934年开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陆续出版,到20世纪50年代再版6次之多。

作者朱洗,也是一位不该被遗忘的现代著名生物学家,我国细胞学、实验胚胎学开拓者之一。他1931年从法国蒙伯利埃大学毕业,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生物研究所主任、台湾大学动物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62年因病去世。

朱洗先生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与茅以升、华罗庚、竺可桢等齐名,但他的这套丛书却是大科学家所写的小科普读物。他从"科学教导人类"的理念出发,以极大的热情,用生动而富于文采的文字,写出了这套贯穿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的伟大著作。

整套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单细胞直到人的精神,几乎涵盖与人相关的一切生理心理现象。他从到底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这个古老话题出发,追溯和阐述了诸多问题:最初的生物从何而来,最初的人类从何而来,人怎样从胚胎成长为人,动物何时别雌雄,人类何时分男女,为什么女重男轻,智力如何从低等动物的向光性发展到高等智慧,爱情的本质基于什么样的生理心理基础,等等,体现了作者试图从生物学的角度将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完整剖析的宏图大愿。

台湾著名学者张之杰曾说,在科普方面,朱洗的这套丛书至今无人能出其右。这套书是根据原始文献和专书写的,这是及时等手眼,非学识极深极专,无以致此。

科普绝非小道。学术层次的高低,不决定于作品内容的深浅、读者的高下,而决定于其哲学性的多寡,能否以寻常言语说明事物的普遍原理,能否从科学出发而与人文、社会挂钩。大陆学者钟少华在《科普:中国现代化的先导》一文中说:"中国近代百年的科普作品桂冠,笔者认为应献给朱洗院士。"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曾撰文指出:"有人估计自清朝末年以来,我国科学家用本国文字所写的科学书册最多的是朱先生,写通俗科普读物最多的也是朱先生。这并非过分之言。"

近些年来,一直被人们遗忘的朱洗开始重回人们的视野。著名作家叶永烈将朱洗列为古今中外最重要的百位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入选台湾推出的"百年千书、经典必读"书单。

科学在不断进步与发展,生物学也在不断更新,这套书难免有个别观点跟不上时代。此次重版,为了保留原汁原味,文字没有改动,但对个别明显错误的观点加了注解。

总序

求智识、求了解是人类的天性:孩子如此,老人亦如此。科学的方法原为人类所发明,用之于研究自然现象,非常;用之于研究人类自身,亦能解决无数的疑谜。科学的智识日积月累,科学的贡献逐渐扩大于人间。到了目前,任何一地的文明人都脱离不了科学,他们日常的生活全赖科学来维持。在过去,科学固因人类而出现;到今日,人类的生活、思想、行为与道德都受科学影响而改变——人类的一切将依科学为准绳而行事了。

从前,人类创造科学;今后,科学教导人类。

人是生物,人是动物,而属于以乳汁哺幼儿的兽类。人与动物的关系不言而喻。不论是属于形体,不论是属于思想、行为或德性,凡是见之于人类,则其根源必出于动物。所以要想研究人类,必须首先研究动物;要想明了人类上的一切,首先必须明了动物上的一切。不是用这一种穷根溯源的方法,人类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得不到完满的解答。近代的科学家,所以趋向到比较的研究与综合的研究,就是这个道理。

我编著这一套丛书的目的,不过想把许多已知的生物智识有系统地介绍给一般的读者,作为了解人类本身的引导线。人类本身的来历,人类祖先的演进,人类思想、行为和德性的发展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一言以蔽之:我们要分析自己,研究自己,了解自己;了解之后,还要改进自己,使人类进入合于科学、向前进化的康庄大道,而抵达于比较合理的归宿。

远在20年前,我在外国求学时,我就有了这样一个计划。但回国后,因为教书和别种专门工作的束缚,亦只能偷闲准备,作点滴的推进。自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我写了一本《科学的生老病死观》,讨论人类的生长、营养、延寿和老死诸问题。这虽不是一部安慰人生的经典,但亦能表示目前的科学所能改善人生、安慰人生的,有些什么、是些什么。二十六年抗日战事爆发之后,我回到家乡担任过高中、初中的生物教员。我知道目前中学教科书的缺点,我体验到中学教员所希望参考的是些什么,我知道高中、初中学生所期待解决的是些什么。

中学生全是青年,身体发育旺盛,异性的生理作用与心理冲动,无可隐讳,更无可遏阻。而现有初中卫生书和高中生物学中,只以相当的篇幅说明动植物的生殖现象,而对于人类本身的生殖问题,故意秘而不宣,略而不提,这是什么道理?

有人以为欧西的中学教科书中,忽略了两性问题,我们的科学既然模仿欧西,当必随之而附和;有人以为青年学生一旦明了生殖作用之后,必然引起淫欲和早婚的流弊,败坏伦理,有伤风化,莫此为甚。

以上这两种见解正与事实相反,故的确有提出讨论的必要。凡是熟识欧西实情的人都知道欧人忽略人类生殖问题,是受宗教的影响。此种陋习久为新进科学界所诟病,今已临到不能不改革的关头了。至于我们中国的道学先生们所说的伦理的恐惧,更无必要。我们应该承认一般事物愈是隐蔽,愈是令人稀奇。对于实际存在的生殖现象,在生理卫生书上,愈是避开不提,愈是引起学生的幻想、疑问、误解与争辩,大有非达明白底蕴,决不停止追求之概!当过中学教员的人个个都能体验到对中学生痛痛快快说明生产的原因,怀孕的经过;说明少女的乳房如何能膨大,如何会有经水,如何会断经等等传种接代的常识,不但有助于生理学识的进展与普及,而且反能免去许多因幻想、误解而生出的不幸事件。本丛书及时本《蛋生人与人生蛋》就是为实现这个新见解而写成的。这亦可以说是一部通俗的人体发生学。看了这部书之后,阅者可以明白自己在母体中如何生成,自己又如何能生养后代。

看完及时本,知道了我们本体的来历与发育的阶程之后,读者的思维中,一定又要发生第二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祖先,远古的祖先,最初的人类是如何生来的?如何演变成今日这种状态呢?这就是人类进化的大问题。在高中的"生物学"里,对于这重大问题原有专章的陈述,惜偏重理论,忽略事实,故有大大补充的必要。我在第二本《我们的祖先》中,搜集了许多容易观察的事实,根据比较和综合的方法,阐明人种进化的途径。这是一本通俗的人种发生学。

大略知道自身的来历和人种的来历之后,充满求知欲望的读者就不得不再进一步,追究生殖的底蕴。何以高等动物——人类包括在内——有两性的分别?何以在生产后代时,异性的结合诚属必要?何以单独的男女都无法完成传种接代的任务?在生殖过程中,男女的功劳是否均等,抑有差异?这类问题不仅是近代的生物学问题,诚是古今中外各方学者讨论的焦点,这简直是一种家常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和哲学的问题。我们认为值得用两本专书去讨论它。

我们将从这些问题本身发展的程序,一步一步引出种种难题,而一一予以合理的解答。这类问题相当深奥而难明,有时涉及细胞学,必须借显微镜的帮助,才能窥见生殖的根源;有时涉及化学问题。一般读者需要有较多的志愿与较大的耐心细读各章论述,始能抵达生殖的堂奥,始能明白男女异相的来因,始能估计父母对于生产子女的价值。

我们愿以《重女轻男》四字命名第三本书。我们并不想在重男轻女的现社会里,鼓起逆流的波浪,而特地为女性张目。因为这是道地的近代科学的结论:我们只有服从真理,也顾全不了传统的陋习了。我们自文化启蒙时代出发,逐步追述"重女说"(唯卵说!)和"重男说"(唯精说!)各自的论据及其争辩的要点,依次论到近代。只因近百年来科学的进步,仪器的发明,受精现象大白之后,两派的健将都各自让步,承认精卵合作为动物生产后代的基本条件。但是新近的实验结果处处又告诉我们:胎儿的主要物质预先贮藏于母体所产的卵球中;来自父亲的精虫充其量只有发动卵中的潜能,使它由潜伏状态,变成活跃状态而已。总之,男子的精虫只能比作一把开启发育大门的钥匙。最出乎意外的是这钥匙决乎不是精虫所固有的:新近多数的学者能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机械的方法替代精虫,使卵单独发育,完成所谓"处女生殖"或"单性生殖"的实验。而精虫的单性生殖的实验,至今仍是全无结果!待到这里,大家才知道所谓"重女轻男"的确有科学的根据。

第四本书题为《雌雄之变》。我们的注意点特别在于这"变"字。雌雄的区别人所共知。雌雄的决定,读过高中生物学的人都能说是因为XY染色体不均的关系。这类解答简单明确,且能立出方程式,写出数字来,当然应该列入教科书中,帮助学生理解异性来源的难题。所可惜的只是这类死板的程式太过简单,不能普遍应用。更可怜的是一般只看教科书的人满以为两性的难题已经获得合理的解决,将"XX"和"XY"的程式尊为决定雌雄的铁律,而信为到处都能运用!我们的观察资料是来自全部动物界,我们在陈述事实时,非但不故意避去出现的事实,而且注意观察它们的出现情况,研究它们的来因。我们知道科学上的法则,如有困难,便须修正;要有修正,才有进步。我们不避难题,不怕难题;我们要攻破难题,才能有进步的希望。我们很诚实地陈述雌雄变化的经过之后,才能站在生理的立场上,分析雌雄的来因。偶然遇到暧昧难明,而目前无可解答的事实,亦喜收集一道,记在书上,以供他日研究的题材。总之,我们感觉到两性的问题方才开始研究;过去的工作固有若干有价值的贡献,但是未来的新发展更是难以预测。不久的将来,很可希望利用注射"雄质""雌质"或别种化合物的方法,使每对夫妻获得合意的结果:要生男孩,便生男孩;要生女孩,便生女孩。这便是人力任意改变雌雄的实验达到成功的一日。

第五本书名《智识的来源》。我们根据生物向前进化,人类出自动物的原理,搜集动物界里各类最有关系的巨细事实,分别种类,整理安排,希望构成心理进化的系统,补助形体进化之不足。读者看了这书之后,会知道不但人类的形体显然是由动物的形体进化而来,即人类的思想、行为和智识亦与动物所有的互相辉映,连续而不能分离的。

多数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甚至于教育家都以为"心"与"物"是截然不同的,都以为思想是超于物质,自由的。这种主观的判断,在科学没有发达,实验心理学没有成为专科之前,乃是可以原谅,无可厚非的。直至20世纪,心理分析的工作有如怒潮一般,涌出于各文明国的实验室中,专门著作年以数百计。心与物的界限已经打破,心理与生理已经混成一体,互为因果,已有明证。英国大学者罗素教授盛赞俄国大生理学家巴夫罗夫对于条件反射的发现之后,结论的大意是:"巴氏置心于物;功绩实能与牛顿与达尔文相媲美。"(意译)新近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派皆导源于此。我们应用了不少此类的新材料,证明人类思想与行为皆有深远的源流,可以由动物里追溯,可以逐步分析,将来还可以希望有合理的改造。这将成为实验的人生哲学,或实验的伦理学与实验的道德学。

人类的智识可分成二大类:一类得自先天,不学而知,或可称为"本能";另一类得自后天,因教育而有,因教育而异。前者代代相传,少有变化;后者只以一代为限,要想继续,就非连代教育不可。我们不仅逐步分析各类动物先天的智识,而尤注意于如何增进后天的智识,这便是如何教育孩子,使成足智多能、善于建造文明的中坚分子。

,第六本,名为《爱情的来源》,这是前一本的续篇,其目的是补助心理进化之不足。我们站在动物学和人类学的立场上,我们不为种界、族界的成见所诱惑;我们放开目光,先行观察,再作结论。

不论是下等动物、高等动物和人类,只要他们有两性之分,有雌雄之别,则在生产后代之前,异性个体必得要互相接近,或互相交接,才能开启生产下代的大门。但是致使异性动物和男女青年乐于聚合,互相接近,完成传种接代的大业,就是"异性之爱"的关系。有些动物(我们人类本身也在内)脱离母体之后,形体仍是非常柔弱,无法适应环境,获得生存;母体的护育仍属重要。所以继"异性之爱"以后,我们又要讨论"母子之爱"了。这是最温暖、最谐乐的一段生活。大家只要细心静察母鸟、母兽和妇人爱护幼子的钟情,自能感到母爱是一种本能的表现:家庭的根基借此得以确立,族系的命脉借此得以绵延。

幼年的禽兽也如幼年的孩童们一样的,身体渐渐长成之后,即自脱离家庭,进入更大的团体与异家的伴侣相接触;有时为觅食,有时为娱乐,有时为避难,大团体的力量更应看重。在这集体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连络物就是"朋友之爱"。这是集体的原动力,这是建造社会的基础,这也是各个幸福的泉源。

总之,没有异性之爱,子体无法孕育;没有亲子之爱,子体无法长大;没有朋友之爱,任何强有力的动物都难立足于地上,而免为严酷无情的自然环境所淘汰。这是爱情的三部曲,这是自存、存种的自然理。

媒体评论

这套丛书不是根据通俗读物或教科书写的,而是根据原始文献和专书写的,这是及时等手眼,非学识极深极专,无以致此。

——张之杰

有人估计自清朝末年以来,我国科学家用本国文字所写的科学书册最多的是朱先生,写通俗科普读物最多的也是朱先生。这并非过分之言。

——童第周

中国近代百年的科普作品桂冠,应献给朱洗院士。

——历史学者钟少华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不错,很喜欢此类书籍,收藏了,接下来慢慢品读。谢谢

2015-10-21 20:06:32
来自123洪12**的评论:

感兴趣,正值特价,心狂喜,收下

2015-10-22 12:45: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长期关注,感谢当当的尾品汇活动,非常满意!

2015-10-24 14:11: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值得收藏的经典科普书,非常满意!

2015-10-25 16:49:25
来自雅舍谈**的评论:

院士写科普,科学和趣味兼顾。

2015-10-31 22:22:0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超适合阅读的科普,一点都不无聊,包装也很好。

2015-11-03 16:45:19
来自shisioo**的评论:

还没看完 觉得很有趣 有用 值得买

2015-11-22 00:47:42
来自丨书香**的评论:

值得收藏的一套书

2015-12-08 20:49:08
来自jxzqe64**的评论:

???

2016-08-11 16:41:3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挺好的,以前从来不用去评价,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积分,自从知道评论之后积分可以抵现金了,才知道评论的重要性,积分的价值,后来我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里,复制到哪里,既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既健康快乐又么么哒,哈哈哈

2016-11-17 12:14:2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不错的哦

2017-03-02 16:57:30
来自l***a(**的评论:

不错非常好

2017-04-26 09:54:01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