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继圣  春泥护花·程长庚评传图书
人气:44

夫子继圣 春泥护花·程长庚评传

百余年来,关于程长庚的专记、传记类的文字已 不胜枚举,为什么还要出这样 一本评传呢?这是由于洋洋千百万言之中,尚有冗言 、不实、添油加醋乃至自相矛 盾之处,难免令人堕入五里雾中;因此需要沙里淘金 ,把有...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艺术家>戏剧家  
  • 作者:[王灵均]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中国京昆艺术家传记
  • 国际刊号:9787532572472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6
  • 印刷时间:2014-07-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程长庚(1811~1880),清同治、光绪时期京剧艺人,是徽班进京后,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过程中的奠基人之一。程长庚工文武老生,为老生"三鼎甲"之首,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均出其门下。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评其演唱:"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其做工身段都遵循老徽班演法,以"端凝肃穆"著称。曾任三庆班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创办四箴堂科班,培养了陈德霖、钱金福等京剧演员。此书记录了程长庚作为京剧艺人的一生,从其艺术经历也可窥见早期京剧的发展面貌。并附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

编辑推荐

程长庚(1811~1880),清同治、光绪时期京剧艺人,是徽班进京后,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过程中的奠基人之一。程长庚工文武老生,为老生"三鼎甲"之首,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均出其门下。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评其演唱:"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其做工身段都遵循老徽班演法,以"端凝肃穆"著称。曾任三庆班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创办四箴堂科班,培养了陈德霖、钱金福等京剧演员。由王灵均编著的这本《夫子继圣春泥护花(程长庚评传)》记录了程长庚作为京剧艺人的一生,从其艺术经历也可窥见早期京剧的发展面貌。并附大事年表、源流谱系、研究资料索引等。

目录

总序(谢柏梁) 序(翁思再) 及时章 程长庚之前的剧坛 一、花雅争胜 二、徽班进京与皮黄声腔源流 第二章 程长庚的家世与师承 一、生卒年、籍贯与家世 二、安徽的戏曲文化环境 三、昆曲科班出身 第三章 前三鼎甲 一、余三胜与张二奎 二、程长庚早期艺术活动钩沉 三、京剧的初步形成 第四章 乱弹巨擘 一、余三胜与张二奎的去世(附王九龄) 二、三国戏与三庆班 三、创办四箴堂科班 四、钱金福、陈德霖诸人 第五章 程艺鳞爪 一、昆曲 二、老生戏 三、老爷戏 四、其他剧目(青衣、小生、花脸、老旦) 第六章 逝世及子孙后人 一、病逝 二、承继子章 甫、章 瑚 三、小生泰斗程继仙 第七章 传人 一、谭鑫培 二、孙菊仙 三、汪桂芬(附王凤卿) 四、周子衡、李四巴、灯笼王、谢宝云、余胜荪 附:杨月楼 第八章 火尽薪传 一、春风化雨 二、京剧精神 附录一 程长庚年谱 附录二 程长庚研究资料索引 后记

在线预览

其实,在北方昆曲这三个系统中,南派与京朝派 虽有差别,但是在文化理念的 追求方面有相通之处,相对于市井花部而言,属于当 之无愧的"雅部"。钱金福、陈 德霖等人接受了昆曲的系统训练,后人清官任内廷供 奉,是京朝派昆曲和京朝派京 剧的代表人物。京朝派京剧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 戏曲唱念做打等基本功的重 视和有序传承,是其不同于以新奇多变的海派京剧的 一个基本特征。以前京剧论 著多注意具体剧目的剖析,而对戏曲基本技巧的传承 却多有忽视,殊不知,这正是 戏曲表演艺术的本体。

徽班进京的前50年左右时间,文武昆乱并举,剧 目也驳杂,舞台语言也谈不上 有统一规范。在京剧"老三鼎甲"时期,也就是京剧 初步形成时期,余三胜缺乏昆 腔底子,故而唱念有湖北土字,这是他的美中不足。

张二奎是北方皮黄声腔的传 人,自称京腔大戏,多用京音,王九龄、张胜奎等则 参照奎派订正余三胜汉派的唱念 字音。

程长庚卒年较张、余俱要晚十余年,同时又担任 梨园行会精忠庙首十余年,至 晚年是当之无愧的京剧界泰山北斗。在他的努力与影 响之下,京剧舞台语言的规 范初步得以建立。

程长庚既出身昆曲科班,昆曲自为其所长,他在 艺术实践中,以曲韵为标准并 运用于舞台演出——不仅昆曲,也包括皮黄。程长庚 为京剧字音统一规范的形成 而作的努力,通过两个方面实现。其一是以自身之身 体力行,为同行表率,形成一 种风气,为一般演员所认同、接受,进而影响后世。

其二,也是更直接的办法——兴 办科班,对后学施教而形成传统。前面我们引述了陈 德霖回忆在科班学艺时念 《白蛇传》中"许郎"的"郎"字念如"兰"而备受 责罚的轶事。从这一故事,便可知 程长庚对于字音的严格要求。"郎"字念如"兰", 正是安徽方言特点。程长庚虽为 皖人,然对于舞台字音的要求,却并不以家乡方言为 然,而是严格要求学生遵从曲 韵。这对陈德霖等人的艺术生涯影响很大。

程长庚的京剧字音遵从曲韵主要体现在上口字、 尖团字方面,这与后世的谭鑫 培、余叔岩的唱念原则大体一致,这也是程长庚对于 后世京剧最直接影响的一个方 面。而在四声调值方面,他的最明显特色就是有徽音 (京剧音韵中具有皖西南方 言特色的四声调值)。湖广音(京剧音韵中以武汉音 为代表的鄂方言的四声调值) 四声调值为阴平是高平调55,阳平是降生调213,上 声是高降调41,去声是高升调 35;徽音四声调值为阴平为低降调21,阳平为高升调 35,上声为降生调213,去声为 高降调52。徽音与湖广音的标志性区别就是阴平低、 阳平高。王凤卿《文昭关》唱 片之"一轮明月"之"轮"字,就是明证。后来湖广 音系统的杨宝森也采用这种唱 法。徽音总体调值略低于京音、湖广音,有凝重之感 。这与程长庚的表演风格和擅 长剧目也吻合。当然,我们在第五章介绍谢宝云、王 凤卿唱片时已经指出,程(长 庚)派唱腔中也有湖广音、京音成分。其实,京剧初 创时期的艺人多数出生于安徽 西南部(安庆)和湖北东南部(罗田、江夏),两地 临近,本有很多近似之处。在舞台 融合过程中,更容易向中心城市武汉之湖广官话(属 于西南官话系统)靠拢。而皮 黄在北京落地生根之后,受北京语音影响也越来越大 。所以,程长庚的京剧字音是 在曲韵原则的指引之下,结合传统正音,与近代皖鄂 方言、北京语音有机融合而产 生的皮黄十三辙音韵系统。由于皮黄本是地方戏曲声 腔,它是在形成之后才接 受昆曲的影响,所以在舞台语音方面还是保存着它的 地方色彩。程长庚也不例外。

至于程氏之后,在京剧语音规范方面,影响较大的无 疑是谭鑫培。谭鑫培的上口 字、尖团字等方面沿袭了老师程长庚中州韵(多数戏 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所遵 奉的正音咬字规范)的传统,在四声方面却继承了他 的另外一位老师——余三胜 的湖广音。其实,余三胜的字音多怯口,固然是其美 中不足,但同时也彰显了京剧 艺术的地方特色,生机盎然。如第五章所述,程长庚 的唱念中也有徽音、湖广音、北 京语音的成分。所以,谭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中 州韵、湖广音"的语音使用规 范,其基本格局没有超出程长庚的藩篱。

至于身段方面,三庆班的成绩最为突出。"身段 谱口诀"是北京老昆曲之精 华。身段是内行的专门之学,轻易不示与外人,身段 不同于唱念等艺术有工尺谱可 以作为依据,更多是要靠师徒之间的口传身授。我们 前面说过,程长庚、杨鸣玉是 昆曲科班出身,他们是在太平天国战乱之前学艺,其 后虽然南北方昆曲缺少正常的 交流,但是昆曲的技艺已经在他们身上扎根。光绪年 间,南方昆曲基本技艺流失现 象很严重。民国期间,昆剧传字辈坐科时间只有三年 ,武戏擅长的鸿福班旧人所剩 无几,从目前师承资料以及传字辈表演录像来看,传 字辈与程长庚、钱金福等为代 表北京老昆曲的身段有所差别。

昆曲自明代以来有清曲、剧曲之分。太平天国战 乱以来,清曲依然世传有序, 以俞粟庐、俞振飞父子为代表。传字辈在唱念方面依 旧有实授,身段之学确实有所 欠缺。据说,昆剧本有武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 有传承下来。到传字辈学戏时 候,这种情形很明显。苏州昆剧不再有真正的武戏和 武班了。在苏州一带演出的 所谓昆弋武班却出自浙江绍兴。但是绍兴昆弋武班与 北京的钱金福等人也不是 一个系统。

……P140-142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恩晓峰**的评论:

我的文章头一次被引用在专业的京剧研究书籍当中,这是我购买的最终目的。现在人们都把程长庚忘记了,大老板的贡献是居功至伟的,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我们应该多研究他,多研究他的艺术,程派的唱法、表演,,对我们后辈人来讲是很有好处的!这个书本里引经据点讲得很清楚,也很明白,我没有对过是否与《程长庚纪念文集》或《程长庚传》里有雷同的地方,我想应该有吧!唯一不好的就是,图书的角压皱了,大概是印刷包装公司的问题,因为书本外边有塑封。

2014-08-17 14:04:44
来自冷傲无**的评论:

2016-10-07 18:38: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者治学比较严谨

2016-11-08 14:04:4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新概念是经典中俄经典,所以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不过这套B的后半部门还是有点难度的,个人感觉比1A的前半部分难。也许是AB和1A1B之后不是同一个教育专家出的缘故吧。

2017-06-22 21:44:2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6小生泰斗程继仙第七章 夫子继圣 春泥护花--程长庚评传夫子继圣 春泥护花--

2015-12-20 19:00:35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