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创业狂图书
人气:10

天生创业狂

选取8名创业家,其中既有中国本土创业者,也有美国创业家,最多创业12次,少者不下两三次,遍布互联网、制造业、IT、广告等多个行业。分析他们能连续创业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并通过对其创业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和总...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财经人物>外国财经人物  
  • 作者:[陆新之] 等编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308098298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05
  • 印刷时间:2012-05-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选取8名创业家,其中既有中国本土创业者,也有美国创业家,最多创业12次,少者不下两三次,遍布互联网、制造业、IT、广告等多个行业。分析他们能连续创业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并通过对其创业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提炼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闪光点,供读者借鉴和欣赏。

编辑推荐

Facebook商业神童马克?扎克伯格

Android系统之父安迪?鲁宾

35岁成为亿万富翁谢家华

十几岁连环创业成功卡梅伦?约翰逊

携程、如家、汉庭纳斯达克"连中三元"季琦

是创业元老又是创业新贵,更是贴心天使投资人雷军

"蓝筹创业家"孙陶然

创业成功的华人女性,HTC掌门人王雪红

创业,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博弈,也是创业狂们不顾一切的。但要知道,成功者总有其特质和秘诀,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共性……

作者简介

陆新之

商业观察家、PE合伙人、亨通堂文化传播机构的创办人之一。

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经济观察报》财经主笔、新版《中国房地产报》核心采编成员、综合性时政周刊《新世纪》主编。出版有《王石管理日志》、《王石是怎样炼成的》、《巨商是怎样练成的》、《总裁论道》、《解读郎咸平》、《有钱好好用》、《中国式企业联盟》和《理解今日中国的财经文本》等书。

他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商业环境转变和解读企业案例,是多个主流媒体栏目的嘉宾,包括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湖南卫视、内蒙古卫视、贵州卫视、山东卫视、东南卫视与FT中文网。

邓鹏

社会学硕士、高级品牌管理师。曾供职于某国际知名研究咨询公司,协助麦当劳、联想等品牌开展市场推广研究。曾为新浪网、爱国者等多家大型企业成功操作过品牌战略推广项目。现主要从事企业品牌发展、公益组织商业化运营等研究工作。

出版有《一个人的游戏:朱骏》、《昌运复星——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商界兄弟连:刘永好四兄弟的创业故事》、《向格力学营销》等著作。

目录

序言:做一条聪明的蚯蚓

前言:他们的启示

马克·扎克伯格:一路向前

别被眼前利益蒙蔽

创意源于趣味

需求指引方向

单干还是合伙?

扎稳营盘再扩张

明确核心优势

找到对的伙伴(上)

找到对的伙伴(下)

理性看待初始股

掌握公司控制权

避免误入歧途

融资误区和技巧

借助资本的力量

小结:扎克伯格的偏执与理性

安迪?鲁宾:一个极客的旁白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

全力投入挚爱之物

饭碗与兴趣那个更重要

光有好想法还不行

找准市场定位

放弃是重新起步的开始

融资还是被收购(上)

融资还是被收购(下)

小结:鲁宾的妥协与执

谢家华:35岁成为亿万富翁

人生与创业交相辉映

从小就对赚钱感兴趣

想法众多,勤于实践

一时兴起注定无法走远

始于兴趣,找到方向

拒绝2000万收购的底气

卖掉公司要选一个好时机

投资比创业更有风险

有生意,就意味着有活路

如何度过财务危机(上)

如何度过财务危机(下)

怎样找到"对"的员工

用什么撑起35%的市场

小结:一切为了更高效地赚钱

卡梅伦?约翰逊的创业经

从小做起、步步为营

先做稳再做大

掐准时机、进退有度

整合资源为我所用

在现有基础上寻找商机

"谨慎挑选你信得过的人"

善于利用声势

不必留恋一时成功

小结:连续创业不妨从小处着眼

季琦:连环创业启示录

学生创业:"没有远大的梦想"

"先做人再做事"

他人的生活透射自己的未来

找到伙伴,一起上路

明确责权,分工协作

救命钱得来不易

烧钱容易找钱难

"不赚钱的公司没有存在的理由"

且看携程怎样赚钱

从产业链上寻找创业方向

合资:解决资金难题的另类途径

在细节上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细分市场发现创业空间

做一个聪明的模仿者

该拿的钱与不该拿的钱

小结:气质相投的人与钱

雷军:40岁重新创业

脚踏实地、追逐梦想

学会交流与合作

从失败中寻找教训

人贵有自知之明

金山史前史:用技术发掘市场

机会不是没来由的

方向正确比什么都重要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后来者如何占领市场

企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发展

站在投资人视角审视创业

创业应有计划性

保持节奏,稳步向前

小结:方向!方向!

孙陶然:从跟随到经验丰富

创业者的潜质

机会来了,果断抓住

奇思妙想,勇于尝试

同领域的创业延伸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公司?

选对人、定好规则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一则广告奠定半壁江山

独特营销,杀出重围

怎样应对外部恶性竞争?

追随潮流的脚步(上)

怎样应对内部环境变化?

"急流勇退谓之知机"

尝试在新行业复制成功

领导者最主要的三件事

追随潮流的脚步(下)

一个好点子、一个好名字

模式、团队与资金

小结:营销、产品与创意,一个都不能少

王雪红:没有人能随便成功 110

HTC背后的女人

从小培养独立意识

就业与创业的权衡

从挫折中汲取教训

贷款创业的底气

吸引技术人才加盟

向利润更高的领域升级(上)

向利润更高的领域升级(下)

如何应对专利诉讼

为了明天:布局产业链

用品质赢得客户青睐

商业模式的创新

着眼未来的品牌策略

在行业变革中迅捷出击

小结:善于利用既有条件

从A-Z:天生创业狂的26条军规

在线预览

及时章马克·扎克伯格:一路向前

别被眼前利益蒙蔽

马克?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州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牙医,母亲是心理学家,他是家中四个孩子里的老二,是的男孩。扎克伯格从小就热爱钻研,尤其对电脑兴趣盎然。他10岁时获得一台个人计算机,并将不可数计的时间花在上面,成了远近闻名的"电脑神童"。

高中时期,扎克伯格便展现出过人天赋。他先在纽约北部的公立高中上到二年级,后转学到著名的菲利普艾斯特高中,并在那里升入哈佛大学计算机系。扎克伯格在高中掌握了法语、希伯来语、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成绩突出,计算机才能则令他大放异彩。

在菲利普艾斯特高中时,马克?扎克伯格开发了一款MP3播放器插件,它较大的功能是记录人们对音乐的喜好程度,并据此自动排列音乐播放顺序。马克?扎克伯格将这款软件命名为Synapse,放到互联网上供人们免费下载,备受欢迎。微软公司和美国在线都注意到了这款软件,直接向扎克伯格开价200万美元,购买Synapse的版权,微软公司还向他提供了一份年薪25万美元的工作,不过统统被马克?扎克伯格拒绝了,径直前往哈佛大学读书。

马克?扎克伯格:一路向前扎克伯格没有被唾手可得的200万美元和微软的高薪工作诱惑,当时年轻的他只是认为这样很酷。对于许多人来说,名校文凭不过是通往微软等大公司的敲门砖,当一个无需文凭就可以进入微软的机会摆在眼前时,恐怕很难有人能够拒绝,毕竟大大缩减了中间环节。扎克伯格放弃了近在眼前的短期利益,去哈佛谋求飘渺的未来。也许,这种冒险的天性就是创业者与求职者天生的区别。

在人才济济的哈佛大学,马克?扎克伯格看上去毫不起眼,牛仔裤、套头衫和橡胶凉鞋是他的固定衣着,即使冬天也不例外。他总是一副无精打采、对外界漠不关心的神情,如同虚幻世界的梦游者,只有在谈起计算机或新点子时才回归现实,然后滔滔不绝地谈论一通便扬长而去。

公开场合或社交场合中,马克?扎克伯格一点也不合群,总是表现出自闭倾向,令人敬而远之。他具有极客的典型特征,性格古怪,却能够吸引一批技术狂人,也只有这群人中间,他才能彻底放松下来,随心所欲,并常常表现出领袖风范,感染和影响许多同好。

马克?扎克伯格住在哈佛柯克兰宿舍,与克里斯?休斯、达斯汀?莫斯科维茨和比利?奥尔森三人共同分享三楼的一个套间。四个年轻人分别就读于不同专业,在马克?扎克伯格的影响下,其余三人都对计算机编程产生兴趣。克里斯?休斯,达斯汀?莫斯科维茨甚至成为马克?扎克伯格的追随者,马克?扎克伯格打造FaceBook的过程中,他们充当了联合创始人的角色。

创意源于趣味

2003年秋天,马克?扎克伯格升入大学二年级。为了给自己找点乐子,他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设计了一款名叫"课程搭配"的软件。这是一款粗糙但富有创意的软件,只要点击课程名称,就能显示有多少人报名上课,并将人名一一列出。如果点击人名,就能看到他都选了哪些课程。

这个软件虽然是为了摆脱无聊,但无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清楚地显示每个学生的课程列表,以便制订自己的课程表。扎克伯格赶在选课之前制作完成,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

受此激发,扎克伯格又萌生了新的想法,马不停蹄地投入设计。一个月后,他推出了Facemash。

这是一个容纳了部分哈佛学生照片的小型网站。随机选出两组同性同学的照片,让用户进行打分,人气高者胜出,进入下一轮,与人气更高的同性选手PK。这个创意来自扎克伯格一次不成功的恋爱经历。他将从女朋友里受到的挫折转化为对她的厌恶,萌生了将她与动物对比的想法,后来在舍友比利?奥尔森的建议下,改为将人类之间相片吸引力的比较出自大卫?柯克帕特里克所著《Facebook效应》一书,华文出版社2010年10月及时版。。

马克?扎克伯格连续开发了8个小时,设计出网站架构。然后,他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朋友的帮助,成功地从校园局域网下载到哈佛本科生入学时拍摄的电子照片。这些照片被保存在学生宿舍的花名册(facebook)中,扎克伯格获取了9栋宿舍的学生照片,将它们传入Facemash。

2003年11月的一个周末,扎克伯格将Facemash网站上线运行。他在网站主页上写下这样的话:"我们会因为长相被哈佛录取吗?不会。""别人会评价我们的相貌吗?会的。"随后将网站推荐给几个朋友,让他们帮忙测试一下。Facemash如此新奇有趣,朋友们忍不住将其发给更多的人,结果Facemash在哈佛校园迅速蹿红,扎克伯格当做服务器的笔记本电脑几近瘫痪。

在网站开始运行后的10个小时中,大约有450名访客对2?2万张照片进行投票。迫于舆论压力,校方强制关闭了Facemash。扎克伯格还因版权、隐私等问题违反校规,受到相应的处分。处罚结束后,扎克伯格特地买来一瓶香槟,与舍友们庆祝Facemash的轰动。

作为一个大学生摆脱无聊的产物,"课程搭配"与Facemash的大受欢迎,实际上反映了某种群体性诉求,那就是对乏味生活的厌恶,对新奇与趣味的追逐。尽管此时扎克伯格创业思路并不明确,他只是觉得"好玩","很酷",但作为典型的唯趣味主义者,他在无意间找到了一条捷径。

Facemash风波之后,扎克伯格成为哈佛校园的大名人,人们都开始知道,他能搞出些与众不同的新花样。

需求指引方向

风波过后,找马克?扎克伯格合作的人多了起来。哈佛黑人女子协会请他帮忙创建协会网站,哈佛联谊会的创建者找他搭建联谊网站,用以向会员提供各种约会和联谊的信息。扎克伯格几乎来者不拒,一年下来,他居然做了12个项目,令他不快的是,"哪个项目都不是我全权负责"。

扎克伯格参与的这些项目或多或少都与交友有关。这既是他以往经历的外延,也将为后来创办Facebook埋下伏笔。其中,哈佛联谊会的合作为马克?扎克伯格带来了不少是非。

作为哈佛联谊会创始人,双胞胎兄弟卡梅隆?文克莱沃斯和泰勒?文克莱沃斯,以及蒂维雅?纳伦德拉一直梦想着建立一个社交网站,扩大联谊会的规模和会员的活跃度。但他们三个都不善编程,文克莱沃斯兄弟家世显赫,又是四肢发达的划桨运动员,蒂维雅?纳伦德拉只是一个消息灵通的小角色,他从哈佛校报上看到Facemash的事情后找到马克?扎克伯格,准备请他编写程序。

2003年11月,扎克伯格同意为其出力,的要求是:不受干涉,有自己的时间表。

为文克莱沃斯兄弟的哈佛联谊会搭建HarvardCnonection网站的时候,扎克伯格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社交网站,即Facebook——扎克伯格当时并未意识到这有什么不妥,他只是把HarvardCnonection当做众多项目中的一个而已。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他对此兴味索然后,没有马上向文克莱沃斯兄弟挑明,而是一拖再拖,以至于Facebook早于HarvardCnonection上线。文克莱沃斯兄弟对此十分不满,认为扎克伯格剽窃了他们的创意,并因此陷入无休止的纠缠文克莱沃斯兄弟后来从与马克?扎克伯格的官司中得到了5600万美元的财富,就此罢休。。

究竟有无剽窃,当事双方各执一词。关于Facebook的创意来自何处,恐怕只有扎克伯格自己才知道,重要的是,确实只有扎克伯格将创意变为现实,并打造了一个Facebook帝国。

尽管当时美国已经有了MySpace、Friendster等一批抢得先机的社交网站,在社会上掀起轰动性的巨浪,但它们在哈佛似乎并未引起太大的反响。相比之下,哈佛学生更热衷于自身周围的小世界,对于校园社交网更感兴趣,一个表现是,他们向校方建议建立一个在线肖像集,以便在上面搜到入学花名册(facebook)上的那些照片。这恐怕就是Facemash能够迅速走红的潜在原因。

出于版权、隐私等方面的顾虑,哈佛校方迟迟不予行动。学生们议论纷纷:既然扎克伯格凭一己之力就能建立Facemash,为什么哈佛做不出在线肖像影集。而哈佛校刊《TheHarvardCrimson》也在指点江山:"只有在网站对自愿上传个人相片的学生进行限制时,许多围绕着Facemash出现的麻烦才能消于无形"引自大卫?克克帕特里克所著《facebook效应》一书中关于《哈佛深红报》对Facemash网站的报道和分析。这恰恰提醒了马克?扎克伯格,他决定自己搭建了一个让人们自愿上传相片的网站。他心想,"这样一来,大家就能更多地了解到校园里发生了什么"。

需求指引方向。创业毕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任何看似天马行空的行动背后,其实都有来自现实的呼应。当弱者还在一遍遍抱怨找不到创业空间时,行动派早已将困难甩在身后铿锵上路。

单干还是合伙?

2004年1月11日,马克?扎克伯格花费35美元注册了一个域名:Thefacebook?com。

从名字就不难看出,马克?扎克伯格是想将哈佛宿舍里的花名册(facebook)搬到互联网上。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花名册只是皮囊,构建基于真实世界的社交网络才是马克?扎克伯格的本意,他要在互联网上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让那些对同学照片想入非非的哈佛学子们感觉更棒。

创办这样一个网站无疑需要更高级的硬件支持,最起码要有一台的服务器代替扎克伯格的个人电脑,后续运营也是一笔开支。扎克伯格认为,无论从财力还是精力,单靠自己一人无法完成。

扎克伯格找到一个创业伙伴爱德华多?萨瓦林。此人出生于巴西富商家庭,属于学生中的富人,热衷交际,擅长沟通,是个受欢迎的家伙,他对赚钱有着天然的兴趣和敏感,对技术却一窍不通。扎克伯格与萨瓦林达成共识,两人各投资10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持股比例二比一。扎克伯格负责与技术有关的所有工作,萨瓦林负责财务,以及技术外的所有事务。

接下来,扎克伯格一头扎进计算机中,不问世事。他从早先开发的"课程搭配"软件与Facemash网站中获得不少灵感,还借鉴了包括MySpace、Friendster等社交网站,以及在线聊天工具AIM等软件的优点,架构全新的社交网络。使facebook拥有了信息共享、通知、建立群组、选课参考、友情互动、社团活动和个人展示等诸多有用且有趣的功能。

2004年2月4日,Facebook上线运行。在主页上有这样一段介绍语:"你可以在Facebook上:搜寻自己学院的同学;找到自己班级的同学;查找自己朋友的友人;勾画出自己的社交圈子。"

与Facemash一样,扎克伯格再次把Facebook推荐给自己的朋友、熟人试用,很快有几十人注册。注册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一张个人照片、少量个人信息就可完成,然后就可以在上面寻找朋友,分享信息。扎克伯格成功地将哈佛校方不愿做的事情变为现实!通过熟人圈子,这件事越传越广,人人都知道有一个叫Facebook的网站问世了,争先恐后注册成为它的用户。

结果,Facebook出现井喷式增长:四天内注册用户增长至650人,24小时后又有300人加入;Facebook上线一周后,50%左右的哈佛本科生成为注册用户,三周后,用户数量增长到6000人。

随着用户数量急剧攀升,网站运行和维护压力倍增,扎克伯格认为有必要招募助手。室友达斯汀?莫斯科维茨愿意担此重任,尽管不善编程,但莫斯科维茨的创业激情打动了扎克伯格。随后股权调整时,萨瓦林股份下降至30%,扎克伯格将自己的70%中分出5%给莫斯科维茨。

莫斯科维茨接到的及时项任务,就是把Facebook从哈佛大学推广到美国的其他高校。

扎稳营盘再扩张

成为Facebook的用户,需要的是一个哈佛大学的邮箱以便注册,这意味着教职员工、校友都可加入,其他学校则被排除在外。这样做可能只是为了在小范围测试,因为扎克伯格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局限于哈佛,他在Facebook主页上称这是"一个在大学社交圈内交结朋友的在线目录"。

Facebook在哈佛的受欢迎程度超出扎克伯格的预期,不断有外校学生发邮件希望成为注册用户,这两件事都鼓舞他让Facebook走出哈佛,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大学生社交网站"。

扎克伯格首先锁定了三所高校: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选择它们的原因,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当时都已经出现同类网站,扎克伯格希望Facebook与其正面交锋。假如在这些学校还能获得成功,并取代已有的网站,那么就基本可以确定,"它在其他所有学校都能所向披靡"。

结果,Facebook后来居上,迅速超越了所有对手。莫斯科维茨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莫斯科维茨是天生的执行者。他耐力强劲,不甘落后,从不会显露出不耐烦,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朋友们送给他一个亲切的绰号"公牛"。莫斯科维茨从邮箱设置入手,获取外校学生的名单和照片,模仿扎克伯格的做法,按部就班地在外校搭建Facebook,并适当增加新内容。

2004年2月25日、26日、29日,Facebook相继在哥伦比亚、斯坦福大学和耶鲁大学上线。《斯坦福校报》用"Facebook旋风席卷校园"来形容它的迅猛发展,不到一周时间,将近3000名斯坦福大学本科生完成注册。同样的情形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Facebook让对手压力重重。

随后的十多天,莫斯科维茨如法炮制,将Facebook推广到整个常春藤盟校。所到之处总能引发狂热追捧。在达特茅斯学院,只用了一个白天,超过三分之一的本科生便成为其用户。

2004年3月中旬,Facebook的注册用户达到2万。然而,这只是星星之火,不断有人写信要求Facebook进驻自己所在的学校,几乎遍及全美各地。扎克伯格被大量的邮件搞得疲于应付,于是把能说会道、擅长交际的室友克里斯?休斯拉入伙,担任Facebook官方发言人,同时为了应付新学校入网的问题,还邀请擅长编程的高中同学亚当?德安杰洛协助莫斯科维茨。

随后不到半个月时间,Facebook的用户数量突破3万,同时在线人数保持在数千人,Facebook的服务器开始不堪重负。扎克伯格与萨瓦林各注资1万美元,并决定投放一些广告,用以改善经济状况。4月份,Facebook上及时次出现广告,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旧货买卖、搬迁服务等。

显然,这一时期,Facebook的快速上升鼓舞了整个创业团队。与此同时,马克?扎克伯格又能不断吸引新的人才加入,根据他们自身的特长,安排职务,Facebook的管理架构逐渐清晰呈现。在扩张与盈利之间,扎克伯格稳妥地选择了后者,Facebook迈开了商业化的及时步。

毕竟,生存比壮大更重要。对于一个根基尚浅的小公司,没有什么比扎稳营盘更要紧了。

明确核心优势

几乎在Facebook横扫常春藤盟校的时候,它就引起了投资界的注意。一些投资人致电扎克伯格,表示愿意提供资金助他一臂之力。2004年6月,Facebook上线4个月后,一位金融家筹集了1000万美元,准备投资给这个刚满20岁的哈佛二年级学生。不过,扎克伯格拒绝了。

扎克伯格的理由是:自己没有时间考虑融资,索性统统不考虑。没有把握的事情一概不论,这是避免风险的有效途径。别以为投资人都是善人,在他们和善的面孔背后,是一颗追求利润的心。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即便创始人也可能被扫地出门,企业界并不缺少类似案例。

从本质上讲,扎克伯格当时还未把Facebook当做一门生意,只是一个项目。他希望做Facebook的主宰者,让它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任何来自外部的干扰都可能让这颗幼苗夭折,所以有必要保持警惕,远离那些捉摸不透的投资人。在他看来,尽管资金紧张,但还不到融资的地步,可以用广告来维持运转。另外两个股东,萨瓦林和莫斯科维茨对此表示认同。

不久之后,为了便于开展业务,萨瓦林在弗罗里达注册了一家公司,作为Facebook的运营机构,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也被写进创始人的行列。萨瓦林履行经理职责,开设了一个银行账户作为公司账户,他自掏腰包存入1万美元作为运营费用,随后便开始四处奔走拉广告。

此时Facebook用户数量突破10万人,覆盖全美34所顶尖高校,大大增加了对广告商的吸引力。一个月后,一家广告公司Y2M决定在Facebook上投放广告。Y2M首批投放的广告中包括万事达公司向大学生提供的一项信用卡服务,起初万事达公司对Facebook的影响力将信将疑,采取苛刻的合作方式:只有在客户通过Facebook上面的广告申请办卡时才支付广告费。结果,这则广告投放后24小时之内,万事达接到的申请量便超出之前四个月总申请量的一倍。

Facebook的平台优势引起各方注意。Y2M和万事达公司伸出橄榄枝,表示了向Facebook的投资意向。扎克伯格不为所动,声称至少2500万美元起才会谈判,结果把投资者吓跑了。

尽管开始商业化运作,但扎克伯格对广告要求极其苛刻,只有那些符合条件的广告商才能在他的网站上广告。扎克伯格拒绝了高盛银行与美世咨询的诱人广告价码,只因他们的广告太过严肃和商业化。平心而论,扎克伯格无意投放广告,但顾及网站生存,也不得不做出适当妥协。即便如此,他仍表现出强烈的主导意味,对广告形式、尺寸、标题等,做出强制规定。他似乎要让那些财大气粗的广告主明白,在Facebook的世界里,自己才是规则的制定者。

在某种程度上,扎克伯格的固执让Facebook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得以保持幽默风趣俏皮的风格。如果为了得到广告费用,而放弃这些引人入胜的特质,那无异于"杀鸡取卵"了。

找到对的伙伴(上)

2004年暑假,扎克伯格、莫斯科维茨带领几个助手,来到加州的帕洛阿尔托,准备在这里待上一段时间。在扎克伯格看来,"帕洛阿尔托有点像个圣地,所有的应用科技都发源于那里"。他原本只为一探究竟,却不期遇上了肖恩?帕克,并将Facebook带到一个无比重要的关口。

肖恩?帕克是那个时代的创业偶像,也是一个桀骜不驯、离经叛道的花花公子,还是一个被投资人驱逐的悲情人物。早在1999年,中学生肖恩?帕克便成为肖恩?范宁创办Napster的得力干将,在互联网浪潮中经受洗礼。2000年,由于不当言辞损害了公司利益,肖恩?帕克被驱逐出Napster管理层,于是出来单干,和两个伙伴创办邮件服务型网站Plaxo,很快筹集到数百万美元的投资。但这一次,肖恩?帕克将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带到工作当中,Plaxo被他搞得一团乱麻,毫无条理。于是,他再次被董事会炒了鱿鱼,股份也化为泡影。

肖恩?帕克从19岁退学参与Napster创建,再未继续学业,在商业的浪潮中经历沉浮荣辱,已然商场老手。虽然在技术设计上,他与扎克伯格有相似之处,都是那种为了一个想法而忙得天昏地暗的技术狂人,但他在商业上的见识和生意场的经验却不是青涩的扎克伯格所能比拟。

2004年3月,扎克伯格推出Facebook才一个月,肖恩?帕克便闻风而动。他给扎克伯格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大意是说自己认识许多著名投资人,可以帮他引荐。一个月后,扎克伯格、萨瓦林与肖恩?帕克在纽约的一个华人餐厅会晤。扎克伯格与帕克一见如故,当时便认为他就是那个能将Facebook带向成功的人,而萨瓦林却对这个夸夸其谈的家伙无甚好感。

扎克伯格率队来到加州的这个暑假,萨瓦林借口寻找广告客户而滞留纽约,同时他还在华尔街的一家投资银行做实习生。这为帕克进入Facebook管理层预留了空间,也给公司重组创造了条件。

肖恩?帕克出手大方、人脉广泛,在公司创建和运营方面经验丰富,与投资人打交道的能力也令人佩服有加。扎克伯格相信,帕克能够帮助自己识别风险,将Facebook引领到正确的航道上去。因此,扎克伯格愈发与帕克亲近,2004年9月任命他为Facebook总裁。

找到对的伙伴(下)

帕克果然为Facebook带来了生气。他引入了一些更为成熟的技术和人才,代表扎克伯格与投资人进行谈判,更重要的是,他一手构建了一个清晰合法的公司化架构:帕克在特拉华州重新出资成立了一个公司,Facebook作为公司核心资产,扎克伯格担任首席执行官,并拥有大部分专利。

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将自己在弗罗里达的公司权益转让给了新公司,这样一来,萨瓦林注册的那家公司便成为一个空壳。在新公司:扎克伯格占股51%,萨瓦林占股34?4%,莫斯科维茨持股比例上升到6?81%,肖恩?帕克为6?47%。所不同的是,萨瓦林的股权只是普通股据《Facebook效应》一书披露:爱德华?萨瓦林的股权属于普通股,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肖恩?帕克的股权则属于结构性防稀释的优先股。后来,经过几轮融资,爱德华?萨瓦林的股份被严重稀释,不足10%。萨瓦林一怒之下将扎克伯格告上法庭。最终,爱德华?萨瓦林得到一大笔财富,同时作为联合创始人被写入公司历史,并获得了7%的股份。。

作为联合创始人,萨瓦林对Facebook重组一事毫不知晓。他事后对此大发雷霆,径直冻结了佛罗里达公司的账户。当时Facebook正值关键时刻,萨瓦林切断公司财源导致运营濒临停滞,几乎相当于毁灭性的打击。扎克伯格不得不自掏腰包,两人之间的裂隙加深了。

相比萨瓦林,扎克伯格与肖恩?帕克更加亲近。这不仅出于个人喜好,或者帕克比萨瓦林经验丰富,更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本质不同。萨瓦林自始至终都把Facebook当做一门生意,他在骨子里是一名精打细算的商人,盘算中从前期投资中获得收益,这样的人,可以共富贵,难同患难,一旦形势转恶,就可能甩手走人;肖恩?帕克则不同,某种程度上,他对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执着不输于扎克伯克,他吃过投资人的亏,懂得什么对一家成长中的小公司更重要。

帕克与萨瓦林的根本区别在于眼光远近,在这方面,扎克伯格与他的观点相一致。出于对公司远期利益考虑,以及规避风险的本能,在帕克与萨瓦林之间,扎克伯格其实已做出选择。

理性看待初始股

2004年夏天,由于学生放暑假,Facebook用户增长量有所放缓,但仍增长到20万。扎克伯格预见到秋季开学后将爆发新一轮增长,他无法估算增长幅度,但直觉告诉他,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暑假结束后,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留在了加州帕洛阿尔托,其他人则回到哈佛校园继续未竟的学业。两年前,18岁的扎克伯格曾经拒绝了微软的200万美金和高薪工作,入读哈佛计算机系;而此时,为了Facebook的未来,扎克伯格果断放弃了哈佛指日可待的学业。

随着开学日期的临近,全美各地大学纷纷要求加入Facebook,一些狂热的学生甚至直接到帕洛阿尔托的总部去请愿。在业务扩张的压力下,Facebook服务器已不堪重负,扎克伯格一筹莫展。掌控财政大权的萨瓦林拒绝解冻账户,扎克伯格不得不继续垫钱。他还从父母那里借来6万美元,用以维护服务器,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如果不增加服务器,Facebook有可能崩溃。

扎克伯格清楚,只需要几十万美元就可以让Facebook走出困境。而实际上,这并不难办到,跟在他后面的投资人难以数计,只要他愿意,立刻就能获得上百万美元的投资。但扎克伯格同时也非常明白这样做的代价——投资人会轻而易举拿走Facebook部分股权。发生在肖恩?帕克身上的事情让他对风险投资保持警惕心态——他可不想因意见相左而被投资人踢出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为了购买服务器的几十万美元,冒如此大的风险,实在不够明智。

对于那些富有成长潜力的创业型公司,初始股无疑是珍贵的。创始人对公司股权的珍视无可厚非,但应该看到,这也是吸引投资人的所在,毕竟没人愿意为业绩平平、前景黯淡的公司花钱。

扎克伯格对风险投资的警惕源于对控制权的保护本能,但仅凭他的财力终究无法改善Facebook处境。事情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如果有外部资金注入,Facebook整体价值的提升甚至可以抵消股权割让的遗憾。扎克伯格很快意识到了这点,现在的问题是:要找个靠谱的投资人。

掌握公司控制权

肖恩?帕克在融资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为扎克伯格介绍了雷德?霍夫曼、彼得?泰尔等投资人。前者同时是社交网站Linkedln

媒体评论

著名媒体人何力

创业家》杂志创始人牛文文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袁岳

TechWeb网站创始人祝志军

原《中国企业家》主编李岷

商业的常识》作者申音

诚意推荐!

不能靠一时的灵感或才华,而是需要一年又一年的实践和努力。凡是了不起的事情都需要大量的努力。

——马克·扎克伯格

促使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是我能通过Android接触许许多多人,如果有31亿人在用手机,那么这就是接触人们的伟大途径。

——安迪·鲁宾

回想起来,许多的挫折其实都是好事。如果你无法获得融资,那么这将迫使你自食其力,找到让公司生存下去的创造性方法。

——谢家华

创业是立足自身获得成功的途径。这不仅会为你今后的生活打下经济基础,还会为你带来更多的东西:锻炼你的创造力、竞争力,提升你的能力、丰富你的生活。在创业的同时,你也会因为对其他人的生活有所贡献而感到满足。除此之外,也许最重要的是你赢得了自由:自由地安排时间、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自由地尝试新点子并考验自己的才能。

——卡梅伦·约翰逊

我不在乎拥有什么。你已经看到了,我就是这么干的,简直是不顾一切,你也知道,别人怎么说我都无所谓,只要咱们知道该怎么去生活。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宝贝很好,看后再追评

2017-05-21 13:56:08
来自s***i(**的评论:

包装较之前改进不少,除换了纸质包装盒外还在里面加了防震袋120164

2017-06-08 13:18:5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性价比很高

2017-06-12 20:42:3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嗯 不错的书 给朋友的 还算满意吧

2017-07-05 14:29:25
来自***(匿**的评论:

内容有深度,包装很不错,印刷正,快递给力,类似的活动多多益善!

2017-07-14 14:47:5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搞活动买的,很超值。

2017-08-22 12:19:58
来自楚梦雨**的评论:

没有了包装,不过挺喜欢

2017-09-14 16:48:49
来自闪***(**的评论:

好书值得一看。

2017-09-26 01:56:51
来自奥数黄**的评论:

不错的书,掌柜发货速度快!书的质量好!值得向大家推荐!峨眉山市——黄金老师

2017-10-14 21:56: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游泳

2017-10-24 17:12:40
来自爱看书**的评论:

天生创业狂,来自互联网、制造业、IT、广告的8名创业家。

2015-09-06 23:49:4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天生创业狂(来自互联网、制造业、IT、广告的8名创业家,失败...

2015-12-03 18:22:30
来自蓝天白**的评论:

目录内容看上去挺不错,但实际上只是8个人的成功故事叙述,没有什么有意义的分析,根本未就目录上的标题进行论述讲解

2012-07-31 10:34:2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脏,里面发现漏字一处,印刷问题一处,浙大出版社真够呛

2016-03-31 16:09:14
来自夕子yan**的评论:

这本书卖的又贵又盗版,纸张很差,有几页字印的模模糊糊,没法看。书的内容很浅,就几本书拼拼凑凑,没新意,没想法,网上搜的内容都比他丰富。可能适合初中生看吧。很失望很失望!

2012-07-21 10:11: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成功永远属于疯狂的人,要想成功的人士,可以看看借鉴一下

2012-10-25 00:02:53
来自wanggan**的评论:

特别喜欢**当买书,都是正品,送货也快,服务也很好。

2013-04-23 12:42:47
来自书童也**的评论:

接地气,很给力的一本书。我创业这么久,想来想去,还是看看前辈们怎么打拼合适。

2012-07-09 15:49:47
来自享受生**的评论:

我最喜欢孙陶然!八个人里面,有些大家都耳熟能详,例如扎克伯格;有些是出其不意,例如卖鞋的。但是最生动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成功人士孙陶然,真能折腾!福将!

2012-07-09 15:57:23
来自常五福**的评论:

我们可能暂时没有机会创业,但是本书对八个人物的分析很精辟,这就是商业英雄的魅力!感谢作者的二次加工!

2012-10-31 22:43:18
来自青岛梦**的评论:

创业的段子很多,但是这本书去芜存菁,作者一看就是下了很大功夫,有点像天下收藏里面的王刚的范,总结出来的都是干货

2012-06-26 14:03: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了解和学习创业家的亲身经历,对激发传记的奋斗热情实在是太有帮助了

2014-04-30 13:59:13
来自骆杰峰**的评论:

还没看,不过一般这类的书都是对于成功者的尊重,人人都能成功,但人人都不是随意成功的,

2017-10-20 21:32: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买了30多本书还没有看,收货后才发现当当性价比高的一塌糊涂!!!已发现自己买书上瘾了xbhdjdndn

2016-11-15 07:42:00
来自金色蓝**的评论:

本来是想偷懒,买一本合集,理论上,这些大人物的故事,网页上很多。但是这本书的作者深入浅出,有框架,分析也很有见地,中午听北京故事广播频道,作者陆新之还在现场讲述这本书,确实很有意思!

2012-08-03 22:08: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创业智慧的休闲读物,增长课外知识!对自我提高有帮助。

2016-02-24 18:34:15
来自呈忆**的评论:

封面很特别,买的时候还没有注意。作者很会写故事。尤其是对于创业者的心态把握得很好。中外都有创业家。我们是安心打工的,但是看看别人的想法,对于自己的工作也很有启发!

2012-07-09 15:34:23
来自我是超**的评论:

总体上书本内容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简单易看易懂,但是老外文化差异不同。适合初级读者看看,还有就是涉及的层次不高,缺乏新意,东拼西凑,有点乱套,对于高级读者这书表达还欠缺火候,个人建议实例结合理论,再加上作者独立的精辟见解,那样就更好了。

2015-12-01 11:12:15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