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围龙屋的量子化学家:潘毓刚图书
人气:51

走出围龙屋的量子化学家:潘毓刚

`潘毓刚是享誉世界的量子化学家,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梅县客家人。1978年获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94年获全美华人协会颁发的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改革开放初由邓小平作出指示、中国科学院聘请的首批...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科学家>化学  
  • 作者:[林振武]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030532480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
  • 印刷时间:--
  • 版次:1
  • 开本:B5
  • 页数:--
  • 纸张:--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潘毓刚是享誉世界的量子化学家,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梅县客家人。1978年获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94年获全美华人协会颁发的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改革开放初由邓小平作出指示、中国科学院聘请的首批10名科学家之一。潘毓刚为中美文化交流、中国留学生政策和中国教育改革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量子化学人才。他在全球35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兼任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足迹遍布美洲、欧洲和亚洲。《走出围龙屋的量子化学家——潘毓刚》简要叙述了潘毓刚一生的事功行宜和思想,收集整理了他的重要文章和演说,以及媒体的主要报道,帮助读者学习了解他作为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主要成就和丰富思想,启迪智慧。

目录

目录

上篇 潘毓刚小传

引子:嘉应客家 / 5

出生与少年时期 / 8

台湾求学 / 17

留学美国 / 31

波士顿学院任教 / 35

台湾省亲 / 39

欧洲讲学和游历 / 44

担任全美华人协会负责人 / 48

受邀回国培养人才 / 55

对"台独"的批评 / 62

潘毓刚与温元凯的争论 / 64

潘毓刚与李敖的交往 / 69

退休生活 / 76

梅州情 / 81

中篇 潘毓刚文章与重要演说选

闲话美国大学教授的晋升制度 / 87

介绍外国教学方法二则 / 89

怎样招收研究生 / 90

美加等地华裔学者对中国人才培养储备建议书 / 92

对于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一些想法 / 99

中国留学生政策讨论会 / 104

中国教育束缚特殊才能学生 / 123

潘毓刚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点评 / 124

纪念陈念贻教授 / 125

李敖之 / 127

化学系的量子力学课程 / 129

怎样教物理化学 / 133

下篇 各方撰文

波士顿"中国留学生之家"——记美籍理论化学家潘毓刚夫妇 / 139

依依故国情,拳拳赤子心——访美国波士顿学院潘毓刚教授 / 142

热心助人,有求必应,理论化学家潘毓刚 / 145

科学巨子潘毓刚 / 150

知识属于全人类——美国教授潘毓刚访谈录 / 154

量子化学泰斗潘毓刚 / 158

潘毓刚:大隐隐于学 / 162

勿迷信诺贝尔奖,台陷"绿色恐怖" / 166

科学研究不应过于追求现时的有用性 / 1 72

潘毓刚:不必太在意诺奖 / 174

敢于挑战,才会有所成就 / 176

与科学巨人谈婚恋、谈教育 / 183

70岁"科学巨人"7个人生忠告 / 187

零距离接近大师——量子化学泰斗潘毓刚故乡情结 / 192

孜孜以求真善美,做人做事做学问 / 197

大家风范,令人心折 / 200

与国际大师潘毓刚的亲密接触 / 203

特立独行潘毓刚 / 207

振兴中华,赤子有责 / 210

"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记潘毓刚教授 / 212

The Road,My Way路,自己的路 / 215

参考文献 / 217

后记 / 218

在线预览

上篇 潘毓刚小传

梅州是著名的文化之乡,有许多文化标识,院士广场就是其中一个。院士广场位于梅州市区东山教育基地,占地面积约42000平方米,其中园林建筑面积约13 0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还有休闲面积10000多平方米。广场内分别刻印了古德生、李国豪、王佛松等23位梅州籍院士的主要简历和事迹,从中可以看到客家人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但是,这些只是取得院士头衔的客家科学家,客家人中还有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如量子化学家潘毓刚、数学家丘成桐等,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叱咤风云,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客家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潘毓刚是享誉世界的量子化学家,美国著名大学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94年获全美华人协会颁发的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NACA,Outstanding Chinese Achievement Award)。改革开放初邓小平作出指示、中国科学院聘请的首批10名科学家之一,他在全球35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兼任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足迹遍布美洲、欧洲和亚洲。

1970年,潘毓刚创立了先进的计算夫兰克-康登因子渐近法和微观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并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研究,使人类首次掌握了高空化学、空气污染化学等原理,从而奠定了他在化学领域的地位。他先后发表过200多篇学术论文、60多篇专业书评,出版了4本科学著作,其中两本是译作,包括《你的身体如何工作》(台湾儿童周刊出版社1953年版,译作)、《普通化学》(台湾"中华书局"1955年版,译作,与陈哲铭合译)、《酸和碱》(台湾碱气通讯出版社1959年版)、《Xα方法的理论和应用》(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与李俊清等合著)。

潘毓刚不仅是科学巨子,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曾先后游历、考察世界50多个国家。所到之处,有感而发,在旅途中随时写下来,其中有不少观点鲜明、思想深邃的评论或针砭时弊的杂文发表于世界各地的报刊上。他批评美国社会的浪费、评论台湾地区政治、讽刺民运人士、描绘欧洲风土人情,妙笔生花,他的文章汇集成册,先后出版了《教皇信上帝吗?》(美国纽约柯捷出版社2004年版)、《我也李敖一下》(汕头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两本人文著作,其好友著名作家、评论家李敖曾说:"他(指潘毓刚——引者)是我认识所有理工科的人中,少数对人文科也有深厚学养的科学家。"①

1977~1988年,潘毓刚担任全美华人协会,历任分会副会长、总会总干事、副会长和会长(后称为主席),为争取华人在美权益、促进中美建交、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潘毓刚的努力得到中国国家人的肯定,多次受到邓小平、等国家人的接见。

潘毓刚对中国的改革开放非常关心,从1977年开始,他每年都回中国多次,举办化学培训班,帮助中国建立了一支量子化学的研究队伍,引进研究设备,大大提高了中国化学领域的科研水平。他为中国留学生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了大量的建设性意见,特别是2002年退休后,他长期在暨南大学、汕头大学义务任教,到许多学校、研究机构演讲,传播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大大推进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引子:嘉应客家

丁文江在《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中说过:"一个人的性格,是左右他一生事业的主因,而一个人的善恶优劣 的禀赋,多半是因袭他的先人,和幼年的家庭环境所造成。"①潘毓刚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南口寺前村(今梅县南口镇侨乡村)人,客家人,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事业,先对其家乡作一简略的介绍。

梅州旧称嘉应州,位于粤东北山区,东北邻福建,西北接江西寻乌,西面连惠州河源,东南接揭阳、潮州,约东经116度6分,北纬24度33分。清《一统志》:"嘉应直隶州,在广东省治东七百里。"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嘉应一带就有人类活动。秦始皇时,嘉应隶属于南海郡。嘉应首次独立建县是在南齐(479~502年),南齐设程乡县,是纪念本地乡贤程曼而命名。南汉乾和三年(945年)程乡升为敬州。宋开宝四年(971年),因敬州犯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是为梅州一名使用之始。《光绪嘉应州志》载,梅州之得名,以其地有梅口镇(松口镇)、因梅溪水(即梅江)而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隶属广东潮州府。清雍正十年(1732年)广东总督鄂弥达向朝廷奏报,将惠州府兴宁、长乐二县,潮州府程乡、平远、镇平三县,建置嘉应州,直隶广东布政司,称之为"嘉应五属"。嘉应州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设置,包括今天梅州市的大部分地区。1911年辛亥革命后,由革命党人复改为梅州。

嘉应州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客家人是由北方中原汉族南迁形成,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考》认为,客家先祖自东晋以后从中原开始南迁,远者到达今江西的中部和南部,近者到达颍、淮、汝、汉诸水间。在唐末黄巢起义以后及五代时期再迁入闽、赣二省边的汀、赣二州,于五代宋初形成民系,宋元之际开始自汀、赣迁入广东。而嘉应的客家人,多从福建而来。黄遵宪《己亥杂诗》有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自注:"今之州人,皆由宁化县之石壁乡迁来,颇有唐、魏俭啬之风,礼俗多存古意,世守乡音不改,故土人别之曰客人。"①

客家地处山区,崇山峻岭居其半。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富,粮食长年不能自给,经济落后,稍有天灾,就会发生饥荒。 《程乡县志》记载,嘉应"地瘠民贫,安土食力,惟是山茁溪毛、川鳞、泽羽与。夫竭妇子终岁之勤而得之者,不过谷粟、布缕、鸡犬、果蔬,仅足日用之需而已。时偶不若力一不勤,未免冻馁。土物是爱,在程民,为尤急志物产"②。南口地处梅县与兴宁交界,崇山峻岭、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859年3月6日,太平天国将领石镇吉、石镇常率五六万人,由大埔进抵松口、白渡,围攻嘉应州城,经12天激战,占领州城。时任嘉应知州的文晟战死,嘉应州城死亡人数达4000余人。由于清军没有守住南口,太平军离开嘉应,转攻兴宁,顺利与大部队在江西汇合。1864年9月30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再次率军进攻嘉应。1865年11月30日,汪海洋也率部从连平翻山越岭,袭击兴宁与和平,突破南口,于12月8日突然攻占嘉应。左宗棠率领清军尾随攻击,他吸取教训,重军扼守南口,太平军困守嘉应州城。1866年1月28日,太平军与清军左宗棠部会战于嘉应州城东塔子凹,康王汪海洋受重伤,是晚死于城内,太平军后全军覆没。

客家地区在18世纪以后才开始逐渐发展。明末清初,甘薯、花生传入嘉应,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黄遵宪《己亥杂诗》云:"絮棉吹入化春衣,渡海山薯足疗饥。一任转输无内外,物情先见大同时。"清政府海禁开放后,许多青年人纷纷下南洋。18世纪以后,嘉应开始逐渐发展起来。黄遵宪有诗云:"海国能医山国贫,万夫荷转金轮。怜一二虬髯客,手举扶馀赠别人。"自注:"州为山国,土瘠民贫。海道既通,趋南洋谋生者,凡岁以万计,多业采锡,遇窖藏则暴富。近则荷兰之日里,英吉利之北蜡、槟榔屿,法兰西之西贡,皆有积赀至百数十万者。总计南洋华商,客人居十之三。"③就南口寺前村而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