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风云人物:邓尼茨图书
人气:15

二战风云人物:邓尼茨

(邓尼茨曾任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等重要职务,创立了“狼群战术”。本书系《二战风云人物》其中一种,真实记述“深海狼王”邓尼茨的一生。)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军事人物>外国军事人物  
  • 作者:[赵爽]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1352200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5
  • 印刷时间:2015-05-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系《二战风云人物》中的一本,以二战时期德国将领邓尼茨为主角的个人传记。

邓尼茨曾任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等重要职务,创立了"狼群战术"。

本书是一本以邓尼茨为主角的军事历史科普作品。全书由四个部分组成,以时间和空间为纲,以邓尼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旅生涯为重要线索,对邓尼茨这位重量级的海军将领给予了比较、客观的记述。

编辑推荐

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诚意推出《二战风云人物》系列丛书。

本丛书共10册,收入了二战期间"同盟国"和"轴心国"将领各5人,分别是: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朱可夫、蒙哥马利、隆美尔、邓尼茨、曼施泰因、古德里安和山本五十六。

本书系其中一种,真实记述"深海狼王"邓尼茨的一生。

本丛书为图文纪念版,由专家学者撰写,内配以国内罕见的相关图片,是一套具有研究价值和珍藏价值的书籍。

本丛书不止于对人物在二战期间经历的单纯记述,而是从宏大的历史战争画卷入手,就人物的性格、军事指挥艺术以及世界潮流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与阐释,传达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赵爽,男,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市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对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军事战争史,以及军事技术知识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收集、积累了大量相关资料。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专业文章。参与编写了《小学图书馆百科文库》和校本教材《简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书。

丛书主编

于之伟,男,河北永清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访问学者,2012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术新人奖获得者。在《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多篇,多次参与、主持国家、省级社科基金项目。

郭岭松,男,北京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副编审,长期从事出版工作,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著有《微观记录(1840-1949)》、《新四军东进纪实》、《罗伯斯皮尔传》等,与他人合作出版有《第二次世界历史大辞典》、《新中国50大事记(1949-1999)》等。

目录

开篇 应该作为结尾的序

国灭身囚

"狼王"出世

上篇 费踌躇仓皇而起赴戎机

惨淡经营

猝不及防

大开杀戒

战略棋手

?

中篇 展雄才大洋"狼王"卷巨澜

强敌联手

鏊兵东南

挥师美洲

海上狂飙

海军掌门

再掀狂潮

下篇 心无力独木难支大厦倾

日薄西山

力挽颓势

末代元首

在线预览

上述场景源自德国海军作战参谋部作战处首席参谋厄尔恩海军少校本人向一位历史学家的讲述的。1939年9月3日,德国海军作战室里,邓尼茨获悉英国对德国宣战以后的反应。据少校回忆:"战争一爆发,我就奉命从海军学院来到潜艇司令部并在那里担任了首席参谋的职务。除了有几次间断外,直到战争结束(一个职务是海军作战参谋部作战处首席参谋),我始终没有离开过海军元帅的身边,我和他之间从当年以至今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无论在战争初期,还是在被丘吉尔看作是对英国较大危险的潜艇战的最激烈时刻,海军元帅从未低估过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艰巨性。这一点,我是毫不怀疑的。我有这样的印象:海军元帅认识到与英国这场海战的危险性和持久性,他从战争的及时天起就在各方面做了许多努力,期望我们年轻的海军军官一方面对长期和巨大的牺牲做好思想准备,另一方面要我们树立起必要的自信,完成他和我们一起承担的任务,把这场艰巨的战争引向胜利。他反复地向我们指出这场战争的规模和艰巨性,但同时却很少让我们看出他的忧虑。他把忧虑藏于内心深处,只有他身边极少的几个最亲近的人才偶尔可以隐约地觉察到他这种心思。我想,我也能算是其中之一。"

"宣战的当天有一段小小的见闻也许能对您说明我的观察:潜艇司令的司令部设在威廉港的一个指挥部里。英国的对德通牒期限是当天中午。我们获悉,英国表示公开的敌意所用的两个密码字是:`全德`和`德国意大利`。"

"海上的潜艇必须在通牒的期限终止前尚可支配的短短数小时内及时获得对方的密码字和命令。邓尼茨在海军作战部曾经多次叫人打电话。同时他自己也跟海耶、施尼温德和雷德尔通过话(这一点我记不大清楚了)。我们总是得到这样的回答:希特勒曾打算并将愿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与英国发生战争。"接下来便是本节开头发生的那一幕了。

如果我们来看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邓尼茨手中的潜艇部队的家底,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在下意识的一刻会是那样一种反应了。关于这个问题,邓尼茨本人是这样阐述的:"……我在8月28日的备忘录中还抱有这样的希望:在德国取消了原定8月25日对波兰的进攻之后,但愿战争暂时还不会爆发。但这个希望成了泡影,真是事与愿违。9月1日开始了对波兰的敌对行动。9月3日英、法对我国宣战。德国海军就像一个残缺不全的躯体,潜艇部队中做好战斗准备的潜艇总共只有46艘。这个数字在57艘现役潜艇中所占的百分比已相当高了。但这46艘潜艇中只有22艘能到大西洋作战。其余的是250吨的小型潜艇,因活动半径有限,只能在北海海域作战。这就意味着平均只有5~7艘潜艇能在大西洋与敌周旋。后来更为严重的是,有一次这个数字甚至下降到2艘。"邓尼茨作为潜艇作战的内行,清楚用22艘潜艇对实力上占有压倒性优势的英国皇家海军作战,这会是什么结果,这距离他心目中300艘作战潜艇的期望值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所以邓尼茨接着指出:"除此之外,还得估计到现有潜艇的数量还可能继续减少,因为新增加的潜艇毕竟弥补不了战争中的损失。在1936—1939年期间我们的潜艇建造都没有达到海军协定中所允许的吨位,现在只好自食其果了。我们只能利用仅有的56艘现役潜艇参战。假如我们从1935年开始就按占英国45%的吨位量建造潜艇的话,现在有能力到大西洋作战的潜艇就可能不少于16艘。据我们所知,现在的潜艇数量还没有达到低潮,最糟糕的是,低潮期还在后面……在一场战争中一个兵种的武器数量少到如此程度实在罕见。这样少的武器只能起到刺痛敌人的作用,而不可能使一个世界大国、及时流的海军强国求和。"

所以说邓尼茨的最初失态是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正常反应,也包括对国家元首希特勒未能成功避免与英国交战的不理解与失望。但是,邓尼茨毕竟不是一个平庸的军人,他清楚他的失态对于整个作战室里的部属们在战争伊始会带来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因此邓尼茨才会走出作战室去竭力稳定和调整情绪,才会在30分钟后回到作战室,严肃而冷峻地面对部属说出了那一番激励和鼓舞士气的言辞。邓尼茨前后判若两人的神态变化不是惺惺作态,那是一名经历过前线血战的军人再度走上战场之际的必然心理自我调整,那是以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强大的心理素质做基础的。中国有句古话:胸中风雷激荡而面若平湖者,乃为上将军也!应当是对邓尼茨此举的最诠释了。

如果说邓尼茨的迅速平复情绪且鼓舞士气彰显了未来将星的素质,那么他在开战之初对战争结局冷静而的判断,则显示出了一名未来海军统帅独到的战略眼光。关于这一点,邓尼茨是在9月4日,也就是英国对德国宣战的次日,对他下属的军官们是这样讲的:"你们要十分认真地对待这场战争!你们要清醒地看到,战争将是长期的,可能要持续7年,如果战争以打成平局告终,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在当时战争刚刚开始,就已经做出了如此的预测,实属不易。因为当时说这番话的背景是,1939年9月4日英国飞机就对威廉港的船闸和停泊在港内的军舰实施了及时次空袭。英国人在空袭中大胆地采用了低空战术,但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邓尼茨和潜艇军官们在威廉港基地内的一艘潜艇供应舰上目睹了这次袭击。年轻的军官们为德国军队的防空成效而感到十分高兴。所以邓尼茨的观点使潜艇军官们深感惊讶,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到战后还有人能记住邓尼茨当时所说的那些话。

在战争结束多年之后,我们再来看邓尼茨的这番话,不能不为这种在胜利后过人的冷静而折服。而在此之后,他将这番认识写进了9月4日这24小时的日记中。在以后的战争岁月里,邓尼茨在不同的场合,对自己的部下多次提及这一真知灼见,甚至在法国投降,德国举国欢庆,部下唯恐赶不上的战斗而积极请战之际,他依然不失冷静地安抚部下和的同僚。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历史片段:德法停战后不久,海军作战参谋部参谋长就催促邓尼茨把所有的教练潜艇从波罗的海调往前线,投入即将到来的对英作战的阶段中去。理由是今后再也不需要庞大的潜艇部队了,因而现在也不再需要在波罗的海的教练潜艇上培养今后所急需的前线潜艇人员了!邓尼茨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对海军作战参谋部参谋长说,对英作战还要持续几年,因此,现在看来,加速建设大批潜艇,来同英国进行这场长期的、决定性的战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多么深刻而冷静的领悟!双方对战争的理解水平,高下立判。

1940年夏天,邓尼茨去东普鲁士视察正在受训的青年潜艇军官,军官们对邓尼茨表示了自己的忧虑:战争看来马上就会结束,他们肯定不会再上前线了,肯定不能实现他们的希望,即在国内进行了长期训练之后可以上前线去一显身手了。邓尼茨对他们说:"别着急!再过几个月,仗就够你们打的了。别忘了,我们是在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强国作战。"

著名的潜艇艇长、海军中校京特·黑斯勒(邓尼茨的女婿)在战后写给一位历史学家的信中写道:"在整个战争时期,邓尼茨有意地对外表现得特别积极,以保持其部队的士气。法国投降后不久,当时在德国人中间流行着战争马上就会结束的看法,这时他就已经告诉我:`不要那么急急忙忙地把您的潜艇开往前线,我们是在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强国进行战争。第二个强国也会跟着来的,仗是够您打的。如果能打成个平局,我们就心满意足了,要打赢是根本不可能的。`他还对我说,他认为在现阶段要实现和平是不可能的。因为英国一旦决定投入战争,它就要把这场战争进行到底的。"

确实邓尼茨不愿意发生战争,或者地说他是不愿意在1939年9月3日,做自己一方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被迫和实力远强于自己的对手进行战争。那么作为一位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德国现役军人,当他不得不走上战场的时候,他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呢——"我与所有较老的德国海军军官一样,在战争开始时就对这场战争的艰难性不抱任何幻想。我作为一个军人对此做出的的反应就是全力以赴地做好我所应该做的一切工作,相信我们会赢得战争的胜利。任何其他的杂念对一名军人来说都是不允许的。在这种情况下谁要是不履行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谁就会动摇军人品质的基础,从而危及国家的安全。"邓尼茨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当战争不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愿降临的时候,还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无论正义与否,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并且恪尽职守,穷其心智地为了打好每一仗,为了使战争的结果尽可能地对德国有利,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和所有的对手斗智斗勇,殚精竭虑。

邓尼茨对于战争形势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那么他的根据又是什么呢?当然首先是双方力量的对比,虽然邓尼茨认为潜艇的数量和型号并没有如他所愿准备妥当,但是实际上,在双方海军的参战力量中,只有潜艇和英国皇家海军的差距是最小的。1939年开战之时,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是作战舰艇主要有战列舰12艘、战列巡洋舰3艘、航空母舰8艘、重巡洋舰15艘、轻巡洋舰49艘、驱逐舰119艘、护卫舰64艘、扫雷舰45艘、潜艇69艘,总吨位约130万吨。反观德国海军呢,作战舰艇主要有战列舰2艘、战列巡洋舰3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22艘、护卫舰20艘,潜艇57艘,总吨位约35万吨。一看便知,双方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就算邓尼茨当时不是海军的高级将领,对双方海军的家底也还是能基本了解的,而这种了解是不会给他带来多少自信的。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印钞狼**的评论:

孩子看了很喜欢!值得一读!物美价廉!

2015-07-29 12:23:55
来自NearR**的评论:

很好

2015-08-27 18:09:36
来自米卤蛋g**的评论:

赞爆!

2016-02-08 19:04: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正版书

2016-03-22 16:11:0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人物描写细致,评价公正

2016-04-11 16:16:0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孩子很喜欢读

2016-05-30 11:04:1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有趣的书

2016-10-28 21:50:18
来自donner3**的评论:

不错的书,整体感觉良好

2016-11-21 16:07:4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儿子很喜欢看的

2016-12-14 16:12:14
来自汉***(**的评论:

二战名将系列,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各位名将的一生和计谋,军事爱好者的最爱

2017-03-20 00:40:2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满意,正版书。适合收藏。

2017-07-06 15:54:3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还行吧 中国人写外国人就这样吧

2017-08-14 01:22:40
来自三枪走**的评论:

宝贝不错,我很喜欢!!!

2017-11-10 19:17: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

2017-11-22 19:45:2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多年前看过其人的一本“狼群战术” 的书。现再深入了解。

2016-02-27 15:25:49
来自汉尼拔**的评论:

二战风云人物系列,邓尼茨。二战70周年出版的系列书,10本,一开始一只少了巴顿将军,所以一直没入手,看到巴顿出来了,立即买了!

2016-04-22 03:16:48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