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人向天的倾诉图书
人气:50

梁衡:人向天的倾诉

《把栏杆拍遍》同一系列第二册,50位全国语文教师及20家文学和教育类的报刊总编试读并推荐 由天津市语文教师陈秀征点评

内容简介

七年前梁衡出版了一本面向中学生的图书《把栏杆拍遍》,书中精选了梁衡的三十多篇散文,由语文特级教师点评,一经面世就成为畅销书,至今每年销售数量都在十万册左右。本书为该图书系列的第四册,精选了三十多篇梁衡的散文及评论文章,由天津市语文特级教师陈秀征点评。

编辑推荐

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二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文风四谈》《干部修养谈》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目录

假如去骑马 / 001

一个伟人生命的价值 / 026

百年革命 三封家书 / 032

邓小平的坚持 / 041

你不能没有家 / 046

大渡河上三首歌 / 054

一个没有被荣誉宠坏的人 / 063

事业便是你的宗教 / 068

周一波画人物 / 075

胡顺江写字 / 081

白杨树下的身影 / 086

在蒋巷村的共产主义猜想 / 095

那青海湖边的蘑菇香 / 105

圣弥爱尔大教堂 / 112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 119

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 / 129

古城平遥记 / 136

河套忆 / 143

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 / 150

石河子秋色 / 156

印度土王邦寻旧 / 161

千年万里纵横行 / 170

触摸人生的坐标 / 188

说经典 / 192

让形式不再只是形式 / 199

让“家门口的美”更多些 / 204

叫你如何不心动 / 209

公平公正,同热同凉 / 215

含混不是模糊美 / 219

继承其精髓发展其急需 / 226

朱镕基不修传 / 241

大干部最要戒小私 / 246

在线预览

假如去骑马

智慧超群,胆识过人,一生无论军事、政治都有出其不意的惊人之笔,让人玩味无穷。但有一笔更为惊人,只是惜未能实现。

1959年4月5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说:“如有可能,我就游黄河、游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卡车,更不准坐火车,24小时走六十里,骑马三十里,走路三十里,骑骑走走,一路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从长江上游,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国内国际的形势,我还可以搞,带个电台,比如,从黄河入海口走到郑州,走了一个半月,要开会了我就开会,开了会我又从郑州出发,搞它四五年就可以完成任务。我很想学明朝的徐霞客。”

1960年,毛的专列过济南,他对上车看他的舒同、杨得志说:“我就是想骑马沿着两条河走,一条黄河,一条长江。如果你们赞成,帮我准备一匹马。”1961年3月23日,毛在广州说:“在下一次会议或者什么时候,我要做点典型调查,才能交账。我很想恢复骑马的制度,不坐火车,不坐汽车,想跑两条河。从黄河的河口,沿河而上,到它的发源地,然后跨过山去,到扬子江的发源地,顺流而下。不要多少时间,有三年时间就可以横过去,顶多五年。”1962年,他的一个秘书调往陕西,他说:“你先打个前站,我随后骑马就去。”1972年,毛大病一场,刚好一点,他就说:“看来,我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可见他对两河之行向往的热切。

自从看到这几则史料,我就常想,要是真的实现了骑马走江河,该是什么样子?

这个计划本已确定下来,大约准备1965年春成行。1964年夏天从骑兵部队调来的警卫人员也开始在北戴河训练,也已为准备了一匹个头不太大的白马,很巧合,他转战陕北时骑的也是一匹白马。整个夏天,毛的运动就是两项:游泳和骑马。

但是,1964年8 月2日,突发“北部湾事件”,美国入侵越南。6日晨,毛遗憾地说:“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黄河这次是去不成了。”

这实在是太遗憾了,是一个国家的遗憾,民族的遗憾,中国历史失去了一次改写的机会。按毛的计划是走三到五年,就算四年吧,两河归来,已是1969年,那个对国家民族损毁至重的至少可以推迟发生,甚至可能避免。试想一位较高领袖深入民间四年,将会有多少新东西涌入他的脑海,又该有什么新的政策出台,党史、国史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新版本?一个伟大的诗人,用双脚丈量祖国的河山,“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又该有多少气势磅礴的诗作?

我们再看一下1965年的形势,那是新中国成立后好的年份。正是成绩已有不少,教训也有一些,党又一次走在将更加成熟的十字路口。当时我们已犯过的几个大错误是:1957年的反右,1958年的、,1959年的反右倾,还遇上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困难。这时,全党已经开始心平气和地看问题,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承认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错误,也做了自我批评。形势也有了明显好转,原子弹爆炸,全国学大寨、学大庆、学雷锋、学焦裕禄,国力增强,民心向上。但是从深层来看,对这些错误的根源还没有从思想上彻底解决。就像遵义会议时,从行动上和组织上已停止了“左倾”的错误,但真正从思想和路线上解决问题,还得等到。急病先治标,症退再治本。当时党和国家正是“症”初退而“本”待治之时。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骑马走两河的。

我们设想着,当骑马走江河时,对他触动最深的是中国农业的落后和农村发展的缓慢。

毛是农民的儿子,他和农民天然地血脉相通。他最初的秋收起义,十年的土地革命是为农民翻身。他穿草鞋,住窑洞,穿补丁衣服,大口吃茶叶叶子,拣食掉在桌子上的米粒,趴在水缸盖上指挥大战役,在延安时还和战士一起开荒,在西柏坡时还下田插秧。还有包括看不惯的大口吃红烧肉,吃辣椒。他简直就是一个农民,一个读了书、当了领袖的农民。一生的思维从没有离开过农民,只不过命运逼得他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时间在研究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急于振兴工业,以至于1953年发生了与梁漱溟的争吵,被梁误以为忘了农民。他在1958年发起的、运动,也是为了农业的尽快翻身,有点空想,有点急躁,被说成“小资产阶级狂热性”。那一句话真的刺伤了他的心,但没有人怀疑他不是为了农民。

他打马上路了,行行走走,一个半月后到达郑州。因为是马队,不能进城住宾馆,便找一个依岸傍河的村庄宿营,架好电台,摊开文件、书籍。一如战争时期那样,有亲热的房东打水、烧炕,有调皮的儿童跑前跑后,饭后他就挑灯读书、办公。但我猜想毛这天在郑州的黄河边肯定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河南这个地方是当年运动的发祥地。这里诞生了全国及时个——信阳地区遂平县的“嵖岈山卫星”。七年前,1958年8月6日晚,他到郑州,7日晨就急着听汇报,当他看到《嵖岈山卫星试行章程》时,如获至宝,连说:“这是个好东西!”便喜而携去。接着又去视察山东,8月底就在北戴河主持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建立农村问题的决议》。公社遍行全国,河南首其功,信阳首其功。但是全国及时个饿死人的“信阳事件”也是发生在这里,成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刘少奇说:“饿死人这是要上史书的啊!”毛不得不在1960年10月23日到26日专门听取信阳事件的汇报,全国急刹车,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才渡过难关。

这次,毛沿途一路走来,看到了许多1958年留下的半截子工程,虽经调整后,农村情况大有好转,但社员还是出工不出力。房东悄悄地对他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这使他不得不思考和这种形式,对农村生产力到底是起了解放作用还是破坏作用。为什么农民对土地的热情反倒下降了呢?想解放战争时期,边打仗边,农民一分到地就参军、支前,热情何等的高。

离开郑州之后,毛溯流而上,他很急切地想知道1960年完工的大工程三门峡水库现在怎么样了。这工程当时是何等的激动人心啊,诗人贺敬之的《三门峡 梳妆台》曾传唱全国:“展我治黄河万里图,先扎黄河腰中带——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这些句子直到现在我还能背得出,那真是一个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时代。毛很想看看这万年的黄河,是不是已“清水清风走东海”,很想看看他日思夜想的黄河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他立马高坡,极目一望时,这里却不是他想象中的高原明镜,而是一片湿地,但见水雾茫茫,芦花荡荡。原先本想借这座水库拦腰一斩,根治黄河水害,但是才过几年就已沙淤库满,下游未得其利,上游反受其害,关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受到威胁。他眉头一皱,问黄河上游每年来沙多少,随行专家答:“十六亿吨。”又问:“现库内已淤沙多少?”答:“五十亿吨。”这就是再修十个水库也不够它淤填的啊!当初上上下下热情高涨,又相信苏联专家的话,并没有精细地测算和科学地论证,就匆匆上马。看来建设和打仗一样,也是要知己知彼啊。不,它比战争还要复杂,战场上可立见胜负,而一项大的经济建设决策,牵涉的面更广,显示出结果的周期更长。

毛打马下山,一路无言。他想起了一个人,就是黄炎培的儿子黄万里,水利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当年三门峡工程上马上下叫好,只有一人坚决反对,这就是黄万里。1955年4月主持七十多人的专家论证会,会开了七天,他一人舌战群儒大呼:不是怎么建,而是三门峡根本就不宜建坝!下游水清,上游必灾啊。果然,大坝建成第二年,上游受灾农田就达八十万亩。黄的意见没人听,他就写了一首小词,内有“春寒料峭,雨声凄切,静悄悄,微言绝”句。1957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第六版登出了这首词,黄一夜之间就成了大右派。记起自己说过的一句话:“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不觉长叹了一口气。

我猜想毛这次重到西北,亲见水土流失,一定会让他重新考虑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计。解放后毛大多走江南,再没有到过黄河以西。但他阅读了大量史书,无时不在做着西行考察的准备。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向他汇报引黄济晋的雄心壮志,他说?:“你这算什么雄心壮志,你们查一下《汉书》,那时就有人建议从包头引黄河过北京东注入海。当时水大,汉武帝还能坐楼船在汾河上航行呢,现在水都干了,我们愧对晋民啊。”上世纪80年代,任总理时到山西视察,山西领导又重提引黄之事,当时我以记者身份在场,听到赵又转述毛的这番话。大约1958年成都会议毛、陶对话时,赵亦在场。多年来,我们愧对的岂止是晋民,陕、甘、宁之民也都很愧对啊。这块中国西北角的红色根据地,当年曾支撑了中共领导的全民抗战,支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但是自解放以后就再也摆不脱黄风、黄沙、黄水的蹂躏。晋陕之间的这一段黄河,曾经两次东渡。及时次是1936年由绥德过河东征抗日,留下了那首著名的《沁园春 雪》,第二次是由吴堡过河到临县,向西柏坡进发,定都北京。当时因木船太小,跟他多年的那匹老白马只好留在河西。他登上东岸,回望滔滔黄水,激动地讲了那句名言:“你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据他的护士长回忆,毛进城后至少九次谈起黄河,他说:“这条河与我共过患难”“每次看黄河回来心里就不好受”“我们欠了黄河的情”“我是个到了黄河也不死心的人”。

这次毛重访旧地,我猜想米脂县杨家沟是一定要去的。1947年11 月22日到1948年3月21日他一直住在这里,这是他转战陕北期间住得最长的一个村子,并在这里召开了有里程碑意义的准备打倒、建立新中国的“十二月会议”。但现在这里还是沟深路窄,仅容一马,道路泥泞,一如二十年前。农民的住房,还没有一间能赶上过去村里地主的老房子。而当年毛的指挥部,整个党中央机关就借住在杨家沟一家马姓地主的宅院里,他就是在这里胜利指挥了全国的战略大转折。我去看过,这处院子就是现在也十分完好,村里仍无其他民房能出其右。这次毛重回杨家沟还住在当年他的那组三孔相连的窑洞里,心中感慨良多。当年撤出延安,被胡宗南追得行无定所,但借得窑洞一孔,弹指一挥,就横扫蒋家百万兵。现在定都北京已十多年了,手握政权,却还不能一扫穷和困,给民饱与暖。可怜二十年前边区月仍照今时放羊人。发展迟缓的原因到底何在?

向最基层的普通人学习,是毛一向所提倡的。调查研究成了毛政治品德和工作方法中最鲜明的一条。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里曾写到对毛的及时印象是:“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话,一边认真地在做手势。”毛曾说:“当年是一个监狱的小吏让我知道了旧中国的监狱如何黑暗。”毛在1925年到1933年曾认真做过农村调查,1941年又将其结集出版,他在《农村调查》序言里写道:“实际工作者须随时去了解变化着的情况,这是任何国家共产党人也不能靠别人预备的。所以,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做调查。”那时他十分注意倾听基层呼声。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延安的一个农民,一次天打雷劈死了他的毛驴,就说:“为何不劈死?”边区保卫部门要以反革命罪逮捕这个农民。毛说,他这样说必有他的理由,一问是边区农民负担太重。毛就让减税。所以,当时边区地域虽小,生活虽苦,但领袖胸如海,百姓口无忌,上下一条心,共产党终得天下。

这次,毛一路或骑马或步行又重新回到百姓中间,所见所闻,隐隐感到民间积怨不少。他想起1945年在延安与黄炎培的“窑洞对”谈话,那时虽还未得天下,但黄已问到他将来怎样治天下。他说:“只要坚持民主,让老百姓监督政府,政权就能永葆活力。”想到让人民监督,毛忽然忆起一个人,此人就是户县农民杨伟名。杨是一个普通农民,在村里任大队会计,他关心政治,有一点私塾的文化底子,苦学好读,“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1962年曾向中央写万言书,系统分析农村形势,提出许多尖锐而又中肯的意见。如允许单干;敞开自由市场;不要急于过渡,再坚持一段新民主主义;要防止报喜不报忧……现在看来,这些话全部被不幸言中。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一叶知秋》,意即,从分析陕西情况即可知全国农村形势之危。其忠谏之情溢于言表。毛对这些意见当然听不进去,便愤而批曰:“什么一叶知秋,是一叶知冬。”

其时,党内也早有一部分同志看到了危机,并提出了对策,比较有名的就是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杨的这篇文章在1962年的北戴河会议上被毛点名批评。从此,逆耳忠言渐少,继而鸦雀无声。而黄河之滨这个朴素的农民思想家杨伟名则被大会批、小会斗,后在“”中自杀。(2002年,陕西曾开研讨会纪念杨伟名,并为他出版文集。2005年,我曾访其故居,秋风小院在,柿树叶正红。)这次毛重走黄河,又到陕西,看到当年的许多问题依旧没有结果,就想起这个躬耕于关中的奇才,便着人把他接来,做彻夜之谈。毛像当年向小狱吏请教狱情、在延安街头光着头向农民恭问政情一样,向这个农民思想家问计于国是。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共领袖与一位普通农民的对话。?这不是《三国演义》中卧龙岗的“隆中对”,也不是1945年延安的“窑洞对”,而是在黄河边的某一孔窑洞里的“河边对”。杨伟名一定侃侃而谈,细算生产队的家底,纵论国家大势。毛会暗暗点头,想起他自己常说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又想起1948年他为佳县县委题的字“站在较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当时他转战到这里,部队要打佳县,仗要打三天,需十二万斤粮,但粮食早让胡宗南抢掠一空。他问佳县县长张俊贤有没有办法,张说:“把全县坚壁的粮挖出来,够部队吃上24小时;把全县地里未成熟的玉米、谷子收割了,还可吃24小时;剩下的24小时,把全县的羊和驴都杀了!”战斗打响,群众拉着粮、驴、羊支前,自己吃树叶、树皮。战后很长时间,这个县见不到驴和羊。那时候,政府和百姓,真是鱼水难分啊!看来这些年离群众是远了一点。(毛是性情中人,他或许还会当场邀杨到中央哪个政策研究部门去工作,就像后面要谈到的,他听完就三峡问题的御前辩论后,当场邀李锐做他的秘书。何况杨本来就一直是西北局的特聘编外政策研究员。而以杨的性格则会说,臣本布衣,只求尽心,不求闻达,还是躬耕关中,位卑不敢忘国,不时为政府上达一点实情。)送走客人,他点燃一支烟,仰卧土炕,看着窑洞穹顶厚厚的黄土,想起自己1945年在延安说过的那句话:“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现在早已生根开花,但却要将忘其土啊。

总之,还不等走完黄河全程,在晋、陕、宁、甘一线,毛的心情就沉重复杂起来。在这里,当年的他曾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现在毛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他立马河边,面对滔滔黄水,透过阵阵风沙,看远处那沟沟坡坡、梁梁峁峁、塄塄畔畔上俯身拉犁、弯腰点豆、背柴放羊、原始耕作的农民,不禁有一点心酸。、运动这样轰轰烈烈,怎么就没能解放出更多的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改变他们的境遇呢?

毛继续沿黄河前行,北上河套,南取宁夏,绕了一个大弯后西到兰州。在这里向北沿祁连山麓就是通往新疆的河西走廊,向南沿黄河就将进入上游的青海、四川,他决定在兰州休整一周。这兰州以西是历代流放钦犯和谪贬官员的地方,他想起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就是经过这里而贬往新疆的。出行,电台、文件、书籍三件宝,常读之书和沿途相关之书总要带足。现在韶山的“遗物馆”里存有他出行的书箱,足有一米见方。林则徐是他敬仰的人物,长夜难眠,他便命秘书找出林的《云左山房诗钞》挑灯阅读,卷中有不少是林则徐在河南奉旨治完黄河后又一路继续戴罪西行,过兰州、出玉门的诗作,多抒发他的报国热情和记述西部的山川边情。林诗豪放而深沉,毛性刚烈而浪漫,把卷在手,戈壁古道长无尽,窗外黄河呜有声。此时,两个伟人跨越时空,颇多共鸣。毛有抄录名人诗作练字的习惯,他读得兴起,便再披衣下床,展纸挥毫,抄录了林的一首《出嘉峪关感赋》: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①

这幅书法,借原诗的气势,浓墨酣情,神采飞扬,经放大后至今仍高高挂在人民大会堂甘肃厅的东墙上。书罢林诗毛推窗北望,想这次只能按原计划溯黄河而上,祁连山、嘉峪关一线是去不了啦,不觉有几分惆怅。新疆是他的胞弟毛泽民牺牲的地方,那个方向还有两件事让他心有所动。一是当年西路军在这里遭到极大损失,这是我军史上极悲惨的一页。二是,1957年反右之后一大批右派发配西部,王震的兵团就安排了不少人,这其中就有诗人艾青等不少文化人。现时已十年,这些人中似可起用一些,以示宽慰。他在这里休整一周,接见了一些仍流散在河西走廊的老红军,听取了右派改造工作的汇报,嘱咐地方上调研后就这两事提出相应的政策上报。

离开兰州,毛一行逆黄河而上,又经月余到达青、甘、川三省交界处的黄河及时弯。他登上南岸四川阿坝境内的一座小山,正是晚霞压山,残阳如血,但见黄河北来,蜿蜒九曲,明灭倏忽,如一道闪电划过高原,不禁诗兴大发,随即吟道:

九曲黄河及时弯,长河落日此处圆。

从来豪气看西北,涛声依旧五千年。

他想,我们一定要对得起黄河,对得起黄河儿女。

这里已近黄河源头,海拔四千米以上,他们放慢速度,缓缓而行,数十天后终于翻过巴颜喀拉山,到达长江的源头大通河,这便进入长江流域。

接下来,走长江与走黄河的心境不同。在黄河流域,主要是勾起了他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和对老区人民的感念,深感现在民生建设不尽如人意,得赶快发展经济。而走长江一线更多的是政治反思,是关于在这里曾发生过的许多极“左”错误的思考。

顺沱沱河、通天河而下,入金沙江,便进入贵州、四川界。这里是中央部署的大三线基地。不愧为伟大的战略家,他从战争中走来,总担心天下不稳,国家遭殃。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他又力主在长江、黄河的上游,建设一个可以支持原子战争的大三线基地。他还把自己的老战友、新冤家派来任基地三把手。

毛彭关系,可以说是合不来又离不开。历史上许多关系到党的命运和毛的威信的大战、硬战,都是彭帮毛来打。最关键的有三次,红军长征出发过湘江、解放战争时的转战陕北和新中国刚成立时的朝鲜战争。尤其是出兵朝鲜,中央议而不决,彭从西北赶回,投了支持毛的关键一票,而在不愿挂帅出征的情况下,彭又挺身而出,实现了毛的战略。但是自从进城之后,毛彭之间渐渐生分。战争时期,大家都称毛为“老毛”,进了北京,渐渐改称“主席”。有24小时,彭突然发现中南海里只有他一人还在叫“老毛”,便很不好意思,也悄悄改口。这一位称“老毛”的角色由彭来扮演,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交往之深和彭性格的纯真率直。

但1959年在庐山上,两个战友终于翻脸。其时毛正醉心于、,雄心勃勃,自以为找到了迈向共产主义的好办法。彭却发现农村公共食堂里农民吃不饱,老百姓在饿肚子,破坏了生产力。“谷撒地,禾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他要为民鼓与呼。这场争论其实是空想与实事求是之争。结果是彭被打为右倾机会主义,并又扩大为“彭、黄、张、周”集团,全国大反右倾,株连五百多万人。后来黄克诚说:“这件事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深远,从此党内失去了敢言之士,而迁就逢迎之风日盛。”但是,直到下山时毛还说,我要写一篇大文章《万岁》,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的成就。并已让《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为他准备材料。但还不到年底,农村就败象渐露,这篇文章也就胎死腹中。1965年9月,毛对彭说:“也许真理在你那边。”便派他到三线来工作。

未想,两位生死之交的战友,庐山翻脸,北京一别,今日却相会在金沙江畔,在这个三十年前长征经过的地方,多少话真不知从哪里说起。明月夜,青灯旁,白头搔更短,往事情却长。盖世英雄,向来敢翻脸也敢认错。他在时对“抢救运动”中被错整的人脱帽道歉;1959年感谢陈云、在经济工作方面的冷静,说“家贫思贤妻,国难识英雄”;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上对的错误认错。现在毛经三年来的沿河考察,深入民间,所见所闻,许多争论已为历史所印证,他也许会说一声:“老彭,看来是你对了!”

行至四川境内,毛还会想起另一个人,即他的秘书田家英。庐山会议前,毛提倡调查研究,便派身边的人下去了解情况,田家英被派到四川。田回京后给他带去一份农民吃不饱、农业衰退的实情报告,他心有不悦。加之四川省委投毛之好又反告田一状,田在庐山上也受到了批评,从此就再不受信任(“”一起,田即自杀)。这时他一定会想起田家英为他拟的那篇很著名的中共“八大”开幕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觉怅然若失。看来自己过去确实是有点好大喜功,下面也就报喜不报忧,以致造成许多失误。长夜静思,山风阵阵,江水隆隆。他推窗望月,金沙水拍云崖暖,惊忆往事心犹寒。

解放后毛出京工作,少在北方,多在南方,所以许多做出重要决策的、在党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多在长江一线。如1958年3月毛坚持,、陈云被迫作检讨的成都会议;4月再次确立了思路的武汉会议;1959年4月检讨的上海会议(就是在这次会上,他及时次提出骑马走两河);1959年7月反右倾的庐山会议,1961年纠正“左”的错误的第二次庐山会议等。总的来讲,这些会议上都是毛说了算,反面意见听得很少。

但有一次毛是认真听了不同意见,并听了进去。这就是关于建三峡水库的争论。自孙中山时,就有修三峡的设想,毛也曾畅想“高峡出平湖”,但到底是否可行,毛十分慎重。1958年1月,他曾在南宁组织了后来被称为“御前辩论”的两派大对决,也就在这次会议上他很欣赏反对派李锐,当场点名要李做他的秘书。毛曾在1958年3月29

媒体评论

我在几篇谈散文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看法:在中国散文坛上有两个流派。一个是“松散派”,另一个是“经营派”。我还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传世名篇无一不是惨淡经营的结果。我窃附于“经营派”。我认为,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季羡林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声音,是文化的基因。这富有灵性的文字,是有呼吸、有情感、有生命、有灵魂的。与这样的文字对话,就是在感受民族文化的呼吸、情感、生命与灵魂!面对内涵如此丰富的母语,我们又怎能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亲切地吟咏,深切地品味,自由地书写,去领略母语世界的美好风光呢?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翟小宁

梁衡老师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著名作家之一。他有一句名言:文章为思想而写。所以,他的文章都是用心、用情写成的,他的散文堪称大散文,文质兼美,十分耐读,在当代中国,在当代学生中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我和我的学生至少15年前就开始读梁老师的散文,至今不辍,获益匪浅。

——北京101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严寅贤

名家的美文可能催人泪下,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可能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也可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读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会感到热血沸腾;读巴金的《小狗包弟》可以体会到人性泯灭的悲剧和心灵煎熬的痛苦;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能够启发我们思考生存与死亡;读冯骥才的《珍珠鸟》可以感受到信赖的美好,等等。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程 翔

梁衡先生是我崇拜的散文名家,他写文章非常认真,常常一年只写几篇,但每篇一经发表就颇有影响,我希望每个中学生都能读一读他的散文,对提高写作和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郑晓龙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该书印刷精美,内容可读性强,很值得一读。

2017-02-13 23:10:06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梁衡:人向天的倾诉 上次漏买这一本了,今天配齐啦。

2017-03-28 19:13:38
来自磊***5(**的评论:

和孩子一起学习

2017-04-08 14:28:5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喜欢很满意

2017-04-30 21:06:2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本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二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017-05-04 12:55:2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组合买的一套,给人很正面的政治见解

2017-05-19 00:40:31
来自x***i(**的评论:

商品非常不错,满意!

2017-06-09 16:07:2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心仪这套书很久了,总是没货,终于买到了

2017-06-24 20:46:3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梁衡老师的书,一如既往的好看。之前在当当上买了它的《把栏杆牌遍》,非常好看,就又买了现在这本,一样的好看!

2017-08-28 09:41:21
来自lhaimaz**的评论:

还没看,应该不错的

2017-09-18 16:02:40
来自臻于至**的评论:

这是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情节曲折 读完收获很多

2017-09-24 18:36:49
来自臻于至**的评论:

是一本好书 读完收获颇丰 值得拥有

2017-09-24 20:07:53
来自奔跑的**的评论:

愿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世界

2017-10-04 09:53:45
来自七月飞**的评论:

名家名作,值得收藏。行距和字体都很舒服!

2017-11-04 21:00:24
来自6526680**的评论:

语文老师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目之一,相信老师,推荐的不会差的。之前推荐的三本梁衡的书都不错。

2017-11-22 17:42:05
来自结***者**的评论:

梁衡:人向天的倾诉 虽然说是推荐给中学生读的书,但是内容很深刻。值得细读。

2017-10-24 13:19:04
来自宝***(**的评论:

收到,正在阅读,很喜欢~梁衡先生热爱文学,同时还是一位有情怀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如今并不多见了。

2017-03-14 14:57:49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