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图书
人气:12

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记载中国 三国时代胡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高的 “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 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完整地记叙了自...
  • 所属分类:图书 >古籍>中国藏书  
  • 作者:([三国])[陈寿] 著,[杨靖],[李昆仑] 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6808536
  • 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9
  • 印刷时间:2016-09-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记载中国 三国时代胡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高的 “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 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完整地记叙了自汉 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编辑推荐

《三国志》是中国古代名的纪传体断代史。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全称前四史。分魏、蜀、吴三志,分别记载三国的历史。三志本独立。后世始全为一书。只有纪、传、无表、志,记述较为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引书一百五十六种,注文超出原书数倍,保存了不少史料。《三国志》作为较完整地记叙中国古代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存留至今的史,在诸多的古史书中,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目录

序 图鉴阅读 图鉴阅读结构图 阅读启示图解 作者生平阅读 作品影响阅读 史记阅读 辅助阅读 原作新释 魏书 武帝纪 文帝纪 明帝纪 蜀书 先主传 诸葛亮传 关羽传 吴书 吴主传 周瑜传 体验阅读 延展阅读 阅读链接 名家链接 铭记链接

在线预览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 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较高的 “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覆亡之后 ,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 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 ,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 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 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 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 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 》《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成平六 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三国志》也是二十 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 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 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 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陈寿的《三国志》从东汉末年的战乱开始记载, 也是以东汉末和三国时代的历史为主,并不是以晋朝 结束三国统一为主,对三国中后期的历史事件记载简 略。这不是陈寿故意维护魏晋,不顾历史事实,因为 当时王隐的《魏书》是记载魏国历史为主,陈寿在创 作《三国志》时没有局限于魏国历史,也是不愿 与王隐的著作重复,他没有过多记录司马氏的所作所 为,是因为当时晋朝正在准备《晋书》的创作,正为 年限起始争论,但是已经着手准备了,张华、杜预也 都推荐了陈寿参加《晋书》创作。陈寿在写三国历史 时,不过多写司马氏,是不愿与当时正准备创作的《 晋书》相冲突,在陈寿书中虽然没有记述司马氏的隐 讳,但是也没有记载司马氏的很多历史功绩、言行, 不能说他是故意为司马氏回护。陈寿的《三国志》以 东汉末到三国中期为主,总体上是真实可以相信的。

裴松之认为《三国志》写得简略,而这样的意见 在他以前是未曾出现过的。《三国志》刚问世时,获 得了一片赞誉声。《晋书》卷82《陈寿传》称:“时 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着《魏书》, 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 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本传又 称:“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 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 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 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东晋时,习凿 齿从正统论的角度对陈寿书以魏为正统的写法提出异 议,在其所著《汉晋春秋》中坚持以蜀汉为正统。正 统问题是政治问题,从学术的角度仍然不见对《三国 志》的批评。看来,简略在晋人眼里是不成问题的, 只是到南朝裴松之才将其视之为缺点。这就提示我们 应当从时代学术风气变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对 于《三国志》主要肯定其成绩。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 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较高的 “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覆亡之后 ,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 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 ,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 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 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 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 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 》《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成平六 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三国志》也是二十 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 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 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 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陈寿的《三国志》从东汉末年的战乱开始记载, 也是以东汉末和三国时代的历史为主,并不是以晋朝 结束三国统一为主,对三国中后期的历史事件记载简 略。这不是陈寿故意维护魏晋,不顾历史事实,因为 当时王隐的《魏书》是记载魏国历史为主,陈寿在创 作《三国志》时没有局限于魏国历史,也是不愿 与王隐的著作重复,他没有过多记录司马氏的所作所 为,是因为当时晋朝正在准备《晋书》的创作,正为 年限起始争论,但是已经着手准备了,张华、杜预也 都推荐了陈寿参加《晋书》创作。陈寿在写三国历史 时,不过多写司马氏,是不愿与当时正准备创作的《 晋书》相冲突,在陈寿书中虽然没有记述司马氏的隐 讳,但是也没有记载司马氏的很多历史功绩、言行, 不能说他是故意为司马氏回护。陈寿的《三国志》以 东汉末到三国中期为主,总体上是真实可以相信的。

裴松之认为《三国志》写得简略,而这样的意见 在他以前是未曾出现过的。《三国志》刚问世时,获 得了一片赞誉声。《晋书》卷82《陈寿传》称:“时 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着《魏书》, 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 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本传又 称:“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 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 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 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东晋时,习凿 齿从正统论的角度对陈寿书以魏为正统的写法提出异 议,在其所著《汉晋春秋》中坚持以蜀汉为正统。正 统问题是政治问题,从学术的角度仍然不见对《三国 志》的批评。看来,简略在晋人眼里是不成问题的, 只是到南朝裴松之才将其视之为缺点。这就提示我们 应当从时代学术风气变化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对 于《三国志》主要肯定其成绩。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三国志》说过一些公道话 :“以理而论,(陈)寿之谬万万无词;以势而论, 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 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 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 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 魏而北汉、南唐亦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避而不伪 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 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 可以一格绳也。”看来,从东晋以来掀起的正统之争 ,无不具有现实的目的和为当代政权服务的用心,知 人论世,知世论史是至关要紧的,没有永恒不变的正 伪标的。

陈寿因《三国志》而备受赞誉,却也因为秉笔直 书而得罪了很多当世的权贵,晚年屡坎被贬,在仕途 中始终郁郁而不得志。公元297年,65岁的陈寿没能 赶回老家南充便病死在都城洛阳。然而他一定不会想 到,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摘取下来的这段历史在1700年 后不仅被中国人奉为经典,更进而影响着这个世界, 《三国志》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与谋略现今被世界各 国的人们广泛应用在政治、军事、商业等各个领域。

并被改编成小说、戏剧、电影甚至漫画与电子游戏在 这个世界更为广泛的传播着。人们说,《三国志》是 展现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最壮美的篇章。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 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 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 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 共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其进行删 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

但是这个只是演义,大部分并不真实。

P14-15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