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图书
人气:38

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好评返5元店铺礼券】让全球数百万人改变人生之书。畅销美国二十多年的心理疗愈重量级作品,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心理学入门  
  • 作者:(美)[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 著;[马小原]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4751353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1
  • 印刷时间:2015-0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288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有效的自我发掘历程,重建人生的心契机

你是否总是与周围的人无法友好相处?

你是否在婚恋中总是重复扮演受伤害的那一方?

你是否总是缺乏安全感,却变成了控制狂?

你是否对过去的事情无法释怀?

你是否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

你是否焦虑、压抑、沮丧、不安……

重量心理大师约翰?布雷萧在《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中告诉你,虽然你已经是成年人,但是童年的一些经历,比如被忽略、被误解、被伤害,会对你一生的性格、心理和行为造成影响

作者简介

约翰 布雷萧,心理咨询专家,内在小孩疗法靠前代表人物之一,在家庭、自我成长和戒瘾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被同时代人誉为二十世纪拥有影响力的100位情绪健康教育作家之一。约翰 布雷箫共著有六本书,其中包括《家庭会伤人》(Family Secrets: The Path from Shame to Healing)和《治愈束缚你的羞耻感》(Healing the Shame That BindsYou)等《纽约时报》畅销书。其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挑选出版,总销售量超过100万册。

目录

序言

鲁迪 雷夫林的故事

一、对不起,内在小孩

导言

第1章 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你的一生

受伤的内在小孩问卷

第2章 内在小孩是怎样受的伤

温柔小精灵的故事

二、回来吧,内在小孩

导言

第3章 清理童年的创伤

第4章 遇见婴儿期的自我

第5章 寻回幼儿期的自我

第6章 找到学前期的自我

第7章 寻回学龄期的自我

第8章 创造新的青春期

三、我爱你,内在小孩

导言

第9章 用成年的力量呵护内在小孩

第10章 让内在小孩的需求得到释放

第11章 保护受伤的内在小孩

第12章 简单易行的疗愈练习

四、谢谢你,内在小孩

导言

第13章 创造力回来了

第14章 神奇小孩的顿悟

结语 回家!

致谢

参考图书

在线预览

乔丽莎是个"小甜心",每个人都说她好相处。其实她是在演戏,装作随和而已。对她来说,表现随和的不过是她虚假的自我。她并不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她是一个缺乏自我同一性意识的人。

五十二岁的雅各比与二十六岁的秘书发生外遇已经两个月了,他为此来寻求心理辅导。雅各比告诉我,他搞不清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他是教会德高望重的长辈,还是道德维护委员会成员,领导了城市的扫黄行动。其实,雅各比是陷入了宗教的"表演",不了解自己的性>中动。经过多年的表演,压抑已久的性冲动终于主宰了他。

比斯坎嫌老婆胖,身材不好,很少带老婆参加社交活动。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和老婆的界限,觉得自己的男子气概会因为老婆的身材受到微词。他的合伙人毕杰罗也是一个缺乏自我意识的人。毕杰罗有个情妇,他定期让情妇量体重以确保体重的稳定。他也感觉自己的男子气概取决于情妇的体重。

奥菲莉亚要丈夫买一辆宝马汽车,还坚持保留"河谷乡村俱乐部"的会员资格。实际上,他们负债累累,成天都在跟债主周旋,却仍然假装成富有的上流人士。奥菲莉亚认为,她的尊严得靠体面的形象来维持。她缺乏内在的自我意识。

上面所有例子中的人,都依靠外在的事物来塑造身份意识,都有着共依存问题。

在不正常的家庭系统中,共依存会被强化。例如,酗酒会影响家中各个成员,会对每个家庭成员都造成巨大威胁,使他们长期处于超常的警戒状态。一般来说,适应压力应该是一种暂时状态,绝不应是长期状态。一个有长期酗酒问题的人,就会对自己内在的情绪――感情、需求和欲望――感到生疏和麻木。

孩子们也需要安全感和健康的情感,这样他们才能了解自己的内心。他们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帮他们区分哪些是思想,哪些是情感。若是家庭环境充满非正常的过激行为,如药物的滥用、激烈的情绪、身体遭受暴力或侵犯,孩子就得将注意力放到应付外在的这些情况上。时间一久,他们的内心就无法产生自尊感。人一旦缺少健康的内在生活,就会自我放逐,去寻求外在的满足感。这便是共依存,是内在小孩受伤的表现症状。共依存的行为表明,这个人的童年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侵犯行为

通常情况下,心里藏着受伤的内在小孩的人,都是长期遭受心灵折磨的人。世界上的许多暴力和惨剧,常常都是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造成的。希特勒童年时常遭到父亲的毒打和羞辱,这让希特勒痛不欲生。后来,他把这种残酷行为变本加厉地施加到千百万无辜的人身上。

我想起了我的来访者道森。因婚姻问题来我这儿咨询时,他是某夜总会的安保人员。一周前他刚把一个客人揍得下巴骨折,他激动地给我描述那个人怎样惹他动手。其实那个人不过是在他面前摆出一副硬汉姿态罢了。在给道森做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总是有受害者的心理。侵犯者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渐渐明白,道森其实经常处于恐惧中,他一感到恐惧就会想起小时候的事情。那时父亲很粗暴,常常揍他。每次父亲发火时他都吓得瑟瑟发抖,但是如果继续做这个被吓破胆的自己,是无法得到安全感的。因此,道森认同了父亲的"自我"。他变成了他的父亲。一旦出现类似童年时的暴力场景,旧日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就会重现心头,道森也就成了他害怕的那个残暴的父亲。父亲怎样伤害他,他就怎样伤害别人。

侵犯行为是人类毁灭的主因,它源于人在童年遭受暴力时,那些痛苦和困扰没有及时得到及时化解。这个曾经无助而受伤的孩子,长大后成了侵犯者。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对孩童的多种暴虐行为,会促使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为侵犯者。尤其是体罚、强暴以及严重的情感打击,更易使人产生这种影响。心理治疗师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将这一过程称为"与侵犯者认同"。性、身体和情感上的暴力对孩子来说太恐怖,在受虐的过程中,他无法保持自我。为了熬过这种痛苦,他丧失了自我同一性,反而认同侵犯者的身份。贝特尔海姆这项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德国集中营的生还者。

在近的一次工作坊活动中,一位纽约来的治疗师举手发言。她自称是犹太人,并向大家详细地讲述她母亲在纳粹集中营里地狱般的遭遇。故事中令人害怕的是,母亲对待她的方式,正如当年纳粹警卫对待母亲一样。母亲常常毒打她,从她三岁起就骂她是犹太猪。

严重的,恐怕是性侵犯者的问题。他们在小时候遭到过蹂躏,他们的性侵犯行为其实是在重演童年的遭遇。

虽然大多数侵犯行为都源于童年,但并不一定都源于受虐。有些侵犯者是受到父母的过分溺爱,被"宠坏"了,所以他们自觉高人一等。这种过度放纵的孩子终会以为,每个人都应该特别照顾自己,而自己不可能做错任何事。他们没有一点儿责任感,总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别人的过错造成的。

自恋症

每个孩子都需要有人无条件地爱自己,至少在小时候如此。如果没有不带任何批判眼光的父母或照顾者给孩子树立一面镜子,孩子就无法认识到ia己究竟是谁。每个人在变成"我"之前,都是"我们"。我们需要一面镜子来映照出自身的各个部分。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常重要,并受到认真的对待,我们的每个部分都被人爱着,被人接纳。我们也需要知道,照顾我们的人对我们的爱是可以依靠的。这些都是健康的自恋需求。如果这些得不到满足,我们的"我是"煮识就会受到影响。P16-18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学习了

2016-01-06 21:03:2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老师推荐的,非常喜欢!

2017-01-17 20:35:10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