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图书
人气:15

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

【好评返5元店铺礼券】
  • 所属分类:图书 >法律>法院/检察院  
  • 作者:[兰荣杰]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301219751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1
  • 印刷时间:2013-0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257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刑事判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法官究竟是如何作出裁判的?《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作者兰荣杰对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分析表明,1979年《刑事诉讼法》初创以来的两次大修,尽管文本中的刑事审判颇有变化,本质上却是一脉相承,主要表现为"对抗/判定"、"阅卷/核实"、"初断/审批"三种模式。审判实践中,听证式的庭审、默读式的阅卷和会议式的审批都可能直接产生判决。

《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中的三种模式的具体适用,则与案件类型、法官习惯、绩效考核、法院传统乃至刑庭规模等或偶然或必然的因素直接相关,并现实地影响到被告人的程序待遇以至实体利益。

编辑推荐

刑事判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法官究竟是如何作出裁判的?《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作者兰荣杰对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分析表明,1979年《刑事诉讼法》初创以来的两次大修,尽管文本中的刑事审判颇有变化,本质上却是一脉相承,主要表现为"对抗/判定"、"阅卷/核实"、"初断/审批"三种模式。审判实践中,听证式的庭审、默读式的阅卷和会议式的审批都可能直接产生判决。

作者简介

兰荣杰,1980年生于四川,先后于四川大学、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LL.M.)、法学博士、法律科学博士(S.J.D.)学位。现任教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目录

导读

及时章 超越理论模式之惑:回归中国实践的刑事审判模式

及时节 中国刑事审判模式理论:一个简单的学术史梳理

第二节 面向中国实践的审判模式:回归实证研究

第二章 "对抗判定"模式:庭审中心主义

及时节 "对抗判定"模式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实证考察:"对抗判定"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效果评价:"对抗判定"模式的功能与缺陷

第四节 背景分析:"对抗判定"模式的生成机制

第三章 "阅卷核实"模式:案卷中心主义

及时节 "阅卷核实"模式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实证考察:"阅卷核实"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效果评价:"阅卷核实"模式的功能与缺陷

第四节 背景分析:"阅卷核实"模式的生成机制

第四章 "初断审批"模式:司法行政化

及时节 "初断审批"模式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实证考察:"初断审批"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效果评价:"初断审批"模式的功能与缺陷

第四节 背景分析:"初断审批"模式的生成机制

第五章 基于繁简分流的选择性适用:中国刑事审判的未来模式

及时节 作为理想类型的三种模式

第二节 回归诉讼元模式:以"对抗判定"模式为基础构建中国刑事审判

第三节 为书面审理正名:以"阅卷核实"模式改造简易程序

第四节 "抓大放小":走向节制的"初断审批"模式

余论 1979-2012:刑事审判制度两次大修的脉络及其局限

及时节 通过审判程序发现真相的能力逐渐提升

第二节 为减轻法官负担而提升审判效率

第三节 通过人性化措施提升人权保障水平

第四节 刑事审判程序改革的局限

附录:访谈笔录摘要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