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载沣图书
人气:35

摄政王载沣

大清*后掌舵人的命运沉浮,别样视角下的晚清真相 慈禧太后挑选接班人背后有何惊天秘密 谁是罢黜袁世凯的幕后推手 新政维艰、暗杀与政变密谋,载沣如何应对 著名学者 吴思、雷颐、马勇倾力推荐!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历史人物  
  • 作者:[郭宝平]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4357011
  •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3
  • 印刷时间:2017-03-3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载沣,慈禧太后的接班人,也是大清王朝的后一位掌舵人。本书作者站在大历史的维度,立足于载沣掌权时中国处于转型期的历史拐点,以改革窗口期各阶层不同诉求为背景,抓住载沣以维护政权为宗旨,却以丢失政权收场这条主线,探究了载沣治国执政之得失,揭开了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秘密,比如,慈禧为何选择载沣为接班人?政治强人慈禧去世后权力平稳交接背后有何惊天秘密?载沣何以甫上台就罢黜袁世凯?这背后有何巨大阴谋?压力骤增,暗杀和政变的密谋涌动,载沣又如何应对?

本书以载沣为切入视角,对晚清后几年的历史给予了新鲜犀利的观察与解构,对中国近代史演进的多种可能性进行了思考,可谓一部对晚清史研究的上乘之作。

编辑推荐

1、大清王朝后掌舵人的命运,别样视角下的晚清真相。本书以载沣为切入视角,对晚清后几年的历史给予了新鲜犀利的观察与解构,对中国近代史演进的多种可能性进行了思考,可谓一部对晚清史研究的上乘之作。

2、著名学者、作家吴思、雷颐、马勇倾力推荐!

3、慈禧为何选择载沣为接班人?政治强人去世后权力平稳交接背后有何惊天秘密?载沣何以甫上台就罢黜袁世凯?这背后有何巨大阴谋?载沣的治国理念是什么?何以改革和革命的压力骤增,暗杀和政变的密谋涌动?用独特的写作视角带你解开重重谜团。

作者简介

郭宝平,中州汴京人氏。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在繁忙的公务之外,业余埋头学问,勤于笔耕,出版学术专著多本;创作长篇历史小说《谋位》,传记文学《最有权势的读书人张居正》等作品六部。写作视角独特,史观新颖,宏观关照与细节挖掘并重,直指人性底色;文笔老辣,以厚重的历史感行诸笔端,寓深邃思考于诙谐语句,打通历史看风景,作品每出皆畅销一时。

目录

及时章 较高权力仓促交接

紫禁城气氛诡异

挑选继承人有规矩有空间也有无奈

表面沉闷的背后却是暗流涌动

权力交接常常伴随交易

离奇死亡带来仓促交接

“没有显示出任何要歇斯底里发作的倾向”

第二章 有资本无经验的政治新手

血统纯正的“皇二代”

可怕之事一桩接着一桩

不问是非也不懂仇恨

因祸得福

指婚时机耐人寻味

身份特殊是优势也有局限

政治态度获得认可

查贪腐帮忙不添乱

正式从政为时甚短

第三章 为什么选他当接班人

“拼爹”是前提

忠诚是基础

低调谦抑无积怨

形象清很难得

第四章 深藏背后的秘密

是巧合,还是阴谋?

谁是幕后黑手?

政治强人的狠与谋

第五章 及时个大动作震惊中外

匿名传单和神秘电话

亲贵集团反扑 /

示弱、示好、示威

两大争论成为导火索

立即成为欧美各国头号新闻

事件突然发生又突然止息

日本是罢袁的幕后黑手

甚至找不到罢黜袁世凯的理由

第六章 改革窗口期

改革路线图

开局良好

“不意闻此亡国之音”

第七章 遭遇暗杀

“东桥搜出异物”

刺客非同一般

惊天谋刺案内幕浮出水面

“革命不足畏,唯暗杀足畏”

恐惧,但更应为之欣慰

第八章 压力突现

谘议局一成立就带头“挑事儿”

找不出别的办法只好让步

让步并没有换来良性互动

资政院也咄咄逼人

改革派因失望而转向激进

最信任的人背后在搞小动作

第九章 致命的失误

各方都很焦躁,载沣仍然淡定

军队真的吗?

“皇族内阁”出笼

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第十章 皇族亲贵相互拆台

秘密会议未保住密

重大政策出台时机暗藏玄机

三巨头博弈中同跳火坑

胞弟勾结政敌密谋政变

第十一章 危机应对

武昌突发兵变

载沣和袁世凯打“太极”

“挤牙膏”式的被动应对

肘腋生变

袁世凯出山

信誓旦旦苦口婆心

暗杀政变另立新君都在积极进行中

的努力

第十二章 “亡国”之后

大清帝国“亡国”时刻

夫妻二人的人生追求如此不同

他真的读懂了《对酒》诗的诗意

第十三章 载沣为什么丢掉政权

载沣也算得上转型期领导人的合适人选

三大失误两个误区

精英阶层对转型失败都负有责任

在线预览

第七章 遭遇暗杀

惊天谋刺案内幕浮出水面

宣统二年三月初八(1910 年4 月15 日),在拿获十天后,善耆偕京城步军统领、贝勒毓朗来到载沣在西苑所居住的中所,当面汇报“缉获匪徒事” (载沣日记中语)。

一桩惊天大案的内幕,浮出了水面。

据供述,最开始酝酿暗杀时,他们曾经考虑以首席军机大臣奕劻为对象。因为奕劻长期主持中枢,是皇族中最有政治经验的人物,而且此人以贪墨著称,暗杀他可以赢得民心。

但刺客们进京考察后,感到刺杀奕劻无从下手,只好放弃。

那么,接下来该选择谁为暗杀对象呢?

此时,舆论对载沣任用亲贵、排斥老成的议论很多,尤其是他的两个弟弟, 乳臭未干却被安置高位,更为舆论所诟病。如果能够刺杀两位皇叔,必然会大得人心。应该是受此影响,把暗杀目标转移到了载洵、载涛身上。

这时,报纸上刊登消息,说赴欧美考察海军的载洵经俄罗斯乘火车近日返国。认为这正是行刺佳机。不过,载洵于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日(1910 年1 月30 日)抵京,而刺客所需炸弹尚未带到,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绝佳的机会溜掉。

正月十五日炸弹到手后,等人多方打听要人行踪,不久就得到消息

说,载沣七弟、领军谘处大臣、禁卫军大臣载涛将于近期出洋考察军事,刺客们喜出望外,计划在车站投掷炸弹将其炸死。

宣统二年二月初十(3 月20 日),载涛一行出洋启程,载沣差人代送。

当日,、黄树中、陈璧君三人雇了一辆骡车,前往前门火车站。汪、黄携带装有炸弹的皮箱在车站门口等候,陈则在骡车上接应,准备目标一出来, 汪、黄就扔出炸弹,然后冲回来跳上骡车逃离。

可能是鉴于屡屡有暗杀事件发生,也可能是载沣本人上台后一直强调凡事简朴,所以载涛出洋,并没有送行的大场面,而是混在人群当中,等人辨别不出顶戴花翎丛中的哪个人是暗杀对象,又恐伤及百姓,只好作罢。

刺客们继续在京城四处寻找机会。这时,他们又得到消息说,摄政王载沣每天上朝的路径很固定,这让等人喜出望外,刺杀载沣,无疑可以“较大限度地轰动全国”(语),刺客们遂潜往什刹海边的摄政王府外侦察, 锁定载沣作为暗杀对象。

经过踩点,先是准备在烟袋斜街行刺,因为很难租到房子,无处隐蔽,便又选中了小甘水桥。这是一座简易石板桥,三面环水,仅一面有居民数家,甚为僻静,而且小石桥旁的大树很粗,适合隐藏;树旁还有一座荒废的清虚观, 必要时可临时躲藏。

这是个理想的地点。刺客们计划在桥下埋设炸药,接出一根引爆电线,人躲在桥北边的阴沟里发火引爆,电流一通,即可将过桥的载沣炸得血肉横飞。

埋设炸药和扔炸弹是两回事,不仅需要若干炸弹同时引爆,还需要有外包装。于是,就由黄树中出面,在骡马市大街“鸿泰永”铁铺定做了一个大铁箱, 喻培伦把从日本带来的50 磅炸药装进去,安上引爆装置,制成了一个大型炸弹。

炸弹准备好后,暗杀组研究了分工:黄、喻二人负责在小甘水桥下埋炸弹, 负责在载沣通过此地时引爆。

二月二十一日(1910 年3 月31 日)夜,京城已暖意浓浓。夜色掩护下,黄、喻二人来到由几块大石块架成的小石桥下,选好位置后即动手挖坑。此时,忽听犬声四起,两人担心被发觉,只好折回。

次日夜,二人再次来到小甘水桥下,坑挖好了,炸药箱也埋下去了,不料因事前估计不足,敷设的电线太短,只好又把埋好的炸弹箱取出带回,决定次日再来。

第二天(二月二十三日)夜里,黄、喻二人炸弹已经埋好,不巧却被路过此桥的市民察觉,于是,才有了上节巡警“搜出异物”的一幕。

因被人察觉而慌忙撤退的黄树中、喻培伦回到守真照相馆,暗杀组随即在租居地东北园召开紧急会议。

喻培伦建议立即离开北京,这样还来得及逃过追捕。

不同意,他认为虽然炸弹被发现,但警察未必就能查出来是谁干的, 不妨先看看风头再说。

过了24小时,有报纸登出新闻,说暗杀摄政王的刺客已经抓获。

等人觉得好笑之余,安心了许多,于是开始策划下一次行动,决定喻培伦赴东京重购炸药,陈璧君经日本转往南洋筹款,与黄树中留京, 图谋再举。

第二天,喻培伦、陈璧君就出发了。

仅仅过了两天,巡警就将、黄树中和聘请的照相馆职员罗世勋逮捕, 喻、陈二人则躲过一劫。

刺客、黄树中被捕后,态度强硬,没有丝毫畏惧和悔罪的表示。民政部尚书善耆多次与之心平气和地交流,一再说明朝廷正在筹备宪政,暴力不解决问题;坚持认为朝廷立宪是欺骗,反而强调说,正因为国人被朝廷立宪所迷惑,后患无穷,而中国之情势,非根本上解决则无望,所以才不能不采取激烈手段,“及今图之,其犹未晚,斯则后死者之责也”。他在狱中赋诗一首:“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此诗竟不胫而走, 传诵一时,在国内一举成名。

听完善耆的汇报,载沣应该又后怕又庆幸。后怕的是,倘若不是被人察觉, 一旦炸弹引爆成功,后果不堪设想;庆幸的是,此次暗杀对象虽然是他,但并非是从一开始就锁定了他,而且暗杀最终并未成功,自己安然无恙。

不用说,载沣会指示善耆和毓朗继续审讯,并研究对刺客的处置问题。

对于如何处置呢?载沣举棋不定。

7 年前,也曾经发生过刺客谋刺较高领导人的案件。当时,康梁这些保皇党人为了恢复光绪帝的地位,也为了给遇难的“戊戌六君子”报仇,密谋“夺门之变”,曾派人到北京伺机暗杀慈禧太后,暗杀团也是以照相馆为掩护,几近成功,后被人告发,刺客被捕。此事由军机大臣奕劻决断,未向慈禧太后和

光绪帝报告,经军法审讯后秘密处决了。奕劻的考虑是,如果报告慈禧太后, 会对两宫关系蒙上阴影,对光绪帝更为不利,所以不能报告;如果公开审判, 害怕引起连锁效仿,且可能引起列强干预,就像处决记者沈荩受到列强的质疑而造成极大被动,所以就以军法审判,秘密处决了事。

此事载沣当时并不知晓,但此后康有为曾为刺客做祭文于海外发表,案情在海外已被公之于众,被捕后,奕劻也有可能向载沣说起过这件事,即载沣也可能已经知道有这样一个先例了。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是预备立宪时期,言论自由,行刺一事已经广为人知,舆论界密切关注,即使想秘密处决,也做不到了。而且,现在的朝廷很在意舆论,尤其是列强的看法,一切都按照“文明国家”之法,所以只能开庭公开审理行刺未遂案。

按律,谋刺摄政王相当于弑君大罪,当凌迟处死。

主管司法的法部尚书廷杰主张对、黄树中两位刺客,依法判处死刑。

但是,民政部尚书善耆另有想法。据说,善耆看到从身上搜缴的《革命之趋势》、《革命之决心》、《告别同志书》这些文稿后感慨万分,十分佩服的人品和见识,更佩服他的献身精神。他认为,刺客敢来行刺,本就不抱生还希望,他们不怕死,要的恰恰就是玉石俱焚、杀身成仁,如果杀了他们,不仅不能吓倒革命党人,反而会激发民众对朝廷的憎恶。所以,他坚持说对等人不能按刑事犯看待,而应属于政治犯,应当采取怀柔政策, 力主从宽处理。

虽然此时正在试行司法独立,但是如此惊天大案,尤其是载沣还属于“被害人”,所以,事前不能不请示一下,看看载沣本人对处置刺客有何想法。

三月十九日(4 月28 日),载沣处理完国务回到醇王府,善耆和毓朗前往府中“谈讯匪事”。

这次来,主要是谈如何处置刺客的。不用说,善耆汇报了审讯情况和司法部门的意见,着重强调了他本人的观点:杀掉反而更促使革命党铤而走险,不如从轻发落为佳,这样可缓和人心,并羁縻乱党分子。

于公于私、于理于法,载沣处死谋刺自己的都并无不妥。但是,他没有感情用事,而是同意了善耆的主张。

这样的重犯法条昭昭,不杀,总要有理由吧?或者说,需要找一个什么台阶。可是态度强硬,根本不认罪,说他表示要悔过自新、将功赎罪,所以才从宽处理,显然与事实不符,也不会认账。想来想去,善耆想出一个“误解朝廷政策”的借口,意思是等人对朝廷维护民权、实行宪政的政策有“误解”才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来,解释清楚就好了,不能因为一时误解做了错事就不给改过自新的机会。

经过善耆一番说辞,载沣、善耆、毓朗等人就处理等人问题达成了共识,次日即履行程序。

开庭了,在被告席慷慨陈词,宣读了他事先写成的洋洋数千言的供词,大意是说,本人前在东京时为《民报》主笔,生平宗旨,均刊登于《民报》, 不再多言。孙中山先生起事兵败后,我决心炸死载沣以振奋天下人之心云云。还和黄树中在法庭上争着说自己是行刺的主谋,希望以此来为对方减轻刑罚。

尽管如此,判决仍然按照事先商定的意见做出。

载沣三月二十日日记记载:“民政部等衙门会禀匪犯一折,廷寄奉旨汪、黄交法部永远牢固监禁,罗牢固监禁十年。”

谋刺摄政王一案虽然以判处终身监禁暂时告一段落,但肃亲王善耆与的私人交往才刚刚开始。

民政部掌管狱政,作为掌管狱政的较高首长,善耆不仅为暗杀组成员陈璧君前来探视提供方便,还下令必须优待,他本人则一再探监,馈送食品和金钱。国家较高安保官员、警政首长与被囚刺客之间,常常促膝谈心, 只是两人谁也没有说服谁,却互有敬佩之心。肃亲王的涵养和风度不同寻常。对人说,肃王善耆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

回过头来看,面对有来头的刺客行刺,载沣的反应还是比较淡定的。拿获等人当天和听取善耆案情汇报的当天,载沣都是依然回府居住的,并没有因为遭遇未遂暗杀就如临大敌、惊慌失措,他既没有躲在“中所”不回府邸居住,也没有因此增加护卫力量,一切如常。

对如何处置等人,载沣也表现出了宽容的一面。

但是,宽容或者说开明的桂冠,并没有戴在载沣的头上,而是为肃亲王善耆所得,正如所说,肃王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而这,正是善耆刻意为之的。

有一个问题不妨假设一下:规劝载沣要对宽宏大量的倘若不是皇族亲贵,而是庶祖汉臣,载沣会接受吗?

这就不好说了。

在对汉大臣保中国不保大清——保国家不保政权的猜忌中,汉大臣提出的任何主张,在载沣和皇族亲贵那里,都要先打一个问号,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动机何在?袁世凯谋划的联美制日方略,也能被解释为居心叵测的联美制满, 倘若是汉大臣提出对谋刺的革命党分子要宽宏大量,那动机就更可疑了。重则有勾结革命党的猜忌,轻则有做开明绅士,在革命党那里买好的嫌疑。“自己人” 就不同了,他们对政权的忠诚毋庸置疑,敌视革命党的态度毋庸置疑。至少, 肃亲王善耆不会有勾结革命党的嫌疑吧?所以,他提出对宽宏大量,那一定是从维护大局、维护政权的角度出发的,载沣接受起来就没有更多顾虑了。

所以,必须用“自己人”,这是载沣的用人原则。就在舆论对他任用亲贵议论纷纷、多有攻击的时候,军机大臣中的汉大臣陆续去世后,载沣又将长他19 岁的侄孙毓朗提拔为军机大臣。

那么,自己人真的就忠诚吗?

未必。

如果载沣知道了善耆府中的秘密,他可能感到比遇到刺客更为可怕!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内容精彩,好!

2017-06-04 16:08:13
来自衍***(**的评论:

欣赏作者文笔洗练,买来学习和借鉴!

2017-06-15 11:00:1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有点悲哀的人物

2017-06-23 15:59:42
来自知***1(**的评论:

评论动不动就有敏感词不让发,搞得像chu女一样的。(不要不要的)yamiedie都不让发。

2017-09-29 17:23:52
来自帕***5(**的评论:

别样视角下的晚清真相。本书以载沣为切入视角

2017-06-27 13:06: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个新的角度去认知那段历史 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境 如果换了你 你会怎么办 是否能像他那样的结果

2017-11-14 11:31:45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