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往事:1910-1949民国中医期刊研究图书
人气:14

中医往事:1910-1949民国中医期刊研究

伟东于2006~2009年在读博士期间,饱受筚路蓝缕之辛,备尝爬罗剔抉之劳,搜集文字素材之丰富、图像资料之多彩,乃至书案伏首之契阔、论文撰写之勤奋,是尤为突出者之一。所撰博士论文,致力于民国时期的上海中医药...

内容简介

《中医往事:1910-1949,民国中医期刊研究》以民国时期的上海为坐标,通过细致严谨的史料梳理工作,为我们完整呈现了民国上海中医期刊的出版情状,深入探讨了时代大变局中中医期刊对中医学术和行业发展的推动与促进,以及基于中医而引起的整个民族文化生存的论战。

全书行文简洁流畅,读来仿若与作者一道回到了藏身于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翻看故纸堆的那些寒暑,方药单脆黄的纸片顷刻飘出。附录的中医药列表和提要是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

编辑推荐

《中医往事:1910-1949,民国中医期刊研究》是国内本以民国上海中医期刊为对象的研究著作。

民国的中医范儿,是一种对故知的坚守,却又不乏期刊创办之初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勇气与担当。

丁甘仁的药方,裘沛然的旧文,刘叔民的老照片,连同诗人朱湘与中医家高思潜的往来书信,都是好的时代碎片。

《中医往事:1910-1949,民国中医期刊研究》,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民国沪上的中医地图。

作者简介

沈伟东,浙江嵊县人,医学博士。著有《医界春秋》《中医往事:1910-1949,民国中医期刊研究》等。

目录

引言

序论

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的类型

壹 综合期刊

贰 学术期刊

叁 普及期刊

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对中医学术发展的促进

壹 促成全国性中医学术研讨

贰 推动跨地域临床经验交流

叁 一促进海派中医形成发展

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对中医行业发展的贡献

壹 构建信息平台

贰 探索中医前途

叁 参与重大事件

肆 拓展多种经营

结论

附录

附录1 民国时期上海中医药期刊列表

附录2 民国时期上海主要中医药期刊提要

中医行读琐记

后记

在线预览

序言

段逸山

书案上摊放着陈旧而脆黄的近代中医药杂志,我怀揣着敬畏之心,在茫茫刊海中搜寻,一行行细小而没有标点的繁体字在眼前闪过,将我带入到似醉似痴、如梦如醒的状态。

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中医存废之争的画面,一篇篇声讨入木的檄文;好像听到了一声声"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的呐喊,"要求中医之发达,必先陶铸中医之人才,要陶铸中医之人才,必多设中医学校"的呼吁;似乎闻到了一丝丝没有炮火的战争硝烟,一首首防治疫病的单方验方的药香。我感受到系于苞桑的忧患意识,揭竿而起的神勇气概。

我向心仪的前辈们询问,曾创办近代及时本中医药期刊《利济学堂报》的陈蛰庐,高足接踵的中医专门学校校长丁甘仁,影响深远的《医界春秋》主编张赞臣,发稿量名列前茅的秦伯未,时过境迁,这些"陈年古董"已成为明日黄花,究竟还有什么价值。

陈蛰庐理理毡帽,丁甘仁微微颔首,张赞臣捋捋胡须,秦伯未缓缓启唇:此言差矣。侪辈充实资料于此宝库,施洒肥料于此沃土,既映当世,又裨来兹,惜乎人多未识,视同弁髦。君若有志于此,不妨倡言开掘利用,吾等自可含笑于九泉。

黄粱枕失,南柯梦醒,四老之语,启我心扉。遂一一浏览,细细玩索。"既映当世,又裨来兹"之训,犹在耳畔,若有所得。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出现,乃是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谓其"必然",约有基础与需求二因。就其基础而言,既有洋人创办医学杂志的先例可以效仿,又有彼时医界成立的各种医会从人力、智力乃至部分物力、财力上提供必要的支撑。从其需求来说,伴随着西方科学文化的进入,中西文化的摩擦冲突日渐激烈,中医作为旧文化产物的典型代表,被推到风口浪尖,生死存亡的严峻现实摆在面前。为了谋求行业的生存发展,中医界志士仁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创办期刊便是重要的方式之一。1897年初创办的《利济学堂报》为其滥觞,其后影响较大者有周雪樵主编的《医学报》,杜同甲、何廉臣任正副总编辑的《绍兴医药学报》,丁福保主编的《中西医学报》。这几种期刊都出现于清末。进入民国多事之秋,尤其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中医药期刊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勃勃生发。

近代中医药期刊的历史价值约有三端:

一者,展示中医存废的交锋场面。

它忠实地记录了中医界志士仁人为延续传统文化命脉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与抗争。

1929年2月23日,南京政府通过了《废止中医案》。中医界闻风而动,挥戈上阵,群起而攻之,将问题提高到文化与政治的层面。《医界春秋》立即刊登驳斥"废止中医案"的两则"通电",连续出版《中医药界奋斗号》与《废止中医案抗争之经过》特刊,详细记述中医界反对"废止中医案"运动的全过程,以及相关的文件、照片。迫于社会各界的压力,南京政府不得不搁置了《废止中医案》。

1935年,正当允许中医合法存在的"国医条例"颁布在即,行政院院长致函立法院院长孙科,阴谋加以阻挠。《医界春秋》主编张赞臣获得此信,刊登于该刊,用大字标示:"阻碍国医条例之铁证,请全国医学界注意。"同时撰文《鸣鼓而攻》,置于封面,在中医界引起震动。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医条例"终于得以颁布。

在中西医论争过程中,西学派攻击中医"不科学",中医则以中西医疗效的对比为依据,给予还击。《医界春秋》记录了中医陆仲安治愈胡适的肾炎、施今墨治愈岳母的痢疾、梁启超被西医误诊而一命呜呼的实例。由于梁启超、胡适、等都是对中医不屑一顾的知名人士,因而事实一经公布,顿令西学派颜面扫尽,无言以对。由于中医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中医存废之争波及了社会各个阶层,超越了学术的层面,而演变成社会、民族和文化的复杂问题,这是中医始终存而不废的根本原因。

二者,开创中医学校的规模教育。

近代是中医学校规模教育的初创阶段,既没有办学经验,也缺乏办学资金,更受到当时政府名目繁多的限制。但是,中医教育人士认为教育是中医发达的必由之路。正是由于这一坚定的信念,一些著名医家以期刊为媒介,坚持兴办学校,推广中医教育,为中医的延续与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可以说,谋求中医教育的合法权利,是近代中医为生存而抗争的主题之一,贯穿于近代中医教育的始终。

继创办于1885年的利济医学堂后,一批著名的医家陆续开办中医学校。其中办学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首推丁甘仁、谢利恒于1917年创立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该校以丁甘仁亲笔书写的"精诚勤笃"为校训,直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二十多年中培养学生达数千名之多,许多名医出其门下。建国后首批中医大学——上海中医学院的首任、二任院长程门雪、黄文东就毕业于该校。

中医学校与中医刊物是一对连体儿,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表现为:

刊学相辅。这是近代中医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其先决条件是,许多中医教育家往往也是中医药期刊的创办者。他们兼二任于一身,把办学与办刊视同一体,充分利用期刊推广中医教育,创建了"刊授"这一远程教育模式。

刊载教材。中医学传承,历来没有自行编写的教材。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医界人士认识到编写教材是中医教育走向正规的必要保障。中医教育家们所编写的教材,自然要在他们主编或参与编辑的中医期刊上刊登,因而教材连载也是中医期刊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的佼佼者如秦伯未在他主编的《中医世界》里,曾先后连载过内、儿、妇等各科讲义。

交流教育信息。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许多期刊专设"医药教育"栏目,出版教育特刊,登载了有关中医教育的大量资料。如对湖北国医学院、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浙江兰溪中医学院等院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学术活动等进行了详细报道,真实而较地反映了这些院校的教学概况。

研究近代中医药期刊所载丰富教学资料,包括学科建设、教材编写、附属医院设置、办学特点等,对探求现代中医教育规律与模式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三者,提供防治疫病的理论与经验。

近代中国战乱频仍,卫生条件恶劣,疫病流行。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突出作用。诸多期刊及时报道疫情,开设专栏,发表专论,刊载专著,提供防治疫病的单方、验方,以及各种辅助措施,成为中医界与疫病斗争的主要阵地。随着近些年来非典、禽流感、甲型N1H1流感等不断出现,中医防治优势逐步展现,近代中医药期刊所载相关论方,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医存废、中医教育、疫病防治均与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刻上了历史的深重印记,也是近代中医药期刊讨论最多、具特色的内容。此三者又是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的。如在防治疫病的斗争中,中医界凭借疗效创造了许多奇迹,这也成为中医不废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如坚持创办并发展中医药高等学校,既是维护中医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废止中医论的实际还击。

综观中医学术发展史的研究现状,对近代学术发展的研究实在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近代中医药期刊文本难得。因此,要想了解中医行业的生存发展,进而研究近代中医学术,以及它对当代的影响与启迪,唯有望洋兴叹而已。因此,收集整理出版近代中医药期刊无疑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这里仅举一个小例,以示隅反。对《金匮要略》多次出现的"█(上殸下禾)饪"、" █气"之"█",明清两代、中日两国的学者均曾加考证。唐吉父主编的《中国医学》杂志第二期所载宋鞠舫《赋梅花馆笔随》,认为此字当为"穀"的讹字,宜为定论,而数十年之后的医界却又重炒冷饭,你来我往,笔战难休,还是"穀"的讹字说占得上风。

为使近代中医药学术研究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使近代中医药期刊充分发挥为人民健康造福的应有作用,我在多年前就带领博士生开展这方面研究。伟东于2006~2009年在读博士期间,饱受筚路蓝缕之辛,备尝爬罗剔抉之劳,搜集文字素材之丰富、图像资料之多彩,乃至书案伏首之契阔、论文撰写之勤奋,是尤为突出者之一。所撰博士论文,致力于民国时期的上海中医药期刊,自有其深意寓焉。其一,民国前虽然已有多种中医药期刊面世,但大多延续于民国。此其立意于民国者之由。其二,1949年前,中医药期刊计有二百多种,其中十有七八分布在经济较发达、文化较繁荣、中医较密集的江浙、北京、广州等区域,仅上海一地就多达六十余种,如《神州医药学报》、《医界春秋》、《中医世界》、《光华医药杂志》等质量上乘而影响深广的一批中医药期刊,都集中于沪渎,且其来稿与发行遍达全国各地乃至于境外。此其立意于上海者之由。据此而论,此著虽然集中论述上海地区民国时期中医药刊物,实则可以藉此反映近代中医药期刊之总貌。

全书从期刊分类、学术促进、行业贡献三途展开论述。前者依据办刊目的、办刊人物、办刊内容,判为综合期刊、学术期刊、普及期刊三种类型,枝不旁引,井然有序;继者从全国研讨、地域交流、海派形成三个方面,阐发对学术的促进,中规中矩,有理有据;末者由构建信息平台、探索中医前途、参与重大事件、拓展多种经营四端扬榷对行业的贡献,归纳允当,议论得体。

近代中医药期刊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矿藏,是一片尚待开垦的荒芜地域。今当伟东论著交与商务印书馆付梓之时,我与伟东等同人通力合作的《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及其《提要目录卷》也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面世,或可改变近代中医药期刊一向束之高阁人未识的困境,而出现一个研究近代中医学术的热点,以告慰民国医界诸老。

我祝贺此书在民国中医药期刊研究上的贡献!

段逸山

2012年5月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茧斋**的评论:

2013-07-26 23:41: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不错,邮递人员服务很差!

2013-12-24 21:41:5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资料很丰富,很有用的一本书!

2014-08-11 17:10: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

2015-07-19 18:37:04
来自dd13196**的评论:

最近太忙了,确认晚了,东西是很好的,呵呵。

2015-08-01 14:48:4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装帧好质量棒,内容不错,价格实惠,发货快,送货服务好!

2015-12-19 20:52:50
来自品梅圣**的评论:

非常好的书

2016-04-30 22:05:29
来自多些阳**的评论:

很好,非常感谢。

2016-08-14 12:02:51
来自what1ve**的评论:

???У??

2016-09-08 22:15:45
来自盛夏的**的评论:

老主顾,几年如一日的信赖,杂志之家的速度和优惠值得信赖,内容既然要买了,想来是不必深究的,主要可以保障书本的质量就行。

2016-11-17 09:50:48
来自**(匿名**的评论:

非常满意,很喜欢

2017-06-16 10:00:59
来自夏风信**的评论:

东西很好,很满意,划算,就是快递员既不上午送,也不下午送,专挑中午没空时送,非常郁闷

2017-11-04 14:14:36
来自皇甫宁**的评论:

非常好的书。看的出作者有爱,也统计的很好,观察的很好

2014-06-07 14:32: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从民国期刊了解中医,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这是一本好书。

2012-11-22 20:39:34
来自ppfeeli**的评论:

这本书很有价值,对我们了解民国期刊,很有帮助喔

2013-03-30 03:16: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资料归纳整理得细致有条理 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回顾和分析 对中医期刊的历史及其地位进行了评析和解读 民国时期上海二十多份主要中医期刊的提要附在文后 对了解当时中医期刊的整体状态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文笔轻松 深浅自如 印刷和版式设计精美雅致 是学术著作的典范 推荐存阅

2012-11-27 10:47:36
来自祝晚华**的评论:

此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语言优美,书中作者参考大量未经整理的民国时期中医专家理论成果和临床经验,有不少的经典案例和验方值得中医医生参考学习,其中书里介绍有很好的养身之道,对普通的读者也很有用,是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

2012-11-30 23:23:39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