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设计与发现(原著第二版)图书
人气:17

抗肿瘤药物设计与发现(原著第二版)

抗癌药物国际高水平著作,是药物化学和医药研究人员需要的专业指导与手册
  • 所属分类:图书 >医学>药学>药学理论  
  • 作者:[英][斯蒂芬·奈德尔]([Stephen] [Neidle]) 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122283993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3
  • 印刷时间:2017-03-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以抗癌药物设计与发现为主线,从基本原理、方法学、临床研究中的药物、新化合物和临床抗癌药物应用现状等几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当代癌症治疗药物发现的综合靶标、技术与模型、快速循证医学原则与临床试验设计的审批,代表性地描述了方法学中所涉及的具体实例和发现的新药,前瞻性地指出在临床上抗癌药物应用过程中无论是常规化疗药物还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分子靶向药物均存在产生耐药性的问题。本书不仅在思路上给读者以启发,而且在基本原理、成药性靶点方面进行了详尽地阐述,尤其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与药代动力学优化的思路与新技术方法方面给读者以指导,力求使读者而深入地理解目前抗癌新药从设计、发现到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评价所涉及的新理论、新靶点、新技术和研究中的新药。 本书适合于药学专业和有机化学专业、生物制药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情报人员,癌症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人员阅读。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21世纪肿瘤药物发现的重要参考书,分为五个部分:基本原理、方法学、临床用药、新药和临床肿瘤药物现状。涵盖了从靶标识别和确证、先导物发现和优化,到药理学评价、临床试验和注册整个过程,便于读者对肿瘤药物设计与发现这一领域有整体的了解,对关键问题和涉及的复杂性有更好的理解。

本书针对特异性肿瘤药物,如靶性药物阐述了几种策略。由于肿瘤患者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因此个性化治疗开始得到重视。提高全基因组测序的实用性并降低其成本非常重要,这能够使个性化治疗得以开展。基于肿瘤发生过程中DNA修复缺陷,通过开发基于“致死合成”理念的特定DNA修复抑制剂,肿瘤选择性治疗将成为可能。某些情况下,可以用抗体将非特异性药物用于靶向治疗肿瘤,另外,利用中间代谢能量通路中的特异性突变也是可行的。

作者简介

盛春泉,1978年生,药物化学博士,现任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国家重点学科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入选国家“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科技部“863青年科学家”、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11项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计划。研究方向为化学治疗新药发现和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等10余项基金课题,研发化药1.1类抗真菌创新药物艾迪康唑完成III期临床。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排名第5)、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家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全国 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上海市 博士学位论文等10余项奖励。

目录

及时篇 基本原理与方法学 001

第1章 现代抗癌药物发现:整合靶标、技术和治疗手段的个性化药物 003

1.1 引言:变化的时代 003

1.2 成功和局限 003

1.2.1 细胞毒性药物 003

1.2.2 新型分子抗癌药物 004

1.3 分子靶向治疗面临的挑战 009

1.4 面对肿瘤药物发现和发展的挑战 011

1.5 综合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和发展 014

1.6 新的分子靶点:可以成药的癌症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 015

1.7 从药物靶点到候选药物开发 020

1.7.1 药物发现方法总述 020

1.7.2 命中化合物和先导化合物的产生 022

1.7.3 先导化合物性质分析和多参数优化 025

1.8 分子靶向癌症治疗的案例分析 028

1.8.1 伊马替尼和达沙替尼 028

1.8.2 索拉非尼 028

1.8.3 维罗非尼 028

1.8.4 HSP90抑制剂17-AAG和NVP-AUY922 029

1.8.5 ABT-737和Navitoclax 029

1.9 生物标志、药理学逐位追踪和临床研发 031

1.10 结论和展望:朝着个性化的分子抗癌药物发展 033

1.11 信息公开 036

参考文献 036

第2章 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用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049

2.1 简介 049

2.2 人体对药物反应多样性的分子基因组学基础 049

2.2.1 种系多态性 049

2.2.2 体细胞突变 051

2.3 遗传药理学发现、确认和应用的方法学研究 051

2.3.1 候选基因相关研究 051

2.3.2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和深度测序 052

2.3.3 遗传药理学检测的临床应用 052

2.3.4 伴随式诊断的发展 053

2.4 治疗响应中重要的临床遗传药理学标志 054

2.4.1 治疗响应中临床上重要的种系标志 054

2.4.2 临床上治疗响应重要的体细胞标志物 060

2.5 结论 068

参考文献 068

第3章 天然产物化学和抗肿瘤药物发现 083

3.1 引言 083

3.2 抗肿瘤天然产物及其药物 084

3.2.1 依西美坦 084

3.2.2 氟维司群 085

3.2.3 黄酮类化合物 086

3.2.4 贝沙罗汀 087

3.2.5 埃博霉素 088

3.2.6 美登素 090

3.2.7 格尔德霉素 091

3.2.8 UCN-01 092

3.2.9 喜树碱 092

3.2.10 灵菌红素 094

3.2.11 氮杂胞苷 095

3.2.12 FK-228 096

3.2.13 Hemiasterlin 099

3.2.14 软海绵素 100

3.2.15 曲贝替定 101

3.3 展望 102

参考文献 103

第4章 结构生物学和抗肿瘤药物设计 110

4.1 引言 110

4.2 结构生物学方法 111

4.2.1 蛋白质表达和纯化 111

4.2.2 结晶和数据采集 112

4.2.3 结构测定 113

4.2.4 小角X射线散射 113

4.2.5 核磁共振 114

4.3 结构生物学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114

4.4 运用X射线晶体学进行片段筛选 116

4.5 案例—蛋白激酶B抑制剂:从苗头片段到临床候选药物 117

4.5.1 引言 117

4.5.2 生物学及其原理 117

4.5.3 苗头化合物的确证 118

4.5.4 实例1:化合物1到临床候选药AT13148的优化 119

4.5.5 实例2:化合物2到候选化合物AZD5363的优化 122

4.6 结论 125

参考文献 125

第二篇 实验室与临床上用的药物 129

第5章 替莫唑胺:从细胞毒素到分子靶向药物 131

5.1 引言 131

5.2 咪唑四嗪和米托唑胺 132

5.3 从米托唑胺到替莫唑胺 134

5.4 替莫唑胺的化学合成 136

5.5 替莫唑胺早期临床试验 137

5.6 替莫唑胺的作用模式 138

5.6.1 化学激活 138

5.6.2 替莫唑胺与DNA的相互作用及修复过程 140

5.7 MGMT基因表观遗传学的沉默 142

5.8 新型替莫唑胺类似物 142

5.9 总结:替莫唑胺,靶点,分子靶点,确证的靶点 144

参考文献 145

第6章 替莫唑胺:发明专利及风险 148

6.1 引言 148

6.2 美国专利5260291(1993)的历史 149

6.3 癌症研究科技有限公司等(原告)vs 巴尔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等(被告) 151

6.4 裁决 154

6.5 上诉 155

6.6 结论 156

6.7 致谢 156

参考文献 157

第7章 新一代治疗癌症的细胞靶向药物 158

7.1 引言 158

7.2 vintafolide(MK-8109或EC145):新型的靶向叶酸的长春花生物碱 160

7.3 F14512:精胺偶联的表鬼臼毒素 164

7.4 总结 167

参考文献 168

第8章 DNA修复作为治疗靶点 172

8.1 简介 172

8.1.1 靶向DNA的癌症治疗 172

8.1.2 DNA修复对肿瘤的作用 173

8.1.3 抑制DNA修复治疗肿瘤 173

8.2 O 6-烷基鸟嘌呤DNA烷基转移酶 173

8.2.1 DNA烷化剂的研究进展和作用机制 173

8.2.2 O6-烷基鸟嘌呤DNA烷基转移酶在DNA修复和烷化剂耐药中的作用 174

8.2.3 AGT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临床前数据 175

8.2.4 AGT抑制剂的临床试验 176

8.3 碱基切除修复和单链断裂修复 176

8.3.1 PARP在DNA修复中的作用 177

8.3.2 PARP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78

8.3.3 PARP抑制剂的放化疗增敏研究 179

8.3.4 PARP抑制剂的临床试验 182

8.3.5 APE-1在BER和SSBR中的作用 183

8.3.6 APE-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84

8.4 错配修复 184

8.5 双链断裂修复:非同源末端连接 185

8.5.1 DNA-PK在DNA DSB修复中的作用 186

8.5.2 DNA-P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87

8.6 双链断裂修复:同源重组修复 188

8.6.1 HRR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90

8.7 肿瘤治疗的合成致死 193

8.7.1 “合成致死”概念 193

8.7.2 PARP和HRR的合成致死 194

8.7.3 PARP抑制剂合成致死的临床应用 196

8.7.4 合成致死的其他案例 196

8.8 结论 197

参考文献 197

第9章 利用分子伴侣进行抗癌药物的开发:HSP90抑制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15

9.1 引言 215

9.2 HSP90的生物学功能 216

9.3 HSP90和肿瘤 217

9.4 HSP90抑制剂的发现与发展:从化学探针到药物 218

9.5 结合至N-末端ATP结合口袋的HSP90抑制剂 222

9.5.1 苯醌安莎类抗生素 222

9.5.2 间苯二酚类HSP90抑制剂 225

9.5.3 嘌呤和嘌呤类HSP90抑制剂 228

9.5.4 其他N-末端HSP90抑制剂 229

9.6 结合至其他位点的HSP90抑制剂 233

9.6.1 香豆素抗生素HSP90抑制剂 233

9.6.2 其他HSP90抑制剂 234

9.7 未来的潜在靶点 234

9.8 总结与展望 236

9.9 利益冲突 238

参考文献 238

第10章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 249

10.1 简介: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 249

10.2 “血管网络”信号的复杂性 250

10.2.1 血管生成因子 250

10.2.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253

10.2.3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254

10.2.4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54

10.2.5 表皮生长因子 254

10.2.6 肝细胞生长因子 254

10.2.7 血管生成素和Tie受体 255

10.2.8 Delta及Jagged配体与Notch信号 256

10.2.9 缺氧诱导因子 257

10.2.10 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 257

10.2.11 内皮代谢 258

10.2.12 肿瘤相关基质 258

10.2.13 炎症与免疫系统 259

10.2.14 “血管网” 260

10.3 抗血管生成策略 261

10.3.1 传统疗法的抗血管生成活性 262

10.3.2 抗血管生成药 263

10.3.3 阿柏西普 265

10.3.4 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265

10.3.5 EGFR单克隆抗体 266

10.3.6 PI3K信号通路的抑制 266

10.3.7 伴侣和氧化还原势控制 267

10.3.8 内源性抗血管生成蛋白 267

10.3.9 抗血管增生疗法观:肿瘤脉管系统正常化 267

10.4 抵抗力:抗血管生成疗法的关键 269

10.4.1 抗血管生成疗法所诱导的缺氧 269

10.4.2 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上调疗法 270

10.4.3 肿瘤特征与突变 271

10.4.4 微环境 271

10.4.5 肿瘤血管内皮标志物生物学 271

10.4.6 上皮细胞间质转型 272

10.4.7 周细胞 272

10.5 抗血管生成策略中的临床和生物标志物 273

10.5.1 血管生成的临床病理 273

10.5.2 血浆标记物 274

10.5.3 VEGFR受体和单核苷酸多态性 274

10.5.4 EPC试验 274

10.5.5 成像 275

10.5.6 高血压 276

10.6 总结 277

参考文献 278

第11章 前列腺癌治疗药——CYP17抑制剂的复兴 291

11.1 前列腺癌:流行病学、诊断与目前的治疗方法 291

11.2 雄性激素和激素治疗 293

11.2.1 雄激素与雄激素受体结合 293

11.2.2 雄激素刺激的靶点 294

11.3 使用激素疗法治疗 295

11.3.1 雌激素和孕激素 295

11.3.2 睾丸切除术 295

11.3.3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激动剂和拮抗剂) 295

11.3.4 AR拮抗剂(雄激素拮抗剂) 295

11.4 CYP17抑制剂—治疗前列腺癌的期望方法 297

11.4.1 CYP17在雄激素生物合成的核心作用 297

11.4.2 CYP17:生物化学和晶体结构 297

11.5 甾体类CYP17抑制剂 300

11.5.1 假底物 300

11.5.2 灭活的机制 300

11.5.3 配体与血红素铁的配位 301

11.5.4 甾体骨架的优化 308

11.6 非甾体类CYP17抑制剂 308

11.6.1 酮康唑 308

11.6.2 Orteronel(TAK700) 309

11.6.3 VT-464 310

11.6.4 杂环甲基取代的咔唑、芴和二苯并呋喃 311

11.6.5 咪唑基或吡啶甲基取代的多氯联苯 312

11.6.6 不饱和萘 313

11.6.7 分支型双芳基取代的杂环化合物 313

11.6.8 其他 314

11.7 后阿比特龙时代的CYP17抑制剂 315

11.7.1 选择性C17,20-裂解酶抑制剂 315

11.7.2 CYP17的双重抑制剂:C17,20-裂解酶和CYP11B1 315

11.7.3 CYP17的双重抑制剂:C17,20-裂解酶和CYP11B2 315

11.8 复兴之路:总结与结论 316

参考文献 316

第12章 肿瘤中的细胞凋亡:机制、调控异常和治疗靶标 327

12.1 细胞凋亡的机制 327

12.1.1 外源性死亡受体(DR)凋亡通路 328

12.1.2 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通路 329

12.1.3 肿瘤抑制因子p53诱导的细胞凋亡 330

12.2 细胞凋亡的缺失和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 331

12.2.1 无法识别DNA损伤 332

12.2.2 促凋亡蛋白或受体的功能丧失 332

12.2.3 存活通路上调 334

12.2.4 促凋亡蛋白水平的降低 335

12.3 细胞凋亡中的治疗靶标 335

12.3.1 直接刺激细胞凋亡通路 336

12.3.2 提高细胞内应激 336

12.3.3 下调抗凋亡蛋白 338

12.3.4 促凋亡蛋白在细胞内表达或者激活的增加 342

12.3.5 靶向突变的p53 344

12.3.6 靶向野生型p53 345

12.4 结论 347

参考文献 348

第13章 靶向MDM2-p53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发现和开发 360

13.1 p53和肿瘤 361

13.1.1 MDM2、MDMX和p53调控 362

13.2 MDM2-p53相互作用 364

13.2.1 MDM2的结构生物学 364

13.3 MDM2-p53抑制剂 366

13.3.1 多肽抑制剂 366

13.3.2 多肽模拟物抑制剂 &nb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好的一本书!印刷、纸张都非常好!

2017-08-03 13:36:34
来自策马风**的评论:

这个给满分,今年刚出版的,虽然经过两次送货,不过当当的服务还是过得去

2017-10-11 15:32:31
来自onzxh46**的评论:

Satisfied

2017-11-01 07:13:25
来自evenkae**的评论:

抗肿瘤药物设计与发现(原著第二版) 翻译的超烂………很多都是机翻的,压根不通顺,语义都不连贯,简直没法看………好好的书翻成这样,暴殄天物

2017-11-07 22:39:39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