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古城印记图书
人气:29

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古城印记

序 张毓茂 一个城市,同一个民族一样,若忘记自己的历史,忽略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就失去创新的根基,缺乏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也可以说,没有了灵魂。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沈阳市,被史家称为“一朝发祥地,...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地方史志  
  • 作者:[韩晓时]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44182072
  •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
  • 印刷时间:2017-0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纯质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为“沈阳历史文化丛书”的一本,丛书围绕沈阳地域文化的各个方面,展示沈阳从一个军事哨所发展成现代大都市的过程。

悠悠2300年,沈阳的地名从“候”城(观察哨所)、“沈州”(头下军城)、“沈阳路”(征东省城)、“沈阳中卫”(屯军县城)、“盛京”(国都皇城)、“奉天府”(陪都行宫)、“承德县”(府首县城)、“奉天市”(殖民城市)演变到现在的“沈阳市”(省会大都市)。沈阳地名的变迁,可以问追溯出沈阳城市历史的变化,并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

本书从城区街巷、古迹建筑和乡镇村落几个方面着手,以一个个鲜活的传说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编辑推荐

沈阳的许多街巷蕴藏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如努尔哈赤迁都之迷、邓大人“八卦造盛京”等。

关于沈阳众多的古迹建筑传说,有些尽管存在荒唐和穿凿之处,但却是其神奇、神秘魅力的所在。

沈阳许多乡镇村落的得名是因为其与名人、名胜的神奇传说有关,如神鸦庇救清太祖——老瓜堡的传说等。

作者简介

韩晓时,1955年11月29日寒冬拂晓时出生于沈阳。有文学硕士的头衔,却一直从事着没有文学色彩的文章编辑工作。编辑、副总编、总编辑已是过去的称谓。近年来从事民俗、旅游、创意的研究,有《满族民居民俗》一书面世。

目录

序张毓茂

001 悠悠2300 年,从观察哨到大都市

——沈阳地名的历史变迁

城区街巷

011 “三羊开泰”是“神羊”

——沈阳地名传说之一

014 沈哥羊妹留美名

——沈阳地名传说之二

017 老罕王迁都之谜

——奉天的传说

021 邓大人“八卦造盛京”

——从大东区说起

030 太祖微服收义女

——皇姑区的由来

034 浑河“流”进沈阳城

——沈河区的故事

043 天柱百泉归太祖

——东陵区的由来

049 十王本是十五子

——十王府胡同探源及其他

053 “罕王”亦有通天路

——通天街的由来

057 有九门,没有“九门提督”

——九门路的由来

062 “将军”原驻“金银库”

——盛京路的故事

067 御路“华山”有“官道”

——从华山路说起

071 忠义中心聚金银

——中街由来传说

078 街道阡陌入神坛

——天坛街、地坛街漫谈

082 明朝总兵“满堂”坐

——堂子街缘由

087 护城神仙本姓“都”

——都城隍庙巷传说

091 东岳大帝与天齐

——天齐巷的由来

095 欢乐之土辱国主

——乐郊路的缘由

098 左宝贵惩腐斩贪官

——左大人巷的故事

102 文大人祭祖赔骏马

——文大人巷的故事

106 王尔烈主讲萃升堂

——萃生里的缘由

110 缪才子诗文冠辽东

——翰林路的缘由

114 太祖微服降恶奴

——莲花街的传说

117 泪滴荒滩涌万泉

——小河沿的传说

121 胭粉花香胭粉屯

——艳粉街的传说

123 励子读书四旗杆

——北行的故事

古迹建筑

127 神鸦永伴清太宗

——北陵的传说

134 晨钟暮鼓定时声

——钟鼓楼的故事

140 “四象”镇龙脚

——四塔的故事

148 “五彩国宝”镇“皇寺”

——皇寺的传说

154 锡伯“太平”讨“公正”

——锡伯家庙的故事

159 “水上漂”巧修庙

——太清宫的传说

164 “土埋半截”修辽塔

——塔湾塔的传说

168 王尔烈高中借“魁星”

——魁星楼的故事

172 海娘娘永驻山东庙

——天后宫的传说

176 曹雪芹祖居沈阳城

——长安寺的故事

180 关公“观泉”不带门

——盛京关帝庙漫谈

185 沈阳路见“大世面”

——大十面的故事

189 敕建“永安”永不安

——永安桥的传说

193 “八王水”比“八王”甜

——八王寺由来传说

197 函可“思过”显“慈恩”

——慈恩寺的故事

乡镇村落

203 神鸦庇救清太祖

——老瓜堡的传说

207 爱姬悲痛亦传名

——挨金堡由来传说

211 鲁班爷显圣锔白塔

——白塔堡的传说

215 真情“固伦”赛“梁祝”

——从公主屯说起

219 清太祖遇险得贤臣

——大仁镜村的传说

222 于善人巧对赐“兴隆”

——兴隆镇的传说

225 虎石台伏虎不用酒

——虎石台的由来

228 七星塔影伴菱花

——石佛寺村的传说

233 大清开国三勇臣

——从揽军屯说起

239 “满堂”悔意为皇子

——满堂乡的由来

242 附录:沈阳市街路名称特色

247 后记

249 第二版后记

在线预览

悠悠2300年,从观察哨到大都市

——沈阳地名的历史变迁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背倚长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滨,是辽东半岛的腹地,地势平坦,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境内有辽河、浑河、北沙河等河流。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早在七千二百年前,沈阳境内就有人生活、居住。

20世纪70年代初,考古专家发现沿沈阳市北郊西起塔湾,东至东陵天柱山的黄土岗上出土有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大量文物,他们把这次重大发现地称作“新乐遗址”,并称这些原始人为“沈阳新乐人”。

就在这条长长的黄土岗上,矗立着北陵、东陵和无垢净光舍利塔等许多世界闻名的名胜古迹。传说这里是“龙兴之地”。大清王朝的皇都在沈阳,努尔哈赤的坟在沈阳,皇太极的墓也在沈阳。大清朝几百年的历史是不是和这条黄土岗有关系呢?没人说得清楚。

“候”城——观察哨所

过了四千九百年,沈阳有了固定的城堡,也有了它的及时个名称——“候”城。

人们都知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与荆轲一起去咸阳刺秦王的壮士秦舞阳“拐弯抹角”与沈阳有点关系,他的爷爷“秦开”是沈阳建城的及时人。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大将秦开大败东胡,设“斥候”,屯兵戍边。

候,《释名》中将之解释为是护,有保护、护卫的含义。后来把守护边防、瞭望敌情的台堡称为“候”,也写作“堠”。候的规模很小,其常驻兵丁也很少。它犹如古长城的城楼,面积不大,四面有墙,每面城墙长几百米,还都是土砌成的。散建于高山、丘陵和平原,多成线性排列,是长期性的军事建筑。后来,由于军人家属的迁入,逐渐形成规模,扩建形成了“候”城。

借助于考古调查,可以勾勒出“候城”的大致范围——从正阳街到朝阳街的区域。故宫大政殿里发现的夯土墙应当是它的北城,沈阳故宫及沈河区公安分局都在城内。

“沈州”——头下军城

又过了约一千年,沈阳有了并不用于军事目的的土城,它的名字叫“沈州”。

辽宋时期,辽太宗耶律德光在沈阳重建了土城,用于驻防军队和安置强迁的居民农户及俘虏,并取浑河沈阳段支流古名“沈水”定名为“沈州”。

辽代“沈州城”的规模较候城扩大了许多,是一座军城,设有节度使镇守。但同时,这城是皇族名下的属于辽太宗耶律德光个人的私城。

已发现的考古材料清楚地画出了当时的繁荣市貌。民房还是土砌,只有官属的有些瓦。当时,沈州城的格局向东拓展,从现在的单一的沈河区延伸到大东区。与候城相比,沈州城渐渐模糊了军事痕迹,但还不是真正的城市。金末元初,沈州又连遭兵火,城垣变为废墟。

“沈阳路”——征东省城

又过了约三百年,沈阳及时次升格为省城,及时次出现“沈阳”称谓的地名,也及时次在城内出现通达四门十字交叉大道。

元朝统一后,在废墟上重建城郭。1296 年,改沈州为“沈阳路”,“沈阳”两字及时次出现在正式的史书中。沈阳路受辖于辽阳,统辖二府、一司、五道,后来管理五个总管府、二十四个千户所和十四个州。依据史料可知,元代的沈阳路曾设立过相当于现在的省一级的机构,不过这一机构主要是管理军事事务,而且,是主要掌管征东军事事务的。因为,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朝为了进行对日战争特组建“征东行省”这一机构。当时的沈阳已是具有五千余户、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城。

“沈阳中卫”——屯军县城

又过了约一百年,沈阳及时次有了带瓮城的砖城,及时次有了城市的中心标志。

明朝时,沈阳设立了军政地方机构,改称为“沈阳中卫”,隶属于辽东都指挥司统辖。1388年,中卫城指挥使闵忠奏请朝廷建沈阳中卫砖城。改建后城墙高达二丈五尺,周长九里三十步;开辟两道护城河各宽三丈,深八尺;城里仍设十字街;城墙四面各辟一城门,起门楼,建瓮城。十字街的中心点上建有中心庙,形成虚假的“丁”字路口,起到军事防守的作用。城的北门建有像碉堡式门垛的建筑物,城楼下墙腹内有藏兵的拱券套洞,城门上加筑了敌台,成为古城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既后来所谓的“九门”。

此时,沈阳城变成以防御功能为主的镇守性城市。虽说逐渐淡化了军事驻地的模式,但城中居民,驻军的军属占很大比例,其余才是士农工商、贩夫杂作等散户居民。沈阳中卫城是辽东长城北部防线的中心,是辽东北部的军事重镇。

“盛京”——国都皇城

又过了二百多年,沈阳一跃成为了大清国的都城,沈阳及时次成为了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625年,努尔哈赤把后金的都城迁到沈阳,沈阳发生了巨变。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开始正式与明朝分庭抗礼。在积极进行四面征讨的同时,皇太极对沈阳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加高加厚城墙,建女儿墙,修垛口、明楼、角楼,改建旧城的四门为八门,改原来的十字街为井字街,建皇宫、天坛、地坛、太庙,建内阁六部衙门,城内建钟、鼓两楼,城外四面修建四塔寺等。还正式命名沈阳为“谋克敦”(汉译兴盛之意),自1634年起沈阳城改称为“盛京”。

盛京城面积,就是今天的东、西、南、北顺城路(当年护城河的位置)内的区域,大约有二点五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以皇宫为中心,以城墙为界,以井字形大街为骨架的正方形都城。盛京城是后金政权建立以来规模较大,建筑最精美,首都城制最完善的都城,它因此而后来居上,一跃而取代了辽阳成为了东北的中心城市。

“奉天府”——陪都行宫

刚过了二十多年,国都变成了陪都,沈阳成为中国的“八卦”城。

1644年,清入关定都北京后,沈阳随即从都城变成陪都,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这里有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寝,因此,被看成是神圣的“龙兴之地”,其重视的程度仅次于国都北京,算得上全国第二重要城市,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北京是“顺天府”,沈阳叫“奉天府”,取“奉天承运”之意,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

奉天府初设时辖境相当于辽河以东地区;清末时辖境相当于辽河以东及辽北,碧流河以西地区。辽河中下游,北通松花江流域,南至海岸线,东接壤朝鲜,仍是东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为了体现出陪都的地位,这里设有几乎和北京相当的中央机构——“盛京五部”,各部首脑为侍郎,五部官职只能由满族人担任,以显示陪都城的“荣耀尊严”。

1680年,康熙东巡时,下令对内城、故宫和塔寺进行了维修扩建,并在方城的外墙修筑了圆形的夯土外郭墙。墙高七尺五寸,周长三十二里四十八步,开设八个边门与内城的八门相对应,形成了“八门八关”、“内方外圆”中国的“八卦”城布局,即:中心庙为太极,钟鼓楼为两仪,东西南北四座塔为四象,八座城门为八卦,圆形的外城象征天,方形的内城象征地等,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项独特创举。

“承德县”——府首县城

又过了近二十年,沈阳及时次变成了省府城市。

1664年沈阳作为奉天府首县变成了“承德县”,取“承受天帝德泽”之意,仅管理盛京城外四郊。1911年,承德县一度撤销,其地为奉天府直辖。光绪年间,由于与帝国主义列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沈阳部分地区被划为“满铁附属地”,由日本人强行统辖。1913年,承德县改称“沈阳县”,属奉天省辽沈道。

“奉天市”——殖民城市

又过了二百多年,沈阳及时次变成了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的城市。

1928年,日本关东军炸死了东北王,l931年又阴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整个东北,沈阳被强改为“奉天市”,日本人按照他们的需要随意划分市区,而且还对部分区实行了具有殖民色彩的命名,例如:“大和区”“敷岛区”“朝日区”等,沈阳饱受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亡国屈辱。

“沈阳市”——省会大都市

过了十四年,沈阳又回到了祖国,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制造基地,东北地区较大的中心城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军进驻沈阳,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1928年,张学良将军“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同年成立沈阳市民主联合政府,重新规划市区。1953年,沈阳市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沈阳市改为辽宁省省辖市。

如今的沈阳市,辖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于洪、苏家屯、浑南、沈北新区、辽中十个区以及新民、法库、康平三个县(市)。截至2014年底,总面积一万二千八百六十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三千四百七十一平方公里。2015年总人口七百三十点八万。

今日的沈阳市已成为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基地,东北地区较大的城市,辽宁省的省会,东北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的中心,中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沈阳地名的变迁,可以追溯出沈阳城市历史的变化,并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