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帮 : 天下及时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图书
人气:22

宁波帮 : 天下及时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

一部宁波帮的成长史,也是一部近代中国的商业史, 更是一部近代中国的转型史!
  • 所属分类:图书 >管理>商业史传  
  • 作者:[王千马]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4334791
  •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6
  • 印刷时间:2015-06-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称宁波帮为天下及时商帮不是没有道理的。

以钱庄和航运起家,他们是近代中国经济的弄潮儿。创办上海规模的及时家交易所,家信托公司,资金、信誉好的中国保险公司……他们控制了上海、天津乃至全中国的商业版图。与晋商、徽商相比,他们更具创新意识和市场精神,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的经济格局影响也。

他们虽然起家并成名于工商业,但他们的影响力并不仅仅限于工商业,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和北洋混战,再到蒋氏登台、民国初定……他们的身影出现在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要事件中,是李鸿章、孙中山、袁世凯、都不得不倚重的力量。

本书将宁波帮置于近代中国艰难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对其成长的历史进行了的记述和解读,从中可以发现,宁波帮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商帮,而且作为一个姿态鲜明、独立自主的政治符号,它全程参与和推进了中国近代史的演进。可以说,没有宁波帮的中国近代史是不完整的,这也是我们今天要重新发现和评价宁波帮的意义所在。

编辑推荐

畅销财经作家吴晓波、历史学者张鸣、著名作家艾伟、博学财经媒体人何力、财经作家苏小和、甬商研究院首席专家黄江伟连袂推荐!

一部宁波帮的成长史,也是一部近代中国的商业史,

更是一部近代中国的转型史!

控制上海乃至全中国的商业版图,

李鸿章、孙中山、袁世凯、都不得不倚重的力量;

辛亥革命的成功,宁波帮有一半的功劳……

宁波帮,帮中国!

作者简介

出版人,知名青年新生态作家。现为蓝狮子(中国)企业研究院创意总监。如今致力于中国商帮及城市文化研究。

主编有青年书《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出版有《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以及文学作品《媒体这个圈》《她比时尚寂寞》《无所适从的荷尔蒙》。

2015年推出"记录中国民间金融跌宕成长的及时本书"《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

作者微信号:wqianm

目录

自序 / 001

幕起 / 001

及时章 买办来了 / 001

向北是上海! / 002

列强玩"中立" / 010

洋女婿华尔 / 020

他是个复杂的人 / 030

第二章 盛宣怀作嫁 / 043

胡雪岩的"投资" / 044

站队是个大问题 / 056

外资银行"狼来了" / 068

"毋任外人银行专我大利" / 077

实权落入宁波帮 / 086

第三章 草根崛起 / 099

花花世界的时与机 / 100

房地产狂飙 / 110

在金融危机中发财 / 120

四明公所第二次血案 / 130

赤脚财神虞洽卿 / 140

撞车做生意,妙哉生意经 / 147

第四章 商人力量 / 157

知识分子的退守 / 158

大乱之下,商人走向前台(上) / 166

大乱之下,商人走向前台(下) / 177

"贵人"袁树勋 / 186

周生有案:弱国办外交 / 197

抵制美货风潮 / 206

第五章 立宪成伪 / 219

立宪!立宪! / 220

保护皇权,预防革命 / 229

废科举方能兴学堂 / 238

宁波帮的大胜仗 / 248

袭皮相而竟遗精神 / 259

第六章 兄弟分野 / 271

向革命去 / 272

"倒孙风潮"下的坚守 / 282

杨翠喜花案 / 293

清华的薪火 / 304

第七章 殊途同归 / 315

山西票号的没落 / 316

"拿下"张人骏 / 325

请愿速开国会 / 335

变色大龙染"红" / 343

第八章 走向共和 / 353

小人物炒股 / 354

起义烽火终燎原 / 363

浙江人的革命大团结 / 372

宁波:先省城而光复 / 382

荣登政治舞台 / 393

终下金陵,共和垂成 / 402

王正廷"约法"袁世凯 / 413

在线预览

精彩段落试读:

不得不说,经营钱庄业,似乎早已成宁波人的商业基因。根据资料得知,早在1567 年也就是明朝的隆庆元年,开放海禁导致了洋钱(银元)大量流入,产生了兑换银元和铜钱的需求。钱庄也在宁波应运而生。而雷履泰在山西成立天下闻名的日升昌票号时,也已经是1824 年左右。

这些宁波人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时,肯定没有想得太多,但他们却借此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轮船的优越性,并率先进入了先进的航运业,改变了中国靠人力、风力航运的格局。可以说,是他们,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19 世纪60 年代太平军入浙。阴差阳错,这无形中给了宁波商人一个质的机会。当时纯粹是"避战乱"的目的,使近代宁波形成了向外商业移民的第二个浪潮。宁波几乎绝大部分的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那一年都转移到了上海。这也是上海崛起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宁波帮不像早期的晋商、徽商那样依赖特权,将自己所有的身家都建立在官府的准入政策之上;其次,他们在与西人以及西方文明的接触过程中,得以早早地拥抱机器化大生产。在中国由传统的农业文明陡然进入工业文明的轨道时,他们如鱼得水,华丽转身,从生意人变成了中国近代的企业家,或者工商兼修。

严信厚隐隐约约看到抱团的宁波帮,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当仁不让地成为上海近代商业的龙头老大。作为老大,他有这个责任和义务,让这个团队抱得更紧密——这也是自方介堂、李也亭、董棣林时代就已形成的传统,到严信厚这里自然要发扬光大。

近代宁波帮这里,因为基本上成长于西学背景之下,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与熏陶,所以在义利观上,已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加上社会价值观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内容,财富逐渐被视为名誉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通商银行尽管是盛宣怀的心血,但它的实权,最终是操在了宁波帮的手里。所以它的成立,也标志着宁波帮钱庄业向新式银行转化之开始。宁波人兴办银行,自此也成为一种风气。

1911年12 月10 日,中华银行召开股东大会,成立董事会和执行部。亲任该行的董事长是孙中山,黄兴则为副董。而朱葆三成了16 名董事之一。这也意味着,朱葆三在跟陈其美交道之后,更进一步地与革命领导核心有了紧密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在孙中山就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他又成了孙中山的"接班人"——改任中华银行董事长。

朱葆三在拿自己的个人信誉为借款背书,但是超级有效果,三下五除二就帮陈其美解决了他死活搞不定的难题。此后,上海就流传开了:"道台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这为朱葆三也为宁波帮在革命党人中挣足了面子。

自序 "大海洋洋,忘记爹娘。"

这是流传于宁波地区的一句童谣。奶声奶气的唱起,却总有一股辛酸在里头,也总让人想起,"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这里暂且不谈感情,先谈事实。

从这句童谣里,最起码能得到两个信息。

一个就是,宁波(下文所提及的宁波如果没有特别指出,多为宁波地区)是一个近海之地。这话一点问题都没有。自古以来,宁波大部分就属于冲积平原,是滩涂之地。往东与东海相接,往北则是杭州湾的入海口。就连宁波的名字,也跟海有关,当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希望"海定而波宁",所以将这块东海之滨——元时的明州命名为宁波。

这也可从宁波城的传说可见一斑。关于它的由来,传说中就有,宁波城是大禹来东南沿海治水时留下的一条船变的,东西长南北窄,桅杆变化为天封塔,船舱变为鼓楼,橹嘴变成八角楼。既然是船,自然是航行在水上。所以宁波与海也脱离不了干系。对这样的传说,我们姑且一笑应之。不过,这个传说倒是把今天宁波城的地理以及几处知名景点给说得很一目了然,让人对宁波城有个直接的印象。

正因为是近海之地,宁波想不成为"水城"都难。各大河浜穿城而过,"三江六塘河,一湖居中央"。江多河多湖泊多,桥自然也多。据说宋代宁波城有120座,到明清时更是多达200余座。说起来,宁波就是一自然的桥梁博物馆。

这里的三江,乃知名的姚江以及奉化江,它们一个由北而下一个由南而上,相会于今日宁波市区的三江口,然后合二为一,投身甬江,经镇海的招宝山入海口(镇海口),再奔腾入东海;六塘河乃宁波东乡的前塘河、中塘河和后塘河,西乡的南塘河、中塘河和后塘河。而湖则是西湖。不过它却非杭州那个西湖。因其位于宁波城的西南隅,遂得此名。传说它的形状像月字,所以又称它为月湖。为避杭州西湖的名讳,防止混为一谈,月湖便成了它的大名。它还有一姊妹湖,叫日湖。只不过今天的日湖早因年久淤没,被填为了平地。

只剩月湖独美。

这个月湖面积没有多大,比起真正的西湖来,小得可怜,约有0.2平方公里。只是,谁也不敢忽视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它开凿于唐贞观年间,曾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四时花树。自宋元以来,便是浙东学术中心,是文人墨客的憩息荟萃之地。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学者杨简、明末清初大史学家万斯同,在这里或隐居或讲学活为官或著书,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如果说月湖太过于"小家碧玉",那么,宁波城的东侧,距市中心十五公里就有浙江及时大淡水湖——东钱湖,在郭沫若的眼里,颇有"太湖气魄"。其水域面积有20平方公里,竟是杭州西湖的三倍。宁波曾有句俗话"田要东乡,儿要亲生",那是因为依赖此湖之水,东乡之田年年高产。山好水好自然会吸引一堆外人投住。这里最为知名的历史人物莫过于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他在兴越之后急流勇退,曾携西施避居湖畔伏牛山下,晚年自号陶朱公。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便把伏牛山改为陶公山。

想要说的是,这个陶朱公是经商高手,三次经商致富,又三散家财,所以又被称之为"商圣"或"文财神"。他落足东钱湖,对宁波来说,宛若冥冥之中的缘定。日后,诸多的宁波人,纷纷从本土出发,循着陶朱公的商业脉络,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四处出击,并引领风骚。这也可以看成是宁波帮得以孕育并成型的文化胎记。

那么,从以上的那个童谣里,得到的第二个信息就是,有人靠山吃山,宁波人就擅长靠海吃海。这话说得也同样没错。

靠海吃海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宁波人的航运业一直为是强项。航运业要是不强,肯定撑不起宁波城所化身的那只船。事实上,早在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明中,就有河姆渡人已经使用独木舟从事捕捞和航海活动,其古文化遗址就考古发现了6支直接与航海有关的木桨。而在2400多年前,范蠡所辅佐的越王勾践灭吴后为了大力发展"水师",曾增辟通海门户古句(GOU)章港,此港便是今日宁波港的前身。而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九个主要港口,像会稽港、琅琊港、碣石港、番禺港等等,句章港是其中之一,只是谁最早已经很难考证,但不管如何说,句章港都算是最早的港口之一。

日后,此港经历了四次变迁,先是用了1200年,从句章港向三江口的江厦一带推进了19公里;接着用了1100年,从江厦向甬江的江北岸移动了0.5公里;再接着用了110年,从江北岸到镇海口前进了19公里。,仅用了5年时间,从镇海口到宁波北仑新区前进了14公里,于是成就了宁波港当下辉煌的气象。

今天的宁波,有句知名的口号,就叫"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这里的港自然就是指宁波港。至于书,则是指宁波城最为知名的文化遗存——天一阁。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其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既然是藏书楼,最怕的当然是火。取名天一阁,就是寄望"天一生水"。这下好了,宁波城的水更是源源不断。

宁波港之所以能"港通天下",除了出身早,靠海,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好。因为宁波正好处在了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自镇海出口,由定海而南下,则为南洋,由定海而北上,则为北洋。可谓是南北逢源。

这里的定海,曾是舟山群岛的县治所在地。而舟山群岛,则孤悬海外与宁波本土隔海相对。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隶属于旧宁波府。正是居于南北之间,是中国海运的一块重要的中间跳板,舟山群岛深受英国人的青睐。他们为此在及时次鸦片战争中不惜精力两打定海,总称为定海战役。这一战之后,中国越发地天无宁日。但也正是在这一战中,固守定海的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身先士卒,临危不惧,被刀砍枪攒之后,尸体仍直立不仆,打出了中国人依旧的精气神。可以说,发生在宁波的这一战,既暗示了中国未来隐晦不明的命运走向,但也总让人相信,中国不死。

有好港加上发达的水系,宁波也就早早形成了海上运输的两大船帮:"南号"和"北号"。南号商船走南洋,北号商船走北洋。加上杭州湾入海口往北就是长江入海口,这样,通过长江水系和南北航线,宁波可以将大半个中国纳入其贸易视野。这也是日后宁波帮在重庆、武汉、九江以及安庆都很活跃的一大原因。与此同时,三江口的江厦码头也在当年一度兴盛不已,千帆竞发,百货流通……

于是便又有了句俗话,"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

正是对航运的热爱成了宁波人的血液中的一部分,所以才有了今人包玉刚和董浩云,靠着航运都做成了世界船王。尽管他们大多是在香港发迹,但谁又能否认,他们的"航运基因"不是在宁波打下的呢?!

话又得说回来,事物有它好的一面,自然也有不好的一面。

宁波人之所以靠海吃海,那也是因为没有其它的东西可以吃。

一方面,洪水的威胁无时不在。比如说河姆渡文明。在1973年被意外发掘出来之前,它就如5000年前莫名其妙消失的玛雅文明一样不为人知。在很长时间里都是"黑史"、"地下历史"。日后,根据历史学家和考古人员的研究发现,在距今6000年和5000年前后,河姆渡曾遭遇过两次特大洪水的清洗。尤其是第二次洪水,不仅淹没了河姆渡先民的家园,而且还迫使河姆渡西南的姚江改道。当家园变成了一片水乡泽国,先民们赖以为生的水稻连遭淹没,甚至颗粒无收。于是他们开始大规模迁徙,不得不离开了生息两千年之久的土地……好在留下来的由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干栏式建筑构件,以及动植物遗骸,证明了河姆渡文明的存在,而且是相当发达的存在。它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同时也说明了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又比如说镇海。在老人们留下的传说中,镇海以东曾发生过大塌陷,当时大地沉没,海水翻涌过来,将此地的城镇尽数淹没。据说,那是因为此地民风败坏,从而遭到了上天的惩罚。倒是一位服侍瞎母尤其孝顺的年轻人,受到神仙的点拨之后,在大洪水到来之际,背起母亲向西狂奔逃命,实在跑不动,只好打算和母亲一起去死。但奇怪的是,就在他停下来的地方,海水也停下来了,土地也不塌陷了。从此这娘俩就在这个地方重新开始了生活,这个地方也被娘俩起名叫定海。

从这里可以得知,镇海原先叫定海。

在真实的史料中,定海的确是镇海的曾用名,但也只是镇海的曾用名之一。五代吴越时,镇海还叫过望海。到宋时才改名定海。这显然跟上叙的传说有所出入,毕竟那是神话故事,自然不能尽信。不过镇海曾经塌陷,也是有史可查。那是在明末,中国曾有长达15年的地震。正是这样的大型地震,导致了崇祯政权的最终崩盘。

根据《宁波府志》记载,当时的地震曾让东海大面积蹋陷,一直蹋到宁波镇海,同时又抬起了今日上海的崇明岛。先民把镇海叫做定海,也可以读出他们在天灾面前的一种期待,或者说,是祈祷。

日后,随着占据舟山群岛的南明政权被清军彻底击败,东海形势逐渐平静。加上1683年,施琅统兵收复台湾,结束了由郑成功起历经郑氏家族三代为期二十余年的偏安局面,海禁也开始松弛下来,1688年,康熙遂将定海改名镇海,而在舟山群岛新设定海县。

宁波的面目又为之一新。

从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宁波的成长史,既是向海要饭的睦邻友好史,同时也是一部与海洋争陆地的斗争史。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