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CT诊断图书
人气:6

心血管系统CT诊断

《心血管系统CT诊断》系统介绍了心血管系统CT成像基础知识、技术及新进展,以及心血管系统的CT诊断和临床应用。第1章主要介绍了CT设备、心血管CT成像原理、图像后处理技术、碘对比剂使用原则及心血管系统CT成像新...
  • 所属分类:图书 >医学>临床医学理论>诊断学  
  • 作者:[薛蕴菁],[杜祥颖],[邢艳]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CT快速入门丛书
  • 国际刊号:9787030540539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9
  • 印刷时间:2017-09-20
  • 版次:1
  • 开本:128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心血管系统CT诊断》系统介绍了心血管系统CT成像基础知识、技术及新进展,以及心血管系统的CT诊断和临床应用。第1章主要介绍了CT设备、心血管CT成像原理、图像后处理技术、碘对比剂使用原则及心血管系统CT成像新进展;第2~8章分别系统介绍了全身各部位血管的解剖和变异,以及不同心血管疾病的CT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知识拓展等。

编辑推荐

医学影像工作者,特别是低年资心血管系统 CT 影像医生,临床心内科、心外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医生和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

目录

目录

第1章 心血管系统CT成像基本技术、成像原理及进展 1

节 心血管系统CT技术的发展历史 1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CT成像原理与技术进展 7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CT图像后处理技术 20

第四节 CT辐射剂量与碘对比剂应用规范 26

第2章 心脏常见病变的CT影像表现及诊断思路 30

节 心血管的胚胎发育 30

第二节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段诊断 34

第三节 正常心脏多层螺旋CT表现 41

第四节 心肌病 45

第五节 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51

第六节 后天性心血管疾病 69

第七节 心脏肿瘤 77

第3章 冠状动脉病变的CT诊断 81

节 正常解剖及先天变异 81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90

第三节 冠状动脉瘘 102

第四节 冠状动脉先天异常 105

第五节 冠状动脉瘤 113

第六节 CTA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的应用 115

第七节 冠状动脉成像新技术及低剂量成像 121

第八节 比较影像学 130

第4章 头颈部血管常见病变的CT诊断 133

节 头颈部血管CTA常规扫描方案 133

第二节 正常解剖和先天变异 135

第三节 动脉硬化 141

第四节 动脉瘤 143

第五节 静脉畸形 146

第六节 脑动静脉畸形 147

第七节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149

第八节 烟雾病 151

第九节 静脉窦血栓形成 153

第十节 动脉夹层 155

第5章 肺血管常见病变的CT诊断 157

节 肺动脉CTA常规扫描方案 157

第二节 肺血管正常解剖和先天变异 161

第三节 肺动脉高压 162

第四节 肺动脉栓塞 165

第五节 肺动静脉畸形 168

第六节 肺隔离症 170

第6章 胸、腹主动脉常见病变的CT诊断 173

节 胸、腹主动脉CTA常规扫描方案 173

第二节 正常解剖和先天变异 176

第三节 主动脉瘤 179

第四节 主动脉夹层 184

第五节 主动脉粥样硬化 189

第六节 主动脉缩窄和离断 192

第七节 大动脉炎 197

第八节 马方综合征 200

第九节 主动脉损伤 202

第十节 主动脉壁间血肿和穿透性溃疡 204

第7章 腹部主要血管常见病变的CT诊断 208

节 腹部主要血管CTA常规扫描方案 208

第二节 正常解剖和先天变异 211

第三节 肠系膜血管 215

第四节 门静脉病变 222

第五节 肝动、静脉病变 227

第六节 肾血管 232

第七节 腔静脉 237

第8章 下肢血管常见病变的CT诊断 240

节 下肢血管CTA常规扫描方案 240

第二节 下肢血管正常解剖和变异 243

第三节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246

第四节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49

第五节 下肢动静脉瘘 251

第六节 下肢深静脉血栓 254

在线预览

第1章 心血管系统CT成像基本技术、成像原理及进展

节 心血管系统CT技术的发展历史

Hounsfield博士发明CT时,CT只能用于头部扫描。台体部CT机是Robert S.Ledley设计的ACTA(automatic computerized transverse axial)扫描仪,这台扫描仪的探测器上有30个光电倍增管,需9次平移/旋转完成一次扫描。自台CT机问世以来,CT技术迅猛发展,扫描速度从早的几百秒缩短到亚秒,层厚从10mm减小到0.625mm,而探测器排数则从单排增加到64排、128排、256排、320排。在螺旋CT诞生之前,根据CT发展的时序和结构特点,CT机大致分成五代,而发展到螺旋扫描CT机后,则不再以代划分,统称为螺旋CT。

代CT机为旋转/平移扫描方式,属头颅专用机,具有一个球管和一个探测器(图1-1A)。第二代CT机也属于旋转/平移方式,但是使用较小角度的扇形X线束,并采用多个探测器单元(图1-1B)。第三代CT机由一个球管(扇形X线束:30°~60°)及单排探测器(600~1000探测单元)组成。与前二代CT机不同的是,它不需要平移运动,每旋转一周(360°)即可获得一个层面图像(图1-1C)。第四代CT机的扫描方式只有球管在旋转,此类CT机具有更多的探测器,分布在360°的圆周上。扫描时,探测器固定,球管围绕患者做360°的旋转(图1-1D)。前四代CT机上都无法开展心脏扫描。

图1-1 代至第四代CT机的成像示意图

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代CT机,即电子束CT(EBCT)机,使冠状动脉的CT成像得以实现,当时的电子束CT机大多数只能做一些无创性的冠状动脉钙化评价,其他应用如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等仍非常有限。电子束CT机的X线产生方式与传统的X线机不同。电子束CT机由一个电子枪、偏转线圈和处于真空中的环形排列的4个钨靶组成(图1-2)。扫描时,电子束沿X线管轴向加速,电磁线圈将电子束聚焦,并利用磁场使电子束瞬时偏转,分别轰击4个钨靶。这种方法产生的旋转X线穿透人体后由两组探测器接收,这两组探测器平行排列于扫描机架上部210°范围内。图像重建过程则和普通CT机基本相同。电子束CT机的特点是扫描速度很快:50~100毫秒/层,适用于心脏领域的诊断。

图1-2 第五代CT机的成像示意图

尽管EBCT有极大的影响,但这项技术也受到诸多的限制。随着螺旋CT的迅速发展,EBCT已逐渐销声匿迹。

1989年在旋转/旋转扫描技术的基础上,人们通过采用滑环技术和连续进床的理念,开发出螺旋CT。文献报道早利用螺旋CT进行心脏扫描是在1992年,通过1秒/周旋转、2mm层厚、30s连续的螺旋扫描得到原始数据,采用投影角度每次增加45°的数据进行图像重建,终得到120幅时间上连续的图像。从这120幅图像中,心脏舒张期的图像数据被提取出来并在Z轴方向上排序,然后用三维容积再现(VR)重建出冠状动脉影像。用这种重建方式得到的图像虽然空间分辨率有较大局限性,但这是人们次看到的三维CT冠状动脉图像。此后,通过提高球管旋转速度,引入心电(ECG)门控技术和三维容积重建,螺旋CT的图像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1999年,4排螺旋CT被研发出来,旋转速度提高到0.5秒/周,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心脏CT进入多排螺旋CT的高速发展期。之后在短短的几年内,相继推出了8排、16排、32排、40排和64排。64排螺旋CT是CT心脏成像的一个里程碑。64排螺旋CT可以在不到5s的时间内完成心脏扫描,使心脏CT成为临床常规(图1-3)。如今的多排螺旋CT已经发展到320排,可以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完成全心扫描。但是宽体探测器存在锥形束伪影问题,使宽体探测器的图像质量受到极大的挑战。

图1-3 64排CT心脏VR图像

64排螺旋CT采集的心脏CTA图像,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及其2~3级分支,清晰显示支架(此图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的支架)

目前GE(general electric)公司推出的Revolution CT具备16cm宝石宽体探测器、0.28秒/周的球管旋转速度、29ms的有效时间分辨率、0.23mm的空间分辨率、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SiR-V)和多物质能谱等优势,并限度地减轻了锥形束伪影及散射线伪影的干扰(图1-4)。

图1-4 宽体探测器CT的锥形束伪影

A.传统宽体探测器Z轴16cm轴扫,体模,冠状位图像可见明显的锥形束伪影及散射线干扰伪影;B.Revolution CT宽体探测器Z轴16cm轴扫,体模,冠状位图像,锥形束伪影及散射线干扰伪影明显减少

在心脏成像上,Revolution CT可以做到任何心率、心律下,使用一次轴扫实现一站式心脏成像(在一个心动周期中,采集全期相数据,同时获得心脏影像解剖和心功能信息)。其优点在于:彻底消除错层伪影、提高心肌灌注评价的性、减少碘对比剂用量,甚至可以在自由呼吸的情况下完成心脏扫描。

西门子公司推出了第三代双源CT(SOMATOM Force CT),它具备0.25秒/周的机架旋转速度、双球管、双探测器、66ms物理单扇区时间分辨率等特点,覆盖范围突破了探测器宽度的限制,达到了80cm。另外,秉承了第二代双源大螺距的特色,扫描速度达到73.7cm/s,实现了高清、低辐射、超快速CT成像,可以在任意心率或心律不齐的状态下进行心血管CTA成像(图1-5),对于无法服药控制心率的患者,采用大螺距螺旋扫描或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轴扫;对于心律不齐或需进行心功能评估、心肌灌注成像的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联合螺旋扫描,在心血管成像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1-5 高心率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成像

A.心脏VR图像;B.冠状动脉树VR图像;C.冠状动脉树MIP图像;D.右冠状动脉CPR图像;E.左前降支CPR图像;F.左回旋支CPR图像;G.心电图显示患者心率为88~103次/分,图像采集时心率为98次/分,单个心动周期完成全心成像[该病例的对比剂(350mgI/ml)用量:45ml/s,注射速率:4.5ml/s,有效辐射剂量:0.59mSv]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