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新史图书
人气:24

丝绸之路新史

在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符号。但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在人们对它的想象中,一般是这样一幅朦胧景象:驮着丝绸的骆驼商队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络绎不*。本书将要为你揭示,现实的情...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历史地理>历史地理学  
  • 作者:(美)[芮乐伟·韩森|译者]:[张湛]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50253414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9
  • 印刷时间:--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311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在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符号。但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在人们对它的想象中,一般是这样一幅朦胧景象:驮着丝绸的骆驼商队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络绎不。本书将要为你揭示,现实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而且远远比这副景象有趣得多。 芮乐伟·韩森著,张湛译的《丝绸之路新史》通过大量惊人的考古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条商路的惯常理解。几个世纪以来,尽管大量关键材料仍然尚未发掘,但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出土了许多迷人的东西。既有官员刻意埋藏保存的文书,也有目不识丁的当地居民利用官方文书做成的鞋垫和寿衣。作者探讨了丝路上从长安到撒马尔罕的七座绿洲,那里聚集着商人、使节、朝圣者和旅客,信仰着从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着非常宽容的国际化氛围。 本书试图告诉读者,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中国和罗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伊朗地区的居民。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重要的商品,中国发明的纸张对欧洲产生了大的影响,而金属、香料和玻璃与丝绸一样重要。相比之下,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本书综合利用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的前沿研究成果,讲述了一个有关考古发现、文化传播以及中亚与中国之间互动的迷人故事。

作者简介

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耶鲁大学历史教授,汉学家。著有《开放的帝国:1800年之前的中国》(The open Empire:A History of China to1800,2015)、《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Negotiating Daily Life Tradition China:HowOrdinary People Used Contracts,600一1400,1995)、《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Changing Gods inMedieval China,1127一1276,1990)等汉学专著。 张湛,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伊朗学方向博士候选人。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致谢

学术惯例说明

年表

序 章

章 楼 兰:中亚的十字路口

第二章 龟 兹:丝路诸语之门

第三章 高 昌:胡汉交融之所

第四章 撒马尔罕:粟特胡商的故乡

第五章 长安:丝路终点的国际都会

第六章 敦煌藏经洞:丝路历史的凝固瞬间

第七章 于 阗:佛教、伊斯兰教的入疆通道

结论 中亚陆路的历史

丝绸之路主要地名中英古今对照表

译后记

出版后记

在线预览

的西安比中国其他任何地方都富考古学上的魅力。的兵马俑距市区仅有一小时车程。丝绸之路也在城中留下了很多痕迹。城中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在唐朝称长安时也同样多元化。对页高雅的仕女俑即产自长安,人物服装结合了唐与粟特两种元素。长安非常大,直到近十年西安才扩建得超出了其唐代边界。西安人口超过一千万,无疑是中国西北大的城市。 西安人祝酒时经常提醒来客,此地曾经是十朝古都。其中七朝寿命短暂,疆域有限,另外三朝则实现了大一统:西汉(公元前202一公元9年)、隋朝(581—618年)、唐朝(618—907年)。长安既是政治中心,也是丝路西行的出发点。玄奘便是这些西行者中的一员。出发前,玄奘造访了住着很多粟特人的西市。相比于中国其他地方,在这里他能够得到好的建议。 这座内陆城市也是由海路西行之人的起点。这些航海者先由陆路(当时黄河不能通航)到达长江上的港口或直接到达海边,再乘船沿着公元1500年之前世界上繁忙的航线航行,从中国沿海可抵达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世界以及东非海岸。 公元后的个千年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各方来客经海路或陆路来到长安。从220年汉朝灭亡起,到589年隋朝一统中国为止,中国一直未曾统一。许多地方由游牧民族掌权的朝代统治。在北方,北魏(386--557年)的统治时间长。北魏之后是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 的西安有很多过去的遗迹。中国法律规定,若工地挖出古物,必须通知考古部门。这样的事情在西安常有发生。考古学家每年都能发掘出几百座汉唐墓葬。在西安北郊有一块北周高官用的墓地。关于陆路迁徙的新证据来自近发现的几座粟特墓葬。这些人在六世纪末七世纪初来到长安和其他中国北方城市。 两座粟特墓葬自其被发现伊始就引起了强烈关注,它们是2000年发掘的安伽墓和2004年发掘的史君墓。2005年秋,西安的考古学家还发掘了一位葬于长安的印度人的墓葬。据墓志,墓主名为李诞,婆罗门种,该词仅表示此人来自印度,并不一定是高种姓。在宁夏固原、山西太原等地也发现了粟特墓葬。 这些墓葬展示了来到中国的移民(主要是粟特人)是如何被改造和适应汉人文化习俗的。粟特地区的传统葬俗是将死者遗体曝露于外,之后再将骸骨放人纳骨器或建于地上的祆教墓室那吾斯中。西安出土的粟特墓葬则采用汉人的斜坡墓道洞式墓,其中通常还有一方中文墓志简要概括逝者生平。 这些墓葬也保留了鲜明的粟特元素。围屏石榻或者像小房子一样的石椁取代了汉式的棺材。在有些墓葬中,死者的遗骨被放置在围屏石榻上或石椁里,另外一些墓葬则不是这样。后者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安伽墓。与纳骨器一样,石椁外部有雕饰。与此相对,围屏石榻只有面向内的部分有雕饰,好像一个"表里颠倒"的纳骨器。与纳骨器不同,围屏石榻上刻有死者在世时的生活场景,传统粟特纳骨器上从来没有这样的画面。这些生活场景极为真实,明显参考了死者的生活经历,所描绘的可能是现世也可能是来世。 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安伽墓是发掘前没被扰动过的粟特墓葬。大部分中国的墓葬都被盗墓贼打开过,有的还被打开过好几次。安伽墓8.1米长的斜坡墓道尽头是墓门。(见彩图15)门外是死者墓志。墓志采用典型的汉式形制,志文刻在低矮的方形基座上,上加墓志盖,基座与墓志盖均为石制。按汉式葬俗,安伽的遗骨应该放在棺床上的棺材里,但是死者遗骨却散在墓门周围的地上。没人说得出这是为什么,祆教或汉人的习俗都不允许这样的葬法。墓志周围的一切,包括墙壁,都有烟熏的痕迹,似乎有人曾经在此处生过火。 据墓志,安伽祖上来自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后迁至凉州(今甘肃武威)。此处是长安与敦煌之间的重镇,玄奘也曾在此停留。安伽生于537年,其父为粟特人,其母可能为凉州的汉人。墓志说其父曾任两官,其中一任所在地为四川。这不太可能,因为四川与武威相距甚远。这些官职可能是由于其子安伽的成功而追封的。安伽确实很成功。他先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在西安以北)做萨宝,后来做到了萨宝可及的高官阶。(p181-184)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