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疗愈力量(修订版)图书
人气:24

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疗愈力量(修订版)

疾病和健康一樣,都是人的本質 它的目的,是要我們超越對立、趨向完整 疾病,是內心世界的象徵。身體所表現出的事實,正是病人不願承認的部分。 疾病與健康,宛如太極圖的黑與白。兩者既對立又共存,同時存在...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心理学入门  
  • 作者:[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9863570950
  • 出版社:心灵工坊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7
  • 印刷时间:2017-07-17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疾病和健康一樣,都是人的本質

它的目的,是要我們超越對立、趨向完整

疾病,是內心世界的象徵。身體所表現出的事實,正是病人不願承認的部分。

疾病與健康,宛如太極圖的黑與白。兩者既對立又共存,同時存在於體內。

我們無法只要「健康」,不要「疾病」。身體的病,是心理的暗喻,潛意識透過它提醒我們內心的不完整,可以說是最忠實的朋友。

本書兩位作者為德國心理學家,一位接受靈性傳統的訓練,另一位則專精於自然療法及心理治療。1983年他們合著本書,石破天驚地提出「身心一體」的醫療概念,旋即席捲歐美,揭開身心整合醫學的風潮。

疾病象徵著內心的陰影、恐懼、不成熟,當我們透過症狀,覺察到潛意識裡未被滿足的需求時,藉由承認、處理、教育、整合這些需求,療癒將會加速。

因此,疾病是通往完整的道路,我們不能逃避、忽視、厭棄它。疾病和健康一樣,都是人的本質

它的目的,是要我們超越對立、趨向完整

编辑推荐

身心醫學重要經典,德文版出版35週年,重新修訂上市!

加州整合學院指定閱讀,扭轉多年來人們對「健康」、「疾病」與「治療」的看法!

附身體部位與心理象徵意義一覽表,身心對應關係一目了然!

作者简介

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Thorwald Dethlefsen)

1946年生,是超個人心理學和再生療法的代表人物之一。1973-93年間負責「特別心理學工作室」;1993年在德國慕尼黑成立「儀式療法修道院」,99年關閉,另成立「新永世教會」。使用催眠治療、前世回溯及轉世療法治療患者。著有:《再生的經驗》、《命運即機會》、《病即道》、《再生》、《善與惡》、《解謎者:埃迪帕斯》,2010年逝世。

呂迪格.達爾可(Rudiger Dahlke)

1951年生,專門從事再生療法和斷食療法等方面的醫療,並以著作、演講、課程指導成為身心醫學和健康運動領域的知名人物。曾和德特雷福仁一起工作了十二年,自1990年起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和奧地利的格拉茲主持兩家醫療中心。達爾可醫師在德國、奧地利、瑞士及義大利等地定期針對疾病模式的靈性意義、刻意禁食、連續呼吸、冥想、發展靈性意識等主題進行演講,也針對企業開設訓練講座。他的目標是幫助個人成長,更有決心、為自己負責,並往最健康的方向前進。著有《疾病:靈魂的語言》(Illness As a Language of the Soul)、《疾病的隱喻》(Disease as a Symbol)、《女性藝術療癒》(The Female Healing Arts)、《憂鬱:靈魂的暗夜之旅》(Depression: Ways Out of 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靈魂的崩解》(Breakdown of the Soul)。

他建立了一套身心醫學的全人治療方法,包括了神話的和靈性的領域。作者網站:www.dahlke.at、www.mymedworld.cc/。

譯者簡介

易之新

神經內科醫師,費登奎斯老師、身心靈書籍譯者,譯有《生命的禮物》、《超越自我之道》、《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超凡之夢》、《超個人心理治療》、《叔本華的眼淚》、《費解的顯然》(心靈工坊),《存在心理治療》、《愛與自由》、《聖徒與瘋子》、《刺蝟的愛情》(張老師文化)等三十餘本書籍。

目录

推薦序一 整合新論說 崔玖

推薦序二 意義、象徵與精神轉化:疾病篇 蔡昌雄

推薦序三 以病痛為師:從身心學(Somatics)觀點看待身體的疾病 劉美珠

譯者序 與身體對話 易之新

及时篇:認識疾病與療癒

1.疾病與症狀

2.對立與合一

3.陰影

4.善與惡

5.疾病是我們的本質

6.尋找原因

7.深入探究的技巧

第二篇:症狀及其意義

8.感染

9.防禦系統

10.呼吸

11.消化

12.感覺器官

13.頭痛

14.皮膚

15.腎臟

16.性欲與懷孕

17.心臟和循環

18.運動系統和神經

19.意外事故

20.精神症狀

21.癌症

22.愛滋病

23.怎麼辦

{附錄一}身體部位和器官的心理意義

{延伸閱讀}

在线预览

推薦序一

整合新論說

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崔玖

驚人之語,「這是一本令人不舒服的書」是這本書作者在前言的及时句。好不容易看完了,我想接著寫下第二句話:「這是一本很難唸的書。」這兩句話似乎不是一般常見的書序所應有的,但是我不得不加上第三句話:「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讀者不只要接受作者在前言中的建議「在閱讀第二篇之前,要認真仔細地閱讀及时篇,好能多讀幾遍」,我還得加上,其中有些章節必須多讀幾遍才可能讀懂。全書讀完之後,可能還得一讀再讀,才能接受到作者竭力想要介紹的疾病與健康關係的新認知及新智識。這些難能可貴的智識,是作者苦心積慮蒐積了從古到今及世界各地的資料來彰顯的論點,在本書中極有系統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介紹基本認知的及时章,就點出了目前主流醫學所謂「正統醫學」的弱點,這已是眾所皆知的,因為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唯物論的科學及理性主義所標榜的「物證」上面。因此治療也只侷限於治療「症狀」,而未治「人」。即便是還在萌芽中的各種另類或自然療法,或稱「整體」或「全人」的療法,其進步處在於「將完整的人視為身心合一的整體」,「全人」也以質量的身體層及能量的意識層來表達,並承認疾病可以由於意識層面或身體層面的失衡而產生,但是治療的方法也只是增多了較徹底、較自然的一些技術的應用及整合,其對疾病與健康的生命觀,仍侷限於與正統醫學同樣的看法,也就是認為只要消除了不平衡(症狀),就能得到健康。

作者在及时章真正要點出的主題,是將人體的疾病與所謂「療癒」的價值觀重新定位。作者認為「只有人才會生病」,事實上是因為人所持有的「意識層面」失了次序,在「身體層面」才會有「症狀」表現出來,由於不同的症狀,對我們正常規律的生活中不同的方面產生了攪亂及不便,因而提醒我們對這些方面的注意,因此「症狀是訊息的信號,也是其傳遞工具」,這個症狀在人體的哪一個系統或部位發生、阻礙了人體何種功能、在何時何地發生,都成了極重要的探討線索,因此症狀是我們人體「意識層次」的使者,不是敵人,而是幫助我們的夥伴,甚至是「老師」。從大處論,「疾病」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使我們生命變得完整。這個論點,乍看之下,相當難以立刻接受,但是筆者多年所鑽研的「信息醫學」卻在這裡與這個理論不謀而合,因為信息醫學所使用的電子儀器,確實可以在人體表皮的穴位上取得體內器官系統各層次的不平衡信息,令人驚訝的是,同時也可以取得意識層情緒的波動,並且以三千多個病例的比照,確實看到身體層與意識層失衡時,互為因果的現象。

……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