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真话无价图书
人气:21

季羡林:真话无价

季羡林禅心四书,与季羡林先生一起探寻处世之道!
  • 所属分类:图书 >社会科学>经典名家作品集  
  • 作者:[季羡林]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季羡林
  • 国际刊号:9787514341874
  •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1
  • 印刷时间:2016-0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季先生曾说:我这一生,同别人差不多,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我的文笔是拙劣的,我的技巧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

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谈论言行品格、处世之道的文章。

编辑推荐

一代学宗季羡林的传世经典力作

宁静淡泊,朴素优雅,珍藏典范

图文并茂,做工精良

相关推荐:季羡林:君子如玉(民国的星空下,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季羡林:花雨满天(季羡林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经典文章)

季羡林:人生十讲(人生智慧)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

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精于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享年98岁。

目录

目录/Contents

爽朗的笑声001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007

漫谈撒谎012

学外语015

论包装020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

――再论包装022

论博士024

论教授026

谈孝028

我害怕“天才”030

谦虚与虚伪032

走运与倒霉034

做人与处世036

精华与糟粕038

知足知不足040

有为有不为042

满招损,谦受益044

人生小品046

封笔问题047

《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跋049

《神州学人丛书》序054

《人世文丛》序059

《沧桑十年》序062

牛棚杂忆066

自序066

缘起072

从社教运动谈起076

1966年6月4日080

快活半年088

自己跳出来095

抄家105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114

千钧一发123

劳改的初级阶段130

大批斗140

太平庄147

牛棚生活(一)153

(一)正名155

(二)我们的住处156

(三)日常生活157

(四)晚间训话161

(五)离奇的规定164

牛棚生活(二)166

(六)设置特务166

(七)应付外调167

(八)连续批斗168

(九)1968年6月18日大批斗170

(十)棚中花絮172

牛棚生活(三)180

(十一)特别雅座180

(十二)特别班184

(十三)东语系一个印尼语的教员185

(十四)自暴自弃186

(十五)“折磨论”的小结188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189

为胡适说几句话196

周作人论

――兼及201

回忆雨僧先生206

我的童年209

我的家218

月是故乡明222

怀念母亲224

二月兰227

梦萦未名湖232

怀念西府海棠237

重返哥廷根241

在线预览

《论博士》 中国的博士和西方的博士不一样。

在一些中国人心目中,博士是学术生活的终结,而在西方国家,博士则只是学术研究的开端。

博士这个词儿,中国古代就有。唐代的韩愈就曾当过“国子博士”。这同今天的博士显然是不同的。今天的博士制度是继学士、硕士之后而建立起来的,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在这里,有人会提意见了:既然源于西方,为什么又同西方不一样呢?

这意见提得有理。但是,中国古代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土壤和气候条件一变,则其种亦必随之而变。在中国,除了土壤和气候条件以外,还有思想条件。西洋的博士到了中国,就是由于这个思想条件而变了味的。

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中,中国封建阶段的历史最长。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上进之途只有一条,就是科举制度。这真是千军万马,挤过独木小桥。从考秀才起,有的人历尽八十一难,还未必能从秀才而举人,从举人而进士,从进士而殿试点状元等等,最有幸运的人才能进入翰林院,往往已达垂暮之年,老夫耄矣。一生志愿满足矣,一个士子的一生可以划句号矣。

自从清末废科举以后,秀才、举人、进士之名已佚,而思想中的形象犹在。一推行西洋的教育制度,出现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等等级别,于是就有人来作新旧对比:中学毕业等于秀才;大学毕业等于举人,研究生毕业等于进士,点了翰林等于院士。这两项都隐含着“博士”这一顶桂冠的影子。顺理成章,天衣无缝,新旧相当,如影随形。于是对比者心安理得,胸无疑滞了。如果让我打一个比方的话,我只能拿今天的素斋一定要烹调成鸡鱼鸭肉的形状来相比。隐含在背后的心理状态,实在是耐人寻味的。

君不见在今天的大学中,博士热已经颇为普遍,有的副教授,甚至有的教授,都急起直追,申报在职博士生。是否有向原来是自己的学生而今顿成博导的教授名下申请作博士生的例子,我不敢乱说。反正向比自己晚一辈的顿成博导的教授申请的则是有的,甚至还听说有一位教授申请作博士生后自己却被批准为博导。万没有自己做自己的博士生的道理,不知这位教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从前读前记,说清代有一个人,自己的儿子已经成为大学士,当上了会试主考官。他因此不能再参加进士会试,大骂自己的儿子: “这畜生让我戴假乌纱帽! 难道这位教授也会大发牢骚: 批准我为博导让我戴假乌纱帽吗?”

中国眼前这种情况实为老外所难解。即如 “老内”如不佞者,最初也迷惑不解。现在,我一旦顿悟:在中国当前社会中,封建思想意识仍极浓厚。在许多人的下意识里,西方传进来的博士的背后隐约闪动着进士和翰林的影子。

1998年9月19日

《论教授》 论了博士论教授。

教授,同博士一样,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而今天大学里的教授,都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恐怕还是从日本转口输入的。

在中国古代,教授似乎只不过是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然而,成了舶来品以后,至少是在抗日战争之前,教授都是一个显赫的头衔。虽然没有法子让他定个几品官,然而一些教授却成了大丈夫,能屈能伸。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身子在北京,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却在南京。有朝一日风雷动,南京一招手,便骑鹤下金陵,当个什么行政院新闻局长,或是什么部的司长之类的官,在清代恐怕抵得上一个三四品官,是“高干”了。一旦失意,仍然回到北京某个大学,教授的宝座还在等他哩。连那些没有这样神通的教授,工资待遇优厚,社会地位清高。存在决定意识,于是教授就有了架子,产生了一个专门名词“教授架子”。

日军侵华,衣冠南渡。大批的教授汇集在昆明、重庆。此时,神州板荡,生活维艰。教授们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想尽种种办法,为稻粱谋。社会上没有人瞧得起。连抬滑竿的苦力都敢向教授怒吼:“愿你下一辈子仍当教授!”斯文扫地,至此已极。原来的“架子”现在已经没有地方去“摆”了。

建国以后,50年代,工资相对优厚,似乎又有了点摆架子的基础。但是又有人说:“知识分子翘尾巴,给他泼一盆凉水!”教授们从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到了十年浩劫中,变成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不齿于士林。沦为“老九”,地位在“引车卖浆者流”之下了。

2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天日重明,教授们的工资待遇没有提高,而社会地位则有了改善,教授这一个行当又有点香了起来。从世界的教授制度来看,中国接近美国,数目没有严格限制,非若西欧国家,每个系基本上只有一两个教授。这两个制度孰优孰劣,暂且不谈。在中国,数目一不限制,便逐渐泛滥起来,逐渐膨胀起来,有如通货膨胀,教授膨胀导致贬值。前几年,某一省人民群众在街头巷尾说着一句顺口溜:“教授满街走,××多如狗。”教授贬值的情况可见一斑。

现在,在大学中,一登“学途”,则有“不到教授非好汉”之概,于是一马当先,所向无前,目标就是教授。但是,从表面上看上去,达到目标就要过五关,其困难难于上青天。可是事实上却正相反,一转瞬间,教授可坐一礼堂矣。其中奥妙,我至今未能参悟。然而,跟着来的当然是教授贬值。这是事物的规律,是无法抗御的。

于是为了提高积极性,有关方面又提出了博士生导师(简称博导)的办法。无奈转瞬之间,博导又盈室盈堂,走上了贬值的道路。令人更担忧的是,连较高学术称号院士这个合唱队里也出现了不协调的音符。如果连院士都贬了值,我们将何去何从?

媒体评论

先生苦学不倦,笔耕不辍,著作丰厚,学问深刻,用力甚勤,掘获甚广,实为人中麟凤。先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尤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深为我所景仰。

――时任总理写给季羡林94岁诞辰的贺信

文学的较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钟敬文(1903.3.20 -2002.1.10)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节选自央视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的颁奖词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