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风云图书
人气:14

联想风云

这是一部社会意义深远的企业传奇,这是中国信息产业的坎坷发展之路,这是一部中国经济二十年的发展史。 本书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联想20年的历史进行了揭密。诸多广受瞩目的人物和事件的真相终于大白。...
  • 所属分类:图书 >管理>商业史传  
  • 作者:[凌志军]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8601625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01
  • 印刷时间:2005-0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419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社会意义深远的企业传奇,这是中国信息产业的坎坷发展之路,这是一部中国经济二十年的发展史。

本书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联想20年的历史进行了揭密。诸多广受瞩目的人物和事件的真相终于大白。"柳倪之争"等一系列人事争端实情如何?先后有数位中层管理者被送交司法机关,联想怎样克服"派系斗争"?在国有企业改制纷纷折戟的情况下,联想改制成功了,秘笈何在?转轨时期,柳传志等人如何把握联想的命运?用12.5亿美金并购旧M的PC业务,联想要的是什么?如此种种,这本书都给予了真实、大胆的呈现。

作家凌志军在对联想进行了长时间的实地采访后,以史学家的深邃目光、思想家的批判意识和文学家的灵动文笔著就了这本融恢宏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和迷人的情节为一体的大书。它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在这本书里,读者既可以感受到一个中国企业20年的坎坷历程和生存智慧,也可以体会到中国社会20年的沧桑巨变。

编辑推荐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联想是千百个在过去20多年改革历程中历尽坎坷的中国本土企业的一个典型代表。本书对联想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所作的生动描述,又何尝不是它们艰难历程的写照?联想正在经历走向世界和勇攀新高峰的考验。我相信,本书对联想历史上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联想人和一切正在追寻自己的中国梦的企业家都是宝贵的财富,都将指引它们在争取自立于世界强手之林的奋斗中取得成功!段水基(四通集团董事长):

这本书所记录的要素是的,所披露的细节是鲜活的,所表达的精神是真实感人的。书中的文字,充分体现了一批人和他们的企业,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关系,体现了这些企业家的真实的生存智慧与追求。刘东华(《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作为20年来中国企业的代表。联想的发展走过了一条近乎的发展曲线,而凌志军这本书就是对这个曲线的真实的描摹。曾鸣(长江商学院教授):

这样一本"正史"所提供的历史视觉和丰富的细节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联想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对于众多的旁观者,细细地品昧经验丰富者的每一步努力则是"悟道"的一条捷径。

作者简介

凌志军,1953年生,人民日报社主任记者、编辑。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十多年来,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国经济改革尤其是农村经济方面的调查与写作,遍访20多个省市区的乡村和城市。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经济变革大趋势》、《中

目录

前言

引子 中国故事

及时部分 叛逆者(1984~1989)

及时章 脚踩两只船

1984年10月17日

物质匮乏的国度

名正言顺地追求新生活

义无反顾,但不分道扬镳

到哪里去寻找"及时桶金"

第二章 忍辱负重

柳传志、倪光南的共同梦想

李勤出场

通往个人电脑的道路

初战告捷

80年代中期的联想人

被损害与被欺骗的痛苦经历

"汉卡之喜"与"汉卡之忧"

工程化

你得明白自个儿是谁

被遗漏的历史记录

第三章 远见

80年代中国的世界主义潮流

香港联想

人穷志不穷

加入我们,一起创业

两代人

把AST控制在自己手里了

"紧日子"

"联想式汉卡"得其美名

新闻媒体的狂轰滥炸

联想式汉卡的发明权之争

无名英雄竺趣刚

市场的"微笑曲线"与公司的"曲线救国"

危机

"技术至上主义"带来的麻烦

奖金税

80年代结束了

第二部分 领袖的时代(1 990~1994)

第四章 "斯巴达克方阵"

用联想微机取代AST

办公司就是办人

孙宏斌事件

在矛盾旋涡中整顿分公司

"天条"和"入模子"

开放"牢骚市场"

1991年春:成了官方格外关注的对象

大规模生产带来的质量问题

90年代初期的浪漫广告

席卷全球的"黑色风暴"

柳暗花明

第五章 曾是西风漫卷时

1992年春天

狼来了

务虚会

"72家房客"轰动京城

结束了"有钱不能发"的局面

再次启动"新人战略"

分销:中国的"销售新概念"

倪光南的鼎盛时期与汉卡的衰落

"1+1"

买方市场

电脑广告漫天飞舞

分红权

事倍功半

第六章 1994:转折点

内忧外患

旧病新痛

相逢一笑泯恩仇

拼命"赌一把"

杨元庆其人

E系列:款"经济型电脑"

柳传志和倪光南分道扬镳

"中国芯":一次战略抉择如何演变成个人纠纷

震动中国的"知识产权及时案"

90年代中期的"民族主义大旗"

复制"惠普模式"

南方战场

一场大仗终于打完了

第三部分 笑在百花前(1995~1999)

第七章 联想高于一切

西部传奇

和政府联手

把"联想电脑快车"开到全国去

柳传志:"不把我打入监狱他绝不罢手。"

倪光南:"将我免职,他应该高兴才是。"

技术的力量与推动技术的力量

1995年秋:公司历史上难得的平稳期

让杨元庆学会妥协

一场"生死之战"的前奏曲

第八章 两线作战

决战时刻

1996:民族工业年

北线战场一鼓作气

南线战场依然吃紧

"全民电脑"

改变竞争方向的电脑设计部

"渠道为王"

企业规划办公室

圣诞晚会

京港整合

调查组又来了

"专利侵权案"峰回路转

柳传志再次渡过危机

戴尔的革命

总结90年代的薪酬制度

职工持股会

全球认可

第九章 起跳

新财年

台湾之行与公司的战略转变

第100万台联想电脑

全球商界领袖

"ERP工程"

"维纳斯计划"与"爱国主义者"的批评

杨元庆会不会掉队

进军网络世界

"柳倪冲突"的结局

天禧——"因特网电脑"

满腔豪迈进入21世纪

第四部分 变革或死亡(2000~2004)

第十章 巅峰时刻

新世纪的评估

接班人

杨元庆和郭为

公司一分为二

神州数码

2000年4月18日

"网络年"

交班和接班

急速转弯的公司战略

高歌猛进

第十一章 冬天

形势比人强

联想控股

风险投资

为"多元化"而战

共享的时代

昂贵的教训

微机主战场面临困境

从电子商务到信息服务

历史上最严重的营销失误

"Lenovo"和新的广告策略

戴尔的威胁

直销与分销:谁的流程更

2003年冬天

第十二章 急流勇进

大有大的难处

裁员

"公司不是家"

国际奥委会的"顶级赞助商"

专注微机

国际化

在"五一黄金周"遭遇顽强阻击

高端市场的压力

"强龙"与"地头蛇"之争

是进攻还是防守

尾声 新联想

附录 联想之路:45条成功法则

在线预览

及时部分 叛逆者(1984~1989)

及时章 脚踩两只船

联想集团开始关注并且珍爱自己的历史,是在它发展壮大起来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开始整理自己的历史档案时,创建者们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公司成立时的任何记录,甚至根本忘记了那是在哪24小时。事实上,那24小时没有鲜花,没有剪彩,没有官员祝词,没有媒体报道,甚至没有任何开业仪式,连公司的招牌也没有悬挂。多年以后,大家只能依稀记得,那是1984年10月,也许是11月的某24小时。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财产的增长,公司的历史也丰富起来,渐渐组成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公司的先驱为改革时代的叛逆者开辟了一条道路,也给那些雄心勃勃的后来者树立了典范:冲破束缚的本能、不屈不挠的韧性、远大的理想,加上几分幸运,使他们开辟了中国的个人计算机时代,造就了中国较大的计算机公司,还让自己摆脱贫困变成富人。

公司的成立也逐渐放射出迷人的光彩。创建者们被描述成这样的英雄: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里一群物质匮乏、好高骛远的知识分子,偶然间得到二十万元钱,就翻开了这个传奇故事的及时页。其实只要举出一个情节就可以知道,那时候他们对公司的未来之路一无所知。

1984年秋天,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在批准公司成立之后,曾经与柳传志有过一次谈话。柳在那24小时信誓旦旦地说:

"将来我们要成为一家年产值二百万元的大公司。"

1984年10月17日

公司诞生在一间20平方米、分成里外间的小平房里一一北京中关村科学院南路二号计算所的传达室。此情此景被载人公司史册,日子越是悠久,就越是被赋予圣地的意味,就像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南湖、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和天安门广场。2002年冬天,这些创业者全都两鬓苍苍,小平房也老了,与周围的高楼不相协调。新来的建设者想要把它推倒,先前的建设者却希望把它留下作为历史的见证。经过一番保留传统还是发展事业的激烈争论,大家同意让传统服从建设的需要,同时决定把小平房重新建设在中央绿地,作为长期纪念。于是十三位早期的开拓者相约来到,平房前,在十三分钟里拍了至少一百张照片。几天之后,他们亲眼目睹这小平房在他们的视野里消逝。

贾绪福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他这样描述小平房当年的情形:

它的位置就在北楼对面的马路边上。那时候,你进了计算所的西大门,往东走几步,就能看见。房子是砖头砌起来的,外面是深灰色的,里面被隔成两间,水泥地面,石灰墙壁,朝南有个门,北墙有个窗户。没有沙发,没有老板椅,没有写字台,当然也没有电脑。你走进来,可以看到外屋有两个长条凳,沿墙一字排开。里屋有两张三屉桌。桌子板凳都不用花钱买,是人家不要的破东西,我们把它修理好,弄干净,搬进来,然后再弄几个保险柜。地方虽然小,但可以坐得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和权衡,官方把联想故事的起点定于1984年11月1日,看来是有根据的。根据公司档案的记载,计算技术研究所曾将组建公司的报告呈送上级,并且在这24小时获得批准。然而贾绪福相当肯定地说,公司的"成立大会",也即及时次"小平房会议",是在1984年10月17日召开的。

公司的及时次全体会议共计十一人参加。这些人都来自计算技术研究所,就像当时那部流行电影一样,都是"人到中年"。其中柳传志年龄最轻,四十岁;王树和年龄最长,四十五岁。王在那时候拥有科技处处长的头衔,无论地位还是资历都在柳传志之上,头脑敏捷,说话既生动又犀利,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不能安分的基因,总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凡此种种都和柳传志相似。可惜此人行动起来左顾右盼,留恋过去岁月里的好处,缺少远见。这同柳传志的处处设防、先谋而后动不是一回事。柳信奉"不做改革的牺牲者",其中要旨仍在于义无反顾,王则是一步三回头,尤其不肯成为一个前途未卜的反叛者。我们今天理解此人内心世界,应当知道每个人的出身和经历都难免在他的性格上留下痕迹。在20世纪50年代那次全国性的阶级成分判决中,王的父亲被认定是小地主。每逢政治运动,他便为此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所以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恐惧和抑郁中度过,如今这一切已成往事,他却还是不能让自己的心灵放松。闲下来的时候,他就常常对着朋友感叹自己"胆小"。今天的年轻人一定无法理解此中苦涩,但是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一听就会明白,仅仅是父母的身份就足以让一个人要么耀武扬威要么唯唯诺诺。这样看来,王树和在公司成立之初的满腔热情,以及在一年又八个月之后的抽身离去,都是出自某种必然的理由。

公司的筹备过程非常简单,很难说有什么周密计划。柳传志和王树和的及时个想法相当默契,就是在自己熟悉的同事中间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及时个要猎取的目标是张祖祥。张是计算所第八研究室的副主任,也是计算所里小有名气的人物,这主要应当归功于他在计算机知识普及方面的努力,以及听过他讲课的三千弟子为他扬名。他的最为过人的长处,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依靠本能为自己选择朝哪个方向走去。他在1958年进入沈阳机电学院,恰逢政府在大学里组建计算机专业,于是他选择到中国科技大学去学习计算机。这是及时次选择。毕业后本来分配在大连的一个研究所里研究组合机床,他却以学非所用为由要求调到计算所来。这是第二次选择。最近几个月里无论是国家办厂还是私人办厂,都来找他。看来他面临着第三次选择:曾茂朝所长就曾要他到计算所属下的科学仪器厂当总经理,被他婉言推辞。科仪厂的员工金燕静离职出去创办信通公司的时候,也来请他同行。那24小时两个人推着自行车绕中关村遛了两圈,金费尽口舌,张还是不去。他说他是"搞技术的,不会办公司"。

几周之后,柳传志走进张祖祥的家。那时候张住在中科院的集体宿舍,是个"筒子楼"。"筒子楼"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居住史上的一大奇观。楼上楼下都被一条走廊贯通,两边是一个挨一个的房间,门对门,一层楼能住几十户人家。大家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走廊里做饭,并且共用一个厕所。张祖祥一家四口人住在一间十五平方米的房子里,两个孩子分睡上下铺,旁边是一张双人床。到了晚上,等孩子睡觉了,他把帘子一拉,就把资料摊在床上看。

这24小时柳传志坐在他的双人床上,掏出一盒"香山"递给张祖祥。张注意到那烟是带锡纸的,买一包要花三毛四,不禁纳闷。他知道柳传志从来不抽好烟,平时抽两毛七一包的"八达岭"就不错了,今天这是怎么了?

柳传志带来了自己的计划。他承认自己手里没有多少钱,只有曾茂朝允诺的二十万元开办费,还可以免费使用传达室的小平房。公司将来无论大小,都不属于自己,是国家的。不过,这一切在他看来都不是问题。他充满激情地邀请张加入到这个事业中来,然后便在团团烟雾中瞪着眼睛等待张的回答。

对柳传志这个人,张是熟悉的。尽管他的年龄比自己小很多,但是"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才能,还有他的坦诚和容易交往,早就吸引了我"。1976年""倒台以后,柳写了一篇文章到大会上去发言,"那才叫精彩,声情并茂"。那场面到现在已经八年了,可张总是不能忘记。张以一个科技人员的头脑估量眼前的柳传志,当即在心里开列下面两条:

这是个有眼光的人,能成大事。

这是个正派人,不会在你背后捅你一刀。他能团结一帮人。

这念头促使张祖祥一口答应柳的邀请。多年以后,张回想起那一刻仍然分外激动:"我这人其实本事不大,经常判断错误,但那24小时,我做出了一生中最英明的决定。"

王、柳、张三人端坐张家斗室中讨论公司未来,一致认定当务之急是招兵买马。他们希望公司的队伍具有一些潜在的特征:既本分,又能干;既有成就,又不满足;既有忠心赤胆,又有反叛精神。他们多年来始终在计算所的圈子之内,此刻用眼睛在周围的人中搜索,当场点出一连串人名。

那时候有教养有志气的人是选择去做科学家,而经商的名声并不好听,书生下海虽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其实大都是"逼上梁山"。及时批名单颇费周折,然而说服人家加盟就更费周折。三人分头去游说,三个星期以后,公司已经有了一支小小的队伍。今天我们记录联想历史,这些人应是其中一页。其实他们在那个大院子里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是一些对现实不满,而又苦无出路的工程师,遇到有个人揭竿而起,便凑到一块儿。除了我们已经提到的三个人,还有贾绪福、周晓兰、贾婉珍、马文豹、李天福、谢松林、王世英、庞大伟。这庞大伟不善言辞,但却手勤脚快。这24小时他在上班路上经过小平房,看到这一行人忙里忙外,笑语一片,就跑来帮忙,忙完了坐下来听他们说些什么,柳传志以为是张祖祥请来的,张祖祥以为是柳传志请来的,所以谁也没有拒绝,于是他成了这支队伍的第十一人。

现在大家要在"小平房"里召开及时次全体会议。他们在后来的岁月里都被叫做"创业元老",受到人们景仰,其实当日的气氛并不庄严,在外人看来还有点像是一个玩笑。屋子里面空空荡荡,满是灰尘,所以会议的及时个议程是搬运桌椅和打扫卫生。忙完之后大家再次坐下。那时候谁都没有专门的办公位子,连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也没有,三个长条凳上坐着公司的全体员工。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这24小时没有通常公司成立仪式上的任何议程,甚至没人宣布公司的成立。"不过,"张祖祥说,"我认为那一刻就是公司的开始。"

可是公司连自己的名字还没有呢。

于是大家开始想名字,吵了半天,还是不能统一。这些人在迄今为止的生涯中,只会做学问,搞技术,从来不知道公司为何物,更不会懂得公司名称的要旨在于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在内部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对公众则具有感染力和煽动性,也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拿自己名字的字头给公司命名。但是大家都认为,在公司的名字里,不能没有"中国科学院",这招牌既响亮又实用;不能没有"计算技术研究所",因为它是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圣殿;不能没有"新技术",因为谁也不甘心把自己混同于街头倒买倒卖的小商贩;还不能没有"发展壮大"的含义,因为那正是每个人的梦想。所以,当会议结束的时候,大家终于确定了公司的名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

他们就这么从已经驾轻就熟、安逸舒适的大楼里走了出来,走进这个小平房。如果不是走了这一步,那么他们在今后的二十年一定不会经历那么多艰难、屈辱、压力和风险,当然也不会经历那么多的成功、喜悦和激动人心。如今,公司的员工已经超过一万七千人,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八岁,"联想"取代这个长长的名字,成为全中国最著名的品牌,联想电脑也成为中国民族计算机产业的一个象征。当时这些创业者中谁也没有想到,这种建立在英特尔微处理器和微软操作系统之上的装置,竟能获得如此令人惊讶的地位。

然而我们研究创业者的历史,可以知道他们并不是天生的企业家,不是技术的先知,也不是资产的拥有者,虽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耕耘多年,却不知道个人计算机是什么东西,在迈出及时步的时候,还不知道该朝哪里走。那时候他们对公司的未来之路一无所知。1984年10月17日科学院南路二号小平房里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造成的。

……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