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上册图书
人气:11

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上册

《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自动控制原理(上册)(第2版)》比较地覆盖了大学本科"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的本科基础教材。《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自动控制原理(上册)(第2版)》...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自动控制原理(上册)(第2版)》比较地覆盖了大学本科"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的本科基础教材。《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自动控制原理(上册)(第2版)》在处理传统控制理论与状态空间控制理论的关系上,采取"数学描述统一,工程研究分开"的方法。在状态空间控制理论的陈述方法上,《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自动控制原理(上册)(第2版)》努力避免单调的数学论证模式,而尽量联系工程实际,这些特点使本书既保持应有的理论水平,又适合于实际教学使用。

本书上册叙述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经典的和状态空间的)和经典控制理论的大部分内容,下册除叙述非线性系统和采样系统外,主要叙述状态空间控制理论和控制。

本书可作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教科书,也可作为其他与控制有关的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以及科技与工程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吴麒,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土研究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荣誉理事。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59年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的教学科研工作.与同事合作编著有《自动控制原理》、《多变量频率域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的智能设计》等书,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王诗宓,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1983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哲学博土学位,长期从事控制理论与应用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预测控制、容错控制、过程控制。独立或合作编著有《多变量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控制》、《先进过程控制》和《自动控制理论例题习题集》,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自动控制

1.2 反馈控制

1.3 按扰动控制

1.4 控制器的构成

1.5 随动系统与恒值调节系统

1.6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简史

1.7 自动控制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附录1 中国学者在自动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2.1 引言

2.2 运动对象的微分方程描述

2.2.1 列写原始运动方程组

2.2.2 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

2.2.3 为复杂对象建立数学模型

2.2.4 从原始方程组导出单变量微分方程

2.2.5 离散时间运动方程

2.3 微分方程的解的结构与运动的模态

2.4 微分方程的解在初始时刻的跳变

2.5 拉普拉斯变换

2.5.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2.5.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2.5.3 用拉普拉斯变换解线性微分方程

2.6 运动对象的状态空间描述

2.6.1 状态变量、状态向量与状态空间

2.6.2 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

2.6.3 从原始方程组导出状态方程组

2.6.4 状态向量的变换

2.7 矩阵指数函数

2.7.1 矩阵指数函数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2.7.2 用矩阵指数函数解状态方程

2.8 状态转移矩阵

2.9 运动对象的传递函数描述

2.9.1 传递函数

2.9.2 框图

2.9.3 传递函数的极点与零点

2.9.4 传递函数的解耦零点

2.9.5 传递函数矩阵

2.9.6 状态空间描述下的传递函数矩阵

2.10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2.10.1 复杂框图的传递函数

2.10.2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2.11 控制系统的基本单元

2.12 信号流图

2.13 控制系统的系统矩阵描述

2.13.1 广义状态方程与系统矩阵

2.13.2 系统矩阵描述下的传递函数矩阵

2.14 系统矩阵的严格系统等价变换

2.14.1 严格系统等价变换

2.14.2 传递函数矩阵的史密斯-麦克米伦标准形

2.14.3 传递函数矩阵的极点和零点

2.15 闭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

2.16 小结

附录2.1 从框图求传递函数的流程

附录2.2 求多项式矩阵的史密斯标准形的例题

习题

第3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运动

3.1 引言

3.2 稳定性问题

3.2.1 运动的稳定性

3.2.2 线性系统运动稳定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3.2.3 稳定性的李雅普诺夫定义

……

第4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第5章 线性控制系统频率特性的校正与综合

第6章 根轨迹方法及控制系统根轨迹的校正

上册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上册名词索引

附:多变量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软件InteIDes 3.0(光盘)

在线预览

郭雷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定量研究反馈机制的较大能力与局限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框架,发现并证明了一类非线性系统能被反馈机制所全局镇定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一结果刻画了自适应反馈对于非线性不确定性系统具有的控制能力及其极限,

韩曾晋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自适应控制理论与人工智能方法结合解决复杂过程的建模、预报和控制问题,在高炉铁水含硅量的在线预报和操作指导、电力系统的负荷预报等方面获得良好的效果,韩曾晋并于1995至2000年以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与H∞优化设计方法应用于交流电机的调速与伺服系统,取得良好的效果,

大系统与系统学 高为炳于1978年提出了"多层结构分解法",将大系统分层分解为两类简单的基本结构,为简化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镇定开辟了新的途径,

郑应平于1981年在研究主从对策和激励策略时利用函数空间概念给出一种可以计算的解答,他还进一步证明:在大系统集结降阶的过程中,新系统的本征结构(若当型)一定被嵌套在原系统的本征结构中,

郑应平于20世纪80年代与何毓琦(美籍)等合作,结合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开展"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策略及其在企业节能、节水中的应用"的研究,历经三年,结合某石化公司的实际问题取得了实效,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用理论方法和实践于1988年在国际刊物发表,

万百五于1982-2001年对于大工业过程的计算机在线稳态优化控制作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稳态模型的递阶辨识、凸化算法、多目标优化算法、模型未知的稳态优化算法、广义稳态优化算法、稳态智能优化算法以及结合产品质量控制等,

郑毓蕃与韩正之于1984-1987年用几何方法对线性大系统的分散固定模的性质和存在性给出新的充分必要条件,并对分散大系统的信息结构不完整作出定量分析和描述,提出改造信息结构不完整性的最经济方式,

何善壻与裘聿皇于1986-1987年合作提出大规模生态系统的一种建模方法——模型叠加方法.对于复杂系统的建模特别是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张嗣瀛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和相似性结构与控制规律这一全新的研究方向,在此方向上他对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及组合大系统已取得系统性的成果,

涂序彦于1994年提出给出大系统广义模型和多级、多段、多层智能控制方法。

……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