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疼痛管理图书
人气:10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疼痛管理

推荐人:樊碧发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序 Preface 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bell提出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指征,疼痛与血压、体温、呼吸、脉搏...
  • 所属分类:图书 >医学>外科学>骨科  
  • 作者:[李郑林] [尚鸿生] 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8092744
  •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
  • 印刷时间:2017-09-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平乐正骨医术”的源流、发展以及现代应用。包括骨伤科疾病的生理、病理基础;平乐郭氏正骨的内治法、外治法、物理疗法、常用镇痛药物的使用原则、疼痛的评估方法;以及骨伤科各科,如正骨门诊、脊柱骨科、关节骨科、小儿骨科、上肢骨科、创伤科、老年骨科、疼痛科(颈肩腰腿痛科)、康复科、手术室围手术期的疼痛管理方案;还有对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的疼痛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宣教。

编辑推荐

从《黄帝内经》、《难经》时至今,历代医家对疼痛,特别是由骨伤科疾患引起的疼痛都有论述,逐渐形成不同流派。

平乐郭氏正骨医术是我国正骨医术四大主流派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卫生界乃至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广大医务人员搏采众长,不断创新,在平乐郭氏正骨医术的基础上又吸取了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形成了一整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的科学疗法,故成此书。

《眩晕与头晕》

作者简介

李郑林 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珠三角中医药创新联盟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平乐郭氏正骨医术传承与创新,骨关节与脊柱中医体质学—未病防治。

尚鸿生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疼痛科主任,疼痛学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软组织疼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软组织疼痛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医用红外热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颈肩腰腿痛的疼痛管理。

目录

目录

Contents

引 言 中医药学对骨伤科疼痛的认识 ………………………001

及时章 骨伤科疼痛管理概要 ……………………………………005

一、疼痛的定义 ……………………………………………………006

二、疼痛的分类 ……………………………………………………006

三、骨伤科疼痛的生理反应 ………………………………………007

四、疼痛管理的目的和原则 ………………………………………010

五、国际疼痛管理相关指南及建议 ………………………………011

六、骨伤科疼痛管理的建议 ………………………………………016

第二章 平乐郭氏正骨法治疗骨伤科疼痛的主要方法 ……021

一、验方内服疗法 …………………………………………………022

二、外治疗法 ………………………………………………………033

三、物理疗法 ………………………………………………………053

第三章 骨伤科疼痛管理中的常用镇痛药物 …………………063

一、常用药物 ………………………………………………………064

二、给药途径 ………………………………………………………064

三、用药原则 ………………………………………………………066

四、我院常用镇痛药物 ……………………………………………067

第四章 骨伤科疼痛评估 …………………………………………071

一、“平乐痛尺”与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 …………………………072

二、疼痛管理护理指引流程 ………………………………………074

三、疼痛评估的内容 ………………………………………………075

四、疼痛评估的其他注意事项 ……………………………………076

五、疼痛评估的记录 ………………………………………………076

附1.体温单 疼痛评分 ………………………………………077

附2.疼痛护理单(示例) ……………………………………078

第五章 骨伤科专科疼痛管理方案 ……………………………079

一、工作目标 ………………………………………………………080

二、正骨门诊疼痛管理 ……………………………………………083

三、脊柱科疼痛管理 ………………………………………………094

四、骨关节科疼痛管理 ……………………………………………097

附1 骨关节科患者疼痛满意度调查表 ………………………098

附2 骨关节科2015年11月住院患者疼痛满意度调查统计 …099

五、小儿骨科疼痛管理 ……………………………………………100

六、上肢科疼痛管理 ………………………………………………101

七、创伤科疼痛管理 ………………………………………………103

八、老年骨科疼痛管理 ……………………………………………110

九、疼痛科(颈肩腰腿痛科)疼痛管理 …………………………115

附3 慢性疼痛护理记录单 ……………………………………119

十、康复科疼痛管理 ………………………………………………121

十一、手术室围手术期疼痛规范化治疗 …………………………124

第六章 疼痛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127

一、护理人员 ………………………………………………………128

二、患者及家属 ……………………………………………………129

附1 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 …………………………134

附2 病区疼痛宣教板(一~六) ……………………………135

参考文献 ………………………………………………………………141

在线预览

引言 中医药学对骨伤科疼痛的认识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不仅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在疼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治疗方面有了较详细的论述。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指出了痹证疼痛与感受风寒湿邪之间的因果关系,首次提出了“风寒湿三气”为痹证疼痛的病因学说。

《素问.举痛论》列举了疼痛的各种临床表现,阐述了经脉疼痛、脏腑疼痛的辨证要点,其中“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阐述了“不荣则痛,不通则痛”这一虚实疼痛的病机。

《素问.长刺节论》提出了筋痹、骨痹的概念和疼痛症状的特点:“病在筋,筋孪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素问.痹论》 曰:“以冬遇此者,为

骨痹。”

《灵枢.五邪篇》论述了骨痹、筋痹和肌痹等与五脏传变的病理机制,云“邪在肾,则病骨痛” ,“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汉.华佗《中藏经》云“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进一步阐明了骨痹与嗜欲不节、肾之阴阳受损有关,痹痛虽在筋在骨,但与肝肾关系密切。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腰痛候》指出,“凡腰痛病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七月万物阳气所伤,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是以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四曰暨腰,坠堕伤腰,是以痛;五曰寝卧湿地,是以痛”。阐述了腰痛的主要病因,并对腰痛病机作了分析,认为除卒然伤损于腰而致的“暨腰痛”外,其余腰痛皆与“肾气虚损”有关。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十七.肾虚腰痛方七首》曰:“腰痛皆犹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不时瘁,久久流入脚膝冷痹疼弱重滞,或偏枯,腰脚疼挛,脚重急痛。”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腰痛》 提出了湿热、痰积作为腰痛的病因,丰富了腰痛的病因学说,曰:“腰痛主湿热,肾虚,痰血,挫伤,有痰积。”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则明确指出:“腰痛,精气学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指出:“诸痹,良由阳气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 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正气虚弱、外邪侵袭及气血凝滞有关。

在骨伤疼痛的辨证治疗上,文献有诸多论述和记载,历代不同医家总结并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观点。

《黄帝内经》提出“肝主筋” 、“肾主骨” 、“气伤痛” 、“形伤肿”等脏腑、气血的骨伤、筋伤辨证治疗的基础理论,指导着历代骨伤疼痛的临床治疗,根据病因及临床证候不同,辨证求因,辨证施治。针对骨病、骨痹之疼痛,《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着散之。”骨痈疽多属热证,宜用清热解毒法;骨痨多属寒证,宜用温阳驱寒法;痹症因风寒湿侵袭所致,治以祛湿散寒通络为主。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对肢体外伤的止痛、止血等治法和方药。

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不但总结了骨伤方面的药物,还介绍了镇痛、止血、补血、活血化瘀等疗法。

明代医家薛己所著《正体类要》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有所之不和。”外力因素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损伤,“伤皮肉”、“伤筋”、“伤骨”,气血瘀滞,经络阻塞,气血津液亏虚,营卫不和,脏腑失调,造成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由于人体外伤后首先感受到的是疼痛,所以在治疗上疼痛是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

清代医学家唐容川的《血证论》、钱秀昌的《伤科补要》均阐述了“损伤之症,专从血论”。损伤早期,经脉受损或骨折,气机失调,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离筋经之血瘀滞肌肤腠理,“不通则痛” ,在治疗上“血不活者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 ;经过初期的治疗,肿胀消退,疼痛减轻,断骨虽连而未坚,故治宜和营止痛,接骨续筋;后期损伤日久,正气耗损而虚,“损者益之” 、“虚则补之”为治则,宜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佐以舒筋活络。

历代中医骨伤医家在诊疗实践中不断积累、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包括药物(内服、外用)、固定、手法、针灸、练功等中医药治疗骨伤科疼痛的诸多方法,在治疗时既有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又重视气血、经络和脏腑辨证。同时,在骨伤早期或伤后,为了尽快缓解患者伤痛,“急则治其标”,采用了诸多治疗疼痛的中医药疗法,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珍贵典藏,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掘、整理和提高。

……

平乐郭氏正骨发展到今天,在传承了其核心理念“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的基础上,在骨伤疼痛治疗领域,进一步发挥“平乐手法”和“平乐验方”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引进多种中医药外治方法,开展了具有特色的中医药综合外治疗法,并从现代医学引入了药物镇痛、微创技术等,针对骨折创伤引起的疼痛、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痛及围手术期疼痛等骨伤科临床常见疼痛,形成了具有专科特色的骨伤疼痛治疗方法。

一、验方内服疗法

平乐郭氏正骨源远流长,经历了2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对骨折肿痛、筋伤痛、颈肩痛、腰腿痛、骶髂痛、胸伤痛、膝髌痛等关节痛、足跟痛等骨伤和骨病疼痛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世医正骨从新》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

骨伤科临床常见的颈肩腰腿痛、各种骨关节痹痛根据病因及临床证候不同,其治疗也有特殊性。平乐郭氏正骨验方中的葛根祛湿合剂、归原疏筋合剂、归芍通络合剂、黄芪胜湿合剂、当归活血合剂、独活祛湿合剂、桑生除痹合剂等,从药物配伍上包括了活血止痛、化瘀止痛、行气止痛、通络止痛、祛湿止痛、疏筋止痛、荣筋止痛等治法及中药,正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着散之。”骨痈疽多属热证,宜用清热解毒、散结消痛法;骨痨多属寒证,宜用温阳散寒止痛法;痹症多因风寒湿侵袭,以祛湿通络止痛为主,又因寒热不同而予散寒或清热。

(一)四期辨证论治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对骨折、筋伤按损伤的发展过程分为四期辨证治法,即初期治法、中期治法、中后期治法、后期治法,并运用郭春园老院长12种中药内服秘方给予治疗。

1.初期治法 机体受到损伤,则经脉受损或骨折,气机失调,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离经之血瘀滞肌肤腠理,“不通则痛”。治疗上“血不活者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故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红桃消肿合剂。

2.中期治法 经过初期的治疗,肿胀消退,疼痛减轻,断骨虽连而未坚,故治宜和营止痛、接骨续筋,方用归芎养骨合剂。

3.中后期治法 骨折后耗气伤血而致气血两虚,“骨伤内动于肾”,“筋伤内动于肝”,故骨折日久常见肝肾不足,治宜益气养血、补肾壮骨,方用熟地壮骨合剂。

4.后期治法 损伤日久,正气耗损而虚,“损者益之”,“虚则补之”,故治宜滋补肝肾、强筋健骨,方用熟地强筋合剂。

(二)常用药

1.红桃消肿合剂(准文号:粤药制字Z20080078)

(红桃消肿颗粒剂)

药物组成:红花,桃仁,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延胡索,香附,枳壳,木瓜,川牛膝,连翘,金银花,桂枝,甘草。

证型:气滞血瘀。

治则:行气止痛,活血化瘀。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紧。

中医主病:骨折,筋伤(早期)。

适应证:各种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早期。

本方为骨折常用方。祖国医学十分重视整体治疗,创伤骨折的治疗,复位与固定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步骤,但只是局部治疗,还要重视整体治疗,因为骨折还会引起整个机体不同程度的变化,故当整体论治。肢体受伤,经络受损,血液循环受阻,气血凝滞,营卫离经,瘀滞于肌肉腠理。“气伤痛,形伤肿”,“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治宜活血散瘀,宜通气血,使气血流通,经络通畅,内脏协调。气滞或血瘀均可引起疼痛,但活血先行气,气顺则活血,血活则瘀散,瘀血散新骨得生,肿消痛止。

方中通行气血的红花、桃仁为君药,活血化瘀,通行经络,用以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当归补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气,赤芍祛瘀止痛;生地养阴,既活血又养血,祛瘀而不伤正;元胡活血行气止痛,共助主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共为臣药。香附为气中之血药合枳壳以行气散瘀止痛;木瓜为舒筋活络的主要药物,与长于活血通经,又能化瘀止痛的牛膝相伍,活血舒筋止痛作用更强;连翘、双花散结消肿,桂枝通经活络,共为佐药。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又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

2.归芎养骨合剂(准文号:粤药制字Z20080077)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续断,骨碎补,生地,天花粉,香附,枳壳,木瓜,桂枝,地龙,川牛膝,土鳖虫,甘草。

证型:瘀血阻络,筋骨未续。

治则:行气活血,接骨续筋。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主病:骨折,筋伤(中期)。

适应证:各种骨折及软组织损伤中期。

本方为素体肾气不足或骨折内伤与骨折瘀血肿痛而设。肾主骨、生髓是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提供营养。《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素问 六节脏象论》曰肾“其充在骨”,就是说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精气不足,骨髓空虚是易发骨折的原因之一。骨折之瘀血不除,则新骨难生,治当行气活血,气顺血行,血行则瘀血除。

方中血中之气药当归、川芎活血行气,祛瘀生新,既活血又能补血,活血祛瘀而不伤正气为君药。川断、骨碎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利血脉;生地、天花粉养阴益肝为臣药。香附、枳壳合用以行气散瘀止痛;木瓜、桂枝、地龙舒筋活络,通行经脉以助活血化瘀之功。牛膝、土鳖虫活血通行经络,续筋接骨,疗伤止血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伍用,共具益肾养骨,祛瘀止痛之功效。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