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造物艺术研究图书
人气:16

羌族造物艺术研究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曾为中华文 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界应对羌族文化投入应有的关 注。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羌族文 化遭到了毁灭性...
  • 所属分类:图书 >历史>民族史  
  • 作者:[张犇]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302319542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2
  • 印刷时间:2013-02-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曾为中华文 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界应对羌族文化投入应有的关 注。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羌族文 化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亟待全社会加大对羌族文化 研究和保护的力度。基于这种现状,《羌族造物艺术 研究》(作者:张犇)力图对羌族造物艺术的特征和 文化内涵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羌族造物艺术研究》从羌族的自然、经济和社 会三个方面对羌族造物艺术进行分析。羌族的造物艺 术文化内涵丰厚,造物观淳朴,不仅体现出了不同历 史时期羌族社会的发展特征,还是地理环境、原始宗 教崇拜:民族审美和民族风俗等的综合产物。对羌族 造物艺术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人们了解羌族造物艺 术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价值,特别是对震后羌族文化的 保护和发展具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编辑推荐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曾经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至今仍拥有非常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犇编著的《羌族造物艺术研究》力图对羌族造物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全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绪论、文化生态与造物艺术、羌族造物艺术的自然生态、羌族造物艺术的经济土壤等。

目录

绪论

一、历年来对羌文化研究的状况

(一)历史古籍类

(二)近、现代的论文和著作

(三)当代羌族研究的论文

二、对羌族造物艺术研究的方法、难度与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难度

(三)研究的意义

(四)考察的地点和过程

三、羌族地区考古发现简述

(一)收集遗物时期(1910—1 937年)

(二)调查试掘时期(1938—20世纪60年代)

(三)大发现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四)羌族特有的墓葬形式——石棺葬

及时章 文化生态与造物艺术

一、对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

(一)西方"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二)冯天瑜对"文化生态"概念的深化和扩展

二、造物艺术的文化生态简析

(一)文化与生态的关系

(二)造物艺术与"文化生态"的关系

(三)设计的"文化适应"

(四)羌族造物艺术符合"文化生态"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羌族源流和宗教特征史略

一、羌族历史简述

(一)古羌族的出现及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二)古羌族的发展和迁移

(三)羌族的鼎盛和现代羌人的形成

二、羌族行政制度的完善

(一)早期开发时期

(二)羁縻制度时期

(三)土司制度时期

(四)改土归流时期

三、羌族多神共存的宗教观

(一)白石崇拜

(二)羊图腾

(三)火塘崇拜

(四)神人之间的联系人——释比

(五)其他诸神

第三章 羌族造物艺术的自然生态

一、古羌人村落选址中的环境适应行为

(一)羌族聚居区的地理特征

(二)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

二,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羌族民居格局

(一)羌族村落选址特点

(二)因地制宜的建筑方式

三、羌族聚落生态系统的体系与功能

(一)一体化传统建筑样式的体系与功能

(二)羌族建筑的几种主要样式

(三)羌族建筑风格与周边文化的交融

(四)羌族建筑的文化内涵分析

第四章 羌族造物艺术的经济土壤

一、羌族经济结构在迁徙中的变迁

(一)经济形态的成熟和农作物种类的丰富

(二)农具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三)手工业和副业的发展

二、多种经济形态影响下的羌族造物

(一)农牧业结合经济形态下的羌族造物特点

(二)羌族造物风格受外界影响而出现的演化

三、特色经济形态下的羌族造物表现

(一)适应当地地理特点的交通设施

(二)地域特色显著的用品

(三)对周边环境的改造

第五章 羌族造物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一、羌族多元宗教观对造物艺术的影响

(一)对图腾崇拜的物化设计

(二)室内陈设中的设计

二、多样性造物思想在羌族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一)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设施和器具设计

(二)绚丽多彩的羌族服饰

第六章 羌族造物艺术保护与发展探讨

一、对羌族文化适应性特征的归纳

二、对羌族造物艺术特点的剖析

三、对震后羌族造物艺术保护的思考

四、对震后羌族造物艺术发展走向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