殚思求火种 深情寄木铎·黄祖洽传图书
人气:18

殚思求火种 深情寄木铎·黄祖洽传

作为物理学家,黄祖洽的杰出贡献主要可陈述为三点:*,黄祖洽与导师彭桓武先生共同奠基和开拓了我国反应堆理论的研究。 。第二,黄祖洽是中国*一位同时参加和指导原子弹研制和氢弹研制的理论物理学家,在中国核武...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其他  
  • 作者:[陈雁]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4674548
  •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5
  • 印刷时间:2017-05-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作为物理学家,黄祖洽的杰出贡献主要可陈述为三点:,黄祖洽与导师彭桓武先生共同奠基和开拓了我国反应堆理论的研究。

。第二,黄祖洽是中国一位同时参加和指导原子弹研制和氢弹研制的理论物理学家,在中国核武器事业中立下汉马功劳。第三,黄祖洽于1980 年后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出版了《核反应堆动力学基础》、《输运理论》等经典教材,并为中国现代教育培养了诸多物理学杰出人才。作为知识份子,黄祖洽一生谦和低调,始终称自己还是个学生,职业生涯的前三十年致力于中国的国防事业,在核物理、统计物理、中子物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就。后三十余年,致力于教书育人事业,倡导“教学相长”,在非平衡态统计、输运理论以及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和年轻的教学科研人员。

编辑推荐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每位老科学家的童年想来也是有其特别之处。比如传主良好习惯的养成,意志力的形成,等等。不同时期的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引导与关照,对于黄祖洽后来的学业、科研以及后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影响都非常巨大。黄祖洽是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理论研究与设计的重要领导者和参与者。在我国成功研制出“两弹”后,黄祖洽又转身去了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出年轻人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黄祖洽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作者简介

陈雁,女,1977年6月,生于新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访问学者,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特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近现代西方文化传播,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教育部青年项目一项,主持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2项,承担其它省部级项目4项,20余篇,出版著作2部。

目录

目 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 言

及时章 生在书香家庭

长沙黄家

竹林里的童年

爱看书的小学生

私塾教育

第二章 辗转的中学

乱中求学

锋芒初露

群而不党

文采斐然

第三章 梦圆昆明

5 元钱长途跋涉

大学新起点

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学堂外的热血青年

第四章 继续深造

北上清华

师从名师

廿月师徒情

第五章 步入物理学研究殿堂

理论室的工作

因祸得福的姻缘

两去苏联

第六章 反应堆理论研究

反应堆理论

对苏联专家的反驳

原子能研究所

目 录 III

第七章 原子弹氢弹研究

“轻核理论小组”

“半导体”

两弹爆炸

临界安全规程

第八章 从“五七”干校到核数据中心

被干扰的工作与生活

在干校劳动

核数据中心

第九章 北师大低能核物理研究所

低能核物理研究所

不辍的科研工作

第十章 亦学生亦子女

培养学生

“洽洽爷爷”

教育理念

教学之外的新角色

第十一章 皓首穷经,高山景行

永不退休

文理兼修

大家云集

殚思求火种 深情寄木铎 黄祖洽传IV

顺其自然

天伦之乐

结 语 科学家素养成因考

附录一 黄祖洽年表

附录二 黄祖洽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在线预览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精神的传播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科技在现代社会所起的惊人作用。人类对科学和真理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过去、不断加深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追求的过程。科学家正是这种规律和认识的发现者和传播者。核武器中有关反应堆动力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黄祖洽是中国一位同时参加和指导原子弹研制和氢弹研制的理论物理学家,在中国核武器事业中立下汉马功劳。曾在原子弹爆炸的前24小时,与周光召、秦元勋三人一同回答了就党中央对原子弹爆炸相关数据的性的提问。在氢弹的预研工作中发挥了极好的自主探索意识,以及理论研究和设计的学术带头作用。后又倡导成立中国核数据中心,开展"轻核反应与核少体问题"理论研究,成果数据在核武器产品的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黄祖洽于1980 年后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出版了《核反应堆动力学基础》、《输运理论》等经典教材,并为中国现代教育培养了诸多物理学杰出人才。同时,黄祖洽努力将19 世纪上半叶自己所接触的一些名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人做事的精神和品质,融入在自己的课堂和生活中,其认真求实的教育风格影响了一代人。年近90 岁时,仍坚持在给本科生上课。作为知识份子,黄祖洽一生谦和低调,始终称自己还是个学生,职业生涯的前三十年致力于中国的国防事业,在核物理、统计物理、中子物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就。后三十余年,致力于教书育人事业,倡导"教学相长",在非平衡态统计、输运理论以及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和年轻的教学科研人员。黄先生的两段使命被人叹赞为"一生两辉煌",而黄先生自己更愿意说是"殚思求火种,深情寄木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4 年出版的《黄祖洽文集》与2002 年出版的《黄祖洽文存》,收录了黄先生在理论物理学特别是统计物理学方面的论文,并收录了一些作者写的诗词。2001 年《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黄祖洽一生两辉煌"的文章,形象地描述了黄先生一方面是核反应堆工程奠基者和核武器设计者,另一方面又是手执教鞭、为我国理论物理事业培养继承人的人民教师。2004 年黄先生80 岁生日之际,中国物理学会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的《物理》杂志第9 期第33 卷,为黄祖洽先生开编了祝寿专栏,一些同行、好友及学生为黄先生写了祝辞,也做了相关评述。如何祚庥的"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理论物理学家-读《黄祖洽文集》"为《黄祖洽文集》的后记略做补充,作为寿礼送给黄祖洽院士。刘寄星的"祝贺黄祖洽先生80 华诞"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黄祖洽于1924 年出生在长沙市一个知识份子家庭,自幼勤俭好学,既接受过传统儒学教育,又热爱近现代科学知识,1948 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后转入清华大学,并攻读获取物理学硕士学位,1950 年被分配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三十年整。1980 年,56 岁的黄祖洽荣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同年转到北京范大学原子能所,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余年,直至2014 年因病在北京逝世。

作为物理学家,黄祖洽的杰出贡献主要可陈述为三点:首先,黄祖洽与导师彭桓武先生共同奠基和开拓了我国反应堆理论的研究。50 年代初,黄祖洽开始从事核反应堆理论研究,与彭桓武先生一道前往苏联考察重水反应堆,黄祖洽对当时苏联给出的反应堆临界值作了计算和纠正,并在国内成功指导了及时个重水堆的启动和运行,之后组织我国及时个反应堆理论培训班,在中国培养了及时批反应理论研究人员,为日后中国核潜艇及黄先生的为人标准、为人之道以及黄先生的科学贡献。郑绍唐的"殚思求火种-恭贺黄祖洽院士80 寿辰"介绍了作者跟随黄祖洽老师学习、科研的亲身经历。杨先庶的"难忘的岁月-'黄祖洽兵团'杂忆"通过记述自己在"黄祖洽兵团"工作的片段回忆,讲述黄先生对自己的教育熏陶及其产生的影响。冯世平的"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者-祝贺黄祖洽院士80 岁生日"表述了黄祖洽先生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其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教学风格。同年,黄先生的《三杂集》出版,收集了作者对往事的杂忆和历年来写过的一些杂文、杂诗(词、联),反映出一个出生在20 世纪20 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知识的长进和经验的积累,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逐步转变的经历。2005 年,郑邵唐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核弹功勋科学家-黄祖洽院士",讲述黄祖洽先生对我国核物理理论研究的贡献及其求学历程。2014 年第10 期《物理》及2015 年的第2 期《大学物理》黄祖洽的学生同事及朋友再次书写了和评价了有关黄先生的记忆和贡献。其中,朱邦芬的"立功已绘麟阁 立德典范永存--深切悼念黄祖洽先生"更为客观地描述了黄先生在"两弹"中的贡献,及其教育精神的传承。

这些作品从各个方面部分地体现出黄先生求学及成长经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小组(简称"采集小组")成员对黄祖洽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内容包括黄祖洽院士的求学经历、教育背景以及科研工作的经历等。同时尽可能还原黄先生与他的研究生以及其他科学家之间的师承关系、协作关系,从中发掘出黄祖洽院士在学术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探究其对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的贡献。通过对黄祖洽先生学术成长过程中的学术成就、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的探讨,可以对现代中国的科学文化、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以及中国科学家群体构成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乃至科学素养形成因素,提供借鉴和启示。

从2011 年11 月起,采集小组在了解黄祖洽院士已有的文字资料的基础上,陆续拜访黄先生及其家人,并对与黄先生相熟或共事的周边人士包括秘书、学生、同事以及单位的领导等多位人士进行访谈,同时也前往黄先生中学母校九江一中收集相关资料。采集小组对黄祖洽院士的整个采访过程持续近两年时间。在档案的查阅与资料的采集方面,采集小组主要在黄先生的生活地和工作地开展考察和采集工作,尽可能完整地了解和搜集了黄祖洽院士的家庭生活、求学过程以及工作期间的相关资料。现场采集音视频包括其在北京师范大学家中、学校办公室、教学楼教授课程及后来在老年公寓的具体生活和工作情况。在黄先生及其家人的支持下,采集小组取得了大量的照片资料的扫描件,其中包括黄先生本人自幼年至今的照片,也包括黄先生与钱三强、何泽慧、彭桓武等多位老一辈科学家的合影。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还处在黑白照片的时代,黄先生从苏联带回一些彩色胶卷,与家人共同留下了那个年代的彩色影像。采集小组扫描了黄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和在近代物理所工作时的学习笔记,这些手稿近千页,字迹工整,保存完好,成为本次人物资料采集的亮点。更重要的是,在与黄先生的接触过程中,采集小组所遇到的场景、事物及所得到的感触,无法在采集成果中量化和体现,我们努力试图在本传记中予以体现和表达。研究方法上,我们以访谈法、调查法和文献比较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为原则,利用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研究理论知识,针对那些已知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和考证,详尽分析黄祖洽院士的成长、教育背景以及科研工作经历等各个方面,以求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和解读黄祖洽院士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他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研究内容上,黄先生常说,他还是一个学生,要一直不断地学习。在此主题下,我们以黄祖洽院士的成长、教育背景、科研工作经历及其在不同时期取得的工作成果等为主线,以黄祖洽院士学术成长的重要时间段作为章节划分的主要标准。与此同时,我们进一步按照黄祖洽院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作为研究报告的脉络,对其为理论物理领域的人才培养、领导一个的团队及获得重大科研成果等主要贡献进行了系统的叙述。研究分为求知成长路、步入物理学学术殿堂、核物理研究显辉煌、选择教书育人、科学家素养成因考等五个部分,具体又分为十一章及结语,分别与这五部分内容相对应。详见正文。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