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第6版)图书
人气:60

死亡课: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第6版)

如何引导社会团体与家庭,帮助个体进行有效的助人和自助,引导人们实施正确和积极的临终关怀。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心灵疗愈  
  • 作者:[科尔],等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300135991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6
  • 印刷时间:2011-06-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死亡之所以让人们无比地恐惧和排斥,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敞开心结去认识它,导致死亡带上了阴沉浓重的黑色面纱。《死亡课》是一本让我们亲近、拥抱死亡的书,它没有长篇累牍的哲学纠问,没有学究式的论证,它凝聚的是几位作者及时线的工作实践与研究的思考,以告诉世人:

如何认识死亡,包括儿童、青少年、中青年和老人们如何认识死亡。

如何认识死亡的过程(即临终)。包括我们自己如何从容而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一程;如何给予那些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人一些帮助,让他们在人生之旅的阶段多感受一些温暖,少一些痛苦和孤独。

如何面对丧亲之痛,包括我们自己如何从丧亲之痛中解脱出来,如何帮助我们的邻居、朋友、孩子和老人面对亲人的"失去"。

如何引导社会团体与家庭,帮助个体进行有效的助人和自助,引导人们实施正确和积极的临终关怀。

编辑推荐

一本平易近人而又系统、深刻的"死亡教育"书。

告诉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从容应对自身、亲友乃至陌生人的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

启示社会团体与组织,采用何种措施来帮助单个家庭与个体克服"死亡"带来的痛苦和阴影。

作者简介

查尔斯·科尔(Charles A.Corr)博士自1975年开始便在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死亡与临终、儿童与死亡等课程。1978年,他成为死亡教育与咨询协会成员,及美国国家临终关怀及姑息治疗组织成员。科尔博士还是死亡、临终和悲痛事务国际工作组前主席和常任理事。

目前,他还是佛罗里达阳光海岸安养协会的董事会成员。这个协会是美国国家安养与照护组织中儿童安养照护服务的首席咨询机构,同时还是国家捐献者家庭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成员。他的著作包括36本书和手册,例如《帮助儿童应对死亡:指导和资料》、《儿童与死亡》、《青少年与死亡》、《青少年的死亡与悲痛手册》等。

科尔博士的工作得到了死亡教育与咨询协会的认可,并被授予杰出个人贡献奖(1988);国际儿童安养组织授予他世界儿童安养工作杰出贡献奖(1989);之后他还获得了创立查尔斯·科尔基金的终身成就奖(1995)等等。

克莱德·内比(Clyde M.Nabe)博士自1976年开始在南伊利诺伊大学讲授死亡教育课程。他是一位牧师,曾经在几个教区任职。他的研究和著作主要集中在医学伦理学、宗教哲学和比较宗教学等领域。

多娜·科尔(Donna M.Corr)是一位肾脏移植科、肿瘤科和安养部门的护士。17年来,她在圣路易斯社区大学教授护理学,还曾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讲师。她的著作包括与查尔斯·科尔合著的5本专著:《安养护理工作原则和操作》(1983)、《儿童安养护理》(1985)、《老年人护理服务》(1990)、《婴儿猝死:谁能够帮助以及如何帮助》、《儿童死亡和悲痛手册》以及多篇论文。多娜·科尔和查尔斯·科尔合著的书籍5次获得了美国护理期刊年度专著的荣誉。

目录

引言 关于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

及时章 死亡教育

及时部分 死亡

第二章 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变化

第三章 人们对死亡事件的处理方式

第四章 文化差异与死亡

第二部分 临终

第五章 应对临终阶段

第六章 应对临终:个人如何给予帮助

第七章 应对临终:社会如何给予帮助

第三部分 丧亲之痛

第八章 应对丧亲之痛

第九章 应对悲痛:个人如何给予帮助

第十章 应对悲痛:葬礼的意义及社会的帮助

第四部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死亡问题

第十一章 儿童

第十二章 青少年

第十三章 中青年人

第十四章 老年人

第五部分 法律、理念和伦量

第十五章 法律问题

第十六章 关于自杀

第十七章 协助自杀和安乐死

第十八章 死亡在生命中的意义和地位

第七部分 一种特殊疾病的事例

第十九章 用实例展现本书的主题

在线预览

死亡,是哲学家、文学家热衷的主题,我们普通人对此往往讳莫如深。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除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一英雄主义的死亡观以外,很少有关于死亡的教育。然而死亡又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终点,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迟早有24小时要遭遇它。而学会死亡,学会面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死亡理应成为人生中重要的功课。伍迪?艾伦曾幽默地说,"死亡属于少有的几件很容易就能完成的工作——躺着不动就行了。"而就是这件简单的工作,当我们放弃各种宗教信仰时,并没有因为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使答案变得清晰。本书没有像哲学家止于对死亡的思考,而是以一种日常的方式去靠近死亡,给我们很多温暖的帮助。

作者让我们认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我们如何看待我们死后——是升入天堂,还是有下一个轮回,我们都会因为死亡而努力使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更珍视我们的生命。

作者让我们认识:悲痛是一种健康的情感,让我们适当地表达悲痛,也不要剥夺他人悲痛的权利,这是帮助人们开始新生活的好方式。

作者让我们认识:和有自杀想法的人公开地谈论自杀,并不会像我们习惯认为的那样诱导自杀,而可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呼救,给予他们适当地帮助。而有些结束生命的选择也是他人难以帮助的。

作者让我们认识: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人群,比如儿童。无论我们是否和他们直接谈论死亡,他们都会接触到死亡,并试图理解死亡。与其让他们胡乱猜想,不如了解现有的对儿童面对死亡的研究,更理性地告诉孩子死亡是什么,这会使他们在不得不面对死亡时更加的从容,并减少失去亲人、朋友,抑或宠物时的心灵伤害。

还有那些得了特殊疾病的人群——比如艾滋病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我们的不当对待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病痛之外的痛苦。

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的女人,她的儿子一出生就不会走路,很快就死去了。她非常悲痛,抱着儿子的遗体,挨家挨户地祈求人们给予救活儿子的良药。一位老人指示她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于是她来到佛祖面前,佛祖告诉她,的确知道一种药可以帮助她:让她去村里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里要一点芥末种子。于是她又挨家挨户地祈求,但都无功而返,因为没有一家没有死过人。她终于明白这世上所有东西都不是永恒!

在本书付梓之际,正赶上日本,也是我们人类千年一遇的9级大地震。地震伴随的海啸使上万人失踪,死亡旋即降临,日本国民面对灾难的冷静让人肃然起敬,而这一表现不仅仅与国民的文化性格有关,更得益于不断进行的灾难教育。面对死亡,我们也应该及时补上死亡教育这节课。

费小琳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满月的**的评论:

了解,是克服恐惧的之路。极度恐惧死亡必然影响生活质量

2011-12-25 20:38:32
来自yzlxd**的评论:

没买着,很期待,希望阅读这本书,心灵能有所慰籍。曾经看过哈佛大学的死亡课。不知是否相似。

2013-10-26 17:27:3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不错,发货也快,就是快递员太特么恶心了。能不能换个快递公司啊。

2016-03-28 18:52:58
来自wangwei**的评论:

这本书是为自己买的,关于死亡、悲痛这个话题在书中找到了共鸣,感觉这样的通识教育确实值得推广

2013-08-16 00:05:35
来自fenglin**的评论:

个人、团体、社会。都非常需要这样的一本书,来反观、反省我们遗漏的这一课:死亡课。。

2011-08-04 23:20:42
来自首孝悌**的评论:

死亡是什么,每个人都将面对的话题,作者通过风趣的笔墨,做了精辟的诠释,值得一看。

2012-11-14 20:25:42
来自jason21**的评论:

看了很多临终关怀的故事,很少从理论上去了解

2016-08-09 08:12: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地说明了如何去看待死亡,死亡的意义,很深刻

2013-03-08 13:04:4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死亡课,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习,只有了解死亡,我们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天,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位来着

2013-12-07 14:48:0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本了,译者进行了删节,从而降低了它的本来面目和地位。

2017-07-26 09:34:4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加深对死亡教育的了解,可以推荐给对死亡恐惧的亲人朋友

2013-12-05 10:19: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挺好的。让我们用多个角度看待死亡、临终和丧亲之痛。。

2013-03-10 22:21:0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对生命和死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见解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2016-03-15 14:09:4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的内容涉及到对死亡的认识,读后对于人们如何看待死亡有新的看法。

2013-04-25 11:25:48
来自海滨的**的评论:

人固有一死,是害怕逃避?还是认真面对?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作为美国死亡教育的教材,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面对丧亲之痛,如何向死而生,如何给予濒死的人以临终关怀。。。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该怎样活下去。

2012-04-18 20:20: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看完整本书,思考很多,但最后得出的观点也很简单,人就是一具会走会动会思考有情绪的肉体,一旦肉体死亡,人的功能也就不复存在了。有限的生命是种福气,多活着一刻,就多为自己营造些美好。非常推荐,很棒的书!

2016-12-01 09:52:3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死亡,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话题,但是本文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不同年龄阶段或面临的死亡现象,面对死亡我们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日常。当读到有那么多因疾病死亡的人,我们会多么庆幸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同时也警示自己要倍加珍惜生命的美好。

2016-11-30 21:32:16
来自沉醉书**的评论:

阅读这本书的最大动力是好奇!“死亡”的确是一个令人有点恐惧的字眼,尽管现在不少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把它作为哲学和文学写作中的主题进行探讨。但作为凡人的我们,老是回避这样的话题,总觉得有点怯然,不敢直面。我们有很多避免直接说出“死亡”的替代词汇实际上也是反映了这个点。我们正规的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中没有相关的课程设置。好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没有设置或是很少设置,一些社会举办的培训机构会有相关的培训课程。比如书法啊、钢琴啊、健身啊、数学啊、育儿啊、武术啊等等的培训班大行其道,但如何坦然面对人生中重要的功课之一——死亡没有相…

2011-08-11 10:46:27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