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辅助工具到模式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例析图书
人气:53

从辅助工具到模式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例析

本书立足一线教育实践,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现状、问题、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所属分类:图书 >计算机/网络>项目管理 IT人文  
  • 作者:[冯华],[陈捷]主编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121244445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10
  • 印刷时间:2014-10-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课程体系与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的结题之作。本书立足一线教育实践,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现状、问题、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主要面向中小学各学科教师,能帮助其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实践中。本书亦适用于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究或对其感兴趣的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

作者简介

1990年起在北京教育学院工作,历任物理系主任、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人事处长,现任教师教育数理学院院长。

目录

第1篇"融合"带给课堂的悄然变化

1.1今天的课堂——信息技术"滋养"着师生

1.1.1一份家庭作业的网络版——改写诗经《氓》

1.1.2一节生物课——《探究插花艺术设计与构图方式》

1.1.3一节英语课——高中一年级英语课上的"文化探究"

1.1.4一节地理课——《常见天气系统》

1.2传统课堂上师生面临的困境

1.2.1语文课传统课堂观察

1.2.2物理老师的无奈

1.2.3化学老师的话

1.3传统课堂师生面临困境的原因

1.3.1传统课堂与自主学习的矛盾

1.3.2传统课堂技术应用脱离实际的矛盾

1.3.3传统课堂与拓展视野需求的矛盾

1.4融合改变了课堂

1.4.1虚拟教室与现实课堂融合

1.4.2学习环境的变化引起学习方式的变化

1.4.3多媒体有效切入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第2篇"融合"赋予教师的思想武器与精锐装备

2.1完善教育理念

2.1.1诊断自己的教育理念

2.1.2从先进理念中获取营养

2.1.3实现教育理想

2.2发展信息技术水平

2.2.1诊断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2.2.2信息技术与"黑板+粉笔"

2.3实现自我"融合"

2.3.1教师核心能力的变革

2.3.2传统课堂中教师核心教学能力的构成

2.3.3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核心教学能力的构成

第3篇追问"融合"的有效性:超越形式、还原规律

3.1深度融合的理论依据

3.1.1教育心理学理论

3.1.2脑科学理论

3.1.3传播理论

3.1.4视听教育理论

3.2深度融合的原则与策略

3.2.1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

3.2.2深度融合的策略

第4篇"融合"课堂中的技术实现技巧

4.1教学情境创设中的技术实现技巧

4.1.1导入环节创设悬念情境

4.1.2探究环节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4.1.3讲解环节创设信息情境

4.2教学评价中的技术实现技巧

4.2.1教学过程中评价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4.2.2利用选择题进行终结性评价

4.3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的技术实现技巧

4.3.1利用维客技术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4.3.2交流的其他技术技巧

4.4多媒体教室中的实践技巧问答

4.4.1演示文稿的演示、制作技巧问答

4.4.2Word文档的演示技巧问答

4.4.3音视频的播放技巧问答

4.4.4投影遥控器面板的使用技巧问答

4.4.5计算机演示辅助软件使用问答

后记

在线预览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进一步强调要"深度融合,引领创新","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随着政策的导向及技术手段的更新,在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信息技术辅助教学(CAI)阶段、计算机辅助学习(CAL)阶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IITC)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第三个阶段,在国际、国内教育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学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论与方法;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方面努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中小学教师对于什么是"融合"、为什么要"融合"、怎样"融合"等基础性问题仍存在质疑。同时,在大力宣扬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时候,忽略了技术带来的问题,技术为早已压力过重的教学增加了新的负担。

如何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本土性、学科性、实践性、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有怎样的方法和策略?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来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实现从"把信息技术当成教学工具使用"到"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模式"的转变?这些问题仍然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瓶颈。

带着对上述问题的质疑与思考,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由各学科从事相关研究的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团队,由基础教育著名特级教师和普通高校博士生导师组成的专家团队,由遍及北京市18个区县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实践团队,申请并获得了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课程体系与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专门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现状、理论、方法及策略,希望在方法层面、理论层面界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概念体系和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在实践层面上,解决教师培训模式问题,从而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依托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学模式的转变。

经过多年研究,项目组形成以下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思考:

一、"融合"的目的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早期的信息技术多用作辅助教与学的工具,如利用多种媒体展示现象,重现发现过程,放大微小事物,放慢瞬间现象,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展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多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其中做了大量浩繁、艰辛的探索工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究竟有哪些不同?通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学员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是作为教学工具辅助教师更好地"教"。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及过程评价等教学环节所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学科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渠道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能够正确评价信息,并能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在信息时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系统,公民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融入信息社会的生活中。提高公民的信息素养有很多途径,但都需要一定的载体。在学科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

参加"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的中小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内容,都能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并且信息技术都能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学生们反映,信息技术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越来越有趣;信息技术提高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帮助他们突破和克服学习难点,减轻了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促使他们在课余时间乐意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教师们反映,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水平。这些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合,不但能使基础教育的目标更加地实现,而且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具备了信息社会公民必备的信息素养。

三、突破"瓶颈"的关键在教师

在"融合"研修的实践中,学员们认识到:制约"融合"发展的"瓶颈"不是硬件设备,也不是教学素材,而是教师本身。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融合"的认识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程度;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水平;教师的信息素养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资源发挥效应的水平。

研究者认为,作为21世纪合格的教师,应该尽快改变课堂教学上"教师围着计算机转,学生瞪着眼睛看"的局面,变"为教师的教而使用信息技术"为"为学生的学而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工具,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课堂中,常常看到信息技术过度使用的情况,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十分普遍,为改善这一状况,应从"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更好地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加以研究,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适当的学习情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导入环节创设悬念情境,在提问环节创设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情境,在讲解环节创设信息情境……这些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评价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可帮助教师搜集过程性评价的数据,减轻终结性评价的工作强度,有利于实施更加客观、多元的评价。

同时,利用互联网可以方便地完成突破时空界限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形成对学生学习的多方位的学习支持,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然要从辅助教学的工具转变为改变教学模式的助推器,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公民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冯华

2014年6月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byfa**的评论:

好评

2015-04-01 21:39:09
来自xuemyan**的评论:

1万个赞

2015-10-02 00:23:45
来自jerison**的评论:

不多说,好东西

2016-02-18 11:14:58
来自我***香**的评论:

对写文章有帮助。

2017-02-10 13:57:13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