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血肤下:亚历山大·麦昆传图书
人气:96

栖血肤下:亚历山大·麦昆传

全书内文采用瑞典HOLMEN TREND2.0 70g石粉白色相纸张印刷,纸张质感粗糙但不掉粉,可以有效减少反射,保护眼睛;遮避度高,避免前后页透印。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艺术家>其他  
  • 作者:[安德鲁·威尔逊]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68900287
  •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
  • 印刷时间:2017-06-01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
  • 纸张:轻型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一位设计天才的奋斗,崛起与陨落。

2010年,年仅40岁的亚历山大 麦昆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在为这名前卫设计师的逝去而哀悼。麦昆出身卑微,作为东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小儿子,他却能够一路扩大自己的名声和吸引力。他曾为世界上美丽的女人凯特 莫斯、耐奥米 坎贝尔等设计服装;在商界,他创造了价值数百万磅的奢侈品牌,广受名流、皇室的喜爱,剑桥公爵夫人就曾在她的婚礼上穿过McQueen的裙子。但在自信的假面与坏男孩形象的背后,是一颗敏感的心——为了在无情的时尚界里求生,他必须得挣扎。随着工作压力的加剧,他开始严重依赖,这也导致了后的悲剧收场。与此同时,他的私生活更是增添了他的绝望——他未曾在那一连串男友中找到持久的爱情。并且,一个黑暗的秘密时时萦绕在他的梦里……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童话故事,充满着希腊悲剧一般的黑暗。这本书讲述了麦昆轰动世人的故事,从他早年在东伦敦的艰苦岁月到时尚界的享乐与狂欢。那些与他息息相关的家人、朋友、爱人首次谈起他们眼中的这名设计师:一个破碎、不安的个体,一个为了进入终将毁灭他的世界而战斗的失落的男孩。《亚历山大 麦昆传:栖血肤下》即将被45岁的导演安德鲁 海搬上荧幕。

编辑推荐

关于亚历山大 麦昆的一切

时装设计天才如何被时尚界捧为大神,又为何被扼杀、遗弃……

TIPS:1.全书内文采用瑞典HOLMEN TREND2.0 70g石粉白色相纸张印刷,纸张质感粗糙但不掉粉,可以有效减少反射,保护眼睛;遮避度高,避免前后页透印。插页图片采用105g亚芬。封面采用彩凝大红250g 五彩肌理黑色150g(纸张本身是红色和黑色,减少因为磨损或氧化而产生变色,并减少大面积油墨的使用)。

2.装订方式:锁线 空脊,书脊和封面未粘合,并非脱胶,这是为了保障全书能限度的打开摊平,便于翻阅。

作者简介

安德鲁 威尔逊是一名广受好评的传记作家,曾为派翠西娅 海史密斯、西尔维亚 普拉斯、亚历山大 麦昆撰写传记。他的及时部小说The Lying Tongue问世于2007年。他也常年在《卫报》、《每日电讯》、《观察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邮报》、《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新闻报道。

目录

引言

及时章

一段充满凶残与邪恶行径的历史

乔伊斯 麦昆

第二章

“我都想学,每一样,让我知道一切”

李 麦昆

第三章

“如果你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与周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那么来艺术学校吧,这里会让你感到舒适自在。”

路易斯 威尔逊教授

第四章

“我们已经开始了这次探险,像布狄卡女王一样乘着战车出征”

迪特马 布罗

第五章

“我的大部分设计中含有性暗示”

李 麦昆

第六章

“我要那种心脏狂跳的感觉,那种需要救护车的感觉”

李 麦昆

第七章

“成就你时装梦想之地”

李 麦昆评高级定制

第八章

“你知道,我们很容易惨遭遗弃”

李•麦昆

第九章

他是直视生死的夜魔侠

比约克

第十章

“这种感觉就像,你明明知道会和男友分手,不同是这段感情我没有觉得很糟。”

麦昆谈纪梵希

第十一章

“李一直在寻找令他舒适的状态——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平静”

克里 尤曼斯

第十二章

乔伊斯 麦昆:“你最害怕什么?”

李 麦昆:“死在您前面。”

第十三章

“你是太阳,我是月亮”

——尼尔 戴蒙德的歌曲《弹奏我》

后记

致谢

在线预览

第二章

“我都想学,每一样,让我知道一切”

李 麦昆

麦昆身上有很多特别之处,其中之一就是他是个神童,类似剪刀手爱德华,寥寥数剪就可以将一块布裁制成一件精美绝伦的外套、夹克或是一条裙子。他可以绕过一般设计师要经过的必要程序:画草图然后制版;用法国著名品牌伊夫 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前任董事长马克 李(Mark Lee)的话来说,麦昆有能力“在你的面前把一匹布直接剪出他要的服装式样”。麦昆有这种觉察力,部分是天生的能力。“我认为你不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或是伟大的设计师,或其他什么,”麦昆说,“对我来说,你只不过擅长某一方面。而我认为能协调色彩、比例、形状和样式,并把这几点运用得恰到好处是一种天分。”

事实上,麦昆从一个时尚的狂热爱好者到时尚天才的旅程足足走了七年,这七年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1985年9月,麦昆进入了当时的西汉姆技术学院(West Ham Technical College)学习,位于斯特拉福德。他参加了一个艺术班,晚上上课。后来,他回忆说,“我终于结束了在那里的课程。去那里上课的人要么是家庭主妇,要么就是闲着无聊,打发时间的人。所以,那并不是我真想要去的地方。”麦昆的姐姐珍妮特说,在那里的课程包括女装的制作。那年结束,麦昆已经制作完成了好几件耐穿的服装,有几件是他做给珍妮特的。其中一条是设计简洁的黑色直筒裙,“把我包裹得太紧了,上楼时,我肯本抬不起腿,”珍妮特说,“另一条被撑坏了——我告诉麦昆,他不太高兴,因为他有点主义,。”

就在这个时期,李开始阅读《麦克道尔的二十世纪时尚指南》(McDowell’s Directory of Twentieth Century Fashion),这本书后来被他奉为时尚界的圣经。这本时尚指南出版于1984年,全书从A到Z的顺序介绍了国际时尚大事件以及二十世纪著名设计师的简要自传。本书及时章——题目为“服装即为武器”——作者是著名的记者科林 麦克道尔(Colin McDowell),他阐述了时尚的重要性及其历史地位。这些话打动了年轻的麦昆。“时尚人群距离那些普通大众越遥远,他们看起来越有力、越令人敬畏,”麦克道尔写道,“在过去,这就意味着时尚不仅是权力的外部标志,还是权力实施的一部分。”李读到了有关时尚与视觉艺术的关系,还了解到了迪奥(Dior)、香奈儿(Chanel)和夏帕瑞丽(Schiaparelli)“是如何将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糅合在一起的。”麦克道尔继续分析了为什么时尚经常被错误地归为一门无足轻重的学科。及时个原因,他说,是视觉因素——不像家具设计师或是室内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一件夹克或是条裙子“当被挂在衣柜里时,就失去了它的大部分意义。只有当它包裹着一个躯体时,它才是一个饱满的、令人信服的产物。”另一个时尚被贬低的原因是时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女人的领域......女权主义者认为,男人操控女人,把她们当做玩物,常常用一条漂亮的裙子作为诱饵或者奖赏。对服装的热爱成为了情感压抑的象征。男人给‘小女人’买了一条昂贵的裙子,女人穿上它,满足了男人的自我。她把重金装饰下的外表展现给她的朋友们,以此来证明,这个男人多么富有、足够能力买下她这个精心打扮的漂亮东西。”麦昆将颠覆这种观念作为自己的使命:购买麦昆服装的女性不仅自己挣钱,而且通过穿戴麦昆设计的时装来向全世界宣告,她们不是被动的附属品,而是具有威胁性的力量主体。

摄影这门艺术一直吸引着李,他自己也开始尝试着拍摄。珍妮特有一张照片,照片中是李的侄子盖瑞(Gary),他穿着一件超大号外套,旁边的墙上是麦昆家男孩子们用白油漆涂写的自己的名字。

珍妮特经过培训,像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她必须在夜里拉活儿的时候,李就要帮着照顾孩子(保罗和盖瑞)。“我父亲死后,他会过来看我们,还带着恐怖电影,”盖瑞说,他后来成为了麦昆品牌男装设计师。“我想麦昆早期的作品明显受到恐怖元素的影响。他会在房子里追着我们跑,试图捕捉我们,还说我们的床下住着一位老妇人。他经常发疯似地大笑。他也常常画很多草图。我记得他画过一个卷心菜,很多妖怪,也有一些时装。他那时的画作中就带有自然主义(nudism)的风格,画中有男人和女人的裸体,一些羽毛和鸟。李也喜欢装扮我们,他常摆弄我的头发,把它弄得像个鸟窝。我一直很喜欢他,因为我也有艺术基因;我过去总是不停地画画,我想他也和我一样。和我哥哥相比,我的内心更黑暗一点——我想这可能是李更爱吓唬保罗的原因吧——因此我更能体会他的幽默感。”有24小时,盖瑞把他的床头板改成了一块墓碑,上面还刻着安息(RIP)的字样。他四肢舒展平躺在床上,闭着眼睛等着祖母乔伊斯的到来。乔伊斯下了一大跳,在平复了情绪之后称赞盖瑞“藏得好”。

保罗回忆起他的叔叔李是如何悄悄爬上楼梯,然后大喊“我来抓你了!”李喜欢被宠爱的感觉,他会让他的侄子帮他按摩足部,然后付给他们50便士。李并不排斥昂贵的护肤品——“闻一闻他脚上散发出的味道就知道了,”保罗说。在这个阶段,他不记得李有多少朋友,“李总是特立独行,被同龄人排斥,”他说。

李在西汉姆技术学院上学时曾挑选了一些自己作品在时装秀上展示。如今,珍妮特很后悔没有参加那次活动,但“回顾当时,我们谁都没有想过李将来会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时装设计师之一”。李还曾在学校的一家快餐店里做兼职挣零用钱。

据麦昆自己说,1986年的24小时下午,他在比格斯塔夫路的家中看到电视中播放着裁剪的技艺正在逐渐消亡。报道称,萨维尔街(Savile Row)缺少裁缝学徒,于是麦昆的母亲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那儿试试呢?”1997年,乔伊斯回忆道,“他之前一直想成为一名设计师,一直想,但是他从毕业后就不确定自己到底要做些什么。我们家里有一些人从事裁缝的工作,所以我就对他说,‘我想,你为什么不去试一下呢?’”在母亲的鼓励下,李乘地铁来到邦德街(Bond Street),走过梅费尔(Mayfair)时髦的街道,来到萨维尔街30号——安德森与谢泼德(Anderson & Sheppard)裁缝总店。“我从学校毕业时,几乎没有掌握什么与裁剪有关的技能,所以我认为学习裁剪的好方法就是先了解服装的结构,以此为起点,”李说。

安德森与谢泼德裁缝店创立于1906年。创始人之一名叫皮特,也可以称他为佩尔古斯塔夫 安德森(Per Gustaf Anderson),他是佛莱德里克•斯科尔特(Frederick Scholte)的门徒,后者曾为温莎公爵(the Duke of Windsor)改良英式垫肩西服而出名。另一位创始人是西裤裁剪师西德尼 霍雷肖 谢泼德(Sidney Horatio Sheppard)。“斯科尔特外套在前胸和肩部有放量,形成特有的优雅垂感,”一位时尚评论员写道,“衣料从肩胛骨处垂坠下来,形成柔软的垂直涟漪,但并不是百分之百的顺滑贴身。上袖的袖筒宽松,便于活动,但筒洞较小位置较高,这样的设计为了使穿着者在抬高手臂时,衣领会一直贴合脖子,防止衣服往上跑。肩部没有加垫,而是随穿着者的曲线自然下垂。”

安德森与谢泼德裁缝店的成功归于斯科尔特拒绝一味迎合名人顾客,“认为他们是一帮既挑剔又难伺候的一帮人。”不久,安德森与谢泼德裁缝店就迎来了一拨特别的顾客,有英国剧作家诺埃尔 科沃德(Nöel Coward)、英国作曲家艾弗 诺韦洛(Ivor Novello)、英国音乐家科尔 波特(Cole Porter)、美国著名演员加里 库珀(Gary Cooper)、美国著名演员小道格拉斯 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 Jr)和美国著名舞者弗雷德 阿斯泰尔(Fred Astaire)。据说,弗雷德曾要求将试衣间的古董地毯卷起来,为了体会一下穿着新西服在地板上跳舞的感觉。德裔美国演员兼歌手玛琳 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是另一位有名的顾客——“我们欢迎女士光顾,只要她们愿意穿男士的西服。”

1986的24小时,李跨过厚重的双重门,穿过人字拼花地板,走进一间镶有红木板的屋子。李穿着一件宽松上衣和一条牛仔裤,看上去有些萎靡不振。这座高大的新古典建筑物的内部装潢与比格斯塔夫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这种奢华权势并没有吓退李。“他不是个胆小的人,”约翰 希区柯克(John Hitchcock)说,这个人从1963年就开始在裁缝店工作了。在堆满昂贵的粗花呢面料的长桌旁边站着一位西装革履的人,李告诉他自己很想当学徒。过了一会儿,当时的销售主管,后来的总经理诺曼 哈尔西(Norman Halsey)下来面试李。诺曼满头银发、鹰钩鼻、面目慈祥,是一位敏锐干练的老者。他和17岁的李聊了一会儿就给了他这份工作。这份工作薪水不高,一年只能有几千英镑,大概相当于三套安德森&谢泼德西装的价格。“很明显,他刚来的时候什么也不知道,就是一张白纸,”希区柯克说,他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当过裁剪师,现在是总经理。

麦昆给公司里好的外套(萨维尔街称之为西服夹克)师傅之一康纳利 欧卡拉汉(Cornelius O’Callaghan),也就是人们口中的肯(Con)做学徒,尽管这个爱尔兰男人很严格,但麦昆称之为“裁缝大师”。工作时间是固定的——从早上8:30到下午5点。学徒及时天,李得到了一枚顶针——他把这枚顶针戴在了右手中指上——一小块布料和一些线,还被告知了一些缝衬垫的基本技巧。“新学徒要反复练习这种(缝衬垫)针线活,不断练习,”约翰 希区柯克说,“一个学徒要进行上千上万次的这种练习,尽管这个过程很枯燥,但他们必须要学习这个技术。练习一周后,学徒就可以学习外套内部的缝制,如何给外套加衬里,怎么把口袋缝制上去,前襟怎么处理。通常来说,学会这些简单的技能要花费两年的时间。”

麦昆回忆称他在安德森&谢泼德裁缝店的时光是一段浪漫的插曲。“就像狄更斯(Dickens)盘腿坐在长凳上,整天做填充领子和缝纫的工作——这是非常惬意的,”他说。但是再一次麦昆感觉自己被孤立了,因为性取向。“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怪怪的,16岁、17岁、18岁,我已经逐渐接受并适应了自己的性取向。但我的身边都是异性恋者,常常能听到一些厌恶同性恋者的言论,”他说。“在楼下制衣间我不会顾忌自己是同性恋,但是楼上都是来自绍森德(Southend)和南部伦敦的人,像其他学徒一样,都是些幼稚的小男孩,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都尽量不说话,因为我真的是一个大嘴巴。”

据约翰 希区柯克所说,大家都知道麦昆是同性恋,但这并不是个问题。“在这个行业里有很多同性恋”,他说。“我从来没有因为这件事烦恼过。很多人都被艾滋病吓坏了,而且相当一部分男人真的是害怕了。但这真的很傻,你又没和同性恋者谈朋友。最有意思的是这些同性恋者和女孩们都处的很好。女孩们一点儿也不在乎,她们认为大家都是一样的。他们有些女子气,但那并不影响什么。”

希区柯克记得李每天来上班总是穿着肥大的牛仔裤,一件厚重的黑色或灰色的翻领毛衫,有时搭配着格子花纹夹克和马丁靴。一张当时在工作间拍摄的照片中,李上身穿着一件红色衬衫,扣子一直系到了衣领,下身穿一条水洗发白的牛仔裤,用皮带紧紧地勒住。据大家说,李并不是一位受大家喜爱的员工。

和李同期的一位学徒德里克 汤姆林森(Derrick Tomlinson)说,“对我来说,李太严肃了。他总是想和我聊那些严肃的话题,可我并不感兴趣。在同一个工作间工作的两个女孩,和李相处的也不太好,他们性格不合。”大家是因为李是同性恋而不喜欢他吗?“我不知道他是同性恋,他从未对我提起过,”德里克说,“他的行为举止确实有点奇怪,但我并没有因此想到他是同性恋。”

工作时,裁缝们和学徒们听2台的轻松音乐,在私下里,李是浩室音乐(House Music)的发烧友。“李向我推荐了浩室音乐,之前我对这种音乐类型一无所知。”德里克说,“浩室音乐在那时还是一种新新时尚事物,酸浩室潮流(ACID house),锐舞文化。”

每一位学徒的目标就是做成一件被称作“前成品(forward)”的衣服——一件几乎全部完成、可以让顾客及时次试穿的衣服。通常来说,一位新的学徒学会所有必要的技能要花费4到5年的时间,而麦昆2年就全部学会了。“肯教的不错,”希区柯克说。“李很愿意去学而且他有天分。”

在裁缝罗斯玛丽 伯格(Rosemarie Bolger)的印象中,李是一个安静的、默默工作、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男孩。“我实际上根本就不知道他叫亚历山大 麦昆,我只知道这个孩子叫李。”她说。“又一拨没有学成的孩子,他只是其中一个罢了。有些人没能成功是因为他们针线活不够好,另一些人是因为缺乏自我约束力,李属于第三类,这些人并没有真正想做裁缝,而是把这几年的学徒训练作为踏板。然而在那时我并没看出李与其他孩子有什么区别。”

如果麦昆在安德森&谢泼德裁缝店的故事是真实的,这个年轻的学徒确实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刚开始的时候,你会整整三个月都在缝翻领,”李后来说,“你会觉得厌烦,然后就会在夹克的内里胡乱写点什么,可能会写些下流话——像16岁的男孩无聊时做的一样。但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早知道未来这件事会被问到那么多次,我当时就不会提了。”在一次弗兰克 斯金纳(Frank Skinner)的电视采访节目中,李夸大了这个故事为了博观众一笑。“我当时和一群老裁缝在萨维尔街的这栋老房子的顶楼,真是无聊死了,恰好手里正在缝制查尔斯王子(Prince Charles)的夹克,”李说,“我就在夹克内衬上画了一个大阴茎。”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他用圆珠笔在夹克里写了“我是荡妇”这几个字。

这是真的吗?约翰 希区柯克说麦昆的老板,肯“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经常去做礼拜。如果他看到成衣里面的问题,他一定会修改。所以说,李所述非是。”据希区柯克所说,查尔斯王子的贴身男仆看到了关于麦昆的所谓颠覆性涂鸦艺术的新闻,他打电话到安德森&谢泼德裁缝店投诉。希区柯克回想起当时提到的那件夹克,小心地拆开缝线去查找麦昆留下的痕迹,结果一无所获。“麦昆想要的是曝光度,让大家知道他曾为查尔斯王子做衣服,他成功了,但却成了我们衰落的开始,”希区柯克说。“这么做并不好。”罗斯玛丽 伯格和他的老板观点一致。“他本不该那么做,这和肯敢于去尝试吊袜带一个道理。”

尽管如此,有很多人还是相信李所言并非凭空杜撰,其中包括创意总监莎拉 伯顿(Sarah Burton)。“他当然做过这件事,”姐姐雅基说。“游泳的时候,别人要是在上面游,他就会在水底游。他会做任何叛逆的事情。他并不是为了给任何人留下印象,没有人值得他去引起注意,除了他自己。”李后来的男朋友安德鲁 格罗夫斯(Andrew Groves)也怀疑麦昆可能很喜欢在织物上留下印记,一个大胆越轨的记号作为麦昆自己的标识。“他会颠覆任何他在做的事情,”他说,“他总是想推翻任何有关和业已确立的想法。”

李在安德森&谢泼德裁缝店两年学徒后,他开始上班迟到,或者整日都不出现。麦昆反复无常的时间观念开始影响公司的平稳运行——如果他在某天里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就意味着其他员工不能按时完成他们的工作。“说他的巴士晚到,这并不管用,因为我们会告诉他早点起床,”希区柯克说。“肯曾要我去和麦昆谈谈,他觉得麦昆的行为实在是不妥。我告诉麦昆,他不能再这样不管不顾了,他听了有点不高兴,接着就离开了。我们没有解雇他,他是自动离职。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他的母亲生病了,但如果他如实相告,我们会给他一周的假期来照顾母亲的。”很明显,李的行为给公司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记者林恩 巴博尔(Lynn Barber)联系安德森&谢泼德裁缝店,想听听大家口中的麦昆,并把这些话收录在她1996年的《观察者》(Observer)设计师简介栏目中。诺曼 哈里斯(Norman Halsey)的答复是,“人们到处说麦昆在我们这里工作过,但这栋楼里的所有人都不记得有这个人。他也许在这儿工作过几周。如果你不是一位女士,我会用一堆脏话,比如‘什么什么砸死老师傅’。你不知道吧?嗯,及时个词的及时个字是‘狗’。”

离开了安德森&谢泼德裁缝店,麦昆在萨维尔街上走得更远了。他来到了吉布斯和霍克斯(Gieves&Hawkes),在那里做裁缝学徒。麦昆1988年1月11日开始工作,在这里仅仅待了一年多时间。“我当然记得他曾与我们一起工作,”罗伯特 基弗(Robert Gieve)在1997年的采访中说,“而且,很遗憾我们失去了他的才能——我们没有任何办法挽留他——他的头脑和天性就是喜欢寻根究底,总是在不停地提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要制造胸部效果,或狭腰效果,为什么在外套的这个地方设计开口,而不是那个地方?他的工作方式和说话方式明显地体现出他的这种特质。”

麦昆说吉布斯和霍克斯(G&H)企业里弥漫着厌恶同性恋的氛围,他忍无可忍最终下定决心于1989年3月离开。“我直接走进吉布斯和霍克斯(G&H)的高层办公室,告诉他们公司里的这种情况必须要所有改变,”麦昆说,“既然至今还一切照旧,那么我只有离开了。”

麦昆开始了自由职业,为戏剧服装供应商伯曼和纳森(Berman & Nathan)工作,这个公司制作过《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和《西贡小姐》(Miss Saigon)的服装。“李为《西贡小姐》制作服装,而我制作道具,”安德鲁 格罗夫斯说。“我们后来遇见才知道的。”尽管后来李说他并不喜欢那段经历——“我的周围都是十足的女王,反正我也不喜欢戏剧。”——李总被要求在短时间内制作出大量的戏,格罗夫斯相信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服装秀影响深远。“他的想法和我的一样——如果你要办一场服装秀,那么它就要像个秀。你希望人们走的时候说,‘哇’,或者害怕、厌恶、惊讶,而不仅仅是,‘噢,那条裙子不错。’”

为了贴补微薄的收入,麦昆又回到斯特拉特福德学校对面的镜像(Reflections)酒吧工作,但那时,酒吧已经换了数任老板。一个名叫阿奇 瑞德(Archie Reed)的人后来和麦昆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关系,据他所说,“镜像是东区最粗野的酒吧,”而且还住着与西汉姆联(West Ham United)足球俱乐部有关的流氓帮派——城际帮(Inter City Firm)。科雷家族(The Krays)曾一度接手,后来酒吧再营业,也招待同性恋。“大门关上的一瞬间,你会心头一颤,”阿奇说。“这个酒吧里什么都有,打架、性。”阿奇回忆说,曾见过李低着头在酒吧里四处收拾杯子。“我总是被李吸引,他从不直视任何人,”他说。“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不直视,他告诉我他不用看就知道周围发生的事情。我也曾问过他为什么要在这里上班,他说‘在这个酒吧里发生的事情太有意思了,一会儿那儿有两个男人在接吻,过一会儿又会有两个女孩在亲吻,下一段时间又会看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接吻。’酒吧里充斥着大量的犯罪,随时都有人会打起架来。”

李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篇介绍设计师立野浩二(Koji Tatsuno)的文章,这位设计师出生在东京,却在伦敦成名。他立刻来到了立野浩二的工作室谋职。李面试时下身穿一条锥形裤,上身穿一件皮夹克,脖子上系着一条真丝领带。“我看上去十足是个怪胎,”李后来说。尽管池田浩二仅以实习生的形式雇佣麦昆不到一年时间,但这位设计师对这个20岁的小伙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立野浩二在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的资助下进行了织物裁剪的创新试验,并一举成名,他将无生气的二维裁剪方式转化为三维的立体裁剪。立野14岁就离开家,5年后因采购古董到达伦敦。1982年,他了自己的品牌“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这个名字对麦昆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立野所缺少的正规训练使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我喜欢随性创作,”1993年他说到。“照例应该把先把一块布料铺平,再剪下一块,对我来说,这块布和身体毫无关系。”他没有遵从惯例,而是摸索着把布料裹在模特身上,勾勒出轮廓,进行立体裁剪。麦昆后来也采用了这种剪裁方法。“他的作品是基于英国的裁剪方法混合了先锋的元素,而且我认为在伦敦独此一份,”李说。李在立野位于伦敦梅菲尔区(Mayfair)蒙特街(Mount Street)的工作室工作,在那里他学会了如何不用图样就能裁剪出衣料。“我们从来不谈流行的趋势,”立野说。“我和他都被萨维尔街的裁剪技术吸引住了,我们都不仅仅遵循传统,而是喜欢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我对李的及时印象是他有些怪怪的。我知道他很喜欢在黑暗中挖掘美的一面,我也一样。”

麦昆为立野工作期间,他遇到了被认为是时

媒体评论

麦昆藐视了一切基于他的出生所做出的预判,唯有内心的恶魔将他击败。

——《泰晤士报》

威尔逊敏锐的洞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连续的图景,细腻地描绘出了一个颇受困扰的心灵:工人阶级家庭的艰难起步,受到残暴姐夫欺凌的童年,再到他惊人天赋的显现,以及光鲜背后饱受抑郁折磨的生活。

——《泰晤士报》

威尔逊是位获得麦昆家族的祝愿与合作的传记作家,其叙事编织进了大量的前同事、学生、夜店同行者、性伴侣的证词。他时刻提醒着我们,麦昆惊人的想象力笼罩着忧郁,掺杂着残酷,这也永远改变了我们观看时尚的方式。

——《金融时报》

在令人心碎的麦昆传记中,安德鲁 威尔逊将目光无所畏惧地投向麦昆为了所谓的诗意而付出的代价上。——《每日电讯》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lydialh**的评论:

终于等到麦昆的新书,封面设计太赞了,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读了一部分,翻译挺流畅的,手感也不错,对得起这个价格哈哈哈

2017-07-28 16:48:2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喜欢亚历山大麦昆的朋友们看过来!这本麦昆传记不可错过!书很好!只是排版感觉一般,而且书内存在缺角、纸边裁切有破损。希望以后可以注意。整体还是不错的。

2017-08-24 07:52: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反正很不错就是了……这字数要求也太多了吧

2017-08-25 12:37:11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