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图书
人气:49

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

新蕾社特邀中国儿童阅读方面的六位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就童年阅读、儿童文学、好书坏书、读文读图、亲子阅读、班级读书等十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深刻的讨论。六位作者各抒己见,话语睿智幽默,灵光闪现。讨论既...

内容简介

新蕾社特邀中国儿童阅读方面的六位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就童年阅读、儿童文学、好书坏书、读文读图、亲子阅读、班级读书等十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深刻的讨论。六位作者各抒己见,话语睿智幽默,灵光闪现。讨论既有学理上的见地,又不乏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本书根据讨论、对话整理而成,充分保留了现场感。附录部分是各位专家的独家推荐书目和精当点评。本书对于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教育工作者,对于孩子家长来说,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梅子涵和朱自强两先生为本书作序。

编辑推荐

我们把我们的这一本书也看成是鲁冰花。

献给中国的童年。献给他们的父母。

献给一切惦记着童年的人。

献给那些真正地关心这个国家和这个世界的人。

也献给我们自己。

——梅子涵

从根本上讲,对阅读的选择,关涉到人类社会发展走向的预设和选择。

所以我们需要更加智慧、更加理性、更加前瞻、更加建设地推广儿童阅读。我想,这个"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只是儿童阅读研究的一次上路,而路,会相当漫长,更会相当泥泞、艰难……

——朱自强

作者简介

梅子涵,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儿童阅读推广人。主要作品有《阅读儿童文学》《女儿的故事》《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系列《中国儿童文学5人说》《李拉尔故事》系列等。

目录

1 童年阅读

2 丰富的书

3 儿童文学

4 好书坏书

5 读文读图

6 讲述故事

7 亲子阅读

8 班级读书

9 语文阅读

10 推广之路

附录

后记

在线预览

1 童年阅读

梅子涵:阅读的渴望应该属于人性自身安排好的,而不是谁给人类的。这种渴望和能力当一个人在母体里的时候,也许就已经存在了。不然的话,一个母亲在孩子还是胚胎的时候,她(母亲)听到的声音,孩子怎么也听见了呢?

一个母亲朗读的那些诗、那些文,怎么会变成一个生命诞生以后的一种气质、一种目光?

朱自强:我觉得梅老师提出的这个话题,其实在西方学界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东西。比如说对语言的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的平克就认为,语言是一种本能。其实就像语言是本能一样,阅读也是一种本能,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就是关于童年阅读。我觉得在讨论儿童的阅读前,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阅读。

阅读是什么?其实人类的文化是一种象征的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有些阅读是非常有广义性的:比如,农夫会阅读土地、阅读天气,然后播种;而渔夫阅读海洋,然后去撒网;小孩子也阅读,他不会读文字的时候,阅读父母的脸色,决定这个玩具我什么时候要,这件事我什么时候做,而父母不会发怒,这也是阅读。再到所谓文化的阅读,比如诗人阅读,他看天空的时候,他会决定这朵云是在流浪还是在回家。

在这些阅读里,其实有些不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有些动物也会"阅读"。比如说棕熊。大麻哈鱼到一定季节要洄游到它出生的河里产卵,这个时候棕熊也会阅读河水的水温,然后决定在什么时间来等待,什么时候大麻哈鱼会洄游,我就会有吃的了。

这些其实都是所谓动物的本能,跟我们人类相同。但有一样阅读,是动物不会的。动物没有语言,也没有语言的这种阅读。当然,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是语言印刷成文字的书籍的阅读,当然后边可能还会讨论到"讲述故事"、"读文读图"这样的话题。

所以我觉得,我们谈阅读的时候,其实就阅读本身来讲,有两个面向可以选取:一个面向就是对阅读比较体系化的研究,或者是理论的研究。比如,像语言心理学家古德曼有两本在台湾印刷的、也是国内学者很了解的书,一本是《全语言的全在哪里》,另外一本是《谈阅读》。他研究的是语言的运作机制和语言的理解过程,是一个普遍性的寻找规律的研究,我们说这是学理性的研究。比如,他认为不管是哪种语种,阅读的过程都是一个,只有一种方式。

我觉得我们在探讨儿童阅读问题的时候,这种理论性的或者是体系化的建构,可能会渗透到一些话题的讨论中。还有一个面向,就是凭着我们自身的感性经验,一种直接的对阅读的接近。这种接近,像德国作家莱辛,他就说过"书本可以解释人生",他这种认识就是自己直觉性的东西。另外写《阅读史》一书的加拿大著名作家曼古埃尔,他说"阅读几乎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这也就是刚刚梅老师谈到的,"我要活在书堆之中"。

其实现在这个社会中也有很多人"活在书堆之中"。这种表述都是直觉性的、感性的、经验化的表述,像说阅读就如同呼吸一般,金庸也说过,"我不需要钱,但是我需要书,我蹲大牢也可以,只要给我书看,我就可以"。美国学者爱默生说过,"会读书的人应该是一个发明家"。其实也是把阅读用简洁的话感性地加以阐述。我们往中国古代推的话,宋代的大词人黄庭坚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其实也是说直觉上阅读的功能和重要性。我个人觉得我们关于阅读的会谈的话题,其实一个是分析思辨的、建构体系的取向;另一个是我们个人的直觉的、经验的、感性化的接近。这两个面向都是可以采取的。

徐冬梅:我觉得刚才梅老师和朱老师试图探讨的,是阅读跟儿童生命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来说,首先一个儿童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生命体,也就是生理胚胎的发育一定伴随着精神胚胎的发育。精神胚胎的发育有两个方面,对一个孩子来说,阅读跟他是什么关系,其实是顺应他生命发展的。一个方面是他想关注,除了我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以外,外部还有些什么,他会去考虑。因为一个人的直接经验总是有限的,他所看到的。就像朱老师提到的,棕熊探测水温,但是动物永远不可能知道它生活以外的东西。而人可以借助阅读知道"除我以外的",这样就可以不止"生一世",甚至可以经历"万世"这样一个人生经历。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阅读经验对我们的直接体验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延伸。第二个就是,阅读是很直接的,很多童话书表现的主题就是自我认知。关注"我是谁","我怎么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就是关注我们自身。关注外部、关注人自身,这个时候他必然产生阅读的欲望,我觉得这是从个体的角度。

第二个方面就是阅读是个什么样的事情。我觉得阅读是把除了个体的生命发展必需之外,还是一个把个体的生命之流引入民族的、人类的洪流当中去的过程。不仅仅我想知道,我还要知道我这个民族、我这个"类"所应该知道的,从这个方面来看,阅读是个文化传承。

朱自强:我对这个话题做一下补充。阅读是人类创造的一个奇迹,它是只有人类才能创造的奇迹,是人类文化中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文化。

刚刚徐冬梅讲到了个体和群体。比如说群体,出现了印刷书籍的阅读之后,整个人类社会改观了,西方学者特别是媒介研究者,谈到向现代转型、印刷机的意义,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使阅读成为更多的人可以了解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宗教改革对现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宗教改革如果没有大量印刷的《圣经》摆在很多人,特别是中产阶级家庭的餐桌上的话,我觉得宗教的历史就会难以进行,它就会成为牧师的垄断体制;阅读是内省的语言,它促进了个人主义的生成。因为面对阅读的时候,特别是书籍的印刷、文字的阅读,会促进自我意识的产生。这点我们从儿童文化发展的历史中看得很清楚。

彭懿现在做博士论文,研究民间童话。民间童话,它是集体性的东西,但是发展到安徒生为代表的创作童话之后,就变成了个性化的东西。也就是说安徒生的语言是书面语;而《格林童话》——当然在出版过程中也有很多润色在里面——但它取自的最初文本是口头的语言,不是印刷的语言,不是在书籍中、在页面中向我们传递,而是通过声音来传递的。这种语言很难呈现个性化。我觉得在我们从群体的角度探讨阅读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的时候,阅读的重要性,应该也是不言自明的。

对个体来说,个人的经验,感性化的、直觉的东西,也可以使我们接近阅读本身。我想到童年时候的阅读。那个时候,大家知道在""期间,很多书都是禁书,文化是被囚禁的。但是只要能找到书,我就如饥似渴地读。那个时候阅读的东西其实对我的一生都是影响非常大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阅读,我不是今天的这样一个人。当然没有阅读,这个人比现在更好还是比现在更坏都很难说。

梅子涵:在一个生命之初,在眼睛、鼻子都还不具备的时候,他会在母体里面聆听,而这个聆听本身其实就是一种阅读。分娩出来以后,眼睛一睁开就开始看,这也是阅读。

这样一种欣喜的、慌慌张张的、模模糊糊的张望本身是来自一种本能。所以你如果仔细去看这个孩子一睁开眼睛时的这种张望的阅读的话,你就会发现:唯有来自本能的,他才会那么慌慌张张,那么热情。

我们现在说儿童阅读,一个人的童年需要阅读。有的时候我们会以为是一个成年人的社会、一个文明的社会在向儿童发出一种号召一样,好像是把这个东西安排给他们。其实不是,他本身就需要这个东西。

当然,因为各种原因,一个人诞生以后,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缺少一种从阅读四周、阅读门前的景色到渐渐进入阅读书本、阅读文学的推进,甚至缺少机会走进文学、走进童话。所以我们要强调阅读,要把这样的机会安排给他们。他们的生命里有渴望,所以把机会安排给渴望的心就是一件人性意味很强的事。

安徒生的那个童话《癞蛤蟆》里说,癞蛤蟆的头顶有一块闪闪的绿宝石,所以它总想飞翔。我们也是在告诉孩子们,人的头顶也是有这块"绿宝石"的,它叫"渴望阅读",它叫"阅读的本性"。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x***8(**的评论:

新蕾社特邀中国儿童阅读方面的六位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就童年阅读、儿童文学、好书坏书、读文读图、亲子阅读、班级读书等十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深刻的讨论。六位作者各抒己见,话语睿智幽默,灵光闪现。讨论既有学理上的见地,又不乏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本书根据讨论、对话整理而成,充分保留了现场感。附录部分是各位专家的独家推荐书目和精当点评。本书对于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教育工作者,对于孩子家长来说,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梅子涵和朱自强两先生为本书作序。

2017-08-18 10:25:20
来自huayuan**的评论:

在席殊书店买的,三十块呢,以后还是在网上买好了,可以省点钱。内容不错,还没看完。

2009-05-12 22:33:49
来自judy200**的评论:

推荐的书都挺好,对初当父母的家长很有帮助。但唯一的不满意是:没有按儿童年龄段分类,还是很困惑。

2010-04-30 17:15:15
来自karensu**的评论:

吸取了各位专家的经验,参考了推荐书目,有机会会让孩子接触一下的。

2009-08-27 20:25:12
来自aamom**的评论:

道理浅显易懂,内容轻松活泼,很适合初为宝贝选书做指南

2009-08-31 22:21:06
来自mmmlr**的评论:

这本书实用性指导性较强,买几册送给好朋友共同分享!

2009-06-03 14:38: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让我了解儿童文学,及儿童文作作品,更有利教子.

2009-07-26 18:03:1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因为有阿甲,又看到网上的推荐,买到后觉得值!只是排版上比较密而已!

2009-09-03 09:18: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我很喜欢,尤其喜欢里面推荐的童书。

2011-08-11 00:03:01
来自天才宝**的评论:

绘本阅读指导类书买了不少,所以这本并不显得格外突出。最偏爱结尾那部分,专家推荐了不少书,不错不错,记录下来,以后一一收进。其它很多谈话都属于我坚定不移相信也正在执行,对已进行亲子阅读的妈妈帮助不是很大,对于刚开始进行的妈妈们可以买来看看。这类书籍最后就成了我们这些爱书妈妈们购买指南了!感觉出版社应该最感谢他们,广告阿广告呵呵。

2010-11-14 16:14:03
来自听雨筑**的评论:

同儿童文学5人谈一样,是可以一读再读的一本书!

2011-11-15 22:59:26
来自fdeha00**的评论:

原来阅读是那么有趣的事情。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和孩子一起阅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2009-06-30 08:50:04
来自queena0**的评论:

这本书读完了,值得反思,中国儿童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2013-10-21 14:01: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近来为宝宝选书比较多,选什么样的书一直困绕着我,因为有时候看到书评买来的书并不如想象的好,所以很希望自己能做出正确判断。看到桃之源的评论之后,决定买这本书。买来先看了亲子阅读、好书坏书两章,个人感觉很有帮助,非常认同书中所说的亲子阅读是“成人自己生活的需要”这一观点,期待着与宝宝共成长。本书目录清晰,每一章节主题鲜明,对小孩不同阶段的阅读都有指导作用。

2011-01-05 18:03:08
来自ryanboi**的评论:

6个阅读推广人,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儿童阅读的概念,作为家长,真的很感谢他们的努力!

2009-04-14 14:20:39
来自urbanbb**的评论:

这6人基本是目前研究中国儿童阅读的代表,从他们思想的碰撞中能看到些有用的东东,给孩子选书也有比较好的参考,推荐!

2011-05-12 18:49:34
来自小王子**的评论:

书刚到手,抽着翻阅了一部分,读着梅子涵对某些书的感悟,点评,觉得真是太棒了!我庆幸我在小跳两岁时看到了这样一本书,可以指导我如何给孩子阅读的书,而且从中我也能收获更多的好书。

2009-09-07 10:21:46
来自xyldxdd**的评论:

本书是记录了关于中国儿童阅读方面专家6人谈话的内容,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关于何谓阅读,何谓好阅读,何谓坏阅读等等。但是最为一名家长兼老师,最吸引我的一定要书,怎样选择好书,怎样培养孩子阅读,怎样亲子阅读,小学生的阅读培养等,这才是我最关注。

2011-01-07 08:39:35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