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世界Ⅰ: 欲望与认知心理学图书
人气:60

欲望的世界Ⅰ: 欲望与认知心理学

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本书系将欲望作为具有开端意义的学科门类进行研究,并以物理学为依托,以生理学为基础,以心理学为导向,以认知神经科学为介质,以欲望作为人类主观世界的及时推动力,借助欲望层次理...

内容简介

人类是怎样认识世界的?人类世界观是怎样形成的?本书以认知神经科学为基础,以人类认识过程和认识层次的基本理论模型为主线,根据欲望与认知之间所存在的共轭性递升关系,建立并论证了人类欲望层次与认知层次同步共轭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本书还进一步阐述了欲望层次与人生境界之间所存在的联动与循环关系以及同梯度俯仰效应,从而为我们解读人生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了独出机杼的理论指南和考察视角。

编辑推荐

1.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本书通过对欲望内涵与外延的科学求证与解析,试图帮助人们寻找到解读人生意义的终极答案。世界上所有的人其实都活在自己的欲望中,都是为欲望而活着,为欲望而忙碌,为欲望而奔波,并在寻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痛苦与忧伤。

2.一部非常了不起的欲望心理学盛宴!人的内在心灵与外在宇宙相连,使得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两个世界在量子的隐微之处重叠到了一起,形成一个诡异的奇点!看完本书,我们对宇宙和对自我的认识将发生明显的改变!

3.难得的一部奇书,貌似一看就懂,实则一看就蒙!或者不看则已而一看就疑惑重重的书!当人类感知功能和外在物质现象忽然交合在一起的时候,一种令人惊疑的奇迹就发生了!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这种奇迹中发现了自我的存在性,发现了宇宙的存在性!我是谁?我以什么形式而存在?是物质的形式还是精神的形式?或者两者都是又都不是?我在宇宙的“心”里?还是宇宙在我的“心”里?看完整套书系之后,相信每个人都会陷入深深的思索!

4.人类现有的世界观或许会因为本书的出现而发生一次重大的改变!本书的特点是通过解读世界而解释自我,或者通过解读自我而解释世界!世界和自我或者自我和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东西!就像一枚硬币,是一个东西的两面!或者说,就像一本书一样!文字的书写是世界的,意思的表达是自我的。

5.看完本书系之后,请沉思三分钟,再睁开眼睛时,你看世界的眼光可能就会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变。你发现的奇迹,可能就是本书揭秘的奇迹。

目录

前言:一本解释世界并改变自我的书

及时篇 欲望的本质属性及其基本特征

——欲望是人生及时推动力

及时章 欲望概述

欲望的奇妙之处正在于此,它是在自我认知或自我意识中出现的在场的“无”与不在场的“有”之间所产生的对称性、等效性和呼应性遥感关系。

一、欲望的定义

二、欲望的内涵与外延

三、欲望效应

第二章 欲望的基本特征

从物质性欲望上升为精神性欲望,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不是简单划一的直线,而是层层递进、步步高升的阶式路线。沿着这条路线,我们可以找到人类精神形成的轨迹。

一、欲望的自我体验性特征

二、欲望的动机驱使性特征

三、欲望的目标期待性特征

四、欲望的休动间歇性特征

五、欲望的循环往复性特征

六、欲望的倾轧代偿性特征

七、欲望的自我膨胀性特征

八、欲望的衍生联动性特征

九、欲望的层次递升性特征

第二篇 欲望层次理论

——欲望产生的认知路线图

及时章 本性欲望:人类欲望的及时层次

本性欲望自发生以后,便成为人类其他欲望及其一切活动的最原始的内驱力,人类的认知活动、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也正是从这个时序和环节上开始萌动,并藉此形成比较完整的人类智能流和意识流。

一、本能的概念

二、欲望与内部感觉的关系

三、欲望与注意的关系

四、从本性欲望到自我意识

五、本性欲望的结构机理

第二章 感性欲望:人类欲望的第二层次

认知层次不但决定了我们的意识方向、心理取向、情绪倾向和精神境界,也决定了我们的目标选择、策略选择和行为选择。

一、欲望与外部感觉的关系

二、从感性选择到感性欲望

三、感性欲望与本性欲望的关系

第三章 知性欲望:人类欲望的第三层次

欲望与感知互为基础和前提。欲望的产生离不开感知,但欲望一旦滋生出来,便又会掉过头来对感知方向起到驱动作用。

一、欲望与知觉的关系

二、目标感应型知性欲望与经验积累型知性欲望

三、欲望认知定律

四、欲望定理

五、知性欲望与感性欲望、本性欲望的关系

第四章 情性欲望:人类欲望的第四层次

人产生了欲望,欲望反过来又驱动人的行为,并在欲望系统的层次反应中促动社会关系的发生与发展,进而形成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一、欲望与情觉的关系

二、情性欲望产生于主体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之中

三、从情性欲望到自我表达

四、从情性欲望到社会关系

第五章 理性欲望:人类欲望的第五层次

斯宾诺莎曾说过:“炽情扰乱了我们的心,蒙蔽住我们对于整体的理智见解。”这就是说,理性的东西必须克服情性的干扰,才能保持自身的纯洁性、自在性、中立性与合法性。

一、欲望与理觉的关系

二、理性欲望与规则意识

第六章 慧性欲望:人类欲望的第六层次

人类的认识层次既是由低级而高级地递升上来的,也是由实在而虚在地发展过来的,人类的欲望层次与之同步共轭,也同样是由低级而高级、由实在而虚在地递升和发展上来的。

一、欲望与悟觉的关系

二、慧性欲望是对理性规则的反观与超越

第七章 神性欲望:人类欲望的第七层次

神性欲望可以让人产生超尘脱俗的信念,发明创造的灵感,昂然进取的激情,也可以使人产生脱离现实的空想、幻想和妄想。

一、欲望与灵觉的关系

二、人类欲望层次与社会层次的演绎关系

三、神性欲望的超现实性

第八章 动性欲望:人类欲望的第八层次

人类都有甘为某一欲望的实现或满足而付诸行动的欲望,这也是分析和评估人类行为与动机存在必然联系的理论依据。

一、欲望层次相激效应

二、动性欲望与其他欲望之间的关系

第三篇 欲望层次演绎原理

——欲望层次与人生境界的联动与循环

及时章 欲望的联动与循环

欲望形式多种多样,欲望层次交叠错落,但千条江河归大海,不管哪种欲望形式,不管经过哪些介质,经过哪些渠道和迂回,最终总要回馈、回归或落实到本性欲望中来。

一、欲望层次结构的循环关系

二、人类欲望循环定律

三、欲望层次结构的反衍关系

四、欲望层次与神经支持

第二章 人生境界与欲望层次同梯度俯仰效应

欲望不仅决定你的人生方向,也决定你的人格结构、秉性气质、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

一、本性境界:通过本性洞察人格的真实之美

二、感性境界:有所感才能有所动,感动不是任性的理由

三、知性境界:知之愈多,通往世界的路就愈宽

四、情性境界:感情体现圆滑,情绪暴露棱角

五、理性境界:理智是人格成熟的标志

六、慧性境界:唯有智慧之光才能把自我意识照亮

七、神性境界:超越自己是通往人生胜境的惟一出路

八、动性境界:欲望力决定行动力

后 记

在线预览

人生真正的悲剧,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当我们被问及“人是从哪里来的,最终要到哪里去?”“人为什么而工作?”或者“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的时候,当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的时候,当我们经历亲人的逝世或者其他苦难而怅然发现生命中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残酷而不留情、虚空而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为找不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而困惑。

这些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即已发出的诧异与疑问,一直推动着我们不断对自己的存在与行为做出理性的沉思和反省。

我们为了生活有时表现得很快乐,很欣慰,有时又会表现得很苦恼,很忧虑。我们不断在幸福和不幸福的双重感受之间徘徊,似乎始终找不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我们一路走来,发现人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际遇,人人都有不同的生存体验,人人都有不同的情感倾向和精神境界。

但回头望去,我们可能依然困惑不解:究竟是什么把我们的每24小时、每一步穿缀在一起的?它究竟符合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和行为规则?正像美国作家赫尔曼 梅尔维尔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生活由不可见的细线串连在一起。”对这条细线是什么,他没有回答,或许他也无从知晓。我创作本书系的目的就是把这条细线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并用以指导世人的生活。这条细线不是别的,而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欲望。

因此,我们可以确认,所有人的形象、气质、心理、意志、动机、人格、脾气、秉性、意识、思想、精神、心灵都是欲望之手捏制出来的幻象,所有人的行为、举止、情态、表现都是欲望驱力、拉力和张力发生作用的结果。由此推论这个世界所有的人文面貌和现行社会状态也都无一不是人类欲望之魔走过之后留下的斑斑遗痕和串串踪迹。

历代学者曾以各自所倾注的研究视角给欲望下过各式各样的定义,试图揭开欲望的本质属性,但大多数定义都是片面的、笼统的和不严谨的。

欲望的定义不论是从哲学的视角上界定,还是从生理学的视角上界定,或者是从心理学的视角上界定,都是一个难以尽述的话题。因为欲望以其特殊的身份与角色,几乎混迹于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不论从哪一个层次、哪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欲望的遑遑魅影。所以,无论从哪一个层次、哪一个角度解说,都难免被归为一家之言。

欲望动力心理学可以被归结为质能结构主义心理学,以便与其他诸如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等心理学分支相并称和相区别。其中每一个学派的心理学都涉及到了欲望问题,但只有欲望动力心理学才及时次将欲望上升为人类心理世界的中心和精神世界的及时推动力来研究,并对欲望的产生、发展和满足过程做出了系统的和的解读。

欲望是指作为人或动物的自我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通过神经智能而感应到某种匮欠性刺激或目标性刺激之后,为了解除匮欠性刺激引起的不适感或为了获得目标性刺激引起的舒适感而产生的不要或想要的应答性反应或意志冲动。

欲望具有三象性:匮欠、目标和神经感应,这也是欲望产生的三要素。其中,匮欠属于欲望之所缺,目标属于欲望之所济,二者只有被神经感应到之后才具有欲望意义。这就意味着,一切欲望都离不开神经反应和大脑认知。这就使欲望与认知之间天然地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因果逻辑性互动关系和同步共轭性发展关系。欲望是内在匮欠与外在目标借助神经智能(神经反应能力)和大脑意能(大脑反应或意志反应能力)而实现的遥感性和呼应性反应。

在此,我们有必要检视一下拉康的欲望理论。拉康认为,人的欲望发生于生物性的匮乏,它总是以具体的缺失对象为欲求指向。一旦获得对象,需要则得到满足。他说:“要求本身涉及到的是它所要满足的以外的别的事,它要求的是一个在场和一个不在场的东西。”

我认为,拉康的所谓在场的东西就是匮欠,任何主体都会对匮欠产生拒受性要求,而不在场的东西则是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欲望对象,就是匮欠的填充物。弗洛伊德认为“外部对象只有被自恋式地爱着,变成一种回归自我的心像,才能转变为内在的对象”。就像一个女孩子在商店的橱窗里看见了一件她喜欢的裙子,其实她并不是喜欢裙子这个外在对象本身,而是将这个裙子变成了一种自恋式的心像,即她用想象将这件裙子穿在自己身上,与自己的体形和皮肤融在一起构成一幅自我迷恋的美景。

有时候,她会反复将各种裙子穿在自己身上,在镜子前面左照右照。她不是在照裙子,而是在映现自己。这里的欲望对象其实是自恋的对象。

拉康和弗洛伊德都意识到了欲望源自于匮欠但并非等同于匮欠本身,而必须与一个特定的外在对象相联系,甚至也不等于外在对象本身。但拉康和弗洛伊德都没有充分强调神经认知对于欲望的产生所具有的天然的、独特的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匮欠和目标只存在于神经智能性反应和大脑意能性反应的认知基础上,抛开这个基础,匮欠或目标都将不复存在。

欲望的奇妙之处正在于此,它是在自我认知或自我意识中出现的在场的“无”与不在场的“有”之间所产生的对称性、等效性和呼应性遥感关系。

一方面,欲望是自我针对匮欠产生的不适感及其不适感经验而再度做出的解除或规避不适感的应答性反应,并在自我大脑中上升为一种“不要”的意志冲动.

另一方面,欲望也是自我基于舒适感及其舒适感经验而再度做出的获得舒适感、增加舒适感和保持舒适感不断延续的应答性反应,并在自我大脑中上升为一种“想要”的意志冲动。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一个是反面,一个是正面,正反两面通过大脑而殊途同归,并汇成欲望之河。

媒体评论

1.人类欲望是有层次的?这些层次是怎样形成的?欲望的层次性体现在何处?本书按照认知神经科学理论将人类欲望分为八个层次,即本性欲望、感性欲望、知性欲望、情性欲望、理性欲望、慧性欲望、神性欲望和动性欲望。

2.人类欲望的层次性体现在何处?本书深刻揭示并阐述了人类认识与欲望之间的共轭并行关系以及作用与反作用互动原理。欲望层次理论的提出和建立,对于指导我们解读自我人格结构、考察人类行为动机、加强自身精神修养和提升自我幸福指数,提供了一条别开生面的解读途径和观照视角。

3.人们如何提升自我和实现自我?为什么不同的人总是具有不同的人生境界?本书根据欲望的联动与循环关系,揭示并阐述了欲望层次与人生层次之间的同梯度俯仰效应。欲望是人生的推动力,欲望方向决定自我人生方向和社会行为动机,欲望层次的不断递升必然推动人生层次和人生境界的不断提高。禁欲和制欲是违背人性的强权,只有合理地激发欲望和引导欲望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4.欲望的满足过程实则是自我意识返回到自我本身。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5.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之前是痛苦,欲望满足之后是空虚,人生就在痛楚和无聊之间摇曳。

——尼采《善恶的彼岸》

6.人的精神问题,说穿了就是一个欲望满足的问题。人的精神世界看起来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洞,那是因为人的欲望永远也没有止境没有尽头。

——叔本华《论了解自我》

7. 欲望的真正对象就是缺乏。缺乏可以说是欲望的本性,是欲望的世界的基础。总之,欲望是“想像界”的成员。它的动力与想像认同的动力是一致的,即都来自里比多能 量。不能把欲望视为一种不可控制之物,因为它是在一定的界限内有限运动的,或者说,“想像界”就是它的活动天地。

——心理学家拉康 雅克《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

8.人一生下来就被判了欲望的徒刑,就被囚禁在欲望的牢笼里面。人一直想挣脱欲望的捆绑。事实上,天底下难对付的东西就是人自己的欲望。 人当然是有理性的,但理性和欲望总是在打架,它们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吾***0(**的评论:

心理学基本读物,非专业爱好者也可从中获取很多知识

2017-06-23 11:49:36
来自的***哈**的评论:

挺喜欢的一本书,细细地温润心灵。有书签和明信片赠送。

2017-06-24 17:53:54
来自v***c(**的评论:

一看到这些书就想买,收到后看了下,本人感觉值得一读。

2017-06-27 13:18:54
来自g***t(**的评论:

书很不错,质量也是超级棒的,比在实体店买的便宜多了!

2017-06-27 16:21:15
来自覆***(**的评论:

这个书搞特价买的 内容大概翻了一下 有点意思 先赞一个

2017-06-27 16:05:47
来自y***g(**的评论:

在当当上买书真的不错 速度快 价格低 品质还有保障 很满意!

2017-06-27 16:08:41
来自都***s(**的评论:

— 本围绕人类智力这一核心线索,整合认知心理学的众多概念。

2017-06-29 16:14:30
来自冬***(**的评论:

认知心理学也可以如此有趣和贴近生活。有继续往下看下去的想法

2017-06-12 09:09:33
来自v***v(**的评论:

非常满意,书收到还没有来得及看。快递员服务态度很好,给个赞

2017-06-27 18:17:55
来自还***(**的评论:

—本文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让认知心理学变得趣味盎然,不再枯燥。

2017-06-29 16:09:37
来自发***凰**的评论:

已在当当网购买了第三本认知心理学的书了,但每次购买都有理由。

2017-06-28 17:47:46
来自深***如**的评论:

感觉与我所理解的认知有点不一样呢!不过看着还是蛮不错的!涨见识了!

2017-06-24 17:07:04
来自爱***(**的评论:

涉及的各学科知识太多,没怎么看明白,不过看明白的地方还是很令人振奋的。

2017-06-13 11:22:53
来自***(匿**的评论:

当当做活动时买的书,欲望的世界 感觉书名很大气,还没看,从书名上给个赞吧

2017-06-18 09:27:47
来自***(匿**的评论:

人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为了了解他的奥妙 开始读心理学的书籍 启蒙读物就靠它了

2017-06-15 08:48:12
来自想***个**的评论:

— 强调认知心理学在其他领域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现研究与应用的有机联系。

2017-06-29 16:03:44
来自他***(**的评论:

难得的一部奇书,貌似一看就懂,实则一看就蒙!或者不看则已而一看就疑惑重重的书!

2017-06-23 17:41:30
来自决***1(**的评论:

神速昨晚下单,今早9点多就到货,7本书70多块,还未有来的急看,看包装应该是正版!

2017-06-27 16:18:06
来自辅***给**的评论:

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好奇,当时还想着读不下去的话就摆在书架最好的装饰吧!想错啦!

2017-06-23 12:39:30
来自是***(**的评论:

任何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无不串掇着无形的欲望的丝线,无不是自身内在欲望的展露与体现。

2017-06-20 14:17:23
来自大***0(**的评论:

这本书很是吸引我呢,准备把它啃完!同时也坚定了我读其他心理学书籍的信心!不错哟!看来好奇也不一定会害死猫呢!

2017-06-23 12:44:24
来自说***发**的评论:

这本书封面很美,清爽的蓝色让我静下来,心无旁骛的读书,文章的语言睿智成熟,让我反复阅读理解,真是很棒的一本书。

2017-06-24 18:41:55
来自号***基**的评论: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能只有一次生命,与其浪费时间怀念过去和幻想未来,不如现在就开始追寻内心的真实自我,成就惟一的自己。

2017-06-30 17:12:47
来自奇***(**的评论:

看完本书系之后,请沉思三分钟,再睁开眼睛时,你看世界的眼光可能就会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变。你发现的奇迹,可能就是本书揭秘的奇迹。

2017-05-27 17:39:13
来自草***味**的评论:

欲望的奇妙之处正在于此,它是在自我认知或自我意识中出现的在场的“无”与不在场的“有”之间所产生的对称性、等效性和呼应性遥感关系。

2017-06-13 16:44:10
来自负***件**的评论:

很好的书,包装很好,物流很快,纸质很好,内容也不错,遇上活动搭配神券,很满意,读书增长知识,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多读书,提升素质。总之很满意。有活动继续。

2017-06-24 17:23:31
来自的***(**的评论:

满减活动一下买好多书,有给自己的有给孩子的,希望她从小多读书!当当买就是好,头天晚上10点多,第二天上午就收到了,比其他渠道都要快,满减价格也优惠!坚信当当会一直好下去!

2017-06-24 17:41:13
来自是***个**的评论:

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人们把握好和规范好自己的欲望以及对欲望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分寸,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适应各种不断变化着的生存环境。

2017-06-20 14:27:34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