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回忆录图书
人气:233

我的青春回忆录

本书是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的自传之及时部。从他1965年13岁考上北京四中时写起,直至1971年在云南建设兵团结束插队生活时止。作者以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写下了对那个年代的独特解读;也是对他辉煌...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的自传之及时部。从他1965年13岁考上北京四中时写起,直至1971年在云南建设兵团结束插队生活时止。作者以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写下了对那个年代的独特解读;也是对他辉煌导演生涯之前的生活、思想、艺术等各方面积累的一段小结。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

《我的青春回忆录》不是电影,不是艺术创作,是作者的早年自传,是回忆录,是一个思想者的精神成长史,也是一个清醒着的灵魂对过往年代与人性的反思。它打动你,感染你,也让你摸到一点灵魂的质地。

编辑推荐

一个充满自省与批判精神的电影人,一本青春陈凯歌的真庄自供书。

我一直认为我的人生经验大都来自那个时期,其中重要的是,这个革命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认识自己即是认识世界,明白这一点,就决定了我的一生。尽管那场革命因十年浩劫这样的名词而似乎得到否定,也有了许多批评的书籍,但只要人们仍然只会控诉他人时,这场革命实际上还没有结束。我试图做的,就是在审判台空着的时候自已走上去,承担起我应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因此,这是我的自供书。我一直不能以轻松的态度看待生活,这也许恰恰是我在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给我的影响,我却没有什么后悔。

陈凯歌

目录

及时章 天国

第二章 降临

第三章 群佛

第四章 狂灰

第五章 青山

附录

附录一 千里走陕北——《黄土地》导演阐述

附录二 张国荣的眼睛

附录三 《梅兰芳》拍摄初衷

后记

永远少年的凯歌

在线预览

及时章 天国

一九六五年,我十三岁了。我开始在人前饶舌,又在饶舌者面前假装沉默。人到十三岁,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原谅在过去,不是这个理由。因为你确实已经十三岁了。十三岁时发生的事情永远也忘不了。

特别留下印象的事,有两件。一件在夏天,另一件也在夏天。及时件:我在夏季的末尾考上了北京市最著名的男子中学。我跟在邮递员的自行车后面飞跑,他手上举着一只白色的信封。我穿过锯木厂的电锯声,一个公共厕所和一大丛美人蕉,在家门口的石影壁前追上了他。我一直感激他,不仅我相信正是他把运气带给了我,而且为了他把快乐带给别人时的快乐。从走进教室的及时天算起,我只在这座学校正式呆了十个月。这个,是他和我都没有想到的。

第二件事,发生在小巷转弯处的破屋门前。我走近的时候,一群孩子正挤在那儿,朝里望。里头很暗,要不就是外边太明亮,我好一阵没有看清那是个老人。虽然是夏天,他身上的棉衣也不该破碎得像一只鹅绒枕头,当然没有那样的洁白。一只麻袋中露出一些肮脏的废纸,摊在地上;一只用铁丝弯成的筢子,木柄雪亮,仰面躺着;一只同样雪亮的碗和一只生了锈的锅,郑重地放在木床板上,像是两件文物;"嗡嗡"响着的,是一只苍蝇。在我受到的教育中,一些我并不真正知道的什么,仿佛近了一点;我仿佛知道的另外一些什么,却远了一点。让人在饶舌和沉默之间左右不是。老人抬起头,眼睛晶亮晶亮,刀子似的一闪,孩子们就一哄而散。许多年以后,我才从朋友的书中知道了,只有就要饿死的人,才有那样晶亮的眼睛。我又经过那里的时候,破屋已经拆掉了,我想,老人自然是死了。 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六周年。

其实,无论在哪儿,这样的景象都不足为怪,现在也是。我当时很吃惊。可我没有想到我应该而且可能为那老人做点什么,是使我日后更吃惊的事。我只是一哄而散的孩子中间的一个。我只是一名看客。类似的事情我以后看过不少,许多淡忘了。不忘的是那双眼睛,晶亮地长在我的背上,晶亮地看着世界。

一九六五年对中国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她刚刚迈出一道门坎,同时准备迈进另一道门坎,抬着脚。这中间,一片阳光。光亮有时不过是黑暗安装的一道门,推开门就又走了进去。

这一年夏天,国营市场上蕃茄的市价是人民币一分钱一斤。若是暴雨过后,价格就会变成一毛钱一堆。运走这一堆,要使四五个孩子很费些气力。花八元钱,就可以在机关或学校的食堂一个月里吃得很好;每人月平均消费三十元的是富裕的家庭;手表还不是人人都有;时髦的标志是拥有一辆上海生产的"长期一13型"自行车;使我们这些醉心体育运动的男孩子更加醉心的是一双同样由上海生产的"回力牌"白色球鞋,索价十元。我是在这一年夏天才头一次得到这样一双球鞋的,是母亲祝贺我考上四中的礼物。等到它渐渐旧了,我就用白粉把它重新涂白,因为我知道,一斤面粉市价一角八分的当时,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这样一双鞋的。中国的农民们从国家手中收到蕃茄的一分钱和面粉的一角八分钱时(当然不这么简单),成熟一只蕃茄也意味着至少四个月的劳作。因此大概可以算出农民们的收入情况。但是,这不是最坏的情况。

不仅因为年龄,也因为其他,我不是一九六○——一九六二年的合格回忆者。在饥饿突然露面时(其实它一直跟在背后),城市居民中的重体力劳动者的月粮食定量降低到十四公斤;而孩子们,只有六到九公斤。我记得我曾在市场附近寻找菜根和菜叶,切碎了用红薯面包成菜团子,双手捧着吃,以防它散开。在学校大群的孩子中间,有些渴望在课间休息时,得到五粒黄豆,很香地炒熟了,握在掌心,握出汗来,才咸咸地一粒粒吃掉,腿上却依然浮肿着。我们对童话像对鞭炮一样又爱又怕,因为童话中总是提到糖果。偶然可以吃到面条时,哪怕在同一家庭中也须用小秤将面粉一份份事先秤过,再为每个人单独制作。在大型食品店里被轻易捉住的贼是一具腹部滚圆的尸体。北京各机关派出卡车和,追赶内蒙古草原上的黄羊,把被饥饿打死的黄羊肉血淋淋地分给许多家庭。根据我的经验,这种肉食并不好吃,但在当时,很好吃,非常好吃。

我们到底生活在首都,到底偶尔还能吃到黄羊肉。我的一位在美国居住了十二年的朋友回忆当年的情景:她当时躺在河南省的一个村庄里,两眼望着悬在房梁上的一只篮子,里面的几个干馍是一家的食物。她后来偶然活了,在父母把她接到北京之后。此后许久,只要听到炊具的碰撞声,她就开始感动地啼哭。就在这个河南省,农民们先是吃净了树皮、草根,甚至一种泥土,然后就在道路、田野和村庄中成群地死去。官方文件中对这件事很少提及,提及时使用的词汇是"非正常死亡"。在不多的几年里,死于此种非正常的人数在两千万到三千万之间。一个相当于澳洲人口总和的人群消失了,但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说,谁该负责?也没有说。只知道:我们遇到了自然灾害。还有,苏联人的背信弃义。

自斯大林死后就开始了的中、苏意识形态之战,恶化了国家关系。一九五九年,苏联开始撤退专家,停止了一切援建项目。中国则开始以农产品偿还朝鲜战争借款。据说,这就是造成饥荒的主要原因。事实是,饥荒的部分根源是人为的结果。而同苏联的冲突,仿佛一个举着雨伞在阳光中行走的雪人一样,偶然遇到一场暴雨,不仅可以避开晴日带伞的猜疑,而且可以为自身的融化找到根据。这是一场及时雨。一九五八年全国性的""才是六十年代初期的起因。

但是,人民却甚少怨言。原因中分量很小的是他们不了解内情,更多的是他们对这个制度还有信心。因为饥荒是农业国家的常规事件,仅在中国近代史上,灾变已经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了。不但如此,他们还欣赏同苏联人的斗争。维护西方马克思主义纯洁性的重担,由数千年维护"华夏正统"的民族来担当,表面上不通,实际上合乎逻辑,都基于同样的道德偏执。古远的帝国旧梦和尚未古远的百年外患所造成的悲哀和仇恨作用,一时间确实产生了所说的"精神变物质"的强大力量。他们相信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可以依靠精神的力量,"在一张白纸上画下近期最美的图画"。受到伤害的民族自卑感,以自尊的方式被激励起来了。

自一九五九年起,由一名在战争中被日军打断了一条胳膊的将军指挥,从中国各地汇集来的人群,在东北烈风劲吹的雪原上,建设起一座巨大的油田。他们住在土坯垒成的泥屋中,吃着有限的粗糙食物,依靠军事共产主义的组织方式,人海式的劳动投入,理想与纪律,在刻意不宣的岁月中默默奋斗。一位名叫王进喜的工人,曾在严冬季节跳进深可及胸的泥浆池中用身体搅拌开钻所必须的泥浆,并使他的钻井队保持年钻井世界纪录多年,而被称为"铁人"。他在北国寒风中高唱:"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满载原油的列车终于从原来无名现名大庆的地方开出,结束了中国进口原油的历史,消息传出,民心大振。与此同时,地处中国华北与西北交界的群山腹地之中,一名叫做陈永贵的农民,依靠同样的组织方式和精神因素,在周围的山地上用铁器时代沿用至今的锄头,建造起比他们脸上的皱纹整齐得多的梯田,其规模使人联想起长城的修建,并在水土保持极其困难的半高原上当年获得谷物丰收。炊烟升起,宣布一个名为大寨的村社的兴起,并为中国北方多山诸省的农业施了洗礼。陈永贵这个名字,对于常年处于半温饱状态的中国农民来说,无疑号召力强大。一九六二年,因"麦克马洪线"而纷争不休的中、印边界爆发战事,来自四川省的军队越过西藏高原,一举击溃了印度陆军。同年,解放军又在东南沿海歼灭了派遣的武装分队,并发出誓言:"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一九六四年,苏共中央及时书记赫鲁晓夫先生下台的同时,中国在西北地区引爆了及时个核装置。大体与人民共和国一同生长的少年们及时次看到了沿街散发的号外和胜过节日的狂热人群。所有这些成功,都是通过人海式的群众运动实现的;"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这类口号更多地出现在宣传中。在元帅推动下,群众运动的胜利被归功于伟大领袖。开始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思想不但是"顶峰",而且五百年才出现一次。如同中国的古语:"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中国的经济也确实开始稳定,人们至今对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之间物品的丰富和低廉的物价记忆犹新。一九六五年纪录国庆实况的影片中,在出现之前,有一个由广场摇到天安门城墙的长镜头,在容纳了一百万人的空间中,竟可以清晰地听到城楼上八面红旗飘舞的声音。接着,《东方红》就在礼炮声中响彻了广场。入夜,手擎红旗的人群在静默中踏出大军行进般的步伐,通过原西方国家使馆所在地——西交民巷,涌向天安门广场,不久,天空中升起了焰火礼花。

……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月清平1**的评论:

我的青春回忆录 凯歌导演有内涵

2017-11-14 22:45:06
来自乡村干**的评论:

你是:他:、我覺得自己好一點,有

2017-11-12 20:53: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客服不行 太麻烦了

2017-11-09 09:35:46
来自长安小**的评论:

好好好我是

2017-10-13 21:30:03
来自t***4(**的评论:

一直想入手的书,散文顶级的凯歌。

2017-10-31 17:53: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无疑是好书,但出版商却不遵守游戏规则。此书其实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少年凯歌》的再版(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几篇附录文章),但出版商却不加任何说明,改了个书名就完全当作一本新出版的书推出。你以为换了个马甲就认不出你了?你这是对读者、《少年凯歌》的作者和出版者的不尊重。为什么要特别指出这一点?因为在出版界,这样的不正之风已在蔓延且愈演愈烈。希望出版商自重,讲点起码的职业道德!

2010-04-10 19:53:07
来自辉少161**的评论:

今天在网上看完了这本小书,我看的是电子版《少年陈凯歌》,首先敬佩他在事隔多年之后有勇气再次面对自己的过去,把多年的往事整理成文字记录下来,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处是:一、他在“批斗”自己父亲的时候上去推了父亲一下,二、在同班同学来抄家的时候,没表现出“勇气”,甚至不敢要求给生病的母亲一张凳子,三、在泳池边第一次尝试打人后的心理描述...

2010-12-02 17:01: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凯歌的文笔很好,艺术家的感觉超出常人的敏锐,思考深刻。本书之美超过了我的预期。

2009-02-19 11:03:59
来自jiangyi**的评论:

很真实,很真诚。。有人说他装逼,但我认为他不是。。他天生的儒雅,是与其他一些第五代不同的风格。。。

2009-07-29 15:20:02
来自zhxf777**的评论:

的历史什么时候才可以被正视?大概要过很久很久吧。陈的笔触陈的勇气,佩服!

2009-10-25 20:03: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虽然他导的电影没几部我喜欢的,但觉得他文笔很好

2012-05-04 00:05:54
来自坝王**的评论:

在书中,陈凯歌直面了自己成长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对了解时代的中国很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凯歌从人类及中国从古至今对时代的评价,更是透彻清晰、高屋建瓴。因此,陈凯歌对自己的错误没有丝毫的隐匿哦,直接称此书为“自供书”。所以,凯歌坦言,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对自己应付的责任丝毫不逃避,对时代也没有充满怨恨,而是取长去短,甚至说从中获益良多。着就符合传统的中庸之道,也符合西方的权责相应。基于以上,陈凯歌是地道、有现代意识的中国人。

2013-04-03 21:39: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买这本书有两个原因,一是喜欢陈凯歌,他渊博的知识、洒脱的风度、惊人的成就,他是中国导演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视野以及文人气质的人;二是喜欢张国荣,看简介中有一篇关于“张国荣的眼睛”的附录。但是,看完之后,与自己理想中的“凯歌之文”有一定的差距,内容多为凯歌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回顾,以平述为主,鲜有深度的思考。

2012-10-22 09:54: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之前已经看过了,但是因为很好看想买来收藏的,不错呵呵

2012-03-06 20:23:23
来自风中小**的评论:

喜欢陈凯歌的作品,看他的书,了解他的另一面。希望多拍点好的作品出来。

2009-02-16 17:52:16
来自师爷大**的评论:

陈凯歌的文笔是非常好的 ,能有幸拜读他的大作 真是倍感荣幸。里面要是多写点他的情感生活就更好了

2009-04-08 15:11:47
来自水墨云**的评论:

一本那个年代的故事书,蛮喜欢的。和其他名人的书区别在于是回忆录而不是自传。。。自传是一生的故事,回忆录可能只是写的某个时候的故事

2010-05-18 20:30:24
来自蓝文夕**的评论:

你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导演,无论是 霸王别姬 还是梅兰芳,还是搜索,关注你的历程,学习你的品格

2013-11-29 23:27:08
来自闲人马**的评论:

陈凯歌的传记文学我的青春回忆录是近年来明星大腕们出书热中最好的作品.特别是我等同龄人读来感触至深,此君不简单

2009-02-18 13:53: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两个月前买的,早看完了,是一口气看完的。书的印刷质量很好,配了几页插图,喜欢。陈凯歌真实地写出那个时代的发生的,真实的将所看、所想的展现了出来。喜欢。我还推荐给我太太看了。

2012-02-14 17:46:18
来自纯真年**的评论:

大一的时候偶然在图书馆看到的,其实之前对陈凯歌并没有感觉,但这本书却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那以后又读了好多遍,每一次都深受感动。这次买来,也算作收藏了吧

2013-04-03 22:13:27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多年前看过他的自传写的特别好文笔成熟抓人

2017-01-09 10:36:5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传记若是自己撰写或是口述后由他人整理,其可读性要远远高于评传,此书属于作者亲自撰写类的传记。要想深入地去了解一个人,他的传记是最好的入口。

2017-09-10 00:44:19
来自啊摇c**的评论:

这是买来重温老炮儿梦的,很喜欢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才决定买书回来珍藏。以前买了一本《重返二十岁》,同样是看了电影以后决定买书回来珍藏的书,那书真心不错,剧照插图又多,我很喜欢。但也因为这样对老炮儿这本书不太满意,因为剧照插图通通没有,好令人失望!!!

2016-03-08 08:55: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其实一直都喜欢陈凯歌拍的电影,少年凯歌已经买不到了,就买了这本,才粗粗看了几页,已经被导演的思想和文字打动,觉得青年人都该读一读~

2017-08-21 07:14:13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