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半生图书
人气:251

我的半生

卷头语 去年夏天,朱君泽甫很恳切地对我说:"我愿追随先生数月,把先生的生平言行,详细记录下来,以做青年的宝鉴 " 我说:"我的言行那里可以做青年的宝鉴 况且,我如此之忙,那里有时间来顾到这些琐屑的事情呢!"泽甫的...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自传   图书 >传记>教育家  
  • 作者:[陈鹤琴]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中国现代自传丛书
  • 国际刊号:9787542645357
  •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5
  • 印刷时间:2014-05-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1942年,陈鹤琴50岁时,写成了他的自传《我的半生》.他用鲜活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家世、童年、中学时代以及海外留学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孜孜以求、奋斗自强的青年,一个家道中落的杂货店主的儿子,先后考入清华大学,后又留学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哥伦比亚大学的成长历程,以及学成归国后毕生致力于中国师范教育与儿童教育的不平凡人生.陈鹤琴主张"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提出"活教育"的口号,并率先垂范用"活教育"来改革中国教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陈鹤琴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他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和实践,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至今影响着当代教育.

编辑推荐

《我的半生》是陈鹤琴教授的自传,真实可感.虽是个人人生记录,但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宏阔的历史风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因而具有其他类作品无可比拟的特殊魅力.

陈鹤琴被称为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为中国幼教事业作出了的贡献.他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陈鹤琴为了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还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大量语言活泼,图文并茂不少儿童课外读物.

作者简介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1911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转入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公费留学赴美,先后入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教育硕士,后转攻心理学博士学位.

1919年,返国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23年,创办鼓楼幼稚园,并兼东南大学教务主任.1927年3月,主编《幼稚教育》(月刊);6月,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第二科科长,主管普通教育.1929年9月起,任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达十一年之久.翌年7月,发起中华儿童教育社,被推选为主席.1934年夏,赴欧洲十一国考察教育.1938年7月,和陈望道等共同发起上海语文学会,提倡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被推为理事长.翌年6月,与陈选善等共同发起上海市成人义务教育促进会,任理事长.1941年元月,主编《活教育》(月刊).抗战胜利后,返上海任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创办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1947年2月,创立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任理事长;3月,筹创上海特殊儿童辅导院,兼任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改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1979年,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被推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园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目录

卷头语

序一 行年五十尚婴儿

序二 永远微笑的儿童教育家

序三 为国争光的"大脑"代表

序四 二十年的老师

序五 中国的福禄贝尔鼓楼幼稚园创办者

序六 以研究学术精神来办理教育行政的陈老师

序七 可敬的华侨童子军队长

序八 斑白的儿童

自传

及时章 我们的祖宗

第二章 我的二哥

第三章 我的童年

第四章 中学时代

第五章 大学时代

第六章 游学时代

第七章 游学生活

在线预览

第三章我的童年

三、私塾开学的礼节

现在我要讲讲我的私塾生活了.那时我读的书与你们所读的不同,学习的方法也与现在的两样.那时乡下没有学校的,只有私塾.私塾里只有一位先生.学生的人数是不等的,少的三五人,多的四五十人.各人读各人的书,不是像现在学校里,四五十个学生呆呆板板读一样书,学一样的东西.那时的先生真能"因材施教"呢.聪明的学生,给他多学一点.愚笨的学生,给他少学一点.不举行划一的共同考试,引起无谓的竞争.倒用个别的指导,个别的考查,以资鼓励而促上进.对于学问的获得是如此,对于品格的训练也是如此.其实学业的成就在私塾先生的眼光看来,还不及道德培养来得重要呢.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品行为上,读书次之.

以上所说的几种优点:(一)因材施教;(二)个别教学;(三)行重于学;正是当今欧美新教育所标榜、所提倡的.但你们不要误会我,以为我在现在新教育如此发达的时候,而来提倡私塾教育,开倒车呢!私塾教育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

优点,我们应当采用,并发扬而光大之.但是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于现代的情形了.

私塾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我来把我自己的经验告诉你们吧!私塾开学是在春季,不像学校是在秋季开学的.我到了八岁,才上学读书.王星泉先生是我的"开笔"先生,开笔先生在私塾时代是很重要的,开笔先生就是及时个先生.开笔先生来得好,学生的前途来得远.开笔先生不行,那学生的前途就有问题

了.所以那时候,学生都选择一个有名望的先生,拜他为师,跟他学."开笔"二字从那里来的?学生初次上学,写字不会开毛笔,先生就教他怎样开笔头.先把笔头在水里浸一浸,再把笔头轻轻地在砚台里的墨水蘸一蘸.笔头不是开的,大概开到三分之一就不开上去了.这就是叫做"开笔".私塾的先生是顾到学生的,学生开笔写字起一直到下课回家为止,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正月十六日,我上学了,那时我刚刚八岁,实足不过七岁,上学有一定的礼节须遵守的:

(一)祭菩萨:上学之前,先在家里祭那保护读书人的文昌帝君.有的人家祭那保护状元的文魁星.若是你将来要中武状元的话,那么须祭武魁星了.我不愿意中状元,所以只请文昌帝君呢.

(二)上学:

甲到书馆里.果盒糕一盒,棒香三根,红蜡烛一对,由二哥替我拿着,陪我走到横街星泉先生的书馆里.

乙拜孔夫子.孔夫子是太上老师,称为至圣先师,所以先要拜他.二哥先把果盒摆在孔子神座前面,再把蜡烛点着插上烛台,棒香点着插入香炉,然后请先生坐神桌的左手,叫我开始跪拜了.这一次的跪拜,因恐怕弄错,是预先在家学过的.所以那时我没有把跪拜弄错.怎样拜呢?先直立两手合拢举起一拜,再跪在蒲团上一拜,立起来一拜,跪下去又一拜.如是者四次,这叫作"四跪四拜".

丙拜先生.孔夫子拜后,就拜先生.拜先生用不着四跪四拜,只要跪着一连四拜就行了.

丁拜见同学.同学是要互相帮助的,所以必须先要认识,我就向他们作一个揖.

戊拜见师母.二哥领了我到书馆后面去拜见师母.我见了她,就叫声"师母",向她作一个揖.

己分糕.先生先把蜡烛吹熄,再把果盒糕三分之一留给师母及师弟兄.其余的糕分给同学,每人一块.同学都吃得很高兴.那天初次来上学的,不止我一个,所以我也有糕吃呢!

这种上学的情形,不是比你们的要有趣味吗?你们初次到学校里去,不但没有这样的趣味,而且还要觉得陌生、孤独呢.我一进私塾就与同学正式相见,不到十天,三四十个同学个个都认识了.你们呢?等了两三个月,恐怕还叫不出同学的名字.

(三)祭祖:上学回来就要祭祖宗.我们家里祖宗,祭没有祭,那就记不得了.

(四)请先生吃酒:有钱的人家还要办"先生酒"请先生到家里来吃,并请邻居朋友作陪.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请先生好好儿严格教导小孩子呢.

这样说来,从前儿童上学是人生中一桩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人生中一桩很有趣味而值得纪念的事情呢!

第六章游学时代

周校长究竟怎样教我们吃饭的,下面的课文只能说是"大意如此".周校长是否这样讲的,那我不敢担保了.

及时课坐席

周校长说,中国人让左,外国人让右.女主人的右手座位是首席,男主人的右手座位是次席,女主人的左手座位是第三席,男主人的左手座位是第四席,其余类推.美国人坐起来,总是男女隔坐的,女主人的左右座位普通是男宾坐的,男主人的左右座位普通是女宾坐的.这样男女宾主就可以一对一对地坐谈了.但是入席时,从客厅走到饭厅,女的总是先进去,男子只可随后跟跟,若要"捷足先登",那就要吃主人的白眼了.

同席的来宾若是很多,座位名次多是预先规定,男女来宾可以按照名签就坐.若是同席的不多,普通总是由女主人指定座位,请来宾一个一个坐的.

但是"就坐"不要坐得太快,就坐也有一定的礼貌.及时女主人坐下,来宾方才可坐,女主人还没有就坐,来宾不可坐的.女主人怎样就坐的?这里也有一点规矩,你不能忽略的.首席的来宾一看见大家站立好了,女主人正预备就坐,应当立刻走到女主人的旁边,把女主人的椅子轻轻地拉开来,对她说:"某夫人请坐",再看她将要坐下去的时候,就把椅子轻轻地往里面移一移.其余男宾一看见女主人就坐,也照样请左手的女宾坐下.

第二课坐的姿势

"立有立的姿势,坐有坐的姿势,"中国人本来很讲礼貌的,现在太随便了.外国人坐的时候,有一定的姿势,客厅里的椅子都是很舒服的.椅背是往外倾斜的.饭厅里的椅子不是那样舒服的,椅背又高又直,你坐下来,一定要把椅子移进去,把你的胸挺直,把你的背紧紧地靠着椅背,这样你的背就不驼了,坐的姿势就对了.我常常看见中国人驼着背,低着头,吃外国饭,这种驼背的姿势实在不适宜于吃外国饭.

第三课喝汤

喝汤有三点要注意的:及时点,头不要往下垂.你要把汤用汤匙舀起来,放在口里.第二点,不要作声.中国人喝起汤来,常常做出"嗤嗤"的声音,这是很不好听的.第三点,汤快要喝完的时候,你若要把汤余舀起来,不要把汤盘往里面侧,若是往里面侧,一个不当心,你会把汤倒在衣服里呢.你应当把盘往外侧.你能顾到这三点,喝汤就有资格了.

第四课吃面包

"吃面包"是最容易做的了.其实面包也不容易吃的,有的人非常粗鲁,把面包一大块,放进嘴里,一口气吞下去.这种吃相,多么难看.你应当先把面包放在盘子里,用刀裂成四小块,再涂点牛油,放在左手,一点一点地吃下去.吃好一小块,再吃点菜,吃了菜再吃面包,不要尽管把面包像吃饭似的一块一块吞下去呢!

第五课用刀叉

乡下人吃大餐,拿起刀来放进嘴里,一个不当心,舌头割得鲜血淋淋.这好像是笑话.其实刀儿放在嘴里的我看得很多.吃大餐是不容易的,刀叉是很难用的,及时,刀儿不要放进嘴里去.第二,刀儿要右手捏的.第三,食物也要用叉,叉了放进嘴,这里有一个问题发生了,还是用右手拿了叉把叉着了食物放进嘴里去呢?还是用左手的?两种方法都可以,但要吃得文雅一点,还是用右手好.怎样用呢?譬如吃牛排.先右手执刀,左手执叉.再左手执着叉把牛排揿牢,右手用刀把牛排割开一小块.然后右手把刀儿放下,左手把叉子交给右手,右手再用叉子把一块牛肉叉起来放进嘴里.吃完了,再用右手执刀,左手执叉,把牛排切开,照样放进嘴里吃下去.这是一种很文雅而有礼貌的吃法.

刀叉不是一律的.吃鱼的刀叉普通是银子做的,比普通的刀叉要厚些、短些、钝些.不知道的人常常用鱼刀、鱼叉切鸡割肉呢!

第六课谈笑

孔夫子说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外国人同孔夫子却刚巧相反.他们以为吃饭是一种社交活动,非说话谈笑不可,所以席间总有人说笑话,讲故事的.但有两点你要注意的,你说笑话或讲故事的时候,不要把刀叉捏在手里.有一次我看见一个人捏着刀叉讲笑话,正讲得起劲的时候,他把刀叉乱动,几乎把旁人刺痛了.

第二点你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讲悲伤的事情.这个道理是容易明白的.说笑话,讲故事原来是为帮助消化,增进快乐.你现在讲到不快的事情,不是使饭都吃不下了吗?

"吃饭礼貌"课,就此讲完.我们百余个正待装赴美的学生,无意之中,学到这种人生一日三餐不离的重要礼貌,得到了这样一张举世罕有的"吃饭文凭",哪一个不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呢!

第六章游学时代

八、研究教育和心理

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是世界上研究教育最著名的地方.教授学问之渊博,教育学科之丰富,学生人数之众多,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找不出来的.

这里的学生大半是有经验的.有的做过中学校长的,有的做过督学的,有的做过小学教师的.女的虽是占多数,男的也不少.青年的虽有,大半都是中年,白发苍苍的也有不少.在克氏(Kilpatrick)教育哲学教授班上与我同学的,有一个六十余岁祖父和一个二十来岁的孙子.在我国有"父子登科",在哥伦比亚有祖孙同学呢!父子登科还在异时,而祖孙同学却在同时.克氏是师范学院里最著名而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位教授,在他的班上听讲的,总是拥挤不堪,每学期总有几百人.不但学生人数多,而且学生之杂为任何大学、任何学科所不及.他的班上学生有从本国来,有从英国的,有从法国的,有从西班牙来的,有从墨西哥来的,有从非洲来的,有从亚洲来的.男女老少,各种人类,一应俱全.克氏为什么有这样魔力呢?他的思想有魔力,他的教法有魔力.他是主张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他不肯抹杀别人的思想,也不肯放弃自己的思想.他要集中各种见解,各种思想,来解决疑问,来解释难题,所以他所用的教法是独出心裁而能刺激思想的方法.他不用注入式的讲演法,他用启发式的问答法.这种问答法很有点像希腊圣哲苏格拉底(Socrates)的问答法.克氏先教学生自由分成几十个小组,这种小组生存时期以一学期为限.在未讨论问题之前,发给我们一张纸.上半张印了十来个问题,下半张印了十几种参考书.

各小组自己认定了问题,课后到图书馆去看参考书.看了参考书,先在小组会议里互相检讨,互相切磋.一到上课时,各组提出意见,意见各有不同,思想各有分别,辩论就开始了.一个问题先由克氏提出之后,班上任何人都可起来表示意见,贡献意见,批评别人的意见,指摘别人的错误.等到各方的意见充分表达后,他老人家起来,把各种意见下一个总检讨.有错误的,他指出错误;有真理的,他指出真理;把一个问题解答得清清楚楚.这种教法是奋兴剂,个个学生都愿意绞脑回肠去研究问题,检讨问题,辩论问题.在他的教室里二三百个学生没有一个会打盹,没有一个会偷看小说,没有一个不竖起耳朵,提出精神去参加辩论贡献竟见呢!克氏的教室,实际就是议会.克氏班的上课,就是开辩论会,无怪克氏之魔力若是其大呢!

在克氏班上与我同学的有几位中国现今的教育家及几位在中国的传道的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创办南开中学做过清华教务长,再跑到哥伦比亚来读书,这种好学的精神着实可钦佩呢!已经做过什么河北省督学再到这里求学的李建勋博士常常同我坐在一起的.还有一位从中国来的美国女子IdabelleLewis(Mrs.A.Main),她研究中国女子教育,得了一个博士学位.后来回到中国办女学,编辑教育杂志,现今在上海同我办理难民教育.这位美国女子爱中国恐怕比中国人还要热烈呢!我常常对她说:"你有美国人的皮肤,中国人的心肠",这个女子真正有耶稣的那种爱心.当时我能和她同学,现在能和她同工,这也是人生中一大快事呢!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sunflyi**的评论:

送货很快,很好的书。

2015-12-12 09:03:57
来自疾工**的评论:

三联老版式

2015-12-14 11:50: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当当的东西不但质量好,价格还实惠,一直在当当买书,下次还来光顾。

2016-04-23 15:50:36
来自浩然磊**的评论:

2016-05-27 18:54:10
来自盐巴妹**的评论:

2016-06-20 15:41:58
来自郭老师**的评论:

完美的购物体验,下次还来

2016-08-24 22:47: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喜欢

2016-08-31 12:03:3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送书及时,书也没被损坏,不错!

2016-10-31 15:44:0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读传记,学名人的处事态度。

2017-01-09 17:18:48
来自l***6(**的评论:

不错不错的书,陈鹤琴先生很用功的

2017-01-31 19:01:18
来自黄仙森y**的评论: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2017-03-17 13:44:0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好…………

2017-04-19 20:52:19
来自**(匿名**的评论:

省了钱,不用去台湾购买此书

2017-04-21 01:03:00
来自匠***3(**的评论:

很不错,还会购买。

2017-05-03 16:58:07
来自青***1(**的评论:

我辈之楷模~向先生致敬,学习

2017-06-14 22:03:08
来自***(匿**的评论:

读书是一种乐趣,读好的书更是一种享受,当当的图书品种不仅很全,而且还很正宗,尤其是性价比很高,比实体店便宜好多,实体店没有的,当当上几乎都能找到。当当的物流也非常的给力,物流师傅也很辛苦,而且做事很负责任,会一直支持当当。

2017-06-15 08:59:50
来自ty99**的评论:

好书值得购买

2017-09-09 16:44:16
来自雅文A**的评论:

无外包装,没外包装,没有外包装,纸质很差,没书皮,无赠品。

2015-08-10 14:07: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不仅陈老师的著作值得读,编者对待史料的观点也颇具借鉴意义。

2014-09-13 18:45:17
来自墨鱼酱**的评论:

一看书内容就知道作者是写给他施教的学生看的。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作者常常有意设问,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思考。总之还行。

2014-09-17 12:50:1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满意,都看完一半了才来评论的,通俗易懂有趣,一天翻点还是很快就看完了。

2017-05-09 14:20:05
来自b***g(**的评论:

经典之作。陈先生是中国家庭教育之父,现在看,依然经典

2016-12-23 16:00: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学前教育十分重要,教育十分重要,当整个社会真正重视教育的作用,,未来讲大不一样

2016-11-03 21:51:06
来自大吉山**的评论:

《我的半生》是陈鹤琴教授的自传,真实可感.虽是个人人生记录,但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宏阔的历史风云,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因而具有其他类作品无可比拟的特殊魅力.

2014-10-12 12:08:0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值得推荐的一本书,早看好了,又看一遍,很多的人生启示,却在有意思的故事中讲述,举重就轻,很有一套。忽然觉得跟《摔跤吧,爸爸》有相似之处,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2017-06-09 20:54:3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后悔买了,不是陈鹤琴先生的回忆,很多都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几乎占据了本书的一半!我不喜欢。而且陈先生以长者对孩子的口吻写的,更加不合适我的胃口。不过质量还是可以的吧

2016-09-26 16:00:10
来自折隶主**的评论:

好评!本书是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自传,书中记叙了作者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特别是对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值得幼教工作者学习参考!推荐本书!

2015-12-21 16:02:18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