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发现思维的盲点图书
人气:26

觉察:发现思维的盲点

《觉察:发现思维的盲点》是华语世界心灵成长畅销书 "慈悲系列"之觉察篇。 《觉察:发现思维的盲点》是贤宗法师十年之作,华语世界及时部完整的"禅修六部曲",都市修行人的必读经典。 《觉察:发现思维的盲点》通...
  • 所属分类:图书 >成功/励志>智商/智谋>智商/思维训练  
  • 作者:[贤宗法师]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贤宗法师都市灵魂禅修系列
  • 国际刊号:9787515509273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8
  • 印刷时间:2014-08-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觉察:发现思维的盲点》是华语世界心灵成长畅销书 "慈悲系列"之觉察篇。

《觉察:发现思维的盲点》是贤宗法师十年之作,华语世界及时部完整的"禅修六部曲",都市修行人的必读经典。

《觉察:发现思维的盲点》通过贤宗法师的人生体验,引领读者走进"觉察"的心灵之旅。让你在繁华的尘世中顿悟,本书帮你找到本属于你的宝藏。

编辑推荐

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未经觉察的人生不值得过!

贤宗法师,号宗雄,福建人。四岁入道,冠岁披缁。禅宗临济正脉第四十五世传人,香海禅寺住持。

本书通过贤宗法师的人生体验,引领读者走进"觉察"的心灵之旅:

步:守住自己的心,有意识地去选择自己的生活;

第二步:从喧嚣的生活中走进至静的状态中,观照自我;

第三步:觉察自己的心,让其像一棵树一样在生活中扎根。

作者简介

贤宗法师,号宗雄,福建福安人,浙江省桐乡香海禅寺现任住持。师自幼事佛,童真入道,勤奋好学,事佛以诚。1991年于莆田梅峰光孝寺受具足戒,承接禅宗临济正脉第四十五世传人,曾就读于福建佛学院和闽南佛学院,现为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读研究生。1996年冬受聘于普陀山佛学院,期间历任办公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2004年8月住持香海禅寺。2008年9月荣任嘉兴市佛教协会会长。

贤宗法师是中国佛商论坛发起人,是企业家的心灵导师和禅修引领者。他发心引领天下企业家走向宁静的心灵家园,让每一位企业家都有慈济众生、慧泽万物的慈悲心灵,光明正大地立足于天地之间。

目录

及时章你的灵魂跟得上脚步吗?

守住自己的心

在心中形成一个洞穴

人为什么活着

你的心跟上脚步了吗?

不净观:不在乎悲喜,不在乎升降

慈悲观:给予快乐,拔除痛苦

因缘观: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念佛观:拆掉内心的墙

数息观:呼吸间的生命

第二章找到生命真正的根骨

找到生命真正的根骨

生活是为了灵魂,生存是为了躯体

美人之死

每一个婴儿都是哭着来到这个尘世的

把心聚合起来

跳出迷茫、黑暗和烦恼

生活要我们有意识地去选择

向乌龟学呼吸之道

第三章观照自我:由喧嚣走向至静之道

修行即是觉察与实践

修到证入初果

打破一切执念

由喧嚣走向至静

每个人都有一盏灯

修行的雅量

顺天知命

一切都处在自然的状态中

第四章发现思维的盲点

跳出自我思维的囹圄

何必执着

让"无常"沉降其心

让心保持一种轻安

是时候安心了

镜中窥人

此刻拿起,此刻放下

捕捉内在之美

第五章打破便是觉者

觉察自己的心

一粒沙子的修行

选择没有对错

内心安宁,才能冷静地去思考

让内心充满喜悦

打破便是觉者

第六章觉醒的活法

洞穴里的秘密

用心灵来对接,让生命去创造

改变自己的心态

缺失的一角

天使和魔鬼

观想

像树一样扎根

在线预览

守住自己的心

行、住、坐、卧的时候,我们要如理如法;吃饭、走路、睡觉、听课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心。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人在这里,心是否还挂念着其他的事情?这些都是我们在禅修中需要不断自我觉察的。

眼睛老是看着外面的世界,却很少观照自己的内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产生了很多痛苦。

禅修,并不需要听很多道理。首先,要守住自己的心。当你内心富足的时候,你所看到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美好、阳光、喜乐的。如果你的内心怀着憎恨、不安和恐惧,那么,不论你看到什么都会觉得有问题。当你用挑剔的眼光去看每一个东西的时候,它们都是不的,哪怕去看一颗钻石,你也会发现其中的瑕疵。这就是"修心"的重要性。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与"杜鹃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同为黄昏,却一为欢喜,一为哀愁。可见,同样的事物,看的心态不同,就会显现出不同的情态来。

懂得再多的道理都没用,不实践终归为空无。这在佛学里叫作"所知障",知道越多,障碍就越大。夸夸其谈的人,行动必然不到位,正如萧伯纳所说:"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忘得越多。"

禅修,就是不断地把我们所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而且不能含有任何虚假成分。

在心中形成一个洞穴

不久前,我看了《零极限》这本书。我认为,对人生而言,这本书给出了四句最为经典的话:"对不起!""请原谅!""我爱你!""谢谢你!"

事实上,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很了不起;总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而不愿伸手去帮助别人;总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的人,却很少去想一想还有许多人比自己更;很少用自己的心去包容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

这个世界百分之七十是水,而陆地只占了百分之三十。水往低处流,是至柔之物,所以它才占领了地球大部分的面积。人到老了,牙齿可能全掉光了,而舌头仍然灵活如初。所以,柔软的东西、谦卑的东西、包容的东西,才最持久。

我们很少说:"对不起,我错了。"不要认为说出这句话很丢面子,好像会失去什么,实际上你什么也没有失去;相反,你获得了人心。

禅修就是要我们每天拿出一点点时间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去反思今天发生的所有事情,静下心来审察自己的举动、言行。好好想一想:今天我对哪个人还怀有憎恨之心?今天我对哪个人还不够包容?

如果我们经常说"对不起!""请原谅!""我爱你!""谢谢你!"这四句话,如果我们能彼此欣赏、尊重、理解和包容,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很融洽,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很和谐。

矛跟矛碰在一起会互相伤害。我们应当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个洞穴,来包容一切锐器的攻

人为什么活着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品牌:你的性格、气质,在别人心目中都会形成特定的印象。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对你接下来的事业、家庭和人际交往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如何定位,如何展开自己的生命,就决定了我们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品牌是需要管理的。可见,管理不只是企业家和政治家的事情,每一个人都需要懂得管理的智慧。我们自己的人生需要管理,家庭需要管理,朋友圈也需要管理。

为什么有的人找东西,即使把整个包里的东西都倒出来,他要的还是找不到?那就是因为他的生活缺乏管理。而有的人总是井井有条,那就是他善于管理。还有的人穿得很邋遢,衣服颜色搭配得不对,虽然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名牌,但在他身上搭配起来就是让人感觉很不和谐,那是因为他没有管理好自己的衣着。这和你经营一个企业、打造一个企业的品牌文化是一个道理。

一位做连锁店的同修问我经营之道。我对他说:"你要想把连锁店做好,就要向寺院学习。"这并不是自吹自擂,在汉传佛教中,每一个寺院都有相似的规制,基本上都是"三进":进了山门殿就是一尊弥勒佛,弥勒佛背后是韦陀菩萨;正殿里基本上都供养着释迦牟尼佛,佛像背后建有观音像;大雄宝殿两边一般还有左右配殿。

那么寺里的师父们都是什么形象呢?他们都是剃了光头,僧衣加身,佛珠在手的悠然样子。你问他们什么,他们都会耐心回答;你不问他们,他们也就做着自己当下的事情。他们都是十分恬淡的。

全国的汉传寺院,是不是都是这样?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一目了然,不会误认为这是其他的地方,这个"连锁店"做得好不好?

所以,在一家成功企业的背后,一定也要有一种具有通约性的文化在高处支配其运作,而且这种文化一定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是为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才可以。只有这样,这种商业背后的"道"才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这种文化在较高的意义上,要与宇宙的规律相契合;在普世的意义上,也要符合道德律令的制约。陆机在《文赋》中说:"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就是说,如果是不合礼义廉耻的东西,即使你再喜欢,它再能够给你带来好处,你也一定要将它捐弃。因为不符合"道"的东西,终归是不会长久的,而且会伤及你的慧命。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英国人写的书,作者叙述了自己沿着玄奘法师走过的路程重新游历的所见所闻。书中说,他在中国讲起玄奘法师,有很多人不知道,但讲起唐僧,却是家喻户晓。但是,在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玄奘法师曾经游历过的国家,当他对当地人说他是沿着玄奘法师的路走过来的,连饭店的老板娘都会对他肃然起敬。那些国家的人说,玄奘法师是他们的精神偶像。

现在很多EMBA班,都会让他们的企业家学员去走玄奘法师走过的路,让他们在荒无人烟的环境里面去挑战自己的极限,但是很多时候,即便有现代化的随行设备和完善的后勤保障,很多学员也没有办法坚持下来,我们想想,古人曾面对怎样的困难?

那么,玄奘法师当时西行的时候,究竟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宁愿往西进一步而死,也不愿往东退一步而生呢?

那是一种止于至善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一种心灵的"道"在支撑着他。固若金汤的理想使他克服了一切常人所无法克服的障碍,直到达成自己的理想,取经而返。我们都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是没有小说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帮助玄奘法师的,而困难却时时都会出现,死亡时时都会悬临在他的上空,等待着他,捕捉他任何一个疲惫不堪的神情。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也经常会碰到困惑、难题,碰到我们无法面对的事情,我们往往都会找无数个理由退缩,不去担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没有坚定的"道"指引着自己前进,那为什么还要奢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像佛教那止于至善的理想、缘起性空的淡然一样,长存于世呢?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人,真的是寥若晨星,很多人都在生活的茫茫大海中折戟沉沙。既然佛说每个人的内心,都具备相同的佛性,那么为什么众生在尘世中还是有分别呢?因为当你自己不愿意实现那个可能性时,你身上所有如天赋而来的佛性也就像沉舟残骸一样,永远失去了重光于世间的可能性。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佛性"——这诚然是真理,但那也只不过是告诉你,每个人都有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如果你愿意去努力,愿意去修炼自己,就有可能成佛;但是,如果你"不为",自己不愿意去改变,这种可能性就会远离你。而随着成佛的可能性的消弭,失败、堕落的可能性就接踵而至了。

我推荐过稻盛和夫的书《人为什么活着》。书里说,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有什么样的职务,不管你做什么样的事情,其实质都是人性圆满修炼的过程。只要你做的事情符合"道",是向善的,那么即使再琐碎,也是有益的修行。

前言

前 言

觉察是一种顿悟。

我们每个人都想从这个充斥着错综复杂的讯息与变革的世界里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自我,这是一种本能的动作,就像你看着一棵树或一根草一年四季的变迁,啊,春天来了,它复苏了!这就是觉察。

觉察就像漫漫黑夜中的一盏灯,它照到哪里,你就能在那个地方觉察到更多的东西。此时,你正打开这本书,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忽略你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发出的声音。因此,请你暂时合上这本书,闭上眼睛,用一分钟的时间仔细听一听周围的声音,再睁开眼睛,用一分钟的时间仔细看一看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

当你再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相信,在那两分钟的时间里,你已经听到和看到刚刚在你阅读时未曾觉察到的事物。这些正在发生的事情中蕴含着一座宝藏,而觉察,就是打开这座宝藏的钥匙。

我知道,当你打开这本书时,你正在寻找本属于你的宝藏,创造本属于你的智慧,找到本属于你的自由,让你的生活充满慈悲与爱。

你手中的书和脚下的路,是通往内心富足的启蒙。

贤宗法师

2014年6月于香海禅寺

……

媒体评论

如水常流通

(代序言)

最早知道贤宗法师,是2008年在香海禅寺举行的有一千多人参加的"亚布力佛商论坛"上。佛陀说过把佛法托付给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期使这些拥有最强大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人群,能够成为佛教发展的有力外护。不过当时国内理论界对佛商的界定还是相当模糊的,特别是在"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口号的误导下,现实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如何把佛教的思想运用到企业文化、心理建设中去,化世俗而不为世俗所化,贤宗法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

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的"人文智慧课堂"学习的社会各界精英,为了继续学习佛学,于2008年成立了"复旦大学禅学会",请高僧大德和佛教学者来学校演讲,也组织会员到各地佛教道场参访。我们对贤宗法师的访谈《世情通达见禅心——香海禅寺住持贤宗法师专访》,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五期(2009年7月)。贤宗法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禅与现代生活》,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九期(2010年4月)。

经过长时间酝酿、准备,复旦大学禅学会定于2009年3月21日到桐乡游学,由我讲两天《维摩经》,并参访香海禅寺。当天我正在位于虹桥的上海干部教育中心,为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局级干部传统文化研习班讲解《法华经》。当时约定,复旦大学禅学会下午4时在复旦大学校门口集体坐大巴出发,大约在5时,与我在虹桥附近的延安西路上会合。但那天下午讲课不久,我在论及借佛敛财等问题时,可能情绪过分激动,血压突然升高,课程没法进行下去了。幸好在座的有杨浦区老年医院院长和党委书记,他们立即把我送到医院去检查。周院长坚决反对我继续后面两天的课程,已经在复旦大学校门口集合的数十名会员只得中止这次游学。

待我血压平稳后,禅学会于4月17日继续进行一个月前中止的游学,但人数已经减少很多。作为大学教师,应当守住自己的学术本位,我的教育对象是校内学生和社会上的政商人士,即便带队到寺院参学,也只在寺院外的场所讲学。在我看来,白衣到寺院中讲佛经,是与孔门舞墨、班门弄斧一样的蠢事。负责那次游学行程的禅学会会员黄丽君也是贤宗法师的皈依弟子,她说宾馆会议室两天的场地费要六千元,而现在只有区区十几个人,实在有点儿浪费。她转告了贤宗法师的建议,说可以到香海禅寺去,同时为正在那里举办的有几十名企业家参加的禅修班讲课。贤宗法师特别强调:寺院中有专为居士讲课的讲堂,寺院本来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正是贤宗法师的这句话,使我放下原来的顾虑,到寺院并班教学,也避免了在宾馆和寺院间的来回奔波。在这之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几个类似的研修班都曾到香海禅寺举办参禅和教学活动。

六祖惠能大师以"如水常流通"来形容佛法的智慧通透无碍,贤宗法师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通达。作为佛教学者,我认为当今中国佛教正处在冲决围墙困境的前夜,存在需要解决的六个方面的问题:及时,妥善处理政教关系;第二,学术与信仰的划界与合作;第三,继承传统与适应现代社会;第四,在家与出家和合的教团建设;第五,大众佛教与精英佛教的三根普被;第六,佛教发展中契理与契机的统一。贤宗法师原来是佛学院的专职教师,研究的是高深的佛教义学。他曾经告诉我:在八年的教书过程中,与学生讨论最多的就是未来的佛教该怎么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如何以佛法思想帮助人们走向更加圆满和快乐的人生。他在桐乡这个空间中,以禅师"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的悲愿和智慧,进行了艰难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六祖坛经》开宗明义地指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禅宗纲领性的表述。菩提自性是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但必须借由善知识开启。佛教存在于世间最根本的意义,即《法华经》所说:佛与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贤宗法师就是这样一位善知识,他建立清净庄严的道场,并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建立现代化的佛教基金会和各种弘化形式,用佛教的核心价值智慧与慈悲接引社会各界,使佛教堂堂正正地进入主流社会。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王雷泉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个商品不错~

2014-09-29 10:09: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领导介绍

2015-05-15 16:24:3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不错 经常买 !可否考虑给我大客户优惠政策!谢谢

2015-07-14 11:26:1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2015-08-10 13:58: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更好地去觉察自己,回看

2015-09-11 10:07:29
来自幸运笑**的评论:

读了有感悟,通俗易懂。

2015-11-10 14:58: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非常好的书

2015-12-10 13:43:10
来自sai1264**的评论:

贤宗法师的新书,很不错,好棒

2015-12-13 20:43:21
来自sdxinyu**的评论:

多读这些书,心态会平和些

2016-05-27 08:33:5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棒的书

2016-06-01 09:25:3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2016-08-16 15:48:55
来自幸运笑**的评论:

买了好多次送人了,很好的书

2016-11-09 13:04:40
来自幸运笑**的评论:

买了好多次送人了,很好的书

2016-11-09 13:05:16
来自幸运笑**的评论:

买了送人的,书不错

2016-11-09 13:54:53
来自幸运笑**的评论:

送人的,书的内容很好

2016-11-16 15:32: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文笔流畅,受益匪浅,推荐

2017-10-09 14:58:02
来自一颗石**的评论:

发货很快,一天就到了,书的包装和质量也不错,很喜欢

2014-08-19 09:49:07
来自人生若**的评论:

非常难得的好书。文字之间,是宁静的心灵家园,慈济众生、慧泽万物。感恩师父。

2014-10-31 15:25:3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评!本书是贤宗法师的修行感悟和心路历程,语言生动又有佛法禅理,很推荐!

2016-04-23 19:06:32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