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图书
人气:95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

中译本序言 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都需要心理学的知识和帮助。 人...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心理学入门  
  • 作者:(美)[理查德.格里格]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115111302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3-10
  • 印刷时间:2003-10-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心理学与生活》是一部心理学经典教科书,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在美国及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美国ETS 将《心理学与生活》推荐为GRE 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书。开创这本书的作者菲利普 津巴多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曾因其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世界,更因撰写《心理学与生活》和主持电视系列片《探索心理学》而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在用本书英文版作为教学用书。怀着对我国心理学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精心翻译。正如王垒教授所言:“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心理学与生活》第16 版中译本在国内出版的十余年来,累计发行70余万册,赢得了广大心理学师生及普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她不仅伴随着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走上了心理学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之路,而且也帮助众多普通读者获得了宝贵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与生活》首版于20 世纪3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与时俱进,力图反映心理学新近的研究进展,同时保持其一贯的宗旨,即“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关注这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谓历久弥坚,历久弥新。作为一本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的成熟教材,《心理学与生活》原书中所有元素,比如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组成的“专业术语表”,具有价值的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的“人名和主题索引”等等,对于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是十分宝贵的,因此,在中译本中都被完整地翻译和保留了下来。另外,与心理学与生活教学配套使用的还有一系列丰富、独特的教学辅助资料和工具,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公司和培生教育出版公司合作,为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免费提供主要课件。

正如作者所言:“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本书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独特风格,使其一直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提升自身素质的推荐读物。

作者形象地将学习《心理学与生活》的过程比喻成一次“智慧的旅行”,选择她,相信你一定不虚此行。祝您好运!

编辑推荐

更新版重磅来袭: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点击进入>>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心理学入门经典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扛鼎之作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18位教授联袂翻译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上市以来累计重印70余次,持续热销70万册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方方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教授

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周晓林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张侃教授

《强大脑》节目嘉宾Dr. 魏 魏坤琳教授

倾力推荐

选择《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的七大理由:

1.心理学基础教材典范之作。《心理学与生活》首版于20世纪30年代,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是斯坦福大学等美国700多所院校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书。北京大学从1990年开始就将《心理学与生活》作为普通心理学的课程教材。

2. 经典理论与科学研究的结合。《心理学与生活》不仅介绍心理学的经典理论知识,而且致力于利用坚实的科学研究来与心理学中的错误观念作战。《心理学与生活》的宗旨是: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关注这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享有盛誉的、绝搭的作者团队。开创《心理学与生活》的作者菲利普 津巴多是当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因其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于世,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被公认为“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认知革命”无疑是当代心理学的主流,而擅长认知心理学的理查德 格里格的加入则是对津巴多社会心理学专长的重要补充。

4.国内的译者团队。《心理学与生活》的翻译工作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完成,是“北大心理学系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

5.学术机构推荐。《心理学与生活》被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推为普通心理学的引进版教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数百所高校将《心理学与生活》作为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用教材或参考读物。

6.贴近生活与实践。《心理学与生活》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将心理学理论和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提升自身素质的极好读物。

7.读者好评如潮。2003年《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在国内出版中译本,十余年来累计发行70余万册。《心理学与生活》在豆瓣上的近万条评价中一半以上为五星,还有着近千条书评和书摘,深受读者喜爱。在三大网店中有着一万多条的评论。

作者简介

理查德 格里格,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获Lex Hixon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专长,是美国心理学会实验心理学分会的会员。从《心理学与生活》这部经典教科书第14版修订时开始,格里格成为该书的合著书。

菲利普 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现任主席。40多年来,由于他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特向津巴多教授频发了Hilgard普通心理学终生成就奖。由他开创的《心理学与生活》这部经典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心理学工作者。在这个全新修订版中,津巴多主动让贤,推举格里格为本书作者,其大师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译者简介: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原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完成,部分译者介绍如下:

王垒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1月就职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995.9—1996.8 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1996.6—2003.12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Clifton 领导科学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2002—)。慕尼黑大学人类研究中心研究员(2002—)。2005.1—2005.5 伯克利加州大学Freeman访问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学Research Professor (2006.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指导专家成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工作压力、职业枯竭示范研究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创新群体成员(PI)。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01—2013)。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应用心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周晓林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目录

第1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3章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4章 感觉

第5章 知觉

第6章 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第7章 学习与行为分析

第8章 记忆

第9章 认知过程

第10章 智力与智力测验

第11章 人的毕生发展

第12章 动机

第13章 情绪、压力和健康

第14章 理解人类人格

第15章 心理障碍

第16章 心理治疗

第17章 社会过程与关系

第18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

专业术语表

参考文献

人名和主题索引

在线预览

以下摘自《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第14章“理解人类人格”的“生活中的心理学”专栏:

为什么一些人会害羞?

最近的调查发现: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自己是“经常害羞”的人(Carducci&Zimbardo,1995)。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害羞是一种令人不快的状态,与它所带来的积极效果相比,它对人格和社会后果具有更多的负面影响。另外一群学生说他们有“情境性害羞”,而不是大部分学生所具有的“气质性的害羞”。他们认为:如果他们在一定情境,比如:新奇、窘迫、社会压力下(如看不到前途、单独被拒绝或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上舞台给大家表演),“好像”会感到害羞。研究者对成年人的害羞进行调查,却惊奇地发现,那些“不害羞”的人在美国和其他受调查的国家中非常少(Zimbardo,1991)。

害羞(shyness)可以界定为一种在人际环境中使人感到不舒服和压抑的状态,它影响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和是否能顺利达到人生目标。害羞可能是缓慢的和气质性的,作为一种人格特质起作用,是自我概念的核心。它可能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到新环境后常感觉到的稍微有点沉默寡言和窘迫,但是它也可能会发展成为由于对人害怕而引起的极端恐惧(我们会在15章讨论这一社会恐惧问题)。许多害羞的人同时也是内向的人;他们采用独居的方式生活,没有社会活动。其他一些是“外向性害羞”的人,在公共场合表现活跃但内心是害羞的,他们喜欢参加社会活动,也有社交技巧来有效地完成这些活动。但是他们仍然担心别人是否会真正地喜欢和尊重他们(Pilkonis & Zimbado,1979)。

为什么有些人害羞,有些人不害羞?其中一个解释是天性。研究证据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Kagan,1994)。从一生下来,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缄默。关于天性的问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解释。在儿童期,一些人被嘲讽,并且由于一时失误,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另外一些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这些家庭认为“被爱戴”是在竞争中由于外表美丽或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带来的结果。第三个解释集中在文化上。

害羞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比例较高,这是对9个国家和地区研究的结果。最显著的有日本和中国台湾,低在以色列(Zimbardo,1991)。这些不同,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不同所造成的。在这些亚洲国家里,由于社会活动中的失败而屈从于,被认为是一种耻辱;而在以色列,由于冒险而被表面上责备一番,会被认为是一种鼓励(Pines& Zimbardo,1978)。第四个原因或许来自美国最近出现的关于害羞普遍性的报告:年轻人都被电子产品包围着,他们长时间独自一人看电视、打电子游戏、网上冲浪和发电子邮件,由此产生了社会隔离,减少了与人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过量使用网络会使人们感到孤独、隔离和更加害羞(Krautetal.,1998; Nie&Erbring,2000)。

当害羞变得更极端化时,就会迫使人们的生活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使得一个人将其社会快乐最小化,使其社会不适和隔离感较大化。这里有几个给害羞学生的简单原则和策略,希望你们深入地思考,并尝试去做(见Zimbardo,1991):

要意识到,并不只有你一个人感到害羞。每一个你见到的人可能都会比你更害羞。

即使存在着遗传因素,害羞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需要勇气和毅力,就像你要改变一个存在了很久的习惯一样。

尝试对你所接触到的人微笑,并与他们进行目光的接触。

与别人交谈,大声说话,用最清晰的声音,特别是当你说出你的名字或是询问信息时。

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努力使自己及时个提出问题或是发表观点。准备一些有趣的东西去说,及时个去说。每一个人都会欣赏“破冰者”,以后也就不会再有人认为你害羞了。

永远不要小瞧你自己。相反,想一下为了达到你想要得到的成就,下一步你要采取怎样的行动。

注意要使别人感到舒服,特别是当你寻找其他害羞者时。这样做会降低你的自我意识。

在你去通常会使你感到害羞的地方之前,练习沉思,放松,使思想集中到理想的状态。

如果你是个害羞的人,我们建议你采用上述办法,一些学生采用了这些方法,已经从害羞的桎梏中摆脱出来,生活中充满了新的自由。这是把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并确实有所收益的例子。如果你不害羞,可以鼓励那些害羞的朋友和家庭,鼓励他们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Henderson&Zimbardo,1998)。

媒体评论

90年代初,我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读本科的时候,当时心理学教材并不多,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我们在系图书馆就发现了这本书,图文并茂,思想前沿。2007年我回到北大心理系工作,在开设普通心理学这门课时,及时个想到的就是选取一本好的教材,把心理学的知识展示给大一的新生,于是就想到了《心理学与生活》。据我所知,在这本书的使用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和学生对她都有很高的评价。

——方方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津巴多先生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心理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很多书籍在西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理学后辈。我们很多学校在用《心理学与生活》作为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对我们社会、中国人民了解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的覆盖面非常广,看这本书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阶层。我作为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主任,有责任有义务推广这样好的教材,同时也希望我们国内的作者们也能写出像津巴多先生这样popular的著作。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津巴多编写的《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的教课书和入门书的选择之一。不知道啥是心理学的同学,拿去读读。

——魏坤琳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最强大脑》节目嘉宾

人的科学其实是关于生活的科学,这本书巧妙地把人的心理活动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演示出来,展示出来,让我们体味,让我们欣赏,让我们探索,让我们追究,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的教科书。她的角度是新颖的,她的叙述是生动的,她的作者是伟大的,所以我是特别喜欢用这本书,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无论是在密歇根、伯克利,北大还是清华,都是我们老师非常喜欢的心理学教科书。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与东亚研究终身教授

建议真想了解心理学的,请看《心理学与生活》,北大心理系精心翻译,看了就能考心理学GRE,科普、备考一石二鸟。

——张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作为科普读物的心理学专业课书籍,这本最详细。非专业的人看了已经大概能明白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科学。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推荐语

我的及时本心理学读物是 《心理学与生活》,“个人成长”必读书籍。

——古典

生涯规划师,百万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

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豆瓣读者

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教材。包括书中的参考材料列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心理学与生活的联系案例,都会让初学者感受到心理学不是那么神秘的,它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身边的科学。读这本书,越读,我的心境越平和。

——豆瓣读者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包装特别简陋,只有一层塑料袋包裹。拿回来后打开一看,书本封面一层灰尘,有破损。本人算是当当的忠实购物粉了,以前的包装最起码给人感觉是当当在用心,这次的书拿回来真让人失望,省了一个包装纸,也伤了一次本该信任的购物,失望。。。

2014-12-17 15:42:4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是心理学的经典,中英文的都买了,之前看过中文电子版,准备把书再好好看看,书中在介绍心理学的知识时,配有插图,生动形象,也将一些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加进去了,可读性强

2017-11-08 12:35:3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理查德·格里格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获LexHixon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专长,是美国心理学会实验心理学分会的会员。从《心理学与生活》这部经典教科书第14版修订时开始,格里格成为该书的合著书。

2014-07-12 20:29:50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心理学与生活》不仅介绍心理学的经典理论知识,而且致力于利用坚实的科学研究来与心理学中的错误观念作战。

2017-05-12 15:42:5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推广使用的经典教材,被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还是被许多国家大学的“普通心理学”课程选用的教材。这本教科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2017-06-23 12:08:4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读过国内的《普通心理学》再读这本,就知道写教科书咱的差距在哪里了。同样是教科书,《心理学与生活》读起来不仅不枯燥,反而让人欲罢不能。很多概念不知不觉中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学习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和心理学爱好者,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2009-02-23 17:28:51
来自鸠时苠**的评论:

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人处世,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都需要心理学的知识和帮助。

2015-05-30 22:27:43
来自满上**的评论:

第一次在当当买东西,给三分的原因基本上就是运输的问题,新书到我手里 书角已经被暴力运输的问题摔的凹进去了 退换的的话 还不至于 但是不换又觉得很堵心,真心的希望你们当当管理能看到 杜绝暴力运输!

2016-01-29 19:44:38
来自加***淘**的评论:

好厚重的一本书,心理医生推荐的,据说在心理学领域很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如果英语水平还好可以选择英文版。

2017-05-01 10:21:50
来自***(匿**的评论:

大部头书籍,还没列入阅读计划,这本书会是系统了解心理学的好书,是形成心理学知识框架的好书。学习完这本再去看相关心理学的书,就像在框架的某个具体的位置重新放了一本书作为深入了解的补充。

2017-05-13 14:00:12
来自junjunp**的评论:

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这本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更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好读物!正在学习中,感觉非常好!

2015-10-04 10:54:3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是一本包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的成熟的心理学教材,其中谈心理学与生活非常细致又通俗易懂这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书籍。纸质很好,很厚实的一本书,印刷的也很好,是值得购买的,的确很赞!推荐

2015-05-02 20:07:12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很详细的一本书,正如书中所介绍的“这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是心理学基础教育教材中第一品牌书。”

2017-04-29 16:18:4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心理学与生活,耳闻已久。已经出到第16版,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在心理学基础教材中口碑极佳。必须一读。

2016-04-24 01:59:0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好书,有意思。心理学也许是现代生活中人们最广泛涉及的主题,因为,其实人的生活首先也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为人处世,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都需要心理学的知识和帮助。心理学所涉及的方面渗透于各个领域。

2016-11-10 11:50:14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心理学与生活,耳闻已久。已经出到第16版,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在心理学基础教材中口碑极佳。必须一读。

2017-06-24 15:35: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中文版)

2016-11-06 18:15: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为一本西方人创作的心理学读物,还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的方式来阐述,目前刚刚开始读,但是感觉到作者对事物的描述还是偏西方化的。西方人观察事物喜欢抓重点,而东方人的习惯比较抓整体。这是开始读这本读物的感觉。不过西方的开放式教育模式,给这本重点教材添加了无与伦比的趣味性,和我国的教材体制有明显的不同。个人认为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2009-06-02 22:44:4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因为我对心理学还满感兴趣的,通过网络想找一本心理学的书来读,很多人都推荐这本,不管是学习了心理学的还是没有在学的,大家都很推荐这本,虽然这本书价格不菲,但是在看过一点内容和大家都这么推荐的情况下,我到我最信赖的当当网把它买下来了,第二天一早书就到了,很新,书的纸质感也很好,隔天就坐在沙发上翻开看,书的内容很详细易懂,所以真得很适合初学者来当作学习教科书,但对于那些只是想了解点心理学和拓展知识的人来说应该比较难懂跟沉重了点,但如果你是想学习心理学或自学的人,那这本书我也要强烈推荐了,书的规划很细致、清晰,俨然一幅教科书的样…

2009-05-14 11:44:08
来自斷弦愛**的评论:

这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在用本书英文版作为教学的第一参考用书。但遗憾的是,由于版权方面以及一百多万字繁重的翻译量等原因,致使本书一直没有一个中译本。怀着对我国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每…

2009-11-22 20:22:2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心理学与生活》是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推荐的辅助教材,我们的教材是彭聃玲老师编写的《普通心理学》。那时候也买了一本《心理学与生活》,因为是初学心理学,所以这本书帮助我把对心理学的兴趣变得更加浓厚,受益匪浅。但是因为毕业收拾东西,把这本书遗失了,痛心不已,所以再次购买一本,捧在手心的时候,感觉老朋友又回来了,非常开心。希望广大朋友都能阅读到这本书,它能把心理学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神秘的面纱揭开,让其了解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2009-04-27 21:42:22
来自Quoi**的评论:

我买的第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就是这本《心理学与生活》,当初也是好多人在网上推荐,这本书在国外是教材,能被收纳为教材的书一定应该不错,至少我这么认为,一开始看着厚厚的书觉得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后来发现读这本书很上瘾,书中从日常生活入手,解析生活背后的心理学动因,让你逐渐对心理学感兴趣,书的印刷质量一般,前面的彩图还可以,有些地方稍微有点过时,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很经典的一本书,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就踏上了心理学这条道路,如今已经是二级心理咨询师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09-04-14 10:47:21
来自紫藤01**的评论:

我是一名老师,可以说,国内的心理学教材没有太好的,这本书让心理学充满了趣味和温馨,还了心理学本来的面目,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作为老师可以拿它当作参考教材,学生一定会喜欢;使学生的话,他会打开你的视野。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

2007-06-14 17:14:24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