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法套装2册:如何学习+刻意学习图书
人气:39

高效学习法套装2册:如何学习+刻意学习

《如何学习》 l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人灌输给了我们这样的观念:学习靠的是自律。我们必须把自己关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关掉音乐,严守一个规律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出好成绩、记住发言稿、在钢琴...
  • 所属分类:图书 >心理学>心理学入门  
  • 作者:[美][本尼迪克特·凯里],[Scalers]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13080784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7
  • 印刷时间:2017-07-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如何学习》

l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人灌输给了我们这样的观念:学习靠的是自律。我们必须把自己关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关掉音乐,严守一个规律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出好成绩、记住发言稿、在钢琴演奏会上不出纰漏。可是,的科学研究成果告诉你,这些老一套的学习方法都不是好方法,那怎样才能让我们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

l 本书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是享有殊荣的《纽约时报》科学专题记者,在《如何学习》一书中,他汇集了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数十年科研成果中筛选出的精品,让你看到大脑汲取知识的真正途径,让你了解这台奇妙学习机器的运作原理,以及学习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科学学习方法,从大脑的学习机制讲起,一路探寻记忆的真相、环境的影响、灵感和顿悟的产生以及潜意识的奥秘,提炼出10种颠覆常识的学习方法,告诉你何时学、在哪学、怎么学,才能有效、轻松、不费力。

《刻意学习》

为什么学习了那么多的道理,还是没有进步?

为什么行动了那么长时间,还是没有质的飞越?

为什么努力了那么久,依然没有看到成长的收获?

这本书教你借用数理学科的概念工具去思考和破解个人成长的问题,通过持续行动,依靠行动和学习双系统,实现认知升级,让你实现人生逆袭。

持续行动,是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稳妥且有效的方式。在持续行动中,学习和行动是成长双翼,缺一不可。另外,成长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并不是只靠碎片化时间就可以达到的,书中分享了持续行动的科学性和重复性,让你持续精进。

编辑推荐

《如何学习》

学习时是固定一处好还是变换环境好?

是需要安静还是可以放点音乐?

如果考试近在眼前,怎么安排复习方案最有效?

适时休息才是获得灵感的诀窍?

睡眠怎么助力学习?

……

揭秘大脑学习原理,探寻记忆存储真相,10种颠覆常识的学习方法,让你在同样的时间,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l 给你一套很爽的高效学习法,不论你是需要记住化学公式、决心学一门外语,还是要为下一场考试备战,亦或是掌握一门乐器甚至练好投篮技术,也不论你是十几岁的学生还是早已身陷职场,这本书都能让你如获至宝,成就你的终身学习力。

l 成绩好的不是最用功的学生,而是最会学的学生,比起“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科学练习”。

l 清华大学副校长诚意推荐阅读,众多专家学者、知识管理达人、学习社群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刻意学习》

1.清华学霸,知名自媒体人,知识界新晋男神Scalers首部作品

学习和行动是成长双翼,分享“持续行动”的成长理念,教你用数理学科思维解决问题。

2.李笑来、古典、采铜、的大熊作序推荐

知识型IP秋叶、萧秋水、剽悍一只猫、战隼、李海峰、冯大辉等联袂推荐

3.100000 文章曾刷爆朋友圈

《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大学生上课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听讲?》《抱歉,老师讲得好不好,不是你们学生能评判得了的》等曾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

你是不是读了很多书,懂得了很多道理,也开始努力了很久,却始终没有看到成长的效果?

这本书分享成长的理念,初期教你用暴力破解成长问题,听话,照做,执行,别发挥;后期教你在行动的基础上发挥学习的价值,能用思路解决的问题,不要用技巧。

作者简介

《如何学习》

本尼迪克特•凯里(Benedict Carey)

西北大学新闻学硕士。

《纽约时报》科学记者,专注健康与科学报道25年,享有殊荣,是《纽约时报》收获读者邮件最多的记者之一。

25年持续追踪报道脑神经科学及认知心理学研究前沿,关注学习科学领域成果,致力于将颠覆传统的科学学习方法传播于世。

目前居住于纽约。

《刻意学习》

Scalers

清华大学学霸,持续行动践行者,ScalersTalk成长会创始人,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发起人,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

作为理性的思考者和干脆的行动者,Scalers善于借用数理学科的概念工具去思考和破解个人成长的问题,也凭借自己强大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提出了很多成长过程中的灼见,例如“输入驱动输出,输出倒逼输入”,“N阶持续行动”,“学习的‘黑盒’与‘白盒’”等。在持续行动上,依靠行动和学习双系统,实现了认知的升级,成为了经验丰富的少数人。

文章《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大学生上课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听讲?》《抱歉,老师讲得好不好,不是你们学生能评判得了的》曾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

目录

《如何学习》

推荐序 成为人人羡慕的第三类学生

中文版序 理想的学习

引言 为什么学习好的不是最用功的学生

及时部分 基础理论/ 学习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想要优化学习方法,首先必须了解大脑运作的基本原理,它是如何形成记忆的?又是如何提取记忆的?

01 编故事的能手/大脑学习的机制

大脑是个“电影摄制组”

回忆就像时光隧道旅行

记忆存放在哪里

大脑是如何编故事的

02 遗忘的威力/过滤干扰信息,激活深处的宝

遗忘的两个正面作用

遗忘曲线的由来

记忆的“逆袭”

回想的真相

遗忘式学习

乌龟储存与兔子提取

第二部分 增强记忆/ 我们怎样才能记住新东西

学习的关键在于让记忆保持长久,而加深记忆的诀窍却不同于我们一贯保持的“好习惯”,环境的变换、时间的间隔,还有学习前先来个小测试,这些是如何影响记忆的?

03 打破学习的好习惯/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是否要保持一贯性

环境的还原是增强记忆的法宝

内在心境对记忆的影响

诀窍就是多换几个学习场所

04 拉开时间间隔/化整为零才能记得持久

从临时抱佛脚到分散式学习

间隔效应的发现

詹姆斯法与学习外语的新规律

最少复习次数与较大复习间隔

备考的复习间隔

05 先考试后学习/利用无知的潜在价值

了解考试的真相

学习与背诵的时间配比

何时才是考试的时机

考试是记忆的好帮手

预考中展现的“无知”具价值

第三部分 解答难题/ 如何完成生活与工作中的复杂课题

真正的考验在解决问题的那一刻,如何调动思维的感知力,从而激发潜藏于大脑深处的灵感?不妨暂时中断一下,或者试试交替进行。

06 孵化/沉淀思维离不开分心与分享

你有过顿悟时刻吗

顿悟那一刻,大脑做了什么

成功的孵化与哪些因素相关

什么样的休息最有效

07 渗滤/适度中断,预冲向前,先退一退

创造性飞跃是如何诞生的

“蔡加尼克效应”与打断的重要意义

用感知力调动起你的大脑

有意识的反思:问问你自己

08 交替/混杂在一起印象更深刻

你仍然信奉刻意练习吗

运用穿插交替使训练成效倍增

交替学习:培养大脑的应“辨”力

来自数学成绩的强效印证

第四部分 潜入意识的深海/ 学霸的终极武器

不动脑筋就能学到的绝招是什么?利用知觉和睡眠,让潜意识“自动学习”,才是水到渠成的终极利器。

09 不加思考地习得/把握感知的力量

好眼力是天生的吗

没有意义的涂鸦

知觉学习模块:好眼力的速成法

不用动脑就能学会的技巧

10 打个盹儿,就能赢/让睡眠来巩固你的学习成果

梦的启示

睡觉时,大脑在干什么

睡与不睡差了35%

何时睡、怎么睡有讲究

睡眠增强记忆力、理解力、学习力

尾 声 终身学习用好大脑

不能错过的彩蛋 有关学习的11 个关键问题

致 谢

译者后记

《刻意学习》

推荐序1 李笑来:成长是永恒的刚需

推荐序2 古典:持续行动的力量

推荐序3 采铜:一个善行者的思维光谱

推荐序4 万能的大熊:如何找到自我成长之路

自序

N 阶持续行动者和 1000 天持续行动,让我的生活有哪些改变?

PART 1 持续行动是精进较大的技巧

什么是持续行动?

我们为什么要持续行动?

持续行动是我较大的技巧

强即时反馈是一种

成长总有“更优”的解法

别因为没有成就感,就不持续做事情

不要在没能力遵守规则的时候,大谈灵活性

要持续行动,不要自我感动

不要用单变量模式思考问题

参与和投入是改变的途径

从过程型能力进化到结果型能力

PART 2 成长来自持续地行动和学习

从松散到紧凑,我从泥潭中将自己救出

从单点到体系,我将行动感悟形成体系

从个人到社群,共同构建成长进步团体

速度是成长的关键

成长意味着做出决定并落地执行

力和系统的关系:构建体系,支撑成长

输入驱动输出,输出倒逼输入

行动力是训练出来的

学习系统:如何才能每天进步?

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是成长的双翼

警惕自我摧毁的行为模式

PART 3 即刻行动,做高段位的行动者

要触发学到知识的感觉

看你写了那么久,最终我也拿起了笔

用暴力破解你的成长问题

听话,照做,执行,别发挥

在通往牛 X 的路上,将一部分事情先做起来

“零基础”,“感兴趣”又有什么用?

从强打鸡血到自我造血

你需要多久打一次鸡血

PART 4 刻意学习,学到真正的知识

把握成长进步的主旋律

学习的“黑盒”与“白盒”

度过从新手到大师的沉默期

能用思路解决的问题,不要用技巧

碎片化学习是自欺欺人

自学无能者的困境

我一直在坚持,怎么一直没有进步?

不进步的背后必然有不到位的执行

学习是和自己的偏见做斗争

学习能力可以让你和世界连接

结果的差距终究是人的差距

PART 5 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对待成长

愿意付费的人,成长得更快

理念与信息是无价的

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

我在北京漂了四年,还会继续漂下去

你不必经历所有的事,你不必遇见所有的人

不必害怕付出后没有回报

独立出活儿的能力是职场进步的关键因素

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可能?

PART 6 投资自己,坐等风起

什么是投资自己?

投资自己是件稳赚不赔的事情

如何做好信息分层分级?

如何培养海量信息下的抗压能力

如何处理社群里的海量消息?

格局决定我们的眼界

大学生上课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听讲?

抱歉,老师讲得好不好,不是你们学生能评判得了的

计划完成不了怎么办?

一句话教你如何搞定拖延

不要说做什么斜杠青年,能做个 T 型人才就不错了

起得早,住得近,三年后我有什么感受

后记:如果你不做点事,我的文字对你毫无意义

在线预览

《如何学习》

遗忘的威力:过滤干扰信息,激活深处的宝藏

记忆比赛中,人往往容易出错,尤其是到了比赛的一轮。

这时,台上仅剩不多的几个人,人人都端着一张紧张、专注又精疲力尽的脸。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他们一路披荆斩棘走到这一步,接下来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前功尽弃。有一部关于“全美拼字比赛”(Scripps National Spelling Bee)的纪录片,叫作《拼字比赛》(Spellbound),其中有这样格外紧张的一幕:一名12 岁的参赛者正跟“opsimath”这个词奋战,他看起来好像认识这个词,一番冥思苦想,眼看就能顺利拿下,结果功亏一篑,把字母“o”拼错了地方。

“当!”

铃声响起,意思是“拼错了!”, 那孩子眼睛猛地睁大,满脸的难以置信。一声叹惋席卷观众,随即大家给出一阵掌声,以资鼓励,而那孩子却神情木然地溜下台去。

这部纪录片不断重复着类似镜头,一个又一个原本准备充分的孩子因一个词出错而败下阵来。他们对着话筒声音陡然低落,失神的眼睛茫然眨动,随后传来观众席上那并不热烈的掌声。而那些在本轮胜出顺利走向下一轮的孩子,个个看上去都满怀信心、胜券在握。最终胜出的那个女孩一听到一个词就咧嘴笑了:她拿下了这场比赛。

遗忘的两个正面作用

这样的比赛往往留给我们两种印象。

其一是那些参赛者,尤其是那些胜出的人,肯定都是超人,不然他们怎么可能做得到?他们的大脑恐怕不但比常人更大、转得更快,而且肯定跟正常的大脑长得不一样,比如你的和我的。也许他们还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其实不然。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科学家能鉴别出“智力基因”,也没有科学家能真正弄明白基因是怎么起作用的,但有些人的确生下来就有某种天赋,其记忆能力和思索速度都非同一般。没错,参与这类比赛的人的确是那些对博闻强识更在行的人。可是,大脑就是大脑,所有健全大脑的运作模式都一模一样,只要投入足够多的准备和心血,谁都能显示出这种强悍而神奇的记忆力。至于所谓的“过目不忘”,根据迄今为止科学家们的研究,并不存在,至少不是以你我所想象的那种方式存在。

第二种印象就更负面了,因为它强化了这样一种不但人人都有,而且还容易让人自我否定的假设:忘记了,就是坏事。不言而喻,世界上到处都有“没脑子”的人或让人记忆恍惚的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少年,不知放哪儿去了的钥匙。人人担心健忘症会不会已经悄然上身,觉得总这么忘东忘西的是不是自己脑功能失常了或是有什么恶兆。如果说学习是在构建人的能力与知识,那么,遗忘就是让人失去已经获得的能力与知识。遗忘,怎么看都像是学习的敌人。

但事实跟这一假设几乎相反。

不消说,弄错了女儿的生日、忘掉了哪条岔道能回到营地、考试的时候大脑出现空白,都是些很糟糕的事情。可是,遗忘也有相当大的正面作用。

学习的科学

遗忘的正面作用之一,就是大自然中最精致的“垃圾信息过滤”功能,这一功能使得人的大脑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只让该出现的信息出现于脑海。

要更生动地展示这一点,我们不妨再来观摩一下刚才那些拼字奇才在比赛中的另一个场景:针对简单问题的速答比赛。说出你读过的一本书的名字、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的名字、你家小区杂货店的名字、现任美国国务卿的名字、世界杯冠军的名字。然后,是更加快速的应答:你谷歌电子邮箱的密码、你姐姐的中间名、现任美国副总统的名字……

在这样的主题比赛中,每一个专心致志的大脑都会不断地出现空白。为什么呢?并不单纯是因为太心无旁骛了,而是因为这些孩子都非常机警,注意力都非常集中,正是因为太集中了,他们的大脑才会把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给屏蔽掉。

请想想看:那么多生僻的单词全都装在脑子里,要想在拼读单词时保持思路清晰,大脑当然必须要做信息过滤的处理。换句话说,大脑必须压制、忘记那些争先恐后往外冒的信息,才不至于把“apathetic”和“apothecary”混淆起来,不会把“penumbra”当成“penultimate”。而且,大脑还要把任何会让你分心的七零八碎的东西都挡住,不让其跑出来打扰你,免得你一边应答,脑子里一边蹦出某首歌的歌词、某本书的标题或某个电影演员的名字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遇到这类“专心的遗忘”,只是往往察觉不到。比方说,你要输入一个新换的电脑密码,就必须屏蔽掉对老密码的习惯记忆;要学习一种新语言的单词,就必须克制自己不要脱口而出母语中的对应词汇。当我们沉浸在某个话题、某项计算或某部小说的情节中时,哪怕最常用的名词我们也可能会一时说不出来:“你能不能把那个什么,怎么说来着,吃东西用的那个,递给我?”

叉子!

正如19 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William James)观察到的那样:“假如我们把一切都记在心里,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差劲得像是什么都没记住一样。”

最近数十年针对遗忘的研究使得人们不得不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大脑的学习功能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研究的结论已经颠倒了“学习”与“遗忘”的定义。“‘学习’与‘遗忘’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甚至从某个很关键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意义跟人们所想象的恰恰相反。”这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罗伯特 比约克(Robert Bjork)的话。他告诉我:“我们以为遗忘是件很糟糕的事,是大脑系统的败笔,但实际上,遗忘往往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比约克的研究认为,上述记忆比赛中的“失败者”之所以会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记得的东西太少了,原因恰恰与之相反。他们学习了成千上万的词,而在比赛中拼错的往往是他们明明记得的那些,让他们栽跟头的原因很多情况下正是他们记得太多了。你已记得的各种感知、数据、观念等都散落在大脑中如黑色风暴般盘根错节的神经元里,如果记忆的确就是回想起这些,那么,遗忘在大脑运作中的作用就是屏蔽掉大脑中的背景噪音,或者说静电干扰,让大脑把该输出的信号输送出来。输出的清晰度与屏蔽的强度息息相关。

遗忘的另一个很大的正面作用与上述主动过滤的功能不同。正常的遗忘,也就是那种被动的、让人为之哀叹的记忆衰退,其实也有助于继续的学习。

学习的科学

遗忘的这一特性很像我们的肌肉锻炼:当我们提取储存的信息时,为了能强化“习得”,一定程度的“损耗”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一星半点的“遗忘”,对长远的学习就没有任何好处。这就跟锻炼之后的肌肉一样,先损耗,后增长。

这一记忆系统远谈不上。没错,我们的确能在眨眼之间调出许多不相干的数据与信息,比如韩国的首都叫首尔,9 的平方根是3,《哈利 波特》的作者叫J.K. 罗琳,但是,没有任何更复杂的记忆信息会以相同的样子被再次提取出来。原因之一是遗忘功能在屏蔽掉不相干的信息时,也会屏蔽掉一部分相关信息。而被屏蔽掉的,或者说忘掉的内容,常常在以后还会再度出现。

对于这种来去无踪的记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在回忆童年往事时,总是一边讲一边加以润色。14 岁的那一年,我们借了一辆私家车出去玩;及时次搭乘那座城市的地铁时,我们走迷了路……随着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滚动记忆的线团,到后来,就很难再说得清哪些是真的,哪些已经不是。

问题不在于人的记忆是否是一堆散乱的数据、一串被修饰得变了形的故事,问题在于我们提取任意一条记忆时,总会同时修改其“可提取系数”,乃至常常修改其内容本身。

近年来,针对记忆的研究以及推想已逐渐形成了一种理论,这一理论叫作“记忆失用理论”,以区别于已经过时的“失用定律”。所谓“失用定律”,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某项记忆不被提取使用,那么它就会渐渐在脑间蒸发,消失殆尽。而如今这套新理论,并不是对传统理论的补充或更新,而是彻底的破旧立新:“遗忘”在这里被塑造成了“学习”的好朋友,而不再是敌人。

若要给这一新理论起一个更恰当的名字,那么我会叫它“遗忘式学习”,这个名字既能彰显其字面意义,又能突出其精神宗旨,还能给人以正面激励。举例来说,这套新理论能给人的正面影响之一就是:才刚学过就忘掉了很多,刚接触某个新课题时尤其如此,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不专注,也不是一个人本身的缺点;相反,这证明大脑正以其恰当的方式工作着。

没人能说出人们为何对遗忘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大脑功能如此鄙夷。遗忘是如此的不可或缺、自然而然,是我们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的事情,然而,我们竟是这么的看不上它。下面我来仔细分说一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