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图书
人气:37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总理恩师厉以宁著作,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能反映厉以宁学术观点的心血之作,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厉以宁先生的学术代表作,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经济非均衡理论",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南。

本书围绕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分析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制度创新和经济波动等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的特点,并探讨了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通过改革调整走出困境,实现顺利发展的途径。

本书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列入"中国文库·新中国60周年特辑",并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编辑推荐

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

能反映厉以宁学术观点的心血之作,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指南。

如果有人问我:"在你撰写过的若干本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的著作中,你认为能反映自己的学术观点的是哪一本书?"我将这样回答他:"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厉以宁

作者简介

厉以宁,江苏仪征人,1930年生于南京,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七、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理论》《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资本主义的起源》《罗马—拜占庭经济史》《工业化和制度调整》《希腊古代经济史》《厉以宁经济史论文选》《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等。1998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还出版了《厉以宁诗词选集》(上下卷)、《山景总须横侧看:厉以宁散文集》。

目录

前言1

及时章资源配置问题的探讨1

及时节从非均衡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问题1

一、非均衡的含义1

二、资源配置的含义3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的特点4

四、经济的非均衡与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7

第二节资源配置失调与社会主义经济中"滞胀"的可能性9

一、社会主义经济中"滞"与"胀"的根源9

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不协调的原因11

三、"滞胀"与资源配置失调13

四、"滞胀"的可能性与"滞胀"的防止15

五、重新认识资源配置问题的必要性19

第二章市场调节与资源配置22

及时节市场选择与市场引导22

一、市场选择22

二、资源组合23

三、市场决策的分散性25

四、市场引导26

第二节投资主体、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28

一、投资主体28

二、投资行为的一般原则29

三、非均衡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投资行为30

四、非均衡条件下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的关系33

第三节消费主体、消费行为与资源配置34

一、消费主体34

二、消费行为的一般原则35

三、非均衡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消费行为36

四、非均衡条件下消费行为与资源配置的关系37

第四节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市场自我制约38

一、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自我制约的含义38

二、均衡条件下市场的自我制约与资源配置40

三、两类不同的微观经济单位和两类不同的非均衡41

四、及时类非均衡条件下市场的自我制约43

五、第二类非均衡条件下市场的自我制约46

第三章政府调节与资源配置52

及时节政府调节的含义52

一、政府调节与计划52

二、政府作为市场的管理者54

三、科学的政府调节56

第二节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58

一、政府行为非理想化的含义58

二、政策效应的滞后性59

三、政策效应的不平衡性62

四、政策效力的递减64

五、政府行为非理想化条件下的资源配置66

第三节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与优化70

一、第二类非均衡状态中政府调节资源配置的困难70

二、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72

三、"警戒线"的设置和"手段"的备用74

四、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行为77

五、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行为的优化79

第四章经济运行的机制82

及时节经济运行的二元机制82

一、经济运行中政府调节的"覆盖面"82

二、二元机制之间的关系84

三、政府的分级与市场的分级89

四、市场完善与否和市场体系完整与否的区别92

第二节经济运行中的摩擦94

一、及时类非均衡条件下经济运行中的摩擦94

二、第二类非均衡条件下经济运行中的摩擦97

三、对经济运行中的摩擦的认识98

第五章商品市场配额均衡100

及时节数量—价格调节下的商品市场均衡100

一、双轨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供给缺口100

二、双轨经济体制下商品供给缺口与商品需求缺口的并存103

三、商品市场配额均衡逐步实现的可能性108

第二节商品市场上数量—价格调节措施的运用111

一、广义与狭义的数量—价格调节措施111

二、数量调节、价格调节与市场调节、政府调节的关系113

三、数量调节与价格调节的相互渗透关系115

四、商品市场上数量—价格调节措施的配合119

第六章经济非均衡条件下供求矛盾的缓解131

及时节政府价格调节的逆效应131

一、经济非均衡条件下供求缺口的刚性131

二、经济非均衡条件下的商品供给缺口与政府价格调节的

逆效应133

三、经济非均衡条件下的商品需求缺口与政府价格调节的

逆效应136

四、价格双轨制的背后:配额调节可能带来的问题138

第二节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造141

一、企业运行机制改造与供求矛盾的缓解141

二、企业运行机制改造与结构性失衡的缓解145

三、价格改革的渐进性147

第七章产业结构调整152

及时节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资金来源152

一、非均衡条件下的资金缺口与资金潜力152

二、发掘国内资金潜力的主要途径155

三、结构调整与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157

四、国内资金动员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

间的关系161

第二节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行为的长期化164

一、企业行为短期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

阻碍164

二、投资者的利益对企业短期行为的内在约束167

三、投资者的利益对企业短期行为的外在约束168

四、企业行为的长期化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70

五、资源配置与社会行为的长期化174

第三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的不平衡增长179

一、一个理论难题179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主体的确定180

三、非均衡条件下政府的配额均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

作用181

四、主导产业政策的运用和经济的不平衡增长184

五、企业的自我约束及其对产业政策倾斜过度的制约186

第八章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调节191

及时节非均衡条件下的农产品供求191

一、农业的非均衡状态191

二、农产品供给与政府调节192

三、农产品需求与政府调节194

第二节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趋势197

一、农产品供求双方行为的长期化197

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200

第九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建立204

及时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建立的必要性和困难204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含义204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与经济改革的深化206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建立与制度创新的关系207

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建立的困难209

第二节建立商品经济秩序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问题213

一、制度创新不同主体的预期纯利益213

二、制度创新中不同主体之间预期纯利益的冲突217

三、经济中的刚性与制度创新主体的利益冲突219

四、政府在缓和制度创新的利益冲突方面的作用222

五、制度创新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225

第十章制度创新的规范化230

及时节政府在制度创新规范化中的作用230

一、商品经济秩序建立过程中的违约现象230

二、作为制度创新主体的政府232

三、作为经济纠纷裁决者的政府234

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垄断现象和政府的对策235

第二节制度变型与制度创新规范化242

一、制度创新中的两类制度变型242

二、制度变型的主要原因244

三、制度创新规范化的可能性250

四、制度创新后的相对稳定254

在线预览

及时章资源配置问题的探讨

及时节从非均衡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的

资源配置问题

一、非均衡的含义

在经济学中,非均衡是相对于瓦尔拉均衡而言的。瓦尔拉均衡是假设存在着完善的市场和灵敏的价格体系条件下所达到的均衡。非均衡是指不存在完善的市场,不存在灵敏的价格体系的条件下所达到的均衡。因此,非均衡又被称做非瓦尔拉均衡。

根据瓦尔拉的学说,既然市场是完善的,价格体系是灵敏的,每一个参加市场交易的人对于现在的和未来的价格都有的信息,对现在的和未来的供求状况都有充分的了解,价格随着供求的变化而随时进行调整,那么在任何一种价格条件下,需求总量必定等于供给总量,社会中的超额需求和超额供给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交易的实现,都以均衡价格为条件。没有达到均衡价格,不会成交;只有价格均衡了,才可能进行交易。根据这样的学说,生产的过剩、商品的滞销、经常性的失业,以及与超额需求有关的通货膨胀也就不会出现。

对于这种不符合经济实际的瓦尔拉均衡分析,虽然早就引起一些持有异议的西方经济学家的尖锐批评,而且凯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专就资本主义社会中经常性失业存在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但直到60年代初,经济学界关于非均衡的研究仍是局部性的、非系统的。甚至对凯恩斯本人的经济理论的解释,也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占主流地位的凯恩斯理论解释者认为,凯恩斯经济学仍然是一种均衡经济学,凯恩斯只是对瓦尔拉均衡学说作了一定的修改,基本上没有否定它。另一些凯恩斯理论的解释者则认为,凯恩斯经济学已经突破了均衡理论的限界,进行了非均衡理论的最初的、系统性的阐述。

这具体表现于: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不一定能充分发挥作用,市场难以把各种交易活动协调起来,无论是产量,就业量还是投资量都是波动的,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常出现的是生产过剩、失业、投资需求的不足。

非均衡理论从60年代后期起有较大的进展。非均衡的研究表明:在市场不完善和价格不能起到自行调整供求的作用的条件下,各种经济力量将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被调整到彼此相适应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达到均衡。显然,非均衡所达到的均衡,并非市场完善前提下的均衡,而是市场不完善前提下的均衡;并非与零失业率或零通货膨胀率同时存在的均衡,而是伴随着失业或通货膨胀的均衡。换言之,非均衡实际上也是一种均衡,只不过它不是瓦尔拉学说中所论述的那种均衡,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均衡。这就是经济学中非均衡的含义。

二、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是指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在资源供给有限的条件下,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有效地把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分配于各种不同的用途,以便用这些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任何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只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才能被认为做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社会上人力、物力、财力有被闲置而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部分,或者,人力、物力、财力有被浪费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部分,这些都是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经济学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之一,就是使资源配置趋向合理,以便让现有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潜在的资源被发掘出来。

资源配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层次是指:在资源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使之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这两个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一方面,就全社会范围而言,现有的资源总量是一定的,现有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的分配情况,必然影响到每一个具体单位的资源利用的效率;宏观上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必然使相当一部分生产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假定大多数生产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都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那么其结果将导致经济中资源总量增加,而资源总量增加与资源总量不变相比,前者将有利于调整资源在不同使用方向的分配,有助于资源配置合理化。这两个层次的资源配置之间的区别在于:及时,彼此的目标不同。较低层次的资源配置的目标主要是提高生产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使一定的投入能有更多的产出。较高层次的资源配置的目标则主要是让每一种资源合理分配,使之进入最适宜的使用方面,然后通过生产要素在广泛范围内的重新组合,使生产要素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实现的途径不同。较低层次的资源配置可以在不转移生产要素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技术措施或生产单位内部组织管理措施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较高层次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实现,通常要涉及生产要素流动、产权关系规范化、固定资产的转让、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的运用、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等问题。

但无论是从较高层次上看还是从较低层次上看,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都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没有一个的标准,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也不会有一个极限。我们只能这么说:通过这一层次或那一层次的调节或改革,资源配置状况是不是比较合理了,是不是比过去改善了,或改善了多少,等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样通过经济调节,使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源配置状况逐渐好转,逐渐趋于合理,以便在较高层次上和较低层次上都能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的特点

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源配置问题时,有必要先了解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以及这种经济体制给资源配置带来的各种影响。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区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也可以相应地分成几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资源配置都具有一定的经济体制所赋予的特点。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大体上分为三类经济体制:一是传统的经济体制;二是在传统经济体制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和新经济体制逐渐成长的条件下的双轨经济体制;三是新的经济体制。可以把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这段时间的经济体制称为传统的经济体制;把80年代以来的经济体制称为双轨经济体制。目前我们正处于双轨经济体制之下。至于新经济体制,则是我们力求通过经济改革,在摆脱了双轨经济体制之后所要建立的那种经济体制。后者对我们来说,至今仍然是目标模式,而并非生活中的现实。

三种类型的经济体制之下资源配置的特点如下: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之下,指令性计划或者被理解为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惟一形式,即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等同于指令性经济;或者被理解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形式,从而以指令性方式分配资源成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之下,市场或者不起什么作用,或者即使起作用,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也是十分有限的。不仅如此,由于否定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否认企业应当拥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抹煞企业的自身利益,限制生产要素的流动,因此,在高层次的资源配置方面,不仅存在着资源的极其不合理的分配,造成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的严重失调,而且资源的浪费、破坏也非常惊人;在低层次的资源配置方面,则由于行政部门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横加干预,企业既没有合理使用资源的积极性,也没有这种可能性,所以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很低。这就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主要特点。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是资源配置从不合理趋向合理的必要前提。

双轨经济体制是新旧经济体制交替时期客观存在的一种体制。当传统经济体制的缺陷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从而必须对之进行改革之后,经济中有可能出现一系列新问题。这是因为,旧经济体制只可能逐步退场,新经济体制也只可能逐步建立,新旧体制的交替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一部分经济活动仍按传统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进行;另一部分经济活动则开始按新经济体制下的方式进行。此外,还可能发生这类现象,即一部分经济活动既要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制约(因为传统经济体制尚未退出经济活动的舞台),又要受新经济体制的制约(因为新经济体制已经开始在经济生活中发生某些作用);或者,在一些经济领域内,传统经济体制和新经济体制都不起作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空白点,从而产生了一些混乱。必须指出,双轨经济体制本身具有过渡性,而双轨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也具有较大的复杂性,这具体表现于:一方面,产业结构正在朝着比较合理的方面调整,资源的闲置或浪费现象正在减少,资源的使用效率正在提高;另一方面,基本建设规模不合理地扩大,重复建设有增无减,原材料供应更加紧张,由需求与成本两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物价上涨难以被抑制住。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资源配置的整个状况虽然比传统经济体制之下会有所好转,但这并不排除某些方面的资源配置状况也许比传统经济体制之下更差一些。于是就会使经济改革遇到原来预料不到的障碍,即本来对经济改革抱有较大希望的人在目击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发生的混乱现象之后,对经济改革的信心下降了,对经济改革的前景感到没有把握了,甚至认为传统经济体制仍有值得留恋之处,至少不会出现像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出现的这些混乱。这就是双轨经济体制之下资源配置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旧体制交替时期不可避免的"过渡性症状",即伴随新经济体制诞生而来的阵痛。

新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之后所要建立的目标体制。这将是一个以企业具有充分活力,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的经济体制。由于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已经根本不同于传统经济体制之下的情形了,较低层次的资源配置将因企业对自身利益的关心而趋于合理。由于产权关系规范化和生产要素有可能在社会范围内重新组合,资源在社会上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合理配置也能成为事实,于是较高层次的资源配置目标将得到实现。可见,我们将要建立的新经济体制,是一个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

四、经济的非均衡与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

从经济体制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经济中资源配置的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改革和经济调节的意义和任务。但仅仅从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角度来考察,还是不够的。有必要进而从我国经济的非均衡性质来分析资源配置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源配置的特点。

根据前面关于非均衡的论述,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非均衡理论所考察的是市场不完善、价格信号不能起到自行调整供求关系的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过程。对我国而言,过去,传统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固然是一种非均衡状态的经济运行,而目前,双轨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仍旧是非均衡状态中的经济运行。甚至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即使建立了新的经济体制并使之在经济中发挥作用,但由于资源约束的继续存在等原因,经济运行将会继续处于非均衡状态之中,只是非均衡的程度不断减弱而已。这正是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应当回避它。

现在,专就双轨经济体制之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来说,市场不完善、商品比价不合理、价格信号扭曲、资源供给受到很大限制、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总之,非均衡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我国双轨经济体制之下都是存在的。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运行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事实,这就是:在双轨经济体制之下,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还没有摆脱(或基本上没有摆脱)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它们还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它们的投资行为和交易行为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扭曲,价格信号即使是的,它们也不可能成为企业调整供给与需求的手段。因此,只要对我国现实经济情况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从非均衡经济这一立足点来进行考察,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出下述结论:要使资源配置从不合理趋向于比较合理,经济体制改革是必要的;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价格改革既不是惟一重要的改革,更不可能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关键在于所有制体制改革,也就是企业体制改革。改革的突破口在于首先应赋予企业以活力,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能够接受价格信号并根据它们来调整供求的商品生产者。

要知道,既然经济改革的目的在于使资源配置从不合理趋向于比较合理,那么需要改革的就是资源配置的机制、经济运行的机制。以企业体制改革来说,所要改革的是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生产要素流动和组合的机制,而不是隶属关系或管理范围的调整(例如从"条条"变为"块块",或从"块块"变为"条条")。在价格改革方面,所要改革的是价格运动的机制、定价的机制,而不是价格比例的调整。只要企业仍然是行政部门的附属物,企业不能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那么在价格方面,所改的只能是商品的比价,而不是定价的机制。这样的"价格改革",其结果只能是"比价回归",即比价调整以后不久又恢复到原来的不合理比价的位置上,但是价格水平却比以前上升了。这对于资源配置状况的改善是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的。

假定把企业体制改革即所有制体制改革作为关键,并把赋予企业以商品生产者地位作为突破口,明确投资主体,实现政企分离,培育市场,使市场完善起来,那么在投资主体明确和市场逐渐完善的基础上,必将实现市场定价的格局,资源配置问题的解决也就顺理成章。由此可见,在非均衡经济之中,不从妨碍市场完善和价格信号正常发挥作用的根源上着手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也就是不从先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企业)方面着手以导致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而试图一开始就建立市场,放开价格,那么恰恰把一切都颠倒过来了。如果那样做,不但只会造成无休止的物价上涨,只会使商品比价依然处于不正常状态,而且由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不存在,市场还是不可能完善,价格信号仍然是扭曲的,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依旧是可望而不可即。根据非均衡分析,所得出的必然是这样一个结论。

第二节资源配置失调与社会主义

经济中"滞胀"的可能性

一、社会主义经济中"滞"与"胀"的根源

"滞"是指经济停滞,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经济增长率下降,并停留在低水平上。"胀"是指通货膨胀,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物价上涨幅度较大。"滞胀"是指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滞"与"胀"既有可能单独出现,也有可能一起出现。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中作了论述。参看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97~298页。问题是,造成社会主义经济中"滞"、"胀"与"滞胀"的根源何在?能不能把这些情况简单地看成是由于政府工作失误或受到偶然事件的影响而带来的后果呢?从前面对于经济的非均衡分析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给予资源配置的影响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无论是"滞"、"胀"还是"滞胀"都有深刻的内在原因,如果说政府工作失误或偶然事件的干扰多少与此有关的话,那么这只是加剧它们或诱发它们的因素而已。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作为一种非均衡的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总量失衡和结构性失衡都有可能发生,总量失衡表现为由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不一致而导致经济停滞或通货膨胀,结构性失衡表现为由于关键性产品需求与供给的不一致而导致的经济停滞或通货膨胀,这样,"滞"或"胀"或者由于总量方面的原因,或者由于结构方面的原因而单独出现。如果总量失衡与结构性失衡同时发生,那么就可能有下述四种不同的表现:

1由总量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滞"和由结构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滞";

2由总量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胀"和由结构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胀";

3由总量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滞"和由结构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胀";

4由总量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胀"和由结构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滞";

上述及时、二种表现仍属于单独出现的"滞"或"胀",而第三、四种表现则是"滞"与"胀"的同时发生,即"滞胀"。应当说,这四种表现,在非均衡经济中都是可能出现的。在传统经济体制之下和双轨经济体制之下,对这些情况的发生可能较易于理解。那么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假定建立了新经济体制,是不是就不可能发生"滞"、"胀"与"滞胀"了呢?并非如此。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在新的经济体制之下,企业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媒体评论

如果有人问我:"在你撰写过的若干本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的著作中,你认为最能反映自己的学术观点的是哪一本书?"我将这样回答他:"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厉以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首先是进行产权改革,即界定产权,使企业转变为产权清晰、投资主体明确的、真正的市场主体,即先从第二类经济非均衡过渡到及时类经济非均衡;然后通过市场的不断完善,由及时类经济非均衡逐渐向经济均衡状态靠拢。这就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一书的要点。

——摘自《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之路》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李老城**的评论:

被疑拥有上亿资产厉以宁在经济学上的观点,被认为隐藏着自己家族利益的背景,因而他被淹没在一片“口水”之中。不知道是真是假啊,唉,还是专注学术观点吧。网络暴力真可怕!

2015-02-16 15:24:21
来自720王涛**的评论:

嘿嘿,有点惭愧,可能自己的理解能力还不到位,稍微有点读起来枯燥,多加一点实际例子是不是会更好?不过,应该是本很好的学术理论著作,等学习经济学更深入点再读读看吧。

2015-02-18 22:23:2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有人说厉以宁是中国经济的教父,是这本书奠定了他的地位。

2015-02-21 20:35:03
来自甘露醴**的评论:

感谢厉老以及我们中国所有那些为中国经济努力而又践行的人们!

2015-02-18 17:19:5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没想到厉老爷子的文学功底也非常过硬,书腰后面有一首词写得真好:“戒律清规,闲人流语,随风吹过身边去。藏书楼里作忙人,楼高哪管花飞絮?不计浮华,但求警句,愿将心血其中聚。清清流水出深山,须经沙石千回滤。” 据说这首《踏莎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整理文稿》描写的就是写作《非均的中国经济》时的心境。

2015-02-19 12:11:42
来自夕阳鼠**的评论: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指南,最能反映厉老学术观点的读本。

2015-11-10 12:18:11
来自瑾瑜之**的评论:

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关于中国经济的代表之作,值得一读!

2016-05-07 16:41:4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厉老对中国经济的理解是一般经济学家不能比的。这本书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实质

2015-02-20 05:28:00
来自danan73**的评论:

中国的资本市场在他的眼里就像是一个小孩子一样,看着他长大,陪伴着中国的资本市场逐渐的发展壮大。84岁高龄,还在为中国经济做贡献,值得尊敬!

2015-02-21 16:07:40
来自6574988**的评论:

经济的非均有两类。第一类非均指市场不完善条件下的非均,第二类非均指市场不完善以及企业缺乏利益约束和预算约束条件下的非均。如此看来,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第二类非均状态中。

2015-02-16 04:28:35
来自一粒沙**的评论:

之前读了厉老的《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发现其中多次提到了《非均的中国经济》这本书,厉老表示一些学术理论观点出于此,所以买来再详细看看。

2015-02-19 19:22:2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该书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从经济非均特征切入,系统研究了中国经济微观、宏观、改革和发展转型问题,明确提出“第二类非均”,总结了中国经济中表现出来的滞涨形态,考察了非均背景下的宏观调控手段,深刻分析了我国资源配置失调、产业结构扭曲、制度创新变形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阐述了应对非均经济的对策。该书是一本全面系统且自成体系的研究中国转型经济的理论著作,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2015-02-20 03:54: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厉以宁提出的“非均的中国经济理论”抓住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特征。

2015-02-19 12:40:01
来自挚爱小**的评论:

以前听别人推荐过此书,这版是新版,总体来说是一本全面系统且自成体系的研究中国转型经济的理论著作,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2015-02-17 22:05:03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厉以宁在比较研究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中国经济的运行,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2015-02-17 09:12:01
来自dh_lian**的评论: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是厉以宁1990年同名书2015年的再版书,是最反映厉以宁学术观点的代表作。从初版到再版已过去了25年,但该书现在读起来仍然焕发理论光辉,其对当前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建立以及制度创新等都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015-05-23 19:13:19
来自錵凋爲**的评论:

在前言部分,厉老师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这本著作的主要特色。第一,它是一本学术专著,而不是专为大学生而写的教科书;第二,它的重点是现阶段的中国经济。第三,它的理论性很突出,即主要从非均经济的特征着手分析,以说明资源配置失调、产业结构扭曲、制度创新的变型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2015-02-18 13:15:54
来自纵是情**的评论:

厉以宁是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为决策层提供理论依倨的一位著名经济学家,以“厉股份”而著称,对每一位关心中国经济的人来说,是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

2015-02-18 01:05:15
来自浮生惊**的评论: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从经济非均特征切入,系统研究了中国经济微观、宏观、改革和发展转型问题,明确提出“第二类非均”,总结了中国经济中表现出来的滞涨形态,考察了非均背景下的宏观调控手段,深刻分析了我国资源配置失调、产业结构扭曲、制度创新变形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阐述了应对非均经济的对策。

2015-02-18 13:24:3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是厉以宁先生最重要的著作。非均衡经济的理论切合中国经济现状,有很强的解释力。我上大学时老师就推荐过,对政治经济感兴趣的应该买来读读看。这次的新版果断收下!准备重温下经典……

2015-01-27 14:35:48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厉老师,是北大的旗帜性人物,学问精致,独具匠心。他的书,《非均的中国经济》.《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厉以宁九十年代文选》和《怎样组建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企业》,我都有。特别是《非均的中国经济》,我读得最投入。

2015-02-20 15:05:49
来自大大太**的评论:

在这部书中,厉以宁从市场经济出发,阐述了在经济改革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非均的情况下来解决供求矛盾,以及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问题等,利用股份制改造重塑微观经济实体的观点就蕴涵其中。

2015-02-21 03:26:17
来自文化路**的评论:

《非均的中国经济》一书,就是厉以宁教授首次对中国经济发展“非均经济理论”的系统阐述。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非均的中国经济》一书蕴藏的深刻的思想理论价值

2015-02-19 09:27: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已经从图书馆借来看过,这次换封面了,是新版。在厉老的那本双重转型之路的书里,曾经多次看到提及此书以及此书中的重要观点:“中国经济非均衡理论”。看前言中,厉老自己也谈到了这是他认为最能反映学术观点的学术专著。不错。

2015-01-27 14:45:45
来自uaide**的评论:

《非均的中国经济》自1990年首次出版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具影响的理论与政策研究著作之。该书对非均理论及国有企业活力问题的创新式研究,为中国1992年以来成功的所有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5-02-18 17:30:39
来自梁溪蠹**的评论:

在当前中国的非均经济中,经济改革的深化非常必要。但经常遇到一个难题,即新的制度和政策都容易走样,这主要与制度创新的不规范、企业和居民个人预期的变化、市场的不完善等等有关。只有从这些方面进行调整,“制度变型”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2015-02-18 19:37:40
来自蓝欣xul**的评论:

厉以宁教授深深影响了几代学子、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非均的中国经济》一书探讨中国经济向市场及工业化经济转型期间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富有卓见的政策建议。

2015-02-16 09:55:14
来自a_mu**的评论: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厉老师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理论,被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广泛接受和采纳。在比较研究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的基础上,他发展了“非均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中国经济的运行,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2015-02-17 04:49:23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