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图书
人气:46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的战争,无论是战火波及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国家、生命财产的损失等,没有其他的战争堪与比拟。其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更是而深远,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省思。 在汗牛充...
  • 所属分类:图书 >政治/军事>军事>中外战争纪实  
  • 作者:[英][李德]?[哈特]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208084698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3
  • 印刷时间:2009-03-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的战争,无论是战火波及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国家、生命财产的损失等,没有其他的战争堪与比拟。其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更是而深远,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省思。

在汗牛充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这本书无疑是其中通盘关照的作品之一。作者凭藉着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文件、当事人的访谈记录,集22年之功才完成这部巨著。本书对历时6年的二战中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铺陈详尽。此外,作者更对此段历史作冷静、客观的分析与思考。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本书能使读者鉴往知今,历史的真实在今天依然有警醒意义。

作者简介

李德 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及时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

目录

及时卷

及时篇 前奏

及时章 战争是如何引起的

第二章 战争爆发时双方的兵力

第二篇 爆发(1939—1940)

第三章 对波兰的蹂躏

第四章 “假的战争”

第五章 芬兰战争

第三篇 狂澜(1940)

第六章 对挪威的蹂躏

第七章 对西欧的蹂躏

第八章 不列颠之战

第九章 从埃及发起的反击

第十章 对意属东非洲的征服

第四篇 蔓延(1941)

第十一章 对巴尔干和克里特岛的蹂躏

第十二章 希特勒转向苏联

第十三章 对苏联的侵入

第十四章 隆美尔进入非洲

第十五章 “十字军”作战

第十六章 远东的涨潮

第十七章 日本的征服狂潮

第五篇 转向(1942)

第十八章 在苏联的潮流转向

第十九章 隆美尔的高潮

第二十章 在非洲的潮流转向

第二十一章 “火炬”作战

第二十二章 向突尼斯的赛跑

第二十三章 在太平洋的潮流转向

第二十四章 大西洋之战

第二卷

第六篇 退潮(1943)

第二十五章 非洲的肃清

第二十六章 再度进入欧洲

第二十七章 进入意大利

第二十八章 德国在苏联的退潮

第二十九章 日本在太平洋的退潮

第七篇 低潮(1944)

第三十章 攻克罗马和在意大利第二次受阻

第三十一章 法国的解放

第三十二章 苏联的解放

第三十三章 轰炸的逐渐增强

第三十四章 西南太平洋及缅甸的解放

第三十五章 希特勒的阿登反攻

第八篇 终结(1945)

第三十六章 从维斯瓦河到奥得河

第三十七章 希特勒在意大利据点的崩溃

第三十八章 德国的崩溃

第三十九章 日本的崩溃

第九篇 尾声

第四十章 结论

在线预览

及时卷

及时篇 前奏

及时章 战争是如何引起的

1939年4月1日,全世界的报纸都登载出下述的新闻:英国张伯伦(NevilleChamberlain)内阁,正在改变其绥靖和孤立政策,并以维持欧洲和平为目的,已向波兰提出保障,将保卫该国以对抗任何来自德国方面的威胁。

但是9月1日,希特勒已越过波兰国界前进。两天以后,经要求其撤兵无效后,英法两国也就参战了。另一次欧洲大战已经发动——而且终于发展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西方同盟国在进入战争时是具有一种双重目标的。其当前的目的就是履行他们维护波兰独立的诺言。其的目的则为消灭一个对他们本身的潜在威胁,从而确保自己的安全。结果是两个目的都没有能够达到。他们不仅未能阻止波兰被蹂躏,继而又受到德苏两国的瓜分,而且经过6年苦战之后,虽然能以表面的胜利为结束、,但却还是被迫承认苏联对波兰的支配地位——而放弃了他们对于曾经比肩作战的波兰人的保障。

同时,所有一切用来毁灭希特勒德国的努力,结果也就使欧洲变得如此的残破和衰弱,以至于当它面临着一个新的较大威胁时,其抵抗力也就大不如前——于是英国,连同其所有的欧洲邻国,都已经变成美国的穷亲戚。

这些都是铁硬的事实,作为胜利追求的基础是如此充满了希望,而其达成却又是如此的痛苦——在把美苏两国的巨大力量引入以对抗德国之后,其结果就是如此。这种结果也就粉碎了那种以为“胜利”就是和平的流行幻想。它也重新证明了“殷鉴不远”这句话,那就是说胜利只不过是“沙漠中的蜃楼”(a mirage in the desert)——当使用近代兵器和无限方法来打一个长期战争时,则此种沙漠即为其所创造的产品。

在尚未分析战争的起因之前,对于战争的后果是值得首先加以清查的。在认清了战争所带来的后果之后,就使我们对于战争是怎么产生的问题更能作较现实的观察。就纽伦堡战犯审判(Nuremberg Trials)的目的而言,只要假定战争的爆发以及其一切的发展都纯粹是由于希特勒的侵略,也许就够了。但这却是一种太简单和太肤浅的解释。

希特勒并不想制造另一次大战以达到其目的。他的人民,尤其是他的将领,对于任何这一类的冒险都是深感畏惧的——及时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已经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了很深的创痕。强调此种基本事实,并非是想替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洗刷,也不是想减轻许多甘心跟着他走的德国人的责任。希特勒虽然是异常地骄横,但当他在追求其目标时,却又还是极端地慎重。而军事将领则比他还更要谨慎,对于任何可能挑起冲突的步骤都是感到非常焦虑的。

战后有一大部分德国档案都已被俘获,而且也可供研究之用。这些文件显示出德国人对于他们自己有无能力进行一次战争是深感怀疑和不信任的。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岸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当希特勒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想要出兵援助佛朗哥时,德军将领们对于可能引起的危险又再度提出了新的抗议,结果希特勒也就同意限制其所给予的援助。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

不久以后,希特勒又宣布他决心压迫捷克斯洛伐克归还苏台德区(Sude.tenland)。于是当时的陆军参谋总长贝克将军(Gen.Beck)就草拟了一项备忘录,其中指出希特勒的侵略扩张计划必然会产生一次世界浩劫,而使德国也化为废墟。这份文件在高级将领的会议中宣读并获得他们的赞同后,送请希特勒考虑。当看到希特勒对于他的政策并未表示任何改变的迹象时,贝克遂辞去了参谋总长的职务。希特勒向其他的将领们保障,英法两国决不会为捷克而战,但他们并不信服,于是着手计划一次军人政变,想要拘捕希特勒和其他的纳粹党领袖以避免冒战争的风险。

但是张伯伦却使他们的计划受到了釜底抽薪般的打击。他不仅接受了希特勒对于捷克问题的一切要求,并和法国人一致同意坐视那个不幸的国家受到德国的吞并。

对于张伯伦而言,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的意义即为“我们时代的和平”。对于希特勒而言,那是一个更进一步和更伟大的胜利,这又不仅是对于其国外的对手,而尤其是对于其本国的将领为然。当他们的警告如此一再地为他的那种无敌的和不流血的成功所否定之后,他们也就自然地丧失了信心和影响力。同样的,希特勒本人对于其一帆风顺的成功也就自然地有了踌躇满志之感。即使当他也考虑到再进一步冒险是有引起战争的可能时,他还是会感觉到那最多不过只是一个小型和短期的战争而已。成功毒素的累积作用已经使他丧失了戒惧的心理。

假使他真是企图发动一次包括英国在内的战争,那么他就应该会全力来建造一支能够向英国海权挑战的海军。但事实上,他对于德国海军的建设甚至还不曾达到l935年英国海军条约所容许的限度。他经常向其海军将领保障说,他们可以不考虑任何和英国交战的危险。在慕尼黑会议之后,他告诉他们说,至少在今后6年之内是不会和英国发生冲突的。甚至于在1939年的夏天,甚至于延迟到8月22日,他还是一再作这样的保障——尽管其信心已经有一点动摇。

既然希特勒是如此希望能够避免大战,然则他为什么又还是陷入这种漩涡而不能自拔呢?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既非惟一的答案,也非主要的答案。西方国家的那种亲切态度一向使他受到鼓励,但到了l939年的春天,西方国家却突然地改变了它们的态度。这种改变来得如此的突然和出乎意料,所以也就使战争变得必然无可幸免。

假如你容许任何人在锅炉下面不断地加煤,直到蒸汽压力已经超过了危险点,则引起任何爆炸的真正责任也就应该由你负担。此种物理学中的真理对于政治学也同样地适用——尤其是以对国际事务的指导为然。

自从1933年希特勒当权之后,英法两国政府对于这个危险的独裁者所作的让步远超过他们过去对于德国前民主政府。每次他们都表现出由于怕麻烦而把困难问题搁置起来——为了眼前的舒适而不惜牺牲将来。

在另一方面,希特勒对于他的问题却正在作过分合于逻辑的思考。其政策的路线是受到一种理想的指导,这种理想收容在一种“神圣的誓约”(testa.ment)之内,他在1937年11月曾经加以解释——其译文保存在所谓《霍斯巴赫备忘录》(Hossbach Memorandum)之内,其基础就是深信德国需要较多的“生存空间”(Lebensraum)以容纳其正在增长的人口,否则就无法维持其生活水准。他认为不可能希望使德国本身自足,尤其是在粮食供应方面。德国也不可能用向国外采购的方式来满足其需要,因为它没有那样多的外汇可供挥霍。在世界贸易中争取较高地位的机会也非常有限,因为不仅他国有关税壁垒,而且德国本身的财力也极感缺乏。何况这种间接补给的方法将使德国必须依赖外国,于是到了战时就会有挨饿的危险。

希特勒的结论认为德国应在人口稀少的东欧地区中去获得较多的“农业有用空间”。若希望有人自愿把这种空间让与德国,那实在是一种幻想。他说:“古今的历史——罗马帝国、不列颠帝国——已经证明任何空间的扩张都必须冒险和击破抵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可能找到没有主人的空间。”这个问题至迟在1945年以前必须求得解决——“过此以后我们就只可能期待每况愈下的改变了。”一切可能的出路都将会被阻塞,而粮食危机却会日益严重。

希特勒最初的愿望只是想收回德国在及时次世界大战之后所丧失的领土而已。这种理想当然是已经超过那种愿望远甚,不过若说西方政治家对于这些理想不知道,那却绝非事实,尽管他们后来假装是那样的。在1937年到1938年之间,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私下讨论中都是很坦白现实的,尽管在公开的场合发言时并非如此,而在英国的政界也已有许多的议论,主张容许德国向东扩张,以便减轻对西方的威胁。他们对于希特勒寻求生存空间的愿望是寄予极大同情的——而且更希望他知道。但他们却不去思考若不使用优势武力的威胁又如何可以劝诱土地所有人让步的问题。

德国方面的文件显示,1937年11月哈里法克斯勋爵(Lord Halifax)的访问,使希特勒获得了特别的鼓励。哈里法克斯是当时英国的枢密院院长(Lord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在内阁中的地位仅次于首相。依照谈话记录,他曾经使希特勒了解,英国将容许他在东欧有行动的自由。也许哈里法克斯的原意并非如此,但他所给予希特勒的印象却的确是如此——而这也证明是极其重要的。

于是,在1938年2月间,艾登(Antony Eden)因为一再地和张伯伦意见不一致,而被迫辞去外长的职务——某次当艾登表示反对意见时,张伯伦的回答是请他“回家去吃一颗阿司匹林”。哈里法克斯被指派接替艾登的外长职务。几天之后,英国驻柏林大使韩德逊爵士(Sir Nevile Henderson)奉命晋谒希特勒作一次密谈,那也就是哈里法克斯11月会谈的延续,其所传达的内容为英国政府对于希特勒想基于德国的利益而改变欧洲的愿望深表同情——“英国现政府具有一种敏锐的现实感”。

从文件上表现出来,这些事件刺激了希特勒的行动。他认为绿灯已经发亮了,可以允许他向东前进。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结论。

……

媒体评论

无与伦比的军事史知识,一本迄今为止描写二战史好的书。 ——伦敦时报(The London Times) 英国人对于李德哈特的理论若能多加注意,则一定可以避免吃这么大的败仗。 ——隆美尔 这是(一本)看了会说“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书。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二战是人类的浩劫,了解二战的历史足以告诫人类战争的可怕与罪恶

2016-01-17 11:14:46
来自噢丁先**的评论:

能看出作者思路很清晰,对历史有着很深的理解。

2017-08-10 14:29:1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对二战非常感兴趣,看看希特勒是怎样一步步野心膨胀的,又是怎样从疯狂走向灭亡的。书的质量不错。

2017-08-01 08:52:2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比历史书好看,对人物和事件有更细的、不同角度的解读。书单狗的推荐没错。非常喜欢!

2017-08-09 12:52:2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去除了政治,时代,文化等诸多因素,只是全力描述战争,纯粹的战史。可惜的是由于作者的主观原因,苏联战场,中国战场描述比北非战场都少,不过瑕不掩瑜,值得推荐。

2014-05-18 10:04: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是我一直想要的,想了解二战史可以看看

2017-08-08 14:37:1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书很厚实,内容详尽。本书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开始直至日本投降为止。在重大战役及事件的叙述中附有更深刻的战略分析和评论。事件前后穿插,很不错的一部二战史著述。

2014-03-22 20:29:48
来自老三忞**的评论:

历史虽不能忘记,然而又不忍去详细了解这段历史。李德哈特这本书毫无疑问是描述二战史最好的著作。

2015-07-24 16:48:10
来自红黑米**的评论:

我本身对历史是很感兴趣的,读史我还是建议先看全球通史,抓主干,然后再深化各阶段的历史,关于二战史,哈特的这本应该是值得一看的,也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推荐目录里,译者也是本书质量的保证。

2011-11-15 20:06:10
来自做一名**的评论:

一直就很想了解一站二战的历史,作者写的很好的了

2017-08-09 14:16:13
来自霜冷吴**的评论:

我不是军迷,但李德哈特太有名了,没办法了买吧。

2017-10-01 15:28:40
来自yungdan**的评论:

10岁的儿子是战争迷,尤其喜欢二战题材的书,对各大战役津津乐道。上次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这次再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让他对整个战争历史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孩子说这本书更偏重历史,对爱好者来说不那么有趣。

2012-07-06 22:43: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李德.哈特作为二战英军将领,再加上英国的民主制度,书的内容非常真实而有其个人观点,例如书中几次提到丘吉尔的一些决策失误,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书,还原历史是根本,因此此书绝对是难得的好书

2013-10-11 07:41:27
来自少尉丁**的评论:

可能由于译者是台湾人还有翻译时间问题吧,有些人名和地名与现行的通俗叫法不太一样,这会给不太熟悉二战历史的读者造成一点小小的困扰。还有……这个包装太……简约了,不过幸好物流途中没有破损。

2014-06-25 15:58: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之前对二战的许多细节不是很了解,通过李徳哈特详细有根据的分析逐渐对这场战争有了整体上的认识。不仅是史实的记载,还有作者自己的评价。原作和翻译都不错。读起来没有很枯燥的感觉,比较喜欢。

2014-01-24 16:17:19
来自维尔温**的评论:

早就想买李德哈特的二战史了。这本书是平装还不错,不过书送过来的时候没有封膜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背面有一点磕坏,不过不怎么影响,算了

2016-05-17 16:03:1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去除了政治,时代,文化等诸多因素,只是全力描述战争,纯粹的战史。可惜的是由于作者的主观原因,苏联战场,中国战场描述比北非战场都少,不过瑕不掩瑜,值得推荐11111

2014-11-14 18:50:3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书很快就到了,但是拆开包装还是有点难过的,我买了两本,一本的保护膜没有了,还有一本保护膜破了,说实话,这次购物我很不满意,但是我还是喜欢这本书本身的。

2017-05-20 21:17:38
来自wangziy**的评论:

因为刚刚才拿到,还没有时间仔细阅读,但是简单地翻译了一遍,觉得内容很充实,也很细致。不像有些二战史是各种书拼凑的。每个战役会有配图,让人能比较直观的了解战事形势和路线。再说书的纸质也很有感,厚厚的一本很有分量~

2012-08-24 15:19:20
来自公小牛**的评论:

这是我所看到的关于二战的叙述最为细腻的一本书。字里行间能读出作者的观点,整本书有魂!欧洲战场部分最为详实,美中不足的是中国战场部分少了些。可能是因为作者没有这么大的精力来做调查研究吧,不知者不云,或许也是一种严谨。

2009-12-04 21:35:02
来自中国布**的评论:

李德哈特不亏是大师,世界上写二战历史的人多的去了,但是能用这么一本书就能写出整个二战历史的人,那就是大师了,李德哈特,光看到这个名字,还要需要评价什么吗?大师,俺可不敢妄加评论。翻译的水平还不错,应该基本上做到了信雅达。

2011-12-20 14:16:2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写的非常棒,关于二战中每个战役的战略说的很清晰,尤其是北非战役,感觉作者很佩服隆美尔。不足之处就是太平洋战争没怎么说,还有就是意大利战场说的不太详细。总之一本良心之作。如果你想看情节的话,那估计这本书不太适合,但是看战略的话,那这本书是首选。

2016-06-28 00:12:0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关于二战的了解更多来源于游戏,对于一名成年人不免过于肤浅。经过比较最终选择这本二战史。虽然战争有着让人着迷的魔力,但背后的杀戮和破坏确是有违人伦的。了解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愿阳光永远普照大地,和平永存!

2017-05-12 14:30:13
来自胡杨树1**的评论: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研读。我认为这本书主要侧重于原因的分析,应该属于反思类型的战史。但是我想,这样的书是很难对其评论出东西的。因为虽然集中了大量的史料,接触了很多当事人,但是我认为,即使是这样也很难达到准确,因为不管战史什么决定,当事人的想法都是很难准确表述的,有些时候有的决定可能就是瞬间的一个想法左右的,同时随着事情的不断发展变化,当事人最初的想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当事人可能没有觉察,或者有意识的改变淡化了当时的想法),再加上作者的判断,所以历史的原貌是很难再现。但是总体上,读了之后有收获,有思考,知道了很多不知道…

2011-07-02 17:52:17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