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与消弥:网络舆情的演化模式与应对策略图书
人气:140

弥漫与消弥:网络舆情的演化模式与应对策略

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网络舆情的演化模式与应对策略。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作为现实社会“晴雨表”的网络舆情成为不可忽视的频发性社会现象。通过聚合民意,网络舆情观点的一致性不断增强;通过交互传播...
  • 所属分类:图书 >经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概况  
  • 作者:[张伟] 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13646802
  •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
  • 印刷时间:2017-06-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网络舆情的演化模式与应对策略。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作为现实社会“晴雨表”的网络舆情成为不可忽视的频发性社会现象。通过聚合民意,网络舆情观点的一致性不断增强;通过交互传播,网络舆情在短时间内即可拥有规模庞大的信息受众。因此,当突发事件或突发议题出现后,网络舆情能够迅速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并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本书以社会动力学和复杂网络理论为指导,运用建模、仿真与可视化分析等方法,揭示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由此提出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编辑推荐

网络舆情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舆情形态,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微观上它有利于具体的突发事件的妥善解决,维护特定个人或群体的基本权益;宏观上通过调动广泛的社会参与,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除了这些积极影响,我们还应当看到,网络舆情也可能混淆视听,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并导致新的社会风险或社会危机。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研究,特别是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化规律获得更深层面的认知,并由此指导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策略是当前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价值。与其他网络舆情研究著作相比,本研究纳入了复杂社会网络和社会动力学的分析视角,构建了基于多主体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透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发现并验证网络舆情演化的内在规律。本研究具体的研究价值可以体现在学术和应用两个层面,表述如下:

从学术层面来看,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舆情发生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基于现实社会得出的关于舆情或舆论的经典研究结论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解释力降低的问题。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消解了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一直存在的边界,在此情况下出现的网络舆情及其演化过程就具有了特殊性;另一方面,虽然虚拟空间中的网络舆情已经发展为当前学界较为关注的热点议题,但是这些研究通常将网络空间视作一个独立舆论场域而欠缺与现实空间的信息交互。因此,揭示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舆情或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为此,立足媒介生态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两方面的变化,研究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进过程,有助于揭示各种网络舆情的本质特征,以及隐藏在这些特征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动因和机理,从而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人类复杂集群行为的产生与演进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从应用层面来看,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消除网络谣言、臆测等负面舆情信息的影响是当前政府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2013年2月27日,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深刻理解当前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演进规律,因此,深入开展网络舆情演化的相关研究工作,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应对策略,是实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的现实要求。

作者简介

张伟,男,1986年生,管理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复杂网络中的集群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的多篇论文被SCI、EI、CSSCI检索。

目录

及时章绪论1

及时节研究的背景与意义3

一、研究背景3

二、研究意义7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9

一、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的相关研究9

二、网络舆情观点聚合的相关研究17

三、网络舆情信息扩散的相关研究27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32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33

第四节基本框架34

第二章网络舆情演化研究的理论框架37

及时节概念界定39

一、网络舆情39 及时章绪论1

及时节研究的背景与意义3

一、研究背景3

二、研究意义7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9

一、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的相关研究9

二、网络舆情观点聚合的相关研究17

三、网络舆情信息扩散的相关研究27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32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33

第四节基本框架34

第二章网络舆情演化研究的理论框架37

及时节概念界定39

一、网络舆情39

二、网络舆情演化47

第二节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图景50

一、民间舆论场的“高歌猛进”50

二、虚拟世界中的“众声喧哗”51

三、舆情热点的“聚散相和”53

第三节网络舆情演化建模的相关理论54

一、社会动力学理论54

二、复杂社会网络理论56

第四节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的要素构成60

一、网络舆情演化中的主体61

二、网络舆情演化中的主体交互模式65

三、网络舆情演化中的主体交互环境69

第五节网络舆情演化的进程分解及其关系78

一、网络舆情演化中的观点聚合78

二、网络舆情演化中的信息扩散79

三、交融—分阶结构:观点聚合与信息扩散的关系80

本章小结82

目录弥漫与消弥:

网络舆情的演化模式与应对策略第三章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83

及时节网络舆情分析方法及其实践现状85

第二节网络舆情信息与可视化分析技术的耦合87

一、可视化分析概述87

二、网络舆情信息特征及其与可视化分析技术的耦合89

第三节多种网络舆情信息的可视化分析技术91

一、网络舆情文本信息的可视化92

二、网络舆情层次信息的可视化94

三、网络舆情关系网络信息的可视化96

本章小结98

第四章网络舆情演化中的观点聚合模型构建与仿真99

及时节观点动力学的研究进展101

第二节Weisbuch-Deffuant模型及其应用104

一、Weisbuch-Deffuant模型的建模策略104

二、Weisbuch-Deffuant模型在网络舆情演化中的应用106

第三节网络舆情观点聚合模型构建110

一、网络舆情观点聚合的基本规则110

二、复杂开放空间中的网络舆情观点聚合规则112

第四节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114

一、个体观点接受度对网络舆情观点聚合的影响114

二、信任阈值对网络舆情观点聚合的影响116

三、个体观点初始分布对网络舆情观点聚合的影响119

四、网络结构对网络舆情观点聚合的影响120

五、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观点聚合的影响124

本章小结127

第五章网络舆情演化中的信息扩散模型构建与仿真129

及时节网络舆情信息扩散中的个体作用模式131

一、网络舆情信息扩散中的个体接触过程131

二、网络结构对个体接触过程的影响133

第二节网络舆情信息扩散模型构建135

一、仓室模型与复杂社会网络135

二、网络舆情信息扩散中的个体状态转移138

三、网络舆情信息扩散模型的建立140

第三节复杂社会网络中的网络舆情信息扩散过程143

第四节网络舆情信息扩散效果的敏感性分析145

一、模型主要参数的影响145

二、对网络结构特性的敏感性分析149

三、对初始传播者属性的敏感性分析154

本章小结158

第六章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可视化及其内在规律161

及时节微博舆情场域的用户特征与传播特质163

一、微博舆情场域的用户特征163

二、微博舆情场域的传播特质168

第二节网络舆情扩散过程的可视化呈现:一个案例分析170

一、样本案例的选择与概况170

二、舆情事件整体传播过程的可视化172

三、舆情事件信息传播路径的可视化175

第三节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传播规律179

一、网络舆情传播中的线性渐进规律179

二、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涟漪发散规律186

三、网络舆情传播中的交互推进规律191

本章小结195

第七章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197

及时节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应对困境199

一、现实社会境况带来的网络舆情应对困境199

二、媒介生态变迁带来的网络舆情应对困境200

三、引导思维滞后带来的网络舆情应对困境202

第二节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应对原则203

一、网络舆情应对的及时性原则203

二、网络舆情应对的客观性原则204

三、网络舆情应对的适度性原则205

第三节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205

一、逐步完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205

二、构建公开、透明的舆情信息疏导通道206

三、重视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206

本章小结207

参考文献209

重要术语索引231

后记233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