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一图书
人气:42

小于一

《小于一》是约瑟夫布罗茨基的及时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兴趣。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的散文作品。不可...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学>文学评论与鉴赏  
  • 作者:[Joseph] [Brodsky]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33939601
  •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9
  • 印刷时间:2014-09-01
  • 版次:1
  • 开本:12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精装
  • 套装:

内容简介

《小于一》是约瑟夫布罗茨基的及时部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兴趣。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

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小于一》作为一本诗人批评家的随笔集,都是和无可匹比的。首先,它不是一部纯粹的批评著作,也即不是纯粹的批评文章结集或专著,而是结合了自传成分,而由于布罗茨基的经历具有传奇性,因此这自传成分不仅包含了对诗歌的评论,还有对社会和政治的评论,尤其是对极权制度的评论。《小于一》是一部以长篇文章为主的随笔集,夹以若干短文,原书五百页,仅十八篇文章,其目录刚好占一页。除了标准的“诗人批评家”的长篇文章例如评论阿赫玛托娃、卡瓦菲斯、蒙塔莱、曼德尔施塔姆夫妇、沃尔科特、茨维塔耶娃和奥登的文章外,还有几篇短则三四十页、长则五六十页的“超文章”,包括分别对茨维塔耶娃和奥登各一首诗的细读;对20世纪俄罗斯散文(主要指小说)的无情裁决(《空中灾难》);对自己的成长(《小于一》)、对父母(《一个半房间》)和对他的城市(《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的回忆;以及历史笔记和游记(《逃离拜占庭》)。

编辑推荐

席卷2014年全国各大好书榜!

新京报2014年度“十大好书”终极书单

作者简介

约瑟夫 布罗茨基(1940—1996),俄裔美籍著名诗人、散文家,生于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一个犹太家庭,15岁辍学谋生,很早开始写诗并发表于苏联地下刊物。1964年受苏联政府当局审讯,因“社会寄生虫”罪获刑五年,并被流放至西伯利亚。1972年被苏联政府当局强制遣送离境,随后前往美国定居,先在密歇根大学任驻校诗人,继而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86年荣获美国国家书评奖,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91年获选“美国桂冠诗人”。其代表作品有诗集《诗选》、《词类》、《致乌拉尼亚》,散文集《小于一》、《论悲伤与理智》等。

在线预览

哀泣的缪斯当父亲知道女儿要在圣彼得堡一家杂志发表一辑诗时,他把她叫到面前,对她说,虽然他不反对她写诗,但他敦促她“不要玷污一个受尊敬的好名字”,而要她使用笔名。女儿同意,而这就是她不以安娜.戈连科而以“安娜 阿赫玛托娃”进入俄罗斯文坛的原因。

这种默许的理由,既不是对所选择的职业和她的实际才能没有把握,也不是预期分裂的身份可为作家带来什么利益,而纯粹只是为了“保住面子”,因为在属于贵族的家庭中——而戈连科氏是一个贵族家庭——文学这个职业一般被视为有点儿不得体,适合那些出身较卑微、没有更好途径获取名声的人。

不过,父亲的要求依然有点儿言过其实。毕竟,戈连科氏并不是王族。但话说回来,该家族住在皇村,那是皇室夏宫,这种地形学可能影响了戈连科。然而对十七岁的女儿来说,那地方却有不同的深意。皇村是皇村中学的所在地,其花园在一百年前曾“粗心大意地培养了”年轻的普希金。

至于笔名本身的选择,则与安娜 戈连科母亲的娘家有关,其祖先可追溯至金帐汗国一个可汗:成吉思汗的后裔阿赫马特.汗。“我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她常常不无带点自豪地说;而对俄罗斯人的耳朵来说,“阿赫玛托娃”有明显的东方味道,确切地说,鞑靼味道。不过,她并不是要有异国情调,原因之一是有鞑靼言外之音的名字在俄罗斯只会带来偏见而不是好奇。

不过,安娜 阿赫玛托娃的五个开音“a”,依然产生一种催眠效应,并使这个姓名的主人牢固地占据俄罗斯诗歌字母的首位。可以说,这是她及时行成功的诗;以其听觉上的不可避免性而易于记诵,而“阿赫”与其说是得到情绪的赞助,不如说是得到历史的赞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告诉你,这个十七岁女孩耳朵的直觉和质素有多高;她在首次发表作品之后不久,便开始用安娜 阿赫玛托娃签署她的书信和法律文件。这个笔名的选择,以其源自声音和时间之混合的身份所包含的暗示,而变成预言性的选择。

安娜 阿赫玛托娃属于那样一个范畴的诗人,他们既没有家谱学也没有可辨识的“发展”。她属于那种就这么简单地“发生”的诗人,他们带着一种早就建立的措辞和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力来到世界上。她一出现就装备齐全,从来不与任何人有相似之处。也许更意味深长的是,她的无数模仿者没有一个可以写出哪怕一首令人信服的阿赫玛托娃式模仿作品;他们最终更多是彼此相似,而不是与她相似。

这表明阿赫玛托娃的语言,是一种比风格上的敏锐计算更难以把握的东西的产物,使我们有必要把布封那个著名说法的第二部分升级为“自我”。除了上述实体的诸多常见的神圣层面之外,就阿赫玛托娃而言,它的独特性还获得她实际美貌的确保。她的美貌无疑是惊人的。五英尺十一英寸,黑发,皮肤白皙,淡灰绿色眼珠如同雪豹眼,身体苗条且难以置信地柔软,从阿梅代奥 莫迪利亚尼开始,她在半个世纪中被无数艺术家画素描、画油画、铸造、雕刻和拍照。至于题献给她的诗,其数目大概要比她自己的作品集还多。

这一切都证明,那个自我的可见部分是颇为惊人的;至于那个自我的同样的隐藏部分,则见诸她那把两者糅合起来的作品。

这种糅合的主要特征,是高贵和克制。阿赫玛托娃是讲究韵律严谨、节奏和句子简短的诗人。她的句法简单,没有从句,而从句那格言式的回旋是大部分俄罗斯文学的惯用手段;事实上,她的句法之简朴酷似英语。从她创作最初,直到生命尽头,她总是无比清晰和连贯。在她的同代人当中,她是一个简 奥斯汀。不管怎样,如果她的言语是黑暗的,那也不是由她的语法造成的。

在一个诗歌的技术实验如此普遍的年代,她是公然非前卫的。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她的手段也是明显地类似于本世纪初掀起俄罗斯诗歌——如同其他地方的诗歌——创新浪潮的象征主义四行诗节,这种四行诗节像野草一样无处不在。然而这种看得见的类同,是阿赫玛托娃刻意保持的:她不是通过它来简化她的任务,而是使之更难成功。她干脆就是要直话直说,而不是拐弯抹角或发明规则。简言之,她要她的诗歌保持一些外观。

没有什么像古典诗歌那样暴露诗人的弱点,这就是为什么古典诗歌遭到如此普遍的回避。要写出一两行看上去意想不到而又不产生滑稽效果或因袭别人的诗,是一件极其复杂的活计。严谨韵律带来的因袭嫌疑,是最令人苦恼的,无论你用了多少具体而实际的细节来过度饱和你的诗行,你都难以不受束缚。阿赫玛托娃听上去如此独立……P26-28诗歌——如同其他地方的诗歌——创新浪潮的象征主义四行诗节,这种四行诗节像野草一样无处不在。然而这种看得见的类同,是阿赫玛托娃刻意保持的:她不是通过它来简化她的任务,而是使之更难成功。

她干脆就是要直话直说,而不是拐弯抹角或发明规则。简言之,她要她的诗歌保持一些外观。

没有什么像古典诗歌那样暴露诗人的弱点,这就是为什么古典诗歌遭到如此普遍的回避。要写出一两行看上去意想不到而又不产生滑稽效果或因袭别人的诗,是一件极其复杂的活计。严谨韵律带来的因袭嫌疑,是最令人苦恼的,无论你用了多少具体而实际的细节来过度饱和你的诗行,你都难以不受束缚。阿赫玛托娃听上去如此独立……P26-28

媒体评论

东西方兼容的背景为他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该背景同他对历代文化透彻的悟解力相结合,每每孕育出纵横捭阖的历史想象力。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本书)展现出作者用英语写作的高超能力,文笔灵动,饱含智慧……为人们了解俄国的文学传统、政治气候和俄罗斯当代诗歌与诗学,提供了深刻而具有启发性的真知灼见。

——美国《图书馆杂志》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演出,这些经典散文跨越了生活、政治与艺术。

——英国《独立报》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大***啡**的评论:

这部书是作者第一部散文集,作者其他书籍我已经收集了。

2017-10-16 12:08:58
来自林1987**的评论:

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2017-09-11 15:37:3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布罗茨基把真实的一些历史告诉了我们,这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的。作为一个流亡作家,能写出如此灼痛的文字,不能不令人赞叹和感叹!

2015-05-08 21:55:2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好的散文。布罗茨基的诗还没看过,先看看散文。

2015-01-02 14:00:0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是布罗茨基的散文集,文笔十分优美,值得收藏!

2015-05-15 00:08:40
来自微微得**的评论:

对我来说是有点深奥的书了,小于一,但榜单排名又那么好,跟风看看

2016-04-23 19:13:13
来自trophyy**的评论:

刚刚看完第一篇,小于一,怎么说,苏联,现在的俄罗斯和中国有很多共同点,作者从小对高度集权的国家感受让我有一些共鸣。 后面还没看,感觉很不错。

2015-09-30 16:38:46
来自生活在**的评论:

布罗茨基大名如雷贯耳,当当5折,购入,需细细阅读

2016-09-19 14:14: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席卷各大好书榜单!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经典散文集,独家引进——全译本首次面世。

2016-01-28 11:32:50
来自飞鸟之**的评论:

多年以前曾买过刘文飞翻译的文明的孩子,关于诗人的几篇文章应该是从这部散文集择出,仿佛失散多年的孤儿终于找到了父亲。而那本书早已不知所踪。

2016-04-06 03:02:31
来自s***9(**的评论:

东西方兼容的背景为他提供了异常丰富的题材和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该背景同他对历代文化透彻的悟解力相结合,每每孕育出纵横捭阖的历史想象力。

2017-04-26 22:03:06
来自爱看书**的评论:

很好的一部作品,布罗茨基是个情感细腻的作家,这部散文集有他对诗歌的思考。值得推荐给大家的一本优秀作品。

2016-03-12 22:22: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小于一注空中10灾难论奥登的《年W月日》取悦一个影子毕业典礼致词逃离拜占庭一个半房间出

2016-01-20 01:34:47
来自晚年毛**的评论:

布罗茨基文章语调近于中立,并且他自称写英语是为了取悦一个影子也即取悦奥登,因此还很克制和谦逊。这使得他的语调特别有说服力,进而使得他的眼见光芒四射。

2015-04-30 12:55:31
来自545cc**的评论:

淡淡的书封,有些略带忧伤,去年很热的一本书终于到手了,细读里面一些诗歌很打动人,不愧为经典散文集,很多地方值得摘抄,近年来难得的好书。还是喜欢在当当买书,发货快,全是正版。

2016-05-23 18:41:5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之前买过刘文飞译的文明的孩子,读过后很受启发。现在黄灿然的新译本所收文章更全,特别是《一首诗的脚注》详解茨维塔耶娃的长诗《新年祝贺》,王家新译为新年问候,这可能是国内第一次翻译,值得细读。

2014-11-04 08:59:46
来自嗜书王**的评论:

听说布罗茨基德作品上市后,欣喜万分。沉迷在所谓的小于一中。

2016-04-23 18:51:4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真的很难读啊,可能是我不适应前苏联或者俄罗斯人的写作方式吧,如果买之前读下的话,我肯定是不会买的,唉,全是人物传记,还是很抒情化的传记,写得很抽象,也可能是我的水平太低,欣赏不了吧,反正不是很推荐这个风格。

2015-08-13 15:58:12
来自盐的垂**的评论:

「有藥方治療原始野蠻,但沒有藥方治療那種把自己裝得不像自己的狂熱。」——P232 節選自《小於一》by 約瑟夫·布羅茨基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非常推薦閱讀,可是不太好讀,我讀得很慢,仍然覺得還要再讀一次??不過真的是一本好書。」

2015-03-22 01:42:02
来自味灯漫**的评论:

每一篇都是才情纵横的好文字。年轻时对布罗茨基不甚了了,及至年长才知他的妙处。相比较诗人中擅长写诗论的高手,比如艾略特,布罗茨基更感性、更灵动、更自由。

2016-08-07 13:30:40
来自高阿超**的评论:

翻译令人咋舌。请问什么叫“刺激语言或被语言刺激”?get a boost能这样翻译吗?实不能明黄灿然先生是如何浪得虚名的!

2017-01-24 15:45:38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听说这是一本2014年所有的好书排行榜上都有上榜的书。它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演出,这些经典散文跨越了生活、政治与艺术。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文笔灵动,饱含智慧,确实是本好书。

2017-06-16 18:16:25
来自neflame**的评论:

第一次读推荐读《小于一》《一个半房间》《毕业典礼致辞》。其余文章多为诗歌评论,如果对20世纪俄国诗人著作及背景没有过多了解,恐怕读起来会非常艰涩,第一次读布罗茨基的散文,文体非常喜欢,有诗人的跳跃,也有诗人的简洁。

2015-11-09 22:53:31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约瑟夫在表达方面感觉较于布鲁姆要差一点,可能是翻译上有一定问题,在表达其观点时很多措辞会有指意不明之嫌,《小于一》展现了他明显地对茨维塔耶娃的敬佩之情,对茨维塔耶娃有兴趣的可以收这本书

2017-06-18 14:13:33
来自风崖翱**的评论:

《小于一》真的让我大脑混乱了,书中大量“绕弯式”的表述简直让我崩溃。比如:“虽然那个自我的内部听到了语言自身通过节奏来传达的这些不同物体的相近性”。比如:“说她认同人民,无异于引入一种因其不可避免的多余而从未发生地的合理化”。比如:“所谓诗中的音乐,在本质上是时间被重组达到这样的程度,使得诗的内容被置于一种在语言上不可避免的,可记忆的聚集中。”比如:“而使这组诗达至尖锐和几乎难以承受的抒情性的那种理解和宽恕的程序,则只能由她的心、她的自我和这个自我的时间感之独特性来解释”。天哪,看到这些语句,我的脑袋就狂抽筋!!大家怎么看????

2015-12-25 13:51:53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