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与我图书
人气:19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出自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遗孀林洙女士之手。她以女性特有叙述角度和方 式,回顾了自己40年来所目睹的梁思成个人和家庭的各种遭遇,忠实记录了她与梁思成相识、相知、相恋并一同...
  • 所属分类:图书 >传记>文学家  
  • 作者:[林洙]著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500697053
  •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1
  • 印刷时间:2011-01-01
  • 版次:1
  • 开本:16开
  • 页数:--
  • 纸张:胶版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出自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遗孀林洙女士之手。她以女性特有叙述角度和方 式,回顾了自己40年来所目睹的梁思成个人和家庭的各种遭遇,忠实记录了她与梁思成相识、相知、相恋并一同走过的苦难岁月的过程。在从学生、同事、助手到 伴侣的角色转换中,作者也完成了从妻子到梁思成建筑思想坚定的捍卫者的飞跃。因为作者对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多年近距离的接触,因而,其笔下梁、林两位的形 象真实、生动,使读者有机会了解到一个有别于荧屏、小说之外的梁思成、林徽因,具有可读性。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行文流畅,饱湛情感,作 者从自己与林徽因、梁思成的交往谈起,穿插着对梁、林关于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的理解,又在叙述自身经历的同时,记录下了“反右”、“”等特殊时期的点滴 史实,跳出了狭小的家庭圈子,以自身的经历见证了宏大的历史变迁。因而,本书不是名人琐事的堆砌,更非关于名人的猎奇之作,而是如《往事并不如烟》一样以 一人、一家经历见证历史的严肃作品。

编辑推荐

林洙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用深情、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她与梁思成、林徽因交往的经历,大量的图片和照 片丰富了《梁思成林徽因与我》的内容。让读者更加感同身受地看到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中国有名的夫妇,他们青春洋溢的青年、颠沛困顿的中年、孤勇坚韧的晚年。以及林洙作为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陪伴梁思成走过人生坎坷和孤寂的晚年。大量逼真的细节,传达了那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生命痛感。

本书从20世纪40年到梁思成先生去世的70年代,图文并茂,全书计有插图200余幅,其中许多关于梁思成及林徽因的照片及古建筑结构图等,都是首次与读者见面,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作者简介

林洙,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1962年与梁思成结婚,陪伴梁思成走过了下一年的艰难岁月。 192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入清华大学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建筑史编撰小组工作。自1973年起全力以赴整理梁思成遗稿,先后参与编辑了《梁思 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梁思成全集》等书,另著有《大匠的因惑》、《建筑师梁思成》、《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不社史略》等书。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自述

序 写给梁思成和林徽因

一 梁思成夫妇

二 十个儿女的大家庭

三 归来

四 中国营造学社

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六 的一次古建调查

七 荣誉

八 他给了学生们什么

九 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十 北京啊北京!——未被采纳的“梁陈方案”

十一 徽因走了

十二 “大屋顶”

十三 永相随,难相随

十四 屈辱与磨难

十五 留做反面教员

十六 永别

十七 与君同在

梁思成年谱

梁思成著作一览表

英文著作目录

在线预览

乌云下的屈辱与磨难

风暴来了

1966年春我正参加清华大学的四清工作队,在京郊延庆中羊房工作,工作队的同志都注意到报刊上陆续出现了对《海瑞罢官》及《燕山夜话》的批判。思成的来信也谈到了他在民盟中央参加了对吴晗的批判会。

令我感到困惑的是《海瑞罢官》和《燕山夜话》的著者们都是北京市委的领导同志,难道北京市的领导人会出问题?6月3日新华社报导中央决定改组中共北京市委。这时校内也派人来和工作队联系,要求队员们对校党委的工作表态。真有些“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形势。但大多数人吸取了反右的教训,纷纷支持党委的工作。明确表示蒋南翔是姓马(马列主义),而不姓修(修正主义)。不久,工作队就接到命令返回学校参加。

当 返校的车子一进校门,就看到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与处处攒动着的人群。一股骚动不安的感觉向我袭来,六月的天气已开始炎热。笼罩着工作队的沉闷气氛,又使用我 隐隐地感到一种难言的恐慌。返校的汽车驶入清华园,我们在系馆门口下了车,正对系馆门口的一张大字报上赫然写着斗大的黑字:“瞅出黑市委藤上的大黑瓜梁思 成”。我的心一下子紧缩了几乎透不过气来。

我 木然地走回家,推开房门,屋子和往常一样拉着窗帘,显得有些昏暗,思成正在写些什么,他显得那么瘦小憔悴。见我进来,他向我伸出双手,又放下了。他用低哑 的声音说:“我天天都在盼你,但是我又怕见到你……”我从来没有见到他这么痛苦,这么颓唐,这使我骇然。我轻轻地抚着他,希望能给他一点安慰,暗暗祈望这 只是一片短暂的乌云,一切都会搞清楚,一切都会过去。那时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片乌云会笼罩全中国整整十年,而他也再没有机会看一眼中国的晴空。

我 回到自己的单位“参加学习”,老同事们都很沉默。窗外不时敲锣打鼓,走过一队队人,押着戴高帽子的党委干部们游街,一部分同志怀着看热闹的心情嬉笑指点 着。接着又来了一队人喧哗得特别厉害,他们押着一个女同志,她身上穿着一件黄纸糊的大斗篷,在斗篷的前胸及后背上写了三个大“保”字,她头上戴着同样黄纸 糊的高帽子。走近后,我才认出原来是党委中惟一的女委员。她生活朴素,工作努力,挺关心群众。我一向对她十分好感,现在她却成了这个样子。我好像五脏六腑 都被搅翻了似的,全身无力地瘫坐在椅子上。我不禁自问,揪出走资派是“革命行动”,我这是怎么了?于是我努力掩饰自己的恐惧,尽量装出一副镇静的样子。

上 边派来了工作组,人们暂时安定了下来。为了迎接这场“”,我把思成解放后写的文章整理出来,准备他自我批判用。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两篇重要的 文章,一篇是当时我系工作组组长的文章,发表在《建筑学报》及时期,是论建筑的民族形式问题,他的观点和思成同时期的文章没有什么区别,再一篇是 (中央“”领导小组成员)关于美学问题的文章,其中一段论述故宫的建筑艺术,他的分析简直与思成的论点一致。

有了这两个重大的发现,又想到曾对思成说他的《拙匠随笔》是好文章的话,我仿佛吃了定心丸,我相信他的学术问题充其量只能是错误观点,构不成反动的罪行。我把这两篇文章给思成看,他不像我这样乐观,叹息着摇了摇头。

果 然系馆门口贴出了《梁思成是彭真死党,是混进党内的大右派》的大字报。于是他详细地“交待”自己的入党经过,与彭真的关系等等,其实那本来是众所周知的, 然而他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但都没有通过。有24小时他终于明白了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认为他在反右时期写的拥护党委领导的文章,是当时的市委为了把“右派打扮 成左派再拉进党内”而授意他写的。

“那末,那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呢?”我问。

“在 整风开始后很多人对党提出了意见,我自己也提了不少,但是这些意见中有一点我不同意,就是要共产党从学校中撤出去。尽管我和不少领导同志为北京市的规划问 题,为古建筑保护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尽管共产党曾批判过我。但是我没有忘记是谁领导全国人民站了起来,不再受帝国主义侵略;是谁解决了四亿多人民的吃穿 问题;是谁使我们的社会得到了安定;是谁清理了古老的北京城里从明代就积存下来的垃圾,是共产党。那么为什么共产党就不能领导大学呢?即 使在解放前,校委会也是被操纵在少数特权人物手中,就像清华过去所谓的‘三巨头’嘛!所以,我写了《整风一个月的体会》,谈了自己的看法,但当时正在鼓励 鸣放,提意见。所以写完后又拿不定主意,只好把它锁在抽屉里。星期日刘仁同志来看我,问我最近有什么看法,我把这篇东西拿给他看,他看完后很高兴,立刻放 进口袋中,说了声‘明日见报’就走了。第二天果然一字不改登了出来。”接着他又说:“不 管怎样,我当时认为只有共产党能使中国强大起来,我愿意跟着它走,所以我写了入党申请。那时连党的基本组织原则都不懂,竟把申请书直接交给转毛主 席。我在入党后的一切行动包括我写的那些文章可能有错误,但全是光明正大的,没有任何阴谋活动。”他又说:“我最早认识的共产党员是龚澎同志。那还是在四 川,我陪徽因从李庄到重庆去看病,住在上清寺中央研究院的宿舍里。24小时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士突然来看我们,她直言不讳地声称自己是共产党,是费慰梅介绍她来 看我们的。费慰梅是费正清的夫人,当时是美国驻华使馆的文化专员。当时龚澎说,我们共产党愿意结识一些学者,了解他们的情况,听听他们的看法。这个共产 党,是战前燕大的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衣着也很淡雅入时,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解放后的24小时,我在颐和园遇到龚澎,她那时正在朝鲜 板门店与美军谈判,回京休假。我们谈起当年在重庆的相遇,我才知道是从费慰梅处得知我们的情况,特意派龚澎来看望我们的。

“我认识的第二个共产党员,就是让我在军用地图上标出古建筑的解放军代表。虽然我们的接触仅一个多小时,但是他代表了共产党对古建筑的重视与爱护,使我从感情上一下子就和共产党接近了。

“我 接触的第三个共产党员就是彭真了,那是在北京解放不久的一次会议上,有人把我介绍给他,当时我对党内的组织情况毫无了解,根本不知道他在北京市及党内的地 位。当他知道我是梁启超的儿子时说:‘梁启超曾说,今后之历史殆将以大多数之劳动者或全体国民为主体,现在实现了。’接着他又引了一句梁启超的话,然后对 我说:‘我相信,梁启超先生要是活到今天,他也会拥护共产党的。’我真是大吃一惊,我虽是梁启超的儿子,但很惭愧,我没有读过多少父亲的著作,然而眼前这 位共产党的干部却能背诵他的作品。这件事很自然地使我对彭真产生了亲切感。1955年的批判也是彭真帮助我认识了错误。我承认我的确很佩服彭真,但和彭真没有任何私人的交往,更谈不上死党。”

他 很坦然,同时却一丝不苟地写着工作组要他“交待”的每一个“问题”。他对每—件事的陈述都是诚实而详尽的,没有丝毫保留。我一直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很无 知,在政治上更是如此,然而我却惊奇地发现他在政治上是多么的天真与单纯,他对党是那样的忠诚与信赖,连我都不能想像在旧社会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竟能保 持这么纯洁的赤子之心,丝毫也不怀疑别人会对他有什么恶意。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x1y1m1n**的评论:

梁思成、林徽因的精神和对建筑的贡献让我敬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2015-07-05 18:06:35
来自kmustgf**的评论:

因为内容紧紧牵着我的心,很快速的4天,在工作之余读完了,感动于他们的伟大和执著——梁思成、林微因、林洙......感慨无奈于他们的时代,让他们晚年如此疮痍,是心酸的......

2012-03-02 10:58:1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第二次购买。这本书应该还是比较客观的记述了三人的一个侧面。在保护梁先生文献手稿方面,林洙女士还是有贡献的。

2017-05-19 14:10:2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喜欢林徽因梁思成的可以买 林珠写得不错 厚厚的 印刷不咋地

2015-05-31 18:34:5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于4月28日当当网购之,四日未到,以属迟脱,与普通邮递无二,如今看来非也,实梁、林二位先生贺余寿也,岂有怪之乎?乐哉!乐哉!乐哉!

2012-05-04 16:39:56
来自tillian**的评论:

不错的。许多图片。前边主要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事,多都比较熟悉的。主要是后面的梁与林洙的感情发展,这一段比较新鲜。以及婚后的生活以及在梁思成临终前几年的遭遇及精神上的落寞。后面还有梁去逝后林洙大量整理出版梁的著作的事。林洙毕竟一直从事档案资料工作,文字也显得比较顺畅自然,诚恳克制。

2014-05-11 15:01:43
来自zfylhy**的评论:

一直都很喜欢林徽因。作者虽是梁思成的续弦,可对林徽因给予了很公正的评价

2012-05-21 17:05:57
来自梧桐秋**的评论:

谣言总是对梁思成与林洙不利,想想,林洙的付出也的确不讨好。但是,她很不容易,在梁思成的生命后期替他整理了很多资料,平淡的度过余生。

2011-12-04 13:07:08
来自acauchy**的评论:

一直很喜欢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一对,写的还不错。

2014-05-24 15:02: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里面有很多图片,史料记载,对梁思成、林徽因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2015-05-28 10:45:52
来自只待归**的评论:

一直很喜欢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一对 而林洙虽然是梁思成的遗孀却写的很客观。而且有很多图片 感觉就像在看一段历史

2014-04-21 19:02:2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林洙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用深情、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她与梁思成、林徽因交往的经历。

2016-01-15 10:42:57
来自糖果丹**的评论: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古建筑的学术书籍,以前去寺庙,就去看神尊,读了真本书才知道,中国的古建筑,有如此多的学问,也通过这本书,对林徽因,梁思成,有了很大的了解,向先贤致敬。

2014-08-04 20:48:0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才女林徽因,感叹其胸襟和才气,学习了她的德行。而对于中国早一批的学者、大家们对于知识研究的认真和执着也很倾佩,现代清宁人应该学习他们的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精神。

2015-05-06 10:08:44
来自安然g**的评论:

虽然林洙的文字功底实在不值得去推敲 可是她的叙述让还原了最真实的林徽因和梁思成

2015-05-04 01:40:33
来自书虫臭**的评论:

梁思成、林徽因都是我很想深入了解的人,这本书写的很好,值得购买!不过书本身质量不行,都被我翻坏了,只读了一遍呀!

2015-12-11 21:11:56
来自书之趣**的评论: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热爱,什么是追求,什么是执着。什么是严谨,什么是渊博。梁思成和林徽因以自己的赤诚的心,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祖国的建筑、教育事业。他们让我由衷的钦佩。

2011-07-29 09:42:54
来自lsq0725**的评论:

梁思成和林徽因那么杰出的科学家却都英年早逝,尤其是梁思成晚年那么悲惨,真可惜!

2014-04-24 07:31:5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很喜欢梁思成和林徽因,林洙写的很质朴,情感很深。

2015-06-24 13:44:19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这本书大部分都是介绍梁思成的建筑成就,还可以

2017-06-19 12:16:4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直很喜欢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一对 而林洙虽然是梁思成的遗孀却写的很客观。而且有很多图片 感觉就像在看一段历史

2015-03-28 16:29:04
来自rzg一鸣**的评论:

一直以来都敬仰梁思成,敬慕林徽因。细细地读完此书,对梁林夫妇有了更深的认知,更促成了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到四川宜宾李庄,去寻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梁林旧居、同济大学旧址、旋螺殿等遗迹。

2012-05-13 21:52:31
来自t***天(**的评论:

关于梁思成及林徽因的照片及古建筑结构图等

2017-03-22 14:04:3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者林洙是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也是要徽因的学生,文中充溢着对梁思成的爱和对林徽因的敬仰,很多章节很多事件十分感人,有撞心的感觉。那一代的知识分子真是纯粹干净得很,十分值得人敬重。林洙也十分值得人敬重。

2013-03-18 12:27:3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本想了解梁思成和林徽因故事,哪想内客几乎都是在描述梁思成的考察建筑的过程,对学习建筑学又想了解梁思成的人也许有一些帮助,而文中叙述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事情甚少,书名让人误解。实在是可以取名《梁思成与他所爱的建筑》

2012-05-08 16:02: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林洙撰写的,厚厚的一本书,有大量的照片,图片,反映了梁思成、林徽因以及伴随梁思成度过生命中最后11年的林洙的生活、工作场景。我是看了纪录片《梁思成 林徽因》之后开始更加关注这两位建筑学家的,开始收集其他有关他们的书籍资料。

2011-12-02 09:34:20
来自hechong**的评论:

如果北京能够按照梁思成的思路建城,北京将会是另一番壮丽景观,甚至,中国古城镇的保护也会上数个档次,只是,这只是如果了。林徽因,才女,文字优雅耐读,知识广博,全心全意为梁思成整理古建筑的图册和文字资料,当属中国最懂建筑的女性

2015-08-25 16:46:0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为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在写林徽因时多了很多不客观的情绪和描述,与我之前看的费慰梅和张清平写的梁氏夫妇(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感情和细节有出入,个人认为,要了解真实的梁氏夫妇,看梁氏父妇的密友费慰梅写的<梁思成与林徽因>或张清平写的<梁思成与林徽因>更客观!这本书不值得看!

2014-07-12 14:11:10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