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图书
人气:162

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前 言 我并不想过多解释为什么我徒步横穿了阿富汗。可能这是一次冒险,但这是我穿越亚洲旅行中最有意思的篇章。塔利班曾经禁止张贴海报、放映电影,但我在塔利班撤退六周后到达那里,看到赫拉特的拱廊街道上悬挂着...
  • 所属分类:图书 >文化>文化研究  
  • 作者:[英][罗瑞·斯图尔特]([Rory] [Stewart]) 著,[沈一鸣] 译
  • 产品参数:
  • 丛书名:--
  • 国际刊号:9787301277843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
  • 印刷时间:2017-08-10
  • 版次:1
  • 开本:32开
  • 页数:356
  • 纸张:纯质纸
  • 包装:平装-胶订
  • 套装:

内容简介

2000年,27岁的罗瑞 斯图尔特开始他徒步穿越亚洲的计划,在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内分阶段各自走了一部分,全程合计近万公里。《寻路阿富汗》记录的是他2002年初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经历。 “9 11”之后,随着美军侵入阿富汗以及塔利班政府的垮台,使得与世界隔绝长达24年的阿富汗向西方世界开放了。在阿富汗还未陷入又一段军阀林立的混乱之前,罗瑞 斯图尔特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历史窗口,开始他长达36天、从赫拉特径直向东前往喀布尔的徒步旅行。在穿行途中,斯图尔特不仅要面对山地与暴风雪等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遭受营养不良与肠胃感染等病痛折磨,还有可能面临被部落民射杀、被狼群分食的危险。即便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斯图尔特依然坚持徒步行走,记录下这一在地缘与文明的夹缝中挣扎的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状态。

编辑推荐

1.英国政坛新锐、外交国务大臣罗瑞 斯图尔特轰动世界的旅行记。 2.斯图尔特是9 11之后独自进入阿富汗并完成从西向东穿越的西方人。

作者简介

罗瑞 斯图尔特(Rory Stewart),英国外交家、政治家、作家。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获得过皇家高地军团的军官资格。曾任英国驻印尼、波黑和伊拉克的外交官。2004年凭借在伊拉克的驻地工作获得英帝国勋章。2006年到2008年期间,在喀布尔担任绿松石山慈善基金会首席执行官。为呼吁国际社会减少向阿富汗派兵,2009年起担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卡尔人权政策中心主任。为在阿富汗问题上争取更多发言权,进而于2010年弃教从政,参加竞选,成功当选英国议员。2017年起任英国国际发展兼外交国务大臣。

目录

目 录

前言 i

引子

新公务员 003

嵌在手杖上的坦克 008

是不是在亚洲的尽头 013

及时部分

芝加哥和巴黎 021

胡玛 023

启程 028

这些靴子 036

第二部分

卡西姆 045

无人称代词 053

一个塔吉克村庄 058

西部的埃米尔 060

商队客栈大门 066

在视而不见者的眼中 073

家谱 082

唯恐他来找茬…… 088

皇冠上的宝石 100

面包与水 106

战斗的人一定行 111

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人 115

第三部分

高地建筑 123

传教士之舞 130

反光猫眼镜片 136

娶一个穆斯林 140

战犬 147

卡门集的司令官

哈吉(穆阿里木) 穆赫辛汗 155

表兄弟 163

第四部分

贾姆宣礼塔 171

埋在土里的遗迹 183

从贾姆到恰赫恰兰 188

黎明时的礼拜者 191

小小领主 194

蛤蟆镜 199

多风之地 204

第五部分

名称导航 213

陌生人的问候 221

天花板上的树叶 227

火苗 230

卡特利什的齐亚 234

神圣的客人 239

匝林的洞穴 243

虔敬 248

山谷的隘口 252

第六部分

死亡的中间状态 261

长着翅膀的脚印 263

布莱尔和《古兰经》 267

盐碱地和甘松 272

墙上的黯淡痕迹 275

@afghangov.org 278

当音符缭绕时 283

第七部分

天花板上的脚印 289

我就是变焦 292

卡拉曼 294

哈里里的军队 299

我也有我的报应 304

世代谱系 307

喀布尔河的源头 310

塔利班 314

脚趾头 320

大理石 325

结语 330

后记 333

致谢 343

在线预览

新公务员

我看到两个男人走进成功酒店的大堂。

大部分阿富汗人身后都拖着如同威尼斯斗篷一般的长袍,看上去就像是在大堂中央的楼梯上滑行。只有这两人身穿西式夹克,安静地走着,然后停在楼梯扶手处。我感到有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酒店经理。

“跟上他们。”他从没和我说过话。

“不好意思,不必了。”我说,“我很忙。”

“快跟上。他们是政府的人。”

我跟着酒店经理来到某层楼的一间房里,这层楼我从不知其存在,然后他让我脱掉鞋子,仅穿着袜子,自己进去。刚才的两个男人正坐在一张笨重的黑色木沙发上,旁边是一个铝制的痰盂。他们还穿着鞋子。我朝他们笑了笑。他们却面无表情。花边窗帘拉着,城里没有电,房间里一片昏暗。

“您做什么的?”问话的人穿着黑色西装和伊朗式无领T恤。我等待他站起来,像通常那样,握手,然后祝我平安。但他坐着不动。

“祝您平安。”我说着坐了下来。

“也祝您平安,您做什么的?”他平静地重复着,身体后仰,修剪整齐的肥大的手摩挲着沙发的紫色棉布扶手。他那蓬松的头发和山羊胡子修剪得很整洁。我才意识到我已经八周没有剃须了。

“我已经向外交部的尤素非阁下解释过无数遍我在做什么。”我说,“有人通知我现在又要去见他。我要迟到了。”

我脖子上的脉搏跳得非常厉害,我试着放慢呼吸。大家沉默着。过了一小会儿,我把目光转向别处。

瘦一点的男人取出一台崭新的小对讲机,对着它讲了几句,然后整了整套在他传统T恤外的笔挺的夹克。不用看这些人身上的挂肩枪套,我已经猜到他们是安全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不在意我说什么,或者我如何看待他们。他们通过布置在卧室、审讯室以及刑场里的隐形摄像头观察他人。他们知道,无论我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他们都可以控制住我。但是他们为什么决定审问我?在沉默中,我听到一辆汽车在大院里倒车,接着是礼拜宣礼的及时声旋律。

“我们走吧。”穿黑色西服的人说。他让我走在前面。在楼梯上,我经过一个曾经攀谈过的侍应,他转过脸没理我。我被带到停在前院泥地上的一辆小型日本车上。这辆车新喷了油漆,刚刚被清洗过。他们让我坐在后座上。座椅后背的储物袋和地板上没有任何东西,看起来就像是一辆刚出厂的新车。他们一言不发,将车开上了干道。

2002年的1月,美国为首的盟军结束了对托拉博拉洞穴群(“9 11”前本 拉登的老巢)的轰炸;奥萨马 本 拉登和毛拉 穆罕默德 欧迈尔逃走了;在加德兹的清剿行动拉开了帷幕。新政权接替塔利班已两周。禁止电视和女性受教育的法令也已经废除;政治犯得到释放,难民返回家园;一些女人不戴面纱走出了家门。联合国和美国军队掌管了基础设施,负责食物供给。边境上没有守卫,我没有签证就进入了这个国家。阿富汗政府于我而言几乎不存在,但眼前的这两人很明显训练有素。

汽车驶进了外交部,门卫敬礼并后退。我爬上楼梯时,感到自己的脚步出奇地快,那两人也注意到了这点。一名秘书没有敲门,直接把我们带进尤素非先生的办公室。尤素非从他的桌后盯着我们看了一会儿,然后站起来,整了整他那宽松的细直条纹夹克,领这两人走到房间里最尊贵的位置。他们在油毡地面上缓步行走,我打量着尤素非已组装好的家具,因为他刚得到了一间空出来的办公室:裂开的桌子,四只大小不同、颜色深浅不一橄榄绿档案橱柜,以及一个让整间房充满呛鼻汽油味的火炉。

我认识尤素非的那一周是他进入外交部工作的第二个星期。两周前,他还在巴基斯坦。24小时前,他还为我斟茶,并给我一颗硬糖,告诉我,他欣赏我的旅行,笑话我父亲穿着苏格兰短裙的照片,与我讨论波斯诗歌。这一次,他没有欢迎我,而是坐在椅子上,面对我问道:“什么事?”

在我应答之前,山羊胡子男人抢着说道:“这个外国人在这里做什么?”

“这些人来自安全部门。”尤素非说。

我点头。我注意到尤素非双手紧握,并且他的双手,像我一样,在轻微地颤抖。

“我来翻译,保障你能明白他们在问什么。”尤素非继续道,“告诉他们你的目的,就是你告诉我的那些。”

我看着我左边那个人的眼睛:“我计划徒步穿越阿富汗,从赫拉特到喀布尔,步行。”由于没有深吸一口气,我差点没说完这些话,但很惊讶他们没有打断我,“我在追随巴布尔的足迹,他是印度莫卧尔王朝的及时位君主。我想避开干道。新闻记者、救援人员、游客大多乘车旅行,但我——”

“没有游客。”穿笔挺夹克的男人开口道,之前他一直没有说话,“你是阿富汗的及时位游客。现在是仲冬:在中央山脉的高地,路上的雪有三米厚,有狼群,而且还在战争时期。你会死的,我敢保障。你想死吗?”

“非常感谢你的建议,我注意到了这三点。”我从他的语气猜测这些建议就是命令。“但我已经和内阁说过了”,我说。我把与一位阿富汗社会福利大臣的年轻秘书的简短会面添油加醋了一番,“我必须完成这趟旅行”。

“用一年的时间完成。”穿黑西服的男人说。

他已经从尤素非那里获得了我行走南亚的零碎证据,正在研究一张来自尼泊尔西部报纸上的剪报:“斯图尔特先生是一位为了和平的朝圣者”;一封来自印度喜马偕尔邦林业部门第二森林带管理员的信件:“斯图尔特先生,苏格兰人,对环境感兴趣”;一封来自旁遮普地区官员、喜马拉雅州内政秘书和巴基斯坦灌溉部门总工程师的信,请求“所有在巴利低地的行政工程师协助斯图尔特先生,他将开启一段徒步旅行以研究运河系统的历史”。

“我已经解释过这些。”我补充道,“向埃米尔阁下之子,即社会福利部部长。他当时也给我了一封介绍信。”

“从米尔 瓦伊斯阁下那里?”

“你看这里。”我将一张从部长秘书那里获得的有抬头的文件递了过去,“斯图尔特先生是一位对赫拉特人类学感兴趣的中世纪文物研究者。”

“但是上面没有签名。”

“尤素非先生把有签名的那张弄丢了。”

正盯着地板的尤素非轻轻地点点头。

这两人互相交谈了几分钟。我没有关注他们说了什么。然而,我注意到他们用的是伊朗波斯语,而不是阿富汗波斯语。这一点,以及他们的穿着和举止让我意识到他们曾经与伊朗情报部门打过很长时间的交道。我曾经被伊朗人审问过,他们似乎怀疑我是一个间谍。我不想被他们再一次审问。

穿笔挺夹克的男人说:“我们允许他走到恰赫恰兰,但是我们的武装人员将会全程陪同。”恰赫恰兰是从赫拉特到喀布尔的中间点,我大约需要两周时间到达那里。

我想要留宿的当地村民们可能会被这些陪同的秘密警察吓坏,这很有可能。尽管他们可以驱逐我,但是他们究竟为什么还让我完成这趟旅行?我猜测他们是否想要钱。“非常感谢你们关心我的安危。”我说,“但是,我很乐意冒险。我已经独自一人走过了亚洲的其他国家,没有出任何问题。”

“你要带着陪同人员。”尤素非说,这是他及时次打断我,“这是不容商量的。”

“但是我有给地方指挥官的介绍信。拿着它们,我将会比与赫拉特人同路更安全。”

“你必须和我们的人一起走。”他重复道。

“我雇不起一名陪同,我没有钱。”

“我们没想要你的钱。”穿笔挺夹克的人说道。

“这是不容商量的。”尤素非重复道。他那宽大的膝盖开始上下抖动:“如果你拒绝,你将会被驱逐出这个国家。他们想要知道你打算带几个保镖。”

“如果必须得带的话,就一个吧。”

“两个……带着武器。”穿黑色西服的人说,“而且你明天就出发。”

这两人站起来,离开了房间。他们向尤素非道别,但没有向我。

塔利班

“为什么你要做一名圣战者?”我问赛义德 欧玛尔。

“因为俄国政府让我的女人不戴头巾,还没收了我的驴子。”

“那你为什么打击塔利班?”

“因为他们强迫我的女人戴面纱,而不是头巾,也偷了我的驴子。”

看起来,似乎如果政府不干涉他的女人的头饰以及他的驴子,赛义德 欧玛尔就不会反对它。

但是赛义德 欧玛尔实际上并没有对抗塔利班。作为哈吉 穆赫辛汗的人,他曾一度是塔利班的人。

“你知道这个国家有多少平民被美国和英国人杀死吗?几千人”,一个端着来复枪的人说,

“几万人。”

“是在你们村子里杀的吗?”

“不,不是在这个村子。我们还没见过美国人或英国人。他们不敢到我们村子里来,他们怕死,我们会立刻杀了他们的。他们怕死是因为他们没有真主。他们可怜、颓废、堕落。为什么他们怕死?他们没什么值得活下去的信念。但我现在准备好去死了。我们现在都准备好去死了,因为知道我们会去真主那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永远不能打倒我们,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文明会被毁灭,这就是圣战。”每个人都真诚地点头。

“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能期望,”我说,“真主的意志,和平会到来。”

“只有外国人全都离开这国家,才会有和平。”一个新来的人打断道,“你是穆斯林吗?”

我又开始解释。他朝地上吐了口痰,转身走开了,后面跟着五个人。然而,那个塔利班头目离开时表现得很是温文得体。他拥抱了我,祝我好运。我和他拥抱时表现得尊敬而真情,虽然内心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网友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世界是个地球村,即便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斯图尔特依然坚持徒步行走,记录下这一在地缘与文明的夹缝中挣扎的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状态。

2017-11-14 23:21:2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怎么评论一下么,神秘的阿富汗对我来说诱惑力是比较大的。对于行走相当于国内一个省地界的游记,并不报多大希望,但实际看过之后,你会觉得非常值得一看,除了他没有谁能够在特殊时期做自己想做而又危险的事!

2017-11-11 16:20:56
来自黑马073**的评论:

敬佩作者的勇气和毅力,让我们了解一个富有血肉的阿富汗,希望那里的人民早日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2017-08-30 14:09:21
来自晨小玉2**的评论:

作者在塔利班刚刚倒台时完成横穿中亚腹地阿富汗的行动,本身就是一项超于寻常的壮举。在阅读过程中更为他对阿富汗社会的细致观察所触动,经过他的记录,阿富汗人的生活对于外界而言不再隔膜。而作为旁观者,他深谙阿富汗的内部问题与矛盾,但他并没有急于做出评价,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人的苦难与希望、乐观与挣扎。从他的勇气与他思索的深入程度,足以设想他未来辉煌的政治前途!极力推荐!相信此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2017-11-09 23:01:08
来自mexes**的评论:

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品质好书,这次满100减50活动太给力,就忍不住买了,赞赞赞

2017-10-11 18:07:05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以前看过几本写过阿富汗的小说,都不及这本书,也许它不单只是一本小说,更是一种力量!

2017-09-20 22:43: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记录下下了这一个地缘与文明的夹缝中挣扎的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状态。值得推荐。

2017-09-18 15:46:49
来自h2ofree**的评论:

作者大量的行走在阿富汗的国土,期间宝贵的见闻汇成文字和图片,让人了解一个战争后真实的阿富汗。

2017-09-15 13:45:49
来自☆Kyle**的评论:

用最直接的角度去描写这个封闭的国家,作者用他的生命去体验这个国家,并用他最真实的文字记录下来。

2017-09-12 20:44:04
来自头顶王**的评论:

前几年本拉登让阿富汗这个国家的名字出现在全球的视野之中,也引起了世人对阿富汗这个国家的好奇。这本书就带你走进阿富汗,告诉你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度。

2017-09-13 11:16:54
来自大型的**的评论:

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外交官的细致叙述方式把远在天边的阿富汗勾勒的非常细腻。把这个国家的现实和历史交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017-09-07 00:27:53
来自millei**的评论:

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个人读后感,路途风光描述较少,觉得更像是作者的流水日记,更多的是对遇上的人物,自己内在的想法,心理活动,当下行为的叙述。

2017-10-15 13:29:46
来自wx00c7f**的评论:

害怕源于未知,这本书带领我们了解阿富汗,阿富汗历史的光辉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2017-08-30 14:31:05
来自思齐轩**的评论:

这本书买来还没看,期待十一黄金周有时间读一过。

2017-09-25 22:17:2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一次买的书太多了,还没来及得看,有特价就先买来放着慢慢看。

2017-09-06 06:12: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寻着巴布尔大帝的路线,阿富汗历史的光辉与现实的残破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2017-08-30 16:59:44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英國高官寫的書,還是很真實的,看到了阿富汗的另一面,書不錯,可讀性強,強烈推荐!

2017-09-01 13:58:20
来自龍城飛**的评论:

完整披露阿富汗腹地的真实面貌,以高山寒泉般的文字,细致描绘了这个封闭国家百姓的生死情仇。

2017-09-01 15:39: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者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徒步穿过了阿富汗,为的是让我们了解阿富汗民众的真正生活状态,他的目的基本达到了。很好看!

2017-09-18 17:15:15
来自匿名用**的评论:

该书对了解阿富汗的历史及现状,纵观南亚风云,不无裨益。

2017-10-13 13:02:42
来自晨小玉**的评论:

尽管作者行走的动机遭到各种各样的质疑,被人当作间谍、不速之客、入侵者……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我更在乎通过行走来观察阿富汗,以及成就我自己。”

2017-08-29 22:12:4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西方人一直擅于用亲身去体会自己想了解的未知世界,确实亲身感受是其它方式无法取代的。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往往是读了万卷书,还没迈开跬步,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远行理想国,一直是梦中泪沾襟啊!啥时候有勇气有机会我也想去寻路世界!啊马利!

2017-09-20 21:52:00
来自wx009fb**的评论:

作者很牛,书里的故事把我们带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多一分认识,多一分和平。

2017-08-28 16:48:5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他寻着巴布尔大帝的路线,他唯一携带的随身读物是《巴布尔日记》,在他的笔下,阿富汗历史的光辉与现实的残破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2017-08-28 16:58:27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本书记录了2002年冬季塔利班倒台后作者徒步穿越阿富汗的经历。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大量珍贵的照片、精美的手绘插画,向人们展示了战乱与动荡中阿富汗人民的顽强与勇敢、彷徨与挣扎、坚守与隐忍,让世人可以了解到一个真实的阿富汗。

2017-08-28 16:47:22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作者对阿富汗社会的观察细腻、深入,描写生动、鲜活,他不仅客观地记述了阿富汗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更是鞭辟入里的剖析了阿富汗社会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了解这一不为人知的文明形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017-08-28 16:34:31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用双脚丈量世界,深深地走入那些我们不曾了解,甚至误解偏见的地方,这是我们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佩服作者!(他长得很像小雀斑啊)

2017-08-25 15:29:16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读这本书你会惊诧于阿富汗这样一个国度的面貌,更为作者的勇气和毅力所叹服。以作者这样的身份,在美军侵入阿富汗以及塔利班政府垮台后的当口,完成这样一次生死之旅,实在是前所未有。文字简洁明快,既是一部行记,也是一部小说,非常好读。力荐!

2017-08-26 16:32:31
来自五方老**的评论:

曾经的人道主义者,一次阿富汗徒步之行改变了人生坐标,如今的唐宁街“政客”。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浪漫总有点让子弹飞的意思。有机会试读了这部传记的最后几个篇章,心有戚戚。

2017-08-25 15:27:02
来自songofs**的评论:

阿富汗号称亚洲的“瑞士”,有着巍峨的高山、奔腾的河流。可是现在除了战乱、塔利班、美军增兵、撤兵等等,我们还能知其多少呢?希望从这位英国外交大臣的传奇经历中,了解一下我们的近邻,了解到阿富汗人的故事。

2017-08-25 15:55:10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英国政坛耀眼的政治家,以生命为代价,写出的徒步穿越阿富汗纪实。喜欢这样有英雄主义气概、有独到眼光、又有悲悯情怀的作者。

2017-08-25 16:04:59
来自无昵称**的评论:

这是一个等级森严、阶层分化鲜明的社会,也是一个派系斗争严重、统治从未稳固的地域。普通人的生活低到尘埃,只有军阀、部落首领能找到些许尊严,而这些赤裸裸的现实景象在作者的这部游记中得到生动清晰的展现。作者的勇气和透过历史和现实的关怀也是本书的动人之处。强烈推荐!!

2017-08-28 18:58:34
登录后即可发表评论

免责声明

更多相关图书
在线咨询